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优质教案一等奖

日期:2022-05-15

这是归去来兮辞优质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归去来兮辞优质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优质教案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生平及创作,掌握有关“辞”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

2.理解序言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教学过程 2.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活动一

  预习检测

 活动一 预习检测(给加点字注音)

瓶无储粟( ) 求之靡途( ) 田园将芜胡不归( )

舟遥遥以轻飏( ) 引壶觞以自酌( ) 眄庭柯以怡颜( )

策扶老以流憩( ) 时矫首而遐观( ) 云无心以出岫( )

景翳翳以将入( ) 将有事于西畴( ) 既窈窕以寻壑( )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登东皋以舒啸( )

活动2【活动】活动二

  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文体特点

1、说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29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县令。因不事权贵,弃官隐居。52岁时回归宜丰故里,四年后返浔阳,逝于柴桑。被后世称作“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诗歌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饮酒》《咏荆轲》《挽歌》等,辞赋和散文有:《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归去来兮辞》《五先生传》《桃花源记》。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寻背景:陶渊明41岁那年(405)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3、知常识: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比诗自由,又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常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多按三拍读。例: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4、题解:“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文体的意思就是,“归去吧 ”。

活动3【活动】活动三

   理清行文脉络

1、第1段“辞”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喟叹起篇,表达自己归田的决心。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所幸 。寥寥数语,写出了归家的原因,自然而然引出“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复返自然的 心情和“ , ”的归心似箭的感受的表达。

2、第2段写初回到家时,看到“ , ”的情景,联想到“松菊犹存”的高洁品格还在,内心高兴万分。归家后的几个生活场景,从“ ”到“ ”,这一部分文字创设了一个安乐闲适的意境,体现了归家后的生活情趣。

3、第3段再以“归去来兮”引出描写和感叹,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 的鄙弃,对“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田园生活的向往,这些景色的描述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并由眼前之景产生了“ , ”的感慨。

4、第4段作者在抒发感慨中,表现了自己“ , ”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的生活境界。自然而然地引出抒情议论,用“ , ”作为结论,点出全篇的主旨。

5.归纳思路:作者 →归途→ →归园→归意,层层相因,步步深入,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活动4【活动】活动四

  

  语段精析

※诵读“序文”,完成以下各题

(一)基础梳理

1.解释下列词语

(1)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①生:

  

  ②资: ③术:

(2)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①脱然: ②靡:

(3)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

①会:

  ②以: ③为:

(4)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①及:

  

   ②眷然:

(5)彭泽去家百里 去:

(6)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①人事: ②役: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译文: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译文:

(二)文理分析

1.序文说了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几点理由?(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

2.作者写序的目的是什么?

答:

活动5【作业】课堂作业

1.口头翻译序言

2.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活动一

  预习检测

  

  

  

   

活动一 预习检测(给加点字注音)

瓶无储粟( ) 求之靡途( ) 田园将芜胡不归( )

舟遥遥以轻飏( ) 引壶觞以自酌( ) 眄庭柯以怡颜( )

策扶老以流憩( ) 时矫首而遐观( ) 云无心以出岫( )

景翳翳以将入( ) 将有事于西畴( ) 既窈窕以寻壑( )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登东皋以舒啸( )

活动2【活动】活动二

  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文体特点

1、说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29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县令。因不事权贵,弃官隐居。52岁时回归宜丰故里,四年后返浔阳,逝于柴桑。被后世称作“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诗歌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饮酒》《咏荆轲》《挽歌》等,辞赋和散文有:《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归去来兮辞》《五先生传》《桃花源记》。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寻背景:陶渊明41岁那年(405)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3、知常识: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比诗自由,又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常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多按三拍读。例: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4、题解:“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文体的意思就是,“归去吧 ”。

活动3【活动】活动三

   理清行文脉络

1、第1段“辞”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喟叹起篇,表达自己归田的决心。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所幸 。寥寥数语,写出了归家的原因,自然而然引出“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复返自然的 心情和“ , ”的归心似箭的感受的表达。

2、第2段写初回到家时,看到“ , ”的情景,联想到“松菊犹存”的高洁品格还在,内心高兴万分。归家后的几个生活场景,从“ ”到“ ”,这一部分文字创设了一个安乐闲适的意境,体现了归家后的生活情趣。

3、第3段再以“归去来兮”引出描写和感叹,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 的鄙弃,对“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田园生活的向往,这些景色的描述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并由眼前之景产生了“ , ”的感慨。

4、第4段作者在抒发感慨中,表现了自己“ , ”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的生活境界。自然而然地引出抒情议论,用“ , ”作为结论,点出全篇的主旨。

5.归纳思路:作者 →归途→ →归园→归意,层层相因,步步深入,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活动4【活动】活动四

  

  语段精析

※诵读“序文”,完成以下各题

(一)基础梳理

1.解释下列词语

(1)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①生:

  

  ②资: ③术:

(2)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①脱然: ②靡:

(3)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

①会:

  ②以: ③为:

(4)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①及:

  

   ②眷然:

(5)彭泽去家百里 去:

(6)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①人事: ②役: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译文: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译文:

(二)文理分析

1.序文说了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几点理由?(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

2.作者写序的目的是什么?

答:

活动5【作业】课堂作业

1.口头翻译序言

2.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归去来兮辞优质教案一等奖第 2 篇

 一、知识与能力归去来兮辞教案

  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

  3.积累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

  2.课文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归隐情怀。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字词。

  2.让学生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辞”的特点。2、朗读课文。3、学习序以及文章第一段。

  一、 导入新课

  (1)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

  生:陶渊明

  (2)对他我们应该了解不少,那么大家能不能谈谈对陶渊明的了解有多深?

  生:讨论并回答

  师:(引导并总结)

  ①渊明号“五柳先生”,他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陶渊明为什么要以五柳先生为号,而不以牡丹或百合为号?

  (老师提示)他的《归园田居》中有没有写柳树的诗句?

  (让学生回顾):“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由此可见陶渊明很喜爱柳树。大家想想柳树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我们经常说“柳絮飘飘”,可见柳树是很飘逸、很洒脱的。诗人写柳树,其实是以柳树来托物言志。诗人以五柳自称,借此来说明自己追求那种自由、洒脱、飘逸的境界。在文坛中有很多文人都是这样的,例如被称为‘梅妻鹤子’的林逋,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清高峻洁。

  ②渊明又号“靖节先生”,在古代“靖”有“显”的意思,如靖志就是显志的意思,靖节就是保守节操,显身之志的意思。他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显示出他怎样的节操?(生回答,师引导并明确)——崇尚自然。

  (3)称渊明为靖节先生,难道他是浪得虚名吗?那么我们今天就从文中来看看陶渊明是否为名副其实的靖节先生。

  二、课文解析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篇好文章,它的题目更是值得探究。本文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并序》。标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

  ①辞:是一种文体,它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是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楚辞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到了汉代时常把辞和赋并称。它们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

  赋偏重说理咏物,辞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

  ②兮是语气词。

  ③归去来:文学界有两种看法:A、“归去来”是“归去”和“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B、“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

  ④归去来----回去吧,回去吧。似乎是一种召唤。

  三、相关知识简介:

  1.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着名的《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2.主要内容介绍

  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着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体是有韵的“辞”。主体之前有个“序”,说明写这篇文章的原由,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主体的“辞”从厌恶仕宦生活,决心弃官回家写起,说明了“归去”的当然;有了这层意思,对比之下,下文归去之后的生活就显得更加欢乐。接着用三段文字写归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一段写到家之后,庭园之内的欢乐和安闲,另一段写田间耕作和纵情山水的乐趣,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三段写了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远。

  四、朗读

  1、先请学生轮流朗读,每人朗读一个自然段。

  2、放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

  提示:①本文以四字、六字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

  例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六字句以一/二/三顿读,例如,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归去来兮辞优质教案一等奖第 3 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读懂文章大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表现的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喜悦以及遗世独立、乐天安命的隐士精神,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

  三、教学方法

  通读感悟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对比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法。导入语:“源中一日,渔耕自得其乐,无论魏晋;世外千年,保暖皆为使然,何须有汉”同学们,在1600多年前有一位诗人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里有着桃之夭夭、山溪水满、鸡犬相闻、男女耕作的田园农村美景,也有淳朴热情的桃源民风,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呢?他就是陶渊明,我们曾经在他的《饮酒》中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景象,也曾在《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归隐向往。今天,让我们学习《归去来兮辞》继续感受他的隐士情怀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问1:学生圈画出重点实词和虚词,比如实词“来、胡、谏、觞、容膝、盘桓、遑遑、乘化”,虚词“而、以、兮”,汇报课前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预习成果。

  明确:胡:何,为什么。谏:止,挽救。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问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注释,学生归纳文章大意。“请同学们概括本文大意。试着从描写的角度进行归纳”同桌自由交流,并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回答。

  明确:本文作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三)深入研读

  问1:默读全文,圈画关键词句,找出作者归隐的原因。问学生“陶渊明身上有着浓厚的隐士标签,他为何要隐逸?请找出相关词句进行赏析。”

  明确:序中“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第一段中“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问2:在作者归隐的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并以语文小组的分组形式谈谈你们对主要原因的理解,5分钟后每个组推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提示学生结合作者其他作品《归园田居》进行比较分析。

  明确:“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深愧平生之志”“既自以心为形役”为主要原因。联系《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既自以心为形役”说明了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不愿被官场世俗之事劳神,喜欢躬耕于田园中,追求悠然恬然的田园诗意生活。“深愧平生之志”抒发生平志愿是达则兼济天下,期待百姓远离压迫剥削的理想追求。但因官场世俗黑暗,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坚定高尚的理想追求,只好归隐田园。(板书:本性爱自然、厌官场世俗、好田园之乐)

  问3:从这些主要原因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读文,并举手发言。

  明确:本性爱自然,讨厌官场世俗,喜欢归隐田园,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也抒发了他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板书:高尚的理想志趣,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

  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感受了其中厌恶官场黑暗,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你能找出其他对于官场厌倦的诗人作品进行分享吗?让学生课下进行搜集整理。(比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也是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保持高尚的理想情操)

  (五)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总结,深化情感。作业:写一篇读后感,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归去来兮辞优质教案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目标]

  背诵课文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和辞赋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再创作为课本剧。

  难点:忠实于原作品。

  [教学过程]

  学生接触过陶渊明的一些诗文,对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格,有一定的感性积累。并且高一、高二通过戏剧单元的学习,对剧本背景、台词、情节冲突等戏剧元素也有一定了解。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的今天,相信每个班级都潜伏着有表演才华的同学。因此,表演课本剧的设计。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表演设计,要依据课文教学的内容,突出诵读和领悟理解的目标要求,淡化情节冲突的环节,不搞无聊的噱头。重点在通过表演,提高诵读的能力和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表演设计,突出两点:

  1.符合《归去来兮辞》的情境氛围和人物情感特征。

  2.台词或独白,尽可能诵读原文。

  一、播出多媒体短片,强化视觉感染和朗读示范

  教师范读,背诵。

  明确:课本剧的编排表演要求。

  指导:强调诵读的要求和方法。

  诵读,是学习古典诗文的重要手段途径,也是文化积累的必要手段之一。

  《归去来兮辞》的诵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出节奏

  本辞多用四六偶句,平仄有致,读来顿挫抑扬,琅琅上口。

  六字句和少量七字、五字句,要读三拍,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既/自以/心为形役;富贵/非/吾愿。

  三字、四字句要读作整句,末字音节适当延长,如:归去来兮,已矣乎

  2.读出层次

  《归去来兮辞》四段60字,每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

  如第一段可分三层,每层四句:

  第一层:运用反问句式抒发归田的急切心情。

  第二层:表现误落尘世顿悟后的追悔和喜悦。

  第三层:叙述水陆兼程辞官回归田园的愉悦。

  诵读时,每一节结尾可稍作停顿。这样,全篇层次清晰可辨,音节也铿锵有力,错落有致。

  3.读出情怀

  陶渊明人格坦荡,质朴率真,毫不雕饰掩遮。守志归隐、厌恶仕途,挚爱田园的情感,洋溢在字里行间。陈事历历在目,抒情淋漓尽致。其为人、其心志、其境遇、其人格,皆可鞠礼,感染后人,这也是《归去来兮辞》被千古传诵的根本原因。诵读时,要由人及诗,由诗人情,由情动心,表达对陶渊明这位古代圣贤的崇敬仰慕。

  二、表演

  要求强调课本剧的表演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要拓宽思路,不在形式的热闹上玩噱头。通过诵读和表演,品味涵咏陶渊明辞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具体安排:

  1.设主持一人,主角一人,其他角色若干人。

  2.按课文段落层次编排场景情节。

  3.配乐诵读。

  4.归耕田园等情节,设计虚拟动作来象征。

  5.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担任角色。

  评价和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相通的。对课本剧的评价,应从学生审美情趣的养成,对作品人物刻骨铭心的理解和个性素质的熏陶几方面着手。

  如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这一课,能通过学生的自我参与,在学生课后生活中,留下些许美的痕迹,那么,这节课的设计,就有其真实的价值了。

  【相关链接】

  1.陶渊明

  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触,无不可写入;晋惟渊明,唐惟少陵。(王圻《稗史》)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卿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令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能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然吾之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奄俯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其病而不早自知,半世出仕,以犯大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晚节范其万一也。(苏轼《东坡诗话录》)

  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朱熹《朱子文集》)

  陶渊明天资既高,趣谙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姜夔《白石道人诗说》)

  陶渊明大要出于《论语》谢才颜学,谢奇颜法,陶则兼而有之,大而化之,故其品为尤上。(刘熙载《艺概》)

  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他最能领略自然之荚,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陶渊明》)

  2.《归去来兮辞》

  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素怀洒落,逸气流行,字字寰宇,字字尘外。(毛庆番评选《古文学余》)

  或问陶元亮,子曰放人也。《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传》则几于闲关也。(王通《文中子·立命篇》)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欧阳修引自元·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

  南北文章之绝唱。(宋·洪迈《容斋随笔》)

  盖其词高甚,晋、宋而下,欲追蹑之不能。(宋·陈知柔《休斋诗话》)

  3.陶渊明的.艺术影响

  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李白)

  焉得思如陶谢手。(杜甫)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白居易)

  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陆游)

  4.简介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非土族出身,因而很难在当时东晋严酷的士族门阀制度下,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

  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他29岁开始人仕,时官时隐13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矛盾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非浑身是静穆。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