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出塞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日期:2022-05-30

这是出塞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出塞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出塞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第 1 篇

《出塞》作为一篇古诗,是从战争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英勇善战的名将镇守边关,以消除边患的感情。今天这堂课,总的来说是按照预设上完了,总的感觉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从预设角度上来看。我一直思考,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是字词,句子,学习方法?还是一首诗,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从教以来,我认为,语文应该是深度的思考和广度的吸纳,语文的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的流动图书馆。于是,我想通过一堂课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学元素。

  《出塞》是七绝诗的压卷之作,是唐边塞诗中的一朵奇葩,因此,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应该将其融在边塞诗中去体会。因此,教学的破题,我选择“塞”字为突破口,打开边塞之门,直观地感知边塞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生死之惨烈。为学习诗歌,培育好一个深沉凝重的基调。学生的直观感知,是通过古诗词典型句子和边塞图片直观去体会,以诗解诗,对于我们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来说或许稍难,但我预设之初是非常想做这样一个尝试的。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把诗读熟,初步体会诗歌大意,从戍边而引出“万里长征”,进而在体会万里长征时,从时间长去感知征人生活的艰难、惨烈、悲壮,在深究征人“人未还”的根由时,体会征人不能回的事实,同情征人的生活。最后再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中,一层层地体会征人出征的豪迈;诗人对和平的憧憬和对朝庭的不作为的无奈。通过分析,去体会。然后再通过朗读去体悟。

  课堂安排很紧凑,环环相扣,课堂语言的设计也很精美细致,但正是由于预设的东西太多,整堂课似乎都变成了教师的舞台,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严重削弱了。这堂课课堂容量很大,大到似乎已经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以致于课文后面接连几次教师的激情引读都没能引读出学生最有感情的朗读。

  我想说的是对于课堂预设和生成的问题。本课教学我最大的失误在于注重了课堂预设,却忽略了课堂生成。而课堂生成才是一堂课中最闪亮之处呀!课堂上,预设虽然重要,但是生成更不可缺少,只是我很多时候,往往不敢去抓住生成的东西,或者说是没有能力去在瞬间捕捉生成的契机。《出塞》这堂课,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所以提高自我文学修养是我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出塞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第 2 篇

 《出塞》一诗出现在湘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的第二单元。因为在大课间朗诵过这首诗,所以孩子们对它都很“熟”。虽然如此,要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其诗意、品味其作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的妙处,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到了这么几点:

  首先,本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感其境,才能激其情。因此本节课中,我注重通过幻灯片展示、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继而“情动辞发”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比如,在感受边塞的印象时,教师播放“冷月照边关”的凄凉画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征人痛苦、无奈的情感世界,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融情想象的基础上,配以教师的入情解说,激情诵读,诗句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悲壮的情景,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读出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学生的语言大门被情感推开了,他们畅所欲言,和诗人的情感、诗句的情感融为一体,既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领悟,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教师引导学生去勾画“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体味出描写的景物虽然普通,但包蕴的情感却不简单——时间漫长,战争无休无止。再如,教学第二句诗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字眼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在学生研读诗句后,我引导学生谈感悟:学生有的体会到强调“长征”,从家乡到边关路途遥遥;有的体会到要突出“人”,将士们都没有回来;有的则体会到要突出“未还”,因为这是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悲剧。教师再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其次,采用以诗解诗的方式,促进感悟。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这首诗高度凝练,再加上学生年纪小,这方面的历史知识、文学积淀缺乏,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边塞的艰苦荒凉以及战争的惨烈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本课教学我做了大胆尝试,补充多首相关主题的`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这首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本诗之前,教师出示了四首 “战争”主题系列诗歌(均已在此前的晨诵中朗读、背诵):《国殇》、《诗经*秦风*无衣》、《汉乐府*战城南》、《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学生通过这几首诗的补充学习增加对战争残酷性的了解,认识战争的艰苦以及惨烈,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再如,为了帮学生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渴望,将士们心中的期盼,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心愿,补充了唐朝诗人卢伦的《塞下曲》,认识到只有像李广那样的飞将军镇守边关,胡乱才会平息,边塞才会安定。这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同时,对“互文”和“用典”这一知识难点的处理比较巧妙,运用举例的方式,让学生感悟中国古诗文中这两种特殊的写作技巧。

  但本课的教学也有亟须改进的地方。例如本节课虽然注意了朗读的指导,但在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和口语表达方面不够深入。同时,由于容量大,补充的诗歌比较多,有“走马观花”、“喧宾夺主”之嫌。

出塞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第 3 篇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自学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2.通过诵读诗句、品悟字词,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当时朝廷、将领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

  3.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感知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想象画面,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准备]

  查阅诗人和本诗背景资料。

  结合注释,自学诗意。

  *课前互动创诗境:看图猜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里。读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还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同学习第21课 “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穿越到唐朝的大漠边关,感知诗人王昌龄的赤子情怀。(板书诗题和诗人)。

二、解诗题,知诗人。(检查预习)

  1.解诗题

  齐读诗题,读准“塞”的音,说说“塞”和“出塞”的意思。师随机补充“边塞”的重要性。

  2.了解诗人和历史背景。

  (1)PPT出示王昌龄简介,指名读。

  (2)学生分享搜集的关于诗人和本诗背景的不同资料,师随机对学生予以肯定。

三、诵诗句,明诗意。

  诵诗句(PPT出示全诗)

  (1)读正确、流利,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反馈读,引导学生结合字音、流畅度评价。(注意“教”读第一声。可补充原因——唐诗平仄规律;《古代汉语字典》解释)

  学习“秦”字,齐读全诗。

  (2)读出节奏有韵味。

  指名读出节奏,评价。(告知七言绝句的节奏通常为前四后三,也可按词读。)自由练读。师生合作读。

  (3)展示读。

  师: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

  指2-3名学生读,师相机评价。

  (4)总结初读古诗的要求:首先我们要读正确、流利,有节奏,就是我们说的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2.结合注释,明白诗句大意。

  师:放声朗读便于记诵,低声吟咏利于思悟。请同学们轻声读诗句,参照文下注释,说说意思,不懂之处同桌一起探讨。

  (1)学生自学诗句,同桌探讨,师巡视了解疑问之处。

  (2)出示全诗,指名说读懂了哪些诗句意思(不求统一,大致符合意思即可),还有哪些疑问。学生不能解决之处,师再引导解疑。

  “秦时明月汉时关”——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简要拓展“互文”修辞手法。)

  “万里长征人未还。”——离家万里出征边塞的士兵,至今仍没有回还。(师:诗中的 “人”指的是——出征的战士。唐朝管出征边塞的士兵就叫“征人”。板书:征人。)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要是英勇善战的李广将军还健在,绝不让匈奴的兵马越过阴山。(提示:“但使”“飞将”“不教”“胡马”四词要翻译过来;师可视情况简要介绍阴山。)

四、品词句,悟诗情。

  师:读好古诗,知道了大意,离学会还相差甚远。但凡脍炙人口的诗作,都蕴含着诗人极强的思想文化魅力。那么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这首代表之作有哪些绝妙,我们又该如何去发现呢?

  (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PPT 出示)

  1.同学们,请轻声吟诵,看看诗句在你脑海中留下怎样的画面?

  引导品悟句一:

  (预设)生1:一轮明月照着边关 。

  师:这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凄凉)读出你的感受来。

  质疑:可这“明月、边关”是边塞再普通不过的景物,句一又绝妙在哪儿呢?(PPT出示朝代,感知时间久远。)这一“秦”一“汉”两字,将时间延展到近千年!千百年来,明月变了吗?(生:没有)边关变了吗?(生:没有)变的是一批又一批守边的征人们呐!所以,诗人第一句的七个字是想告诉我们--(出示“千百年来,战争一直没有停息。”齐读)让我们读出句一的“历史久远”来。(生齐读)

  小结:诗人巧妙地用普通景物向我们传递出了这么多“言外之意”,这充分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凝练之美。

  1、品悟句二

  师:诗人王昌龄不留恋京城的繁华,把目光投向荒凉的大漠和征人。他关注的边关及征人是怎样的呢?(PPT出示图片,师讲解)

  (出示句二)回想画面读一读,你又读出了哪些“言外之意”,悟出了那种诗情?

  (预设)生2:万里长征----离家万里,路途遥远。(师补充:那时,从家乡到边关,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别说步行,即便是乘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至少也得半年之久。)

  生3:人未还----战争很残酷。(师追问:为何没回?——也许是还活着仗没有打完不能回,也许是战死沙场为国捐躯。一个“人未还”,饱含了多少凄凉与残酷啊!)

  3.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感受齐读一二句。

  师:人未还,心相系呀!同学们,每到明月高挂的夜晚,那些背井离乡、历经生死考验而幸存下来的征人们可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板书:思乡思亲)

  (PPT依次出示征人父亲、妻子、孩子图)那么同在一轮明月下,千百万征人的亲人们又在想什么,做什么呢?

  师描述画面,引导读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儿(夫、父)未还”。

  师:天伦之乐不能享,为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现在你的心中还仅仅是思念的哀伤吗?还有什么?(悲愤)

  师:对什么的悲愤?(战争)

  师(板书:恨战争):是对无休止战争的悲愤。来,将你们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齐读一、二两句。(生齐读)

  4.小结学法:刚才,我们不仅品出了征人和亲人之间的思念,还悟出了他们对战争的愤恨。看来,采用想象画面、品悟重点字词来体味诗情的方法很好用!推荐给大家!

  (二)品悟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面对不断重复的人间悲剧,诗人王昌龄多么希望时光倒流,回到汉朝相对安稳的日子啊,因为——(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1.谁说说这两句诗什么意思?相机检查注释“但使、胡马”的理解。2.了解李广。(1)PPT出示唐.卢纶的《塞下曲》,指名说从诗中认识了怎样的李将军。(2)PPT补充李广资料,感知其英勇善战,读出敬佩(思念)之情。

  3.师:诗人这里思念几百年前的李将军的文字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思考或言外之意呢?(生反馈)学贵有疑。相信下面的诗句和资料能帮到你。

  (1)(PPT出示相关边塞诗句,师生合作读。)

  师:此时,你想对无休止的战争说--(战争真残酷、征人伤亡很大……)

  (2)(PPT出示《资治通鉴.唐纪》资料)师引读。

  师:此时你相对朝廷说----(你们怎能不管征人死活?你们要派良将才能打胜仗啊……)读着读着,我们终于明白了,诗人哪是在盼李将军啊,他分明是在——(板书:忧国忧民盼和平)读出诗人满怀的期盼--(生读)

  4.师:可怜的千百万征人们啊,思念之苦咱忍了,战场伤亡咱认了,可朝廷不管咱死活、当时将领的无能实在太令人寒心呀!征人们,这仗咱不打了,回家吧!----行不行?(不行!“没有国哪有家”!)请同学们牢记:无论何时何地,“有国才有家”!

  师: 来,同学们,让我们读出保家卫国的豪情----(齐读三四句)面对前来进犯的敌人,读出我们必胜的决心----—(再读三四句)

四、背诗文,颂经典。

  1.颂诗人(PPT出示课文插图)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诗人王昌龄。因他深知征人之苦,所以无限哀叹----(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因他心系家国,所以呼喊----(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这寥寥28个字,就是诗人一片赤诚之心的见证!难怪明代诗评家李攀龙评价他的《出塞》是——(PPT出示,生读“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

  2.颂征人

  师:看着看着,这远去的背影又幻化成千百万征人的代表。他们虽九死一生、思乡思亲,仍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他们虽痛恨朝廷、将领和战争,但又希望杀敌报国使家国太平!这就是征人的赤子豪情!

  3.颂经典

  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用诵读向征人、诗人和他的作品致敬!----(生起立,齐诵全诗。)

五、课外拓展,延读经典。

  师:请坐。悲凉中流露壮美,愤恨中满是赤子热忱。这就是边塞诗的共性。

  ★1.学法迁移(如果时间不足,把拓展学习引向课外。)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想象画面,体会诗境;品悟字词,体味诗情”的方法学会了《出塞》。请看,我把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二)也带来了。(PPT出示: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学生自学,反馈。师评价(善于学习;学以致用,熟能生巧--建议把学法继续运用到自己搜集的边塞诗里。)

  2.结束语:一句句诗行,描绘一幅幅画卷;一首首诗歌,讲述一段段历史过往。课下,希望同学们与诗词经典作伴,拥有属于自己的诗意和远方。(谢谢!)

出塞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第 4 篇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

  《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加以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另外还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

  古诗所表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较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了帮助理解诗歌,《出塞》教学中,我抓住“人人思家”这一情感的共通之处,从李白思乡到自己思乡的感觉,进而理解“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归”“永远永远不能回家”的感觉,最后过渡到“千百万人盼回家”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