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式微子衿教案一等奖

日期:2022-05-22

这是式微子衿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式微子衿教案一等奖

式微子衿教案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重点)

2.学习《诗经》中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及其章法节奏的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难点)

3.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重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四书五经之一的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两首《式微》《子衿》

2、多媒体出示《诗经》知识链接。《式微》出自《诗经.邶风》,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

3、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式微《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式微式微,胡不归?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式微:天黑了。式:语气助词。微:昏暗。

微君:(如果)不是君主。微:(如果)不是。

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躬:身体。

主旨内容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重点赏析

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总之,《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非但韵律和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

子衿

古今对译

子衿《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我来回踱着步子呵,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子:男子的美称。

衿:衣领。

悠悠:深思的样子。

宁(nìnɡ):岂,难道。

嗣(sì)音:继续通音信。嗣:继续。

挑(tāo)兮达(tà)兮:即挑达,往来相见的样子。

城阙:城门两边的高台。

主旨归纳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重点赏析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眼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心理活动,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信、又不见影

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板书:

式微:劳动人民遭受压迫苦不堪言

子衿:对恋人的焦灼思念 作业:背诵并默写

式微子衿教案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目标预设:

  1. 通过认识歌词、猜作词者、想象诗歌画面、听旋律这几个环节了解《诗经》的写作形式和内容,体会其中的悲苦之情。

  2. 初步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和反复这两种章法特点,明确它们的作用。

  3. 使学生的朗读在层次和情感上能够循序渐进,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 《诗经》中所表达的情感是通过哪些内容与形式展现的?

  2. 体会重章叠句的意义和作用。

  3. 朗读的层次性如何体现?方法技巧的指导如何落实?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平时很爱唱流行歌曲,其实古代也有流行歌曲。今天我们就来学唱一首来自《诗经》的古代流行歌曲,给你们,也给我自己减减压,好吗?

  二、读歌词

  (一)认识歌词

  1.孩子们,认识歌曲。先从认识歌词开始,是吧。自由朗读两遍。两个要求:读准字音和不增不减。(指导一下停顿,读音)

  2.推荐一个学生读读看。——齐读

  3.一分钟后有没有同学能够把它背下来的,你有秘诀吗?(PPT空白)

  你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这首歌词比较简短,而且上下行之间惊人的相似:“故”“中露”“躬”“泥中”。并且还有重复,背起来省力。

  (二)理解歌词

  尽管背的容易,可要想铭记于心,最好我们还能理解歌词的内容,对吗?这歌词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难度系数的确有点大,第一行的意思老师带着你们一起来解决。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能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的事情,何以还在露水中(辛劳)?(微1:天黑,微2:不是,非,表否定。)

  试着自己写一下第二句。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能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自身的事情,何以还在泥浆中(受罪)?

  三.制作名片

  (一)猜作词者

  每一首歌曲都有作词者,我很好奇,两千多年前,创作这首歌词的人会是什么性别?什么身份?什么目的?你们能不能帮我想想看。

式微子衿教案一等奖第 3 篇

 这是一首课外古诗,重点要求理解背诵

  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称为诗歌的六艺。

  《诗经》的 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

  式 微 《诗 经》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一注释:

  1式微:意思是天黑了! 式:发语词,无实义。

  2 微:昏暗,幽暗。这里指天将黑。

  3 胡:何,为什么。

  4 微:非,(如果)不是。

  5 故:事。6 中露:即“露中”,在露水中。

  7 君:君主 8 躬:身体

  二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三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产生不言怨而怨自深的艺术效果。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八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抵抗暴政的决心。

  全诗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以重章叠句营造特别的氛围,直抒胸臆,抒发了服劳役者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拓展: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国君发出的怨词。全诗只有三十二字,二十八个是重复使用,但没有呆板之感,而是在一唱三叹中将劳动者的怨恨直白地表达出来。《毛诗序》认为此诗写的是黎侯为狄人所逐,流亡于卫,臣子劝他归国的事。还有人认为这是情人幽会相互戏谑的歌,可备一说。(对初中生来说只是拓宽,不需要掌握)

  四.20分钟知识点小测 (这些知识如果掌握了,考又何惧?)

  理解记忆:1.诗中运用设问方式引出劳动人民在露水中劳作的艰辛的句子是:——————————————————————

  2.诗中写出劳役者天黑了还在泥水中劳作,表达了对统治者不满的句子是:——————————————————————

  3.诗共二章八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找出诗中押韵的韵脚,并分析有什么表达作用?

式微子衿教案一等奖第 4 篇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下面是课文的教学实录,一起看一下吧。

课前全班齐背《采薇》,请五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采薇》的五个诗节,并简单批改指正。

师:古人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在我们这个以诗为经的民族,《小雅·采薇》表达的是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表达的是抵御外侮的同仇敌忾和对军旅生活激昂深情的回忆。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进行了扎实的朗读和背诵,这节课就几个问题,同学们将查找资料和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我们共享学习的成果。

生:《采薇》的两处比兴,很有深意。一处是“采薇采薇”重叠复唱了三次,一处是“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薇,是野豌豆苗。维常之华是棠棣花。

师:棠棣之花有什么喻义吗?

生:棠棣之花就是兄弟之情、兄弟之谊,我查字典了,老师,“棠棣花两三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诗人以棠棣的花比兄弟,这里有“与子同袍”的战斗决心。

师:《诗经》“小雅”里有一首诗就是《棠棣》,另外郭沫若也有一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可以课外阅读加深理解。

生:用采薇起兴的是戍卒生活的艰辛,用棠棣起兴的是将士精诚共御外侮。

生:老师,在鉴赏《氓》的时候,你说《氓》的比兴手法有声有色。“淇水汤汤”是声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色彩,碧绿金黄构成对比。《采薇》的两处比兴,也作了色彩的处理。“采薇采薇”漫山遍野都是绿色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却是无尽的绚烂。这样在表达感情上也就有了起伏。

师:用已知推导未知是智慧,这个发现好!这个小组的同学谁接着发言?

生:两处比兴之间构成对比映衬,一实一虚、一动一静、一近一远、一草一花、一低一高,参差多态才是美。

生:另外“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昌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这是一个复杂的比兴,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兴。

师:看来还要补充一点就是两处比兴“一繁一简”。我想问一下,在采薇的比兴里为什么要暗示时光的流逝?

生:时光流逝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思乡的情感的加深。

师:一种单纯的情感总是失之于单纯,只有将人物的情感刻画得复杂微妙痛苦焦灼才会有一种深沉的冲击人心的力量。这个话题我们另一组同学再探讨,我们还说比兴。

生:借助“薇”的成长过程表现时光的流逝十分巧妙,非常像电影镜头,体现了四季轮回。如果我是导演,我要在镜头的叠加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年少无邪的脸、青年血气方刚的脸、壮年沧桑的脸,就不再表现他的暮年了,这太残忍了。老师不是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吗?

师:很有想象力,杜甫在<<兵车行>>里说,“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一个士兵整个一生都在征战。“岁岁金河复玉关,年年马策与力环”(柳中庸)太悲苦了。你对<<采薇>>的感情基调把握得很好。

生:都是“采薇”,我们初中学的王绩的<<野望>>中的“长歌怀采薇”表现却是隐逸情怀,这说明任何比兴都不能断章取义。

师:第二组同学来谈谈<<采薇>>的叙事元素吧。好的抒情都有叙事的元素,叙事好比大地而抒情是生长在大地沃土上的花朵。

生:身陷战争的原因——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时光的流逝——作——柔——刚

莫——阳

战争和生活艰苦——岂敢定居,一日三捷

武器精良——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师:总的说来线索是清晰的,只是<<采薇>>的叙事结构采用的是倒叙。全诗分三部分:一是诗的一至三节主要以“采薇采薇”起兴,形象的展示了薇从发芽、长苗到成熟的过程,表现边地将士借野菜来充饥,生活之艰苦:二是诗的四、五两节主要是展示了具体的战争描写。三是第六章结束了对整个军旅生活的回忆,转写归途忧思,这位同学把一、二部分混同了,如果把时间梳理出去会更好。这样就更条分缕析了,叙事主要集中第二部分,我们就谈谈它,顺便问问阳月是几月,谁能把12个月的别称写在黑板上?

生:(写在黑板上)端月、杏月、桃月、槐月、榴月、荷月、巧月、桂月、菊月、阳月、葭月、腊月(其中有三个月学生没写出来)

师:订正我们这个民族是浪漫多情的民族,12个月份除开始与结尾外都是用花用草用云用阳光来命名的。十月是小阳春,因此十月叫阳月。

师:下面我们继续探讨叙事元素。

生: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写得精彩,前四句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生:写战争典型意象选得好,用战车作引,并且是高大的战车,壮哉酷哉。

生:兵车和四匹高头大马侧面烘托威武的阵容和昂扬的士气。

生:“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

生:象弭鱼服是细节描写表现了武器的精良。

师:一个戍卒他带着深刻的矛盾和极度的痛苦,回忆和他的生命和青春如此密切相关的战争,那份保家卫国的建功立业的骄傲的情怀就是通过叙事表现出来了,一点点的勾描。一点点地雕刻。于是边关所有的日子就是这样流逝了,边关何处,家园何在,大敌当前、八方多难。又怎一个“永别了武器”了得。

生:君子和小人的称呼也很特别,“君子”,将帅也;“小人”,士卒也。这里有“自豪”和“自卑”,有矛盾情感的表达。

生:我喜欢“戎车既驾”有一种干练坚决,潇洒出征的感觉,让我想起了“醉卧沙场君莫笑”。

生:有人说<<采薇>>是边塞诗的的开山之作,这首诗的确充溢着建功立业的情怀,有一种军威、军容,有一种战必胜的豪迈。

生:“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西鄙猃狁。这些游牧部落的北狄,秦汉时的匈奴,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其实《采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重在“出征”,不在激烈的战斗场面。这是《诗经》中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惯常的写法。《秦风·无衣》仅言“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小雅·车攻》仅言“我车既攻,我马既同”。这一手法影响了《左传》一直影响到《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而屈原的《国殇》,描绘的都是壮烈严酷的战争场面。诗歌从“短兵相接”的战斗的最激烈处写起。课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做比较阅读。

师:《诗经》中的关乎“马”的词语有50多个,这一组同学可以就这个话题谈谈。

生:《采薇》里描写马的词语有“四牡”“业业”“骙骙”“翼翼”

生:“牡”是雄性的马,“业业”是高大的样子,“骙骙”是强壮的样子,“翼翼”是整齐的样子。

师:“牡”是雄性的马,那么雌性的马用哪个字表达(学生摇头,老师在黑板板书一个“牝”字),有个成语是“牝鸡司晨”,还有个成语叫“牝牡骊黄”(边板书边讲解)。

师:在《诗经》时代,马就与中华民族的生活密切相关。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得马的称呼也变得丰富多彩这一小组的同学谁能上黑板写10种马的别称。

生:板书(骓、骒、驹、骠、骐、骃、骝、骟、鱼、龙)等。

师:谁能列举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的名马。

生:关羽的赤兔

生:项羽的乌骓

生:萧何月下追韩信骑得那匹马?(笑)

师:叫什么名字,老师真的不知道,课下我们可以查一下。

生:唐太宗昭陵六骏。

生:还有周文王的八骏。

师:盛世爱马,末世爱驴,马的确凝结了某种民族精神。

师:《采薇》里对战马的描写体现了一种必胜的信念和爱国情怀,我请个同学再背一遍四、五两节。

生:背诵(略)

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一向为人所称道,请第四组的同学来鉴赏。

生:一个戍卒在西北边陲与入侵的猃狁征战。几十年时光荏苒,他终于告别了战马戎车,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这份感情太沉重了,而我认为这四句诗表达太精彩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抒情主人公就要回到故乡了,他究竟应该是一种怎么的心情。

生:既不是简单的高兴,也不应该是简单的悲哀,应该是十分矛盾千言万语无法表达的。

生:李清照对国破家亡的情感的表达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生: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和情感。

师:同学们的这种比较联想非常好,可以极大地扩展我们的视野。“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十五从军征》是《采薇》很好的注释只是写得过白了。《诗经》国风是还有一首《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这种痛苦的程度又显得过深。

只有《采薇》达到了“哀而不伤”“怨而不悱”的境界。同学们继续谈。

生: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

师:像诗一样。

生:“昔我往矣……今我来思”一往一来,高度地概括了人生的短暂,人生变化的无常,从青春到白发,从欢乐到痛苦,时间在一往一来中积淀成人生的悲剧和无奈。

生: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在依依柳柳,霏霏雨雪中凋零的又何尝不是我们共同的人生,有着强大的张力和同样强大的共鸣。

生:“昔我往矣……今我来思”是乐景乐情,哀景哀情,更是以乐写哀,哀更哀。

生:这四句诗很有故事性,像老师说过的那样富于弹性和张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故乡,杨柳依依惜别,美丽的女孩,多情的像翠翠守候傩送一样等待他的归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现在我回到了故乡,只有漫天的飞雪,青春不在,年华不在,爱情不在,家人不在,家园不在,杨柳不在,只有漫天飞雪。

生:最美的诗都是自然天成的,不假修饰淡淡道出“却道天凉好个秋”,这就是“往矣”,“来思”。

生:语言是口语般的语言,可是味道却是隽永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富有多种指向的。

生:“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一个伤心人对生命的哀伤。这种哀伤更深刻,可以让每个读者共鸣,反思自己的哀伤和生命,我认为比诗经《黍离》里的那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那个形象更令人震撼。

生:因为这是一个平凡人的视角,这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他的生命的哀叹,一定会比周朝盛衰的感叹深刻得多。

生:同一个我,同一条路,却又着如此的不同,平平道来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着强大的情感冲击力量。

师:同学们谈得很精彩。《诗经》是我们祖先第一次深情的吟唱,从它诞生之日起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代文人就没有不被其照耀,被其润泽的。诗经里有第一首写新嫁娘的诗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第一首表达夫妻生死不渝的爱情诗“我心非石,不可转也;我心非席,不可卷也”。有一首最悲哀的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有第一首写美人如月的《东山》,第一首写约会的《静女》,第一首写纯情至情的《蒹葭》。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另外推荐两本书,一本是安意如的《思无邪》,一本是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