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一等奖

日期:2022-04-27

这是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一等奖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这周讲的公开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我入职以来的第一次正式的公开课,自己也比较重视,所以也认真地准备,收集素材、教学设计、制作课件等等也都尽力的投入。课讲过去了,有做的好的地方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在这里首先谢谢组内的老师的指导,备课组集体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陈玲玲老师主动地和我商讨这节课,帮我进行教学设计,帮我打磨这节课,挤出时间听了我两节试讲课,唐老师到了后来还给我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非常感谢他们的指导。通过这次公开课的经历,收获还是蛮大的。第一,收集教学素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这节课的教学材料都是大家常用的如二战时日本的风战、马纬度,我想能不能通过视频让大家观察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性来导入为什么全球大气如此有规律的运动,通过收集资料找到比较高清的视频资料,同时还利用二战时日本的风战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这里我又做到更为细致的处理,在同一副图中展示日本和美国的相对位置和纬线,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教学设计的连贯,由热力环流导入大气环流,全球性大气运动形成过程复杂,为了更好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需要把地球理想化,引入单圈环流导入三圈环流,整个教学过程承接连贯,教学顺畅。第三,课堂活动的调控,如何做好即让学生充好活动而且还比较高效,陈老师说了一点,在课堂活动时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明确自己要做什么而且做的步骤,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能够准确地分析并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为此我设计了学生自制模具,通过学生在模具上绘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标出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来达成学习目标。我的课题活动主题明确,活动的要求都非常细化易于操作,分为三步,第一步,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有初步了解;第二步,组内合作,各组前后位同学在绘图时要求按着课本描叙顺序来绘图,避免学生不知从哪里开始,图绘完了同学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也就了解啦;第三步小组展示和交流,要求学生指出展示同学问题,提出疑问,在展示同时要求演示同学和绘画同学默契协调。在明确要求下,课堂活动显得明显高效,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课堂思悟的氛围比较浓厚,同时节省了时间增大课堂容量,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第四,语言的简练,试讲之后发现最大问题就是讲不完,为此唐老师的建议,导入删减,大气环流不用讲啦,考虑到教学设计的连贯,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我想了两个办法,最占时的活动在各小项活动都明确时间,自己在语言上面要简练,不说废话,记得在热力环流导入部分,用“热膨胀上升、冷收缩下沉”取代“受热地区膨胀上升、受冷地区收缩下沉”等等。第五,注意课堂检测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当然也有很多自己做的不到位的地方。第一,课堂生成性问题自己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在小组交流阶段,学生的生成性问题,为什么低纬度的东北风被称为东北信风带,而中纬度的西南风却被称为盛行西风,为了避免不打断学生,我就没有回答,课时交流结束后自己把这个给遗忘啦。第二,学生在黑板上绘图显得混乱,为了赶课,自己也没有再重新绘画一遍给学生巩固。第三,在课堂上自己巡视的次数比较多,这样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课堂讲解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师的身上,老师的位置应该相对比较稳定,这点做的不够好。第四,目光和学生交流比较少,喜欢把目光盯在地面上,如果目光对着学生,这样对课堂的管理以及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水平都有一定的了解。第五,课堂的活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让学生在小组展示的时候,描述他们小组的模具的制作过程,多让小组交流,这样教学模具的作用就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一点思考:如果在讲完三圈环流后再次展示视频学生,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赤道高空有云,,观察全球的大气运动的规律,可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一、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在教学准备时,必须要解决下列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要抓实备课尤其是集体备课。要充分地备学生。教师在课前要根据课堂信息反愧作业情况及课后的交谈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要,根据“学情”有的放矢地进行备课。如,高一学生初中地理知识几乎是空白,对于地转偏向力、风、热力环流等这些新知识的运用尚不熟练。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用最通俗易懂的道理进行讲解,用最恰当的PPT加强直观性。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要抓实学习习惯培养。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可能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应注意强化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加强自主阅读、超前预习、及时复习、规范作业、积极思考等良好习惯的培养,真正让学生想学习、会学习。2、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所以,在复习完上节课知识衔接到本节课知识后,可以给学生一张PPT的内容展示课程标准: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我要学会什么,我需要掌握什么,做到有的放矢。3、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安排。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练习设计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4、活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课堂教学低效常常是由于教师的不适当设计或不适当引导而造成的。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如认知领域的目标,一般说来,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层次的,可选用讲授法、介绍法和阅读法等;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次的,可选用质疑法、探索法和启发讲授法等。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方法。比如:(1)大气环流的理解可采用温故知新法(2)三圈环流的形成可采用启发讲授法和探索法相结合并辅助恰当的版图,如老杜的版图。(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成因可采取学生讨论,教师小结相结合。(4)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归纳总结(5)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采用知识迁移法: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展示图片简单讲解即可。在知识拓展的时候,可大胆地做探究设计,以期优秀的学生能够“踮起脚尖,摘桃子”,走进教学的“最近发展区”。比如:设问: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结果,必有少数几个学生突破思维,在四人组成的小组合作探究中找到了原因。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极地高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也许术语表述不确切,但意思表述会精准。5、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交往的有效性。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在讲解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时可形象地做比喻:高空两股气流相遇辐合下沉形成了副热带高气压带,近地面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相遇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6、恰当运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本节课,可将多媒体和传统教具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帮助学生获得大范围、动态变化的感性知识,加深了学生理解。黑板上学生的绘图则直观反映了学生的收获和遭遇的困境,及时反馈学习情况,以便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三、提高课后训练的有效性作业过程没有教师的直接干预,因此是学生真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作业质量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学情、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学习品质,体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和个性特点,是反思教学的重要依据。显而易见,作业设计对于提升教学品质至关重要。通过学生的做题情况,能清晰地知道大部分学生本节课基本掌握了主要内容。四、提高课后辅导的有效性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2. 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 绘制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 通过动画演示和模型绘制操作,使学生思考更贴近实际,以简化复杂问题,更好地探索其基本原理和大气运动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地理观、空间观。

2.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树立起全球环境意识。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 1)设问式教学

假设一个条件 结论一 单圈环流

假设二个条件 结论二 三圈环流

假设三个条件 结论三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 2)通过板图、 FLASH动画、侧视图、立体图等方式多角度的突破三圈环流中的难点(风向和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教学手段: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设疑

激趣

【导入】

一粒沙的旅行(内容略)

体会生活,思考问题。

激趣诱思

?

【细致研究从假设开始】假设:不自转;不公转;地球质地均一。

符合简单的热力环流 =>单圈环流(多媒体演示)

?

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建立基本框架

思维预备:单圈环流

初步理解气压带

描述:单圈环流

?

【承转】地球是不断自转的,上节课我们刚刚学过,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移,请同学们根据已学知识,在学案上画出高空风和近地面风。

听课

锻炼学生自主运用已学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

探究主题(一):低纬环流圈

准确认识立体的低纬环流圈

通过观察投影动画,根据课本 P50-P51相关知识,完成下列要求并思考学案问题。

1. 师生共同完成低纬环流(立体)模型,体会气流运动方向及原因;

2. 了解气流运动在近地面形成哪些气压带和风带?

3.30 XXXXX N附近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的成因相同吗?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个人认为这是一节较难讲好的课,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既要联系前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的内容,又要与后面的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内容形成一个对应。课前对课标进行了细致的研读,感觉本节课的容量大,难度高,按以往的教学要求来看,要完整介绍气候的类型、分布、特征、成因以及判断,但新课程只要求能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举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对系统的气候知识不再要求精确掌握,进行了大量的裁减,非常考查教师的整合课内外资源的能力,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较好地掌握本节新课的知识,教学效果较好。不足之处主要有:1.气候特征中的气温特征在课堂中无法得到展开,虽然在个案赤道地区气候特征描述中学生能准确说出其气温特征,并能明白不同地区气温特征主要受所在热量带影响,但是在语言描述上无法深入,如温带气候特征如何描述,亚热带气候特征如何描述等。2.在深入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降水特征分析上,虽重视探究,循序渐进,但感觉不够干脆,较为啰嗦和重复。个人认为教学中应坚持三个不讲:即可讲可不讲的不讲、学生一看就懂的不讲、暂时看不懂但通过探究就能懂的不讲,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课后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效果会更好,这一点,今后需要完善。3.拖堂。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在规定的课堂内就应该把教学任务完成,拖堂不是敬业的表现,反而是业务不精的结果。4.语言表述中,欠缺抑扬顿挫的表现,不能充分运用肢体语言吸引学生眼球。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