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3
这是省级教学设计一等奖厉害吗,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对地图的认识,知道自己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对家乡有感性的认识,萌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2、知识目标:以地图为工具认识家乡的空间位置;对家乡在祖国的位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认识省级行政区。
3、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对家乡位置的了解,从中拓宽对家乡以及其他省级行政区的认识,能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难点:
认识地图,了解自己的家乡所在的省份,了解省级行政区。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课件、板书、34个火炬、爱心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看(课件):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XX天,奥运圣火正在祖国大地传递。同学们也想成为一名光荣的火炬手吗?这节课,我们来开展
“争当火炬手”闯关活动。只要你积极思考、闯关成功,就能获得一个象征性的
火炬,就有机会参加我们的火炬传递活动。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结合奥运火炬传递活动,以“争当火炬手”的闯关活动,激起学生
参与的热情,同时告诉学生本节课的脉络。)
二、闯关活动:
(一) 第一关:地图知识知多少
1、大家曾经看过或使用过哪些地图? 小结:地图的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地图能告诉我们不同的知识
2、如何看地图呢?
① 比如说,地图上的方向通常是如何规定的?(出示地图,师指,生说相应方向,
发放火炬)请全体起立,和我一起做地图方向操:站在地图前,面对地图看,
左西右是东,上北下是南。
② 地图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来画的,看,这是地图的比例尺(课件),在这
副地图中,比例尺是1:300000,也就说明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多少厘米?
③ 要看懂地图,大家还要了解地图上的图例(课件),地图上常用不同的图例来
表示不同的地理事物,在这副图中,用蓝色表示什么?
④ 刚才,我其实告诉了大家,地图有三要素,考考大家:地图的三要素是什么? ⑤ 地图、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要记住。记住了,就能在地图上顺利
找到我们的家乡在哪里。(揭题)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必须以地图为工具,因此,在学习的一开始,就
将地图的相关知识在第一关中出示出来,让学生在闯关的激励下轻松了解相关知
识,并通过做做地图操、考考地图三要素等活动,帮助学生巩固,使教学扎实有效。)
(二)第二关:猜猜我的家乡在哪里。
1、猜猜我(老师)的家乡在哪里
⑴这是一幅江苏省行政区划图,我的家乡在江苏省的中部,她北接盐城市,南接长江,东邻南通市,西靠扬州市。我的家乡在哪里?
⑵是的,我的家乡在泰州,在那出生,在那长大,家乡哺育了我,我爱我家乡。 ⑶从这副图中,大家能看出江苏最北的城市是哪里吗?
在江苏的南部,有三个城市,人们往往用“苏锡常”来称呼它们,知道是哪三个城市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猜老师的家乡在哪里,学生非常感兴趣。教师边指图边说,既让学生初步感知江苏地图,又帮助学生再次复习地图的方向。)
2、猜猜我(学生)的家乡在哪里
① 13个市级行政区组成了美丽的江苏,我们班哪些同学的家乡也是江苏的?请举举手。你能象我刚才那样,也请大家来猜一猜吗?
随机: A 家乡在江苏省其他市。(指,介绍,猜)
B 家乡在南京
a 还有哪些同学的家乡也在南京?
b谁能把南京在江苏的位置贴出来?南京位于江苏省的 方向。南京是江苏的省会,我们用一个图例表示一下。
c南京的主城区有7个区,分别是 ,我们学校位于哪个区?南京还有四个郊区:北六合、西浦口、南江宁、东栖霞,南部还有溧水、高淳两个县。 d我们在南京生活,在南京学习,美丽的南京已是我们共同的家。来,大家一起拍拍手,跟我读儿歌:
我的家,在南京,
南京就是我家乡。
7城区,4郊区,
还有两县偏南方。
家乡哺育我,
我爱我家乡。
②南京位于江苏的西南方向,那江苏又位于祖国的哪个方位?请同学们打开书到P60,在中国行政区地图中找一找江苏。
A谁能上台指一指江苏在哪里?江苏位于祖国的哪个方位? (板书)
B 拿出笔来,把江苏的轮廓仔细描一描。
C 找一找,江苏主要的邻居有哪些?用笔圈出来,板书。
D江苏风景优美,人杰地灵,作为江苏人,我们应该深感自豪。
(设计意图:从南京到江苏,借助地图,找一找,描一描,画一画,贴一贴,手脑并用,帮助学生建立家乡的空间位置概念。教师的过渡语、儿歌的朗读又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同时,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第三关;了解省级行政区
1、我们班哪些同学的家乡不是江苏省的?你的家乡在哪里? (生说,师在地图上指,并随机请学生说说对家乡的了解,如:省会、简称、方言、最有名的等等。)
2、江苏省、XX省,都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我国省级行政区是如何划分的呢?一起进入第三关:了解省级行政区。
3、请同学们认真阅读60页的地图和61页的小喇叭介绍后,小组内展开讨论,课件出示讨论内容:(1)省级行政区分为哪4类?(2)各有多少个?(3)分别位于祖国的什么位置?(4)找出家乡所在的省级行政区,建议大家边看边讨论边把相关内容画下来,给大家3分钟左右的时间,请注意老师停止的手势。
4、有收获吗?我的收获与你分享:
① 省级行政区包括省、 、 和特别行政区。
② 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 个自治区? 个直辖市? 个特别行政区? 请同学上台把5个自治区的标签贴到地图上相应的位置。
师小结:56个民族的大家庭,自治区永远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③ 根据提示找出相应省级行政区 a紫荆花(图片) b《茉莉花》(乐曲) ④ 34个省级行政区,怎么记住呢?我有一首儿歌和大家分享:(一起读一读)
现行省级行政区,五自四直两特区,
二十三省紧相依,共计三十四容易记。
两湖两广两河山,四市四江福吉安。
云贵川内青藏新, 陕甘两宁加海南。
港澳是我好河山,台归之日盼团圆。
儿歌中的“两湖两广两河山”指哪8个省?
⑤ 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分中国地图拼图,但每个拼图都少了12个省级行政
区,在这个信封里,请小组内分工合作,每人完成2个,比一比,哪个小
组合作得最好,既安静,又有序。请每组组长上来领。
⑥ 评出合作最好的小组,发火炬。
⑦ 在拼图中找一找:四川在哪里?四川的邻居有哪些?四川在江苏的哪个方
位?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贴: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地震
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大家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同学们,你们为灾区人
民做了什么?
师:谢谢大家,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四川人民一定能重建美好家园。也请同学们去了解一些地震时、地震后自我保护的方法,好吗?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同伴合作,看书、贴自治区、拼地图、读儿歌,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去学习。“我的收获与你分享”相比于“知识竞赛”更多了一份温馨。在地图中找出“四川”,说说“为四川人民做了什么”,让“社会”与“品德”有机结合。)
三、火炬传递
1、三关闯完,有多少同学获得了火炬?祝贺你们成为光荣的火炬手。
2、火炬传递前,要做几项准备 。课件显示:(1)看看手中的火炬代表哪个省级
行政区。(2)在地图上找出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的位置(3)了解火炬传递路线及自己的序号。(火炬上有相应的省级行政区名称及火炬传递时的序号。但台湾省的下面没有设计序号。)
3、同学们都找到自己的序号了吗?引导学生发现台湾没有序号。
师:祖国宝岛台湾,很遗憾这一次没有参加奥运火炬传递活动,但在我们的活动中,邀请她一同参加,好吗?请她跟在澳门之后。
4、光荣的火炬手们,请你们手持火炬,按序号,快速、安静地到我这儿来集合。 坐着的同学,你们就是啦啦队队员,让我们为他们呐喊助威。
庄严的火炬传递活动现在开始,请各位火炬手按顺序将火炬传递到地图上的指定位置。(配乐:火炬传递歌曲)
5、小结:看,奥运圣火在我们的`传递下,燃遍了整个中国,衷心祝愿奥运会圆满
成功。
6、啦啦队队员们,请起立,交给你们一个神圣的任务:四川地震后,我们南京人
民,(贴:南京)积极行动起来,用爱心铺就了一条通往汶川的爱心之路。现在请你们作代表,有秩序地到我这儿来领一个爱心卡,把这条爱心之路铺起来,好吗?
7、爱心与火炬同行,学生铺就爱心之路。(配乐:爱的奉献)
8、小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有爱就有希望,中华民族的团结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设计意图:小小的火炬既是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肯定和激励,同时又贯穿教学的始终,最后的火炬传递活动,既通过模拟的情境让学生体验传递火炬的神圣和光荣,更是让学生再一次感知中国地图,强化对省级行政区的认识。爱心与火炬同行,一张张红色爱心卡,伴着〈〈爱的奉献〉〉的乐曲,把南京与四川连在了一起,做到了德育了无痕,润物细无声。)
四、总结:你的家,我的家,56个民族是一家,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儿女都爱她。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爱我中华》。
(设计意图:了解社会的同时,是希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本节课的最后,师生齐唱《爱我中华》,把这种情感推向了最高点。)
设计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强烈的活动化色彩。以“争当火炬手”为主题贯穿课堂,在争当火炬手的过程中,串联起一个个地图小知识,串联起一个个祖国行政区划小常识,带领孩子们研究自己的家乡。做到了主题鲜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
2、强烈的生活化色彩。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大家曾经看过或使用过哪些地图为起点,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家乡为内容,从南京到江苏,再到全国,由小到大,展开教学。同时紧扣时事:奥运火炬传递、汶川地震、民族团结(自治区、台湾)在本节课中皆有涉及。通过对教材的二次创作,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对学生的生活有现实指导意义。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回归生活。
3、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猜一猜、拼一拼、读一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索、同伴合作,不断地感受、体验、领悟、表达,学习热情始终高涨,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4、彰显学科特点,突出育人功能。在传授“社会”知识的同时,始终把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关爱他人的情感教育渗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
这节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应该比较好讲,但没有我想像的好,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我觉得我这次失败的原因主要有:
《我的家乡在哪里》的教学与反思
一、没有充分准备的课不是好课
教师要上好课,就要充分地熟悉教材,学生,要做好一切课前准备,尤其是对于这样的选拔课,更是要全身心地钻研和投入,而我似乎是一心二用,仔细想想,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肯定会有影响。另外,此次上课我事先没有到那里熟悉场地,进行必要的多媒体的操作,结果在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让学生马上进入到新课的情景中,不禁使自己的教学显得仓促,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另外,这节课,发言的同学总是那么一些,作为教师的我似乎只满足于学生能遵守纪律,能认真听讲,却忽视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的体验。课后,我想:假如,在课堂上我能更好地创设情境,更好地融洽师生关系,更好地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此来引导学生,或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课堂教学要有生成
思品课关键是要教育和引导学生,要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课堂上的一切过程是预设,而不是一定如此。而我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有一些内容我叫学生准备过,如介绍自己的家乡,用各种联系方法与亲人联系等,结果课堂就缺少了生气,缺少了生成。由此,带给我一个思考:公开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我想我应该追求真实、返璞归真的境界吧。
新课程要有新思路,要有新流程,要可学、可点、可思考。我想:在上完一节课后静下心来反思的确很重要,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教学真正有成效。
一、前期准备
(一)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初一语文)第一单元第二课。原文选自《胡适自传》,标题是编者加的。它的.体裁是传记,堪称文学的传记,传记的文学,既可供胡适研究者参考,具有史料价值,也可供文学喜好者欣赏、阅读,具有文学价值。文章内容翔实,饱含感情,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作者把自身的生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着重写出母亲对自身的“做人的训练”,对自身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自身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从胡适一生的奋斗与追求,从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成绩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因此,教学本文应该从宏观上确立掌握好重点,解决好难点,同时还要注意拓展同学的视野,感悟胡适和其作品所包括的人文内涵。
(二)教学设想
鉴于上述考虑,本文教学时应从三个角度展开,也就是分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远处看课文,读标题,了解作者,对课文和作者作一般性的了解。
第二个环节,立足课文,感知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所在,为训练语文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熟读全文,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成为本文的重点。
第三个环节,立足课文向外看,拓展视野,增加见识,丰富语文素养。
这三个环节的布置由易到难,由课文向课外拓展,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第一个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同学从比较中了解本文在内容与写作方面的特点。第三环节是在第二环节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完成的,由胡适的作品延伸到他的学术成绩,由他对母亲的感情延和他的文化观。
(三)教学准备
学好本文,需要同学做好如下准备工作:第一,搜集自身熟悉的抒写母亲的诗文或歌曲,掌握其主要内容;第二,查找资料,初步了解胡适和其他的家庭情况。
教师课前需要阅读《胡适自传》,或者其中的《九年的家乡教育》和《先母行述》两篇,感悟母亲对儿子的深深关爱,以和胡适对母亲那种“生未能养,病未能传,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的哀痛之情。
(四)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理解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3.了解胡适和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五)教学参考
用3课时学习本文。前2课时学习课文,掌握文章内容,体会母子情深;后1课时举办主题讲座──胡适和他的《先母行述》,让同学了解母亲对儿子寄予的厚望,了解一个伟大的母亲对儿子爱的特殊方式,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怀念以和“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的深深哀痛,以达到丰富同学情感、拓展文化视野的目的。
二、互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歌曲是如何歌颂母亲的?你还知道哪些抒写、歌颂母亲的作品?用一句话解读作品的主要内容或者思想感情。
同学口头交流。
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我们应该感激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了解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作者对母亲感情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默读提示和要求:
①抓住关键句、段。
②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文绉绉穈翳龌龊
③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④理清文章结构:
(三)再读课文,注重自身的独特体验
1.让同学提出自身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考虑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一起研讨。
①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②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③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示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示母亲以下品性。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小朋友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④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
谈谈自身的理解与看法。
(四)朗读下列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题目见课后研讨练习三)
引导同学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同学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五)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说说自身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然后写在随笔本上。
三、延伸拓展
(一)主题讲座
胡适和他的《先母行述》
发放资料《先母行述》,对照文章学习,让同学比较充沛地了解胡适的生长经历,体会他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丰富同学的情感和文化素养,增加见识。
(二)讲座内容
1.胡适生平简介。
2.解读《先母行述》,了解母亲,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从中学习什么。
教学目标:
1.读懂文意,感受桃花源的美好。
2.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
3.品味本文的结构和语言。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桃花源记》,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老师强调易错字)
2.你了解的作者:(学生先自己谈一下对陶渊明的了解,然后老师做一些必要的补充)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之前学过陶渊明的《饮酒》对他的避世隐居思想做一些回顾,前后勾连,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所表达出来的消极复古的思想倾向。
一、我眼中的桃花源—感受桃花源之美
1.陶渊明的这篇《桃花源记》衍生出很多成语,比如说……学生补充。最能够概括本文内容的一个成语是——世外桃源。
2.读了文章之后,你觉得世外桃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请用从 (文中的原句)我看出桃花源的 来回答。(读课文限时3分钟)
示例: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以看出桃花源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预设: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看出桃花源人生活安宁祥和。
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花源人生活很悠然、生活幸福、美满,人人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照顾。
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可以看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善良和纯朴。
……
(此一环节主要是落实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落实部分字词句的解释。初步感知桃花源之美,为下一个环节做准备)
二、桃源内外—探究作者写作意图
1.文中这个桃花源是如何出现的?
设计意图:由这句话引出桃花源内外之别,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主旨
预设: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来此绝境的原因是—避秦时乱。(强调绝境的古今异义)
2.再读这一句,如果让你在不复( )出焉中间加一个字或一个词,你会加什么?
预设:愿,敢,想等
3.为什么不愿出来?(从不足为外人道也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不愿意出来,也可以从留白皆叹惋一词去分析,当然也可以结合前一个问题来说,这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延伸)
(屏显)补充当时的社会现状的相关资料: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晋书·会稽王道子传》曰:“东土嚣然,人不堪命,天下苦之矣。”
4.请同学们分别站在渔人、桃花源中的人的角度来复述故事(要求:尽量遵从原意,可以适当加工)
设计意图:再次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翻译、理解情况,并且通过复述,学生进入角色,通过对桃源人和渔人的不同感受,学生对桃花源内外世界的对比有更深刻的领悟和体会,为接下来理解文章主旨助力。
教师小结: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桃源内外的巨大差别,渔人想要迫切地进入桃花源,而桃花源内的人却不愿甚至害怕离开桃花源进入到外面的世界。想要进入桃花源的是不是只有渔人?站在陶渊明的立场结合当时的社会境况,想一想他为什么要给我们讲这样一个故事?
预设:陶渊明讲这样一个故事是为了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达出了当时老百姓的心声。在这个故事中,倾注了他对生活的所有美好理想的理解和认同。
三、魅力桃花源
1.桃花源是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从文中找依据来回答。
设计意图:再次走进文本,感受文字、结构之美。
预设:不是真实存在。从桃花源被发现,到重访桃花源未果都能感受到桃花源是一个扑朔迷离、如真似幻的存在。但是,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为什么觉得真的有这么一个美好的地方呢?这得益于作者的巧妙构思和高超的语言技巧。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真实感?(再次读课文,找依据)
预设:1.真实的年号,时间;真实的人物。
2.大量细节的描写;
3.事件叙述前后照应(便舍船。既出,得其船)。
教师小结:桃花源的魅力体现在如真似幻、似有还无。如此真真切切,却又遥不可及,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美好,曾引得无数人的追求和向往,即便到了今天,她那种祥和宁静也依然能够安抚人心的效用。老师读了《桃花源记》后就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逐梦桃源》
绿树、青山
茅舍、麦田
池塘春草,依依炊烟
犬吠柴扉,鸡鸣树颠
黄发垂髫,相视怡然
三月的溪边,
一次美丽的邂逅让现实与梦想碰了头。
自在飞花轻似梦,
若非那溪水中翩然如雨的花瓣,
怎能让渔人不记来时归路?
无意的撞见
芬芳了多少人的心头?
桃花源啊!溪水的尽头是流不尽诗意的梦。
那捧出的饭菜里,酒香醉了多少人心?
而所有的担心和忧虑只化作谦和的叮咛
轻轻一声。
跨越千年,你依然让人魂牵梦萦。
那么,就在心中为我们留出那么一方世外桃源吧!
那艘迷失的小船儿,
不管放逐在何方,都有归途可期。
4.学了这篇课文,对桃花源的诗意美好或者消极复古,你有什么想法也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桃花源记是一篇经典古文,后人有很多诗文来表达对它的理解和看法,时至今日依然有其现实意义,写一下,不论多少,最起码能够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输出的过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