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如梦令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

日期:2022-03-31

这是如梦令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如梦令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

如梦令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第 1 篇

一.教学目的:

《如梦令》的教学设计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2.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四.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体验到这首词的意境

  3.重点词解析

  4.词的技巧分析

  五.教学难点:

  1.对诗词的理解

  2.把握诗词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师问: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要学的这首《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伟大女词人李清照,那么大家知道的她的诗词还有哪些?对于她,大家还有什么了解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举手回答一下。(老师总结同学们答案)

  (二)介绍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师:我们了解过了李清照的生平事迹之后,是不是对她的词也充满了好奇呢?特别是在宋朝那个词作鼎盛的时候,在众多才子里面作为一个女词人能够脱颖而出,也充分证明了她的才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李清照词作的风采。)

  (三)词作初印象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板书出来这首词,让同学们先自己理解一下这首词的思想情感,请同学举手回答自己的理解。

  (师:同学们的见解都很独特,那下面老师来总结一下。

  写《如梦令》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词人很是思念自己的丈夫。甚至到了借酒消愁的地步。这日她又喝了酒,早早就沉沉睡去。第二日醒来的时候,才发现昨夜下了一场小雨,便问卷帘的丫鬟,院外的海棠怎么样了。丫鬟答曰:“海棠依旧”。词人感念自己和丈夫的情形,感叹道:“应是绿肥红瘦。”意即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2.(师:大家既然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那就请同学们听一下录音,看看其他人怀着这种感情朗诵出来的感觉。)

  放录音。请同学们跟着读几遍。放音乐,让同学们跟着节奏朗诵。让同学们能够熟读背诵这首词。

  (四)词赏析

  1、.(师:大家熟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这首词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作者用词的'经典之处。)

  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2、.“绿肥红瘦”历来被人称道,它好在哪里?

  绿肥红瘦”一语,是全词的精绝之笔,“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这么一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3.抒情方式:以景衬情。抒发的感情是: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

  写作手法: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4.(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之后,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跟大家交流一下。)

  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让大家了解李清照,懂得诗词的表达情感。

如梦令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第 2 篇

教学理念:

关于如梦令的优秀教案设计

  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展开想象,绘出文字的画面,倾听文字的声音,品尝文字的味道,并初步学会对诗词的品读、吟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2.有感情地吟诵词。

  3.初步了解词的特点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抓住字词,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重温李清照《夏日绝句》,引出李清照其人。

  2.揭示今天所要讲的内容《如梦令》。

  二、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1.词的名字叫词牌名,也叫长短句。

  2.既然是歌词的曲调,就该有节奏,请同学们划出词的节奏。

  3.指名读,正音:兴、藕

  三、“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1.根据注释,说说读懂了哪个词或哪一句?

  2. 交流:

  (1)不知不觉中把词读胖了,写下来就是一篇篇幅长的文章。

  (2)才33字,描绘了词人与朋友一次郊游的经历,体会词的特点:凝练含蓄。

  四、“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1.整首词可以读成一个字,可以读成哪个字?

  2.讨论:风景很美,再加上词人喝了酒,所以就沉醉了,才有了下边的情景。整首词可以读成“醉”字。

  五、在多层“醉态”中歌唱少年情怀

  1.“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

  出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溪亭日暮

  ⑴想象是怎样的一幅景象?你看到了什么?

  傍晚,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真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⑵出示图片: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看到这样的景色,他们会干些什么?

  ⑶古人喜欢饮酒,好朋友在一起,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而且,酒能助兴,使人诗兴大发,历史上,曾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尽管是个女子,但她也爱饮酒,在她的许多词里都写到了酒。这一次也不例外,从哪儿看出来?醉得怎样?美美地醉一回!读。

  (4)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

  (5)仅仅沉醉于酒吗?还有什么也醉人呢?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喝着喝着,竟忘记了回家。

  2.“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

  出示: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藕花深处

  ⑴你又看到了什么?

  ⑵出示图片: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傍晚,一切显得朦朦胧胧。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又一次沉醉了。

  ⑶朗读。

  3.“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

  出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一滩鸥鹭

  ⑴你看到了什么?出示鸥鹭群飞图片:多么壮观的场面啊!

  ⑵你又听到了什么?从哪个词中听到的?

  争渡:醉了,活泼的天性,大声的笑啊叫啊,那是多么欢快热闹的场面啊!

  ⑶“惊”字除了讲惊起鸥鹭,你还读出了什么意思?

  这真是“鸟惊人也惊”啊!带给大家的一个惊喜,使他们陶醉在这意外的大自然的壮观中,忘记了找回家路。

  ⑷朗读。

  4.小结:你感受到这是一次怎样的郊游活动?让少女李清照沉醉的不仅仅是美酒,还有美景。

  七、拓展

  出示MV文件《如梦令》,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

如梦令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第 3 篇

设计理念:

  1.词中有画的想像必须充分依托文本,在咬文嚼字中想像词境。

  2.绘出文字的'画面--倾听文字的声音--品尝文字的味道--提升文字的内涵。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诵,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2. 有感情地吟诵词。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时间:四十分钟

  一. 话题引入,初读全词

  1.导入揭题。

  2. 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读,指导读词要求

  4.同学们,请你根据词语解释,先想一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然后再自己说一说。

  5.轻读,体会一下词中传递出词人和朋友们怎样的心情?

  6.你是从词中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二.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1.反复读几遍词,圈圈划划,想想词人和朋友们因何而“沉醉”?

  2.交流,感悟“沉醉”(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调整)

  (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不知归路——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只有她一个人喝醉吗?真的是快乐的酒醉啊,读—

  溪亭日暮——词人和朋友们看到了怎样落日的美景,会说些什么?美美地醉一回!读—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晚回舟——什么“游兴”满足了?怎么读?

  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到了荷塘深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读—

  (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为什么要争?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

  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咱们也和词人快乐地争渡,读——

  (4)再读,感悟词人不仅“沉醉”于酒,“沉醉”于“景”,还“沉醉”于“情”。

  三.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对照比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感悟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

  四.布置作业,阅读拓展

  练笔:尝试着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突出“沉醉”。

  如梦令

  酒

  沉醉 景 快乐

  情

如梦令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第 4 篇

教学目标:

李清照《如梦令》优秀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背诵。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词”的知识,了解李清照。

  教学过程:

  一,揭课题(课件)

  1,听歌曲《月满西楼》,歌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写的《一剪梅》。交流李清照的资料(课件)

  2,回忆白居易的《忆江南》。

  3,词与诗有什么不同?学生自主谈,相机引入“长短句”、词牌名。简介词牌名。

  二,读词句

  1,学生自主朗读。

  2,听配乐朗读(课件)。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相机强调要点。)

  4,教师小结:这首词描绘了词人与朋友一起郊游的愉快经历。

  三,品词境

  细读课文,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捕捉看到的画面。

  画面一:溪亭日暮 (课件)

  师:黄昏时分,晚霞染红了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这橘红色的余辉之中,水面上红光闪烁,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绘的美妙景象,大自然多么美啊!难怪李清照会沉醉了。我们就把这种美通过诵读表现出来吧。

  画面二:藕花深处(课件)

  大家还记得学过的描写荷花的诗句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江南可采莲……

  师:女词人仅仅是因为喝高了才误入荷花深处吗?这么美的花儿,也令人沉醉啊!

  画面三:一滩鸥鹭(课件)

  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争渡”, 比较叠句,感受热闹有趣的场面——

  她们笑啊,叫啊,那么兴奋,那么喧哗,把已经栖息的一群鸥鹭都惊飞起来,扑棱棱,飞向霞光,多么壮观的景象,大家平时能看见吗?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这个“惊”字,既指出了鸥鹭受到的惊吓,也向我们传递了游人们的惊喜,写得多么精妙!大家一起把最后两句读一遍。

  四,新拓展

  1,欣赏另一首《如梦令》,李清照只留下两首《如梦令》。(课件)

  2,比较两首词:字数、句式、“醉”相同,表达的具体内容、感情不同。

  五,再巩固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这首词扩写成一个故事。

  板书设计:

  如梦令

  沉醉——————兴尽——————争渡

  溪亭日暮—(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