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3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幼儿园大班综合说课稿:有趣的根,是优秀的大班教育随笔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此活动选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植物都有根,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各种植物蔬菜的根菜场等地随处可见,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种非常丰富,不同的植物根的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不同的根有不同的名字和作用。然而幼儿虽然经常看到根,比如幼儿园的种植角,和妈妈一起买菜拣菜时,孩子们都会接触到一些根。但由于缺乏引导,这些根他们看在眼里却并未记在心上,甚至有些孩子还并不知道我们吃的萝卜,山芋就是植物的根。因此,有必要使幼儿形成对根的正确认识,了解根的种类,特征、用途等的理解,激发幼儿对植物的探索欲望。我们认为,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季节性、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让幼儿在尝试活动中知道植物的根基本分为直根,须根,块根三种,并能按根的特征进行分类。
(2)在游戏中了解根有蓄水,吸水,固水等作用,知道根跟人类有密切的关系,从而激发幼儿对植物的探索兴趣。
(3)幼儿乐于探索,能大胆表述,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根据目标,我们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感知根的有趣,主要是根的特征、用途及生长过程。通过探索发现、多媒体课件、歌曲引路、游戏体验及品尝根制品,使活动得到深化。
活动的难点是:根据根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主要通过小组商量尝试活动,在动手的过程中意识到根的外性的不同及分类,提高幼儿的分类能力。通过集体评价,使幼儿的分类经验得到整理。总之,我们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标运作程式。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为此,我们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操作台6张呈半圆形摆布在前面和侧面,便于操作评价。
2、物质准备:智慧袋、各种根种在沙盘里、水盆每桌一套、创编歌曲、多媒体课件、根的实物食品、轻音乐
二、说教法。
3、经验准备:幼儿对根有一定的经验(吃过或看过)全方位的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可能。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以饱满的情绪以自己的形态感染幼儿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尝试法操作:尝试教学理论提倡“先试后导”,强调以学生为主的原则,这与规程精神是不谋而合的。尝试性的操作主要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尝试活动活动。第一次是用智慧袋引起兴趣后引出课题,主要是探索根的外在感觉和形态,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获得感知。第二次尝试是对根进行分类。幼儿分类是指幼儿把具有一个或几个共同特征的物体聚集在一起的活动,分类活动是观察活动的延伸和应用。 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本次活动的第三环节中,我就引导幼儿扮演根,共同体验根在生长过程中的的作用。由于我加入了音乐,情节,编成了一个根的生长的小音乐游戏,这给游戏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根的生长作用,更是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不同的根的形态。教师的适时赏识,把幼儿的创造之花点燃,显示了无穷的力量。 3、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陈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根的生长”,让幼儿对根的生长有全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4、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活动提供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态度体验,使孩子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三、说学法。
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对根的多样性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分一分、尝一尝、学一学、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根发生了兴趣。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次尝试操作活动中我们就鼓励幼儿分根的不同种类,引导幼儿按特征的特征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商量、合作、尝试着不同的分法。当然,幼儿不一定一次就能分成功,他们不断调节自己的分类标准。通过介绍性评价,又把大家的经验作一汇合,深化了各自的认识,拓展了分类面。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根的生长过程有更深的印象,我们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唱唱演演中引导幼儿体验根的生长生长中的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的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理念。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自由探索——操作分类——游戏体验——品尝交流——审美延伸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幼儿熟悉的智慧爷爷的形象,为幼儿创设了“感受各种各样根”的语言情境和物质情境,引发幼儿观察根的兴趣。在以下的环节中,我都是以智慧爷爷作为情节发展主线,从形式上,内容实质上深深吸引孩子。
(三)操作分类(情节:帮智慧爷爷菜地分类)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第二环节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我们为每组提供了充足的根,供幼儿观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轻音乐播放的轻松氛围中,幼儿比比、摸摸、说说各自看到的根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孩子获得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进行加工整理呢?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们就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评的方式,对幼儿获取根的经验进行整理。由于材料的投放在孩子的视线前面,故讲评时可结合实物进行,避免了空洞性。为了拓宽幼儿对根的认识,教师还结合收集到的图片和实物作了一个概括,点到了课题中根有趣的含义。 分类活动是前一次观察探索活动的应用,而幼儿分类往往根据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进行,分类标准(依据)也在不断改变。因此,我们要求幼儿通过说一说、分一分、在尝试和自我纠正中完善各组的分类。这里主要是按根的自然属性——形状、大小、颜色等进行分类。我们允许产生错误和争论,引导幼儿在多次操作、反复尝试中积极思考,自己修正,学习到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因此,只要幼儿分得有理,他们就完成了帮智慧爷爷整理根的任务,就可以把分好的根送到智慧爷爷的家,这样幼儿就有了成功的体验。
(四)游戏体验(体验根的生长作用)
在第二、第三个环节中,就完成了感知特征和操作分类的目标(目标1),同时目标三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主要是探索态度和乐于表达方面。 幼儿感受根的特征后,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其生长过程。因此,及时设问“你们知道根是怎么长大的吗?幼儿通过联系实际经验的交流,结合多媒体课件,幼儿真切地理解根怎样慢慢蓄水,吸水,固水的过程,其动感使孩子感知生命的力量,替代了图片死扳不动的传统方法。为了使幼儿的兴奋点上升,全体幼儿又在一个音乐游戏中自编自演根的生长,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了成长过程的快乐。教师适时赏识又给每个孩子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此环节较好地将艺术融入了科学,达到比较完美的统一。这一环节落实了目标2。 活动结束,我们不能马上告一段落,关键是引导幼儿持续不断地对根产生兴趣。小朋友知道了根不仅有趣,它还有很多吃法,接着以加工制作,或许还可以从中生成更有价值的活动。 [NextPage]
附教案:幼儿园大班综合活动:有趣的根
我们都知道,植物都有根,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各种植物蔬菜的根菜场等地随处可见,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种非常丰富,不同的植物根的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不同的根有不同的名字和作用。然而幼儿虽然经常看到根,比如幼儿园的种植角,和妈妈一起买菜拣菜时,孩子们都会接触到一些根。但由于缺乏引导,这些根他们看在眼里却并未记在心上,甚至有些孩子还并不知道我们吃的萝卜,山芋就是植物的根。因此,有必要使幼儿形成对根的正确认识,了解根的种类,特征、用途等的理解,激发幼儿对植物的探索欲望。我们认为,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季节性、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我选择了这个活动。
1、让幼儿在尝试活动中知道植物的根基本分为直根,须根,块根三种,并能按根的特征进行分类。
2、游戏中了解根有蓄水,吸水,固水等作用,知道根跟人类有密切的关系,从而激发幼儿对植物的探索兴趣。
三、活动准备:
3、幼儿乐于探索,能大胆表述,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物质准备:音乐;智慧爷爷的智慧袋;实物根(菠菜,洋葱,葱,花生,番薯,萝卜,芹菜等)沙盘;教师小结用的根一份;课件“根的生长过程”;根的盆景2—3件。
经验准备:幼儿对蔬菜有一定的经验。
四、活动过程:
空间准备:幼儿座位呈框字型摆放,操作台呈半圆形放置于幼儿视线前面。 活动流程:激发兴趣→自由尝试探索→操作分类→游戏体验→品尝交流→审美延伸 (一)激发兴趣(情境:智慧爷爷的带来的礼物)
1、师利用智慧爷爷的智慧袋宣布爷爷带来的礼物。
2、让幼儿去试一试、摸一摸,感受根的特征。
3、幼儿探索,用语言表达树根的外部特征。 (二)幼儿通过尝试,初步认识一些植物的根。(情节:智慧爷爷的菜地)
1、幼儿去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动手寻找植物的根。
2、围绕问题交流发现:你看到的根长得是怎样的呢?
3、拓展幼儿对品种的认识。
4、利用准备好的各种根小结根的有趣。 (三)操作分类(情节:帮植物的根分分一分)
1、要求:智慧爷爷的菜地里有那么多的根,想请小朋友帮忙分一分(小朋友按根的特征来分一分、说一说)。
2、操作指导:允许幼儿尝试错误,自觉纠正,并用语言表达分的过程,区分三种根的不同。(直根,须根,块根)
3、评价:小组代表介绍,集体评价,然后把根送到智慧爷爷家。 (四)游戏体验(情节:幼儿扮演根的生长)
1、商量讨论:根是怎么长大的呢?
2、结合课件:“根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根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的作用。
3、利用音乐,用身体语言表现各种各样的根,再通过生长,吸水,固水,风来了等,演一演根在生长过程中的作用,用身体的形态、动作创造一个个可爱的根的形象。 (五)活动延伸(情境:看制成的根制品及盆景)用根制成的盆景使幼儿产生审美愉悦。
一、说教材
《有趣的电池》是幼儿通过玩各种各样有趣的玩具,和自己的不断观察探索,一步一步层层深入地揭开电池的各种秘密,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电池,并学会正确安装电池的方法,其中还渗透了废电池回收的内容,从而萌发了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与幼儿园的环境课题紧密相连。该内容既使幼儿了解了电池的外形、种类、简单的功能,还让幼儿自己探索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从而培养了幼儿尝试性精神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选取这一题材是因为该内容层次清楚,且所使用的材料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易激起幼儿探索的强烈愿望,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
我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1.使幼儿了解电池的外形、种类、及简单的功能。
2.在尝试性操作活动中,鼓励幼儿探索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
3.培养幼儿尝试性精神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收集多于幼儿人数的电动玩具,形状、大小不一的电池,电池装配示意图,会发光的花两朵。该教具弥补了图片枯燥、不生动的缺陷,而其可操作性特点,既使幼儿一目了然,又便于教师讲解,强调重点。
二、说教法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我采用了观察法和尝试探索法,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让幼儿玩玩具,发现电池的作用,进而观察电池,了解电池的外行,并通过自制的教具帮助幼儿探索电池正确的安装方法,突破难点。作后,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并确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三、说学法
老师简练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配以形形色色可爱的电动玩具,把幼儿带入一个乐趣融融的玩具游乐城,视、听、运动觉的完整结合,使幼儿更愉快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操作过程中,幼儿边探索边表述自己发现了什么秘密,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难易搭配的玩具使不同能力的孩子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活动的目标与要求,我为幼儿提供了三次不同程度的尝试探索机会。
第一次:感知电动玩具有电池和没电池时的不同状态。幼儿自由选择玩具,老师巡回了解幼儿发现了什么,如有的玩具是会动的,有的会响、会发光。该环节是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电池的功用。
第二次:认识电池并给玩具们选配合适的电池。师:电池的本领真大,你见过电池吗?你的椅子下面就躲着一位电池朋友,请你等会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告诉大家电池是长的怎么样的,你发现电池上有什么秘密?(这一步主要是让幼儿观察电池的外形)下一步就要请幼儿尝试给玩具装电池了老师了解幼儿安装情况,引导幼儿观察电池盒中也有"+、-"。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幼儿观察电池的外形和探索装电池的正确方法,其中的难点主要是利用自制的教具会发光的花来解决。
再次尝试,体验成功的喜悦。
该环节主要是让幼儿体验成功的乐趣,并了解初步的环保知识。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此活动选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植物都有根,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各种植物蔬菜的根菜场等地随处可见,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种非常丰富,不同的植物根的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不同的根有不同的名字和作用。然而幼儿虽然经常看到根,比如幼儿园的种植角,和妈妈一起买菜拣菜时,孩子们都会接触到一些根。但由于缺乏引导,这些根他们看在眼里却并未记在心上,甚至有些孩子还并不知道我们吃的萝卜,山芋就是植物的根。因此,有必要使幼儿形成对根的正确认识,了解根的种类,特征、用途等的理解,激发幼儿对植物的探索欲望。我们认为,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季节性、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让幼儿在尝试活动中知道植物的根基本分为直根,须根,块根三种,并能按根的特征进行分类。
(2)在游戏中了解根有蓄水,吸水,固水等作用,知道根跟人类有密切的关系,从而激发幼儿对植物的探索兴趣。
(3)幼儿乐于探索,能大胆表述,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根据目标,我们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感知根的有趣,主要是根的特征、用途及生长过程。通过探索发现、多媒体课件、歌曲引路、游戏体验及品尝根制品,使活动得到深化。
活动的难点是:根据根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主要通过小组商量尝试活动,在动手的过程中意识到根的外性的不同及分类,提高幼儿的分类能力。通过集体评价,使幼儿的分类经验得到整理。总之,我们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标运作程式。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为此,我们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操作台6张呈半圆形摆布在前面和侧面,便于操作评价。
2、物质准备:智慧袋、各种根种在沙盘里、水盆每桌一套、创编歌曲、多媒体课件、根的实物食品、轻音乐
3、经验准备:幼儿对根有一定的经验(吃过或看过)全方位的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可能。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以饱满的情绪以自己的形态感染幼儿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尝试法操作:尝试教学理论提倡“先试后导”,强调以学生为主的原则,这与规程精神是不谋而合的。尝试性的操作主要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尝试活动活动。第一次是用智慧袋引起兴趣后引出课题,主要是探索根的外在感觉和形态,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获得感知。第二次尝试是对根进行分类。幼儿分类是指幼儿把具有一个或几个共同特征的物体聚集在一起的活动,分类活动是观察活动的延伸和应用。
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本次活动的第三环节中,我就引导幼儿扮演根,共同体验根在生长过程中的的作用。由于我加入了音乐,情节,编成了一个根的生长的小音乐游戏,这给游戏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根的生长作用,更是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不同的根的形态。教师的适时赏识,把幼儿的创造之花点燃,显示了无穷的力量。
3、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陈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根的生长”,让幼儿对根的生长有全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4、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活动提供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态度体验,使孩子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对根的多样性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分一分、尝一尝、学一学、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根发生了兴趣。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次尝试操作活动中我们就鼓励幼儿分根的不同种类,引导幼儿按特征的特征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商量、合作、尝试着不同的分法。当然,幼儿不一定一次就能分成功,他们不断调节自己的分类标准。通过介绍性评价,又把大家的经验作一汇合,深化了各自的认识,拓展了分类面。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根的生长过程有更深的印象,我们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唱唱演演中引导幼儿体验根的生长生长中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的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自由探索--操作分类--游戏体验--品尝交流--审美延伸
(一)激发兴趣(情境:智慧爷爷的智慧袋)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幼儿熟悉的智慧爷爷的形象,为幼儿创设了“感受各种各样根”的语言情境和物质情境,引发幼儿观察根的兴趣。在以下的环节中,我都是以智慧爷爷作为情节发展主线,从形式上,内容实质上深深吸引孩子。
(二)自由探索(看智慧爷爷的根)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第二环节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我们为每组提供了充足的根,供幼儿观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轻音乐播放的轻松氛围中,幼儿比比、摸摸、说说各自看到的根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孩子获得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进行加工整理呢?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们就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评的方式,对幼儿获取根的经验进行整理。由于材料的投放在孩子的视线前面,故讲评时可结合实物进行,避免了空洞性。为了拓宽幼儿对根的认识,教师还结合收集到的图片和实物作了一个概括,点到了课题中根有趣的含义。
(三)操作分类(情节:帮智慧爷爷菜地分类)
分类活动是前一次观察探索活动的应用,而幼儿分类往往根据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进行,分类标准(依据)也在不断改变。因此,我们要求幼儿通过说一说、分一分、在尝试和自我纠正中完善各组的分类。这里主要是按根的自然属性--形状、大小、颜色等进行分类。我们允许产生错误和争论,引导幼儿在多次操作、反复尝试中积极思考,自己修正,学习到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因此,只要幼儿分得有理,他们就完成了帮智慧爷爷整理根的任务,就可以把分好的根送到智慧爷爷的家,这样幼儿就有了成功的体验。
在第二、第三个环节中,就完成了感知特征和操作分类的目标(目标1),同时目标三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主要是探索态度和乐于表达方面。
(四)游戏体验(体验根的生长作用)
幼儿感受根的特征后,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其生长过程。因此,及时设问“你们知道根是怎么长大的吗?幼儿通过联系实际经验的交流,结合多媒体课件,幼儿真切地理解根怎样慢慢蓄水,吸水,固水的过程,其动感使孩子感知生命的力量,替代了图片死扳不动的传统方法。为了使幼儿的兴奋点上升,全体幼儿又在一个音乐游戏中自编自演根的生长,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了成长过程的快乐。教师适时赏识又给每个孩子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此环节较好地将艺术融入了科学,达到比较完美的统一。这一环节落实了目标2。
(五)审美延伸(根制品展示)
活动结束,我们不能马上告一段落,关键是引导幼儿持续不断地对根产生兴趣。小朋友知道了根不仅有趣,它还有很多吃法,接着以加工制作,或许还可以从中生成更有价值的活动。
附教案:
幼儿园大班综合活动:有趣的根
一、设计意图:
我们都知道,植物都有根,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各种植物蔬菜的根菜场等地随处可见,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种非常丰富,不同的植物根的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不同的根有不同的名字和作用。然而幼儿虽然经常看到根,比如幼儿园的种植角,和妈妈一起买菜拣菜时,孩子们都会接触到一些根。但由于缺乏引导,这些根他们看在眼里却并未记在心上,甚至有些孩子还并不知道我们吃的萝卜,山芋就是植物的根。因此,有必要使幼儿形成对根的正确认识,了解根的种类,特征、用途等的理解,激发幼儿对植物的探索欲望。我们认为,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季节性、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我选择了这个活动。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尝试活动中知道植物的根基本分为直根,须根,块根三种,并能按根的特征进行分类。
2、游戏中了解根有蓄水,吸水,固水等作用,知道根跟人类有密切的关系,从而激发幼儿对植物的探索兴趣。
3、幼儿乐于探索,能大胆表述,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三、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音乐;智慧爷爷的智慧袋;实物根(菠菜,洋葱,葱,花生,番薯,萝卜,芹菜等)沙盘;教师小结用的根一份;课件“根的生长过程”;根的盆景2-3件。
经验准备:幼儿对蔬菜有一定的经验。
空间准备:幼儿座位呈框字型摆放,操作台呈半圆形放置于幼儿视线前面。
四、活动过程:
活动流程:激发兴趣→自由尝试探索→操作分类→游戏体验→品尝交流→审美延伸
(一)激发兴趣(情境:智慧爷爷的带来的礼物)
1、师利用智慧爷爷的智慧袋宣布爷爷带来的礼物。
2、让幼儿去试一试、摸一摸,感受根的特征。
3、幼儿探索,用语言表达树根的外部特征。
(二)幼儿通过尝试,初步认识一些植物的根。(情节:智慧爷爷的菜地)
1、幼儿去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动手寻找植物的根。
2、围绕问题交流发现:你看到的根长得是怎样的呢?
3、拓展幼儿对品种的认识。
4、利用准备好的各种根小结根的有趣。
(三)操作分类(情节:帮植物的根分分一分)
1、要求:智慧爷爷的菜地里有那么多的根,想请小朋友帮忙分一分(小朋友按根的特征来分一分、说一说)。
2、操作指导:允许幼儿尝试错误,自觉纠正,并用语言表达分的过程,区分三种根的不同。(直根,须根,块根)
3、评价:小组代表介绍,集体评价,然后把根送到智慧爷爷家。
(四)游戏体验(情节:幼儿扮演根的生长)
1、商量讨论:根是怎么长大的呢?
2、结合课件:“根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根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的作用。
3、利用音乐,用身体语言表现各种各样的根,再通过生长,吸水,固水,风来了等,演一演根在生长过程中的作用,用身体的形态、动作创造一个个可爱的根的形象。
(五)活动延伸(情境:看制成的根制品及盆景)用根制成的盆景使幼儿产生审美愉悦。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有趣的检查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大班综合活动《有趣的检查》。
二、说教学目标:
对于自己的身体,幼儿一直充满认识的兴趣。我们教师需要做的仅仅是创造必要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了解身体,逐步提升自我认识的水平。因此我选择这一主题,和幼儿一起在有趣的游戏中实现情景化的展示。通过这一活动,会让幼儿觉得体检既神秘又有趣,利用幼儿这一心理特点,引导幼儿了解人的身体以及体检的部位与方式。
1、初步认识人体的某些健康体征。
三、教学重点:
2、了解体检的部位及方法。让幼儿了解体检的方法及健康体征。
五、说教学过程:
针对这次教育活动的教学目标,根据幼儿对身体的认识了解情况,整个活动过程以游戏为主要形式,整个过程动静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师幼交融互动。整个活动教师与幼儿协调着、合作着,并在有组织、有规范、有秩序中完成。
1、各种各样的病人。
教师讲述故事第一部分,让幼儿了解故事中有哪些奇怪的病人。
2、有趣的检查。
教师讲述故事第二部分,让幼儿了解有哪些有趣的检查。
3、我知道的身体检查。
4、情境表演:“有趣的检查”。
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幼儿表演。
5、游戏:有趣的检查。 整个活动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幼儿创设宽敞自由活动的环境,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做到师幼交融,让幼儿步步行进,逐渐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个体。
一、说内容
选择的依据《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乐趣”。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脚步、小棍、绳子等)作为量具,仅局限于简单工具的测量而不是标准工具的测量。
活动内容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在平时的区角活动中,我们会经常在数学活动角里投放很多不同的材料,小棍子、绳子、尺子、吸管、铅笔等,经常看到幼儿在东量量,西测测的,好像对于这些测量的活动很感兴趣。另外,让幼儿用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来测量,这样对于幼儿来说会是很有趣的,幼儿可以在整个活动中都通过不停的身体运动,不停的游戏,来感受测量的乐趣。幼儿自己探索,自己尝试,这样幼儿可以学到很多、很好的学习方法,也有利于他们以后终生的发展。因此就产生了今天的这个活动内容。
二、说活动目标的确定
1、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测量,并进行简单的记录,体验测量活动的乐趣。
2、知道测量结果与测量工具的关系。
3、学习与同伴那之间相互协商、尊重他人的意见,共同解决问题,体验与同伴协作的快乐。
活动的重点:探索,学习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
活动的难点:将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三、说活动的准备
(一)知识准备
1、区角活动:教师和幼儿发现大量可以用来测量的工具。
2、观察活动:幼儿会使用生活中常用的一些记录表格。
(二)物质材料的准备
1、事先准备好场地。
2、笔、纸、记录表等四、说教法、学法。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知识建构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根据这一理念,我从幼儿最感兴趣的操作活动入手,让幼儿通过实验、游戏、记录去积极主动的获得对测量的直接经验,通过记录、分享、交流的形式,让幼儿不断的积累学习经验,并且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知识。
幼儿自主探索活动,必须由幼儿亲身经历,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所以在活动中给幼儿留有较大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活动步骤不宜太细太死,让他们充分体验,才能有助于幼儿获得直接经验,吸引幼儿,使他们更投入自由进行探索,在分享的过程中,进行自主交流与表达,使他们的零星的经验得以提升与发展,从而形成测量的基本知识,理解测量结果与工具之间的关系。
整个活动主要用了探索操作法。根据幼儿爱动、爱问、好学的特点,让幼儿自己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探索操作法,不仅是作为复习、巩固知识的手段,更应成为幼儿探索知识、寻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符合幼儿思维发展规律,因为探索未知,仅用理解与记忆是不行的,必须进行主动地分析、综合、比较和初步的概括以求得测量的方法和结果,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五、说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幼儿的兴趣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森林小屋玩,可是,我们去之前啊,要帮助老师先解决一个问题,我们要来测量一下从这里到小屋有多远,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幼儿自由讨论,想出各种测量的方法。这时老师再提出问题。
师:可是,今天老师没带任何的测量工具,我们只能用我们自己的身体来测量,该怎么量呢?
(设计意图:幼儿天生就有好强的求知欲,通过教师创设情境,让幼儿发现问题,激发幼儿主动的参与活动过程,探索发现问题的兴趣。)
(二)讨论与探究:分别寻找测量的方法,并进行讲述。
1、幼儿自由探索测量的方法,在幼儿探究时,教师巡回观察、指导,适时引导幼儿发现用自己的身体,寻找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
2、并让幼儿进行演示。
(三)幼儿寻找合作测量的方法。
幼儿通过自己寻找测量方法以后,再通过和别人合作,可以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有助于幼儿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主动去和别人合作。
(幼儿的认知结构主要强调直觉思维,教学中与其指示幼儿如何做,不如让幼儿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探究活动为中介的,儿童独立摸索,看起来是“浪费”了时间,实际上恰恰赢得了时间,这种探究最有现实意义。探究性游戏活动的教育目的要求教师更多的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四)引导幼儿把测量或者合作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幼儿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可也是幼儿最缺少的。幼儿在测量以后用怎样的方式将自己的测量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难点。
(五)记录、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师:我发现许多小朋友想出了许多测量方法,请小朋友把你的记录表拿过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的测量结果吧,(请幼儿介绍测量方法及结果)还有和小朋友不一样的吗?你来介绍一下吧,(幼儿发现结果不同)讨论;为什么小朋友的测量结果不一样呢?再次测量,引导幼儿发现、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
(将幼儿交流的多种经验纳入到自己的经验中来,再次验证,从而使幼儿的能力与知识得到潜移默化的巩固与吸收。)小结:在测量时我们使用的测量方法不一样,所以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
(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在探索中往往会出现许多的错误,作为教师要允许幼儿出现错误,通过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自由的环境,鼓励他们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积极参加讨论、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纠正错误,让幼儿的经验进一步得到提高)
(六)集体合作测量幼儿利用集体的力量再寻找不同的测量方法,幼儿再次用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测量,整个活动都在游戏中展开,幼儿充满了乐趣。
(七)说活动延伸区角活动: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物体作为测量的工具再去进行测量。
六、说特色:
1、操作性强。在教学中,幼儿对操作、用自己的身体部位当作测量工具,探究很感兴趣,通过操作──游戏体会了探究的过程和快乐。在活动中,孩子在探究的同时,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注意力、听觉。
2、活动设计游戏化。孩子特别喜欢游戏,因为在游戏中可以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没有丝毫的压力。对于个别能力弱的孩子,老师采用集体与个别辅导的形式,并在活动中给他们提供机会,让能力弱的孩子不会为此而产生畏惧的心理;对于幼儿的新观点新发现,我总是鼓励和尊重幼儿的观点,并共同分享。
3、整个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兴趣点,活动中,孩子们始终处于自主积极的状态。活动层次清楚,过渡自然,通过个别量、小组合作量、集体量,使幼儿在与活动材料、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中获得相关经验,真正体现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物我交融互动。
我们的这个活动主要体现了《纲要》的以下精神:
1、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注重教育的机智性、趣味性。
2、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了幼儿情感、能力的发展。
3、充分利用了教师和同伴这一重要教育资源,使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更加具体、全面。
一、说设计意图
这是早期阅读分级阅读2绘本《边界》的一个引入性活动。这是一个科学性的语言活动。虽然是中班的绘本,但边界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且难理解的概念。所以我选择了大班的幼儿参与这个活动。我们的生活中,边界无处不在。人有边界,动物也有边界。于是,我设计了这一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大班幼儿已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绘本分析,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一)、初步感受边界的含义。
(二)、观察、发现并了解一些动物的边界,并试着自己动手设计边界。
(三)、引起阅读绘本《边界》的兴趣。
在活动中,我采用了情境法和提问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了解一些动物的边界,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边界。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学法有观察发现法和体验法,让幼儿帮小动物设计边界,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更好的服务于本次活动,我做了以下准备:
1、音乐2、狼头饰一个,兔妈妈头饰一个,积木达成的大圈。
3、课件4、印有不同动物的纸,水彩笔一人一盒。
5、大书一本。
四、说活动过程
围绕目标,我把本次活动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游戏引出课题;
(二)、了解几种动物的边界;
(三)、帮小动物设计边界
;(四)、引出绘本。
第一环节:游戏引出《边界》,并初步了解边界的含义。
过渡语:我们游戏里那个大圈就是我们的边界,很多动物都有自己的边界,让我们来看看吧。
第二环节:播放课件分别了解狼和园丁鸟的边界。知道狼是用尿的气味作为边界,园丁鸟是用树枝做边界。
第三环节:给小动物设计边界。
1、边界是动物用来告诉别人,这是我的地盘,你不能侵犯。如果你是一种小动物,你会用什么来做边界?
引导幼儿用:如果我是xxx,我会用xx来做边界
2、帮小动物设计边界。
说得真好,有很多小动物想请我们小朋友来帮它们设计边界。
提出要求:设计的边界要牢固,要特别,设计完要把水彩笔送回家。
3、介绍自己设计的边界。
第四环节:引出绘本生活中有很多边界,你们想知道你们给小动物设计的边界对不对吗?(出示书),这本书里藏着更多有趣的边界,这是一个叫王晓明叔叔写的,书的名字就叫《边界》。
你们想看吗?想了解更多边界的秘密吗?想知道我们人的边界吗?那我们一块到阅读区去看吧!
一、说内容选择的依据《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乐趣"。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脚步、小棍、绳子等)作为量具,仅局限于简单工具的测量而不是标准工具的测量。 活动内容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在平时的区角活动中,我们会经常在数学活动角里投放很多不同的材料,小棍子、绳子、尺子、吸管、铅笔等,经常看到幼儿在东量量,西测测的,好像对于这些测量的活动很感兴趣。另外,让幼儿用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来测量,这样对于幼儿来说会是很有趣的,幼儿可以在整个活动中都通过不停的身体运动,不停的游戏,来感受测量的乐趣。幼儿自己探索,自己尝试,这样幼儿可以学到很多、很好的学习方法,也有利于他们以后终生的发展。因此就产生了今天的这个活动内容。 二、说活动目标的确定1、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测量,并进行简单的记录,体验测量活动的乐趣。 2、知道测量结果与测量工具的关系。 3、学习与同伴那之间相互协商、尊重他人的意见,共同解决问题,体验与同伴协作的快乐。 活动的重点:探索,学习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 活动的难点:将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三、说活动的准备(一)知识准备1、区角活动:教师和幼儿发现大量可以用来测量的工具。 2、观察活动:幼儿会使用生活中常用的一些记录表格。 (二)物质材料的准备1、事先准备好场地。 2、笔、纸、记录表等四、说教法、学法。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知识建构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根据这一理念,我从幼儿最感兴趣的操作活动入手,让幼儿通过实验、游戏、记录去积极主动的获得对测量的直接经验,通过记录、分享、交流的形式,让幼儿不断的积累学习经验,并且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知识。 幼儿自主探索活动,必须由幼儿亲身经历,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所以在活动中给幼儿留有较大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活动步骤不宜太细太死,让他们充分体验,才能有助于幼儿获得直接经验,吸引幼儿,使他们更投入自由进行探索,在分享的过程中,进行自主交流与表达,使他们的零星的经验得以提升与发展,从而形成测量的基本知识,理解测量结果与工具之间的关系。 整个活动主要用了探索操作法。根据幼儿爱动、爱问、好学的特点,让幼儿自己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探索操作法,不仅是作为复习、巩固知识的手段,更应成为幼儿探索知识、寻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符合幼儿思维发展规律,因为探索未知,仅用理解与记忆是不行的,必须进行主动地分析、综合、比较和初步的概括以求得测量的方法和结果,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五、说活动过程(一)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幼儿的兴趣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森林小屋玩,可是,我们去之前啊,要帮助老师先解决一个问题,我们要来测量一下从这里到小屋有多远,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幼儿自由讨论,想出各种测量的方法。这时老师再提出问题。 师:可是,今天老师没带任何的测量工具,我们只能用我们自己的身体来测量,该怎么量呢? (设计意图:幼儿天生就有好强的求知欲,通过教师创设情境,让幼儿发现问题,激发幼儿主动的参与活动过程,探索发现问题的兴趣。)(二)讨论与探究:分别寻找测量的方法,并进行讲述。 1、幼儿自由探索测量的方法,在幼儿探究时,教师巡回观察、指导,适时引导幼儿发现用自己的身体,寻找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 2、并让幼儿进行演示。 (三)幼儿寻找合作测量的方法。 幼儿通过自己寻找测量方法以后,再通过和别人合作,可以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有助于幼儿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主动去和别人合作。 (幼儿的认知结构主要强调直觉思维,教学中与其指示幼儿如何做,不如让幼儿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探究活动为中介的,儿童独立摸索,看起来是"浪费"了时间,实际上恰恰赢得了时间,这种探究最有现实意义。探究性游戏活动的教育目的要求教师更多的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四)引导幼儿把测量或者合作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幼儿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可也是幼儿最缺少的。幼儿在测量以后用怎样的方式将自己的测量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难点。 (五)记录、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师:我发现许多小朋友想出了许多测量方法,请小朋友把你的记录表拿过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的测量结果吧,(请幼儿介绍测量方法及结果)还有和 小朋友不一样的吗?你来介绍一下吧,(幼儿发现结果不同)讨论;为什么小朋友的测量结果不一样呢?再次测量,引导幼儿发现、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 (将幼儿交流的多种经验纳入到自己的经验中来,再次验证,从而使幼儿的能力与知识得到潜移默化的巩固与吸收。)小结:在测量时我们使用的测量方法不一样,所以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 (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在探索中往往会出现许多的错误,作为教师要允许幼儿出现错误,通过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自由的环境,鼓励他们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积极参加讨论、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纠正错误,让幼儿的经验进一步得到提高)(六)集体合作测量幼儿利用集体的力量再寻找不同的测量方法,幼儿再次用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测量,整个活动都在游戏中展开,幼儿充满了乐趣。 (七)说活动延伸区角活动: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物体作为测量的工具再去进行测量。 六、说特色: 1、操作性强。在教学中,幼儿对操作、用自己的身体部位当作测量工具,探究很感兴趣,通过操作──游戏体会了探究的过程和快乐。在活动中,孩子在探究的同时,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注意力、听觉。 2、活动设计游戏化。孩子特别喜欢游戏,因为在游戏中可以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没有丝毫的压力。对于个别能力弱的孩子,老师采用集体与个别辅导的形式,并在活动中给他们提供机会,让能力弱的孩子不会为此而产生畏惧的心理;对于幼儿的新观点新发现,我总是鼓励和尊重幼儿的观点,并共同分享。 3、整个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兴趣点,活动中,孩子们始终处于自主积极的状态。活动层次清楚,过渡自然,通过个别量、小组合作量、集体量,使幼儿在与活动材料、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中获得相关经验,真正体现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物我交融互动。 我们的这个活动主要体现了《纲要》的以下精神: 1、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注重教育的机智性、趣味性。 2、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了幼儿情感、能力的发展。 3、充分利用了教师和同伴这一重要教育资源,使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更加具体、全面。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此活动选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植物都有根,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各种植物蔬菜的根菜场等地随处可见,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种非常丰富,不同的植物根的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不同的根有不同的名字和作用。然而幼儿虽然经常看到根,比如幼儿园的种植角,和妈妈一起买菜拣菜时,孩子们都会接触到一些根。但由于缺乏引导,这些根他们看在眼里却并未记在心上,甚至有些孩子还并不知道我们吃的萝卜,山芋就是植物的根。因此,有必要使幼儿形成对根的正确认识,了解根的种类,特征、用途等的理解,激发幼儿对植物的探索欲望。我们认为,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季节性、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让幼儿在尝试活动中知道植物的根基本分为直根,须根,块根三种,并能按根的特征进行分类。
(2)在游戏中了解根有蓄水,吸水,固水等作用,知道根跟人类有密切的关系,从而激发幼儿对植物的探索兴趣。
(3)幼儿乐于探索,能大胆表述,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根据目标,我们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感知根的有趣,主要是根的特征、用途及生长过程。通过探索发现、多媒体课件、歌曲引路、游戏体验及品尝根制品,使活动得到深化。
活动的难点是:根据根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主要通过小组商量尝试活动,在动手的过程中意识到根的外性的不同及分类,提高幼儿的分类能力。通过集体评价,使幼儿的分类经验得到整理。总之,我们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标运作程式。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为此,我们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操作台6张呈半圆形摆布在前面和侧面,便于操作评价。
2、物质准备:智慧袋、各种根种在沙盘里、水盆每桌一套、创编歌曲、多媒体课件、根的实物食品、轻音乐
二、说教法。
3、经验准备:幼儿对根有一定的经验(吃过或看过)全方位的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可能。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以饱满的情绪以自己的形态感染幼儿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尝试法操作:尝试教学理论提倡“先试后导”,强调以学生为主的原则,这与规程精神是不谋而合的。尝试性的操作主要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尝试活动活动。第一次是用智慧袋引起兴趣后引出课题,主要是探索根的外在感觉和形态,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获得感知。第二次尝试是对根进行分类。幼儿分类是指幼儿把具有一个或几个共同特征的物体聚集在一起的活动,分类活动是观察活动的延伸和应用。 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本次活动的第三环节中,我就引导幼儿扮演根,共同体验根在生长过程中的的作用。由于我加入了音乐,情节,编成了一个根的生长的小音乐游戏,这给游戏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根的生长作用,更是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不同的根的形态。教师的适时赏识,把幼儿的创造之花点燃,显示了无穷的力量。 3、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陈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根的生长”,让幼儿对根的生长有全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4、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活动提供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态度体验,使孩子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三、说学法。
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对根的多样性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分一分、尝一尝、学一学、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根发生了兴趣。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次尝试操作活动中我们就鼓励幼儿分根的不同种类,引导幼儿按特征的特征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商量、合作、尝试着不同的分法。当然,幼儿不一定一次就能分成功,他们不断调节自己的分类标准。通过介绍性评价,又把大家的经验作一汇合,深化了各自的认识,拓展了分类面。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根的生长过程有更深的印象,我们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唱唱演演中引导幼儿体验根的生长生长中的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的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理念。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自由探索——操作分类——游戏体验——品尝交流——审美延伸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幼儿熟悉的智慧爷爷的形象,为幼儿创设了“感受各种各样根”的语言情境和物质情境,引发幼儿观察根的兴趣。在以下的环节中,我都是以智慧爷爷作为情节发展主线,从形式上,内容实质上深深吸引孩子。
(三)操作分类(情节:帮智慧爷爷菜地分类)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第二环节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我们为每组提供了充足的根,供幼儿观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轻音乐播放的轻松氛围中,幼儿比比、摸摸、说说各自看到的根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孩子获得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进行加工整理呢?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们就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评的方式,对幼儿获取根的经验进行整理。由于材料的投放在孩子的视线前面,故讲评时可结合实物进行,避免了空洞性。为了拓宽幼儿对根的认识,教师还结合收集到的图片和实物作了一个概括,点到了课题中根有趣的含义。 分类活动是前一次观察探索活动的应用,而幼儿分类往往根据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进行,分类标准(依据)也在不断改变。因此,我们要求幼儿通过说一说、分一分、在尝试和自我纠正中完善各组的分类。这里主要是按根的自然属性——形状、大小、颜色等进行分类。我们允许产生错误和争论,引导幼儿在多次操作、反复尝试中积极思考,自己修正,学习到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因此,只要幼儿分得有理,他们就完成了帮智慧爷爷整理根的任务,就可以把分好的根送到智慧爷爷的家,这样幼儿就有了成功的体验。
(四)游戏体验(体验根的生长作用)
在第二、第三个环节中,就完成了感知特征和操作分类的目标(目标1),同时目标三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主要是探索态度和乐于表达方面。 幼儿感受根的特征后,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其生长过程。因此,及时设问“你们知道根是怎么长大的吗?幼儿通过联系实际经验的交流,结合多媒体课件,幼儿真切地理解根怎样慢慢蓄水,吸水,固水的过程,其动感使孩子感知生命的力量,替代了图片死扳不动的传统方法。为了使幼儿的兴奋点上升,全体幼儿又在一个音乐游戏中自编自演根的生长,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了成长过程的快乐。教师适时赏识又给每个孩子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此环节较好地将艺术融入了科学,达到比较完美的统一。这一环节落实了目标2。 活动结束,我们不能马上告一段落,关键是引导幼儿持续不断地对根产生兴趣。小朋友知道了根不仅有趣,它还有很多吃法,接着以加工制作,或许还可以从中生成更有价值的活动。 [NextPage]
附教案:幼儿园大班综合活动:有趣的根
我们都知道,植物都有根,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各种植物蔬菜的根菜场等地随处可见,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种非常丰富,不同的植物根的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不同的根有不同的名字和作用。然而幼儿虽然经常看到根,比如幼儿园的种植角,和妈妈一起买菜拣菜时,孩子们都会接触到一些根。但由于缺乏引导,这些根他们看在眼里却并未记在心上,甚至有些孩子还并不知道我们吃的萝卜,山芋就是植物的根。因此,有必要使幼儿形成对根的正确认识,了解根的种类,特征、用途等的理解,激发幼儿对植物的探索欲望。我们认为,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季节性、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我选择了这个活动。
1、让幼儿在尝试活动中知道植物的根基本分为直根,须根,块根三种,并能按根的特征进行分类。
2、游戏中了解根有蓄水,吸水,固水等作用,知道根跟人类有密切的关系,从而激发幼儿对植物的探索兴趣。
三、活动准备:
3、幼儿乐于探索,能大胆表述,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物质准备:音乐;智慧爷爷的智慧袋;实物根(菠菜,洋葱,葱,花生,番薯,萝卜,芹菜等)沙盘;教师小结用的根一份;课件“根的生长过程”;根的盆景2—3件。
经验准备:幼儿对蔬菜有一定的经验。
四、活动过程:
空间准备:幼儿座位呈框字型摆放,操作台呈半圆形放置于幼儿视线前面。 活动流程:激发兴趣→自由尝试探索→操作分类→游戏体验→品尝交流→审美延伸 (一)激发兴趣(情境:智慧爷爷的带来的礼物)
1、师利用智慧爷爷的智慧袋宣布爷爷带来的礼物。
2、让幼儿去试一试、摸一摸,感受根的特征。
3、幼儿探索,用语言表达树根的外部特征。 (二)幼儿通过尝试,初步认识一些植物的根。(情节:智慧爷爷的菜地)
1、幼儿去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动手寻找植物的根。
2、围绕问题交流发现:你看到的根长得是怎样的呢?
3、拓展幼儿对品种的认识。
4、利用准备好的各种根小结根的有趣。 (三)操作分类(情节:帮植物的根分分一分)
1、要求:智慧爷爷的菜地里有那么多的根,想请小朋友帮忙分一分(小朋友按根的特征来分一分、说一说)。
2、操作指导:允许幼儿尝试错误,自觉纠正,并用语言表达分的过程,区分三种根的不同。(直根,须根,块根)
3、评价:小组代表介绍,集体评价,然后把根送到智慧爷爷家。 (四)游戏体验(情节:幼儿扮演根的生长)
1、商量讨论:根是怎么长大的呢?
2、结合课件:“根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根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的作用。
3、利用音乐,用身体语言表现各种各样的根,再通过生长,吸水,固水,风来了等,演一演根在生长过程中的作用,用身体的形态、动作创造一个个可爱的根的形象。 (五)活动延伸(情境:看制成的根制品及盆景)用根制成的盆景使幼儿产生审美愉悦。
《幼儿园大班的保育随笔3篇》:幼儿园大班的保育随笔第1篇 今天下午课外活动的时候,孩子们都在玩玩具,由于孩子在家都是独生子,独占独霸的习惯非常严重,再加上班内玩具数量不很充足,经常会出现两个孩子抢玩
《幼儿园教师随笔大班3篇》:幼儿园教师随笔大班第1篇 孩子需要分享! “啊,我的,是我的车!!”正在“停车场”玩的汪君昊叫了起来,我循声走了过去,看见两个孩子正在争夺一辆玩具车
《大班科学教育随笔》:第1部分不管在什么时候孩子对游戏总是很感兴趣,游戏形式的多样性也总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大班的孩子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也懂一点简单的推理。因此我们班的孩子最近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