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5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幼儿大班教育随笔:珍惜源于体验,是优秀的大班教育随笔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老师,给我少盛点儿。”“老师,我不喜欢吃大蒜。”“老师,我不喜欢吃青菜。”每到吃饭时刻,我们便会听到关于这样那样的盛饭盛菜申请,接下来便是老师说服教育和孩子一脸的被逼无奈。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我园在落实《指南》过程中,以体验为着眼点,通过让孩子们参与种植、感知社会饮食文化等多种途径,让孩子们亲身经历和感受食物的来之不易,从而达到珍惜食物,改变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的目的。
体验一:红豆粥。
大5班,徐老师将小朋友们刚刚采摘的6盘红豆荚分发到各小组,让孩子们试试将豆荚剥下来。云云惊叫,“老师,其他豆子都是红的,可是这个豆荚里的豆子上怎么有白的啊?”“豆子发霉了。”一旁的青青头凑过来很肯定地说。“青青说的对,豆子是发霉了,大家想想看,豆子发霉可能是因为哪些原因?”徐老师将问题反抛给孩子们,“可能豆子没晒到太阳。”“可能豆子被浸泡在雨水里。”“可能豆子生病了。”“嗯,你们说的这些都有可能,不过老师也不太清楚,等会儿我们再去电脑上查查,看看红豆到底为什么发白,晚上回家之后也可以问问爷爷奶奶,他们可都是种植专家。”“现在我们将坏的豆子找出来放在桌上,将好的豆子放在篮子里,今天老师要用电饭锅煮红豆粥给你们尝尝,这可是你们自己的劳动果实哦。”徐老师的话刚说完,孩子们劳动的热情更加高涨了。
后记:当孩子们户外活动结束回到教室时,徐老师已经将粥凉好了,她给每位小朋友盛了一碗。“咦,怎么有甜味?”佳佳一问,乐乐回应:“好像是冰糖的味道。”“说得对,因为你们今天也参与了劳动,所以老师觉得你们今天辛苦了,特意加的冰糖,冰糖红豆粥味道怎么样?”“很好吃,我们要都吃完。”康康放鞭炮似的语速特别快。“我吃了还想吃第二碗。”平时饭量不大的青青也豪言壮语,“我也想吃第二碗。”……又是一阵此起彼伏的声音。“少吃点儿,等会儿就要放学了,晚上回去还要吃晚饭呢。”徐老师没想到孩子们对一碗粥的热情是如此之高。虽然出于安全的考虑,老师没让孩子们参与煮粥的全过程,但是孩子们因为有了前期剥豆的参与体验,对红豆粥便有了一份不同寻常的感情和认知,知道红豆粥的背后所包含的若干劳动。不用老师说教,便达到了预期的珍惜粮食的效果。
体验二:种蚕豆。
种蚕豆咯!孩子们拿着蚕豆、小棒、小锹、水盆,一来到我们的种植地,就开始用小锹挖坑。只见孩子们挖的坑一个挨着一个,而且,有的坑挖得深,有的坑挖的浅,有的随便挖一个坑就走开了。突然,豪豪说:“这样种蚕豆,太乱了,我们可以分工,几个人挖坑。”辉辉问:“坑与坑之间的距离多长呢?”大家这时都怔住了,豪豪问我:“上次数学课,我们用小棒量桌子的长度,今天我们可以用小棒来量吗?”我说:“可以试一试。”孩子们开始自己尝试,用小棒量长度,可是孩子们手里的小棒有的长,有的短。这时,李漾小朋友说:“奶奶种蚕豆的时候,就是用小锹量两颗蚕豆之间的长度。”孩子们试着用小棒与小锹比长短,找了几根与小锹长度差不多的小棒。接着,孩子们分工合作,有的挖坑,有的往坑里放蚕豆。放蚕豆的时候,有的孩子放一粒,有的孩子抓起一把蚕豆就往里面放。辉辉突然发现了问题:“你们这样做不对,放一粒太少,可能不发芽,放太多也是浪费。爷爷种蚕豆的时候放3—5粒就行了。”大家觉得有道理,于是孩子们就开始放蚕豆,一边放,一边数。然后用泥土盖上,接着几个孩子拿着盆去运水,准备给蚕豆浇水,“哎呀,蚕豆是什么样儿?可以怎么吃呢?我现在就要流口水了。”“哈哈!”大家哄堂大笑。
后记:幼儿在种蚕豆活动中,善于发现各种问题并尝试用已有的各种经验解决问题。种植前,教师没有事先告诉幼儿怎样种蚕豆,而是让幼儿自己先动手尝试,有的幼儿平时在家庭生活中看见家长种过蚕豆,就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幼儿在学习了测量的方法后,能够经验迁移,想出用小棒测量解决间距问题,当发现小棒长短不一时,幼儿又用小棒与小锹相比较,找出适合的长度,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开展种植活动体验以来,他们不但关注本班级的农作物种植,餐后散步还总是喜欢到各个班级种植地去观察,因而认识了萝卜、大麦、葵花、草莓等多种农作物,见证了一些农作物、果树的生长过程;他们有时还会帮助其他班级剥豌豆,与其他班级分享煮玉米等劳动成果,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关爱植物,关爱他人,合作、珍惜粮食等美好的品质得到了发展。
体验三:包水饺啦。
当大一班的许老师将盛有青菜肉馅的盆和圆圆的水饺皮放桌上时,孩子们一阵阵议论,“老师,这个圆圆的是什么呀?”“老师,现在我们要干什么呀?”“我吃过水饺,我们现在要包水饺。”“这皮子怎么是圆的啊,我家的都是方的。”等孩子们议论过后,徐老师拿着皮子说:“方的皮子是馄饨皮子,圆的皮子是水饺皮,我们今天中午要吃水饺,但是必须我们自己学着包,用筷子将馅儿挑到皮子上,然后将皮子对折,想办法将皮子捏紧。”许老师说完,就到其他组巡视去了。
“这个怎么包啊?”第二组的玥玥边自言自语边尝试卷皮子的边儿,可似乎两只手不知怎么分配,我点拨她:“看看星星怎么弄的不就知道了?”“我们不是用橡皮泥做过水饺么?一样的啊。我来帮你捏一下。”星星的主动让我彻底变成了旁观者,我原以为我会和许老师忙着到各小组去示范指导,现在看来也只有提醒的份儿:“馅儿再多一点才好吃,看这几只水饺肚子还平平的。”“这儿还要再捏紧一点。”
“哎呀老师,怎么捏不起来啊?”第四组的龙龙大叫,我走过去一看,原来龙龙拿的那皮子上沾了不少干面粉,“因为皮子太干了,如果潮一点有点水份就可以了。”“那怎么办?”龙龙一时没了主意,“我知道,弄点水沾在手指上就可以了。"琪琪忙着找水去了。“还是幼儿园好,要是在家里奶奶肯定会说我捣乱,不让我干。”“不用担心,老师拍了照,还录了像,会将你们能干的样子发到家长群里面的。”许老师及时回应。“那我们上次自己盛饭、自己炒豆子那次,家长也会看到么?”“都看到了,老师发了很多我们班活动的照片到家长群,所有家长都会看到的。”
后记:当饺子端上来的时候,他们顾不上交流,一改平时就餐时的闲聊和司空见惯的状态,小心地、仔细品尝着饺子的味道,甚至连汤和残留在盘子边上的韭菜都清除得干干净净。或许有的饺子馅儿少,或许有的还没包得紧,味道远远没有大人包的那么香,但因为今天的水饺是自己包出来的,孩子们不但自觉珍惜食物,还在不知不觉中创设了“食不语”的就餐好氛围。体验活动的效果远远大于每日餐前的菜谱播报和营养宣传。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忘记了,看过了,记住了,做过了便理解了。”当我们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当我们去除纯说教,提供真实的场景让孩子去经历、体验,我们最终懂得了“生活即教育”这句话真正意义的时候,孩子们已经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也悄悄地改变着孩子们对生活的态度,他们不再挑出细细的生姜丝,也不再听到“我不吃大蒜”之类的话语。我相信,当教育手段发生了质的变化,孩子们也将拥有更多美好的品质与习惯。
摘自:《学前教育新视野》2016.04
我认为:教育孩子有礼貌、尊敬长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身教重于言教。
平时经常听到有家长说:孩子怎么在幼儿园很乖,很听话,到家就一点也没礼貌、不听话。其实家长应该检讨一下自己做得怎么样?我们家希希在这方面就比较好,每次到乡下爷爷奶奶家,都记得要给爷爷奶奶买东西,还没进爷爷奶奶家门就听到她的叫声,见到老人更是爷爷长、奶奶短说个不停。有一次,吃过晚饭,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水果,每人都有份,我们让孩子从家庭成员中最年长的太太开始分,最后轮到她自己,如果遇到水果有大有小,我就跟她说:大的留给老人吃,小的留给你自个儿,就这样在有意无意之中孩子形成了习惯。在客厅分零食,我即使在小房间她也不会忘记,每次她都会顾及全家所有成员。我的孩子也许在其他方面不怎么优秀,但是在尊敬长辈方面让我感到满意。
我想孩子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跟我们家长平时孝敬老人的行为是分不开的,因为在平时我们不管工作有多忙,总会抽出一点时间带着孩子去看望几位老人,每次去时也会买一些东西给老人吃,有时还把她们爱吃的东西亲自送到她们的嘴边,渐渐地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慢慢成了习惯。
现在的幼儿园的孩子,一批不如一批好管理,主要是在家一个孩子,爷爷奶奶宠爱孙子孙女,爸爸妈妈娇惯宝贝子女,谁也舍不得让孩子哭一声。来到幼儿园,老师更是这些孩子的家长,因为作为幼儿教师,母爱是她们的职责,比亲妈还难。可不是吗?当孩子调皮时,说说他们就哭,要不就是得到孩子的不满:我让爸爸来揍你,不说吧,孩子有错,吃饭时孩子偏食,进园来挑小朋友就坐,挑座位挑椅子。正好好的一对小朋友,互相让着吃零食,一会儿又翻脸了,非得要把零食再夺回来,一会因为争夺一张废纸,谁也不让谁,老师在跟前看着,眼睛也不如他们的手迅速,不是掐一把就是咬一口,各说各有理,有的孩子见别的孩子吃零食,就去抢,老师说说,就去打老师,这些不懂事的孩子,老师说深了,回家就学舌学错怪了,老师若不管,可就失去教育的意义,孩子从小就养成对错不分,你我不分,个人与集体不分的坏习气。知情达理的家长,应当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管教,和苦口婆心的说教,只有家长与教师携起手来,积极配合,才能更好的共育新苗。
想想自己年年轻时,两三个老师看100个孩子,孩子们都乖乖的很听话,下了课,老师也不用时时刻刻盯着,也许那个年代,孩子多数都不是独生子女,在家养成了自立自强的习惯,家长也不那么娇惯孩子,再加上他们入园的年龄三四岁的很少,不像现在的孩子,不是让家长抱着就是让老师揽着抱着,那时,老师还能下课备点课,看一眼书,现在可好,整天瞪着眼睛看着,不哭闹也行,就是备课也得晚上备。可哪位家长能体谅幼儿老师的工资一直都是低等的,许多人不愿意干幼儿教师,就是因为家长的小皇上不好教,且难被人理解,收入又低,责任又大。
哎……面对现实,常使我唉声叹气。可又抵不住我对孩子们的那份难以割舍的爱戴。
今天,我们全班幼儿在参观种植饲养区时,幼儿们兴致很高的观赏玉米区,有的小朋友也要参加种玉米,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当幼儿们种完玉米后,我就让他们讨论:“我们该如何来照顾玉米呢?”幼儿们顿时积极的举手发言,皮皮说:“我要每天去看玉米长出来没有。”豆豆说:“我会和玉米说说话。”阳阳说:“我要给玉米宝宝浇好多好多的水。”听到幼儿们的童言童语,我感到他们真的长大了,懂得了关心爱护小植物了。于是,我引导幼儿应该怎样照顾玉米,以及注意事项。如:浇水时,水不能太多。看玉米的时候,不要用小手去扒开土看玉米长出来没有,不然玉米会死掉的。我发现,他们都在认真地听怎么去照顾玉米。????
接下来的几天,我通过观察,发现幼儿们会在早晨进校时或区域活动的时候,围在玉米种植区旁一起观察交流,发现问题还会及时的提出来,他们还会提出问题,别的小朋友会为他解答或找老师帮助。我也会用夸张的语言,如:谁来帮帮我,我快要淹死啦!让幼儿一定要注意不能给植物浇太多的水,不然它会死的。并让幼儿来模仿怎么去帮助照顾植物。足球即时比分
由此,我觉得通过这个活动,幼儿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观察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并且他们还能相互交流讨论,增强了幼儿之间的友谊,提高了幼儿爱护植物的意识。
“老师,给我少盛点儿。”“老师,我不喜欢吃大蒜。”“老师,我不喜欢吃青菜。”每到吃饭时刻,我们便会听到关于这样那样的盛饭盛菜申请,接下来便是老师说服教育和孩子一脸的被逼无奈。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我园在落实《指南》过程中,以体验为着眼点,通过让孩子们参与种植、感知社会饮食文化等多种途径,让孩子们亲身经历和感受食物的来之不易,从而达到珍惜食物,改变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的目的。
体验一:红豆粥。
大5班,徐老师将小朋友们刚刚采摘的6盘红豆荚分发到各小组,让孩子们试试将豆荚剥下来。云云惊叫,“老师,其他豆子都是红的,可是这个豆荚里的豆子上怎么有白的啊?”“豆子发霉了。”一旁的青青头凑过来很肯定地说。“青青说的对,豆子是发霉了,大家想想看,豆子发霉可能是因为哪些原因?”徐老师将问题反抛给孩子们,“可能豆子没晒到太阳。”“可能豆子被浸泡在雨水里。”“可能豆子生病了。”“嗯,你们说的这些都有可能,不过老师也不太清楚,等会儿我们再去电脑上查查,看看红豆到底为什么发白,晚上回家之后也可以问问爷爷奶奶,他们可都是种植专家。”“现在我们将坏的豆子找出来放在桌上,将好的豆子放在篮子里,今天老师要用电饭锅煮红豆粥给你们尝尝,这可是你们自己的劳动果实哦。”徐老师的话刚说完,孩子们劳动的热情更加高涨了。
后记:当孩子们户外活动结束回到教室时,徐老师已经将粥凉好了,她给每位小朋友盛了一碗。“咦,怎么有甜味?”佳佳一问,乐乐回应:“好像是冰糖的味道。”“说得对,因为你们今天也参与了劳动,所以老师觉得你们今天辛苦了,特意加的冰糖,冰糖红豆粥味道怎么样?”“很好吃,我们要都吃完。”康康放鞭炮似的语速特别快。“我吃了还想吃第二碗。”平时饭量不大的青青也豪言壮语,“我也想吃第二碗。”……又是一阵此起彼伏的声音。“少吃点儿,等会儿就要放学了,晚上回去还要吃晚饭呢。”徐老师没想到孩子们对一碗粥的热情是如此之高。虽然出于安全的考虑,老师没让孩子们参与煮粥的全过程,但是孩子们因为有了前期剥豆的参与体验,对红豆粥便有了一份不同寻常的感情和认知,知道红豆粥的背后所包含的若干劳动。不用老师说教,便达到了预期的珍惜粮食的效果。
体验二:种蚕豆。
种蚕豆咯!孩子们拿着蚕豆、小棒、小锹、水盆,一来到我们的种植地,就开始用小锹挖坑。只见孩子们挖的坑一个挨着一个,而且,有的坑挖得深,有的坑挖的浅,有的随便挖一个坑就走开了。突然,豪豪说:“这样种蚕豆,太乱了,我们可以分工,几个人挖坑。”辉辉问:“坑与坑之间的距离多长呢?”大家这时都怔住了,豪豪问我:“上次数学课,我们用小棒量桌子的长度,今天我们可以用小棒来量吗?”我说:“可以试一试。”孩子们开始自己尝试,用小棒量长度,可是孩子们手里的小棒有的长,有的短。这时,李漾小朋友说:“奶奶种蚕豆的时候,就是用小锹量两颗蚕豆之间的长度。”孩子们试着用小棒与小锹比长短,找了几根与小锹长度差不多的小棒。接着,孩子们分工合作,有的挖坑,有的往坑里放蚕豆。放蚕豆的时候,有的孩子放一粒,有的孩子抓起一把蚕豆就往里面放。辉辉突然发现了问题:“你们这样做不对,放一粒太少,可能不发芽,放太多也是浪费。爷爷种蚕豆的时候放3—5粒就行了。”大家觉得有道理,于是孩子们就开始放蚕豆,一边放,一边数。然后用泥土盖上,接着几个孩子拿着盆去运水,准备给蚕豆浇水,“哎呀,蚕豆是什么样儿?可以怎么吃呢?我现在就要流口水了。”“哈哈!”大家哄堂大笑。
后记:幼儿在种蚕豆活动中,善于发现各种问题并尝试用已有的各种经验解决问题。种植前,教师没有事先告诉幼儿怎样种蚕豆,而是让幼儿自己先动手尝试,有的幼儿平时在家庭生活中看见家长种过蚕豆,就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幼儿在学习了测量的方法后,能够经验迁移,想出用小棒测量解决间距问题,当发现小棒长短不一时,幼儿又用小棒与小锹相比较,找出适合的长度,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开展种植活动体验以来,他们不但关注本班级的农作物种植,餐后散步还总是喜欢到各个班级种植地去观察,因而认识了萝卜、大麦、葵花、草莓等多种农作物,见证了一些农作物、果树的生长过程;他们有时还会帮助其他班级剥豌豆,与其他班级分享煮玉米等劳动成果,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关爱植物,关爱他人,合作、珍惜粮食等美好的品质得到了发展。
体验三:包水饺啦。
当大一班的许老师将盛有青菜肉馅的盆和圆圆的水饺皮放桌上时,孩子们一阵阵议论,“老师,这个圆圆的是什么呀?”“老师,现在我们要干什么呀?”“我吃过水饺,我们现在要包水饺。”“这皮子怎么是圆的啊,我家的都是方的。”等孩子们议论过后,徐老师拿着皮子说:“方的皮子是馄饨皮子,圆的皮子是水饺皮,我们今天中午要吃水饺,但是必须我们自己学着包,用筷子将馅儿挑到皮子上,然后将皮子对折,想办法将皮子捏紧。”许老师说完,就到其他组巡视去了。
“这个怎么包啊?”第二组的玥玥边自言自语边尝试卷皮子的边儿,可似乎两只手不知怎么分配,我点拨她:“看看星星怎么弄的不就知道了?”“我们不是用橡皮泥做过水饺么?一样的啊。我来帮你捏一下。”星星的主动让我彻底变成了旁观者,我原以为我会和许老师忙着到各小组去示范指导,现在看来也只有提醒的份儿:“馅儿再多一点才好吃,看这几只水饺肚子还平平的。”“这儿还要再捏紧一点。”
“哎呀老师,怎么捏不起来啊?”第四组的龙龙大叫,我走过去一看,原来龙龙拿的那皮子上沾了不少干面粉,“因为皮子太干了,如果潮一点有点水份就可以了。”“那怎么办?”龙龙一时没了主意,“我知道,弄点水沾在手指上就可以了。"琪琪忙着找水去了。“还是幼儿园好,要是在家里奶奶肯定会说我捣乱,不让我干。”“不用担心,老师拍了照,还录了像,会将你们能干的样子发到家长群里面的。”许老师及时回应。“那我们上次自己盛饭、自己炒豆子那次,家长也会看到么?”“都看到了,老师发了很多我们班活动的照片到家长群,所有家长都会看到的。”
后记:当饺子端上来的时候,他们顾不上交流,一改平时就餐时的闲聊和司空见惯的状态,小心地、仔细品尝着饺子的味道,甚至连汤和残留在盘子边上的韭菜都清除得干干净净。或许有的饺子馅儿少,或许有的还没包得紧,味道远远没有大人包的那么香,但因为今天的水饺是自己包出来的,孩子们不但自觉珍惜食物,还在不知不觉中创设了“食不语”的就餐好氛围。体验活动的效果远远大于每日餐前的菜谱播报和营养宣传。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忘记了,看过了,记住了,做过了便理解了。”当我们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当我们去除纯说教,提供真实的场景让孩子去经历、体验,我们最终懂得了“生活即教育”这句话真正意义的时候,孩子们已经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也悄悄地改变着孩子们对生活的态度,他们不再挑出细细的生姜丝,也不再听到“我不吃大蒜”之类的话语。我相信,当教育手段发生了质的变化,孩子们也将拥有更多美好的品质与习惯。
摘自:《学前教育新视野》2016.04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教育工作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目前,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上缺少悉心照料,心理上缺少健康疏导,行为上缺少规范教导。对此,"西部农村4~6岁留守儿童语言与社会能力提升项目"通过绘本教学,引导幼儿进行积极情感的体验与表达,增强安全与自我保护意识,乐于想象,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获得快乐、丰富、安全的童年生活。
作为支持园,我园与项目园"手拉手",共同帮助27名留守儿童提升语言与社会能力。活动中,虽然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存在留守儿童的共性问题,其中浩浩的情况最具有典型性。
浩浩,5岁,男孩,父母离异,爸爸外出务工,孩子自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职责。
镜头一
"我妈妈不要我了"
在绘本活动"我妈妈"开始之前,面对陌生的老师,孩子们显得有些拘谨,个别孩子甚至出现些许的抵触情绪。但是,随着活动的开展,孩子们被"妈妈"千变万化的形象所吸引,表达的欲望也愈加强烈,最后老师引导孩子们一起大声说出"妈妈,我爱你",师幼之间融洽、温馨的氛围将活动推向高潮。这时,浩浩走到老师身旁说:"王老师,我妈妈不要我了。"顿时,老师一惊,思考后告诉浩浩:"妈妈很爱你,不会不要你的。"浩浩强调:"我婆(方言,即普通话里的'奶奶')说,我妈是个坏女人,她不要我了。"王老师摸着浩浩的头坚定地告诉他:"老师相信,不论妈妈在不在你身边,她永远爱你。"
镜头二
没有"妈妈"的家书
"我妈妈"主题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要给妈妈画家书,表达内心的思念。20多封家书中,唯独浩浩的家书没有出现妈妈。他是画给爸爸的。家书中有阳光、小草、花朵、爱心和一座房子。他想告诉爸爸,早点回家,和姑姑、奶奶、爷爷一起煮火锅。老师问浩浩:"你想和妈妈一起吃火锅吗?"这时,浩浩看了看老师,若有所思,但最终什么也没说。
镜头三
"你做我妈妈吧"
孩子们手里拿着家书,沉浸在之前画家书的喜悦中,高兴地与老师告别。这时,浩浩第二次来到王老师的身边,老师俯下身子,浩浩搂着老师的脖子,悄悄地说:"王老师,你做我妈妈吧!"老师笑着说:"老师会像妈妈一样爱你。"孩子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原因:家庭因素的影响
浩浩出生在一个包办婚姻的家庭,父母感情不和,在孩子出生不久后,母亲外出务工,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即便家人极力劝说,妈妈也不肯回来。随着孩子的成长,爷爷奶奶承担着照顾孩子的主要重担,因此,奶奶对母亲的怨恨也与日俱增。在隔代教养中,由于教育理念的滞后,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生活护理无微不至,但忽略了孩子积极的情感教育,因成人间的矛盾,常常给孩子灌输消极的思想,如"你妈妈不爱你。""你妈妈不要你了。""你妈妈是个坏女人。"……因此孩子对妈妈产生了深深的厌恶与怨恨,但同时内心又极度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样拥有妈妈,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孩子在幼儿园只与班上的同伴和老师交流,他会对自己喜欢的女老师说"你当我的妈妈吧",而面对陌生老师常常表现出抗拒与抵触。
对儿童而言,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都是从亲生父母那里获得的。父亲常年外出务工,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短,无法满足孩子对父爱的需要与渴望,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母亲角色的缺失以及奶奶消极言语的灌输又给孩子造成"被抛弃"的错觉,对孩子性格的形成造成不利影响,成为孩子健康成长路上的障碍。
策略:家园共育与社会支持
在项目的进展中,我们深入了解了浩浩的家庭背景与在园情况。通过与项目园的沟通,浩浩的问题得到大家的重视。经过研讨,我们计划先从班级入手,由班级老师和奶奶沟通孩子的表现与心理状况,说明奶奶对妈妈否定的言语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的消极影响。与此同时,老师在班上对浩浩也会更加关注,经常鼓励孩子,给予正面引导,让浩浩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可是,老师对他越好,浩浩对老师的依恋越深,常常放学后拉着老师,让老师和他一起回家,做他的妈妈。有一次,在孩子的纠缠中,奶奶非常生气,说:"你妈不要你了,老师也不是你妈,跟婆回家。"孩子沮丧地离开了。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协商由园领导出面,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在会上念了一封父母的回信,播放了一段孩子们收到家书无比兴奋的视频,让家长了解这个项目的意义,赢得家长的支持。会后,园领导又专门和浩浩的奶奶进行了交谈,让奶奶意识到对母亲的负面评价会导致孩子不良情绪的产生,和同伴在一起时孩子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和交往的障碍。
同时,为了让浩浩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支持园的小朋友特意把自己心爱的玩具和书籍与浩浩分享。浩浩收到礼物特别开心。奶奶看到幼儿园的老师、领导以及社会如此关心和帮助浩浩,内心很受感动,也意识到自己将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的行为伤害了孩子,她愿意配合幼儿园,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
改变:孩子情绪积极、交往热情
在项目的推动下,经过家园共同努力,到项目结束时,我们看到浩浩身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一次次活动中,我们发现浩浩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情绪愉快,每次都能认真思考,主动发言,在故事表演环节,浩浩常常承担着组织者的角色,和同伴分工合作。
项目园的老师也反映,浩浩再也没有说过"我妈妈不要我了"。之前他早上来园,总是躲在奶奶的身后,现在远远看到园门口早接待的老师,就会大声地向老师问好。在班上也乐于帮助他人,和小朋友愉快相处。
奶奶见到老师也非常热情,向老师反馈浩浩在家的表现,交流科学育儿的经验,夸浩浩比以前懂事多了,感谢幼儿园让浩浩参加了这个项目。
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幼儿园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父母和祖辈,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孩子,不能弃置不管也不能过分溺爱;幼儿园的老师对孩子既要关怀备至又要规范要求;幼儿园要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抚养者传递科学的育儿知识,并指导和帮助家长关注孩子积极的情感教育。社会应该组织更多的关爱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传递积极情感,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阴影。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儿童的内心将充满阳光,奏响人生的美好乐章!
围绕儿童的观察与评价,20l6年上半年,我们迎来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视角的声音。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游戏与玩具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儿童游戏的观察与评价"国际研修班上,游戏专委会主任鄢超云教授代表新一届游戏专委会在简短的致辞中,清晰地表达了观察的中介、促进作用--理解儿童的游戏,理解儿童本身,支持儿童高水平发展。
"全社会都开始重视游戏在提升幼儿园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从理论上比较重视,但在实践中又多多少少、用各种方式在轻视儿童的游戏。而且,在儿童游戏的实际过程中,又存在教师控制游戏过度导致被动、僵化,以及教师放任游戏导致混乱无章、杂乱无序、低水平重复,这两种情况并存的局面。鉴于这种情况,专委会与学前教育杂志一起组织这次研修活动,一起来理解游戏的本质,一起来讨论在游戏中如何观察和理解儿童,如何支持儿童在游戏中获得高水平的发展。"
看懂游戏、理解儿童、支持发展,是幼儿园教师必修的内功。内功怎么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次活动中,美国丹佛大学的终身教授托尼·林德(ToniLinder)女士在连续两天的讲座中都提到了一个重要概念"进阶"。进阶就是相比年龄段划分,更进一步、更细致地描述出能力如何发展变化的过程,就像是一幅地图。这样,我们就会看到,儿童沿着某一条路径,从一个水平达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我们把儿童沿着某一路径、从这个水平到达下一个水平的过程称为进阶。
林德教授在两天的培训中,都用中文对大家说"你好",不断跟中国老师沟通,灵活调整讲授重点、互动方式和练习深度。而近两年来,教授每年坚持来中国幼儿园现场,和中国的孩子、老师一起,进行观察和教学。当我们所邀请的外国专家在热情学习我们的语言,积极了解我们的处境、想法、态度,我们难道还要单纯把外来的真经直接照搬在中国幼儿园,而不比较我们彼此的差异,更好地理解、尊重对方的立场,从而让我们的教育既能脚踏实地,又能着眼未来?
很多参会的中国老师欣羡于来自国外的"进阶",却苦恼于自己手边没有类似工具。但鄢超云教授在第二天的讲座中提供了另一个宝贵的视角:《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尽管不能作为测试儿童的工具,但可以帮助幼儿教师在观察中了解儿童,在了解中支持儿童的发展;而且,教师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指南,在运用的基础上丰富指南,最终编制出我们自己的"进阶"。
这样的期待背后是幼儿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清醒认识: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未必可以直接套用于实践;作为教师,与其抱怨理论的现实功能不尽人意,不如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现场,取长补短。
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在理解外来的、本地的种种理论之后,不能忘记初心所系--儿童。
观察、了解儿童不是终点,最终还是要支持儿童的发展。另一位培训专家,来自中国儿童中心的老牛儿童探索馆馆长王秀江博士告诉我们,除了幼儿园,儿童还有更广阔的游戏空间。在校外机构、社区游戏场中,同样可以观察儿童的游戏,和儿童一起游戏,也有机会倾听儿童讲述自己的想法,甚至是理论。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珍视儿童视角的价值,认真倾听,足够尊重,积极调整,方不会违背我们的初心--观察儿童,理解儿童,教育儿童。
围绕观察,能够弥合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角度的声音以及不同的理论框架的,恰恰是儿童本身。这里的儿童不是字面上的儿童,而是生活在我们身边、浸淫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中的一个个孩子。
看懂理论,不易;看懂身边的孩子,不易;看懂之后,进而能实现支持,更不易。但我们相信,美好的目标得以实现并不远。在当天的会场,500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幼教工作者围绕研究真儿童、真游戏聚在一起。专家走下讲台,大家的目光都伸向墙外更广阔的空间。我们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开。
下课了,孩子们去上厕所,路过种植角的昊文小朋友发现绿萝长出了新叶子,就很新奇地用手碰了碰,刚长出的新叶子一下就掉了。班上的孩子们看见了,马上起哄道:"昊文把叶子弄掉了,他干坏事了。"这时,昊文很着急地说:"我没有弄掉它,我只是碰了碰。"其他小朋友大声地说:"就是你弄掉的,就是你。"我听见了,赶忙走过去。昊文一下子抱着我,边哭边说:"老师,我没有弄掉叶子,我没有干坏事,我不是故意的。"我连忙安慰他:"没有关系,下次你要观察植物,就不要用手去碰了,因为它还没有长好。"可其他孩子还是很生气地说:"明明就是他弄掉了绿萝的叶子,让我们都没有看见新叶。"
于是,我马上以"别人犯错了,我们该怎么办"为主题让小朋友们进行了讨论。
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如果你做错事了,大家都指责你,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孩子们都热烈地讨论着。
靖豪小朋友说:"我会很讨厌他们。"
俊熙小朋友说:"我犯错误了,大家指责我,我会害怕。"
孩子们一起说:"我们都会害怕,伤心。"
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做错事的小朋友?
智涵小朋友说:"我们应该原谅他,给他一个机会。"
熙瑶小朋友说:"跟他好好说话,不能吼他。"
"嗯,我们相信他,他以后不会去碰新叶了。"孩子们大声说。
我提出了第三个问题:昊文现在很伤心,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
孩子们有的说:"我们和他一起玩。"
有的说:"我们同他做好朋友。"
有的说:"我们一起分享好吃的和好玩的。"
我告诉孩子们:我们都会犯错,犯错才会成长,但我们要学会对犯错的人包容和爱。
这个案例让我意识到,作为老师,我们要灵敏捕捉教育契机,对孩子及时地进行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在幼儿园的生活环节中,教育契机无处不在,只有我们在点滴生活中进行教育,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
《大班美术随笔3篇》:大班美术随笔第1篇 这段时间,我听了很多不同老师执教的美术课并且自己也执教了一堂美术课,使我对美术课有了一定的认识。一堂好的美术课,可以很好的激发幼儿的绘画灵感,使幼
《幼儿园大班随笔50篇》:幼儿园大班随笔第1篇 【篇一】 《尊重幼儿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和孩子建立友好的平等关系,对于促进幼儿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尊重幼儿是
《大班随笔大全20篇》:第1篇大班随笔大全 孩子们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在幼儿园里,他们离开了对他们百依百顺的父母,他们开始和同龄人交往,在与小伙伴相处的过程中,总会存在摩擦,当发生这些事情的时候,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对幼儿来说是至关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