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30
这是一等奖找规律优秀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的美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简单(单层)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找出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既含形状规律,又含颜色规律的多层次规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猜一猜:下一朵花?1朵红花2朵黄花
为什么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学都猜不对,而后来都能猜对了呢?发现了什么有规律?
颜色又是怎样的规律?一朵红,一朵黄,一朵红,一朵黄,我们说不说得完啊?
揭示规律的概念:像这样,前面是什么,后面是什么,并按这样有次序重复出现的就叫规律。聪明的小朋友们,那我们今天就用自己智慧的双眼来一起来找规律。我们来闯关比赛,比一比看谁观察得更仔细,找得准,李老师就把这些智慧星奖励给他。
二:教授新课:
教学例一:(第一关:“找一找”)
大家知道,六一儿童节刚过,旁边学校的初一的哥哥姐姐还要开联欢会庆祝自己的节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开联欢会的场景吧!
把你发现的秘密同桌两个人悄悄交流一下。
汇报结果:(随着学生回答电脑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
灯笼有什么规律?(把一紫一红圈起来,一红一紫在重复的出现。)
彩旗有什么规律?(我该怎么圈呢?)
花朵有什么规律
小朋友又什么规律?如果跳舞的10个小朋友其中两个放开手,男同学带头就是按一男一女这样的规律站的,女同学带头就是按一女一男这样的规律站的。演示10个小朋友放开手后排成一排的两种情况。
教学例二:
1、(1)这个规律简单吗?想找个难点的规律吗?看看这两道例题。
(2)两道题,我比一比:(体会规律的多样化)
1、小红旗和例2第二题比较,它们的规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总结:(1)一个是2个2个一组,一个是3个3个一组地在重复;
(2)一个只有颜色的规律,一个既有颜色,又有形状的规律。
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非常好。看来大家不仅眼睛亮,而且也很善于思考总结。所以,第一关闯关顺利成功。
2、涂一涂,巩固升华(第二关:涂一涂)
想不想再闯第二关,手和眼睛一起用起来。
第二关就藏在你们数学书的第89页,上面的“做一做”。边涂边思考:你为什么这样涂?有什么规律?
涂一涂
涂完的同学,同桌两人互相检验一下。
3、集体交流(展示学生涂色卡):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小博士同桌两人从中任选一组。
三、动手操作,创造规律
1、师:你们的表演真精彩,表扬自己好不好?(学生拍出×××的节奏)再来一次好不好?(连续拍三次)从刚才的拍手中发现什么规律?原来用声音、动作可以创造规律,你也能用声音、动作创造规律吗?(一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跟做。)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自己来创造规律呢?用手中的学具,看哪名同学创造出来的东西最有规律且最美而且能和别人不一样。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三关:创意大比拼)
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并问:你们发现的图案有什么规律?相互评价。
四、感受生活中的规律(第三关:找生活中的规律)
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找规律,你再仔细找一找,你们身边有规律吗?看哪些小朋友是生活的细心人。
红绿灯、春夏秋冬、星期几、人行道线、衣服上的条纹、斑马上的条纹。
五、在总结中提高,应用规律
大家有什么收获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数学学具。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朋友已经学到了那些规律。请说一说。
学生拿处学具摆成有规律图形。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大家评一评。
二、新授:看!书上的图,小朋友们在摆什么。各是怎么摆的?学生自由说说。
1、我们来看一看例5(1)
图上有什么图形?是怎么排列的?
先让学生说,然后评一评。
2、2)小题,你会写吗,试试看!
做好后讨论讲评。
3、这里画着什么?
那些花儿有几中颜色?
是怎么排列的?
学生读列完成,然后交流。
二、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交流。
三、巩固。
1、组拿出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图案,互相说一说。
2、一找教室里那些摆放是有规律的?我们的生活中,你看到过那些有规律的事物,请说一说。
3、在纸上画一画有规律的东西吗?画好后交流。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
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 数目 中间的物体 数目
夹子 手帕
兔子 蘑菇
木桩 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活动目标
1、能主动发现排列的规律AABAAB、ABBABB和ABCABC,学习按规律AABBCC的方法进行排列。
2、在做珠帘、欣赏珠帘的过程中感受规律美。
3、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主动发现排列的规律
难点:学习按规律AABBCC的方法进行排列。
活动准备
1、教具:小熊、小猴、小猪、小猫的图片;三条有规律的路;三个已粘有部分AABBCC规律的盘子;一根长绳子,上面穿有夹子;一条有AABBCC规律的围巾图片。
2、学具:人手一根长纸条,一个固体胶、各色小圆片若干。
3、经验准备:幼儿已有AABABB、ABBABB的排序认知经验。
活动过程
(一)复习规律AABAAB、ABBABB,引出规律ABCABC
1、出示三种动物图片。
2、逐一出示三条路,引导孩子发现AABABB、ABBABB和ABCABC排列规律。
(二)学习新规律AABBCC
1、出示围巾图片,引导孩子观察、发现AABBCC的规律。
2、观察围巾上的花纹有几种颜色?每种颜色又有几个并排放在一起?
3、引导孩子发现盘子上的规律,并接下去往下排。第一个集体排,还有两个请两个孩子上来比赛排,检查是否排对。
4、小结:原来这三个盘子上的花纹也都是有规律地排列的。
(三)操作,进一步巩固规律AABBCC
1、做一串珠帘,要三种颜色有顺序地排。
2、介绍操作材料和要求:每个人拿一根长纸片,从画着颜色的这一头开始粘,三个颜色有规律地排,一直到纸片粘满了,就把它挂到珠帘下面,用上面的夹子夹住。
3、孩子操作。
(四)欣赏漂亮的珠帘,感知规律美
活动反思
我设计了以“小熊请客”为线索,巧妙地渗透各种具有规律排序的事物,让孩子在与这些“动物”的互动中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的规律,达到教学活动的目标。
孩子们对今天的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而且决大多数的孩子在自主的操作过程中也能正确地完成排序规律,但是在自己的讲解和孩子的操作中也有不足:
1、在引导孩子感知AABBCC的排序规律时出示了一个圆盘,但当孩子全部粘贴完整之后,忽然意识到应该给孩子一个起始的标记,没有标记颜色就混在一起,规律不再那么清晰。
2、我提供给孩子长纸条的时候,让孩子自己根据规律粘贴,应该提示孩子当纸条已经不再有地方粘时,一个节结束的时候就不再往下粘了,而我们则应该在孩子操作之前就要要提醒孩子将AA也要去掉,地方不够了就不再往下粘了。
让我知道了我们要做的前期准备有太多,包括教材的核心经验,知识点的正确把握等等,尤其是数学、科学领域,是不允许老师有丝毫的学科知识方面的偏差,甚至只是环节设计中的一个小细节,教师都需要考虑周全才性,才能带给孩子最为科学的认知经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