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论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日期:2022-03-02

这是论诗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论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论诗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标:回顾前两首,学习后一首,知识迁移训练。

  教学步骤:

  一、回顾前两首中一些句子的翻译解释。

  二、检查感情背诵前两首诗。

  三、学习后一首。

  1、常识:赵翼,清史学家、文学家。字云崧,号鸥北,江苏阳湖人。本诗选自《鸥北集》,是评论诗人诗歌的。

  2、翻译: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万人传诵,经久不衰,可现在读来,已觉得不新鲜了。天地间每个时代都会出现有才华的诗人,在几百年间,他们各自领导诗坛,开一代诗风。

  3、讨论:这首诗是否贬低了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此诗目的是在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而非贬低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李杜诗篇,万人传诵,现在读来,已不新鲜。) 唯有创新

  论诗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才能领先。

  (每个朝代,都出才人,领导诗坛,开新诗风。)

  4、赵翼论诗的着眼点在于创新,请欣赏他的另外两首论诗诗:

  5、你所知道的现代诗人,你所读过的现代诗歌中,有哪些带上了创新意识的'色彩的?

  6、迁移训练:你认为,我们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哪些方面可以做到别出心裁,别具匠心?(展开讨论,可引导学生从立意、选材、组材、炼句等不同环节的方面去考虑。)

  7、你能就眼前的人、事、物吟诵出两句诗句来吗?

  8、有感情地背诵《论诗》。

  9、布置作业:默写这三首诗。

论诗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设计理念】蜀相教学设计

  课标对高中阶段就选修教材诗歌方面的学习要求如下: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创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者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掌握,更要求我们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加强关注,所以本人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我校近来推行的三一六课堂教学模式是对课改的最好践行,三一六模式即三要素、一不准、六环节。首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挥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就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从而彻底杜绝教师在课堂上的满堂灌现象;根据知识建构的金字塔结构,学生合作讨论,讲给他人听是保持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因此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合作学习和展示的机会;最后,通过当堂检测确保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蜀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自主赏析模块的第三首诗歌。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杜甫被誉为“诗圣”,他为我们留下大量诗篇。《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杜甫其人及其诗歌风格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以及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不陌生。根据课堂“三讲”和“三不原则”:学生会的没必要讲。高二的学生与高一学生相比,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提高,且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也非常强,那么再次学习杜甫的经典诗歌就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诗歌表达了什么”这一层面上,而应积极探讨“诗歌通过什么表情达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主体地位。此外,高二六班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不仅要注意学生成长的大方向,还要留意个别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老师的辅助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自主学习,了解杜甫其人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分析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知人论世,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寻”、“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教法:本着新课标的精神和诗歌教学的特点,结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主要采用启发式、探讨法、导学法、朗读法和教授法。其中以朗诵法、探讨法为主,启发式、导学法和讲授法为辅,结合导学案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环节】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以杜甫和诸葛亮的画像导入:一位是一代贤相,他用至诚开创了蜀汉三分天下的辉煌;一个是大唐诗人,他用带血的喉咙嘶哑地吼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哀伤,忠心也好,至诚也罢。都抵不过人生长恨水长东,南阳卧龙终成梦,少陵野老泪满襟。当这两位圣贤相识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认真聆听,走入文本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为新课做好准备,学生初步感知杜甫对武侯的崇敬之情。

  以诗话的语言营造课堂文学的氛围。

  集体朗读1

  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文的学习尤其是这样,让我们一起把诗歌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诗歌

  初次诵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把握情感。

  学生示范诵读请一个学生评价集体朗读,并示范诵读。

  学生评价,并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诵读一次。

  学生评价,使得评价机制多元化。同时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他人的长处与优点,并用恰当而巧妙的语言让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建议。

  思1如果让你把诗歌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你会用哪个字?用原文回答。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通过讨论前的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集体诵读2如果诗歌情感基调是哀伤的,那么诵读的语调应该是低沉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让我们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再一次感受诗歌的情感。学生在之前诵读和分析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诗歌。进一步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感伤之情。

  议诗歌通过一个“寻”表达了杜甫拜谒诸葛武侯的迫切心情,请问在《蜀相》中,杜甫分别找寻到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导学案在小组之内讨论自主学习,重在主动性,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点,学生可以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这时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和体验。

  通过对祠堂外部氛围的营造、内部景象的描写和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倾慕之情和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学生在自学中进一步了解作者蕴藏在字词中的情感。

  展经过合作探究,学生展示作者寻到了什么,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其中着重体会“柏森森”、“自”和“空”表达的情感,以及颈联以乐景写哀情的表达方式。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补充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当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才说明自己真正理解到位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方式是判断其对知识是否真正掌握的重要尺度。

  在诗歌学习中,应有文本意识,紧扣字词体会情感,从而做到读者、文本和作者的多重对话。

  集体诵读3在充分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感受作者的悲情。学生集体诵读。在诵读中达到和作者心灵沟通的目的。

  思2诗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流泪,请问这里的英雄指的是谁?根据出句可明确是诸葛亮,根据前文的分析也可知是杜甫本人。诗人写古人古事,常常会将自己与古人相对照,从而生发感慨。

  议2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杜甫诗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并说说原因

  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思想、生平和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

  诵读4总结课堂,结尾诵读有感情的在诵读中结束课堂。

  在已学习的基础上再次以诵读感知怀才不遇之士的悲情。

  评根据学生展示的成果,教师以干练简洁、一针见血、有推进型的语言进行评价;或者采用生生互相评价的方式对展示的讨论成果予以评价。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认真聆听他人的回答,并思考提出问题。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深入问题的思考,对他人的评价实际是对问题的二次思考,不仅有利于建立竞争模式,也可以推动思维的深化,避免自学流于形式化。

  检学生5分钟时间完成课堂练习,夯实基础、加深理解。

  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的检测,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

  布置作业记录作业通过作业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略)

论诗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教学目标:

  1、熟读能背,借助课后注释,大致理解这课中3句话的意思。

  2、初步了解吟诵的方法,能吟诵课文的3句话。

  3、通过对《诗经》的介绍和经典名篇《关雎》、《木瓜》的欣赏、歌唱、舞蹈、表演,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以诗入《诗》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诗吗?你能来朗诵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吗?(请两名)

  你注意到吟诵诗歌要气息绵长,真是个诗歌朗诵家;我特别欣赏你这句“……”把……的……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了;听得出来,你真的很喜欢这首诗,读得这么响亮、熟练。

  4、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先圣也很喜欢诗,还把他收集到的诗编成一本书《诗》(加上书名号)来教导他的弟子们。

  5、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跟弟子们——论《诗》

  二、熟读成诵

  1、

  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至少读三遍

  2、

  反馈(要求正确流利)开火车读(一人半句),小组读,男女分读,与老师一起分读,齐读

  三、吟诵论《诗》

  1、同学们,咱们刚才用的都是朗读,而不是吟诵。古人吟诵可是不一样的,想不想听?(老师吟诵)

  2、想学吗?

  3、教吟诵第二句:跟读一遍,说说你发现这样吟诵有什么特点?(有的字短促,有的字拖长,有曲调)——跟老师一起吟诵——划着拍子跟老师诵——指名读——齐读

  4、还有两句,自己按照四声读读——听范读——指名——齐读

  三、明义释理

  1、你能不能在这几句话中,找一找,孔子劝人读《诗》的理由是什么?找到以后,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2、反馈

  ①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什么说诗三百,猜一猜?出示资料了解

  这就是诗三百的由来,现在,我们都习惯地称《诗》为《诗经》,孔子赞它——思无邪

  ②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可以观就是指?你是从哪儿了解的?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诗经》真是一本好书啊!

  ③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由正墙面而立也与?

  孔子推荐的'不是《诗》吗?怎么成了《周南》《召南》?

  《诗经》国风中的两个部分,打开《诗经》目录最前面的就是《周南》《召南》

  三、感受《诗经》

  1、大家读得很起劲,不过我从你们的脸上看出意犹未尽,似乎不太满足。让我猜猜,你们是不是很想亲眼看看《诗》,看看《周南》《召南》,它究竟怎么样的?

  (播放关雎MV)

  2、不仅古人喜欢《诗经》,和你们一样的现代小朋友也喜欢诗经,听,这个小朋友唱得多动听啊(播放《木瓜》)有兴趣,可以自己跟着学。

  3、我看到有几个同学连唱也不过瘾,已经开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干脆站起来,边唱边跳,想怎么做动作,就怎么做动作。(唱)

  四、再品“论《诗》”

  2、同学们,如果不是孔子在两千多年前编撰了《诗》,我们今天怎么能欣赏到这么美的诗歌呢?让我们再一起诵读“论《诗》”(能不看书吗?)

  3、老师手中这本就是《诗经》,大家如果课后想读更多的,就来三(6)班借,当然,新华书店也是有的买的。就让我们在关雎的歌声中下课

论诗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三、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壮志未酬的苦闷。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朗诵法: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讲解和讨论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知人论诗 知世论诗

作于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三、 课文朗诵

(1)、配音朗诵

(2)、学生齐读

思考:作者写游武侯祠,那么作者本意在祠还是人?

四、课文赏析。

首联:

丞相—— 诸葛亮

“丞相”比“蜀相”更能体现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

之情。

锦官城——成都

问题: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颔联:

问题:颔联中有两个字沟通了情与景的联系,实现了诗意的逆转,请你把这两个字找出来。

讨论与探究

一、试分析“自”,“空”二字的妙处。

二、试分析颔联在写景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自——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空——黄鹂好音,无人倾听

此联写丞相庙宇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者少,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何等寂寞的怀古之心啊!

运用技巧:寓情于景、乐景衬哀情,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颈联

(1)看视频,然后概括颈联中出现的有关诸葛亮的大事。

尾联

(1)了解诗歌中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2)了解英雄在本句中的含义。

“英雄”,应是指千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而赴汤蹈火之人,其中尤其如杜甫这样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之人。此句隐含着诗人感时伤乱之意。

五、表达与交流。

有评论家认为本诗末两句概括了历来壮志未酬的英雄们的悲愤心情。请你结合相关的历史人物谈谈你的体会和看法。

六、 作业

附:板书设计

前两联:写景 借景抒情

壮志未酬 怀才不遇

后两联:兴怀 直抒胸臆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