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实验教案20篇简单
日期:2021-06-29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小班科学实验教案20篇简单,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第1篇、小班科学小脚丫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看一看、踩一踩、玩一玩的过程中增进孩子对脚的认识,发展脚的触觉功能。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用不同材料铺成的小路(黄沙、鹅卵石、木板、地砖) 2、不同质感材料若干(纸、草坪、海绵、泡沫、黄豆、弹珠、地砖、米) 3、头饰若干,五角星若干 活动重难点: 能用脚感知出不同质感的材料 活动过程: 1、音游:滑稽的脚先生 2、猜猜他在哪里。(师说名称幼儿快速指出:脚尖、脚跟、脚底、脚背、大脚趾、小脚趾)。 3、小脚有什么用?(小脚本领真大) 一、走小路,体验不同感觉。 1、瞧,今天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四条小路,看看是哪四条小路;(黄沙路、鹅卵石路、木板路、地砖路) 2、你们用小脚去走走有什么感觉? 3、幼儿交流:把你的感觉来告诉大家。 4、小结:木板路走上去感觉硬硬的,有点暖暖的;地砖路是冰凉的,很光滑的;黄沙路是麻麻的,脚还会陷下去的,鹅卵石路是不平的,有点疼疼的。 二、幼儿探索感知不同质感的材料。 1、说说有些什么东西? 2、幼儿自由探索感知,老师指导; 3、小结交流:小脚发现了什么? 游戏:幼儿两两结队相互检查感知不同材料。(找一个朋友,两人商量好谁先遮起眼睛来猜另一个人来帮他检查,猜的人全说对了给他一颗五角星,再换过来。)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为提高幼儿的注意力,我采用动静交替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引导幼儿思考的同时,让幼儿的肢体也动起来,不抑制他们好动的天性,因此,幼儿乐于参与活动,乐于动口动手,乐于展现自我。做到了玩中学,学中玩。在活动中,我安排了幼儿自主表演这首歌,幼儿们都想展示所学,为了给他们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这个活动最终显得有些长,如果重新组织这个活动,我会注意这一点的。
第2篇、小班科学活动海绵宝宝的本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海绵柔软、弹性、吸水的特性。对海绵的特性感到好奇,愿意大胆猜想并实验。 2、学习词语:软软的、轻轻的、吸水、弹性等。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海绵若干,记录表,海绵制品,非海绵制品,颜料水。 活动过程: 一、认识海绵,引起探究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动画片,请你们一起来看一看。 2、动画片里有谁呀?(海绵宝宝) 3、你们知道海绵宝宝有什么本领吗? 二、动手操作,感知海绵的弹性。 1、提问:海绵宝宝要和我们玩“变一变”的游戏,我把笑脸的海绵宝宝捏一捏、扭一扭,你们看现在海绵宝宝变成什么样子了啊?(变成哭脸的海绵宝宝)如果我把手放开,海绵宝宝还能变回笑脸吗?你是怎么想的? 2、预测记录:如果你认为海绵宝宝还能变回笑脸,请将苹果贴在有笑脸的纸上,如果你认为不能变回笑脸的请将苹果贴在画有哭脸的纸上。 提问:我们来数一数觉得可以回复原状的朋友有几个?认为不可以的有几个? 3、操作验证: 操作要求:到底能不能行呢?等会请你用捏、卷、扭、弯等各种方法和海绵宝宝玩一玩变一变的游戏,每次变的时候仔细看,海绵宝宝有没有变回原来的笑脸? 操作指导:教师观察幼儿用什么方法变得?指导幼儿观察海绵有没有变回原来的笑脸。 4、交流分享 重点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和海绵玩变一变的游戏?海绵宝宝变成了什么?如果放开手海绵宝宝会变会原来的样子吗? 教师小结:不管我们是卷一卷、压一压、扭一扭,只要手一放海绵宝宝就能变回原来的样子,看来海绵宝宝不只有柔软的特点,它还是有弹性的! 三、再次操作,感知海绵的吸水性 1、观察发现:你们仔细地观察一下海绵宝宝,它的身上有什么呢?(小孔) 2、自主探索:猜猜这些小孔有什么用呢?老师准备了一些水,请你们把海绵宝宝放进水里,看看海绵宝宝有什么变化? 3、交流分享:海绵宝宝放进水里后有什么变化呢? 教师小结:原来海绵宝宝还有吸水的本领啊! 四、联系生活,寻找海绵制品 1、认识物品:王老师带你们到后面的大海里一起去看一看,海里有些什么东西? 2、海里寻宝:请你们每个人到海里寻找一件有海绵的东西,然后带着它马上回到位置上坐下来,那我就知道你的速度最快了。 3、验证宝物:我们来看看,你们找到的是海绵制品吗。 教师总结:原来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东西是用海绵宝宝做成的,海绵宝宝的本领可真大! 活动反思: 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自己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孩子们与海绵宝宝“玩一玩”、“变一变让他们用完整的简单句表述自己的发现,符合《纲要》中指出的“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同时,我还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探索并发现海绵的特性。
第3篇、小班科学活动变了变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感知木耳等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玩泡发实验。 2、 会用肢体动作表现木耳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体验游戏的快乐。 3、 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初步探究科学的兴趣。 4、 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木耳、银耳、茶叶、胖大海、紫菜等容易泡发的食品;温水、透明杯子、盘子。 2、 轻音乐 活动过程 1、 出示木耳,引起幼儿兴趣。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份礼物,看,是什么?(木耳)每个小朋友一块木耳,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木耳长得什么样子?你可以摸一摸、闻一闻(干干的、硬硬的、黑黑的、小小的)小结:木耳摸起来干干的、硬硬的,问起来还有股香味呢。 (2)请小朋友把木耳放到盘子里,接下了我们要用木耳变一个魔术。教师将两块木耳分别放进两个透明的杯子中,往一个杯子里倒入温水,木耳渐渐变大。师:木耳变成什么样了?(变大了)用手摸摸看,木耳有什么变化呢?请幼儿来摸一摸感受一下,幼儿说出感受(变软了) 小结:原来小小的硬硬的干木耳泡水后会变大,变得湿湿的、软软的,这个现象叫泡发。 2、幼儿动手尝试玩泡发木耳的实验。 师:下面呢,就请小朋友亲自动手来泡发木耳,观察一下木耳的变化。由于水温有点热,出于小朋友的安全考虑,老师来帮助小朋友往杯子里倒水。幼儿人手一个透明杯子,一块木耳,将木耳放入杯子中,观察木耳的变化,并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让幼儿摸一摸泡发好的木耳,感受木耳泡发后会变软。 3、游戏“变变变”,幼儿用肢体动作变现木耳泡发变化的过程,感受其乐趣。 师:小朋友,你们想做小木耳吗?我们一起来玩“变变变”的游戏,小木耳们快来老师的身边吧,看看哪个小朋友学干木耳学的最像,这位小朋友把自己的身体抱得紧紧的真像一颗干干硬硬的小木耳。 师:干干的小木耳准备洗个热水澡啦,快跳进水里,在水里泡一泡,翻一翻,扭一扭,小木耳慢慢变大了啦!这个小朋友把小手小脚都伸展开来好大啊,我们也来把手脚伸开变得大大的吧。这样泡的大大的木耳肯定特别好吃! 4、迁移生活经验,了解其他可以泡发的食物。 师:除了木耳,你还知道有哪些食物在水里浸泡后会变大的?幼儿想象 (茶叶、银耳、胖大海、紫菜、海参、粉丝、方便面等等) 5、幼儿再次进行泡发实验,体验探索的乐趣。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各种食物,咱们去看看有哪些吧。 幼儿观看食物,并操作将茶叶放到水里,观看茶叶的变化,说说自己的发现。品尝自己亲手泡制的茶叶。再依次将紫菜、胖大海等泡发食物放入水中观察其变化。 小结:茶叶、银耳、紫菜、木耳等泡发食物在水中浸泡后会由小变大,变软、变湿。 活动延伸 教师和孩子一起将泡发后的木耳送到食堂,请阿姨炒菜用。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追求一种“宽松、自然、科学、愉快”的活动氛围,让孩子在合作中成长,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成长中拥有自信。活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标,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很高。如果在这个活动中设计一些能抓住某件事物或某个现象来重点让孩子观察、探讨其变化的环节,活动效果会更加突出,并会让延伸活动更加丰富。
第4篇、小班科学活动影子的秘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光被物体挡住会出现影子的现象。 2.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有关影子形成,变化的经验。 3.激发幼儿对影子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灯、手电等光源。 2.各类玩具。 3.选择有阳光的地方。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 师:我们大家都见过影子,可你们知道什么时候有影子吗? 幼:有太阳的时候会有影子。 幼:晚上开灯的时候会有影子。 幼:有月亮的时候会有影子。 师:什么东西有影子。 幼:人有影子。 幼:小狗有影子。 幼:洋娃娃也有影子。 (幼儿回答问题时很活跃,有些幼儿也想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苦于这方面的经验很少,较着急;激发了幼儿对这一现象的探索兴趣。) 二、通过实验了解影子形成、变化的原因 1.师:为什么会有影子?影子会变吗?怎么变?鼓励幼儿运用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手电筒、台灯、投影仪、玩具等进行试验。(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幼儿的想法。) 2.在集体中交流各自的实验结果 幼:有光就会有影子。 幼:“小象”和“小兔”的影子不一样。 幼:“汽车”的影子会变大变小。 师:怎么会变大变小的? 幼:“汽车”靠近灯的时候影子变大,拿远一些影子会变小。 幼:我发现我把手电筒拿到“大象”前面,影子没有长鼻子,把它拿到“大象”旁边,影子就有长鼻子。 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光源不断转动位置,影子也会发生变化。 (所有幼儿对探索影子活动很感兴趣,不但能发现问题,还能通过动手试验来验证问题,并讲出自己的看法,他们非常开心) 师: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看看,还有哪些东西有影子。组织幼儿到室外自由寻找并相互交流。 (幼儿说出了大树、花、草、房子、大型户外玩具、旗杆等都有影子,这样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能力)。 三、游戏“踩影子”,巩固幼儿对影子形成及变化的认识 师:我们大家在太阳下站好,看看自己的影子在哪里?你的影子会动吗? 师生共同玩游戏“踩影子”,引导幼儿想想怎样使别人不到自己的影子。 幼儿自己选择同伴游戏,去发现影子的变化。 (提醒幼儿分散活动,避免与他人破撞) 幼儿通过游戏,加深了影子形成及变化的认识,这种“做中学”的活动过程,幼儿易接受。在观察与实验中,能主动获取相关的科学知识及属于自己的感性经验等。 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第5篇、小班科学活动云儿飘飘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云,展开想象力。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结合各种气候以及不同的时候观察云。 活动过程: 1、在不同的时间段观察云。 (1)在晴天多云的时候,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云。请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云,教师可以用这样的提问来启发幼儿:小朋友你看这朵云像什么?云彩真美呀,仔细看看它是不是在移动呀? (2)在太阳西斜的下午再带幼儿到户外观察云,请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云,也请幼儿用自己知道的颜色来形容云,教师启发幼儿和早晨看到的云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 2、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观察云。 (1)在大雨来临之前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云,看一看云的颜色变成什么样下?告诉幼儿这是“乌云”。 (2)在下雨的过程中在室内观察云的变化(乌云慢慢散尽了) (3)下完雨后看看天空变成什么样子。 3、教师给幼儿讲故事“云是什么?” 附故事: 云是什么 从前有一只麻雀,非常喜欢听妈妈讲故事,麻雀妈妈特别爱讲云里的故事,什么五彩云里有一座仙人住的仙宫,仙宫里面住着许多仙女,小麻雀可爱听了。 小麻雀经常望着云发呆,希望有一天也能到云里和小仙女做伴。 小麻雀慢慢长大了。有一天,它看见一朵非常美丽的云,就拼命地追着飞去。飞呀,飞呀,不知飞了多久,也不知飞了多高,彩云终于被小麻雀追上了。啊!就像遇上了迷雾,小麻雀连方向也看不清了,哪儿有仙宫和仙女呀。小麻雀觉得太累了。它想在云彩上歇歇脚,可是它刚刚停止扇动翅膀,就一头栽了下来幸好被一棵大树给托住了。 小麻雀回到家里,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妈妈,妈妈笑了。“傻孩子,你怎么把故事当真了呢,天上没有仙女,云只不过是一团水气。” 活动反思: 《纲要》中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在活动中我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参与者,我和孩子共同讨论、探索、体验。
第6篇、小班科学活动温暖小动物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冬天到了,天气一天天变冷了,宝宝们都穿上了冬衣。可再玩娃娃家时,我发现有的宝宝会将布娃娃的衣服或鞋子脱掉。宝宝们只热衷于他自身的动作发展,全然不顾娃娃的冷暖。设计本活动,想通过让宝宝自己帮小动物想办法:怎样过冬?怎样取暖?从而不仅知道一些取暖的方法,更激发他们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感官感知冷和暖,初步了解一些取暖的方法。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取暖的物品(手套、围巾、大衣、热水袋等)、小动物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1、师用冰凉的手与宝宝握手,引出主题: 比较谁的手冷?谁的手暖? 2、讨论:怎样让老师的手、身体变得暖暖的? 3、师根据宝宝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取暖物品,让宝宝感知暖(个别、集体)。 4、以小动物哭声引起宝宝的注意,引发宝宝为小动物准备过冬的物品。 5、游戏:小动物过冬 引导宝宝做妈妈,为小动物带上不同的取暖物品。学说:宝宝,现在还冷吗? 6、表扬“妈妈”们的积极表现。动物的情感。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第7篇、小班科学活动用不同的工具运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的工具运的水量是不同的,探索哪个工具运的水最多,发现海绵的吸水性。 2. 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能在运水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索的快乐。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透明的杯子(上面贴有一段一段的即时贴),海绵,吸管,网状小盆,小勺子,水,大盆子 指导要点: 1.了解不同工具的用法。 2.在实验中发现海绵的吸水性与其他工具不同。 活动过程: 1.提醒幼儿在游戏前将袖子卷起,注意不要弄湿袖子。 2.介绍每种工具的用法以及玩法 3.每个幼儿拿一种材料将大盆子里的水用海绵、吸管等工具运到透明的杯子中。 4.规定运送的次数,每个幼儿用一种工具一起运5次水,放在一起比一比谁运的水最多。若5次看不出运水的多少,那再进行新的一轮,再运5次水。 5.引导幼儿发现海绵的吸水性,知道与其他工具不同。 6.将透明杯子里的水倒入大盆子中,与边上的幼儿交换工具,再进行一次游戏。 7.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一起分享自己的成果。 活动反思: 玩水是孩子们都很喜欢的游戏项目,在活动中,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这个区域也很受孩子们的欢迎。但是由于小班的孩子自制能力较差,我让孩子们数好5次然后比一比,但是有很少的孩子遵守游戏规则的,大部分孩子都只顾自己玩水,没有去发现运水过程中不同工具运水量的不同,但是有些孩子还是能够发现海绵的吸水性。
第8篇、小班科学玩颜色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1、通过玩一玩、想一想、说一说,初步了解颜色的简单变化。2、激发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活动准备:1.三个瓶盖上涂有不同颜色的透明塑料瓶。2.幼儿人手一个瓶子,瓶中有部分水、一根棉签;每组三个颜料盘,分别是红黄蓝三种颜色、一块抹布。活动过程:1.以变魔术的方式,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摇一摇手中的瓶子,让水的颜色发生变化。"水变成什么颜色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2.再出示一个准备好的瓶子,请幼儿观察:水会变颜色的秘密。小结:瓶盖上有颜料,颜料溶化到水里面,颜色就变了。3.示范如何让水变颜色。4.小结操作过程:1)打开瓶盖,2)用棉签涂上一种颜料,放在桌上。3)拧紧瓶盖,摇一摇。5.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6.小结活动。引导幼儿用"我最喜欢X色,我做的是X色瓶子"的句式说说自己的游戏结果。7.幼儿再次游戏。尝试在瓶盖上涂上另一种不同的颜色,看看水变成了什么颜色?8.说一说自己的水变成了什么颜色?是哪两种颜色变成的?引导幼儿用"我用X色和X色,作出的是X色瓶子"的句式说说自己的游戏结果。8、对活动进行总结,结束活动师:今天我们一起玩了有趣的颜色,发现了颜色的秘密,今后我们要把这许多五彩冰粉的颜色运用到美术活动中去,让我们的作品变得更加美丽。教学反思:(1)本次活动课,是根据我们孩子的年龄特点及接受新知识情况来设计的。由于我们班孩子没有操作过书本练习,因此我在设计作业时,是以实物操作的方式,让幼儿能更好地进行操作,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他们都乐于参与其中。(2)本次活动,我以游戏的形式,为幼儿创造轻松自由的活动学习氛围,孩子没有约束,学习更主动。(3)从孩子的操作情况来看,孩子们都能清楚的区分红、黄、蓝三种颜色,并能按要求将物品分类放好。
第9篇、小班科学海绵的本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1、感知海绵柔软、弹性、吸水的特性。对海绵的特性感到好奇,愿意大胆猜想并实验。2、学习词语:软软的、轻轻的、吸水、弹性等。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活动准备:海绵若干,记录表,海绵制品,非海绵制品,颜料水。活动过程:一、认识海绵,引起探究兴趣。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动画片,请你们一起来看一看。2、动画片里有谁呀?(海绵宝宝)3、你们知道海绵宝宝有什么本领吗?二、动手操作,感知海绵的弹性。1、提问:海绵宝宝要和我们玩"变一变"的游戏,我把笑脸的海绵宝宝捏一捏、扭一扭,你们看现在海绵宝宝变成什么样子了啊?(变成哭脸的海绵宝宝)如果我把手放开,海绵宝宝还能变回笑脸吗?你是怎么想的?2、预测记录:如果你认为海绵宝宝还能变回笑脸,请将苹果贴在有笑脸的纸上,如果你认为不能变回笑脸的请将苹果贴在画有哭脸的纸上。提问:我们来数一数觉得可以回复原状的朋友有几个?认为不可以的有几个?3、操作验证:操作要求:到底能不能行呢?等会请你用捏、卷、扭、弯等各种方法和海绵宝宝玩一玩变一变的游戏,每次变的时候仔细看,海绵宝宝有没有变回原来的笑脸?操作指导:教师观察幼儿用什么方法变得?指导幼儿观察海绵有没有变回原来的笑脸。4、交流分享重点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和海绵玩变一变的游戏?海绵宝宝变成了什么?如果放开手海绵宝宝会变会原来的样子吗?教师小结:不管我们是卷一卷、压一压、扭一扭,只要手一放海绵宝宝就能变回原来的样子,看来海绵宝宝不只有柔软的特点,它还是有弹性的!三、再次操作,感知海绵的吸水性1、观察发现:你们仔细地观察一下海绵宝宝,它的身上有什么呢?(小孔)2、自主探索:猜猜这些小孔有什么用呢?老师准备了一些水,请你们把海绵宝宝放进水里,看看海绵宝宝有什么变化?3、交流分享:海绵宝宝放进水里后有什么变化呢?教师小结:原来海绵宝宝还有吸水的本领啊!四、联系生活,寻找海绵制品1、认识物品:王老师带你们到后面的大海里一起去看一看,海里有些什么东西?2、海里寻宝:请你们每个人到海里寻找一件有海绵的东西,然后带着它马上回到位置上坐下来,那我就知道你的速度最快了。3、验证宝物:我们来看看,你们找到的是海绵制品吗。教师总结:原来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东西是用海绵宝宝做成的,海绵宝宝的本领可真大!活动反思: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自己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孩子们与海绵宝宝“玩一玩”、“变一变让他们用完整的简单句表述自己的发现,符合《纲要》中指出的“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同时,我还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探索并发现海绵的特性。
第10篇、小班科学活动变幻的色彩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享受调色游戏的乐趣。 2.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 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 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彩绘的图画书,图画纸,彩笔,水,晚。 活动过程: 1. 读一本有关彩绘的图画书给幼儿听。 2. 提供水彩画,牙刷画,渲染画,调色游戏让幼儿任选自己喜欢的一组游戏进行。 水彩画:用水彩笔沾颜料,在纸上自由构图。 渲染画:将纸巾重复折叠,在折角处沾颜料,展开后晾干。 牙刷画:用废旧牙刷,沾颜料在纸上刷画。 3. 作品完成后,将作品晾干展示给大家欣赏。 活动反思: 1、这次活动的安排,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幼儿观察老师实验的过程中,幼儿一直很安静很认真地看着实验过程。 2、给幼儿提供感性经验,幼儿在直观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讲述实验的过程。 3、鼓励幼儿多配色,并用自己配出的颜色进行绘画,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第11篇、中班科学海绵宝宝的本领教案
活动目标: 1、感知海绵柔软、弹性、吸水的特性。对海绵的特性感到好奇,愿意大胆猜想并实验。 2、学习词语:软软的、轻轻的、吸水、弹性等。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海绵若干,记录表,海绵制品,非海绵制品,颜料水。 活动过程: 一、认识海绵,引起探究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动画片,请你们一起来看一看。 2、动画片里有谁呀?(海绵宝宝)3、你们知道海绵宝宝有什么本领吗? 二、动手操作,感知海绵的弹性。 1、提问:海绵宝宝要和我们玩"变一变"的游戏,我把笑脸的海绵宝宝捏一捏、扭一扭,你们看现在海绵宝宝变成什么样子了啊?(变成哭脸的海绵宝宝)如果我把手放开,海绵宝宝还能变回笑脸吗?你是怎么想的? 2、预测记录:如果你认为海绵宝宝还能变回笑脸,请将苹果贴在有笑脸的纸上,如果你认为不能变回笑脸的请将苹果贴在画有哭脸的纸上。 提问:我们来数一数觉得可以回复原状的朋友有几个?认为不可以的有几个? 3、操作验证: 操作要求:到底能不能行呢?等会请你用捏、卷、扭、弯等各种方法和海绵宝宝玩一玩变一变的游戏,每次变的时候仔细看,海绵宝宝有没有变回原来的笑脸? 操作指导:教师观察幼儿用什么方法变得?指导幼儿观察海绵有没有变回原来的笑脸。 4、交流分享重点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和海绵玩变一变的游戏?海绵宝宝变成了什么?如果放开手海绵宝宝会变会原来的样子吗? 教师小结:不管我们是卷一卷、压一压、扭一扭,只要手一放海绵宝宝就能变回原来的样子,看来海绵宝宝不只有柔软的特点,它还是有弹性的! 三、再次操作,感知海绵的吸水性1、观察发现:你们仔细地观察一下海绵宝宝,它的身上有什么呢?(小孔)2、自主探索:猜猜这些小孔有什么用呢?老师准备了一些水,请你们把海绵宝宝放进水里,看看海绵宝宝有什么变化? 3、交流分享:海绵宝宝放进水里后有什么变化呢? 教师小结:原来海绵宝宝还有吸水的本领啊! 四、联系生活,寻找海绵制品1、认识物品:王老师带你们到后面的大海里一起去看一看,海里有些什么东西? 2、海里寻宝:请你们每个人到海里寻找一件有海绵的东西,然后带着它马上回到位置上坐下来,那我就知道你的速度最快了。 3、验证宝物:我们来看看,你们找到的是海绵制品吗。 教师总结:原来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东西是用海绵宝宝做成的,海绵宝宝的本领可真大!
第12篇、小班科学活动颜色真好玩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两种颜色混合后的变化:红色和黄色变成橙色,红色和蓝色变成紫色,黄色和蓝色变成绿色。 2、能动手操作颜色变化小实验,并用简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探索结果。 3、逐步树立仔细、敢于尝试的科学态度,体验发现颜色变化的乐趣。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5、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红、黄、蓝、橙、紫、绿等常见颜色。 物质准备: 1、每人一个盘子,装有(用透明小玻璃瓶做成的小房子3个,湿巾一张,装满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吸管各一个);彩色透明玻璃纸每人一张;记录表人手一份。 2、粘贴眼睛嘴巴的玻璃瓶3个(分别装红、黄、蓝颜色)。 活动过程: 一、创设"帮颜色宝宝搬家"的情境,组织幼儿进行已有经验交流,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组织幼儿进行配色实验,引导幼儿发现并说出两种不同颜色混合后的变化,并用粘贴色卡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探索结果。 1、出示"新房子",认识颜色标志,了解操作方法。 你知道每座房子应该住哪两个颜色宝宝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教师操作演示并小结实验方法和要求。 教师利用儿歌的形式演示实验:一个新家住两人,看清标志别住错,捏一下,捏一下,两个宝宝亲一亲,变出新的小宝宝,空格里面贴一贴。 3、幼儿动手实验,引导幼儿发现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的变化,并记录探索结果。 指导幼儿根据瓶子上的颜色标志去选择相应的颜色进行配色,观察颜色的变化,并用粘贴色卡的方式记录结果。 三、交流分享,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记录用较完整的语言说说探索结果。 你帮哪两个颜色宝宝搬家了?它们住到一起后变成了什么颜色? 小结: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红色和黄色会变成橙色,红色和蓝色会变成紫色,黄色和蓝色会变成绿色。 四、活动延伸:幼儿每人一张彩色玻璃纸做为颜色宝宝赠送的礼物,玩互动游戏"颜色对对碰",巩固对颜色变化的认识。教学反思:(1)本次活动课,是根据我们孩子的年龄特点及接受新知识情况来设计的。由于我们班孩子没有操作过书本练习,因此我在设计作业时,是以实物操作的方式,让幼儿能更好地进行操作,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他们都乐于参与其中。(2)本次活动,我以游戏的形式,为幼儿创造轻松自由的活动学习氛围,孩子没有约束,学习更主动。(3)从孩子的操作情况来看,孩子们都能清楚的区分红、黄、蓝三种颜色,并能按要求将物品分类放好。
第13篇、小班科学吹泡泡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吹泡泡是幼儿很喜欢的一个游戏,幼儿看着那一个个在阳光下闪耀着五颜六色光彩的泡泡总是特别的欢欣雀跃,而有趣的泡泡也蕴含着许多的科学教育价值:"圆形的泡泡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圆形的,那么用三角形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吗?会吹出什么样的泡泡?"根据小班幼儿好奇、爱玩游戏的特点,本次活动教师创设宽松的环境,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感知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圆形,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活动目标:1.感知三角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2.在同伴面前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实验与发现。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带幼儿到户外吹泡泡,引导幼儿观察泡泡的形状。2.物质准备:泡泡水、瓶子、用铁线拗成的三角形吹泡泡工具。活动过程:一、出示泡泡水及圆形吹泡泡工具,引发幼儿兴趣。(一)教师吹泡泡唤起幼儿的回忆。(二)师:圆形吹泡泡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二、出示三角形的吹泡泡工具,引导幼儿大胆猜想。(一)引导幼儿观察,说说它的形状。(二)幼儿猜想:"你们猜猜用三角形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吗?吹出的泡泡会是什么样的?"三、自由探索,感知三角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一)幼儿自由探索,观察泡泡的形状。(二)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猜想记录表上。(三)交流分享:1.你发现了什么?2.三角形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吗?3.你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4.和你原来想的一样吗?(四)教师小结:三角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也是圆形的。教学反思:本活动,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充分让幼儿自主感知,直接操作或得知识经验,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而教师始终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参与者、协调者,这个活动组织有序,是和幼儿个性发展,幼儿自然成为活动的探索者,知识的建构者。你乐,我乐,泡泡乐!在本次科学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和欲望,而且也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14篇、小班科学海绵宝宝的本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1、感知海绵柔软、弹性、吸水的特性。对海绵的特性感到好奇,愿意大胆猜想并实验。2、学习词语:软软的、轻轻的、吸水、弹性等。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活动准备:海绵若干,记录表,海绵制品,非海绵制品,颜料水。活动过程:一、认识海绵,引起探究兴趣。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动画片,请你们一起来看一看。2、动画片里有谁呀?(海绵宝宝)3、你们知道海绵宝宝有什么本领吗?二、动手操作,感知海绵的弹性。1、提问:海绵宝宝要和我们玩"变一变"的游戏,我把笑脸的海绵宝宝捏一捏、扭一扭,你们看现在海绵宝宝变成什么样子了啊?(变成哭脸的海绵宝宝)如果我把手放开,海绵宝宝还能变回笑脸吗?你是怎么想的?2、预测记录:如果你认为海绵宝宝还能变回笑脸,请将苹果贴在有笑脸的纸上,如果你认为不能变回笑脸的请将苹果贴在画有哭脸的纸上。提问:我们来数一数觉得可以回复原状的朋友有几个?认为不可以的有几个?3、操作验证:操作要求:到底能不能行呢?等会请你用捏、卷、扭、弯等各种方法和海绵宝宝玩一玩变一变的游戏,每次变的时候仔细看,海绵宝宝有没有变回原来的笑脸?操作指导:教师观察幼儿用什么方法变得?指导幼儿观察海绵有没有变回原来的笑脸。4、交流分享重点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和海绵玩变一变的游戏?海绵宝宝变成了什么?如果放开手海绵宝宝会变会原来的样子吗?教师小结:不管我们是卷一卷、压一压、扭一扭,只要手一放海绵宝宝就能变回原来的样子,看来海绵宝宝不只有柔软的特点,它还是有弹性的!三、再次操作,感知海绵的吸水性1、观察发现:你们仔细地观察一下海绵宝宝,它的身上有什么呢?(小孔)2、自主探索:猜猜这些小孔有什么用呢?老师准备了一些水,请你们把海绵宝宝放进水里,看看海绵宝宝有什么变化?3、交流分享:海绵宝宝放进水里后有什么变化呢?教师小结:原来海绵宝宝还有吸水的本领啊!四、联系生活,寻找海绵制品1、认识物品:王老师带你们到后面的大海里一起去看一看,海里有些什么东西?2、海里寻宝:请你们每个人到海里寻找一件有海绵的东西,然后带着它马上回到位置上坐下来,那我就知道你的速度最快了。3、验证宝物:我们来看看,你们找到的是海绵制品吗。教师总结:原来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东西是用海绵宝宝做成的,海绵宝宝的本领可真大。活动反思: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自己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孩子们与海绵宝宝“玩一玩”、“变一变让他们用完整的简单句表述自己的发现,符合《纲要》中指出的“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同时,我还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探索并发现海绵的特性。
第15篇、小班科学糖果宝宝捉迷藏教案反思
活动名称:糖果宝宝捉迷藏活动目标: 1、在猜猜试试的过程中,感知水是无色的、透明的。 2、愿意验证自己的假设。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活动准备: 三种液体(牛奶、咖啡、水)、糖果、记录纸、记录卡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1.出示三种液体老师带来三种液体,它们是牛奶、咖啡、水,你们喝过吗?它们是什么颜色的? 二、引起猜测 1、玩游戏:糖果宝宝捉迷藏2、提出问题:糖果宝宝玩捉迷藏,它要躲到三种液体里,它会被发现吗?它躲到哪杯饮料里会被发现? 三、记录假想 1、猜测、记录 集体记录幼儿的猜想 。2、糖果躲在液体里能被发现,用“睁眼卡片”记录。3、糖果躲在液体里不能被看到,用卡片“闭眼“记录。 四、实验验证1、实验要求糖果宝宝躲到不同的液体里,然后找一找,躲在哪里能被我们看到,把自己的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2、教师观察、指导 五、比较记录1、分享实验结果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实验结果,观察到了什么?2、比较记录比较两张记录纸的结果 (猜测的记录和幼儿实验的记录) 师:我们的猜想和实验结果是一样的吗? 3、小结:猜测和实验结果不一定是一样的,因此,猜测以后要试一试才知道对还是不对。六、演示揭密 1、 教师演示实验。2、问题:为什么糖果躲到3种饮料中,只有在水里看得到? 牛奶是什么颜色的?咖啡是什么颜色的?水是什么颜色的?3、小结:水是没有颜色的,透明的,物体放入透明的液体里,能被看见。 六、活动延伸:在我们身边还有什么东西是透明的1、找找透明的东西(1)老师身上什么东西是透明的? (2)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透明的? 2、还有其他的东西也是透明的吗?请你们回家找一找,然后来告诉小朋友和老师。教学反思:从执教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如何让孩子对你的提问或是小结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16篇、中班科学豆子会“跳”吗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通过对豆子的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活动准备]高脚杯6个、黄豆若干、大铁盘6个、记录白纸30张、铅笔30支。[活动过程]探究的问题:把黄豆放到高脚杯里,要装得满满的,然后加入少量清水,再将酒杯放在大铁盘上,看看有什么变化?幼儿讨论。(1)豆子被泡大了。(2)豆子会从杯子里跳出来。(3)不会有变化。试一试。幼儿把黄豆放到高脚杯里,装得满满的,然后加入少量清水,再将酒杯放在大铁盘上并仔细观察。说一说我的发现。(1)看见一颗颗黄豆陆陆续续地从高脚杯跳到铁盘中。(2)豆子发出蹦蹦的响声,好像豆子在“跳舞”。(3)豆子被水泡大了,杯子里放不下就跳出来了。数一数,有多少豆子在“舞池”中跳舞,并在记录纸上记录活动的结果。想一想,还有哪些豆子会跳舞呢?水泡过的豆子与干豆子有什么不同?注意事项:1.实验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各个环节教师要提前做一遍,才能做到心中有数。2.挑选黄豆时要挑选颗粒饱满的黄豆。活动反思: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教师并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第17篇、小班科学活动水中的实验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判断漂浮在上面的玩具有哪些,下沉的玩具有哪些,分别是什么颜色,与对应的点卡连线。 2.将漂浮在水面的玩具、下沉的玩具与上下标记连线。 3.对沉浮的科学现象产生探究兴趣。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主题小书。 2.准备一个大的透明的鱼缸,给每组准备一个小桶,一些塑料玩具、泡沫、积木、铁块、硬币等、标记卡(上面和下面)、记号笔人手一支。 活动过程: 情境导入1. 猜一猜,谁会浮上来。 (1)教师出示大鱼缸,放上半缸水,出示2个红色的塑料玩具,2个黑色的吸铁石,2块绿色的积木,2个硬币。引发幼儿猜测,谁会浮上来,谁会沉在水底。 (2)教师:这里有半缸水,还有那么多的玩具。把它们都放在水里,谁会浮在水面上,谁会沉在水底呢? 2. 幼儿表述自己的猜测。 (1)教师把上述所有的玩具放进水缸,幼儿观察。 (2)教师:刚才小朋友猜测的结果和看到的现象一样吗?现在谁沉在水底下了,谁浮在水面上? 集体探究1. 幼儿分小组自由实验。 (1)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个装着半桶水的水桶和一些玩具,幼儿在小组内实验。 教师:把自己桌子上的玩具放在小桶里,仔细观察,谁浮在水面,谁沉在水底? (2)幼儿分组实验。 (3)教师请幼儿说说小桶里的玩具,哪些浮在水面?哪些沉在水底? (4)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在所有的小桶里,凡是塑料的玩具和积木都浮在水面上,铁块和所有的硬币都沉在水底。 2. 认识上下标记。 教师:这里有两个标记,哪一个表示上面呢?哪一个表示下面呢?(有颜色的部分在上面就是表示上面的标记,另外一个是表示下面的标记。)操作练习1.观察挂图,理解题意后完成幼儿用书的练习。 (1)集体看图,初步理教师:图中的缸里有的玩具在上面,有的玩具沉在水底。请你找找浮在上面的玩具有哪些,是什么颜色的,和表示上面的标记连线,然后再看看这些不同颜色的玩具分别有几个呢? (2)教师:把这些上下标记、颜色标记和点卡进行连线呢? 2. 幼儿翻开主题小书、独立观察,教师鼓励幼儿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3. 幼儿独立进行主题小书页面的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记录。 4. 操作较快的幼儿可以去活动区继续玩沉浮游戏。 共同验证1.针对幼儿主题小书的完成情况师幼共同评价。 2.引导个别幼儿说说自己操作时的想法,进行经验分享。 解题意。 活动反思教师用水箱盛些水,又找来了可以漂浮可以下沉的玩具,让小朋友更加喜欢了解,小朋友在活动中思维活跃,很容易技能判断出来哪些玩具浮在水面上哪些玩具下沉了,不过再让小朋友将玩具与上下标记,颜色,点卡连线时小朋友就不会了,有的看小书看的很晕,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下手,最后要让小朋友说说自己的经验。
第18篇、小班科学可爱的牛宝宝教案
活动目标: 了解牛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黄牛 水牛 奶牛的挂图或课件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名字并了解其外形特征。 (1)师:你认识哪种牛?它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 (2)总结:教师带领幼儿逐一总结黄牛、水牛和奶牛的外形特征。 2.了解牛的生活习性。 (1)牛喜欢吃什么?牛的嘴为什么一直在动? 小结:牛吃草时先把草吞到胃里,休息时,再将草叶到嘴里嚼,嚼碎后再送到胃里消化、吸收。 (2)牛住在哪里?水牛为什么喜欢泡在水里? 小结:黄牛和奶牛生活在农村和草原,人饲养后为它建了牛棚,它就住在牛棚或牛奶场里;水牛在下地耕田后很热,所以喜欢泡在水里,这样可以凉快一些。 3.理解牛的作用及与人们的关系。 (1)黄牛、水牛的力气很大,所以可以帮助人们干活。 (2)小朋友知道奶牛有什么作用吗? 小结:我们喝的牛奶、酸奶、奶制品都是奶牛的功劳。牛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还能帮人们干活。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第19篇、小班科学春天的雨教案反思
活动目的:关注雨天的情景,体验看雨、听雨、玩雨的乐趣。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歌曲《大雨和小雨》,播放器。 材料配套:亲自手册《领域活动·雨天的雨》。 活动过程:1、说雨。 引导幼儿说一说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在路上看到了什么。 提问:雨是什么样子的?你平时见过什么样的雨?鼓励幼儿大胆叙述。 2听雨让幼儿闭上眼睛,侧耳倾听雨声。 播放歌曲《大雨和小雨》,引导幼儿欣赏,并说说歌曲中大雨是怎么样的、小雨是怎样的。 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听到的雨声:哗啦啦、淅沥沥、沙沙沙、哗啦哗啦、滴答滴答……3观雨。 引导幼儿看一看:雨是什么样子的?大雨还是小雨?雨点是从哪里落下来的?落下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幼儿观察小草、小花、小树在雨中是什么样子的。 告诉幼儿:植物在雨中喝足了水才会长的更好。 4玩雨。 指导幼儿用小手接雨,。看看雨是什么颜色的,并说说雨点落到手上有什么感受。 启发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大雨和小雨。教学反思: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第20篇、小班科学风车动起来教案反思
风车动起来(科学) 活动目标: 1、探索让风车动起来的方法,体验玩风车的乐趣。 2、能用清楚的语言描述自己玩风车的感受与发现。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各种各样的风车。 活动过程: 1、自由玩风车,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引导幼儿拿着风车,自由地跑跑、走走,体验转动的乐趣。 (2)提醒幼儿观察快跑的时候风车会怎么样、慢走的时候风车又会怎么样。 2、探索让风车动起来的方法。 (1)引导幼儿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让风车动起来的? (2)鼓励幼儿边说边示范自己让风车转动的方法。 (3)小结:让风车动起来的方法有很多,如拿着风车跑、走、摇吹等。 3、自由探索让风车转得很快的方法。 (1)引导幼儿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让风车转得更快的? (2)小结:让风车转得更快的方法有快跑、快走、使劲吹…… 4、教师引导幼儿交流、评价。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把风车放在科学区里,让幼儿继续探索让风车转得快的方法。教学反思:我所设计的这次活动能适应大部分小班幼儿,从整体上来看,这个活动是比较成功的,幼儿的兴趣得到了很好地激发,在活动过程中也体验到了操作的乐趣,活动结束后更加体验到助人为乐的成就感。
相关文章
《小班音乐活动教案40篇》:《小班音乐活动教案4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搜集最新最全的小班音乐活动教案40篇,欢迎收藏学习!
《幼儿园语言活动的教案3篇》:第1篇、大班语言活动各种各样的绳子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绳子是我们生活中很普通又是很有用的东西,广泛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幼儿园里开展的各种游戏,有很多是和绳子有关的。如跳绳的棉线绳、麻绳、塑料绳;做抓尾
《语言教案大班100篇》:第1篇、大班语言小书包教案反思活动设计意图与思路(教育理论依据):"我要上小学"是我班最近刚开展的主题。随着毕业时间的临近,组织幼儿参观了小学,孩子们自然转向了读小学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