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23
这是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是优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第 1 篇
紧张激烈的赛课终于结束了,有点儿如释重负的感觉。不过仔细回味从准备这堂课到上完这堂课的过程,收获真的很多。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感到比较满意的地方
1、新课的引入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一个好的引入应该是一节好课的必要条件,所以这个引入至关重要。在引入环节,我思考了好多种引入新课的方法,不过最终还是定格在了赛课使用的这种方式上。首先给同学们播放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创造奇迹的精彩瞬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指出“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那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课,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2、启发学生通过体验、讨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建立速度的概念,突破了速度概念的建立这个难点;
虽然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速度”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如何科学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如何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地引出速度的概念则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本节教学中首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是有实际意义的,并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讨论引出速度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有效地突破了这个难点。
3、通过“尝试练习——总结方法——巩固练习”这样的流程,有效巩固了速度的计算这个重点;
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不过学生刚学完《欧姆定律》,对物理计算题的解法大致了解,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练习速度的计算,然后及时给予反馈,再引导学生及时总计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步骤,最后再进行巩固训练。利用这样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们的印象会比较深刻,对教学重点的强化有一定的效果。
4、自主开发小实验,有效突破了“频闪摄影”这个难点
“频闪摄影”虽然是课本“想想议议”的内容,但却向学生讲述了一种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所以应当引起重视。查阅了很多资料都对“频闪摄影”做了淡化处理,基本都是只讲述了两张网球运动的频闪照片,我个人觉得这样处理有点略显单薄。所以我在“频闪摄影”这部分自主开发了一个小实验“模拟频闪摄影”——利用初二上学期同学们学过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机的内容,通过每相隔一定时间睁开一次眼睛观察斜面上小车的运动情况来模拟整个频闪摄影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了频闪摄影这种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同时利用这个简易的小实验很好地突破了这个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整个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涉及较少
速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物理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课程,所以应尽可能多的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有紧密联系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拓展,开拓学生的思维。
2、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贯彻不到位
现在的教学设计主张的是三维目标,对于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执行,教师都能做的比较到位。但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贯彻往往会打折扣。对于赛课,专家们在评课的时候其实往往也就着重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施,用以区别赛课的等级。所以,要将这种意识贯穿到自己的每一堂课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彰显出真功夫,而不是一时之功。如果再上一次这堂课,可以以“龟兔赛跑”的故事作为结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恒心+毅力=成功”。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第 2 篇教学目标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的教案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⑵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⑷经历建立速度概念的过程,理解速度的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原本比较“熟悉”的速度,会有新的、更加透彻的认识,从中体验到科学方法的魅力,启迪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周围的物理现象。
2.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内容有: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物理量,了解一些运动物体大致的速度值,学会速度的计算和单位换算,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是上一节机械运动知识的延伸,后面两节描述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和“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也要用到这些知识。
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首先通过“活动1”,引导学生从两幅情景图中归纳出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为建立速度的概念提供方法上的准备。然后教材利用图9-14提出问题:如果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等,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启发学生讨论、深思。此问题解决了,自然就得到了速度的定义方法。于是教材接下来一气呵成,顺次介绍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和计算。本节教材的最后是机械运动的分类,运用速度的知识,研究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本节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建立速度概念的过程,理解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方法,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节教学难点:速度定义中的“单位时间”,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速度的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学生对速度单位的写法、读法、换算都不习惯,是本节教学的又一个难点。
3.教学建议
本节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关键是让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理解速度的内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领悟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经历速度概念和公式的建立过程,学会用速度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第 3 篇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两部分内容组成,重点介绍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的定义首次提出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速度公式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速度单位也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组合单位,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利用速度公式解题是学生第一次应用物理公式解题,应注意规范化的解题习惯。
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在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速度的有关计算。
三、教学策略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尺、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对比展示一组运动快慢的图片或视频:飞奔的猎豹与缓慢爬行的乌龟、人徒步行走与人骑自行车前进、百米赛跑画面、奔驰的汽车、火车与飞机。
思考:
物体的运动快慢一样吗?
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欣赏,思考。 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问:大家知道“龟兔赛跑”的寓言吗?哪位同学来讲一下。
比赛开始的前一段时间,是兔子跑得快还是乌龟跑得快?你是怎样判断的?
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裁判员”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百米赛跑中,在比赛进行的过程中,你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的?
运动员跑完全程后,裁判员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的?
归纳: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另一种是物体运动相同路程,比较它们所用时间的长短,所花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在物理学中,采用的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学生讲述寓言故事。
思考、讨论并回答。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实例中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二、速度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路程与时间之比,可用公式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表示。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写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读作“每”,所以,米/秒(m/s)读作“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作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
思考: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是1m/s,另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是1km/h,它们哪一个运动得快?
点拨:
思路1:根据速度单位的物理意义来比较。
1m/s的含义是物体1s内运动的路程为1 m,照这样运动,1小时(1h=3600s)运动的路程为3600×1m=3600 m=3.6 km。即
1m/s=3.6km/h
反过来,1km/h=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m/s
思路2: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把分子分母的单位先统一。
1km/h=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
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
阅读课本“小资料”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说明哪个物体运动得最快,哪个物体运动得最慢。人步行和骑自行车时的运动速度分别是多少?
例1.甲、乙、丙、丁四个物体的速度是10m/s,18km/h,450cm/s,1200cm/min,则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v丁>v丙>v乙>v甲
B.v甲>v乙>v丙>v丁
C.v甲>v乙>v丁>v丙
D.v乙>v甲>v丙>v丁
分析: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先统一单位。可把单位都换算成m/s。
v乙=18km/h=18×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m/s=5m/s
v丙=450cm/s=450×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4.5m/s
v丁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1200cm/min=1200×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0.2 m/s
所以:v甲>v乙>v丙>v丁
答案:B
学生自学、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
答:蜗牛爬行最慢,光速最快。
人步行的速度约
1.1m/s,自行车的速度约5m/s。
掌握速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掌握两个单位进行换算的方法。
增强对速度单位的感性认识。
巩固速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三、匀速直线运动
先让学生观察列车在平直路面上前进和过山车运动的图片,再让学生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
(1)机械运动是如何分类的?
(2)什么叫作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有何特点?
(3)什么叫作变速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有何特点?怎样反映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
归纳总结:
(1)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其特点是: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即速度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这时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3)物体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对变速运动做粗略研究时,可以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中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平均速度可以用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学生阅读、思考。
培养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有关速度的计算
让学生根据速度公式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变形,得到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或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指出利用这些公式可以在已知速度、路程或时间当中的两个量的情况下,求出第三个物理量。
例1.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勇夺110m跨栏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成绩12.91s。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结合例题,强调解题时,要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了解在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解题时,需要注意下列问题:
(1)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v、s、t必须是同一物体在同一过程中的三个量。
(2)三个量的单位要对应。一般用两套单位:m、s、m/s为一套单位;km、h、km/h为另一套单位。常常在写已知的时候划成统一单位。
(3)将已知条件代入公式时,既要代数值,又要代单位。
例2.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用时6s,后50m用时7s,小明前、后50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结合例题,强调(1)涉及不同的物体,或涉及不同的运动过程,同一物理量要用上角标或下角标进行区别。例如题目中涉及两个物体的速度,我们可以分别用v1、v2来分别表示两者的速度,与此对应用s1、s2来分别表示两物体运动的路程,用t1、t2来分别表示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一定不要乱用x、y之类的字母。
(2)在解答比较复杂的运动问题时,要画出表示物体运动过程的示意图,以便更快地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提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
(3)求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明确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关系。即使是同一运动过程的不同部分的平均速度也可能不同。
学生分析、思考。
培养学生规范化地解题意识。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梳理机械运动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第 4 篇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1)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2)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2.科学探究目标
(1)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3.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用秒表计时、软尺测量距离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难点:利用常见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
三、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软尺、秒表、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复习回顾:根据上节课测量相同距离内运动的时间,并进行比较,我们有什么发现?
2.出示猎豹追击羚羊的图片,提出问题:如果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该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
(预设:比较物体运动的距离)
3.揭示课题: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板书)
二、探索:判断运动的快慢(预设28分钟)
1.探索活动1:
(1)出示“一小时内6种交通工具通过的距离”的图表。
(2)学生根据图表,将6种交通工具按照快慢排列名次。
(3)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提醒按从快到慢的顺序填写6种交通工具的编号和一小时通过的距离的数值)。
(4)全班交流排序结果和排序方法。(按照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长,运动快的方法进行比较。)
(5)小结:6种交通工具都运动1小时(相同时间),运动距离长,运动得快;运动距离短,运动得慢。
2.探索活动2:
(1)两位同学听口令,从不同地点沿直线同时出发,听到第2次口令同时停止。保证运动的时间相同。
(2)为减少移动距离,采用脚跟接脚尖的方法来行走。
(3)用软尺分别量出运动的距离,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4)小组合作探究,比较运动快慢的结果。
(5)小结: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运动距离长,运动得快;运动距离短,运动得慢。
3.探索活动3:
(1)出示两位同学从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的图片。
(2)提问:两位同学从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能比较运动的快慢吗?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
(3)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预设1:能;保证两位同学运动的时间都是10秒。预设2:不能;因为时间会不一样。)
(4)全班不断补充完善:借助秒表,小组同学分工合作,重复测量两位同学相同时间内,沿着软尺直线行走的距离,记录下数据,再进行比较。
(5)学生分组实验。
(6)学生交流,得出实验结论。
三、研讨:总结归纳(预设2分钟)
1.提问:通过今天学习,你能回答怎样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吗?
2.引导学生归纳:物体运动相同时间时,比较运动的距离,距离长的运动快,距离短的运动慢。
四、拓展(预设5分钟)
1.“追及跑”游戏,说一说听口令,同时起跑和停止,游戏结果会出现几种情况?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比较,判断运动快慢?
2.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比较行走、骑自行车、乘汽车、乘火车、乘飞机,哪种方式运动的快,再提升难度,比较蜗牛爬行的快慢。
六、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用于探索活动1的记录,按从快到慢的顺序将六种交通工具的编号和一小时通过的距离的数值填进表格。
2.用于探索活动2、3的记录,在相应的格子里填入比较快慢的两位同学的姓名、运动所用的时间和运动的距离,在最后一行填写比较后的结论。
七、作业设计
1.在观看百米赛跑时,观众认为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运动得快,这是因为跑前面的运动员( )。
A.跑的距离短
B.跑的距离长
C.跑的时间短
2.运动相同的时间,运动的距离( ),运动得快;运动的距离( ),运动得( )。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