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7
这是人教版c教学设计,是优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阿基米德原理。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课型与课时:科学探究型课2课时
三、重点:在探究浮力的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去猜想。
难点:设计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
四、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溢水杯、烧杯、水。
五、教学思路:本节课的教学顺序没有按照课本的顺序来,因为在“什么是浮力?”后,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比较好。从阿基米德洗澡的故事提出问题,再教学生进行猜想,可以直奔主题,且猜想也能很好的实施。中间可以不要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内容进行过渡。但“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内容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可以作为第二课时的内容进行。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内容是浮力的概念和探究浮力的大小。关于浮力的大小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评估、交流等环节。
第二课时,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和无关。这要经历分析论证、实验验证两个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平时都喜不喜欢听故事呀!
生:喜欢。
师:今天,在上新课之前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相传,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亥尼洛国王做了一顶金王冠。但是,这个国王相当多疑,t他怀疑工匠用银子偷换了王冠中的金子。国王便要求阿基米德查出王冠是否是由纯金制造的,而且提出要求不能损坏王冠。阿基米德捧着这顶王冠整日苦苦思索却找不到问题的答案。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当他跨入盛满水的浴桶后,随着身子进入浴桶,他发现有一部分水从浴桶中溢出,阿基米德看到这个现象头脑中马上意识到了什么,便高呼:“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他忘记了自己还光着身子,便从浴桶中一跃而出奔向王宫。一路上高呼:“我找到了!我找到了!”科学家们发现真理时的喜悦是让人无法想象的,他这一声高呼便宣告了阿基米德原理的诞生。同学们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吗?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生活中我们都见过万吨巨轮能够载货远航,巨大的热气球能够腾空而起,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发生呢?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说一下呢?
生: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浮力。
师:这位同学解释的很好!那么究竟什么是浮力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首先,我们要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什么是浮力。在进行实验探究之前,请同学们听清老师的要求,明白自己在实验中应该做些什么:
第一,同学们先测出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
第二,将石块完全浸入水中,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数据记录在125业蓝筐内。看一看,示数到底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第三,将钩码拿出水中,看看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达到与第二步相同的结果。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的实验都做完了吗?
生:做完了,物理教案《阿基米德原理》。
师:实验做完了,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你用什么方法能够使空气中弹簧测力
记的示数与第二步相同。
生:用手向上托物体。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够得到一个怎样的实验结论呢?
生:我得到的实验结论为: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一个竖直向上的托力。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一个竖直向上的托力,那么,
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是否有托力的作用呢?现在同学们一起来跟我看一下这个实验。
(教师演示书上124业实验7-20)
师:在刚才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把气球的气针插入篮球后,气球膨胀,而此时的杠杆为什么不平衡呢?
生:是因为左边篮球受到的浮力增大的原因。
师:通过刚才的这个实验,同学们又能够得到怎样的一个实验结论呢?
生: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也有竖直向上的托力。
师:这两个实验都做完了,通过这两个实验同学们又能够得到怎样一个实验结论呢?
生: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都有竖直向上的托力。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很好,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都有竖直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把这个托力叫做浮力(buoyancyforce)
现在我们仍然回到刚才第一个实验中,我们作实验时可以看到把石块放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记的示数变小了,是因为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浸入水中的石块到底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生:石块受到重力G、浮力和拉力,
师:很好,这个物体在这三个力的作
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所以。
这便是我们学习测量浮力大小的第一种方法,
称之为用称量法计算物体的浮力。浮力是否是力的一种呢?
生:是。
师:它是否满足力的三要素呢?
生:满足。
师:因此,浮力也有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由力的平衡的知识可知,物体在向上的浮力和拉力,在向下的重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因此浮力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相反,是竖直向上的。而这三个力都作用在物体上,所以浮力的'作用点在物体上。
师:以上便是我们这堂课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浮力,以及如何用称量量法计算物体的浮力大小。
刚才通过实验得到的称量法计算浮力的公式:
应用这个公式计算浮力是相当有限的,因为万吨巨轮的重力是不可能用弹簧测力记来测量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究浮力的大小如何计算。
师:上课前,给大家讲的故事,就是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发现计算浮力大小的另一种方法。在阿基米德发现中,他发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有一定的关系。那么,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重温阿基米德的发现。首先,请同学们来认识一下这个特殊的杯子,它被称为溢水杯,当向溢水杯倒入水后,水高于溢水口时,水便会从溢水口向外流出,等溢净后。将物体放入溢水杯,用烧杯将水接住,就知道物体放入溢水杯后有多少水被排出。那么,哪位同学能大胆的猜想一下,物体所受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我的猜想结果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师:我们的猜想究竟是否正确呢?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验证物体所受浮力与此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一)教学要求: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参考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二)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水、小桶、弹簧秤、细线、石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实验:实验1。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1的说明,参照图12-6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
3.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的实验2。
①明确实验目的: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
②实验步骤按课本图12-7进行
③将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出示课前写好的小黑板)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几个实验小组分别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教师总结得出:漂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说明:实验表明,木块漂浮在其他液体表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也等于木块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2000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二、阿基米德原理
1.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说明: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G排液=ρ液·g·V排。
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并板书:“F浮=G排液=ρ液·g·V排”
指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
例1:如图12-3所示(教师板图),A、B两个金属块的体积相等,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由于,F浮=G排液=ρ液·g·V排,A、B浸入同一容器中的液体,ρ液相同,但,VB排>VA排,所以FB浮>FA浮,B受到的浮力大。
例2:本节课本中的例题。
提醒学生注意:
(1)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
(2)确定使用的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在相同的物理量符号右下角写清角标,以示区分:
(3)解题过程要规范。
5.教师讲述: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体积是1米3的氢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个气球排开的空气受到的重力。
板书:“2.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
三、小结本节重点知识: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
四、布置作业:本节课文后的练习1~5各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建构并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会灵活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简单的运算
3.经历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过程,提高自身的观察、动手实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定量地获得F浮、V排和G排的关系
【教学过程】
1.复习浮力的测量方法
用烧杯取一定量的水,将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其重力G,然后将石块缓慢地放入到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烧杯中水面的变化。
引入问题:在得到浮力大小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浮力变大时,水面在发生如何变化?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压强、浮力及浮力的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同时也为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奠定基础。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技能,但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没有准确的认识,学生也很难将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大小联系起来。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实验教学目标
1.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浮力大小。
2.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3.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为更好的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选择了以下实验内
容和方法。
二、实验内容设计
1.通过有趣的体验活动引发猜想。
2.定性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通过自制教具创设情境,定量探究浮力的大小。
三、实验方法设计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
体地位。把核心部分的学习尽可能的还给学生做,引导学生在“做中
学”。
四、教学过程设计
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猜想。
2.定性探究,展示交流。
3.定量探究,深化统一。
4.畅谈收获,归纳总结。
下面具体阐述一下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猜想
首先通过两个活动创设情境。
活动一:怎样让小西红柿浮上来?现在我把盐倒入水中。
活动二:学生分组完成向水中压空饮料瓶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浮力的大小还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两个活动,学生很容易猜想到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以及深度有关。这里还要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想法,学生的猜想还可能是物体的密度、底面积、形状等因素。
环节二:定性探究,展示交流
通过三个步骤来验证猜想。
一、设计实验。
我给各小组准备了弹簧测力计、水、酒精、铜块、石块等器材,让每个小组都能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V排以及h有关。对于个
别同学提出的其他猜想,我给他们准备了相应的器材: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可以验证与物体的密度是否有关;由两根绳子系着的铜块,可以验证与物体的底面积是否有关,也可以选择这样的锥体;橡皮泥可以验证与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在橡皮泥的外面包上气球,解决了橡皮泥入水后变散的问题。
步骤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
步骤三:展示交流。
V排和深度哪一个因素影响浮力?学生辨析不清。这里要引导学
生分析物体浸没后,发现浮力并没有随着深度的变化而改变,从而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浮力的本质因素是排开液体的体积而不是深度。
最终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3.定量探究,深化统一
由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如何收集排开的液体?学生可以设计出多种方案,有的受到刚才这个实验的影响,把装满水的烧杯放在大水槽中收集排开的水,有的用量筒、水完成实验,有的设计出类似于溢杯的装置。我给学生展示用溢杯收集排开的液体,然后把溢杯放在这样的一个装置中,学生还会有新的发现。物体和小桶的上方连着弹性系数相同的弹簧,弹簧下面各有一根指针,现在指针指示同一位置,当物体逐渐浸入水中时,右边的弹簧的指针的变化可以显示出浮力的大小,左边的弹簧的指针的变化可以显示出排
开的液体的重力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想到什么?学生会发现两边的弹簧的指针的变化大致相等,他们会想到F浮与G排可能相等,这样就把F浮与G排联系起来。
这里我并没有利用教材上的方式,提出F浮与G排的可能关系,因
为这种方式学生不容易理解。我采用的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F浮与G排之间的可能关系,顺利的突破了教学难点。
然后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明确步骤。
根据所提供的物质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通过对多种物质进行实验得到的多组数据的`分析,得出F浮=G排这一普遍的规律,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液和V排有关,这与第一个实验的结论是一致的,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统一之美。
4.畅谈收获,归纳总结
在课堂小结时,注重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体验,力求达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最后,要求学生整理实验桌上的器材,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五、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1.疑点的处理
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于影响浮力大小的本质因素与非本质因素的辨析,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影响浮力大小的本质因素。
2.难点的突破
通过自制的教具发现F浮与G排之间的可能关系并进行探究,突出
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顺利的突破了教学难点。
总之,本课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合适的土壤,不断的发展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终身有用的东西。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