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9
这是三角形的边教案设计,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1、教材分析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的教案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这个定理与推论不仅给出了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的难点一是三角形按边分类,很多学生常常把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看成独立的两类,而在解题中产生错误。二是利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题,在学习和应用这个定理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指的是“任何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学生的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分类讨论在解题中也是学生感到困难的一个地方。
2、教法建议
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教师为了充分调动主体参与,必须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的前提下,与学生一道探索定理在结构上、应用上留给我们的启示。具体说明如下:
(1)强化能力
新课引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然后通过回答教师设计的几个问题,使学生明确对三角形按边分类,做到不重不漏,其中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反过来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特例。
通过阅读,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概念的含义,发现疑难;理解领会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促进数学语言内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水平、自学能力及交流能力
(2)主动获取
在得出三角形三条边关系定理过程当中,针对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让学生考虑回忆第
一册第一章中学过的这条公理并给出证明,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把定理的内容叙述出来。
(3)激荡思维
由定理获得了:判断三条线段构成一个三角形的一种方法,除了这一种方法外,是否还有其它的判断方法呢?从而激荡起学生思维浪花:方法是什么呢?学生最初可能很快得到“推论”,此时瓜熟蒂落,顺理成章地引出教材中的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简化上述两种方法,由此得到下面两种方法。这里,学生若感到困难,教师可适当做提示。方法3:已知线段 , ( ),若第三条线段c满足 -
(4)加深理解
进行必要的例题讲解和适当的解题练习,以达到熟练地运用定理及推论。从过程当中让学生体味到数学造化之神奇。也可适当指出,此定理及推论不仅提供了判定三条线段是否构成三角形的根据,也为今后解决字母取值范围问题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及时点拨,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教学过程跌宕起伏,问题逐步深化,学生思维逐步扩展,使学生在愉快、主动中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其推论,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他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2)弄清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的分类;
(3)通过三角形的分类学习,使学生知道分类的基本思想,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4)通过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学习,培养学生转化的能力;
(5)通过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例,渗透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
教学难点:三角形按边分类及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题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谈话、探究式
教学过程:
1、阅读新课,回答问题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的第一部分,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有哪些?(指出来并给予解释)
(2)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估计有的学生可能把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看成独立的两类。
(3)写出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的情况。
教师最后板书给出。
(要求学生之间可互相补充,从一开始就鼓励双边交流与多边交流)
2、发现并推导出三边关系定理
问题1:用长度为4cm、 10cm 、16cm的线绳(课前准备好的)能否搭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
问题2:你能解释上述结果的原因吗?
问题3:任何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满足什么条件时,三条线段可组成一个三角形?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发现过程采用小步子原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数学中的真理)
3、导出三边关系定理的推论及其它两种方法
由前面得到了判断所给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一个依据。那么是否还有其它方法呢?请同学们在定理的基础上来找:
估计学生很容易得到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给每一个学生表现个人数学语言表达才能的机会)
能否简化上面定理及推论?从而得到如下两种判定方法:
(1)、已知线段 , ( ),若第三条线段c满足 -
4、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的应用
例1 判断题:(出示投影)
(1)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三角形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3)已知三线段 满足 ,那么 为边可构成三角形
(4)等腰三角形的腰比底长
(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对概念、定理及推论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做在本上,只需口答即可)
(本例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教师点到为止)
例3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8 。
(1) 已知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求各边长。
(2) 其中一边长4 ,求其他两边长。
这是一道有课堂练习性质的例题,允许学生有3分钟左右的独立思考,允许想出来的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它同学补充完善。
(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敢于放手,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例4 草原上有4口油井,位于四边形ABCD的4个顶点,
如图1现在要建一个维修站H,试问H建在何处,
才能使它到4口油井的距离HA+HB+HC+HD为最小,
说明理由。
本例有一定的难度,给出的方法是解决此类型问题常见的极为简捷的方法,略微构造就可以使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出答案。
5、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定理和推论,还知道了定理和推论的一系列灵活运用:
(1)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采用一种较为简便的判法:若最短边与较长边的和大于最长边,则可构成三角形,否则不能。
(2)确定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若时间宽裕,让学生经讨论后自由表述,其他同学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6、布置作业
a。 书面作业P41#8、9
b。 思考题:1、在四边形ABCD中,AC与BD相交于P,求证:
(AB+BC+CD+AD)<AC+BD<AB+BC+CD+AD
2、用15根等长的火柴棒摆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最多可以由几根火柴棒组成?(提示:由上面方法2,a+b+c>2a 又a+b+c<3a得出a的范围,所以可知最多可以由7根火柴棒组成)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四年级下册P82例3
教学目标:
1.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初步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经历操作、发现、应用的过程,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愿望和兴趣,培养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应用数据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理解“任意”的含义。
教学设计思路:这节课,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操作、自主估猜、自主探究、自主迁移,深入认识三角形。通过课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交流合作,学生自然、自主、自由地发展。
教学过程:
活动一:引发质疑,提出问题。
1. 出示各种三角形。(这些是什么图形,什么是三角形?)
2. 出示三根纸条红、蓝、黑。
师:我们把这三根纸条看成三条线段,你能把它围成三角形吗?
生代表上来围。师:你们觉得他围得怎么样?生补充围。我真佩服你的细心。纸条要顶点对着顶点,首尾相连,这样才能真正用上了这三根纸条的长度。
3.围三角形比赛,(看来同学们都会围了,现在我们来进行一场比赛吧。从信封拿出纸条1号袋红3cm,蓝6cm,黑11cm。2号袋红3cm,蓝6cm,黑5cm.
4.讨论
为什么有些能围成有些围不成,板书(围不成) (围成)它可能跟什么有关系呢?我们来猜想一下,你说:
生1:可能跟边有关,生2:跟边的长短有关系
师:那么三角形三边长短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课题:出示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活动二:探索发现,总结归纳
1.动手操作:
师:刚才我们用蓝6㎝,红3㎝,黑11㎝,不能围成三角形,请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同学上来展示(看来不是操作不当,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生:11厘米太长了,那两根太短了。
师:上面这两根和下面这根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两根小棒之和小于第三根
师:从你的回答,我听到了智慧的声音,以前我们总是考虑一根和另一根去比长,而现在却考虑用两根的和去与第三根进行比较,真了不起!
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呢?
生;3+6﹤11
师: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两边的和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就可以围成三角形呢?
生: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生:两边的和等于第三边
(过渡)同学们有不同的猜想,生活当中许多重大发现都从猜想开始,但是光猜还不行,我们还得从实践中加以验证,接下来我们从探究验证我们的想法,我们把3cm和6cm两边的和不变缩短黑边的长度,为了便于研究,我们移到整厘米,注意刻度线对刻度线。一边围一边想,这两个结论是否正确,找到规律就可以不用每个刻度都要试,即动手又动脑,才是高效的探究。现在小组一起,可分工不同移动的刻度,要有一个同学作记录。(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
第二层: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师:长度是9厘米时,有争议,图形有些特殊我们重点研究它,请不能围成的同学上来说说不能围成的原因。
生:只要将纸条3cm或6cm稍微抬高一些,纸条3cm和6cm就不能首尾相连了。师:利用课件演示。问能围成的同学此刻的想法。(善于思考能接纳同学的建议很会学习)
生: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能围成,用3cm、6cm和7cm展示。?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3+6﹥7还有谁也得出这样的结论?指名说。
师:是不是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我们用不能围成和围成对比看看。有谁改变主意了?
第三层: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生:用3cm、6cm、11cm不能围成三角形,它也有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3+11﹥6)
师:那这个结论正不正确,除了这两个算式还能写出第三个算试吗?
生:6+11﹥3 围成的呢,3+7﹥6 7+6﹥3.
师:还有别的算式吗?(没有)在围成三角形当中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不能围成的只有两组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在数学中,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的,叫做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师:什么叫任意?
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3cm、6cm、4cm,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
第五层:找出判断能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
师:在判断能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在小组内想一想,说一说;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与第三边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活动三,结合实际,学会运用。
师:大家不能只看几加3大于8,还要从另一个角度看8加3也要大于几。
三角形的边一课是在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以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摆一摆,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导入部分:学生从4根小棒中任意拿出3根,摆一摆,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结果有的学生摆成了三角形,而有的学生没有摆成三角形,此时,老师接过话题:能否摆成三角形估计与三角形的“边的长度”有关系,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课,为后面的新课做了铺垫。二是新授部分: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按老师的要求来摆三角形,并且做好记录。这个过程必须得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在此基础上观察、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教学中,我设置这些实际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又让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评价一节数学课,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练习得到的反馈。而学生之间参差不齐,为了能兼顾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我在练习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层层深入的原则,先是基础知识的练习;然后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问题。新授课中的小组合作“摆三角形”,学生分工明确,参与性强,而练习中的小组合作却能集众人智慧,全面考虑,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对这堂课的教学,我也有不少遗憾之处。
1、教学设计不够精巧,没有波澜,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是不够。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是过分拘泥于教材。
2、学习小组内的合作较好,但是组间竞争意识不强,小组加分过于机械,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竞争的积极性。
改进:在适当的课中多多运用小组学习,不要机械的运用小组,为了应用而应用。在有的课堂上如果运用小组确实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就用,如果效果不明显时就可以不用,对于小组要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2、感受动手实验是探索数学规律的途径和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观察、操作、比较、分析中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观察法、动手操作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设境导入,猜想质疑
小明和我们一样每天都按时上学,请看小明到学校的线路图(课件示)小明上学共有几条路线?有一天小明起来晚了,你们猜猜他肯定会走哪条路去学校?为什么?
今天我们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请观察路线①和路线②围成的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路线②和路线③又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走路线②,走过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实际上是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的和。根据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实验1:我们都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封闭图形。现在从学具中任意拿出三根小棒,摆一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①学生动手操作。
②交流,展示汇报。(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可以摆出三角形,另一种摆不出三角形。)
实验2:看来,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同学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三角形,有的同学没有摆成,这是什么原因?下面我们就对这两种情况做一个深入的探究。
①小组按要求合作,完成实验报告单(教师指导)
②反馈:A、首先我们看看怎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生展示汇报,师板书)
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质疑:‘任意’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生汇报)
③B、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怎样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生展示汇报,师板书)
通过对比发现不能围成情况有:
a)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
b)两边的和等于第三边;
检验其他记录的情况,对比发现:两边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就不能围成三角形。(相机板书)
小结:通过我们实验观察,知道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出示课件)
三、建构模型,联系生活
(出示课件)小明上学示意图,现在你能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释小明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吗?(同桌互说后,交流)
四、巩固应用,深化练习
1、做一做:教科书第86页第4题(出示课件)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方法。优化出快捷的判断方法:用较小的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做到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试一试现在有两根分别是3厘米和7厘米的小棒。猜一猜,与它们能组成三角形的第三根小棒的长是多少厘米?(取整厘米数)(出示课件)学生独立思考30秒后,小组讨论。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