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3
这是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材分析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是解方程的基础,解方程其移项根据是等式性质1、系数化为1其根据是等式性质2,解方程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不可缺少的知识。因而,解方程是初中数学中必须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学生分析
学生已学会了有理数运算,掌握了单项式、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及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和等式性质,进一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方程中,虽然所教班级的学生受基础知识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抽象概括能力不强,但学生上进心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初步养成了与他人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掌握解方程中的合并同类项.
2.理解并掌握移项变号法则进行解方程.
3.灵活的运用移项变号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考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模型,感受方程的作用.
(三)解决问题
能够用合并同类项和移项法则解相应的一元一次方程;能够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四)情感态度
解方程时渗透数学变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合并同类项、移项变号法则解方程.
【教学难点】
合并同类项 、移项变号法则.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约公元825年,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了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译本名称为《对消与还原》.“对消”“还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讨论下面的内容,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2.引导学生探索新知
问题1:某校三年共买了新桌椅270套,去年买的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又是去年的3倍,前年这个学校买了多少套桌椅?
【师生活动】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存在很多这样的问题,请你帮忙解决一下,你准备怎么做,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请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我准备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用方程解比较简单,设出的未知数就可以当成已知的条件来用了。
教师:那我们就按这位同学的意思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哪位同学能说一下第一步应当先干什么呢?举手回答。
学生:先设出未知数,因数去年的数量和前年的数量有关,今年的数量又和去年数量有关,因此设前年购买新桌椅x套,可以表示出:去年购买了2x套,今年购买了6x套。
教师:未知数设了,下一步应该做什了呢?
学生:列方程。
教师:列方程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相等关系是,前年购买的桌椅+去年买的桌椅+今年买的桌椅=270套。
教师:谁说一下?
学生:x+2x+6x=270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等号左边的三个代数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都含有字母x,并且x的指数相同都是1.
教师:我们在第二章的内容中学习了,具有这们特点的式子我们把它们叫什么?
学生:同类项。
教师:提到同类项了,我们就会想到什么?
学生:合并同类项
教师:谁还记得怎么合并同类项?
学生: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减,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教师:我们共同说一个x+2x+6x合并后的结果为
学生:9x
教师:此时方程就变成了9x=270,我们要求的是x而不是9x,如何求出x?
学生:根据等式性质2两边都除以9,得到x=30
活动:从上述方程的解决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原来9x的系数是9,后来根据等式的性质2两边都除以9后得到了x,此时x的系数是1,这个过程我们把它叫做系数化为1。“系数化为1”指的是使方程的一边ax化为x现在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请同学们仔细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做的。这里可能还有其他设未知数的方法(比如设今年的为x台)若出现这种情况,请同学分析比较多种解决方案中的'简易,找到最简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上面解方程中“合并同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起到了化简的作用。
教师:出示例题-3x+0.5 x=10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集体订正。
巩固练习:第89页 练习的(2)(4).
二、问题引申、共同探究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移项变号法则,培养学生用方程的意识解决数学中的实际的。
问题2: 把若干本书发给学生,如果每人发4本,还剩下2本;如果每人发5本,还差5本,问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若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每人分4本时,共分出书的总数为4x ,加上剩余的2本,这些书的总数为(4x+2)本。
每人分5本时,需要书的总数为5x本,减去缺的5本,这些书的总数是(5x-5)
于是这些书有两种表示方法,书的总数不变,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得到方程4x+2=5x-5.
教师活动设计:让学生体会运用方程的优点,同时学生可能发现多种解决方案(比如设数的总数是x,则可以列出相应的方程)同样让学生进行比较,发现最佳方法.
思考:对于方程4x+2=5x-5两边都含有x,如何把它向x=a的形式转化?
学生活动设计: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达到解方程的目的,可以运用等式性质1,把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5x,则等号的右边没有了x的项4x-5x+2=-5,再把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2,则方程的左边没有了常数项,于是得到4x-5x=-5-2,然后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形式,进行合并便可以解决该问题了。
教师活动设计: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观查发现变形的特点,从而让他们总结出移项变号.
活动:让学生观察由方程4x+2=5x-5得到方程4x-5x=-5-2的这一过程,你们能发现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
把等式的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作移项(依据是等式性质1).
教师:上面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解释“对消”与“还原”就是指“合并同类项”和“移项”
三、巩固练习
应用移项与合并同类项解方程,进一步深化解方程的过程。
例: 解下列方程.
(1)3x+5=4 x+1; (2)9-3y=5y+5 ; .
学生活动设计:找两个学生上黑板板演,在板演后,让学生对以上同学的做法进行评价,寻找问题所在,表达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
教师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对解方程的过程进行独自体验,进一步感受解方程的过程.
〔解答〕(1)移项,得
3x-4x=1-5,
合并同类项,得
-x=-4,
系数化为1,得
x=4.
〔解答〕(2)移项得,
-3y-5y=5-9,
合并得,
-8y=-4,
系数化为1得,
四、拓展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问题1:老师的学校距离林东镇20公里,公共汽车行驶0.5小时正好走完全程,求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
问题2:如果老师的学校距离林东镇20公里,公共汽车0.5小时所走的路程大于全程,求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能不能用方程来解答?为什么?
【师生活动】
学生口头解答问题1,尝试解答问题2,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2的思考,归纳、概括出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关键为:找相等关系.
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能否根据方程的定义想到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找相等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对问题1的解答,使学生回顾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六个步骤.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
通过对问题2的探究,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找相等关系,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最终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例2: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2.5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
解:设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小时,
则顺流的速度为 千米/时;逆流的速度为 千米/时.
顺流的路程= ,逆流的路程 .
相等关系为
思考:
1.在设未知数时,为什么首选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作为未知数x?
2.怎样求甲乙两个码头之间的距离?
【师生活动】
学生自主完成空白部分,完成后组内交流.为下节课的内容做基础。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能否找准相等关系.请学生展示,并讲解解答思路.
学生独立列方程并解方程.
教师找部分学生板演并讲解思路.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正确解方程.
【设计意图】
通过空白部分的填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通过空白部分的引领,降低问题的难度,从而将难点锁定在找相等关系上.避免难点太多,造成无从下手,重点、难点不突出的情况.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过程.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进行总结。
六、作业布置
必做题:课本93页1、3题
选做题:
1.洗衣机厂今年计划生产洗衣机25 500台,其中 Ⅰ型、Ⅱ型、Ⅲ型三种洗衣机的数量比为 1:2:14,这三种洗衣机计划各生产多少台?
2.用一根长60m 的绳子围出一个矩形,使它的长是宽的1.5倍,长和宽各应是多少?
板书设计:
解一元一次方程
1.合并同类项起的作用:化简
2.移项: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注意:移项变号。
例1(1)移项,得
3x-4x=1-5,
合并同类项,得
-x=-4,
系数化为1,得
x=4.
七、教学反思
实施开放式教学,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探索获得同类项概念,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等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教师只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会了有理数运算,掌握了单项式、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及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和等式性质,进一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方程中。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是解方程的基础,解方程它的移项根据是等式性质1、系数化为1它的根据是等式性质2,解方程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不可缺少的知识。因而,解方程是初中数学中必须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了探究发现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利用课件,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练习,动脑思考,完成教学任务。其基本程序设计为:
复习回顾、设问题导入 探索规律、形成解法 例题讲解、熟练运算
巩固练习、内化升华 回顾反思、进行小结 达标测试、反馈情况
作业布置、反馈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x+b=cx+d”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形如“ax+b=cx+d”形式的方程,体验数学的建模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预习要求:要求学生自学教材第88——89页的课文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问题2及例2;并试着进行尝试练习。找出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课堂学习中解决。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1、知识回顾:
(1)、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2)、解下列方程:
① -3x-2x=10 ②
2、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人?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导学阶段: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建模思想和方法;
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分析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问题: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人?
分析: 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每人分3本,共分出___本,加上剩余的20本,这批书共____________本.
每人分4本,需要______本,减去缺的25本,这批书共____________本.
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呢?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相等,
即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
根据这一相等关系列得方程:
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和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怎样才能使它向 x=a(常数)的形式转化呢?
方法过程:
2、总结移项的概念。
像上面这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 “移项” .
3、思考:上面解方程中“移项”起到了什么作用?
4、例题学习
运用移项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
三、课堂练习:
运用移项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哪些困惑?
五、达标测试:
运用移项的方法解下列方程:(25′×4=100′)
六、预习作业:
1、预习作业:自学课本第90页的课文内容及例4,完成第90页练习2题;
2、课后作业:(1)课本第91页习题3.2 9、10、11题;(2)学习与拓展第44页课后作业1——13题。
七、板书设计:
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移项(一)
1、学习目标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① ② ① ② ③ ④
3、课堂练习 4、课堂小结 6、达标测试
① ② ③ ④ ① ② ① ② ③ ④
④
① ② ① ② ③ ④ ① ② ③
个人反思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体现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抓住方程这条主线,突出方程的讨论,带动有关预备知识的学习。将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整式概念分散于解方程的过程之中,回避了代数式、同类项等概念,淡化了系数的概念,对它们采用“够用即可”的处理方式。练习题、作业题的设计也体现这一用意,突出方程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节课实施开放式教学,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探索获得同类项概念,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等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教师只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1、少数学生不理解移项的概念,移项时不变号,导致移项出错;
2、学生独立完成题量不多,主要是学生做题速度慢。
同伴建议
1、教学中尽量照顾学困生,使所有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
3、师生互动很好,但应始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放在首位。
4、课前导入缺乏创新,教师讲解较多,学胜练习较少,学生作题时,个别指导应加强,对孩子的作题思路与小技巧应多加指导。
改进措施
1、深钻教材,认真分析学生现状。
2、在课堂上多注意学生,多关注学生。
3、加大业务学习的力度,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1教学目标
(1)理解合并同类项在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作用,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体会等式变形中的化归思想.
(2)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3)初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有一点解方程的概念,但没有系统学习,这节课是第一系接触合并同类项
3重点难点
准确确定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正确的利用合并同类项解出方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合并同类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出示背景资料)约公元825年,中亚细亚数学家阿
尔一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通过下面几节课的学习讨论,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回答这个问题.
复习:合并同类项
x+2x+4x
2y-y-4y
4a-1.5a-2.5a
【设计理念】
通过对数学史料的介绍,有助于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扩大知识面,感受数学的历史和文化的陶冶,同时提出下面几节要学习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复习旧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二、新课讲解,规范例题]
例1:(1)2x-5/2x=2
(2)
设问1:等号两边的项各有什么特点?
设问2:如何将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
设问3:这里的合并同类项起到什么作用?
第(1)题老师板书规范思路、格式。
第(2)题学生完成
[三、练习巩固,运用新知】
解下列方程:
(1)2x-5x=9 (2)
(3)-3x+0.5x=10 (4)7x-4.5x=2.5×3-5
【四、探索分析,解决问题】
应用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设问1:你认为题中含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设问2:你认为应怎样设未知数?如何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
师生讨论分析:
设未知数: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
找相等关系:(各部分量的和=总量)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
列方程:x+2x+4x=140
合并同类项,得
(1+2+4)x=140
7x=140
系数化为1,得
X=20
老师板演解方程过程:(略)
设问3:对于问题1还有不同的未知数的设法吗?
学生思考回答:若设去年购买计算机x台,得方程
若设今年购买计算机x台,得方程
变式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前年、去年与今年购买数量的比为1:2:4。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变式2:一个黑白足球的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其中有若干块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黑、白皮块的数目之比为3:5,问黑色皮块有多少?
[设计意图】
渗透方程的化归思想,把方程化为x=a的形式。重点关注学生合并同类项解方程这一解题思路的形成。
通过练习,让学生更加熟练地解方程。指明解题思路,强化本章的中心问题。发现“总量=各部分量的和”这一基本的相等关系,并且明确找出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和择优意识。
【五、综合应用,拓展提高】
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意义。
1、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求这个数。
2、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
1,-3,9,-27,81,-243,……
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
【六、课堂小结]
提问:
你今天学习的解方程有哪些步骤,每一步依据是什么?
今天讨论的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有何共同特点?
列方程解应用题有哪些步骤?
以问题的形出现,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学知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合并同类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出示背景资料)约公元825年,中亚细亚数学家阿
尔一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通过下面几节课的学习讨论,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回答这个问题.
复习:合并同类项
x+2x+4x
2y-y-4y
4a-1.5a-2.5a
【设计理念】
通过对数学史料的介绍,有助于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扩大知识面,感受数学的历史和文化的陶冶,同时提出下面几节要学习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复习旧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二、新课讲解,规范例题]
例1:(1)2x-5/2x=2
(2)
设问1:等号两边的项各有什么特点?
设问2:如何将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
设问3:这里的合并同类项起到什么作用?
第(1)题老师板书规范思路、格式。
第(2)题学生完成
[三、练习巩固,运用新知】
解下列方程:
(1)2x-5x=9 (2)
(3)-3x+0.5x=10 (4)7x-4.5x=2.5×3-5
【四、探索分析,解决问题】
应用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设问1:你认为题中含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设问2:你认为应怎样设未知数?如何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
师生讨论分析:
设未知数: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
找相等关系:(各部分量的和=总量)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
列方程:x+2x+4x=140
合并同类项,得
(1+2+4)x=140
7x=140
系数化为1,得
X=20
老师板演解方程过程:(略)
设问3:对于问题1还有不同的未知数的设法吗?
学生思考回答:若设去年购买计算机x台,得方程
若设今年购买计算机x台,得方程
变式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前年、去年与今年购买数量的比为1:2:4。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变式2:一个黑白足球的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其中有若干块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黑、白皮块的数目之比为3:5,问黑色皮块有多少?
[设计意图】
渗透方程的化归思想,把方程化为x=a的形式。重点关注学生合并同类项解方程这一解题思路的形成。
通过练习,让学生更加熟练地解方程。指明解题思路,强化本章的中心问题。发现“总量=各部分量的和”这一基本的相等关系,并且明确找出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和择优意识。
【五、综合应用,拓展提高】
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意义。
1、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求这个数。
2、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
1,-3,9,-27,81,-243,……
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
【六、课堂小结]
提问:
你今天学习的解方程有哪些步骤,每一步依据是什么?
今天讨论的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有何共同特点?
列方程解应用题有哪些步骤?
以问题的形出现,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学知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一、内容:P86次方程的移项解法,用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二、内容解析:本章的核心内容是“解方程”和“列方程”。方程的解法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移项
是解方程的基本步骤之一,是一种同解变形,移项法则的依据是等工的性质1,运用移项法则可以所含有未知数的项变号后都移到等号的一边,把不含未知数的项变号后都移到等号的另一边。从而使方程向x=a的形式进行转化。移项法则在后续学习其他方程、不等式、函数时经常使用。而“列方程”在所有方程类问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贯穿于全章始终,从实际背景中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结合这些模型讨论方程的解法,这样可以自然地反映所讨论的内容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
三、教学目标:
1、理解移项法则,会解形如ax+b=cx+d的方程,体会等式变形中的化归思想。
2、能够从实际问题中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思想的作用及应用价值。
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对于已经习惯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模型
时还需经历思维的转换过程,从不熟悉到熟悉,在用移项法则简化方程时,对于移项变号的意识比较淡,会出现移项过程中没用变号的错误,其原因是对移项原理的忽视与不重视,同时时还要注意移项与在方程的同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有本质的区别,这两种情况学生容易混淆,需要教师引导说明。
五、教学重点:确定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建立形如ax+b=cx+d的方程,利用移项与合并同类项解一
元一次方程。
六、教学难点:确定相等关系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正确地进行移项并解出方程。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列出方程
问题1: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师生活动: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讨论:(1)题目中含有怎样的相等关系?(2)应怎样设未知数,如何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2、学生讨论后再根据以下表格学会分析整理题目中的数据,更好更快的找出相等关系。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