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8
这是圆的面积教学过程,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二、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三、教学难点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
五、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前面我们学习了圆、圆的周长。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周长怎样表示?( 2πr)周长的一半怎样表示?(πr)
2. 课件:出示一块圆形的桌布。如果要给这块桌布的边缝上花边,是求什么?(圆形桌布的周长)
3.课件:出示一块圆形的镜框。如果要镜框配一块玻璃,至少需要多大?是求什么?(圆的面积) 谁能指出这个圆的面积?谁能概括一下什么是圆的面积?请同学们用手摸出学具圆的面积。
3. 提问:如果圆的半径是2分米,你能猜猜这块玻璃到底有多大?(同学们纷纷地猜测,有的学生可能说这个圆面小于所在的正方形面积)
这块圆形玻璃有多大,就是要求圆形的面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 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1)以前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回答,师用课件演示。)
(2)通过回忆这三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你发现了什么?(发现这 三种平面图形都是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3)能不能把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圆可能转化为什么平面图形来计算呢?
2. 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1)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说说你把圆剪拼成了什么图形?
(2)学生小组讨论。
看拼成的长方形与圆有什么联系?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课件演示:请看大屏幕,把圆分成16等份,拼成了近似平行四边形,再分成32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分成64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你发现什么?(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4)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小组讨论一下。
生边答师边演示课件。
生答: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半径。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 × r
S=πr2
师小结公式 S=πr2,让学生小组内说说圆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5)读公式并理解记忆。
(6)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半径)
3. 利用公式计算。
(1)用新的方法算一算:刚才的玻璃到底有多大?看谁刚才猜得较接近。(学生计算并汇报)
(2)出示例3,学生尝试练习,反馈评价。
提问:如果这道题告诉的不是圆的半径,而是直径,该怎样解答?不计算,谁知道结果是多少吗?
(3)完成第95页做一做的第1题。
(4)看书质疑。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 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列式不计算。(CAI课件出示)
2. 测量一个圆形实物的直径,计算它的周长及面积。
3. 课件演示: 用一根绳子把羊栓在木桩上,演示羊边吃草边走的情景。(生看完提问题并计算)(羊吃到草的最大面积即最大圆面积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自己运用了什么方法,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1. 第97页的第3题和第4题。
2.找出身边的圆,同桌合作量一量半径,算一算面积(完成实验报告单)
测量物 直径(厘米) 半径(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六、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r
S=πr2
本课用课前预习课上小组内交流汇报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课前布置了《圆柱的表面积》预习提纲 :
1、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2、沿着圆柱的高剪开圆柱的侧面,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
3、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
4、怎样求圆柱的底面面积?
5、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
课上学生很快讨论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方法,所以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已经能想象和深刻理解,并且通过想象和推理能够明确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就是圆柱体底面的周长,展开的长方形的宽(长)就是圆柱体的高,因此,学生对于怎样求圆柱体的表面积能够理解和初步掌握。
但是,通过学生尝试计算圆柱体表面积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学生对于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虽然初步掌握但是很不熟练,具体表现在求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时,特别容易出现混淆,原因就是对求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的计算办法掌握欠熟练,特别是求圆的面积时,部分学生总是忘记把半径进行平方,或者是直接用给出的直径去平方,这都是对圆的面积计算办法掌握不熟练的表现;第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正确率都有待提高,由于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了圆周率,又有半径的平方的计算,所以很多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很低。原因就是学生的口算能力、笔算能力都没有形成技能,只掌握计算方法但不能熟练准确的计算,这都是学生能够准确求出圆柱体表面积的障碍。
针对这种情况,我打算采取这样的办法:第一:强化学生对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办法。第二:在计算时提醒学生仔细认真,出错时要找出出错的原因,对证改错。同时结合课前三分钟计算的时间,加强学生的计算练习。
总之,让学生熟练准确的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可以为下一步学习和计算圆柱的体积扫清障碍。
数学课型模板
在义务教育各个学段中,关于数学部分,《新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包括《集合与函数》《三角函数》《不等式》《数列》《复数》《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等部分。综合来看,可以把数学课程模板分成两类,代数和几何。
一、代数课程模板(等差数列(第一节))
导入
师:零花钱是大家都很喜欢的,老师每个月上交工资,然后也会收到零花钱。我们都希望零花钱越多越好,但往往不禁花。所以我每个月都会统计自己月初收到的零花钱和月末余下的零花钱。(ppt展示表格如下)
思考1:上述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什么样的信息?(通过学生喜欢的话题来吸引大家参与教学的兴趣,让同学们自由谈论)
师:大家可以看到,老师的生活多不容易啊,零花钱还不如同学们的多。那么现在同学们能用数学文字语言来描述上述数列的特征吗?
生:第一排月份和第二排收入是依次变大的数据,第三排剩余是依次变小的数据。而且每一排后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常数(描述1)。 师:反例:1,3,5,6,12,这样的数列特征和上述数列一样么? 生1:不一样,他们之间的差不是一个常数。
生2: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描述2)。
师:反例:1,3,4,5,6,7,这样的数列特征和上述数列一样么? 生1:不一样,从第二项起往后和上述一样,但第一项第二项之间不符合规律。
生2: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描述3)
(把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通过反例的说明,让学生深刻的理解这三组数列的共同特征:1、前后项为同一常数, 2、从第二项起) 新授
师:用数学符号语言:
生3:an-an?1=d
师:等价么?
生4:应加上(d是常数) n≥2,n∈N*
(让学生充分进行讨论,注意文字描述与符号描述的严谨性)师:对式子进行变形可得:an=an?1+d(d是常数) n≥2,n∈N* ,如果我们能跳出d的思维定势,能得到很多的公式变形。(为今后更好的研究其特征,埋下伏笔)
师:这样的数列在你日常生活中存在?
生1: 1,3,7,7,9,11,··· d=1
生2:10,15,20,25,30,35,40, ···d=5 (让学生举例,加深对数列的感性认识)
师:满足这样特征的数列很多,所以我们有必要为这样的数列取一个名字?
生:等差数列
(让学生给出数学的定义,并有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当然也允许学生提出“等加数列”等的说法,教师可进行比较,差有利于加一加进行消项等)
定义:一般的,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d为公差。a1为数列的首项。 a2?a1?d,a3?a2?d,a4?a3?d,···an?an?1?d···(n≥2,,n∈N*) (对定义进行分析,强调:1、同一常数, 2、从第二项起。同时在学生的举例中改动几个数,问学生破坏定义的什么要求,注意对数列概念的严谨性分析。)
师: 回到表格中抽象出的3个数列,分别说明他们的公差。 d=1 d=10 d=-5
(引导学生发现公差d对数列的影响,当d>0时数列是递增,当d<0时数列是递减,当d=0时数列是常数列。)
师:见上表, 请7号的同学回答a7,请8号的同学求a8,请42号的
同学求a42···
师:若能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问题就能较好的解决;
(再提出问题,引导问题进一步发展,发现求通项的必要性)
a3,a2,生:我们把问题推广到一般情况。若一个数列a1,···,an ,···是
等差数列,它的公差是d,那么数列{ an }的通项公式是什么? 方法1. n=2a2?a1?d
n=3 a3?a2?d?a1?2d
n=4 a4?a3?d?a1?3d
·····
an?an?1?d?a1?(n?1)d
当n=1时,也成立。
(归纳、猜想。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a2?a1?d
a3?a2?d
a4?a3?d
a5?a4?d
...
2。an?an?1?d方法用叠加得an?a1?(n?1)d, 当n=1时,也成立。 整理得: an?a1?(n?1)d n∈N*
(回过来再说明等差的优点,体现用等差概念的优势,化繁为简,化腐朽为神奇,体现“数学之美”;并让学生自由的交流,进行“再创造”)可推出an?am?(n?1)d,n、m∈N*
师:1、对通项公式进行分析;通项公式中含有a1,d,n,an四个量,其中a1和d是基本量,当a1和d确定后,通项公式便随之确定.从已知和未知的角度看,若已知其中任意三个量的值,即可利用方程的
思想求出第四个量的值(即知三求一)
2、an?am?(n?1)d,n、m∈N*
挖掘等差数列的函数特征: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a1+(n-1)d.可表示为an=dn+c(其中c=a1-d,n 属于N*)的形式,n 的系数即为公差.当d≠0时,an 是定义在自然数集上的一次函数,其图象是一次函数y=dx+c(x属于R)的图象上的一群孤立的点.(画图略)
(在数列的通项公式中,每取一个n,都有唯一一个an与之对应,让学生联系映射的思想,挖掘数列的函数特征)
巩固:
师: 回到表格中抽象出的4个数列,分别说明他们的通项公式。 an?a1?(n?1)d=1+(n-1)=n
an?a1?(n?1)d=150+(n-1)*10
an?a1?(n?1)d=35+(n-1)*(-5)
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对生活中常见的一类数据,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并总结等差数列的概念求出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定义是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的依据之一,通项公式是通项an与项数n的关系的一种解析表示,它从函数和方程两个角度为我们求解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通过给等差数列下定义及自行探求通项公式,使我们领略了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在探索、发现知识方面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白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作业:等差数列有很多的性质,请同学们回去后对等差数列的性质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应聘小学数学的xx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内容是圆的面积,下面我将正式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回想一下之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一起说一说。看来同学们记忆还是非常深刻啊。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谁还记得?来,那位靠窗户的同学请你来说,请坐。他说是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出来的。将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所剪的图形与刚才的图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看来他对推导过程还记忆犹新啊。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给我们一种研究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方法,即把所学的图形进行分割、拼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今天,我们还要用转化的思想研究圆的面积。希望同学们认真听讲,积极动手配合老师。谁能联系我们学过的图形的面积说一说圆的面积是什么?对,圆所围成的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那你们知不知道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对,是由半径的长短决定的。既然平行四边形能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去帮助我们求出来,那我们是不是也能将圆形转化成我们所学过图形的面积去求呢?看到同学们脸上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求,老师也想迫不及待的告诉你们了,但是还是需要我们一点点的去探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屏幕上有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形,左边的圆形被平均分成了16等份,每一份都是一个小扇形,现在这些小扇形进行拼接,你们发现它们拼接成了什么图形?来,8组3号请你回答,请坐。他说这些小扇形拼接的图形接近一个长方形。他观察的可真仔细啊。的确,这些相等的小扇形拼接形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我们继续观察,还是这个圆形看屏幕右边,被平均分成了32等份,每一份也都是一个小扇形,继续将这些小扇形进行拼接,看一看被拼接成了什么图形?哦,我听到同学们说也是一个长方形。仔细观察这两个长方形哪一个更接近标准的长方形呢?哦,第二个图形更接近长方形,也就是被等分成32份的小扇形拼接起来的图形更接近长方形。那根据这两个图形对比一下你能发现什么?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一会儿我们分享答案。好,现在哪个小组代表能够分享一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来,6组代表你举手真积极请你回答,请坐。他说在同一个圆形中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长方形。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啊。那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老师动画演示一遍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好,现在谁能来说一说?来,课代表请你回答,他说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形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形的半径。那你还记得长方形周长如何求呢?对,2πr,那圆周长的一半就是πr,宽又是圆的半径r,请你说一说长方形的面积,哦,长×宽,那由长方形的面积你能推出圆形的面积了吗?对,圆的面积=πr× r=πr2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那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个公式帮助老师解决一下课本上的这个问题呢?好,现在开始做一会儿我们对答案。现在老师将答案整理在了黑板上看一看你做的如何?我看到大部分同学都做对了,那希望你们课下的时候也能够进行多一些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