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9
这是圆锥的体积例3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九义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第一部分《圆锥的认识》,圆锥是小学阶段认识的九个立体图形之一。我们要想认识圆锥,进一步学习有关它的知识,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因此教材把它安排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节,为下面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由于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可以把圆柱的高和底不改变的情况下,削成最大圆锥体,通过这一点可以利用正迁移的规律由圆柱的体积推出圆锥的体积,把圆锥的认识安排圆柱的认识之后,为学习圆锥的体积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
2、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以及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⑴认知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用生活中的圆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依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测量圆锥的高。
二、教材处理
由于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接受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所以在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实践,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锥的特征与测量高的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根据具体情况想出多种测量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我对教材的.分析、挖掘,本节课主要用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根据学具触摸探究圆锥的特征。然后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测量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总结新知。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新知,交流体会新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教学手段
本节教学时教师准备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模型一个,多媒体。学生准备圆锥型实物,一块平板,一把直尺。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形象地展现了高的平移,圆锥侧面展开等难以讲述的内容,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五、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由复习导入新课,让学生说出圆柱体的特征是什么?以及什么是圆柱,高,圆柱有多少条高?学生回答后,教师直接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今天我们新认识一种形体——圆锥来进入新授。便于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2、探索新知
首先认识圆锥的特征。
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锥,看一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和我们所学圆柱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先自己操作、观察,再把自己看到的摸到的在小组交流,然后向全班汇报。圆锥有一个顶点,一个侧面是曲面,一个底面是圆形。说明: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并利用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用字母,r,h分别标出底面圆心,半径和高,需要强调的是:引导学生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其次动手实践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如何测量圆锥的高,并用学具合作测量圆锥的高。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圆锥的高呢?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合作实践寻找测量高的方法(如将圆锥物体从中间劈开等方法),让学生比较方法的实用性,还是书
中平移的方法好。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多选择实用,便捷的方法。圆锥有几条高,为什么?
最后认识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首先让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样的图形?然后动手实践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纸把手中的圆锥包起来,注意从顶点到底面的纸成了圆锥的侧面。把这个侧面展开看一看是什么形?(学生回答后是扇形)。用多媒体展示过程,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3、反馈练习。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我设计出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练习。
1)、出示各种立体图形让学生找出圆锥。
2)、说一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3)、用硬纸做一个圣诞老人的帽子,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径与高各是多少?
4、总结
让学生来总结本课的知识或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圆 锥 的 认 识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 锥的 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 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九义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第一部分《圆锥的认识》,圆锥是小学阶段认识的九个立体图形之一。我们要想认识圆锥,进一步学习有关它的知识,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因此教材把它安排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节,为下面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由于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可以把圆柱的高和底不改变的情况下,削成最大圆锥体,通过这一点可以利用正迁移的规律由圆柱的体积推出圆锥的体积,把圆锥的认识安排圆柱的认识之后,为学习圆锥的体积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
2、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以及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⑴认知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用生活中的圆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依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测量圆锥的高。
二、教材处理
由于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接受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所以在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实践,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锥的特征与测量高的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根据具体情况想出多种测量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我对教材的.分析、挖掘,本节课主要用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根据学具触摸探究圆锥的特征。然后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测量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总结新知。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新知,交流体会新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教学手段
本节教学时教师准备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模型一个,多媒体。学生准备圆锥型实物,一块平板,一把直尺。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形象地展现了高的平移,圆锥侧面展开等难以讲述的内容,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五、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由复习导入新课,让学生说出圆柱体的特征是什么?以及什么是圆柱,高,圆柱有多少条高?学生回答后,教师直接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今天我们新认识一种形体——圆锥来进入新授。便于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2、探索新知
首先认识圆锥的特征。
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锥,看一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和我们所学圆柱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先自己操作、观察,再把自己看到的摸到的在小组交流,然后向全班汇报。圆锥有一个顶点,一个侧面是曲面,一个底面是圆形。说明: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并利用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用字母,r,h分别标出底面圆心,半径和高,需要强调的是:引导学生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其次动手实践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如何测量圆锥的高,并用学具合作测量圆锥的高。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圆锥的高呢?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合作实践寻找测量高的方法(如将圆锥物体从中间劈开等方法),让学生比较方法的实用性,还是书
中平移的方法好。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多选择实用,便捷的方法。圆锥有几条高,为什么?
最后认识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首先让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样的图形?然后动手实践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纸把手中的圆锥包起来,注意从顶点到底面的纸成了圆锥的侧面。把这个侧面展开看一看是什么形?(学生回答后是扇形)。用多媒体展示过程,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3、反馈练习。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我设计出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练习。
1)、出示各种立体图形让学生找出圆锥。
2)、说一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3)、用硬纸做一个圣诞老人的帽子,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径与高各是多少?
4、总结
让学生来总结本课的知识或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圆 锥 的 认 识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 锥的 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 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柱和圆锥》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圆柱的基本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之后安排的,学习圆锥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由于圆锥与圆柱的知识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对比于圆柱的特征学习圆锥,同时为后面圆锥体积的学习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大大提高,能够有意识的探索未知世界,同时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有所发展。这一阶段的学生积极主动,愿意表现自己,希望被老师关注,教学中抓住这些特点,运用圆锥实物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学习圆锥的基本特征;动手操作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课堂的参与度。
三、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圆锥,掌握圆锥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圆锥的基本特征,建立圆锥的几何模型;
2、理解圆锥高的概念,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圆锥高的测量过程,学会测量圆锥的高;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和基本特征;
难点:圆锥高的认识和测量
五、教学方法:
摸一摸,看一看,剪一剪,量一量
观察、比较、操作、分析讨论、大胆探究、总结归纳
六、教学准备:洋葱微课,课件、圆锥形纸片、圆锥模型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师操作:同学们,如果把这个线团看作数学中的一个点,那么这是什么?(线段)我们让它动起来,看到了什么?(圆锥)今天我们来认识圆锥。(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2、师生交流:同学们,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圆锥形的物体?
(二)、初步感知
观看洋葱微课《圆锥的认识》:
1、观察图片,你们找到圆锥了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像这样的图形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引出概念)
圆锥有顶点、底面、侧面。(学生汇报)2、我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圆锥呢?学生介绍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并说一说你是知道的?沿着剪开的这条线叫做圆锥的母线。(课件演示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三)、合作探究
1、高的认识
(1)老师提供一些半径一样的圆,请大家剪出扇形,围成圆锥。围成的圆锥会一样吗?(小组合作,按照要求,做出圆锥)(2)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个更高一些?圆锥的高指的是什么?圆锥的高隐藏在里面,有什么办法找到它?
(3)请小组讨论:哪一条是圆锥的高?圆锥有几条高?圆锥的高: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2、高的测量
同学们,你们能量出圆锥的高吗?小组制定方案。请同学展示圆锥高的测量方法,并说一说你是如何测量的?(学生展示,并找出最佳的测量方法,展示课件)
说一说,在我们测量圆锥高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教师指导:
测量步骤: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注意的事项: (1)圆锥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地放置。 (2)读数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四)、归纳比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圆锥的基本特征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也学会了测量圆锥的高,下面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圆锥与我们前面学习的圆柱有什么异同点,来完成老师课件上的这个表格。
(五)、练习巩固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完成下面的练习吗?(一)、判断
1、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
2、圆柱的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圆锥的侧面展开也是长方形。( )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任意一点的连线叫做圆锥的高。( )
4、圆锥的底面是圆形的。( )
(二)、下面哪些物体是圆锥
(三)教材第32页做一做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学习了圆锥的基本特征,也找到了圆锥与我们前面学习圆柱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要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你一定会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获得更多数学的乐趣。
教学反思
在本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营造了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操作观察、动手实践,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提出问题。把学生对圆锥的认识主要建立在亲自对圆锥“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等具体的感知动作上,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与“说一说”“辩一辩”帮助学生建立起圆锥的表象。在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本课中,我将学具和现代化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直观、形象地展示圆锥体,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的圆锥。如:圆锥形煤堆、圆锥形粮堆、削过的铅笔头等,帮助学生建立起圆锥的表象。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去发现圆锥的特征,在实践中去理解概念。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知识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学生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得出了测量圆锥高的方法。这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动手测量手中圆锥模型的高,小组同学配合默契,很快地测量出了圆锥模型的高。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我又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测量圆锥的高,再次 强化了知识。
设疑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我提出了问题:“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圆锥体立体图形展开后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有的学生说:“是一个圆形和一个扇形。”他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快动手进行验证吧!学生马上动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他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接下来我在学生面前进行了直观演示,又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圆锥展开的过程,圆锥高的测量方法,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同时,我还注意了知识间的对比,在学习完圆锥的认识以后,我让学生把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以及展开图进行了有效地对比,让学生回答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从而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通过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们能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教具和学具准备的不充分,我在示范画圆锥立体图形时,没有用三角板去画,而是用手去画,画完的圆锥立体图形不够规范和美观。还有学生的学具(圆锥模型)没有达到人手一个,这样给动手操作带来不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一定重视教具和学具的准备工作,确保教学效果更完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