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06
这是小学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集合思想。
2、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经历探究维恩图的产生过程,感知维恩图的各部分意义,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并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4、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难点:初步用集合的思维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观察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答题纸等。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略)
脑筋急转弯:房间里有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却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
一、谈话引入:
师1:元旦快到了,为了庆祝元旦,学校将要举行跳绳和踢毽子比赛,下面是三(1)班参加的学生名单。
跳绳
杨明
陈东
刘红
李芳
王爱华
马超
丁旭
赵军
徐强
踢毽
刘红
于丽
周晓
杨明
朱小东
李芳
陶伟
卢强
师2:你能知道参加跳绳比赛的有几人吗?参加踢毽子比赛的有几人?
二、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1、三(1)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生:17,16,15,14……(板书)
2、师:一个看起来像是一年级水平的问题,怎么会出来这么多种答案呢?
生:……
师:看来这张表格不能让我们清楚地看出一共有多少人?
3、调整:那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在不改变他们参加比赛名单的前提下,作出调整,让别人很清楚地看出一共多少人?
三、绘制“维恩图”,解决问题。
1、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合作成果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比较、分析、理解。
3、教师用课件演示分析过程。
4、认识集合图,介绍维恩图。
(1)用课件出示两个不同颜色的椭圆,左边表示跳绳的学生,右边表示踢毽的学生。
(2)让学生动手画出集合圈,并填入姓名。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填写集合圈。
(4)指导:有的学生姓名在两个集合中都有,为了更直观、更形象、更简单地表示出来,我们可以这样表示。
(5)感知集合图的各部分代表意义。
(6)让学生整理自己的集合图。
5、看图列式解答
方法一:8+9-3=14(人)
方法二:(8-3)+3+(9-3)=14人 或 5+3+6=14人
四、巩固拓展
完成教材第105页“做一做”1 2
五、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名单卡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二)探究新知
1. 情景引入,课件出示通知
通知
学校定于下周五举行趣味运动会,请三年级各班选拔
9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8名同学参加踢毽比赛。
校体育组
(1)了解信息。
(2)师:你觉得三(1)班选拔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学生尝试回答参加比赛总人数。
2.出示名单,引发认知冲突
(1)课件出示三(1)班学生参加跳绳、踢毽比赛学生名单。
(2)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总人数是17人吗?
(3)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很快看出哪些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3.合作探究,体验过程
(1)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可以借助图、表或其他方式。
(2)汇报交流。
4.介绍韦恩图
(1)介绍韦恩图的来历。
(2)结合例题明确每一部分表示的含义。指生说一说。
5.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生尝试列式,全班交流。讲清算式的含义。
6.估计:咱们班可能选拔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具体的问题情境,感受集合的思想,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能正确的说出集合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3)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2.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例题1。这一单元主要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让学生初步体会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本单元的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3.学情分析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几何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评价任务
1.能用画图、连线等方法解决“参加两项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能正确完成做一做第1题。(完成目标一)
2.能列式解答“参加两项活动的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和做一做第2题。(完成目标二)
设计意图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学生只能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与方法。因此,本节课准确把握了教材的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经历用直观图表示“重叠现象”的探究过程,了解直观图(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基于这样的理念与思路,我将教学预设分两个版块展开:第一版块,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形成过程,理解韦恩图的内在思想。第二版块,巩固了解韦恩图,感受韦恩图的价值。
教 学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标准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情况
反思与评价
环节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活动一(3分)
一.谈话导入
1.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位爸爸和两位儿子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他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2.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谈话导入,以脑筋急转弯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环节二: 研讨交流
体会含义
目标1:1.通过探究具体的问题情境,感受集合的思想,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能正确的说出集合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活动一(7分)
1.出示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1)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位同学呢?你会计算么?
(2)思考:参加这两项活动的并没有17人啊,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有人说14人呢?为什么要减去3呢?那么,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位同学呢?
1.能说出参加两项比赛的分别有几人。能提出一个相关的问题。
2.通过尝试能发现有的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1.尝试解决“参加两项比赛的一共有几人”这个问题
2.汇报交流自己是怎么解决这个问的以及自己的想法。
环节三: 绘制韦恩图 解决问题
目标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活动一(8分)
1.现场演示活动情况,请班里的14名同学分别对应的替代其中一人。
2.请报名参加跳绳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左边,报名参加踢毽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右边。 “参与报名”的学生活动,站到相应的位置。
3.寻找杨明、刘红、李芳最合理的站位并进行总结。
能够运用各种方法表示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情况。
能正确列式计算。
1.通过出现不同的答案,发现两项活动中有重复出现的人。
2.列示计算”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活动二(12分)
1.谁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下刚才看到的情形?
2.学生组内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图。
3.展示并选出最优方案----韦恩图。
能用画图、列表等方法算出参加比赛的总人数最多,最少。
1.画出设计图。
2.认识并充分了解韦恩图。
环节四:巩固练习
加深认识
1. 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圈里。
2. 光荣榜。
说清楚各部分分别填哪些。
1.独立完成。
2.完成题目,全班展示。
环节五:全课总结
梳理本节课在知识方面及学习方法上的收获。
至少能说出一方面的收获。
学生尝试总结
作业/拓展
教材练习二十三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今天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朋友,你们看他们是谁?(出示图片)
师:这两个你们喜欢吗?那你们喜欢谁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师:这样吧,我们调查一下,如果你喜欢松鼠的就用水彩笔把你的姓名写在红色纸片上,如果你喜欢熊的,就把你的姓名写在绿色纸片上,如果你两个都喜欢,你可以在两张上都写上你的姓名。
师:写好了吗?
师:为了方便,我们调查一个组好不好,请第二组的同学把你写的贴到黑板上相应的位置。如果你两个都喜欢的话,可以把你的两个姓名分别贴到他们的下面。
2、学生上来贴图
3、观察黑板上贴的情况,问:你发现了什么呢?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你发现了什么呢?
让学生说说
师:那么,喜欢ZIP和ZOOM的一共有多少人呢?
学生说(可能有人说12人也可能有人说其他的数)
二、探究:
1、四人小组合作,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喜欢ZIP和喜欢ZOOM的人数。
师:那么,到底有多少人呢?(如果还有意见,就让一个学生站起来,给全班同学数数,看看到底有多少人?确定12人。)
师:那么,实际是12人,可是计算出来是其他的呢?原因在哪里?
生回答
师:哪些同学重复计算了,谁上来给大家找一找?
请学生上来找出重复的人数,(师:贴哪里?)学生贴
师:重复的有6人,算了两次,而实际应该算一次,所以我把他重叠起来。(教师说着把这6人的纸片重叠起来)
师:刚刚,我们把他分成两类这样贴,很容易出错,那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不能用一些图、表或者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把这份名单再整理一下,使我们清楚地看出喜欢ZIP的有哪些人?喜欢ZOOM的有哪些人?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人?能不能?
生能
师:那这样吧,我们四人小组合作,合作之前给大家几点合作建议:
出示合作建议:
(1)四人小组讨论:说说打算用怎样的图或表来表示?
(2)四人小组动手在纸上画出方案。
2、展示并介绍方案
师:通过小组同学的努力,我发现我们的同学都已经有了方案,那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呢?注意,展示的时候说说你是怎样设计的?
(1)请学生上来展示成果,并介绍方案。
(2)重点介绍集合圈图
3、看着集合圈计算总人数。
师:那么,现在你知道喜欢ZIP和ZOOM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吗?生报一遍
三、巩固练习:
1、把下面的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喜欢什么动物呢?(让学生说几个)那他是怎样行动的呢?那么,这些动物是怎样行动的呢?(课件出示)请你按照他们的行动方式把他们的序号填在相应的集合圈里。
师:先请同学们说说怎样填,既快又不会错?
让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师:那你是怎样填的呢?问:这部分表示什么?这部分表示什么?这个大圈表示什么?这个大圈表示什么?
2、计算三(1)班加语文和数学课外兴趣小组的人数。
师:刚刚我们了解了同学们喜欢动物的情况,下面,我们走进三一班去了解以下他们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请看这里。
(1)出示名单
(2)根据表格画出集合图
师:先请你根据这表格,画出集合图。
先让学生画出集合图。
教师边巡视边说:怎样画既快又对?
(3)展示集合图:
(4)放手让学生计算人数
(5)汇报,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3、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师:其实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可以举例说一说吗?
4、我家招待客人,这些客人喜欢吃糖果的有4人,喜欢吃花生的有6人,喜欢吃花生又喜欢吃糖果的有2人,那么我应该准备花生多一点还是准备糖果多一点?
(1)说说应该准备什么多一点。
(2)提高:计算我家到底来了几个客人。
四、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反思:
《数学广角》是我们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在老教材中没有出现过,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那么如何使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能够接受、理解和掌握这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精心安排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时是学习集合思想方法,通过学习集合图的画法去接触、了解集合的意义,并用多种方法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如果给学生讲解集合的意义、集合的表示法、什么叫交集、并集、集合的元素等抽象的概念,学生真是雾里看书“朦朦胧胧”。数学的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我精心设计了几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集合的意义、集合的图示法,并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例如:上课开始时,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关于对松鼠和熊喜欢的调查活动,接着用这个话题组织了一次分类图示法探讨活动。然后进行了对动物活动方式和三(1)班参加语文和数学兴趣活动的调查活动,最后安排了帮老师解决应该准备什么多一点的实际问题。在一节课里组织三次活动,每次活动目的明确,层层深入,解决方法得当。第一次活动目的是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第二次活动目的是认识集合,正确画图;第三次活动目的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活动完了,学生学意未尽,还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研究解决。学生兴趣来了,一切问题就好解决。
二、创设问题辨析机会,培养探究能力。
精心安排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提问争论,为学生创造问题辨析的机会,在辨析中思维碰撞、产生矛盾、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提高。在教学开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境,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内心处于一种“平衡——不平衡——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新的平衡”的学习过程。本节课以“喜欢熊和喜欢松鼠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提问,解答,当学生解答这一问题出现分歧时,再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表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生设计各种图表示喜欢动物的集中情况时,每一个图学生都想到一些新问题,都会去评价别人的成果,提高大家的欣赏力、辨析力。尤其是对知识的重难点,在辨析中很好地解决了。活动就让学生动手做、开口讲,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形成的全过程,自主学习、自悟领会对知识的掌握不再是死记硬背,从个方面来看,这样做能真正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三、密切结合生活实际,增强解题意识。
数学来自生活,数学思想方法是在爱解决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真正高明的大师,就是把高深的理论和知识,用最通俗的方法和语言告诉别人,使别人很容易接受。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讲集合论,的办法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已有的经验来学习、解决。本课题创设了很多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中悟出道理,总结方法。例如:一上课老师就让学生从喜欢熊和松鼠谈论起,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知不觉地研究了很多问题,总结出集合图的正确画法和使用方法,学生很快地联想到周围生活中很多事情与今天学生内容之间的关系,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枯燥无味、远离生活。培养学生善于把数学与生活关连起来,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本节课在练习安排上,我选择了有关动物——这一学生喜欢的题材。通过看动物电影时出现的重叠数学问题的解答,动物园入住动物的总数的解答,让学生通过多层次联系,进一步学会用集合的数学思想,解答这异类数学问题。在本节课最后,我还安排了让同学们举一举生活中这样的例子,然后引出一个“我家请客应该准备糖果多一点还是准备花生多一点”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顺便让学生计算我家一共请多少人,作为本节课的提高题。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是数学学科的根本目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