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2
这是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不足之处,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用多种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能解决相关的问题,综合了解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
2.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推理、归纳的能力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 情感态度价值: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师:前面我们一起探讨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
生:我们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切下,然后平移过去,拼成了以前学过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也就是长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生:三角形的面积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按住一个角的顶点旋转180度再平移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也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也就是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就=底×高÷2.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棒,我们利用切拼法和拼摆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都是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未知图形的面积计算转化成已知图形的面积计算,这种变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经常用到。(板书:变未知为已知)。
师:今天李老师在来学校的路上,仔细观察了一下车辆的车窗,发现好多车窗形状都是一个形状的。你们观察过没有,说说看。
众生:大部分的车窗都是梯形的。
师:老师非常开心我们班的同学具有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品质:善于观察(板书)。那你们想没有思考过那车窗的面积有多大?应该如何计算像车窗那样图形的面积呢?
部分学生:没有想过。
师:这样可不好,我们不仅善于观察,更要善于思考(板书),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多在头脑里提点为什么,并且开动脑筋去思考找到解决的方法,这样你会越来越聪明,知识会越来越丰富。让我们从今天起争做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生。
师:这是我看到的一个车窗的样子,贴在黑板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有关梯形的面积计算。
二、 探究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1、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求梯形的面积。
师: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梯形图片,想一想你如何求出这个梯形的面积,想好以后在你们小组内交流一下。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好了,各小组同学都有了自己的办法了。请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他们小组的方法。
生1:我们是把这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把它分成了两个三角形,我们学过三角形的面积,只要把三角形的面积求出来,再相加就得到了梯形的面积。如下图:
师:说得不错,把梯形面积计算转化成两个三角形的面积计算,那请问你们都测量了那些数据呢?
生1:我们测量出两个三角形的底,其实也就是测量了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长度,还有三角形的高,也就是梯形的高。这样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就求出了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再把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加起来就得出了梯形的面积。
生2:我们组是把梯形分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如下图
我们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以及三角形的底和高就可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再把它们的面积相加就是这个梯形的面积。
师:那你们小组又测量了图上哪几条线段的长度呢?请同学上来指一指。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也就是梯形的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高也就是梯形的什么?那三角形的底和高呢?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遇到没有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采用把它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来求出面积。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3:我直接量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还有高,利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了梯形的面积。
师:你是怎样知道梯形的面积公式的呢?
生:我预习过,知道梯形的面积有自己的计算公式。
师:对了,预习也是一个学习的好习惯。那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请同学们用自己准备的梯形纸片拼一拼、摆一摆,再想一想如何求梯形的面积。
2、小组合作,探究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1)、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2)、请个别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生:我们小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其他小组的同学有没有这个发现。非常好!你们怎么想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来拼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呢?
生:我们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的时候,就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所以我们就想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一拼。
师:不错,同学们善于举一反三,老师非常高兴。和他们组想法一样的举手示意一下。那你们又是怎么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
生:我们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也就是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从而得出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下底)×高÷2.(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师:大家赞同他们的意见吗?不错,他们说得非常棒,请同学一起来说一说。老师指学生口述。
师:用s表示面积,用a表示上底,用b表示下底,用h表示高,你能写出字母公式吧,写在你的本子上。
师:那要求梯形的面积还可以直接量出梯形的哪些就可以直接算出面积?
生:量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再利用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个公式就可以直接求出梯形的面积了。
3、运用公式解决际问题
(1)、师:刚才同学想到不少解决求这个车窗面积的方法。现在老师标出车窗图片的上底、下底和高,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算一算,请一位同学到黑板演示。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评定,强调书写的格式以及单位。
(2)、出示例3,同学们自己读题,独立完成并评定。
三、小结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师: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练习巩固
1、判断
(1)、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2)、两个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3)、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
(4)两个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那一个梯形的面积就是5平方厘米。( )
2、自己想办法求出下面梯形的面积
3、完成书上第90页的2、3题。
板书设计:S=(A+B)H÷2
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有成功,也有一些不足: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数学课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个活动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更重要的还应该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上。反思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向全班汇报了转化过程及计算方法后,急于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同学与老师展开了一对一的交流,老师忽视了对其他学生的关注。这样不利于培养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提问题的能力与意识,不利于形成了生生交流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再有这节课在把梯形转化成各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方法很多,学生的很多想法出乎我的预设,问题就是在黑板上展示多种方案中,从原先的设计中,是将重点放在“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案上,并让学生多多互动交流;然而,从试教的实际效果上看,学生还是最喜欢的并不是这种方案。那么,到底将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安排在哪里呢?
我觉得课堂中反问和追问的艺术很值得研究,从教学语言可以窥出一个教师调控课堂有效展开的功力,然而,我却发现现在的我却在教学语言上显得贫瘠繁琐,尤其是这些空间图形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展开往往会成为评定一堂课是否精彩的重要筹码。纵观整堂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活动探究得更加有效?活动的时间如何控制?这些还是我要亟待改造的地方。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人教A版选修2-2第一章第五节《定积分的概念》的起始课.曲边梯形的面积是定积分概念的几何背景,求曲边梯形面积的过程蕴涵着定积分的基本思想方法,为引入定积分的概念和体会定积分的基本思想奠定基础.
二、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具备的认知基础有:
1、学生了解了割圆术的基本思想和操作方法.
2、学生学习过数列求和的基本知识,学生也在课后思考中见过这个结论.
3、学生虽然未学习过极限的有关知识,但 通过导数的学习,对极限有了初步的认识.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将会面临两个难点:
1、如何“以直代曲”,即学生如何将割圆术中“以直代曲,近似代替”的思想灵活地迁移到一般的曲边梯形上.具体说来就是:如何选择适当的直边图形(矩形、三角形或梯形)代替曲边梯形,并使细分的过程程序化且便于操作和计算.
2、对“极限”和“无限逼近”的理解,即理解为什么将直边图形面积和取极限正好是曲边梯形面积的精确值.
三、教学目标设置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理解并会初步应用求曲边梯形面积的一般方法——“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
2. 经历求曲边梯形面积的过程,体验“以直代曲”和“无限逼近”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中的转化与化归思想.
3. 通过曲边梯形的面积这一实例,了解定积分的几何背景,借助几何直观体会定积分的基本思想.
重点是:
探究求曲边梯形面积的方法.
难点是:
把“以直代曲”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步骤,理解“无限逼近”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策略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探究求曲边梯形面积的方法,教学中采用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教学过程,先通过讨论一般的曲边梯形如何以直代曲,再通过特例应用实施,小结步骤,最后进行一般推广,共性归纳,从而逐步强化求曲边梯形面积的方法和步骤,突出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就是如何“以直代曲”.
针对这个难点,教学中采取两个措施.
一是引导学生在回顾割圆术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用正多边形计算圆的面积?为什么让边数逐次加倍?怎样才能“越来越接近”?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割圆术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思想和方法层面,同时使学生对具体的操作程序有一定的认识.
二是让学生课上讨论,通过分析和比较各种方案优劣繁简,为后面的具体操作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是对“极限”和“无限逼近”的理解.针对这个难点,教学中先分别采用图形方式呈现逐渐细分和无限逼近的过程,再在此基础上引出取极限的方法,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水到渠成.再用几何画板呈现分割过程,夯实理论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问题引入,明确主题;类比探究,形成方法;特例应用,细化操作;一般推广,提炼本质”四个阶段.
总之,曲边梯形的面积这部分的教学,应使学生初步体会定积分的基本思想是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努力创设一个探索数学的学习环境,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
一、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88页《梯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用多种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能解决相关的问题,综合了解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推理、归纳的能力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点)展开想象引到(线段)又通过想象引到互相垂直的两条线段
同学们看这个图形,你会想到什么?(平面图形的底和高)想象这是什么图形的底和高,用工具在作业纸上将想象图形的另一部分补充完整,并在图下写出你所知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字母表达式。
学生汇报时板书所学图形的图片及面积公式,回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引出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学生汇报梯形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由点开始学生就展开想象,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中打开了思维,轻松自然的引出各种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即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而且培养了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数学,逐步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联系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能是怎样的。基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都与底和高有关,学生可以大胆猜测,然后探究验证。桌上的学具超市里放有直角梯形、一般梯形等若干个,有完全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然后分组探究。具体做法:
(1)自选学具。(每个小组发如下梯形图片和探究表各一份)
形状个数拼成的形状结论
……
(2)提出要求:
①做一做:利用手中的学具,选择你所需要的梯形,或拼、或剪…转化成一个以前我们所学的图形。
②想一想: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所转化成的图形与原来梯形有什么联系?
③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并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小组合作,操作、观察、交流、填表,教师参与讨论。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天空,顺其天性,自然调动已有的数学策略,突破教材以导为主的限制,以学生活动为主。凡是学生能想到、做到、说到的教师不限制、不替代、不暗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才智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思维空间,在这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剪拼一个梯形,摆拼两个梯形,使学生通过尝试——失败——成功的亲身体验,主动发现公式,注重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地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本节的难点。】
(4)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借助演示)
a、学生可能从以上梯形中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一个长方形。他们可能得出以下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还可能会有以下做法。
b、沿梯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三角形
c、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d、沿等腰梯形的一个顶点做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e、沿梯形中位线的两端点分别向下做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f、从梯形的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对学生以上的做法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只要学生能把以上意思基本说出来,再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互补,使结论更加完善。
(其中第一种方法重点解决,其他方法学生汇报几种算几种不做一一详解。)
(5)归纳公式。根据探究表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如果用字母S表示面积,用a和b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用h表示高,那么上面的公式用字母表示:
S=(a+b)h÷2
【设计意图:对多种方法各抒己见,在交流的过程中互补知识缺陷,学生在猜想—操作—争辩—演示—叛变—互补的过程中深刻的理解梯形面积的推导,纠正学生的错误猜想,巩固正确的推导思路。】
(五)深化巩固
1、尝试计算
a、计算一个一般梯形的面积。
b、梯形面积计算帮我们完成很多伟大的壮举,介绍三峡水电站和南水北调工程。出示例题:
(1)我国三峡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如下图),求它的面积。
(2)一条新挖的水渠,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借助模型和让学生了解横截面、渠底、渠高等词义。在两道题中任选一道解答。
【设计意图:运用公式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这一环节通过练习既能巩固公式,又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感受祖国伟大的壮举,从而产生爱国主义情怀。】
2、学生观察图形,解决以下问题:梯形的上底缩小到一点时,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这是面积公式怎么变化?当梯形的上底增大到与下底相等时,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这时面积公式怎么变化?当梯形的上底增大到与下底相等,并且两腰与下底垂直时,梯形就变成什么图形?面积公式怎么变化?从这几个公式的联系,可发现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推向高潮,通过运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其他图形,让学生体会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从中培养了学生构建知识系统的能力和知识迁移及综合整理的能力。】
3、总结,反思体验
回想这节课所学,说说自己有哪些得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回忆过程中更清晰地认识到这节课到底学了什么,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教后反思】:
五年级下册88页《梯形的面积》是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部分,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梯形的特征,并且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通过出示学具超市—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公式—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构建知识体系完成教学目标。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是对前面所学的几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以及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为今后学好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学生已经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他们完全有能力利用的所学的方法进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因此,我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完成这一探索过程。对于个别学困生,我则通过参与他们的讨论,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给学生几种不同形状的梯形去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有了操作和讨论作铺垫,公式的推导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让他们自己归纳公式。在“操作、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归纳”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亲历了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具体操作时,因我理念不到位,素质有待提高,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环节。分析如下:
突出体现了两个亮点: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在学具超市中任意选择不同的梯形,或拼摆、或割补成已学图形,让学生自己在操作的过程中去观察、探索、发现、领悟转化的数学思想,获取数学知识。
2、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想、说、拼、议、评、等过程中复习旧知,学习新知。这些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在上课时也显示出几点缺陷,
(1)、学生汇报时我没有注意让学生对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行作重点理解,因而在引导公式时学生理解有难度,我才又在投影下重合两个梯形,让学生体会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造成学生失败后再补救的局面。
(2)、公式的推导形式单一,造成这一现象源于学具准备不科学。或教师引导不到位。
(3)、学生用字母代数推导公式时,我不注意先设定图形的那一部分分别用哪个字母表示,而是直接让学生生硬的套用,显示出教师上课的随意性。以上种种说明我的教学理念还很滞后,有待于更新、学习。)
《梯形的面积》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感知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沿高的中线分割成两个梯形三种方法,并比较每个梯形与所拼成的图形各部分间的关系,然后学生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切割、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够多,这是本课中的缺憾。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探讨梯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对公式记得也牢固。
三、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梯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点在本节课中做得还不够。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在教学中存在不足。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采用齐答的办法,为了节省时间没有彻底了解中下学生的掌握情况。今后要注意在教学中避免运用这种方法。还有个别同学发表了自己的错误想法,我就直接给驳回,没有让学生自己找到自身的错误所在。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