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高中必修一数学公式整理

日期:2022-02-17

这是高中必修一数学公式整理,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高中必修一数学公式整理

高中必修一数学公式整理第 1 篇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 集合的含义(研究对象的全体)

2. 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 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集合的表示: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列举法,描述法,自然语言法,区间法,韦恩图法 (Venn图)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 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复数集C

4、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 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 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包含,包含于A?B,真包含,真包含于,等于=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其子集有2n个,真子集有2n-1个

三、集合的运算

并(全要),交(重合),补(剩余)

第二章、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非空、数集、x的全体、y的唯一。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做函数的值域是B的子集.

定义域:1式子有意义的条件

(1)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大于零;

(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

(6)零次幂底数不为0

2生活实际

3抽象函数定义域的求法(由定义域求房间范围,再由房间范围求定义域)

2.值域 : 观察法,几何法,公式法,图像法,不等式法,导数法,

3. 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画法

A、 描点法:

B、 图象变换法

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

1) 平移变换

2) 伸缩变换

3) 对称变换

4.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2)无穷区间

(3)区间的数轴表示.

5.分段函数

(1)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

(2)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

(3)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交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补充:复合函数(同增异减,定义域取交集)

二.函数的性质

1.函数的单调性(局部性质)

(1)增函数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

如果对于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f(x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减区间.

注意: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2) 图象的特点

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

(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

(A) 定义法:

1 任取x1,x2∈D,且x1

2 作差f(x1)-f(x2);

3 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

4 定号(即判断差f(x1)-f(x2)的正负);

5 下结论(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

(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

(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复合函数f[g(x)]的单调性与构成它的函数u=g(x),y=f(u)的单调性密切相关,其规律:“同增异减”

注意: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 ,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其并集.

8.函数的奇偶性(整体性质)

(1)偶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

(2).奇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

(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1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确定f(-x)与f(x)的关系;

3作出相应结论:若f(-x) = f(x) 或 f(-x)-f(x) = 0,则f(x)是偶函数;若f(-x) =-f(x) 或 f(-x)+f(x) = 0,则f(x)是奇函数.

注意: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首先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若对称,(1)再根据定义判定; (2)由 f(-x)±f(x)=0或f(x)/f(-x)=±1来判定; (3)利用定理,或借助函数的图象判定 .

9、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1).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时,一是要求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法则,二是要求出函数的定义域.

(2)求函数的解析式的主要方法有:

1) 凑配法

2) 待定系数法

3) 换元法

4) 消参法

10.函数最大(小)值(定义见课本p36页)

1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2 利用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3 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大值f(b);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c]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小值f(b);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即: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1 (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

2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

二次函数.

(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5.函数的模型

高中必修一数学公式整理第 2 篇

  必修1:

  一、集合1、含义与表示:(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 (3)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2、集合间的关系:子集:对任意xÎA,都有 xÎB,则称A是B的子集。记作AÍB 真子集:若A是B的子集,且在B中至少存在一个元素不属于A,则A是B的真子集, 记作AÌB 集合相等:若:AÍB,BÍA,则A=B

  ¹

  3.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Î 不属于:Ï 空集:f

  4、集合的运算:并集:由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并集,记为 AB

  交集:由集合A和集合B中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交集,记为AB

  补集:在全集U中,由所有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补集,

  记为CUA 5.集合{a1,a2,

  nn

  真子集有2–1个;非空子集有2 –1个; ,an}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

  6.常用数集: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二、函数的奇偶性

  1、定义: 奇函数 <=> f (– x ) = – f ( x ) ,偶函数 <=> f (–x ) = f ( x )(注意定义域) 2、性质:(1)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形; (2)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成轴对称图形;

  (3)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 (4)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二、函数的单调性

  1、定义:对于定义域为D的函数f ( x ),若任意的x1, x2∈D,且x1 < x2

  ① f ( x1 ) < f ( x 2 ) <=> f ( x1 ) – f ( x2 ) < 0 <=> f ( x )是增函数 ② f ( x1 ) > f ( x 2 ) <=> f ( x1 ) – f ( x2 ) > 0 <=> f ( x )是减函数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同增异减

  三、二次函数y = ax2 +bx + c(a¹0)的性质

  *

  æb4ac-b2öb4ac-b2

  1、顶点坐标公式:çç-2a,4a÷÷, 对称轴:x=-2a,最大(小)值:4a

  èø

  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f(x)=ax2+bx+c(a¹0); (2)顶点式f(x)=a(x-h)2+k(a¹0); (3)两根式f(x)=a(x-x1)(x-x2)(a¹0). 四、指数与指数函数

  1、幂的运算法则:

  (1)a m • a n = a m + n ,(2)a¸a=a

  n

  m

  n

  m-n

  ,(3)( a m ) n = a m n (4)( ab ) n = a n • b n

  n

  n

  -11anæaö-nn0m

  (5) ç÷=n(6)a = 1 ( a≠0)(7)a=n (8)a=a(9)am=

  nabbèøa

  2、根式的性质

  (1

  )n=a.

  (2)当n

  =a; 当n

  =|a|=í

  ìa,a³0.

  î-a,a<0

  4、指数函数y = a x (a > 0且a≠1)的性质:

  (1)定义域:R ; 值域:( 0 , +∞) (2)图象过定点(0,1)

  5.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logaN=bÛab=N(a>0,a¹1,N>0).

  五、对数与对数函数

  1对数的运算法则:

  logN

  (1)a b = N <=> b = log a N(2)log a 1 = 0(3)log a a = 1(4)log a a b = b(5)a a = N (6)log a (MN) = log a M + log a N (7)log a (

  M

  ) = log a M -- log a N N

  (8)log a N b = b log a N (9)换底公式:log a N =

  n

  logbN

  logba

  (10)推论 logamb=(11)log a N =

  n

  logab(a>0,且a>1,m,n>0,且m¹1,n¹1, N>0). m

  1

  (12)常用对数:lg N = log 10 N (13)自然对数:ln A = log e A

  logNa

  (其中 e = 2.71828…) 2、对数函数y = log a x (a > 0且a≠1)的性质:

  (1)定义域:( 0 , +∞) ; 值域:R (2)图象过定点(1,0)

  六、幂函数y = x a 的图象:(1) 根据 a

  例如:

  y = x

  y=

  2

  x=x y=

  12

  1

  =x-1 x

  七.图象平移:若将函数y=f(x)的图象右移a、上移b个单位, 得到函数y=f(x-a)+b的图象; 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八. 平均增长率的问题

  如果原来产值的基础数为N,平均增长率为p,则对于时间x的总产值y,有y=N1(+p)x. 九、函数的零点:1.定义:对于y=f(x),把使f(x)=0的X叫y=f(x)的零点。即 y=f(x)的图象与X轴相交时交点的横坐标。

  2.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 曲线,并有f(a)×f(b)<0,那么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Î(a,b), 使得f(c)=0,这个C就是零点。 3.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步骤:(给定精确度e)

  a+b

  2

  (3)计算f(x1)①若f(x1)=0,则x1就是零点;②若f(a)×f(x1)<0,则零点

  (1)确定区间[a,b],验证f(a)×f(b)<0;(2)求(a,b)的中点x1=

  x0Î(a,x1) ③若f(x1)×f(b)<0,则零点x0Î(x1,b);

  (4)判断是否达到精确度e,若a-b

高中必修一数学公式整理第 3 篇

高中人教版数学各单元公式整理汇总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 -ctgA+ctgBsin(A+B)/sinAsinB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乘法与因式分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降幂公式】

  (sin^2)x=1-cos2x/2

  (cos^2)x=i=cos2x/2

  【通用公式】

  令tan(a/2)=t

  sina=2t/(1+t^2)

  cosa=(1-t^2)/(1+t^2)

  tana=2t/(1-t^2)

高中必修一数学公式整理第 4 篇

和差化积公式: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扩展资料

  某些数列前n项和公式:

高一数学必修一重点公式整理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乘法与因式分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