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将进酒教案教学重难点

日期:2021-10-06

这是将进酒教案教学重难点,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将进酒教案教学重难点

将进酒教案教学重难点第1篇

 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涵丰富,历久弥新。然而,现代中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对诗歌难以产生亲近之感,这不得不让语文老师费尽心思。

  那么诗歌教学究竟该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从自己上的《将进酒》中得到了一点启示。

  李白的《将进酒》写于天宝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时期,李白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蓄积已久,却又无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倾吐胸中的不平之气。整首诗读来荡气回肠、潇洒飘逸。所以历来为朗诵名家所钟爱。但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朗诵者通过朗读传达出的又是对诗歌不同的解读。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灵机一动:为何不从比较朗读入手,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中悟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再用自己的朗读去表现对诗歌的理解。

  于是,我从众多的朗读录音中选择了濮存晰和焦晃的朗诵。

  在讲授前两句诗,我先让学生自己揣摩其中的情感并在诗中标注重音、停顿、升降调等符号。接着学生们自由朗读,之后再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结果学生们发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后三字要重读,声音要洪亮,气势要充沛,后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后三字要收束有力,这样才能表达出黄河一泻千里,汹涌澎湃、直走东海的气势。

  随后,在听“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时,学生们产生了争议,有的认为焦晃读得激情澎湃符合李白豪迈积极的性格,有的认为濮存晰读得悲伤凄凉,体现出了李白苦中作乐的真实情感。我趁势引导学生,不论读得悲切也好,激昂也好,李白的人生观都是积极的,我们不能把“人生得意须尽欢”两句误以为是李白的沉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亮出的才是李白的人生价值宣言。学生们听后大受鼓舞,用洪亮的声音再次齐声朗读,那感觉与前面相比简直是大相径庭,连我都被感染了。

  接下来,在讲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时我请学生们自读,可学生怎么也读不出感觉,我就用李白曾两次入京,又两次见弃的经历启发学生,他们终于品味出了其中包含的激愤之情。不少学生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当讲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时,学生们却怎么也读不出愁的滋味,于是我就让他们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一经对比,学生们发现濮存晰读的愁绪更浓,愁中又带有悲壮之意,而焦晃则读得斩钉截铁。几乎不用我提问,大家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样读。我顺势让学生们从全诗入手,体会一下“愁”的内涵,为何用“万古”来形容。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逐渐发现李白的万古愁,愁的是怀才不遇,但这并不是他个人的悲哀,而是封建时代多数才子的共同命运,再加上人生苦短,稍纵即逝,这愁就显得更加深沉。学生们顿时醒悟,就开始模仿濮存晰的朗读,一遍又一遍,终于读出了愁之深,愁之广。

  讲到这里,学生们已迫不及待地开始朗读整首诗歌。最后,我请出了之前朗读地不太入情的学生朗读全诗,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用浑厚的.几乎完美的声音读完全诗,且抑扬顿挫、声情并茂,那种摇头晃脑的感觉仿佛李白再世。面对学生们跃跃欲试的表情,我激动不已,我想这首诗我已毋须多言,因为学生们已经深深体会到李白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想象已越过课堂回到了几千年前的颖阳山居。

  整堂课,我没有过多地介绍李白,也没有完全停留在诗句解析上,我从朗读切入又用朗读收尾,运用对比朗读、学生自读、学生模仿朗读及全班齐读等方式来支撑课堂,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我想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这是美妙的声音在点燃学生们的激情,是古典诗歌的绝美韵律把他们带入了真实而又动情的诗歌情境中。

  由此,我领悟到:朗读能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达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效果。恰当使用朗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由多元感受到逐渐领悟到最后不断内化成为一种语感。

  当然,如果我能在传授朗读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或者在课堂上能为学生做一些个性化朗读示范,让学生更好地把理解感悟和朗读结合起来,那教学效果肯定要更好一些。我想这堂课所做的努力还是不够的,今后我会在朗读教学方面继续摸索下去,寻找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自我的良好方法。

将进酒教案教学重难点第2篇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B、方法和过程

  1、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

  2、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体会全诗思随情转,音以律变。

  3、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不平之气。

  2、探究诗意,认识到李白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3、引导学生充分占有资源,聆听名家朗诵全诗,融入诗境,吟咏诗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占有资源,聆听名家朗诵全诗,融入诗境,吟咏诗韵,认识到李白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探究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走近李白,主动搜集占有相关资源。

  2、师生共读文本,利用视频、音频和图片等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吟咏诗韵,营造氛围,做到有感情诵读。

  3、针对学情,突破难点。充分利用课外名家朗诵资源及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因声求气,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诵读时有激情而得法。

  4、合作、探究学习法。学生分组合作,根据兴趣,选择诗中精彩的名句仔细解读,讨论、交流、探究、质疑,整合资源,认识、感受全诗复杂多变的节奏和情感。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唐之韵 第七集 一代诗仙(上篇)》(视频)、配乐朗诵1(康桥朗诵,视频)、配乐朗诵2(濮存昕朗诵,乐队现场伴奏)、 现场朗诵(濮存昕在晚会现场深情朗诵,无配乐,视频,现场感很强)、央视“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将进酒>)》(高峰朗诵,视频,节奏明快,声音厚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唐之韵 第七集 一代诗仙(上篇)》(视频),创设情境,深情导入:

  1、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远闪耀着宝石红光的诗碑,留下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

  2、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读过这首诗,你感觉李白是怎样一个人?——豪放,嗜酒,有才。是啊,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李白喝酒,那是多多益善,有十分酒便有十分才情。他嗜酒如命,自言“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将进酒》就是他酒酣之时嚷出来的杰作。明人徐增认为“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

  3、余光中先生有一首诗《寻李白》,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在中国文学史上,“酒”可以说是留下了千古美名。许多文人,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曹孟德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还有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等等。

  在这些人中,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因为他的诗写得独绝千古而获得了“诗仙”的称号,而且也因为他的酒而留下了“酒仙”的美名,说到这里,大家都知道了,他就是——李白

  那么,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又有怎样的感情倾注于其中呢?今天我们师生就通过一首诗来走近李白。这就是他的《将进酒》。(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 太白 ,号 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 浪漫主义 主义诗人,有“ 诗仙 ”之称。与杜甫齐名,并称 “大 李杜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2、写作背景:

  《 将进酒》是汉乐府旧题,题意为“劝酒歌”。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3、“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 收集与酒有关的诗词名句。

  掀开中国文坛的红盖头,酒香随清风徐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且看——

  (课堂展示)

  ①、诗→“酒”

  (1)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3)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4)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6)兰陵美酒郁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7)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8)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9).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绝句》)(10)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12)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②、“酒” → 诗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自称“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一首醉酒的诗。看来,李白天生为诗酒而来,为后人读诗酒篇而来。今天我们就来读他的劝酒诗。

  4、初读解字词知韵律——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掌握字词文意。

  ①、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②、播放配乐朗诵1(康桥朗诵,视频),初步感知全诗的韵律和气势。

  ③、分组诵读,画出韵脚。明确:韵脚:来、回、发、雪、月、来、杯、生、停、听、醒(作平声)、名、乐、谑、酌、裘、愁。

  5、识记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

  将进酒(qiāng) 莫使金樽空对月(zūn ) 烹羊宰牛且为乐( pēng )

  岑夫子( cén ) 钟鼓馔玉 ( zhuàn ) 斗酒十千恣欢谑( zì xuù )

  呼儿将出换美酒( jiāng )千斤散尽还复来( huán )。

  三、引领探究

  ㈠、二读品酒兴,读出酒意。

  1、诵读指导:

  ①、播放配乐朗诵2(濮存昕朗诵,乐队现场伴奏),理解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有感情、得法诵读全诗。

  ②、因声求气: 诵读时充分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

  指导示例:开篇两句长句,犹如挟天风裹海雨,迎面扑来,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第二句“奔流到海不复回”,言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韵律。接着,又是两个同样的长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五六句,诗人感情由“悲”而“欢”,节奏顿转和缓,句式也变为七言,“须”“莫”“必”“还”“且”将欢畅之情推进、提升、积聚成高亢、嘹亮的“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样的豪歌壮举,至此,诗人狂放之情渐趋高潮,诗的旋律愈益加快,“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忽然加入四个短句,不仅诗的节奏变化,也仿佛听到酒席上频频的劝酒声。更甚者,诗人连声劝酒,诗兴大发,引吭高歌。之后,诗人感情由狂放转为愤懑、激越,发出最后的豪言壮语:千金散尽还复来,一醉方休,同销万古愁呢!诵读至此,我们的身体里、声音里好像也奔涌着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③、分组诵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加粗字重读

将进酒教案教学重难点第3篇

 《将进酒》这首诗是千古名篇,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涵丰富、历久弥新。要想上好这堂课,真的很难。诗歌教学究竟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我深知: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所以我看了《百家讲坛》——“诗仙李白”、“诗歌唐朝”,《唐之韵》——“一代诗仙”等视频,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李白。在此基础上我反复揣摩每一句诗、每一个词,把备课的归属点定位在李白的诗歌魅力和人格魅力上。我决定以读为基本线索,重在对诗歌进行理性思考,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悟诗人的情感。

  可以肯定的几点:

  1、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上、教学进度的推进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刻意赶教学进度、完成教学环节,而是按学生活动的自然生成来推进课堂,并没有严格的划分各环节的时间。

  2、老师的主导地位没有因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丧失。老师投入激情去带动学生,用鼓励和赞许给学生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在总结提升阶段,老师的主导地位尤显重要,一句话就有可能成为课堂的亮点。

  课堂效果总体上来看还可以,但仍有不少遗憾:

  1、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最大限度的被激发出来。

  2、诵读指点不够到位。老师在诵读指导上如蜻蜓点水,如落实到具体词语上,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3、这首诗本应让学生当堂背诵,但由于时间关系,设计的背诵环节没来得及进行。

  总的看来,我个人的收获还是很大的,备课的过程就是自我修炼的过程,从中悟出的很多东西对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将进酒教案教学重难点第4篇

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涵丰富,历久弥新然而,现代中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对诗歌难以产生亲近之感,这不得不让语文老师费尽心思。

  那么诗歌教学究竟该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从自己上的《将进酒》中得到了一点启示。

  李白的《将进酒》写于天宝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时期,李白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蓄积已久,却又无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倾吐胸中的不平之气整首诗读来荡气回肠、潇洒飘逸所以历来为朗诵名家所钟爱但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朗诵者通过朗读传达出的又是对诗歌不同的解读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灵机一动:为何不从比较朗读入手,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中悟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再用自己的朗读去表现对诗歌的理解。

  于是,我从众多的朗读录音中选择了濮存晰和焦晃的朗诵。

  在讲授前两句诗,我先让学生自己揣摩其中的情感并在诗中标注重音、停顿、升降调等符号接着学生们自由朗读,之后再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结果学生们发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后三字要重读,声音要洪亮,气势要充沛,后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后三字要收束有力,这样才能表达出黄河一泻千里,汹涌澎湃、直走东海的气势。

  随后,在听“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时,学生们产生了争议,有的认为焦晃读得激情澎湃符合李白豪迈积极的性格,有的认为濮存晰读得悲伤凄凉,体现出了李白苦中作乐的真实情感我趁势引导学生,不论读得悲切也好,激昂也好,李白的人生观都是积极的,我们不能把“人生得意须尽欢”两句误以为是李白的沉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亮出的才是李白的人生价值宣言学生们听后大受鼓舞,用洪亮的声音再次齐声朗读,那感觉与前面相比简直是大相径庭,连我都被感染了。

  接下来,在讲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时我请学生们自读,可学生怎么也读不出感觉,我就用李白曾两次入京,又两次见弃的经历启发学生,他们终于品味出了其中包含的激愤之情不少学生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当讲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时,学生们却怎么也读不出愁的滋味,于是我就让他们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一经对比,学生们发现濮存晰读的愁绪更浓,愁中又带有悲壮之意,而焦晃则读得斩钉截铁几乎不用我提问,大家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样读我顺势让学生们从全诗入手,体会一下“愁”的内涵,为何用“万古”来形容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逐渐发现李白的万古愁,愁的是怀才不遇,但这并不是他个人的悲哀,而是封建时代多数才子的共同命运,再加上人生苦短,稍纵即逝,这愁就显得更加深沉学生们顿时醒悟,就开始模仿濮存晰的朗读,一遍又一遍,终于读出了愁之深,愁之广。

  整堂课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比较好的方面体现于开头的导入部分,能够让学生温故知新,简洁明了的引入课文上课的板书设计好,驾驭课堂的能力好不足的方面则体现于我把教学重难点把握在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体味诗人情感的跌宕起伏,在分析诗歌时把情感分析过细,过于透,从而削弱了诗歌的意境,让学生不能更好的品味诗歌。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