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归去来兮辞进行评论

日期:2021-05-17

这是归去来兮辞进行评论,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归去来兮辞进行评论

归去来兮辞进行评论第1篇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自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序言参考译文】

我家境贫寒,耕种所获不足以养活自己。又生了一屋孩子,米缸里没有存粮,对生活所需,我缺乏获得之术。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官,我当时也豁然产生了这种想法,只是求官无门路。恰逢使者出行于四方,各地州郡长官都以仁爱惜才为德,我叔父因(看到)我贫困(就加以推荐),于是我被任命为小地方的官吏。在当时,战乱未平,心里害怕被差往远地。彭泽县距我家今一百里路,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因此就请求为任彭泽。(可)没几天,眷念田园,就产生了归乡之念。为什么呢?我生性真率自然,这不是勉强改变得了的;饥冻之感虽深切心底,但违背本性使我受到双重的煎熬。我曾做过些求官之事,(但)都是为了口腹之需而驱使自己;于是苦恼感慨,深觉有愧于平生心志。本想等到秋收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可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心情悲痛,要立刻奔丧,于是自己弃官离职。从仲秋到冬季,只在职八十多天。就着这件事,我抒发内心之意,写了篇文章,名为《归去来兮》。写时是乙巳年十一月。

【原文有作者自序,作正文阅读之参考极恰,惜高中课本未选入。】

【正文】

归去来兮!(劈头一声长啸,归去之念从心底喷涌而出)田园将芜(田园芜,则本真失矣),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本文主要写“乐”,却先着笔于“惆怅”、“悲”。一“胡”一“奚”,自问自疑,实自谴自责也。自谴自责更显归意之坚之烈)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喻误入仕途,迷失自我)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四句半写懊悔,半写庆幸)

【首段,先以呼告句直表归田园的决心,再述归去之由。其归去之由是不能忍受心为形役。陶潜实在贫寒,按说,人格受些委屈,暂被腹实身暖之需所驱使,当无可厚非,不足深耻。而他偏偏因此惆怅独悲;虽已然跻身足以为己为家获取温饱的仕途,拥有万人欣羡的际遇,却因步入官场懊悔不迭,唯恐抽身不及。古今诸多俗物,削尖脑门混仕途,一心只想飞黄腾达,为一官半职不惜出卖一切,本真荡然,人格物化,欲如深壑,心为形奴,但头从未从浊浊宦海里抬起,心从未迸出些许惆怅。两相比较,深叹陶潜心性高洁,境界超凡。】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移情于物。行舟之飘遥放流,衣襟之随风舞动,均是作者心灵重获自由舒畅的写照。)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一“问”一“恨”,极写归心似箭之情)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见家门,孩子般狂喜速奔。极写归家之兴奋)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侧面写归去之愉悦。孩子们的至真至性,是作者一度失去自由的心灵得到的最好营养)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应前段“实迷途其未远”。松菊,作者自喻也;松菊犹存,喻心性未失)携幼入室,有酒盈樽。(陶潜舐犊情深,孩儿们设酒以投其趣。甫归田园,即得亲情之乐,饮酒之乐,故其乐也融融。)引壶觞以自酌,(陶潜嗜酒如命,逢酒必饮,常不管酒主是谁。与其说饮酒乱性,不如说饮酒显性。饮酒乱性仅适用于低俗之人。酒揭下他们的平日岸然道貌,把他们内心隐藏着的真性——龌龊的人格,下作的欲念——昭然于天下,所谓“乱性”,实显其性耳。陶潜嗜酒,酒则将其放浪不羁的心性发挥到极至,实张扬其性也。苏轼《放鹤亭记》云:“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其亦陶潜之谓也?)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在俗夫心目中,自家庭树,怎能怡颜?柴门草户,何足倨傲?容膝之地,如何安身?而在陶潜心目中,庭边五柳,如同家人、伴侣;蓬荜小窗,可放眼阡陌南山,亲近日月风雨;萧然斗室,可偃仰啸歌,随心由性)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因息交绝游也)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或曰:园中散步,或行或憩,拄个拐杖,还不时呆呆远望,何趣之有?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云:“前几天,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来探望我,她刚从树林里远足而来,于是我就问她,她观察到一些什么。“没有什么特别的。”她回答说。我简直不相信我的耳朵。在树林中穿行一个小时,却没有看到什么值得注意的东西,这怎么可能呢?我自问着。我这个不能用眼睛看的人,仅仅凭借触觉,就能发现好几百种使我感兴趣的东西。我用双手亲切地抚摸一株桦树光滑的外皮,或者一株松树粗糙不平的树皮。在春天,我摸着树枝,满怀希望地寻找蓓蕾,寻找大自然冬眠之后苏醒过来的第一个征兆。有时,我感觉到一朵花的可爱而柔润的肌理,发现它那不平常的卷曲。偶然,如果我非常走运,将手轻柔地放在小树上,我可以感觉到小鸟在音律丰满的歌声中快乐地跳跃……”灵魂纯净、心有慧眼如海伦·凯勒者,定能知陶潜之趣)云无心以出岫,(自喻:白云出岫,非其本心;我涉仕途,违我本心。)鸟倦飞而知还。(自喻:鸟为食物远飞,倦而尚知归;我为口腹出仕,既怅然自失,理当回归)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孤松,自比也。一样孤,一样傲,一样坦对风雨云岚)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再表心迹)悦亲戚之情话,(天伦之乐)乐琴书以消忧。(读书抚琴之乐。陶潜深得读书之乐——其《五柳先生传》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潜也深得抚琴之乐——《晋书·隐逸·陶潜》云:“(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农事之乐)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游历之乐)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融入自然之乐)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两句承上启下。万物之所以得时,是因为它们安天乐命)

【二、三两段,层层铺叙,依次写了归途、抵家及抵家后的涉园散步、读书抚琴、西畴躬耕、游山乐水。写尽回归田园之乐,有天伦之乐,饮酒之乐,琴书之乐,农事之乐,置身自然、物我两忘之乐:总之是心灵的自由畅快之乐。然其乐确乎苦涩、平淡,那些乐于高堂华屋、乐于锦衣玉食、乐于花天酒地、乐于轻歌狂舞、乐于狎妓藏娇的人,必不屑也。而两种境界的乐孰高孰下,必有能辨之者;陶潜人格中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高拔脱俗的品性,必有能感之者。】

已矣乎!(毅然决然)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俗夫人生,只着眼于眼前,只见滚滚物利,只闻欺诈纷争,故终日匆匆,终生遑遑;陶潜则把人生放在整个宇宙的时空维度中考察,获此高度,有此眼光,故知人生苦短、去留随化,知富贵荣华是过眼烟云,知羽化登仙是虚妄,知在维持生理需求的同时还须张扬精神生命,知大可不必为一时的口腹之欲而委屈了具有永恒意义的精神追求,知精神生命的完整、独立和自由才是人生的真义)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怀良辰、乐山水,植杖耘耔,登高舒啸,临水赋诗,四句写尽陶潜淡泊洒脱、随心由性的生活常态)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乘化以终,安天乐命,胸襟何其坦荡)

【末段,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不求富贵,不慕神仙,去留随化,安天乐命。读罢二、三段,知陶潜之乐;读罢末段,则知陶潜之所以乐其乐矣!】

【结语:

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行色匆匆的人们,多无饥寒之虞,衣必锦,食必肉,住有楼,行有车,但烦恼亦有增无减——人类文明固有此悖论乎?陶潜的经历和诗文,似乎也给读者一个悖论:这个家中“环堵萧然”“瓶无储粟”、身上“短褐穿结”、出行或“策扶老”或“乘蓝舆”的陶潜,何以自得其乐?这两个问题实质上是一样的,我们不妨先开解后者,或许因之也就开解了前者。

陶潜一生,确无治国平天下之功,但他留下的是具有永恒价值的精神产品。《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云:“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属,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可见,我们许多伟大的前辈,都从陶潜身上汲取了精神营养。那么我们这些精神营养严重缺失的当代人,又当如何?】

归去来兮辞进行评论第2篇

一本将自我剖白进行到彻底的自传性小说,杜拉斯把最隐秘的情绪写出来,事实上不一定关心读者是否喜欢。这是暮年来老人家意图表达自己的一切,也有野心这样去写。但根本上算是自娱自乐,我认为她是在把情绪理清楚,把以前与悲伤和原生家庭紧紧相连的身份认同理清楚,把过去的自己再认一遍。不修饰、不美化,一字一句复述出来那个被时代和社会压抑着、渴求性与爱、内心匮乏的少女。那个“备受摧残的面容”,正是一步一步发展至成熟的自我。愿意更爱现在的她的人,一定是出于灵魂,而不是单纯、没理由地仰慕她的相貌,更不是基于性爱。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给自己这样露骨的剖白,可以说对写作很赤诚了。

小说格局不大,五脏俱全。从个体出发,把自己能想到的疑问和思考都写出来,尽量带有反思和趣味性。与其说像小说,更像散文或者诗歌。但如今的小说包含万物,定义早已不像当初那么简单,小说作家在反叛的过程中定义并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流派,有人喜欢一种流派,必定也会有人讨厌,对音乐的偏好同理。

能在这样的写法里维持一定的秩序和连贯性,作为对意识流作品的起步了解,还是很不错的。如果你只是出于想要在这本书寻找阅读有趣情节的快感的目的,建议是既然读几面都已经读不下去了,那就立马抛开。名气和流行度其实不重要,阅读体验究其根本是私人的——这样一本摆明了不商业的自传性小说,从个体故事出发,由于故事背景与中国女性长大的也不一样,想要理解本来就需要先对那个时代和社会背景有所了解,才能以微知著,对它产生共鸣。

而关于写作风格方面,一个作者越是具有独特性,风格越独树一帜,喜欢和讨厌的人就会争得越激烈。其实没必要。想读可读性强、情节跌宕起伏那一类,这一本显然不适合,作者的目的不在于此。试读几面读完,爱看就看下去吧,否则不必要买。如果很想读透,建议做私密标注,可以把初次理解写上去,反复重读,搜索资料,再做出更正,这时起码会有一个基础的个人理解;然后再去查阅一下写作背景和作者个人资料,自己做一个reading response,会更方便了解这个作品的价值,但也没必要跟风鼓吹。假设一个人对她、对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完全没有相关了解,也没有时间调查,读起杜拉斯这本书,就好像听一个与自己生活不相干的人用跳跃性的思维向你倾吐、发牢骚,就算说出来的句子很美,也不愿意用你能理解的语言解释,这样持续久了,如果没有兴趣研究,就显然是很累的。

对想看完的人来说,我就不剧透了。其实看完很高兴,有很多描写很棒。就是有点短,但确实是适合二刷的作品,毕竟杜拉斯使用了相当多的repetition和metaphor,甚至引申了自己别的作品,初刷虽然很认真,依然感觉没吃透。有些部分读着太绕,不知道是不是译者的锅,好多句子有晦涩累赘的观感,删减一些,也不影响全文。读完重读,结合后文理解前文,再结合前文理解后文,把故事连贯起来,相信会有新的收获。

从对当时社会批判的价值来说,这本也没有很重要。《情人》基本算是杜拉斯对人生的一个回顾,她写出这样一本书来,是自己在写作中体验和宣泄,也是在跟过去的自己建立更深的理解和交流。想了解杜拉斯,或者想对意识流有个基本了解,这本很适合。起码拿来入门是很适合的,其它的就不必有很高的预期了。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

归去来兮辞进行评论第3篇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课文的传统篇目,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笔者认为,文章在描写田园之乐的同时,隐隐约约地夹杂了作者寄情于田园时的某些孤独、迷惘甚至是悲凉,而这点却被历年来的教材教参给忽略了。其实文章关于这方面的表达是很多的,非常明显的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人教版第二册(必修)就是这样解释的:“为什么心神不安啊,想要到哪里去呢?”再如课文三次出现“孤”:“抚孤松而盘桓”、“或棹孤舟”、“怀良辰以孤往”,其实“孤松”也罢,“孤舟”也罢,它都是诗人悲凉心境的折射,有着一种“知音世所稀”的感慨与困惑。

实际上,根据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想一想陶渊明这里的悲凉,也是容易理解的。首先,它来自生活上的沉重负担。陶渊明曾祖父陶侃曾为东晋大司马,食邑三千户,但到陶渊明这一代时,家道已经衰落,再加上当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陶家亦免不了受其影响。陶渊明在《归》文《序》中就是这样写的:“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亲故多劝余为长吏——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这里陶渊明就很明显的表明:做官就是为了糊口。《宋史·陶潜传》也记载:“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由此可见,陶渊明多次出仕与贫苦家境有关。这种物质困扰在诗人晚年诗文里也有所体现,如《乞食》、《告子俨等疏》中,就表达了受了邻居恩惠而无从报答的惭愧之情,以及因自己归隐而让子女从小饱受饥寒的内疚之情。毕竟,生活是实实在在的:春光再好,无以果腹;而“童仆欢迎,稚子候门”的喜悦,也丝毫不能抵消“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的尴尬。

其次,陶渊明的悲凉还有抱负无由施展的苦闷。陶渊明并不是一个天生的隐士,他出生书香之门,从小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思想的教育,曾祖陶侃曾因战功而被任为太尉,祖父陶茂父亲陶敏都官至太守,少年时代的陶渊明习武也习文,希冀着以后能有所作为,振兴家业。青年时他曾投奔当时的名将也是陶家世交的谢玄,可惜谢玄在朝廷的政治斗争中被排挤,陶渊明失去了依靠。中年时期他曾做过当时大将桓玄的幕府,希望借机平定浙东五斗米道人叛乱,为朝廷立功,后来,当他看出谢玄的篡位野心后,才离开了桓府。陶渊明的这种思想在他的诗歌里也有所体现,例如他在《杂诗》(二)中就是这样写的:“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而《杂诗》(三)则表现得更为彻底:“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房。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日月有环周,我去不再阳。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这里诗人将春天的荷花与秋天的莲蓬做对比,感叹人生的昔盛今衰,表现对往昔祖先所建立的赫赫功业的企慕和如今壮志难酬的感慨。就是后来东晋灭亡刘裕称王陶渊明被荐为彭泽县令时,他仍积极致力于政务,例如他曾花很大气力清查户口,把一些大官僚家隐瞒不报的男丁都给清查了出来,依人纳税,从而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因而,“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在陶渊明的脑海里其实有着很重的分量,正如韩愈在《送李愿归盘谷序》中所述:“吾非此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或许正是时运不济,陶渊明有志难聘,所以我们在分析《归去来兮辞》中“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样的句子时,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陶渊明寄情田园的情怀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归》文中作者的矛盾与犹疑是不该也不能被忽略的,我们不能只顾及文章主旨的完整性而忽略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正以为陶渊明在归隐的道路上走得很艰难,也有过迷惑与不安,我们方能从中体会他个性的率直与人格的刚健,“不为三斗米折腰”的硬气才更有了震撼。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