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

与妻书教案中职

日期:2021-12-26

这是与妻书教案中职,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与妻书教案中职

与妻书教案中职第 1 篇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文中所用典故,及其相关成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时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zhi,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冈,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冈起义”。这次起义,是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

  (辛亥)起义的前奏。

  (二)烈士生平简介。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县(今福州市)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14岁进高等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昂地说:“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毕业后到日本留学。

  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学生接到黄兴、赵声两人的来信,说事情大有可为,林觉民于是离东京回国,准备在福建起义响应。到了香港,黄兴把他留下来协助广东革命事务。于是他便停止了建州起义响应的计划,专程回福建召集同志来香港参加广州起义。三月二十九日(阳历四月十七日)早晨,他和方声洞等率领全体福建同志入广州,和林广尘(文)会于城内。下午五点多钟,一同攻击轰炸督署,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三)本文的写作经过。

  1、这封《绝笔书》是林觉民烈士在起义前三天的三月二十六日(阳历四月二十四日)夜里写的,原书共两封,一封是给他父亲的,内容仅云:“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这里所选的一封是写给他夫人陈意映女士的,信里充满了牺牲一己,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

  2、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绝笔书)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两年后(1913)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

  《与妻书》手稿,现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伯新即信中之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四)学生对照书下注释自己翻译文章。

  (五)检查翻译情况。

  1、分段翻译文章(以学生翻译为主)。

  2、解释重点词语:

  (1)卿卿

  (2)竟书

  (3)掩映

  (4)率性

  (5)模拟

  (6)太上忘情

  (7)眼成穿而骨化石

  (8)独善其身

  3、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3)汝泣告我

  (4)瓜分之日可以死

  (5)卒不忍独善其身

  (6)汝幸而偶我

  (7)当尽吾意为幸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文章中所用的典故

  所谓“典故”,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诗句。课文中的典故有如下几处: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司马春衫”

  语出白居易《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中写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深受乐曲的感

  染,联想到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十分感伤,落下的泪水打湿了青布衫。林觉民用“司马春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春衫”,当为“青衫”之误。

  “太上之忘情”

  原作“圣人忘情”。语出《世说新语·伤逝》:“王戌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林觉民说“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眼成穿”

  是“望眼欲穿”的化用。意思是极目远望,眼睛都快要破了,形容盼望非常急切。语出杜甫《寄越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归好肠堪断,新愁眼欲穿。”

  “骨化石”

  事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林觉民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

  “破镜能重圆?”

  作者反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反动统治者肆虐的中国,夫妻离散,永无团圆之日。“破镜重圆”,事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方于都市。有苍头(奴仆)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乃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照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

  后来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又重新团圆。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语出《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处于困窘的境地,也要搞好自身的修养。后用来指保持

  自身的节操;只顾自身好而不顾大局。林觉民说自己“不忍独善其身”,表明了他心系国家、人民的伟大胸怀。

  5、课文中时间的记法。

  (一)、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辛未,干支纪年,1911年。

  三月,农历三日,当为公历四月。

  念六,二十六日。念,二十。

  四鼓,即四更,凌晨1~3点。

  (二)、适冬之望日前后。

  冬之望日,农历立冬之月的十五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

  (六)分析文章内容。

  1、找出文章表示中心思想的一句、

  2、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分析:文章第1段“吾作此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句话,说明了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在说明心情时即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说明原因则正是为了引出“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2段中“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则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第3段集中抒发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应了中心前半的“吾至爱汝”。第4段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呼应了中心后半点的“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5段进一步呼应“吾至爱汝”,表达了自己“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的心愿。第6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独善其身”这个中心句,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吾至爱汝”;“不幸”,使自己“就死”。第7段希望妻子“当尽吾意”,这里的“吾意”,就是遗书的中心,以此结束全文。

  3、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了解本文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的写法。)

  提示:

  (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

  (2)《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交融地结合起来。

  “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其中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写遗书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详谈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4、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在抒发对妻子的爱的过程中阐述革命的道理的(具体方法)。

  (一)、以情说理(四个回忆的部分)

  (二)、以事说理(第二自然段及第三自然段后半部分)

  进而了解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是抒情为主,以情见长,兼及记叙,议论。作者把感夫妻之恩爱,愤国家之黯弱,怜天下之离散,悲夫妻之死别的复杂思想感情融于一体。信的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

  生人作死别”的显豁,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如写到中国事势之时,抒发的则是对国家黯弱腐败愤慨之情。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意境全出,以增强情的感染力量。如忆双栖生活时,“梅筛月影,依稀掩映”,何其惬意!而今却生离死别,怎不声泪俱下!或通过描绘形象来抒情,使情具象化。读罢全信,我们似乎见到了一个既忠于爱情,但又能舍小家为大家,“为天下谋永福”,视死如归的英雄汉,也见到了一位感情笃厚,知书识理的妇女;或结议论来抒情,寓情于理,情理相生,使说理充满了感情色彩,全信充溢着浩然正气,虽为生离死别的绝笔,却又是声讨反动势力的檄文,也是振聋发聩,给人以力量的正气歌。

与妻书教案中职第 2 篇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自读提示”,口头归纳“自读提示”的主要内容。

2.解释词语:(1)卿卿(2)竟书(3)掩映(4)率性(5)模拟(6)太上忘情(7)眼成穿而骨化石(8)独善其身

3.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5)卒不忍独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7)当尽吾意为幸(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指导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二)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在课文中逐一划出各段关键性句子,说明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样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思考与练习一)

(三)解决上述问题;学生讨论,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第1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

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爱汝”与“勇于就死”,看来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济世的革命者看来,是统一的。请在这一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作者是怎样将这两者统一起来的。(原句略。小结:林觉民极爱其妻,正是这种感情升华,才使他更“勇于就死”。正因为自己享受了爱情、家庭的

幸福,所以希望“天下人”也能享受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甘于牺牲自己小家庭之幸福,其情操高尚,十分感人。)

第3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发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爱汝”的感情。这一段主要回忆夫妇生活中的数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中所追忆的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第一件事是夫妻谁先死的谈话,说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说明自己“至爱”妻子,怕妻子担受不起沉重的悲痛。这三件事的共同之处是都反映了烈士生前对妻子的眷念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即“吾至爱汝”。)

第4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论说全文中心的后半点“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当时国家腐败,社会黑暗,灾难深重。作者假设了人们命运的两种情况,具体是哪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死”——随时随地都有生命危险,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死去;第二种情况:“离”——“即可不死”,也可能“离散不相见”,“较死为苦”。)“今日吾与汝幸双健”,但眼看“天下人”的“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又怎能忍受?这就是林“敢率性就死不顾汝”的原因。在行文上,作者采用了反问句式,请找出反问句,说明其作用。(启发妻子深思,让妻子理解、谅解自己的行为和心情。)此段后一层是嘱咐后事,自己“死无遗憾”,希妻子把孩子抚育成人,继承自己遗志。从这些说理与嘱咐中,可见林觉民的崇高思想和坦率胸襟。

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而在第4段末了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是简单的重复还是论述的深入?(是论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释,是在概括的述说后得出的结论;第二次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是在详细叙述钟爱之情以及与当时形势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

第5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进一步表达全文中心“吾至爱汝”的衷情。“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个革命

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展开全文阅读

第6段,“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夫妻恩爱;“不幸”,“忍舍汝而死”。“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

第7段,“当尽吾意为幸。”希望妻子透彻了解遗书的意思,也就是全文的中心——“吾意”即“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小结:钟叔河序叶绍袁《甲行日注》云:“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这番话,验之于林觉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

(四)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1、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通览全文,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2、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三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3、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通览全信可知,一、五段基本上属于抒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记叙,二、四、六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

。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并不直说,而用“遍地星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第6段中说:“……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五)本文语言也非常好。首先是因为这些话都是烈士从肺腑中倾泻出来的,情真意切。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普希金说:“如果你的语言不是出自你的内心,你就不能打动别人的内心。”正因为这封信里都是剖肝沥胆的话语,所以那样地扣人心弦。其次,也由于烈士平素的语言修养高。烈土生前对语言文字是很注意学习、钻研的,有多种译著。这封信语言浅近平易,使用的是杂有白话成分的通俗文言。如“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泪珠与笔墨齐下”、“吾心不忍”、“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等,都同白话很接近。信中用了许多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等,但都融入通俗的语言之中,既增强了语言表现力,又没有冗赘艰深的毛病。如果不指出来(共有十处),一般人还不觉得有不少典故。

(六)作业: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与妻书教案中职第 3 篇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自读提示”,口头归纳“自读提示”的主要内容。

  2、解释词语:

  (1)卿卿

  (2)竟书

  (3)掩映

  (4)率性

  (5)模拟

  (6)太上忘情

  (7)眼成穿而骨化石

  (8)独善其身

  3、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3)汝泣告我;

  (4)瓜分之日可以死;

  (5)卒不忍独善其身;

  (6)汝幸而偶我;

  (7)当尽吾意为幸;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指导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二)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在课文中逐一划出各段关键性句子,说明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样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思考与练习一)

  (三)解决上述问题;学生讨论,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第1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

  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爱汝”与“勇于就死”,看来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济世的革命者看来,是统一的。请在这一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作者是怎样将这两者统一起来的。(原句略。小结:林觉民极爱其妻,正是这种感情升华,才使他更“勇于就死”。正因为自己享受了爱情、家庭的幸福,所以希望“天下人”也能享受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甘于牺牲自己小家庭之幸福,其情操高尚,十分感人。)

  第3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发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爱汝”的感情。这一段主要回忆夫妇生活中的数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中所追忆的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第一件事是夫妻谁先死的谈话,说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说明自己“至爱”妻子,怕妻子担受不起沉重的悲痛。这三件事的共同之处是都反映了烈士生前对妻子的眷念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即“吾至爱汝”。)

  第4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论说全文中心的后半点“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当时国家腐败,社会的黑暗,灾难深重。作者假设了人们命运的两种情况,具体是哪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死”——随时随地都有生命危险,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死去;第二种情况:“离”——“即可不死”,也可能“离散不相见”,“较死为苦”。)“今日吾与汝幸双健”,但眼看“天下人”的“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又怎能忍受?这就是林“敢率性就死不顾汝”的原因。在行文上,作者采用了反问句式,请找出反问句,说明其作用。(启发妻子深思,让妻子理解、谅解自己的行为和心情。)此段后一层是嘱咐后事,自己“死无遗憾”,希妻子把孩子抚育成人,继承自己遗志。从这些说理与嘱咐中,可见林觉民的崇高思想和坦率胸襟。

  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而在第4段末了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是简单的重复还是论述的深入?(是论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释,是在概括的述说后得出的结论;第二次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是在详细叙述钟爱之情以及与当时形势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

  第5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进一步表达全文中心“吾至爱汝”的衷情。“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个革命

  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第6段,“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夫妻恩爱;“不幸”,“忍舍汝而死”。“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

  第7段,“当尽吾意为幸。”希望妻子透彻了解遗书的意思,也就是全文的中心——“吾意”即“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小结:钟叔河序叶绍袁《甲行日注》云:“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这番话,验之于林觉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

  (四)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1、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通览全文,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2、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三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3、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通览全信可知,一、五段基本上属于抒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记叙,二、四、六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并不直说,而用“遍地星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第6段中说:“……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五)本文语言也非常好。首先是因为这些话都是烈士从肺腑中倾泻出来的,情真意切。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普希金说:“如果你的语言不是出自你的内心,你就不能打动别人的内心。”正因为这封信里都是剖肝沥胆的话语,所以那样地扣人心弦。其次,也由于烈士平素的语言修养高。烈土生前对语言文字是很注意学习、钻研的,有多种译著。这封信语言浅近平易,使用的是杂有白话成分的通俗文言。如“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泪珠与笔墨齐下”、“吾心不忍”、“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等,都同白话很接近。信中用了许多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等,但都融入通俗的语言之中,既增强了语言表现力,又没有冗赘艰深的毛病。如果不指出来(共有十处),一般人还不觉得有不少典故。

  (六)作业: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与妻书教案中职第 4 篇

一、教材分析:

  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样一篇看似写景抒情为主的,却也蕴含着一种深意,在对南北雪景的描绘中,既饱含作者对往昔的怀念,也将自己对复杂政治形势的思考与希望寄托在其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运用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朗诵诗歌,感悟的内容;

  (3)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课文,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中寄寓的精神内涵与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朗读诗歌,感悟的整体内容;

  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都是文走进鲁迅先生笔下的《雪》。

  (二)作者介绍:让学生根据自己先前所学概括主要信息。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文中的字词。

  2、学生质疑,提出需要讲解的字词。

  提示:磬(qìng)口;脂粉奁(lián);灼灼(zhuó zhuó)褪(tuì)尽

  3、结合课后练习一,作者描写了南北两方的雪,请找出相关的段落。

  明确:(1——3段)描写江南的雪;(4—6段)描写朔方的雪

  4、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相关词语,概括南北两方雪的特点。

  提示:江南的雪——滋润美艳;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粘连

  5、请学生自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1)女生朗读描写“江南的雪”的文字,要求:婉约、柔和、舒缓。

  (2)男生朗读描写“朔方的雪”的文字,要求:激昂,富有气势。

  (四)细读探究:

  1、作者描写江南的雪,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的?

  提示:雪野中的花,雪地里堆雪人的孩子等。

  2、请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文字,对作者所写的景物进行适当的赏析。

  提示:(1)第一段,写雪野中的花,从颜色上去写,如“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

  (2)第二段“像紫姜芽一般的小手”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体现了孩子们不畏严寒,快乐嬉戏的样子。

  此部分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学会从修辞、感官、动词、虚实等角度去把握景物的特点。

  3、思考:除了“滋润美艳”的特点,你还读出了作者笔下江南的雪的哪些特点来?

  提示:江南雪中蕴含着“春”的气息,江南雪中饱含着欢乐的氛围。

  4、思考概括:你觉得作者对江南的雪饱含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提示:喜爱,回忆中的温馨与甜蜜。

  6、请一位同学选取1——3段中的部分再读,力求读出感情。

  7、请细读描写朔方的雪的文字,找出相关词语作赏析。

  提示:(1)“奋飞”“灿灿的生光”“升腾”“旋转”“闪烁”等动词,表现了北方的雪下时磅礴大气。

  (2)“如包藏的火焰的大雾”运用比喻,写出了日的照耀,一派冰天雪地白茫茫景象。

  8、从作者的这段文字中,你觉得两地的雪有什么不同?

  教师概括:一种温婉,一种有力量、

  (五)拓展延伸:

  思考:作者写两地的雪,仅仅是为了写景么?有没有别的用意?

  提示:文末“1925年”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会知人论世。

  此时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南方革命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而北方的政治形势仍然是一片茫然,作者渴望北方能像南方那样开展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

  (六)课文小结:

  略

  (七)作业布置:

  今年我们家乡也下了几场大雪,有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雪景么?请你用文字描绘一下吧!

  《雪》教学反思

  鲁迅先生,是人们敬佩的作家;而鲁迅先生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稚年趣味,如《藤野先生》中的感激与忧患,情感复杂,也是老师讲解和学生理解的难点。《雪》这篇选自《野草》这部散文诗集,如果单纯从写景的角度去赏析,《雪》这一课的描写算不得晦涩难懂,但是如果要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景物描写背后所蕴含的感情,如何引导和体会却是个难点。

  既然是写景类的,那朗读是前提,没有依靠朗读设备,又怕学生准备不周,所以选择了自己范读,既帮助学生预习,也试图更好的把他们带到情境当中去。在完成了基础字词疏通之后,依靠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两大部分的内容。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平时课堂讲解过程中景物描写分析的常见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赏析点进行景物特点的分析,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明白要从“修辞、感官、正侧面、虚实”等方面入手,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回答中,学生并不觉得棘手,特别是对江南雪景的概括,对孩子们玩雪堆雪人的场景的感受,他们感同身受,很好把握。

  但是本文的难点在于对朔方雪的把握,相对大气的雪景中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情思?所以我仍然选择从描写雪景的关键词着手,这一部分集中体现在动词的运用上,引导学生解释相关动词,从而体验朔方的雪的特点。最后,透过景物描写的现象,去触摸鲁迅先生抒情的本质,提醒学生结合时代特征去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因为是教研室刘老师的调研课,课后有幸与刘老师就教学思路和课堂过程进行了交流,颇有收获。正如刘老师所说,本文通过朗读体验景物体验情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可是我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适时的注意引导,在自己朗读了之后,没有通过有效的朗读手段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单纯的知识性的分析显得相对空洞,自己过多的成为了教学的主体,而放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地位显得过于强势,我想自己有必要真正做到还课堂给学生,做一个智慧的引导者。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