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6-01
这是烛之武退秦师面试教案,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理清故事脉络。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得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爱国情怀,以及遇见人生困境始终抱有希望,默默准备,等待机会来临的达观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大家都知道三顾茅芦吧,这是人人皆知的明主求贤的故事。诸葛亮才智过人,他配得起这样隆重的邀请。但另一方面讲,他又是很幸运的,他能在正能为国效力的年纪遇见伯乐。然而,历史上有很多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却因君主视而不见,或者小人谗言等种种原因被埋没了,或者风烛残年才得以出山。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位老人,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他的故事。
2.本文选自《左传》,用PPT出示《左传》相关知识如下: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请学生简述故事的脉络是怎样的。
(起:首段---介绍故事背景;承:第二段---引出主角烛之武;转:第三段---烛之武说秦君,故事高潮;合:第四段---故事结局)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学生对故事已有了全局上的把握,本文故事是围绕人物展开,分析出人物的特色,故事的关键就把握住了。教师将下列问题用PPT出示,请学生默读,然后教师点名回答。
1.郑伯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具体的文本加以解释。
(怠慢重耳,贰于晋楚---势利自私,失之诚义;局势危机时才来求贤---目光短浅;求贤不忘威胁“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自私,维达目的不择手段。综上所述,郑伯是一个势利自私,目光短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试讲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从教材、教法、学法、过程、板书五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2、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昨日的战争”,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 “由教到不教”,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c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5、教学难点:烛之武高超的说辞艺术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 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采用以 下方法进行教学: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质疑激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讨论,探究解决问 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因此采用预习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四、教学设计
(一)预习设计
1、并结合书下注释了解《左传》。
2、了解本课历史背景。
3、通读全文,注意揣摩语意、语气,了解词语的意义、用法。
4、分析烛之武这一形象,他是如何说退秦师的?
5、通过本文体会《左传》语言特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有人说“口才,电脑,英语,驾驶”是当今青年必须掌握的四门技术,其中口才被排到第一位,由此可见口才在今天同样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人怎样凭三寸不烂之舍就使强大的军队退却的故事,请看《烛之武退秦师》
2.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
①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②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左传》的相关知识,解决生字词,学习积累文章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理清文章的结构,能用现代汉语流利的复述文章。
3.理解烛之武劝退秦师的逻辑思维顺序,并体会学习他不顾个人安危,勇于为国出征的大无私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理清文章的结构,能用现代汉语流利的复述文章。
难点:理解烛之武劝退秦师的逻辑思维顺序,并体会学习他不顾个人安危,勇于为国出征的大无私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那个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齐军的曹刿吗?他是我们初中所学课文《曹刿论战》的主人公,这篇文章同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一样,都选自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另一位机智勇敢的政治家:烛之武,看他如何单凭一己之力,救国于危亡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互相补充课前所了解的《左传》及左丘明相关知识。
明确:《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以后才多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丘明为春秋末期鲁国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听老师诵读课文,解决汜,缒,阙等生字词,结合注释标记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解文章内容,划分文章层次。
【明确】重点词句
(1)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同“矣”,句末语气词)
(2)古今异义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3)重要虚词
“而”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用法: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4)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撤退
(5)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
◎故事梗概
秦晋围郑,烛之武肩负重任,出城说服秦国退兵,他巧妙的为秦国分析了当前形势,指明灭掉郑国不利于秦国的发展反而会助长晋国的势力,分化瓦解战略,最终说退秦师,保护了郑国。
◎文章层次划分
第一段:晋、秦围郑
第二段:佚之狐居间烛之武,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三段:烛之武巧妙说退秦师
第四段:晋师撤离郑国,郑国危机化解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请同学们参照文章,理解郑国处于何种状况,为什么需要烛之武这样的年迈之人“退秦师”呢?
【明确】文章第一段明确表述“晋侯、秦伯围郑”,即郑国处于被两国围攻,马上国破家亡的状态。
原因是“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他对晋国逃亡中的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且曾经背叛过秦国而依附于楚国。
情况危急到何种地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两国军队已经就位,对郑国虎视眈眈,战争一触即发。
◎小组讨论一下文章第二段中的描述,刻画了烛之武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首先,是佚之狐上奏郑伯,认为如果烛之武出马则“师必退”。此时烛之武还没有出场,但是凭借佚之狐的话我们已经对其有了大体的了解,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着卓绝外交才能的人才,这是对人物形象的侧面烘托。
其次是郑伯与烛之武之间的对话,烛之武先是表明自己“老矣,无能为也已”,一句话将自己终生不得志的愤懑抑郁之情表达出来,最后在郑伯的劝说下“许之”。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而最后又突出了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拯救国家于危难的牺牲奉献精神。
◎仔细阅读第三段,分析烛之武是怎样劝说秦国退兵的呢?
【明确】“夜缒而出”四字展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感,说明情势危机,进一步衬托了此时出城劝退的烛之武的形象。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先明确示弱,获得对方的认同感,降低警惕性,为接下来的劝说争取时间和空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委婉但是又直击要害,点名亡郑对秦国无益而只能增强晋国的实力,虽然秦晋目前尚是联盟,但同样也是竞争对手。此时,秦国已经开始在烛之武的引导下进行长远考虑,逐渐动摇。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这一部分,烛之武不再继续离间两国关系以免引起反感,而是转而倍言存郑对秦国的好处,向秦国抛出橄榄枝。此时秦伯在烛之武对利害关系的分析中,逐渐向郑国靠拢。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最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提起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四)拓展延伸
学习了文章后,大家对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在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基础上,让我们进行角色扮演,思考人物的性格特点 ,展现自己的风采。
(五)小结作业
如果你是烛之武,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说服秦军撤退呢?思考一下,并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文言文知识由于与现在的语言环境差别较大,需要学生理解记忆的东西较多,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零碎的文言知识,不能只靠学生的死记硬背,作为老师,应多多举例,将其放入语言环境中讲解,降低难度,增加趣味性,努力调动起课堂氛围。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