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演讲赏析

日期:2021-11-27

这是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演讲赏析,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演讲赏析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演讲赏析第1篇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的笔法,即对写法。

2、品味诗人的“炼字”,学习“诗眼”。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诗眼,体会其深刻主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月在古典诗歌中可以说是用得最频繁的一个意象,远离亲友,漂泊在外的游子总是通过那一轮明月千里寄相思。望月思亲成为古典诗歌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知道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有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关于望月思亲的诗,不胜枚举。

二、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青少年时期,怀有远大理想,但他仕途不得志,一生贫困潦倒,饱经忧环。曾经在长安困顿十年,安史之乱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是我国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

他的诗歌多是体现忧国忧民,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有反映,故称“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作品风格沉郁顿挫。

三、整体感知

1、齐读,正音,把握节奏。

2、教师范读。

3、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的第二年,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寄居羌村。后离家北上,企图为平定叛军出力,但起程之后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一个秋天的月夜,诗人写下这首诗歌。

四、思考与探究

1、诗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闺中的妻子。

这种手法叫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属于曲笔的一种。

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2、从诗歌可以看到,在家里的不仅有妻子,还有儿女。为什么作者却说是闺中“独”看呢?

明确: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是“湿”和“寒”。一“湿”一“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忆夫之深。“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妻之深的痛苦现实。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4、诗歌之中有两个相互照应的一诗之眼的词语,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中蕴涵的感情?

明确:“独看”:写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在不知“何时”的未来。“双照”泪痕才干,表达诗人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独看”泪痕不干也就包含其中了。

“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渴望和平的生活,包含战乱之中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

. “独看”和“双照”是这首诗的诗眼,是最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

5、本诗只写个人的遭遇与亲人的离散之痛,对吗?

明确:诗中所写的个人于亲人离散的痛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其中写夫妇、父子之爱已与忧国忧民、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这就是文学的典型性。

五、小结

此诗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贯通全诗,采用借景抒情、暗示手法望月怀人,通过写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作业

对比阅读本诗和本书P19张九龄《望月怀远》,分析两首诗在感情和写法上的异同,你认为哪首更好,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板书:

线索:月

手法:对写(想象 虚写)反衬 借景抒情 暗示

诗眼:独看 双照

主旨:渴望和平的生活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演讲赏析第2篇

诵读欣赏

课后学习:搜集精*的演讲稿、演讲故事等,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专题手抄报。

附:演讲比赛规程

八下三单元语文实践活动设计方案之

假如我主办校刊

活动目标:

1、让学生明确办刊的目的,掌握办刊的方法。

2、培养学生策划、设计、交际、组织、动手等能力,进一步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

活动设想:实“见”——理论——实“践”

活动步骤:

一、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本校校报,讨论一份校报由哪些部分组成。

二、打开书本阅读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掌握主办校刊的基本要求。

(一)栏目设置

1、依据:内容

2、名称:要求轻松、活泼

(二)稿件

1、自由来稿

2、组稿约稿

(三)其他事项

1、以读者为核心

2、把握各项细节

三、设想“假如我主办校刊”,分组讨论、策划(书面)。

教师示例:

校报可围绕新闻、活动、学术、文艺四个方面展开,设计为四版。

第一版综合新闻

校园视点——学校新闻动态、政策制度。

校外来讯——国内外重大事件、教育新闻。

第二版校园生活

校内活动——文字与图片形式对校内文体、节日、班级等活动进行全方位报道。

学子风采——介绍历届优秀学生(包括老校友、参加各项比赛获奖的学生、中高考成绩突出的学生等)事迹。

第三版教育广场

教师论文——教学论文、德育论文。

教育个案——教学教案、德育个案。

师生*——师生沟通、心理交流。

也可开设“校长访谈”、“教师风采”、“指点迷津”等栏目。

第四版文艺副刊

以文学作品投稿为主,师生共同参与。可开设“大地漫步”、“低吟浅唱”、“百姓记事”、“灯下漫笔”、“闲情偶寄”、“新华学人”、“亲情驿站”、“文化苦旅”、“热嘲冷评”、“文学接力”、“异域奇葩”、“校园幽默”等栏目。

四、要求每组学生通力合作,利用课余时间编辑校刊。

五、组织同学评选“我心目中的理想校刊”。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演讲赏析第3篇

一.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相关介绍:【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二.整体感知

  1.读出节奏;体会情感。

  2.初读本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再读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背景链接】

  萧红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理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身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死者是如此,活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人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过了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

  【细读感悟】

  1.结合诗歌背景,你从“走了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中体会到了什么?

  “六小时”强调时间之长,“长途”强调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作者跋山涉水凭吊萧红墓,可见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2.如何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如何理解“我等待着,长夜漫漫”和“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演讲赏析第4篇

教学目标:《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教学设计

  1、理解和发扬“年轻精神”。

  2、体会郭老的语言艺术。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和发扬“年轻精神”。

  2、体会郭老的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

  1、体会郭老的语言艺术。

  教学方法:

  1、讨论法;2、读写结合法;3、分工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板书: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

  2、读题、析题、了解作家。

  (1)读课题两遍。

  (2)你读懂了什么内容?

  事情——讲演 地点——萧红墓前 时间—— 五分钟

  (3)这是一个不完整的句子,谁能补上演讲者、听众,说一句完整的句子。

  (4)你知道作家以及关于他的情况吗?(郭沫若,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明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王昭君》等。)

  3、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内容?(讲演的内容)想读吗?真的想读吗?

  4、先不忙读书,让我们大胆的猜测以下,不!应该是分析一下,如果我们站在烈士墓前,会对到场的听众讲些什么?从对墓中人的感情、和对听众的希望角度去想。

  (①怀念和哀悼烈士——萧红作家。②赞扬萧红的崇高精神③激励听众继承烈士的.遗志,踏着烈士的足迹,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二、学生读课文,印证一下。

  学生读后,让学生简单说一说,是否和猜测、分析的一个样?(注意:表扬学生的善于思索。)

  三、交代学习目标,明确阅读任务,确定阅读时间,结成攻关小组,读思画议。(投影)

  1、阅读目标:自读课文,品析10个字:

  哀 志 佩 蔑 情 理 正 反 庄 谐

  引导:围绕这些字,深入阅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①哀:怀念、哀悼 ②志:志向、想做什么样的人 ③佩:就是佩服、崇敬的意思 ④蔑:就是轻蔑、瞧不起之意。 ⑤情: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丰富的情感崇敬、怀念、愤恨的情感。 ⑥理:关于年轻的哲理 ⑦⑧正和反是指作者在讲演中举的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 ⑨庄:庄重 ⑩谐:就是幽默、诙谐、引人发笑的意思。

  2、分工:

  一组解决:哀 志

  二组解决:佩 蔑

  三组解决:情 理

  四组解决:庄 谐

  五组解决:正 反

  3、确定完成任务的时间: 分钟,各组开始比赛,看哪组率先完成。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情。

  四、师生集体讨论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