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27
这是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是优秀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第 1 篇
《黑人谈河流》
一、检察背诵情况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兰斯顿·休斯是“哈莱姆(纽约黑人聚居区)的桂冠诗人”,是美国黑人文学最优秀的代表。他的作品主要是诗,也有小说和评论。他写作的题材大多是黑人的生活和种族问题,为黑人文学开辟了现实主义道路。出版有诗集《困倦的布鲁斯》《给犹太人的漂亮衣裳》等。
2、黑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种族。在现存的几类人种中,黑人是最早在地球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的。但在近代史上,黑人生存的土地受到殖民统治者的侵略,许多黑人沦为奴隶,并被贩卖到美洲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肉体和精神都饱受欺凌。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废除奴隶制度,黑人获得自由。
三、诗歌赏析
1、诗中的“河流”是一个怎样的意象?
诗中的“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如何理解?
第二节只这一行,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上一节对河流的认识仅限于“了解”,到了这一节,“我”已经深入地用“灵魂”去感受河流。换句话说,黑人的“灵魂”因见证“河流”(历史)而深邃。下面一节,则是由此开始的历史回顾。
3、你了解幼发拉底河、刚果河吗?
幼发拉底河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曾诞生过灿烂的古代文明。刚果河是非洲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尼罗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流域也诞生过灿烂的古代文明。
4、最后一节的作用:
最后一节,是第二节的重复,结构上前后呼应,意在强化突出主题。黑人种族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史,黑人的“灵魂”里容纳着人类的文明,历史的积淀,因而显得“深邃”。
四、小结
这首诗显示了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在诗人生活的时代,种族歧视的恶习在美国还没有根除,诗人代表自己的种族写下了这样的诗篇,无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另外,从这首诗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源于黑人悠久的历史和深重的苦难。
五、作业
1、比较两首诗歌,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特色。
2、课外搜集一些关于爱国之情的诗歌,试赏析品味。
六、板书设计
中心诗句: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幼发拉底河沐浴(亚洲)
刚果河畔盖茅舍(非洲)
尼罗河畔建金字塔(非洲) ──了解人类历史
密西西比河听歌声(美洲)
七、作业
1、比较两首诗歌,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特色。
2、课外搜集一些关于爱国之情的诗歌,试赏析品味。
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第 2 篇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音韵美。
2.能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能慎重选择人生之路,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对比两首诗写法的异同。
教学难点:
“路”的含义,“选择”与“未选”的不同感受。
教学准备:
课文图画PPT。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出示任务,并反馈指导:字词积累
瞬息(shùn)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幽寂(jì)幽静寂寞。
延绵(yán)延续不断。
萋萋(qī)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忧郁(yōu)愁闷。
伫立(zhù)长时间地站着。
涉足(shè)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向往(xiàng)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尴尬(gāngà)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二、作者介绍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主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贵族地主家庭。
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三、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朗读诗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shùn)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五、问题研讨
出示任务: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反馈指导: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出示任务:2.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
反馈指导:“你”指生活中所有不顺利,碰到挫折、困难的事情。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出示任务: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反馈指导:这两句诗道出了普遍的人生体验。诗人是说受了欺骗,只要镇静,向往着未来,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人生的体验式丰富多彩的,各种体验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出示任务:4.“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一句,语气上有什么特点?
反馈指导:委婉、含蓄的劝说。
出示任务:5.诗歌表现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反馈指导: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
六、拓展练习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
不要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二、朗读诗歌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三、整体把握
出示任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反馈指导: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四、问题研讨
出示任务:1.诗人明明已经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静”的路,可为什么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反馈指导:诗人的写作重点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和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的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出示任务:2.诗人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反馈指导: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五、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六、素养提升
出示任务:比较两首诗的写作特点
反馈指导:《未选择的路》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得含蓄。
象征自然之路,人生之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全诗没有意象,只是在纯粹说理,但却没有说教意味,语气亲切自然,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给人以启示。
七、青春寄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重选择现在的路,就是为明天的成就作了铺垫。
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第 3 篇【教学目标】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内涵。
4、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尊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研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程设计】
第一课时
《祖国》
一、导入
爱国主义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永恒的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诗歌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莱蒙托夫和休斯的吟唱。
二、作者简介
莱蒙托夫,19世纪俄罗斯伟大诗人,被公认为普希金当之无愧的继承者。
他很早就表现出艺术才华,为人正直、善良,虽为贵族出身,在思想上却同革命的十二月党人站在一起,对黑暗的农奴制社会发出愤怒的抗议。正因为如此,生前尝尽颠簸流放的辛苦,最终死于沙皇党羽阴谋策划的决斗中。
莱蒙托夫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三、诗歌赏析
1、统摄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2、奇异表现在何处?
(“无论鲜血换来的光荣, 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诚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的神圣的传言, 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3、“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转折词“但”和接连的两个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转折词“但”和接连的两个破折号,表明“爱”是强烈的、不可动摇的。)
四、重点赏析
1、但是我爱──自己不知道为什么
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
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
它那大海似地汹涌的河水的奔腾,
我爱乘着马车奔上那村落间的小路,
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
惦念着自己夜间住宿之处,迎接着
道路旁点点微微颤动的灯火。
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
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
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
那一对闪着微光的白桦。
(诗人截取的几幅祖国的土地上常见的、令他感动的画面。正是这些寻常景物,在日厮夜守中唤起了诗人对祖国的“爱情”。)
2、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
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
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草房,
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
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
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
观看那伴着口哨的舞蹈,
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第三段,诗人将笔触深入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中。他以“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开头,详细描写了农家生活的场景:“堆满谷物的打谷场”“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到了“节日夜晚”,农人们尽情地饮酒、谈笑、舞蹈。诗人则同他们一起欢乐到深夜。)
五、深入探究
在诗中,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
平实中见真情:
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情感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六、板书设计
自然风光
奇特的爱情 平淡中见真情
农家生活
七、作业
背诵《祖国》。
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第 4 篇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析诗歌语言,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一些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首歌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的。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把握内容
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1.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朗读诗歌。具体朗读步骤如下:
①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②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
③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3.朗读后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劝告)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希望)
目标导学二:再读诗歌,体会哲理
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哲理和表现的手法。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明确: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明确: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逆境也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哲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目标导学三: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请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并背诵诗歌。
2.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面对挫折勿悲伤:劝告
永远向往美好未来:希望正确面对挫折
坚信未来光明
第2课时《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之路的意义。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体会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3.比较两首诗歌,感受两首诗歌写法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研讨诗义
1.背景资料。
1912年弗罗斯特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要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要么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不能同时去涉足”。况且当时诗人的待遇并不好,“穷就穷吧”(弗罗斯特语),他毅然选择了诗歌。这首诗就是有感于人生选择而作。
2.全诗共四小节,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伫立、思索)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决定、选择)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选择之后的怅惘)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请同学们谈谈最令自己感动的诗句或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目标导学二:分析学习象征手法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但却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目标导学三:对比分析,获得启发
1.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明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2.这两首诗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明确:两首诗都富有哲理,且都富有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对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三、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伫立——决定——怅惘——回顾、叹息
(思索)(选择)(选择之后)(多年之后)
可取之处1.能紧扣诗歌的文体特点,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体会诗歌意义。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小组探究、分节朗读、对比分析等形式,理解诗歌的主旨及写法,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不足之处1.诗歌语句的分析方面,对学生不同的理解没有及时肯定,挫伤了学生畅所欲言的积极性。
2.新知识的介绍及了解方面,在课堂上能够给学生拓展空间,由于时间关系,象征这个手法没有拓展。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