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河中石兽学情分析

日期:2021-11-26

这是河中石兽学情分析,是优秀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河中石兽学情分析

河中石兽学情分析第1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2、分清层次,理解层与层之间的联系。

  河中石兽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三、理解课文

  四、评价赏析

  五、谋篇立意

  六、写作特色

  导入: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学情分析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 、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课型:两课时 课内讲读课

  教学方法:串讲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示标导入

  1、讲一小故事:

  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华了。也组织学生讲一讲,引出《阅微草堂笔记》

  2、作家作品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二、查学诊断:

  1、给下字注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 欤(y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门圮于河 ( )(2)阅十余岁 ( )

  (3)曳铁钯 ( )(4)湮于沙上 ( )

  (5)尔辈不能究物理 ( )

  (6)如是再啮 ( )(7)不更颠乎( )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

  答案:(1)倒塌(2)年(3)牵引,拖着(4)埋没(5)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6)冲激(7)颠倒 (8)按照

  三、导学施教: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

  (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

  (2)标出疑难字词。

  2.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男女生轮读。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并标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互相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4)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译文: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4、朗读课文。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答案: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河中石兽学情分析第3篇

 《河中石兽》教材分析:

  《河中石兽》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练,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河中石兽》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综合运用

  1、通假字

  曳铁钯 “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 一起 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

  古义: 经历 今义:阅读

  (3)是非木柿。

  古义: 这 今义:判断动词

  (4)盖石性坚重。

  古义: 发语词,因为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义: 只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6)尔辈不能究物理 。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7)河干 。

  古义:岸,水边 今义:水分不足,干燥

  3、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离开

  相去甚远已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介词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动词

  众服为确论 认为,动词

  如:如是再啮 像

  如其言 按照

  之: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至石之半 结构助词,的。

  求之下流 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结构助词,的。

  4、词类活用

  棹: 名词用作动词 船桨,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五、整合提升

  复述故事。

  六、检测巩固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复习导入)

  二、新知探究

  1、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完成思考与练习一)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三、交流展示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庙僧: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到了流水,没有考虑到石兽和泥沙;

  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所以他提出了正确的办法,找到了石兽。

  四、综合运用

  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种态度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脱离实际——代表据理臆断的态度

  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代表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整合提升

  归纳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强调实践出真知,不能主观臆断。

  六、检测巩固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3、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河中石兽学情分析第4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能力目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ù)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课文。

  3.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质疑。全班讨论。

  四、课堂小结

  1.古今异义。

  井: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阅十余。今义:阅读。

  是:古义:代词。今义:判断词是。

  盖:古义:发语。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但矢其一。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