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竹里馆教学设计一等奖

日期:2021-12-07

这是竹里馆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竹里馆教学设计一等奖

竹里馆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l.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

  (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

  (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推测,想想有哪些字属于这个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孙、孤;"立":站、端;"见":观、览、觉)再口头汇报,并说出理由。

  (2)翻开字典,找到检字表中这四个部首的所在页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写在书上。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填写的字,可以补充。

  (2)师生共同评议正误。

  (3)比比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再读一读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画出能够搭配的词)

  2.指导。

  (1)分别读一读每个括号里的两个词。

  (2)讨论:括号里每一组的两个词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意思相近)

  (3)明确即使是意思相近的词,也会有其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词语相搭配。

  3.练习。

  (1)两人一组讨论括号里的词哪一个能和括号后面的词搭配。

  (2)用"--"画出选出的词语。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选的词语。

  (2)把选出的词语和后面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先指名读,再齐读)鼓舞斗志,改正错误,推广经验,提高水平。

  (3)小黑板出示"鼓舞"、"改正"、"推广"、"提高"4个词,要求学生说出后面分别和它们搭配的词。

  (4)说一说括号里剩下的词语可以和哪些词相搭配。(如:鼓励同学、克服困难、推动生产、增加收入)

竹里馆教学设计一等奖第2篇

教学目标:

  1、品读诗句,理解诗歌的意境。

  2、感知田园诗歌,体会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3、背诵、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想象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准备:

  王维的知识卡片;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来就不缺乏优秀诗人。在唐代璀璨的群星中,王维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王维还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音乐大师。苏轼称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

  二、预习检查

  1、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2、作者

  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二十岁中进士。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留有《王右丞集》。

  三、诵读诗歌:

  1、学生朗读诗歌,感知大意。

  2、理解诗歌。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有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静静陪伴着我。

  3、理解后诵读诗歌,教师从节奏、韵律等角度指导。

  4、多种形式诵读。个人读,分小组读,全班齐读。

  四、感知诗歌意境:

  1、通过反复朗读,与文本对话,思考这首诗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诗人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在明月地陪伴下,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悠闲、宁静的画面。

  五、赏析诗歌:

  1、与作者对话,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

  空灵、淡泊、宁静、优美、闲适等等。

  2、哪些词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独坐”,“弹琴”、“长啸”

  3、诗人感到孤独吗?

  虽然“人不知”,却有明月相伴,诗人并不感到孤独。

  4、全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和高雅闲适的生活情趣。

  诗人与自然对话,与天地往来,感悟着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用字造语、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就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六、课堂练习

  背诵、默写诗歌。

  七、拓展阅读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竹里馆教学设计一等奖第3篇

教学目标:

1、完成对本诗的创造性解读。

2、布置下一课《丑小鸭》的阅读要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问题导入:你们是怎样独处的呢?

学生自由交流一下自己的经历,由此话题引入对此诗的解读:同学们,诗人王维是怎样独处的。

1、读。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古典诗歌的学习第一步是读,按照故事节奏教师范读一次,学生齐读。

2、品。你感觉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为什么?

学生自己揣摩,回答自己的感觉。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3、析。教师展开联想,拓展诗中的内容(程度高的班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口头拓展,教师补充):这是夜深人静之时,竹里馆里寂静幽深,明月皎洁,王维一个人一时睡不着觉,于是起来弹琴,抒发自己的情感。你们品一品,王维究竟是抒发宁静致远的淡泊心境呢,还是抒发个人抑郁不得志的情怀?

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其实也是对课文注释提出的质疑,让学生懂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让思辨的习惯常常在学习中养成。

4、悟。学生在讨论自己的看法时,常常会悟到一点什么,让他们多讲出来已形成思想交流的氛围。

5、诵。学生有了自己的阐释后一起诵读,或者用自己的体会和感情把这首诗昂扬顿挫地朗读给大家听,以加深认识的目的。

二、 布置明天要学习的新课文《丑小鸭》,思考三个问题:

1、找出课文中若干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如仁爱的农夫,可鄙的、可笑的……猫绅士、鸡太太等等)

2、你知道丑小鸭变成天鹅的原因是什么?

3、丑小鸭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三、 下课。

竹里馆教学设计一等奖第4篇

1.审题。

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用小黑板出示题(1),指名读句。

  (2)要求学生做缩句练习。(夏天是个城市)

  (3)说一说这个句子的毛病所在。(搭配不当)

  (4)口头修改,要求不改变原意。("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或"南京的夏天是美丽的")

  (5)教师归纳修改病句的步骤:一是读句子,二是找出病因,三是进行修改。

  3.练习。

  (1)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己练习修改第(2)、(3)两句。

  (2)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练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其余两题的答案是:(2)把"和"换成"戴着",中间用逗号隔开。

  (3)"乌云和"改为"乌云密布",中间用逗号隔开。

  4.反馈。

  (1)逐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的答案。

  (2)举出两种错例,说明不可以改变句子原意。①第2句仅把"和……红领巾"去掉。②第3句仅去掉"乌云和"。

  (3)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4)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5)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5.课堂作业:

将修改后的通顺句子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有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可由教师讲解。

  万人空巷: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

  门庭若市:形容宫门里,朝廷上,进谏的人非常多,好像集市一样,非常热闹。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热闹纷杂。

  比肩继踵:肩膀挨着肩膀,脚碰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项背相望:形容人多拥挤,连续不断。

  济济一堂:形容许许多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3.练习。

  (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

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查字典自读这首诗。

  (2)指名试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领读。

  (4)教师讲解这首诗的意思。

  篁:竹林,也泛指竹子。

  啸:即啸歌,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诗的大意:"我"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撮口长啸。竹林幽深,没有人知道"我"的存在,只有明月与"我"相伴。

  (5)教师讲解后再次范读这首诗。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要纠正学生易读错的字音,如"竹"(zhú)、"篁"(huáng)、"啸"(xiāo)。

  (2)指名读。

  (3)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4.反馈

  (1)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2)指名背诵。

  第四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①合理想像图意,②补画第2幅图,③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2.指导。

  (1)指导看图,思考: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个人?他们是什么人?分别给他们取名。(小刚、小红、小明)

  (2)组织讨论:三幅图(1、3、4)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①小刚拿着照相机在走路,后面的事情吸引了他,使他转过头去;③小刚用相机拍下了刚才的情景;④小刚把洗好的照片拿给小红和小明看,他们三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3)继续讨论:第2幅图的内容和什么有关?(小刚拍下的照片)

  (4)这是一张怎样的照片呢?(题目:《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

  (5)分组讨论:小刚拍下了什么照片,他们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

  3.练习。

  (1)每个小组派代表站起来汇报他们的想像。

  (2)对发言的同学汇报的不足之处,给予补充并发表白己的意见。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点,提醒学生想像的内容不仅要合理,而且要健康。

  (2)让学生自己准备,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指名讲,教师及时给予提醒和帮助。

  (4)和同桌互相说说这件事。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