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10
这是诗五首教案,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一二首古诗。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l)弄清诗句字词的意思。(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2)理解诗歌的意境。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字音。荒秽荷锄鸡黍
2.参考课后练习一,试朗诵前两首诗。
一、三分钟演讲
二、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这是五首脸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学习古诗,要重视朗读。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里的读,就是指朗诵。熟读成诵,注意吸收、积累优美的词语和意境,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三、学习《 归田园居(其三)》
1.作家作品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别字元亮,浔阳柴桑(现江西九江)人。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他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地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影响。
2.朗读指导:
朗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可以按音节划分,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划分,请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首诗的句子节奏,并有节奏的'朗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提问:“但使愿无违”的“愿”指什么?(要求学生结合老师的作者介绍回答)
讨论并归纳:指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4.请同学描绘诗的意境:要求用现代散文化的语言来描述本诗的内容:
抽三个同学描述后教师进行评判。
5.齐读齐背,体味诗。
四、学习《 过故人庄》
1.作家作品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仕途不得意,以布衣终老。他与王维很要好,并称王、孟,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一生的大半岁月是在家乡隐居和到各地漫游,他的诗就是这两种生活的反映。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所作,他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请到家里作客,因而写了这首诗。
2.有节奏地朗读这首诗。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再自己朗读。
3.提问:诗中哪些诗句描绘了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
讨论并归纳: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4.提问: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学生随便发言)
讨论并归纳:绿树环抱着村庄,这是近景;郭外青山透迄,那是远景。由近渐远,景色越来越开阔,写出一派清幽谈静的气氛。
5.讲解:这首山水田园诗的特色:
这首诗用看似乎平淡的描述创设深速高远的意境,体现了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风格。
6.小结: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的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如诗中“绿树”对“青山”颜色与名词相对;“村边”对“郭外”名词与方位名词相对;“合”对“斜”形容词相对。“开轩”对“把酒”动宾短语相对;“面”对“话”动词相对;“场回”对“桑麻”并列式的名词短语相对。律诗逢双句末一个字押韵。有的首句人韵,有的首句不久韵。如诗中“家”“斜”“麻”
“花”押韵。首句不久韵。此外还要讲究平反,我们暂不深究。_ 四、小结
朗读诗歌要讲究节奏,读出抑扬顿挫,正确表达诗人的感情,还要 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描绘的情景、场面,体会这些描写融入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7.齐读齐背这首诗
五、作业 A类
1.课后练习一、二题 2.默写两首诗。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译讲并背诵第1、2、5首诗。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来学习30课《诗五首》的第1、2、5首诗(板书课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1、能正确朗读、译讲并背诵古诗。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个目标的实现,主要靠大家自学,比谁学得好。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1、屏幕出示: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2、听录音:给生字注音,注意字音、语速和停顿。
3、过渡语:朗读比赛前,先听录音,注意字音、语速和停顿。
4、学生听录音,给生字注音。
5、屏幕出示:跟着录音慢慢地读一遍。
6、过渡语:下面,请大家跟着录音慢慢地读一遍。
7、学生跟着录音朗读课文。
8、屏幕出示:朗读比赛,比谁能模仿录音,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9、过渡语:朗读比赛。比谁能模仿录音,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其他同学发现错误立即举手更正。
10、指名朗读课文,有错即停,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地方。教师在黑板左边板书读错的字词,并表扬读音正确、声音响亮的学生。
11、学生齐读板书生字。
可能读错的字词: 斗十千(dǒu ) 投箸( zhù ) 冰塞川( sè )
12、生齐读古诗。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译讲课文
1、指导自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
投影"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课下的注释解释练习翻译。如有疑问可以查阅工具书,也可以问同桌或举手问老师。
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这三首古诗。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情况。
3、(1)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指名学生开始译讲。
译讲方法:先读一句古诗,再解释重点词,最后翻译句子.
XX同学,你译讲第一句,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有错,请帮忙纠正.
(2)生轮流逐次译讲。
(3)生译后,自由读古诗,并巩固词句义。
(4)生齐读这三首诗。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比理解感情
1、师: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自学指导进行自学,自学竞赛开始。
投影“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同时认真思考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解答。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师:同学们,2分钟到,能够回答自学指导题的请举手。
(如绝大多数同学举手,老师则给以表扬:好,大家已经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了,下面我请一些同学来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发现问题请给以更正补充)
(如只有少数同学举手,老师则延长自学时间:看来,这个问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下面再延长2分钟,请同学能抓紧时间,积极动脑,认真思考)
4、师点拨各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名学生回答)。
如生回答不完整,师补充:
《饮酒》抒写归隐田园、远离世俗的宁静安详、闲适自得的心境;
《行路难》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己亥杂诗》表现了诗人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
五、当堂训练:背诵古诗
1、背诵古诗
师: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古诗,相信背诵的任务大家也一定能够顺利完成。下面,请大家背诵课文,10分钟后比谁能够当堂背诵。
2、生自由背诵,师巡视。
3、师调查学情,当堂检查背诵。
师:背会的同学请举手。
(如同学们全举手了,老师则给以表扬:好!下面请同学们先齐背一遍。)
(如只有少数同学举手,老师则延长背诵时间:看来,背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下面再延长2分钟,请同学们抓紧时间,认真背诵。)
4、生齐背。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齐背一遍。
5、同桌互背。
师:刚才大家背诵比较流畅,下面同桌互查,比谁背得熟!
6、指名背诵。
师:现在我来当堂抽查背诵,比谁背得准确、流利!
(指名2名左右程度差的学生背诵。)
诗五首(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译讲并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来学习30课《诗五首》的第3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板书课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1、能正确朗读、译讲并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这个目标的实现,主要靠大家自学,比谁学得好。
教学目的
古诗五首教案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认识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三、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五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明确这一课的学习内容,指导阅读、理解《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江南春》三首唐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的三首唐诗都是七绝,即每诗四句,每句七言。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词语:
浥客舍尽故人
(2)试析诗题的意思。
(3)“朝雨”与“柳色”除了写春色以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4)“劝”和“更”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yì)湿润。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尽:一作“进”。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第3题:诗人以景衬情,为送别创造了抒情的氛围,富于柔情之美,好像朝雨有意为客洒扫拂尘似的,显得朝雨那么多情,但是,景色愈有情,愈加深不忍相别的感情。“柳”既是写景补足朝雨,点明季节,又暗寓“留”之意。“柳”与“留”谐音双关。(唐人离别常折柳相赠,这是当时习俗。)
第4题:“劝”和“更”衬托了主人(即诗人)的殷勤劝酒之意和留恋难舍之情。
3教师总结: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濛濛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4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5试背这首诗。
(二)自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自读诗歌并完成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黑体字:
之广陵(之,往,动词)
西辞黄鹤楼(辞,告别)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孤帆远影碧空尽(尽,完,即看不见)
唯见长江天际流(唯,只。天际,际,边缘,水天交界处,天边。)
(2)“西辞”和“烟花”在诗里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3)这且一首送别诗,说说谁送别谁?在哪儿送别?到哪儿去?
(4)诗的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为什么?
2讨论自读作业。
明确:
第1题:题后括号里的内容为参考答案。
第2题:“西辞”的“西”是指故人(即孟浩然)辞别所往的方向。孟是由西向东行,故说“西辞”;“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指故人辞别的时间。
第3题:这是一首送别诗,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第4题: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最能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随着老朋友所乘的那只孤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诗人却依然翘首远眺,目送老朋友,足以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
3教师总结:
这首诗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译文:
我和老朋友辞别在黄鹤楼
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到扬州。
船越走越远,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只看见浩荡的江水向天边流。
5熟读成诵。
(三)自读《江南春》
1自读诗歌,完成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加黑字的意思:
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指千里江南,绿,此处指树叶;红,指春花)
水村B酒旗风(山郭,这里泛指山城,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再加筑一道城墙;风,随风招展,名词活用如动词。)
南朝四百八十寺(这里是虚指,形容寺院之多。)
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指寺院的建筑)
(2)诗题是“江南春”,从诗的哪些语句中感觉到这是春天,而且是江南的春天?试作解释。
(3)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见题后括号内。
第2题:诗人紧扣诗题“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两处,展现了一幅江南春的鸟瞰图。“千里”拓展出开阔的视野,为描写无边春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莺啼”,传达出春天娇莺的歌声,给人以听觉的美感。“绿映红”,描摹出芳草萋萋,桃红柳绿的葱笼的色彩之美;“映”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此句,写尽江南无边春色,让人置身于画境之中。下句,以社会风俗画描绘了江南春色;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使江南春色更显生机。这两句已将江南春色勾勒殆尽。
第3题:最后两句景中寓情。“南朝四百八十寺”,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隐含对“南朝”统治佞佛的讽刺。当时南朝君主,迷信佛教,大建寺院,幻想自己的统治日久天长,可到头到,江南景物依旧,他们的政权却早已覆灭,
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些隐现于烟雨之中的楼台罢了,这是作者的怀古之情。如今唐朝君主也崇拜佛教,大建寺院,将来会不会落得如同南朝君主一样的下场呢?这是作者的讽今之意。
3教者总结:
这是诗人杜牧游览江南时写的诗,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色彩明丽,它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地区特有的艳丽春光。
诗人咏古讽今,意味深长,可见这首诗不只是写景,而有其更深刻的意义。
译文:
千里江南,黄莺啼鸣,
翠绿映衬着鲜红,
水边村庄,山边城郭,
酒旗招展迎着春风。
南朝兴建的四百八十个寺院啊,
多少楼台笼罩在迷濛细雨之中!
三、布置作业:
预习《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自读《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两首诗,完成自读作业。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导自读《惠崇〈春江晚景〉》
(1)简介作者与诗题: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京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著名文学家。父洵,弟辙,人称“三苏”。
《春江晚景》是两幅山水画,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题画诗也是两首,本课选录的是“鸭戏图”一首。
此诗是苏轼为题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它给人以强烈的季节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自读测试:(出示小黑板)
1解释黑体字的意思:
竹外桃花三两枝(竹外,指翠竹林之外)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江,指春天到来后的江。)
蒌蒿满地芦芽短(蒌蒿,野菜名,花淡黄色,茎可食,生长于春天;芦芽,芦苇的初芽,又叫芦笋,可食。)
正是河豚欲上时(正是,恰好是。欲,将要。)
2试指出诗中哪些词句是描述画的,哪些是诗人的想象?有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
4从哪处可看出写的是“晚景”?
(三)讨论并明确自读测试题:
第1题:题后括号内的内容是参考答案。
第2题:诗的一、三两句是描绘画意的。即:春寒未退的时候,露出竹林外的桃花才开放了两三枝,花虽不多,但春光已泄;第三句从江中写到岸上,蒌蒿已满地,芦苇才抽出嫩芽。概括画中的景色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第二句,诗人巧妙地运用想象,说明春回大地,江水已暖,只有浮在水面上的鸭子才能最先知道。
第四句,是画面上所没有的,是诗人的想像。春暖的江边,美味的河豚正要上来了。
第3题:“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不仅写出了诗情画意的新春景象,而且包含了发人深省的哲理,从理性上给人以启迪。
第4题:“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句是诗人的假想。河豚出水,一般都在天晚,由此点出了晚景。
(四)教者总结: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的意境突破了画家创造的意境,在画中,我们只能看到静态的景物:桃、竹、鸭、蒿、芦,而在诗中,我们又感受到了水的温暖,知道了水下的河豚。而且从鸭子与水温的感知关系中我们可以想像鸭子戏水时的情态和生趣;在河豚与蒌蒿、芦芽的配食关系上,我们又可以领略到早春季节的风物时鲜之美。诗写画景,又补充了画面的意境和事物,把春日江边写得生机盎然,画景如现目前,真是诗中有画。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故人庄》。
2.诵读诗词,品味诗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重点)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准确生动的语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学年,我们分别学了《诗五首》和《诗词五首》,初步感受了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诵诗应该是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是一个习惯。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古代诗歌的学习 ,继续徜徉在诗歌的古风古韵中。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因曾居住于长安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杜少陵”,因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因其诗歌成就,被后人尊为“诗圣”“诗史”。代表作品有《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著有《杜工部集》。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挂罥(juàn)
塘坳(ào)
丧乱(sāng) 突兀(wù)
3.理解词义。
怒号:大声吼叫。
挂罥:挂住,缠绕 。
塘坳:池塘和洼地。
丧乱:战乱。这里指安史之乱。
4.朗读诗句,注意下列句子节奏。
(1)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5.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齐读,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三、合作探究
1.“八月秋高……飘转沉塘坳。”一节写秋破屋之情景。这段诗中用了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明确:“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突出了风之大,受害之重,隐隐地表现了诗人愁苦、无奈的心情。
2.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3.“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 么?
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 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4.体会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 法拆洗;很冷, 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总结:本诗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宁苦自身以利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
秋风破屋之景 顽童抱茅之景
长夜沾湿之痛 忧国忧民之心推己及人
过故人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