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如梦令教案设计课后反思

日期:2021-09-30

这是如梦令教案设计课后反思,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如梦令教案设计课后反思

如梦令教案设计课后反思第1篇

 经典宋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并不多见,对李清照的偏爱让我《如梦令》是一见钟情,再加之还从未上过古诗词公开课,所以没有斟酌,没有犹豫,就定下了上这一课。

  真正备起课来才发现,《如梦令》真的不是那么好讲。虽然之前我听过这一课,但要变成自己的课堂,结合自己学生的情况,讲出自己的风采,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怎样才能把零乱的片段拼凑起来,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紧扣学生的心弦呢?怎样才能体现新课堂呢?为了解开这种种困惑,我苦思冥想了一个星期,思路才渐渐清晰。我先是沉下心来,钻研教材,研究《如梦令》,研究李清照。读词就是在读背后的词人,反之要读懂这首《如梦令》就得先读懂词人的心,词人的情。几天里,再次走近李清照——这位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一次又一次地低吟浅唱《如梦令》。于是有了“兴尽”其实是“兴未尽”,“沉醉”不仅仅是醉在美酒中,还醉在美景中,醉在美丽的意外中,醉在美好的生活中。“争渡”是少女们抢着划船,也是作者焦急心情的流露。……

  有了对清照思想情感的准确把握,对《如梦令》的深入解析,对学生情况的了如指掌,此时的我底气足了,思路明了。于是整理思绪,把自己的教学理念、自己的教学风格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抛却浮躁,找回本我,终于“吹尽黄沙始到金”,一份《如梦令》的教学设计诞生了!

  学会品词,重要的是其过程和方法。我先让学生以汇报预习情况的方式了解作者,学会生字,自己品读。然后小组合作理解词义,同时,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所列举的“常记”、“沉醉”、“兴尽”、“争渡”等词语,体现了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解读。我并没有否定哪个词不妥,还让学生把这些词逐一在黑板板书。板书已不仅是我对文本解读的体现,还是学生学习心得的交流。在这基础上,我再引导更欣赏的是“醉”字,并说明“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我的组织引导恰当好处。此外,在品读语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诵读,边读边思,边读边悟,使学生诵读水平的提高建立在语言理解基础上。 学生深情地吟诵《如梦令》,从我的解读中感受到了早期李清照的幸福、快乐的生活。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设置了三个画面联系供学生选择——“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样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目标的出示,也是学习方法的出示,成为板书的一部分,打破了常规,新颖有效。知作者,读词文,品词意,悟意境,诵词文。

  静下心来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整堂课的课堂容量还是有点大,在时间上把握不太好,以至当堂检测没有进行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加注意!

如梦令教案设计课后反思第2篇

一、导入。《如梦令》教案设计范文

  今天我们开始学词。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例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令”;有时作者也根据内容另给一个题目,叫“词题”,例如下一首《西江月》,本来就有一个词题,叫《夜行黄沙道中》,选人课本时未被采用。说到词,一般只提词牌,这是一千多年来的习惯。

  这首词的作者是鼎鼎大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她擅长于白描,语言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品。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一遍后,问: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从“常记”一语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师:这首词全是用口语写的,很好懂,除了第三句,句句押韵,第五句连用两个“争渡”,叫叠句,我们平时唱歌也往往会遇到的。全词只有33个字,用1分钟就可以背下来。现在先练习背诵,要慢慢地读。

  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问: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从“争渡”一语可以看出,还有她的许多同伴。)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呢?(因为“沉醉”)还有别的原因没有?(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沉醉中发现周围净是藕花想到来时没有经过这个地方,这才大叫起来:错了!错了!)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不行,已是“日暮”时分。)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好,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件事的经过。(自由发言,略。)

  讲: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亭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但词中却略去郊宴不写,而只写归途,甚至连归途也没有写全,至“争渡”“惊鸥鹭”便戛然而止。这是因为由于误入而群起争渡是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个高潮,用这个典型细节能更鲜明、更集中地表现少女们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师再次领读。

  三、总结。

  这首词的格调清新而又明快,从中可以看出女词人早年曾经有过的幸福的生活。可是,到她43岁这一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她逃难到了江南;不久,丈夫赵明诚又病故。随着生活境遇的变化,她的词也显得悲凄了,以后我们将会读到的。

  西江月

  辛弃疾

  一、导入。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问: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词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路长,为什么要夜行?(白日酷热)这时是什么季节?(从蝉鸣可见;从“说丰年”可知,是丰收在望之时,即盛夏;又,雨是骤雨,也是盛夏时有的。)“说丰年”的是谁?(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村民。)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得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地呜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问: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天空已布满乌云,仅天边尚余几颗星。)“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么?(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么?(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词人用的是倒语。)为什么要用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三、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得好,集中地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如梦令教案设计课后反思第3篇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作为文言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是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老师朗读一副对联,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直到最后跟着音乐吟唱本词。并且教师通过范例来吟诵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2、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本课不仅采用了让学生课前自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词的意思,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幅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课堂细节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意思。例如,当学生把“兴尽晚回舟”中的“兴”读成第一声时,我就马上给予纠正,读准了“兴”的声调是第四声,学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醉”字切入,从词中去逐层感受“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带给词人的深深的醉意。让学生根据词语联想画面,“日暮溪亭”“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在这些词语的引领下,让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有静有动,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这一板块设计,试图唤醒学生所有的器官感受词: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诵、用脑想象、用心灵感受,打开身体所有通道接收词的信息,进入词境,使学生学词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上我的美好愿望并没有实现,因为好多学生并没有进入词的意境,没有充分展开想象,这一环节只是成了少数优秀生的殿堂。

如梦令教案设计课后反思第4篇

教学目标

1、走进词人,并借助课下注释,能准确理解词文内容。

2、品读赏析,体会词人心境与词文意境。

3、对比朗读诗词,初步感受宋词的内在韵律美。

2学情分析

《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作品,写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剧:晚风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觉醒来,恰为侍女进屋卷帘。作者拥帘问,侍女却随口回答:海棠依旧;看着窗外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红花,作者颇觉不快,连声责问:你可知道,枝繁叶茂的时候那红花却已经凋落了。作者睡醒之后即询问侍女,所问何事却一字未提,不满侍女的回答,却透露出作者惜花之情,含蓄深蕴。

七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能大致理解诗词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需由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可能会在品悟的词文意境的时候把握不准,而是对一个图象有个感知的认识,因此对于关键字词的解析非常的重要,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两个人物的不同心理。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通过分析比较两首诗词不同之处,感悟宋词的节奏美与韵律美。

3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赏析,体会词人心境与词文意境。

难点:对比朗读诗词,初步感受宋词的内在韵律美。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词

学生情景剧导入《如梦令》,营造氛围

活动2【讲授】词文赏析

1、昨夜的环境如何?(雨疏风骤、天气恶劣)词人在做什么?(喝酒、浓睡)

2、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海棠花开否)女主人公是不是亲自去看海棠花呢?(不是)那么她是问谁?(卷帘人),卷帘人是(侍女)

3、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的矛盾心理 )

4、“试问”的内容是什么?(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不知现在怎么样了? )

5、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却怎样答道?

(“海棠依旧”)。

6、海棠花还是那样,难道海棠花真的没有受到任何摧残吗?

(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

7、于是作者满怀痛心地责问卷帘人,是怎么责问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活动3【讲授】意境深究

1、分析:“应是”

“应是”当然不是肯定是或一定是,因为园子里的海棠究竟如何,作者知道不知道?(不知道),对,作者没有亲眼见到,所以“应是” 就是推测、估量的意思。

2、分析:“绿肥红瘦”

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拟人)。

3、讨论:词人为什么这么爱花?

爱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教师小结:雨疏风骤之后,剩下的只是“绿肥红瘦”,不复往日的鲜艳明媚,所谓春光易逝,红颜易老,不免令人可悲可叹!

活动4【活动】诗词对比

分析词中错落有致的词句布局,感受宋词朗读的韵律魅力。

听范读、学生齐读比较

昨夜雨疏风亦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余酒。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窗前卷帘人,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开依旧。 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不知风雨后, 知否,知否?

绿叶肥茂红花瘦。 应是绿肥红瘦。

活动5【作业】作业布置

必做:反复诵读这篇词,用现代汉语将《如梦令》扩写成200字的散文。

选作:1、收集宋词,朗读韵味,试比较诗与词之间的不同特点。

2、收集同一词牌名的宋词,比较阅读。

如梦令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如梦令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词

学生情景剧导入《如梦令》,营造氛围

活动2【讲授】词文赏析

1、昨夜的环境如何?(雨疏风骤、天气恶劣)词人在做什么?(喝酒、浓睡)

2、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海棠花开否)女主人公是不是亲自去看海棠花呢?(不是)那么她是问谁?(卷帘人),卷帘人是(侍女)

3、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的矛盾心理 )

4、“试问”的内容是什么?(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不知现在怎么样了? )

5、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却怎样答道?

(“海棠依旧”)。

6、海棠花还是那样,难道海棠花真的没有受到任何摧残吗?

(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

7、于是作者满怀痛心地责问卷帘人,是怎么责问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活动3【讲授】意境深究

1、分析:“应是”

“应是”当然不是肯定是或一定是,因为园子里的海棠究竟如何,作者知道不知道?(不知道),对,作者没有亲眼见到,所以“应是” 就是推测、估量的意思。

2、分析:“绿肥红瘦”

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拟人)。

3、讨论:词人为什么这么爱花?

爱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教师小结:雨疏风骤之后,剩下的只是“绿肥红瘦”,不复往日的鲜艳明媚,所谓春光易逝,红颜易老,不免令人可悲可叹!

活动4【活动】诗词对比

分析词中错落有致的词句布局,感受宋词朗读的韵律魅力。

听范读、学生齐读比较

昨夜雨疏风亦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余酒。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窗前卷帘人,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开依旧。 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不知风雨后, 知否,知否?

绿叶肥茂红花瘦。 应是绿肥红瘦。

活动5【作业】作业布置

必做:反复诵读这篇词,用现代汉语将《如梦令》扩写成200字的散文。

选作:1、收集宋词,朗读韵味,试比较诗与词之间的不同特点。

2、收集同一词牌名的宋词,比较阅读。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