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05
这是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作业:背诵课文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在参与学习活动中实现自我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愈能在教育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能动力量,调整、改造自身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但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并未达到这一要求,要么过度给予学生自由,要么仍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显然,这两种方式都不可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际上,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一方面,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由课堂主演变为课堂导演,由课堂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如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合作讨论,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将课堂还给学生并不等于放任学生不管,教师只是由课堂控制者变为了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仍要起到点拨、启发、引导、监督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保驾护航。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层出不穷,其中多媒体因具有直观性强、传输速度快、容量大的特点而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它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但纵观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多媒体的使用情况却不容乐观,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教师罔顾新课程改革,完全将多媒体弃之不用,仍以自己讲授为主;二是部分教师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盲目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甚至满堂灌;三是部分教师所设计的多媒体课件过于华丽,有喧宾夺主之嫌。那么,如何才能将多媒体有机融入语文课堂,使其真正为语文教学服务呢?首先,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把握好文字、图片、视频的比例,避免学生眼花缭乱,将注意力集中于图片、视频本身,忽略其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其次,教师应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既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整堂课都不使用,应在学生兴趣减小、思维受阻时及时切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再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多媒体,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有的只需要教师讲解即可,这样教学的效果可能更好。总而言之,教师应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既是一门语言学科,也是一门基础课程,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更高的教学效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不断学习、探索、研究,采用新的教学理念、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小学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21333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下面是小偏整理的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江南逢李龟年》教案模板,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充分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了解中国古诗词中同一意象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重点
能透过诗歌所描写的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析同一意象所蕴含的不同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他在唐朝停下的这只酒杯被苏东坡在宋朝遥遥接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停一接之间何止两次追问。“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头顶的那轮明月被赋予了多种情感,也洒下清辉,照出了诗人无限的情思。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寻月色下的诗情。先跟随唐代诗人李益去感受千年前的一夜,月色下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2、再读诗歌,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七言绝句,应为四三节奏)
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3、古人云“文以载道,诗以言志”那么,请你找出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一夜征人尽望乡)
4、哪个字重读?
朗读指导:“尽”重读体现一种思乡之切之深,“望乡”轻读,体现故乡的一种遥远内心的惆怅,遥不可及。
5、大家已经能把握住这种思乡之情了,那么诗人这样的情感是在什么情况下生发出来的呢?
(举目远眺,月光笼罩下的沙漠如同广袤无垠的雪原;近处凝望,月光皎洁,如同大地附上了一层深秋的寒霜。在这清冷的月色中,夹杂着阵阵幽怨的芦笛声,征人一个个披衣而起,幽怨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望着远方,沉沉的静夜,诗人的心事更容易被月亮勾勒出来。)
6、在朗读整首诗时,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学生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
过渡:在大漠如霜的月色下,我们感受到李益的思乡之切,不仅李益,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人都有自己愿意看见的那一片月色。对每个具体的人,具体的环境来说,月光的温度,月亮的形状,月色的表情都不一样,李白同样在峨眉山月夜下歌咏一曲。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生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三、《峨眉山月歌》李白
1、学生自读,教师正音,读出节奏。
2、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乘船夜行看到高峻的峨眉山颠,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江水之中。)
3、乘船出门远行,看到如此美好的月下风景。诗人内心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情感?
(喜悦、激动)
教师朗读指导:朗读时语速稍快、节奏感强,读出一种轻快的感觉。
4、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是人此刻的内心情感却又是复杂的,为什么?
(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离谱朋友越来越远。“思君不见”体现出对朋友的牵挂,思念)
朗读指导:“思君不见”读出一种惆怅失望的感觉。
5、请一位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配乐齐读。
四、课外古诗词拓展
《峨眉山月歌》中的月色包含了诗人内心的欣喜和对友人的牵挂。《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月色照出了诗人无尽的思乡愁绪,我们一起看看其他几首有关月的诗词,又体现出作者何种情感?
《虞美人》 李煜--------亡国之痛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对生命历史的慨叹
《山居秋暝》王维-----------怡然自得
《水调歌头》苏轼-----------美好的祝愿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是不同的诗人因为他们不同的人生境遇赋予了月亮不同的情感,并借它传情达意。月在诗人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这种寄托了诗人感情的景物就叫做意象。
五、结语
“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人生多情,无关风月,风月只是转移了我们的情思,给了我们一种寄托。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诗坛上空,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对他保持着温柔的狂热,因为他对每个人都能入心入怀,成为我们生命中恒久相伴的诗意。
六、作业布置
在花、柳、雁中任选一个意象,找出与它相关的3—5首诗,分析这个意象饱含了诗人的哪些丰富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文意思,把握作者情感。
2、体味诗的含蓄美。
3、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一、起
你想读出什么味道?
(明确:生对读古诗的把握)
二、承
你能读出什么味道?
1.导入:
咱们中国人向来崇尚中庸之道,月未圆,花开半,总是令人着迷,几千年的熏陶造就了中国人对含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如此,在古诗中更是如此,美就美在若隐若现,欲语还休之间。这是美的至境,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李益,再回大唐,去回味一首因蕴藉含蓄而流传千古的七绝。
2.解题。
3.介绍作者。
4.朗读指导
5.在万籁俱寂的夜里作者独自登上受降城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思考,用老师给的句式,来规范自己的回答。
从___________,看到、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
6.本诗的含蓄美是如何表现的呢?(可从用词、写法、修辞等角度分析)
我觉得这首诗的含蓄在________。
1、比喻的运用。
2、《折杨柳》怀人思乡的曲子。
3、特定的动作。
4、环境
5、景物.......
三、转
你还能读出什么味道?
1、背景
2、创设情境,联读诗歌
3、小结
4、拓展延伸《春夜洛城闻笛》
四、合
作业布置
你来感受下作者的情是怎样抒发的,含蓄美又是怎样表现的?
五、板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景:月如霜沙似雪凄清
声:芦管《折杨柳》思乡
情:征人尽望乡含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 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2.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反复品读古诗,抓文眼,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诗句大意;体会诗 歌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悟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
【教材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学会欣赏。
【教材难点】通过诵读,体会诗情,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与感悟能力。
【教学方法与媒体】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诵古诗《江南逢李龟年》。
动漫版《江南逢李龟年》诵读。
二、自主学习: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了解诗歌的大体意思。
2.结合具体语句或词语说所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喜欢诗歌中的那句诗?哪个词?为什么?并有感情的读出来。
三、交流探讨:
1.先小组内交流,推荐出优秀同学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所得,并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进行质疑。
2.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以及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
四、诗句赏析:
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
五、课堂练习:
1.“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4.这首诗有什么特色?
六、练习背诵默写
语文教学方法
一、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
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
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适时点拨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