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03
这是高中语文必背论语十二章,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知识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
能力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重点)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难点)
情感目标
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第1课时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教学新课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 乐——快乐 温——温习 师——老师 思——思考 知——知道 择——选择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
如
知
而
为
(二)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和温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三、板书设计
理解内容——掌握方法
《论语》十二章所谈及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于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终生的,永久受益的。特别是让学生领会“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名句的含义。为什么我们学习没兴趣,因为我们没有“学而时习之”,为什么我们犯错误,因为我们没有“三省吾身”,为什么不们迷茫,因为我们“学而不思”读死书。
课后,学生思考并讨论:你认为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各讨论组纷纷回答孔子是“一代圣人”,“圣人”“先师”“至圣先师”等等,其中一个小组提出问题:老师,我们不是常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吗?孔子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他的言行是航标,是规矩。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孔子也不是完人,我们认为他太过于注重仁德,而没有了个性。如果一个人完全按孔子的言行做人做事,会不会出现一种现象:人,不再有他独特的个性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最后告诉学生,我们要做到:以自己的志向为起点,以孔子的言行为航标,以自己的勤奋为主力,以自己的个性为助力,以自己的目标为终点。任何个性张扬都必须遵循“度”的原则,超越了“度”便不称其为个性了。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二章内容。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二章内蕴。
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文化的开始,可以说肩负着使学生学习并热爱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师应精心备课、厚积薄发,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论语》十二章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论语》十二章谈的是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论语》十二章保留了《论语》十则中的6章,新添了6章,分别是3、6、8、10、11、12章。从中可以看出在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方面上所占增加更多。因此,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初中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这是学生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前面接触的是《世说新语》两则,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理解尚且存在较大难度,而且学习兴趣比较低。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四书:
五经: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知识准备展示课前搜集的文学常识
(二)预习指导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1:翻译课文。
三、达标测评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2、《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3、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一般是在姓之后加“子”,以表示尊敬,是敬词。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自己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圈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划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笃
一箪食士不可以不弘毅
知松柏之后凋曲肱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五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
不堪其忧曲肱而枕之
问题1:小组互译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不能解决的请同学们先作好记录,全班同学一起来解决。
省略句:可以为师矣。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判断句: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问题2:重点字词积累。
通假字: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本课出现的成语:
教学札记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这两天引导学生自学语文阅读上的古文《推敲》一文,指导了些方法,趁热打铁,开始引导学生学习《论语十二章》。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多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毕竟是初一学生,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质疑能力还比较差,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