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07
这是盼板书设计,是优秀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材分析】
《盼》教学设计
《盼》是六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选自作家铁凝的第一本出版小说《夜路》,是一篇儿童文学类的小说。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小主人公情感和心理的变化,表现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疏通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厘清行文思路,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
3.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过程】
核心问题:作者如何围绕一个“盼”字展开描写,表现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一、导入
【由标题“盼”字导入。】
“盼”字是什么意思,从目从分→眼睛黑白分明→直勾勾地看,眼巴巴地看
→内心的渴望→每一个“盼”的背后都有一个愿望,那么本文的小主人公蕾蕾,她“盼”的是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盼什么?”为主问题,引导梳理出文章结构。】
问题预设回答设计意图
主人公蕾蕾“盼”的是什么呢?
晴天多好啊,盼下雨干什么呢?下雨穿雨衣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吗?有什么可盼的?(一般我们盼的事情,都是特别的、喜欢的或者是新鲜的)——插入作者的写作背景
哪里可以看出雨衣的特别?哪里可以看出我很喜欢?盼下雨
盼下雨穿雨衣
①新雨衣很特别(怎么、竟然、不像)
②我很喜欢(立刻,抖开)
文中第1、2节
新雨衣那么独特、我那么喜欢,所以我开始盼下雨,盼下雨穿新雨衣。
给大家2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全文,看看作者围绕“盼”字,写了哪些事。梳理一下情节,划分一下段落。找出文章围绕“盼”写的几件事情:
①开始盼变天
②盼到下雨却未能出门
③盼到雨继续下终于如愿以偿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以“怎么盼?”为主问题,引导关注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问题预设回答设计意图
新雨衣那么独特,“我”那么喜欢,所以开始盼下雨穿新雨衣,那么“我”是怎么“盼”的呢?在这个“盼”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阅读指导】回忆:文章可以借助什么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呢?
板书学生提出的表达人物情感的词。
人物(心理、神态、动作、对话)、环境、其他(修辞、标点、句式等)
1、2节由老师带领,引导学生解读文章,剩下部分。由学生自主研读,结合学过的'阅读技巧,和前三节的示范,尝试体会文中“我”的情感变化。
回顾全文,尝试结合“我”的情感变化,给“我”画一个心电图。
正是因为情感的高低起伏,充满变化,才会让人印象深刻(结合前文介绍的,作者成年时以儿童的视角记述这个故事,不是别的,而是这件事,必有它的特别之处,让人印象深刻。)才更加真实动人。整篇文字的背后,其实作者还想表达属于孩子的那一份童真童趣。也希望大家能永葆一份好奇心,永葆对生活的热情,永葆这一份童真童趣。高低起伏。见板书。引导学生感受“盼”的过程,心情是复杂的,是跌宕起伏的。
四、作业
1.本文题目为《盼》,若改为《我的新雨衣》,你觉得是否合适?请说说你的理由。
2.请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改成小课本剧,并演绎出来,下节课展示。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帮助学生练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刹、痛、辨、镶”4个生字;掌握“一刹那、发痛、分辨、镶金边”等词语。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刹、痛、辨、镶”4个生字;掌握“一刹那、发痛、分辨、镶金边”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教学重点:
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前面,我们学习的《暮江吟》一首诗描写的是太阳落山时,江面上的迷人景象。今天,我们即将阅读的名家名篇《海上日出》选自著名作家巴金爷爷的《海行杂记》,它描写的是太阳从海面上升起的壮观景象。
二、范读全文。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只要你用心,相信巴金爷爷的文字会把你带入那奇妙的景象之中。
说一说,在听老师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脑海中都涌现出了哪些画面?
三、指导自学。
出示学习建议:
1、轻声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义。
3、默读思考: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色?
四、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1、生字词
出示一:
刹那间
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唤起积累:除了“一刹那间”,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转眼间、一瞬间、霎那间、顷刻间……)
出示二:
分辨
辨认
辨别
争辩
辩论
狡辩
说一说“辨”与“辩”在含义和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三:
镶
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结合语句,给“镶”选择着恰当的解释,并想象语句描写的景象。
(1)把东西嵌进去;(2)在外围加边。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2——5自然段描写了海上日出的景象。
分别写了天气晴朗时、有云的情况下日出的不同景象。
(2)体会开头、结尾的作用。
第一段:
指名读,思考:这段文字,作者向我们交待了什么?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
这一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开头总起)
最后一段:
齐读这一段,提问:“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换成肯定的说法,怎么说?
联系上文思考,“这”是指什么?
那结尾这句话的意思表达得更直接些,就是——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由此,你觉得结尾段在全文起的是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那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待下节课再深入探究。
五、作业
抄写生字词,继续朗读课文。
有条件的同学明天早早起来,观察一下日出的景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读文字,想画面。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第一感受。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文中哪句话概括写出了巴金爷爷在海上看日出的感受?——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二、顺着探究点,深入品读课文。
1、独立阅读并思考:
为什么称“海上日出”为“伟大的奇观”?
学习建议:
按顺序研读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天空景象的变化,想象文字描述的画面,感受“奇观”。
2、全班交流学习体会:
晴天时:(第2、3自然段)
随着学生的发言,演示文稿上依次点击出:
浅蓝一道红霞红霞扩大越来越亮
师生接读:
师:看到天空色彩的变化,“我”知道——
生: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体会作者此时什么心情?(急切、盼望……)
练习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
接下来,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日出过程的?(课文第3自然段)
随着学生的发言,演示文稿依次点击出:
(开始)露处半边脸红得很没有亮光
(最后)完全跳出了海面红得可爱发出夺目的亮光
这段文字中,哪句写得最精彩?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设问:简洁地说,这句写的是什么?
——太阳向上升。
如何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写出来呢?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这样描述:
——太阳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比较着读一读,谈出自己的感受。
想像着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试一试!
小结,整体导读:
这段话按时间顺序一步一步地写出了日出时景象的变化,我们一句一句接读,读中再次想像这幅动态生成的画面。
有云时(第4、5自然段)
(1)读“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2)读“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引导学生体会:“镶、透、染”等词好在哪里?
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大家评评谁读得好?
三、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先部分,后整体;理出思路,按顺序背;串联重点词语背……)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小结
《海上日出》是不可多得的名家精品,它来自于巴金先生真实的生活经历,真实的内心体验。学习巴金先生留心生活、勤于观察,我们也会在大自然中有惊喜的发现。
五、作业
(1)用上“词语采集”中的“目不转睛、夺目、奇观”三个词语,写自己观察的一种自然现象,注意写出其变化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2)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吗?可以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袖、篷”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斗篷、嘴唇”等13个词语并理解词义。
2.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盼”选取典型事例来写的,掌握将重要部分写详细、写具体的方法。
3.感受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刻画心理活动的方法和好处,并迁移运用。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共鸣
1.板书课题:“盼。”能给这个字组个词吗?(盼望、期盼、渴盼……)
2.在生活中,你曾经特别期盼过什么吗?简要说说你的经历和感受。
3.今天,我们走进作家冰凝的童年,看看她小时候盼的是什么,她又是怎样把自己渴盼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的。齐读课题——“盼”。
【设计意图 导入环节通过组词及联系生活经验,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与文本引起共鸣,从而为读写融合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冰凝小时候盼的是什么?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检查预习,交流反馈。
(1)分享字音字形上的预习所得。
读准字音。后鼻音——篷、疯、蹦,翘舌音——甩、唇,词语——闷雷、焖饭、窸窸窣窣、瞟着、嘟囔、玛瑙。
辨析字形。比较同音字“斗篷、蓬乱”;观察“唇”字,是半包围;识记“酱”字,结合古体字识记下半部分是“酉”。
(2)分享理解词语的方法与经验。
结合图片理解:斗篷、瓦蓝、玛瑙。
结合语境理解:逗引、遮盖、窸窸窣窣。
3.梳理情节,归纳事例。
你从哪些事例读出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着穿上新雨衣的迫切心情呢?
出示表格(表一),学生根据表格进行归纳。
【设计意图 初读环节,扎实语文基本训练,关注学生语文的基本素养;接着梳理文本,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选取了哪些事例。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阅读能力。】
(三)走进事例,体会心情
体会“得到雨衣,盼望变天”的急切。默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件怎样的雨衣?收到雨衣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在文中圈画相关语句,做上批注。
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这是一件怎样的雨衣?
(1)指名读第一段。
(2)交流这是一件怎样的雨衣。(颜色好看,款式特别)
2.收到雨衣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些文字中读出来?
(1)喜欢、激动、兴奋的心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提问:你从这段文字的什么描写读出了“我”对雨衣的喜爱?
一是动作描写:“抖开、穿、想、走来走去、戴上、抖抖、赶紧脱、摸摸后背。”二是侧面描写:妈妈的喊声,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
(2)期待、焦急、无奈的心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这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达“我”的盼望呢?(心理描写)
【设计意图 在写作单元教学中,“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写”,借助“读”获得“写”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减缓学生写作的坡度。这一环节,围绕“盼”走进具体事例进行品读,体会人物心情,获得通过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表达感受的写作知识。】
(四)体会心情,揣摩表达
1.请同学们默读第4~17自然段,自主学习思考:“在这件事例中,你读出了小女孩内心有哪些细腻的感受?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具体写出‘盼的呢?”大家一邊读,一边圈点勾画,相机完成表格(表二)。
2.合作交流:体会放学下雨时“我”的兴奋。
(1)品读第4自然段:终于变天了,找找“我”有哪些反常的举动?
“放慢了脚步”“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大步跑进了楼门”。
(2)想一想:“我”为什么这么做呢。
(3)没有直接写“盼”,我们能不能读出“盼”呢?这是通过什么描写达到的效果?(动作描写)
3.体会借故外出时“我”的迫切。
(1)品读5~15自然段:分角色朗读“我”和妈妈的对话,体会“我”的情绪变化。
(2)相机评价朗读。结合语境与提示语,感受“我”兴奋、失落、央求、不甘的情绪变化。
(3)从事例中读出了“我”的盼望了吗?看来“借故外出”这件事也是紧紧围绕着中心意思来写的。这件事主要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语言描写)
4.体会窗前看雨、雨后观景时“我”的渴盼。
(1)品读16~17自然段:还是出不了门,“我”在想什么呢?
(2)文章用了好长一段文字来描写雨后的景色。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仅仅是为了写景色而写景色吗。(景色描写衬托感受)
5.体会穿上雨衣前后“我”的喜悦。
(1)品读18~20自然段: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我”的喜悦?
(2)分析归纳:
动作:“跑回家、打开柜门、冲妈妈说、挺着脖子、跑下了楼梯、甩着袖子。”
心理:“心从嗓子眼蹦出来、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
(3)總结动作、心理描写的方法。
(4)讨论:最后一句话中,雨点真会“起劲地跳跃”吗?为什么这么写?
(5)文中还有类似这样的描写吗?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呢?
①“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②“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③“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
小结:这些描写实际是在借景抒情,也是为了凸显“盼”这个中心。
【设计意图 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从经典的语篇中发现写作知识,体会写作知识所产生的表达效果,直观地感受到写作知识所带来的言语妙处,为单元写作做好了铺垫。】
(五)梳理归纳,总结写法
1.课文围绕“盼”选取了三个事例来写,哪一部分写得更具体?为什么要详写呢?为什么把“得到雨衣”和“穿上雨衣”写得简略呢?
2.交流小结:中间部分“盼穿雨衣”最能体现“盼”这个中心意思,这部分写详细、写具体,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3.总结:最后,用一首儿歌来总结这一课我们学到的写作密码:
中心意思有事例,详略得当印象深。
真情流露会表达,动作语言和心理。
环境描写来衬托,物随心动能传神。
【设计意图 借助表格与儿歌,将本课生产出的写作知识支架化——即用写作知识为学生写作搭建一个具体可感的脚手架。这样,充分发挥言语结构的示范功能,引导学生从关注“写什么”走向关注“怎么写”。】
(六)迁移运用,表达感受
运用这一课学会的表达感受的描写方法,大家选择下面一个词,写一段话,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示示:
温暖 开心 惊喜 害怕 忧愁 委屈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文题的深刻含义。
2.抓住小说主要情节进行复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体会小说的心理描写、结构上的双线交织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艺术特色。
4.结合生活体验,深层思考课文触及的教育现象,领悟写作意图。
2学情分析
心声》是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反映教育问题的一篇小说。小说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形象,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文章的特点,并且结合九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育特点,我们在引导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要遵循学生认知的原则:要研讨小说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要在把握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3重点难点
1.分析心理描写,把握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了解小说的双线交织的艺术特色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同学们,处在青春少年的你们,也许有忧愁,有烦恼,有期盼,可是,你的心声有谁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黄蓓佳的小说《心声》,感受李京京的一段伤感的故事。
活动2【活动】作者简介
黄蓓佳,女,1955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4年毕业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1972年发表处女作《补考》,现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等。
活动3【活动】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字词。
捻 niǎn 噗pū 蜷 quán 簪zān 琅琅láng 发窘jiǒng
抽噎yē 恍惚 huǎnghū 抽泣qì 棱角分明léng 窸窸窣窣xīsū
2、学生速读全文,梳理并概括小说主要情节。
教师提问,后评价。
3、学生复述课文
提示:抓住时间、四个场景来进行复述。
学生复述。讨论整理板书:
公开课前——回家路上———次日放学后———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偷读课文) (听读课文) (终读课文)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活动4【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跳读课文,揣摩、感悟小说人物及主题
讨论探究 ,合作释疑:
(1)、为什么万卡的故事能深深打动李京京?甚至在他朗读时涌出了眼泪?
李京京从小和父母分开,跟乡下的爷爷住在一起,内心认同于淳朴的乡村文化。而回到城后,目睹父母时常吵架,感受不到家庭的关爱、温暖,并成为父母不合的牺牲品,幼小的心灵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与作品中的万卡的境遇相似,对万卡有着感同身受的理解,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是他极力想朗读课文的原因。
(2)、课文以《心声》为题,“心声”指什么?
第一层含义:对亲情、友情的怀念(插叙、怀念)
万卡的爷爷————他的爷爷(亲情)
奥尔迦————妮儿 (友情)
第二层含义:渴望表达内心的情感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第三层含义:呼吁教师能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的机会。
(3)、对李京京这一人物形象你如何看待?
性格倔强、沉郁、认真,是一个真诚善良,自信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愿望,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4)、你喜欢程老师吗?为什么?
文中的程老师与许多好老师一样,工作认真负责,爱荣誉,因此为了公开课精心准备。但她又与许多老师一样,有着代代相因的缺点:搞一种虚假的教学,重视优生,忽视一般学生。小说也表现了她难得的优点:随机应变,勇于改正错误。
活动5【活动】创意思维,畅所欲言:
(1)、小说触及了当前教育中的某种现象,你有何看法?
第一、老师重视对优秀学生对教育,忽视像李京京这样对学生,打击了他们对积极性
第二、教师弄虚作假,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2)、通过李京京的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李京京的故事,启示我们做事要认真,要有真情实感,要勇敢。教师对学生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应该深入理解学生内心。
活动6【活动】课堂小结
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年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注,对教育问题的思考。课文以其深沉的思想内涵,凄楚的人物形象,纤丽的情节叙述和令人伤感的语言表达,感染着我们。在父母百般呵护下的同学们,远没有李京京对《万卡》的理解深刻,但让我们伸出双手,给生活中其他不和睦家庭中的同龄人一些关爱吧。
活动7【作业】布置作业: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和李京京相似的经历?无论是愉快的还是伤感的,都曾给你深刻的体验,请选择其中一段,用动情的文笔展现出来,不少于300字。
活动8【活动】板书设计
心声
公开课前 想读课文 (开端)
情节 回家路上 偷读课文 (发展)
次日放学 听读课文
公开课上 朗读课文 (高潮、结局)
12 *心声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2 *心声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同学们,处在青春少年的你们,也许有忧愁,有烦恼,有期盼,可是,你的心声有谁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黄蓓佳的小说《心声》,感受李京京的一段伤感的故事。
活动2【活动】作者简介
黄蓓佳,女,1955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4年毕业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1972年发表处女作《补考》,现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等。
活动3【活动】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字词。
捻 niǎn 噗pū 蜷 quán 簪zān 琅琅láng 发窘jiǒng
抽噎yē 恍惚 huǎnghū 抽泣qì 棱角分明léng 窸窸窣窣xīsū
2、学生速读全文,梳理并概括小说主要情节。
教师提问,后评价。
3、学生复述课文
提示:抓住时间、四个场景来进行复述。
学生复述。讨论整理板书:
公开课前——回家路上———次日放学后———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偷读课文) (听读课文) (终读课文)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活动4【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跳读课文,揣摩、感悟小说人物及主题
讨论探究 ,合作释疑:
(1)、为什么万卡的故事能深深打动李京京?甚至在他朗读时涌出了眼泪?
李京京从小和父母分开,跟乡下的爷爷住在一起,内心认同于淳朴的乡村文化。而回到城后,目睹父母时常吵架,感受不到家庭的关爱、温暖,并成为父母不合的牺牲品,幼小的心灵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与作品中的万卡的境遇相似,对万卡有着感同身受的理解,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是他极力想朗读课文的原因。
(2)、课文以《心声》为题,“心声”指什么?
第一层含义:对亲情、友情的怀念(插叙、怀念)
万卡的爷爷————他的爷爷(亲情)
奥尔迦————妮儿 (友情)
第二层含义:渴望表达内心的情感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第三层含义:呼吁教师能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的机会。
(3)、对李京京这一人物形象你如何看待?
性格倔强、沉郁、认真,是一个真诚善良,自信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愿望,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4)、你喜欢程老师吗?为什么?
文中的程老师与许多好老师一样,工作认真负责,爱荣誉,因此为了公开课精心准备。但她又与许多老师一样,有着代代相因的缺点:搞一种虚假的教学,重视优生,忽视一般学生。小说也表现了她难得的优点:随机应变,勇于改正错误。
活动5【活动】创意思维,畅所欲言:
(1)、小说触及了当前教育中的某种现象,你有何看法?
第一、老师重视对优秀学生对教育,忽视像李京京这样对学生,打击了他们对积极性
第二、教师弄虚作假,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2)、通过李京京的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李京京的故事,启示我们做事要认真,要有真情实感,要勇敢。教师对学生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应该深入理解学生内心。
活动6【活动】课堂小结
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年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注,对教育问题的思考。课文以其深沉的思想内涵,凄楚的人物形象,纤丽的情节叙述和令人伤感的语言表达,感染着我们。在父母百般呵护下的同学们,远没有李京京对《万卡》的理解深刻,但让我们伸出双手,给生活中其他不和睦家庭中的同龄人一些关爱吧。
活动7【作业】布置作业: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和李京京相似的经历?无论是愉快的还是伤感的,都曾给你深刻的体验,请选择其中一段,用动情的文笔展现出来,不少于300字。
活动8【活动】板书设计
心声
公开课前 想读课文 (开端)
情节 回家路上 偷读课文 (发展)
次日放学 听读课文
公开课上 朗读课文 (高潮、结局)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