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6
这是蝙蝠和雷达教案优秀教案,是优秀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四年级《蝙蝠和雷达》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
1、略处理第一、二自然段,重点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读中感悟蝙蝠飞行的“灵巧”。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读中理清试验准备工作。读中比较试验结果,读中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2、角色转移,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研究发现!
3、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动起来,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
教学流程设计:
一、联系生活,
1、师: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比如说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你还知道哪些发明也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指名说)
2、过渡:那么,善于在夜间飞行的蝙蝠,给人们什么启示呢?
⑴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师点出“夜航”)读了这一小节,你心中有疑问吗?(生回答)
⑵引读第二自然段,师顺着学生回答:是呀,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人们从蝙蝠身上又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指名读题,齐读。
二、由疑导入,读中感悟,导读感知(学习3)
1、那么,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
⑴出示3第一句话,指名读,齐读。
⑵蝙蝠在夜间飞行,你觉得它飞得怎么样?(灵巧)
⑶边读边想第一句话,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划一划。
(无比……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
⑷交流,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⑸比读,赛读,师导:读出蝙蝠飞行的灵巧!
2、⑴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生说)
⑵(出示第二句话)谁能用疑问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表达一下我们心中共同的疑问?
三、角色转移,读中有思,读中发现(学习5)
1、师过渡:同学们,既然我们心中都有同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小科学家,通过几次试验,来研究和发现一下其中的奥秘吧!
2、自由读5,⑴找一找,科学家第一次实验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⑵请生上台板书。
⑶用“首先……然后……最后……”有顺序地说一说科学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3、默读5第一、第二句话,⑴思考:在这些准备工作中,你注意到了哪些细小的地方?在书上标一标。(“横七竖八”、“许多绳子”、“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⑵交流,师导:科学家在这些细小的地方这么做有何用意?(实验更精确,充分说明蝙蝠不靠眼睛探路。)
小结:看来,科学家们做试验时想得还挺周到、细致的!
4、试验结果如何?⑴引读第三句话。
⑵小科学家们,从这个结果中你有何发现?(蝙蝠不是靠眼睛来探路的。)
5、齐读5。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读中比较
1、自由读5。
2、学生小组自学完成表格。
3、交流并派代表上台介绍二、三次试验经过。
4、出示第一次试验结果和二、三次试验结果。
㈠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㈡、㈢蝙蝠就象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⑴指名读。
⑵自由读这二句话,比一比,第一次和第二、三次试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师导:抓住两句话中关键词来说)。
⑶从中,你可以发现什么?
5、⑴出示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三次试验证明……”
⑵指名读。(请学生板书三次试验结果。)
⑶说说“配合”一词能否去掉!
读中比较。三次试验中,第一次和最后两次的结果截然相反。在试验结果的陈述中,作者有意强调结果的截然不同,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读中比较,让学生在读中研究、发现,从而使读不再浮于表面,形成真正的、有实效、有收获的“读”。
6、师小结全文:说说你在这堂课学习中的收获!
五、作业设计
1、自学生词,抄写生词。
2、根据自己的能力自选作业
用自己的话复述科学家三次试验的经过;
完成练笔《蝙蝠的自述》,采用第一人称手法,以我是蝙蝠的口气介绍自己夜里飞行的秘密;
以网络和各类书报杂志中搜集整理仿生学知识,并整理成文,在读书交流会上和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附:板书设计:
蝙蝠和雷达
第一次 试验准备工作 试验结果 证明
(学生板书) 铃铛没响 (生板书)
—————— 绳子没碰 ——————
—————— ——————
[设计意图]: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本板书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轨迹、教师教学的思路!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
2.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懂得蝙蝠飞行的原理。
3.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4.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设疑。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
出示课题:34蝙蝠和雷达
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1)雷达是什么?大家在预习时都查了资料,谁愿意介绍一下?
(2)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初步感知,整体阅读。
1.读课文,边读边想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指名读课文
3.学生自悟:雷达是根据蝙蝠的探路方法发明的。
三、深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既然雷达是从蝙蝠的探路方法得到启示的,那么两者有什么共同点?
1.让我们先来看看蝙蝠的探路方法
教师引读:
蝙蝠,能够在夜间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它飞行起来……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谈谈你对蝙蝠飞行技巧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出示:
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比较一下这两句句子,说说哪一句更好?
(1)蝙蝠到底是靠什么在夜间飞行的呢?
读读课文,找到有关句子,请用直线划出。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的。”
(2)科学家们依靠几次试验得到证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小组学习
比较三次试验的方法完成表格:
试验的条件(
)
第一次试验:蒙住蝙蝠(
),结果(
)。
第二次试验:蒙住蝙蝠(
),结果(
)。
第三次试验:蒙住蝙蝠(
),结果(
)。
试验得出(
)
(3)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呢?
读读课文,说一说。(配合图片,进行理解)
2.让我们来看看雷达是如何工作,给飞机导航的。
读读课文,再来谈一谈。
3.你能谈谈它们的共同点了吗?
它们的共同点是:遇到障碍物会将无线电波反射回来。
四、归纳总结,课外拓展,收集信息。
1.人们正是从蝙蝠的身上,得到了启发,发明了飞机的导航系统。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从而产生的发明。
比如:看到鱼能在水中自由沉浮,发明了潜艇。这些,被叫做仿生学。
2.请你查找有关资料,看看人们还有哪些发明和动物有关,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朗读与小组合作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难点是: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课前准备:
1、课件
2、组织学生从百科全书、词典辞海、互联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设疑激趣
1.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原来是一架飞机在夜航。(课件出示朗读,学生闭着眼睛听。)同学们,在漆黑的`夜晚,飞机为什么能安全飞行呢?要弄清这个问题,请继续往下看:(屏幕出示蝙蝠)认识它吗?[蝙蝠(齐读正音)]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飞蛾;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湿的洞里,是哺乳动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
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雷达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雷达可以搜索敌机;雷达可以观测天气情况)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揭示课题:蝙蝠与雷达(齐读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初读的感受。
1、同学们真会思考,这是读书的好方法,下面就带着你们的问题默读课文,在默读课文的时候带着笔在课文中画一画写一写试着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2、读后汇报,指名同学说说读后知道些什么,开始指名中下一的学生回答,课文的大概内容指名较好的同学回答。只要是学生的真实感受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1、今天我们就当一回科学家,找出课文中蝙蝠与雷达有关系的一句话(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让学生读并提问题。过度:是啊科学也是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但实验一做就不可能一定会成功,找出科学家辛苦工作的一句话。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句话并说说理由。体会科学家的发明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仔细品味反复和终于。
2、哪些句子是描写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读读并说说理由,用即使也仿照着说说话。有新问题吗?(蝙蝠靠什么在夜间飞行的?)
3、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这张实验表。
试验顺序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
第一次蒙上眼睛铃铛不响不靠眼睛
第二次塞上耳朵铃铛响要靠耳朵
第三次封住嘴铃铛响个不停要靠嘴
4、研究结果表明蝙蝠夜间飞行不用眼睛,是用耳朵和嘴巴配合起来探路的。有新问题吗?(怎样配合探路的?)接着再找找并用自己的话说给同桌听。指名同学起来说并说说是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学生说教师板书。教师出示课件让同学上台解说。
5、受到蝙蝠夜间飞行的启示把雷达应用到飞机上,读读相关的段落。模仿老师的课件在课文的图上画一画边画边说。让同学演示演示,教师板书。教师出示课件让同学上台来解说解说。飞机就能在夜空安全驾驶了。
6、观察板书说说发现了什么?说说蝙蝠和雷达的联系。再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它们的科学联系及其依据。所以课题用和联系起来。
四、巩固课文,齐读课文。又从课文中有哪些新体会。
五、总结:
我们要向科学家学习。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将来为人类造福。
六、扩展练习:
课后阅读有关发明创造的书籍,把收集到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帖在教室后边的墙上作为墙报一起分享。
七、板书:
11蝙蝠和雷达
嘴超声波无线电波天线
蝙蝠障碍物雷达
耳朵超声波无线电波荧光屏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课文,课文层次清楚,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提出飞机为何在夜间飞行这一问题;三次特殊的实验;受蝙蝠的启示制造出了雷达。在设计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训练重点。其次,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再次,适度进行拓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较强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意识,有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能凭借学习内容,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与如何学习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领悟各种学习方法了。
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运用到其他课内阅读或课外阅读,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导。我让学生仔细阅读完课文后,找出课文中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合起来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学生找到后,就让他们连起来说一说,并且告诉他们有时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以后的自己阅读中也可以试试。
二、 巧设质疑,激发兴趣,引发探究。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我利用电教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一上课,就播放在晴朗夜空里,一只蝙蝠在愉快地飞行,一架飞机穿梭夜空,平稳的飞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然后质疑: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交通工具,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模拟科学家的实验 ,进行科学之旅。一下子学生的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三、注重自主学习,强化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的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实践活动,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课前,我加强了预习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画一画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画雷达的示意图时,个别学生画的不I对,把小组合作 应该放在这里,充分调动孩子的自学和互学热情,锻炼孩子的能力。
曾有人说,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一堂课下来,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