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二年级古诗两首敕勒歌教案

日期:2021-11-12

这是二年级古诗两首敕勒歌教案,是优秀的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二年级古诗两首敕勒歌教案

二年级古诗两首敕勒歌教案第1篇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教学设想:

  本篇课文是首民歌,仅仅有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饶,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课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风格朴素、意蕴真淳,语言浅近明快。所以本课以阅读欣赏为主,以课件为辅助给学生美的的体会进而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上课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创造一个宁静的氛围,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一个美丽的梦景。

  2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教师在黑板上板题目:敕勒歌。

  二初读全诗,字词释义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把握诗境

  1解题意。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

二年级古诗两首敕勒歌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认识“似、庐、笼”等6个字,会写“苍、茫”等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的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四、教学重点

1. 认识“似、庐、笼”等6个字,会写“苍、茫”等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诗歌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五、教学难点

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六、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想象理解法等。

七、教学资源与准备

教师: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制作PPT课件、生字卡片等。

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记录在预习卡片上。

八、教学时间

1课时。

九、课型

新授课。

十、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课前谈话交流,播放视频导课。

2.孩子们,从刚才的短片中,你看到了什么?自由回答所见,指导说完整的句子。

3.教学”阴山”,指导读准字音。

4.板书课题,生书空

5.请大家自己读一遍这首诗,看看它和我们之前学的《夜宿山寺》在形式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6.关于《敕勒歌》,你搜集到了哪些资料跟小伙伴交流一下?

预设1:孩子们搜集的资料很全。师: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搜集到的资料比老师搜集到的还全呢!

预设2:孩子们搜集的资料不全。老师也带来了《敕勒歌》的资料,和大家分享。

生介绍。(2-3人)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生自读,圈生字。

2.请2生展示读,正音。有错自纠,无错表扬。

3,词语教学。

穹庐、笼盖、天苍苍、野茫茫。

4.认读“见”。

(1)出示卡片,齐读。

预设1:读作现。问: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回答。

预设2:读作见,在现代汉语中它读作“见”,但在这首诗里它读作“现”,打开课本,翻到84页, 你看,最下面的课后注释里告诉我们了,是显现,露出来的意思。

(2)点拨:课后注释是学习古诗词的好帮手,我们一定要学会看注释。

(三)再读古诗,注意停顿

1.读古诗的时候,出要读准字音,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生回答。

2.请1生读。

预设:1.学生读得字音准确流利,节奏不明显。

预设:2.学生读得准确,停顿明显。

3.点拨:读诗词时,我们要在标点符号的地方停顿,逗号处停得短一些,句号处停顿稍长一些。同时,还可以请节奏停顿线来帮忙。

4.出示带节奏的诗歌,学生带节奏自读、同桌互读、指读、齐读。

(四)理解诗歌,想象画面

过渡:注意了停顿,就读出了韵味。但是,要想体会其中的美景,我们还要读出诗中描绘的画面。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回答。

2.巩固:敕勒川、阴山、天、野、风、草、牛羊。短短的27个字里,包含着这么多景物。

3.教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想象画面。

4.让我们一起把看到的画面说出来吧!

(1)提示:( )的敕勒川,在( )的阴山下。

天空好像( ),笼罩着( )。

(2)抬头望向远处,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请根据老师的提示,同桌两个试着说一说。提示:( )的天空,( )的草原。一阵风吹来,草( )露出了( )。

5.孩子们,如果我们为这首诗配一幅画,你会选择什么颜色?

预设:绿色、蓝色、黄色、白色。

6.孩子们,读这首诗,你最大得感受是什么?

预设:草原风光美。

板书:草原美。

7.体会动静结合。

(1)你看,在这片辽阔而安静的草原上,突然,吹来一阵风,吹低了丰茂的牧草,露出成群的牛羊。它们有的,有的,有的(出示图片,练习说话)。

(2)你听,晚霞中,初生的羊羔呼唤着羊妈妈发出——咩咩的叫声。老牛呼唤走远的牛犊发出——哞哞的叫声。

(3)小结:宁静的草原,因为牛羊的出现,顿时热闹起来,这是一幅多么动静合一的画面啊!好一个——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成群的牛羊,不正是敕勒人民安居乐业的希望吗?这肥壮的牛羊,就是敕勒人民幸福生活的象征啊!好一个——风吹草低见牛羊!

板书:牛羊壮。

(五)分析画面,体悟情感

1.孩子们,假如你是敕勒族的一个小朋友,生活在这美丽富饶的草原上你的心情怎样?

预设:开心,高兴,快乐……

板书:爱家乡

2.请你带着喜爱之情,再读读这首诗吧!

学生齐读。

3.让我们在这美景中,一起背诵出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吧!

师生齐诵。

4. 诗歌不仅可以读可以背,还能唱出来呢!播放音乐,欣赏歌曲。

(六)渗透国学,指导写字

过渡: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这样,我们要读出诗中的美景,读出诗中的情感。我们还可以认认真真的抄写下来。

1.出示课件:阴、似、野、苍、茫,按结构不同,分两行,请学生观察。

(1)上面三个是什么结构?

生:左右。

(2)下面两个呢?

生:上下

(3)在这五个字中,你觉得哪个比较难,需要老师和你一起写一写?

预设1:野、茫

预设2:没有。老师觉得“野”和 “茫”两个字需要特别提醒一下。

2.观察这两个字,如果你是小老师,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地方,才能把这两个字写好?

预设1:横变提

预设2;右边不是“子”

预设3:茫是上下结构。

3.师范写,生书空。

4.配乐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七)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过渡:孩子们《敕勒歌》寥寥数句就勾勒出敕勒川独特的壮丽景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在诗歌的长河里,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还有很多。像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出示)

1.教师范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想一想: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色呢?

预设1:江花、江水。

预设2:一生说不全面。其他人补充。

3.塞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两首诗的风格差异巨大,其中的风景却同样美不胜收。我们也当当小诗人,一起读一读吧!

(八)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1.总结:孩子们,走进古诗乐园,我们一起学习了生字,想象了画面,欣赏了美景。

2.自选作业。

(1)请孩子们根据诗歌内容,想象画面,用手中的彩笔画下来吧!

(2)找一找其他描写祖国山河美景的诗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1-2首。

十一、板书设计

敕勒歌

草原美

牛羊壮

爱家乡

二年级古诗两首敕勒歌教案第3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丰富认知

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道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

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蓝得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丰茂!

PPT2: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

PPT3:看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PPT4: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而美好!

3、(出示PPT5)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指名说。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PPT6,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5、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

6、指名说、背。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书)——《敕勒歌》(课前用黑纸覆盖)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1、(出示PPT7)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

2、学生跟师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

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4、请各组代表上台诵读古诗,强调只请前五名,要求各组代表争取机会,踊跃上台。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师:大家的诗歌读得真好,可我想问一句:读懂了吗?“敕勒”是什么意思?“敕勒”是我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它后来与另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融合到了一起。这首敕勒歌,最早是以鲜卑语在牧民中间传唱,后来才被翻译成汉语并广为流传。这样一首只有27个汉字的诗歌为什么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弄清其中的原因。让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第1句——

2、出示PPT8,请一名男生读——

3、师:(出示PPT9)在词典上,“川”字有三种解释,请你判断一下,“敕勒川”的“川”应当选择第几种解释?(请用手势回答)

4、是的,“川”在此处指辽阔无边的草原,那么“阴山”指什么,你想起了哪句诗歌?诗句“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阴山”与此处的“阴山”指的是同一座山。这座山在今天内蒙古的中部,自西向东绵延数百里。读着这句诗,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5、一句“敕勒川,阴山下”,不仅交代了敕勒族人生活的地点,而且描绘出了一望无际的草原,连绵起伏的群山,给人以无限辽阔(板书:连阔)、无比雄伟(板书:“雄伟)的印象。请你读,读出这种辽阔雄伟的气势来——(指名读)

6、很好,让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2句,请一名女生来读——

7、要读懂这句诗,先要了解“穹庐”是什么,看(出示PPT10),“穹庐”就是这些白色的、供敕勒族人生活的毡帐,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蒙古包。请你想想看,“天似穹庐”,是说天空像什么?到底像不像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

师描述:现在,你来到了辽阔无边的草原中央,抬头往上看,湛蓝的天空是那么高,那么远;再往前看,一直努力向前看得更远些,远处的草原与天空仿佛连在了一起;然后,你向左看、向右看,转过身向后看,天空和草原的界线全都看不清了。这时,你感觉天空真像——(一顶巨大的蒙古包)把整个草原给——(罩住了、盖住了)。

8、请睁开眼睛——“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景象你看见了吗?可你知道为什么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呢,这说明天空、草原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他们的——(家)

9、家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是我们最感温馨和亲切的地方,所以,“天似穹庐”这个比喻,既写出了草原的空旷与辽阔,也表达出敕勒族人对于草原的喜爱之情。请大家跟我一起,读出这种喜爱来。跟师读——(男生读、女生读)

10、让我们怀着这种喜爱之情,看看诗歌的最后一句,看草原上更加令人喜爱的是什么。

11、(出示PPT11)齐读,——风吹草低,现出了什么?(牛羊),现出的仅仅是牛羊吗?只是牛羊吗?

“天苍苍”,”苍”是什么颜色?(湛蓝的颜色);“野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茫茫”是说,草原和天空的界线看不清楚。我们看,天空,一片湛蓝;草原,一碧千里,但仅仅蓝、绿两色,是不是有些单调呢?(板书:单调)然而,风吹过,草低伏下去,现出了成群的牛羊。黄的牛,白的羊,这儿一群,那儿一群,有牛羊的地方,就会有什么人?是啊,还有穿着各色服装的牧民。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丰富的色彩(板书:→丰富)。请你再想想,除了现出草原丰富的色彩,还现出了什么?

12、草原里,只看到茫茫一片绿色时,画面是静止(板书:静止)的,而这风一吹,草一低,(手势演示)现出了悠闲地吃着草的牛羊,骑着马缓缓移动的牧民,草原,顿时充满生机与活力。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灵动(板书:→灵动)。色彩的丰富,画面的灵动,使敕勒川变得更加美丽(板书:美丽)。

13、为什么只有当风吹过,草低伏,才能现出成群的牛羊呢?这说明草长得怎样?牧草长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长得十分的——(肥壮),牛羊长得如此肥壮,就现出了牧民生活的——(富足)。所以,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富饶。(板书:富饶)

14、小结:学到这里,相信草原的辽阔雄伟、富饶美丽,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敕勒族人民为什么把他们生活的草原写得这么美?他们赞美草原是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板书:热爱家乡)

过渡:(指板书)正因为这首诗歌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辽阔雄伟、美丽富饶,而且表达了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整首诗中画面有静有动,色彩富于变化,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能够超过它。无论哪个人,也包括我们,只要有机会来到草原,心中涌起的一定是这首诗,口中念出的也一定是这首诗。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出示PPT12,生齐读——敕勒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听着你们清脆、明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少年儿童,一直都在学习它。我们可以想象,这首诗歌诞生后——

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清脆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又是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司马光,和宋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明亮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时间如流水,转眼又过去了600多年,少年时代的纳兰性德,与清朝的孩子们一起,用甜美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2、像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就叫作——经典(板书:经典),像《敕勒歌》、《乌衣巷》、《望天门山》、《长相思》这样一篇篇经典诗词,像《论语》、《大学》、《中庸》、《红楼梦》、《西游记》这样一部部经典著作,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板书:文化)。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少年儿童,作为新生的一代,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所以——

今天,我们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将来,我们的子子孙孙仍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3、我相信,只要这种清脆的读书声永不停息,中华民族文化的薪火就会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孩子们,传承文化,我们任重而道远!

二年级古诗两首敕勒歌教案第4篇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读指导:

  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 从诗中看到了什么? (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及时板书)

  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及时板书)

  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

  生:很大、望不到边等顺势总结板书:辽阔无边

  还能看到什么? 牛羊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

  草怎么样? 茂盛牛羊怎么样? 肥壮板书:茂盛肥壮

  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 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 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板书设计:

  敕勒歌

  苍苍茫茫静

  (辽阔无边)

  草低见牛羊动

  (茂盛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天高地阔辽阔无边热爱家乡的情感

  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