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PPT课件 > 幼儿园健康PPT课件

幼儿教育中的心理健康PPT课件

幼儿教育中的心理健康PPT课件

幼儿教育中的心理健康PPT课件这个PPT共48页,该文件包含了PPT课件。PPT的教学目标让幼儿热爱游戏,善于游戏,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

幼儿教育中的心理健康
《学前教育研究》的一篇文章指出,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幼儿行为的检出率达12.97%;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5岁幼儿的心理健康调查,有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孩子性情古怪。
               由此可见,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主要内容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一) 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第一个标志)
大多数儿童的某一种行为模式发生的时间,称为动作常模。
“三翻六坐九月爬”
宝宝大动作发展顺序
宝宝精细动作发育顺序
(二) 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
语言发展阶段
3岁以后,一个儿童说的话,通常总是与另一个对话者在内容上是有关的。4岁儿童开始使自己的语言适应不同的听者。(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
           语言的运用与语言环境不相吻合,需引起关注。最极端的语境不合的情况表现在自闭症的患儿身上。
自闭症的表现
     (1)通常起病于3岁以内。 (2)人际交往障碍:极度孤独,缺乏目光对视,对集体游戏没兴趣,不会寻求帮助,难以建立伙伴关系。 (3)言语障碍:明显的言语发育障碍,缺乏主动言语,言语刻板重复,声调、节律、速度、重音都常有问题。 (4)兴趣和活动异常:兴趣单调、狭窄;对非生命物体特殊依恋;仪式性动作;刻板重复动作;拒绝生活环境的变化。
案      例:
树儿 ,男,4岁,没有语言,多动,理解力差,不听指令,与周围的人没有交流,学习能力差,有刻板行为。
这是一个典型的自闭症患者,本该是无忧无虑在幼儿园玩耍、学习的年龄,树儿却无法享受到正常同龄孩子应有的快乐童年。2岁时,树儿还不会说话,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不听指令,不和其他的小朋友玩耍,起初妈妈只是以为他说话晚,比其他孩子调皮而已。3岁上幼儿园,不到一周的时间,幼儿园的老师告诉树儿的妈妈说孩子不对劲,从来不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只是一个人蜷缩在角落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对老师说的话置若罔闻,不会用语言或者动作表达自己的需要,喜欢大喊大叫,老师提醒妈妈应该带孩子去医院看看,听到老师的话,树儿的妈妈才慌了神,孩子真的有问题吗?孩子没得过大病,感冒都很少,这样健康的孩子怎么会有问题呢?带着疑问,妈妈带着树儿走遍了全国各大知名医院,得到的是同样的诊断:自闭症。
(三)热爱游戏,善于游戏
            游戏是婴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也是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
(四) 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
布什总统的表情
布什总统的表情
布什总统的表情
(五)年龄特征明显
           幼儿的年龄特征,总体上说是好奇、好问、好动、热情、率真、投入。
            一个心理健康的幼儿,他的思维、语言和行为方式都带有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特点。
(六)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很快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继续平静的生活。
二、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 生理因素:遗传与疾病
(二) 家庭因素
(三)社会环境因素
(四)个体因素
(一)遗传与疾病
1、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许多心理行为受遗传的影响,如性格内向或外向,行为退缩或攻击,情绪焦虑或抑郁。
2、某些疾病,会引起心理健康的失衡,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
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症等内源性精神病,遗传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由于病菌或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而导致的心理障碍,可阻抑心理的发展,造成智力迟滞或痴呆,因疾病造成的身体不适可使孩子情绪和行为问题增多,容易形成被动、退缩、任性等心理健康问题。母亲孕期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情绪状况也可能会对幼儿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大脑损伤也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和造成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多动综合症的简称。儿童多动综合症即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症,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症。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并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
多动症主要特点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其主要特点为:注意力短暂,难以集中,活动过度,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常伴随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根据我们临床观察,这些儿童发育、智力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关键是自我控制能力差。有的可见动作不协调,平衡运动、共济运动障碍等。据国外文献报道,学龄儿童中本病的发病率达5%-10%,国内报道本病的发病率为1.3%-8.6%;易发年龄为6-14岁,男孩发病远较女孩为多,约为4-9:1。
多动症儿童与顽皮儿童的区别
注意力方面的区别
    患多动症儿童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即使是看“小人书”、“动画片”时,也不能专心致志;但顽皮儿童却不同,在看“小人书”、“动画片”时,能全神贯注,还讨厌其他孩子的干扰。
行动目的性方面的区别
     顽皮儿童的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及安排。而多动症患儿却无此特点,他们的行动较冲动,且杂乱,有始无终。
自控能力方面的区别
    顽皮儿童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再胡吵乱闹;多动症患儿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

(二)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生活条件等。
离异家庭幼儿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具有一些相同的行为表现:如孤独、自卑、任性、胆怯等,存在着较严重的撒谎、多动、讲脏话、自虐等一系列的行为偏差问题。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儿童在智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情绪障碍、自我控制和问题行为方面,与完整家庭儿童相比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家庭氛围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幼儿在与家庭成员的交往过程中,能自然地流露出情感,而情感的自由表达和流露有利于幼儿人格健全地发展。
在教养方式上, 父母一味地从物质上、行动上满足孩子的需要,致使孩于欲求过多,容易产生依赖、自私、任性、蛮横、自我中心、退缩孤独、不爱劳动等等心理健康问题和不良品质。 同时家长为了能实现自己的高期望,就对孩子进行高强度的教育。对儿童的期望值过高,惯于横向攀比,要求过严,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造成了幼儿沉重的精神负担,产生自卑、退缩、冷漠、无所适从等不良倾向。
(三)社会环境
  1、社会生活环境
      人口密集是都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单元房或高层住宅使城市儿童的生活环境优化, 有利于他们学习和休息,但幼儿的活动空间明显缩小了。调查表明,高层住宅中的儿童至少有40%以上的人减少了户外活动,长期生活在单元楼房内的儿童,易形成孤僻、脆弱、暴躁等不良性格。
      电视也已成为儿童日常生活的重要伙伴。电视使幼儿知识量、信息量剧增,视野空前拓宽,并可从中学到亲社会行为,但看电视也给孩子的行为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使得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缺少主动交流,容易产生孤独、沉默、退缩、自私等不良行为。
2、幼儿园
师幼关系对幼儿行为的影响直接作用着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教学方法和个性特征。
同伴关系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基本途径,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健康的同伴关系有益于形成和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养成合作性行为;但如果幼儿期有不良的同伴关系,相互攻击、猜疑、排斥、攀比或远离群体、孤独自处,甚至剥夺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则容易产生独占、攻击、粗暴或胆怯、孤独、不合群等行为,其身心和社会性发展就会严重受阻.
幼儿园如果学习压力过大,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儿童总是处于挫折与失败之中,便会发生学习困难而多动、逃学、攻击行为或其他反社会行为。
(四)个体因素(关键因素)
个体的气质和性格、需要和动机、情绪、自我意识。
气质和性格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美国学者托马斯从养育的角度将儿童的气质分成三种类型。一种是“容易护理的”儿童。 他们的饮食、睡眠习惯和大小便都有一定的节律,喜欢探究新事物,对环境的变化很容易适应。第二种是“困难的”儿童。他们的活动没有节律,对新生活很难适应,遇到新奇的事物或人容易产生退缩行为,心境十分消极,客易表现不寻常的紧张反应,如大哭、大叫,发脾气时脸会变色。 第三种是“慢慢活跃起来的”儿童。他们的生活节律多变,初遇到新事物或陌生人时往往会退缩,对环境的适应较慢,心境带有否定性。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是幼儿最明显、最主要的心理特征。 如:惧怕行为、沉默不语、缺乏主动性等常常是性格胆小、拘谨的幼儿,而攻击性行为、爱发脾气等容易发生在性格外向、暴躁的幼儿身上。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八阶段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途径: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日常活动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幼儿园与家庭共同关注形成合力;
                 实施个别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2、方法:游戏治疗
                 绘画治疗
                 故事治疗(儿童叙事治疗)
运用绘本培养幼儿健康心理                            ——《菲菲生气了》
设计背景:《菲菲生气了》正是一本描述“情绪”变化的过程及调节情绪的绘本,故事中菲菲的情绪变化过程描写得非常逼真,能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给幼儿良好的暗示。所以可以通过幼儿猜想、自主阅读、师生阅读让幼儿理解菲菲情绪变化的原因及其过程,感受菲菲情绪的调节过程,并通过表述自身的生气经历及调适过程,让幼儿懂得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能尝试自我调节情绪。
目标:1、理解菲菲情绪变化的原因,以及调节情绪的过程。
                2、知道生气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现,
                     遇到不快乐的事情能尝试着自我调节。
活动难点:理解绘本中主人公菲菲调节情绪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展示封面, 认识菲菲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她的名字叫菲菲
(二)寻找菲菲生气的原因
   1、 幼儿自主阅读(回形针处不看),
师:你们看!菲菲怎么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你能来学学他的样子吗?
       菲菲为什么会生气呢?(幼儿猜测)
师:菲菲为什么会生气呢?最后菲菲还生气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书上是怎么说的。看的时候请你一页一页的从前往后看,看到回形针夹着的地方跳过去,继续往后看。(幼儿自主阅读)
   2、师生一起阅读,了解菲菲生气的原因
师:菲菲为什么会生气?(幼儿边看边回答)
师:原来菲菲玩的正开心时,姐姐也要来玩她手中的大猩猩,于是两个人抢了起来,妈妈也说该姐姐玩了,姐姐用力一拉大猩猩被抢走了,菲菲就普通一声摔倒在了地上,他心里非常的难过、非常的生气。
师:她生气时是什么样子的?谁愿意来做做菲菲生气时的样子?(请幼儿回答并表演)
师:她学得真像!你们看菲菲又是跺脚、又是挥拳头、她还大吼大叫,气得像喷发的火山,她想把所有的东西都扔掉,她非常非常的生气,你们听——她干嘛去了
师:你觉得菲菲最后还生气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她现在的心情怎么样呢?
师:你们看他们一家人在一起多开心,可是菲菲刚才还在生气,现在心情为什么变好了呢?菲菲是怎样让自己心情变好的呢?(幼儿猜测)请你拿掉回形针看一看,然后告诉小朋友。(幼儿自主阅读回形针夹起来的内容)
(三)师生阅读,了解菲菲调节情绪的过程
师:菲菲跑进森林里怎么样了?是什么让她心情变好起来的?(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引导幼儿观察画面。)
辅助提问:
(1)菲菲跑进森林,她听到什么?她还看到什么?这个时候她的心情怎么样?
(2)走着走着菲菲看到了什么,她会怎么想、怎么做?
(3)快看菲菲真的爬上榉树,他在干吗?这个时候她的心情怎么样了?爬上榉树的菲菲看到了大海、蓝天还有远处漂亮的房子,她觉得这个世界真美啊,看着看着菲菲就忘记了不开心的事情,她心里舒服多了,不再生气了。这个时候她会干什么呢?
师:菲菲爬下榉树,高高兴兴地往家里走,一路上她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听到了许多小动物的叫声,变得越来越开心了。
(四)分享情绪调节经验
师:这个故事好听吗?你有没有像故事里的菲菲一样遇到过很生气的事呢?是什么事呢?
师:你是用什么办法让自己心情好起来的?(请幼儿互相诉说后个别发言)
5、结束
      师:今天我们学到了许多让自己开心的好办法,今后再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你可以用用这些办法让自己开心起来,当看到别人不开心时你也可以把这些办法告诉他,让他们也开心起来。
游戏治疗案例一: 触觉学习不良儿童的游戏治疗
【治疗对象】:点点,女孩,4岁
【主诉问题】:身上皮肤敏感,稍有刺激便觉不舒服。如当别人摸她的头脸手等部位皮肤时,显得特别难受,并下意识躲避,内衣要去掉标签,否则拒绝上身。
【家庭状况及个性特点】:三口之家,父亲内向且表现出抑郁质气质倾向。点点性格内向、安静,总是一个人做游戏、看书;胆子小,各种场合总是不经意的咬手指,而且越紧张就越厉害,平时讲话,不敢正视对方,睡觉时喜欢抱着毛绒玩具,而且睡的不够安宁,常翻身、磨牙等。
【生育生活史】:母孕期胎位不正做过复位治疗,剖腹产,出生后一直与父母一起生活,从未离开过父母。
【原因分析】:1、人格因素:遗传父亲的抑郁质气质倾向
                               2、出生史:剖腹产
                               3、外部因素:早期触觉训练不足
【治疗方案于对策】:游戏治疗的根本目的是让点点获得正常的触觉学习经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治疗者采取的游戏治疗策略是让点点从关于触觉的被动游戏活动逐渐过渡到主动游戏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第一阶段:家庭被动游戏。要求父母利用一切机会于孩子进行皮肤接触。如轻触脸、手心、脚心、腋窝等敏感部位;洗澡时用粗糙毛巾擦拭皮肤。
第二阶段:游戏治疗室主动游戏。在点点基本上不再躲避触摸的基础上引导她做各种主动游戏,强化第一阶段成果,并使她进一步接受充分的触觉刺激,以获得足够的触觉经验。
具体游戏设计:1、钻被游戏
                                2、吹气游戏
                               3、抓痒游戏
                               4、埋沙游戏
                               5、摸爬游戏
                               6、玩海洋球
                               7、玩大龙球
                               8、滚垫游戏
游戏治疗案例二: 儿童攻击行为的游戏治疗
【案例情况】:维维,身强力壮,5岁,爱打架,邻里和幼儿园的孩子都打不过他,爱挑起事端,小朋友都躲着他,老师和家长经常批评他,他口头答应不再打人,但他的自我约束能力太差,一会儿憋不住劲就又去打人,每天妈妈去幼儿园接他,都有小朋友告状,他又打人了,或者毁坏了东西。妈妈苦口婆心的教育他,甚至惩罚他,试图矫正他的攻击行为,但无济于事。
【行为表现】: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治疗方法】:
1、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中体会角色,宣泄情绪,表达愿望。
2、模仿游戏 :主要通过模仿活动,矫正和发展维维的自我意识,培养他的自我约束能力。具体方法:让维维站在落地镜前,跟着老师做一些规定动作。如“将双臂伸展,前方,上方,旋转”等等。
3、画画游戏:目的是帮助维维利用实物控制自己的动作和行为。具体做法是:首先指导维维用手指画画 ,在他能有意识地控制动作(这是很重要的改变)后,用手掌涂色。当他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动作时,让他练习在画板上画画。
4、象征性游戏:利用小型玩具做一些短小而带有情节的象征性游戏,让他在游戏中学习自我约束。
5、规则游戏:打弹子、玩扑克牌、下棋、投球等游戏,都有竞赛的性质和固定的规则,让维维做这些游戏是为了提高他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自觉性。
【治疗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治疗,维维改变了打人的不良行为,同时,他非常喜欢做游戏,而且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有时能主动提醒比别人遵守游戏规则。
龟兔赛跑
小祥动作比较慢,也不太会读书,什么都跟不上大家。看大大家都玩地这么快乐,好想和大家在一起,但是又怕被排斥,于是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中。
四、几种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辅导策略
多动症
社会行为问题: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
                                     占有他人物品等
性格和情绪问题: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    
                                       易哭泣、自卑、过分敏感等
神经功能障碍:语言障碍、排泄障碍、睡眠障碍、
                                    神经紧张等
不良习惯:吸允手指、咬指甲、眨眼、咬衣服等
学习问题: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
1、咬手指
【辅导策略】
纠正孩子咬指甲的习惯可采用心理疗法和行为矫正法,以耐心说服和鼓励为主,平时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消除造成孩子紧张的因素。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交朋友,如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块做游戏等,转移其注意力。
要有耐心和信心,千万不可体罚,不可大声训斥,不要粗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里拉出,这样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习惯。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常修剪指甲,对大一点的孩子,可通过讲道理告诉他们咬指甲的危害。
纠正咬指甲的毛病需要一个过程,年龄越小越比较好纠正,所以,发现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时就要尽早矫治。
      矫正方法具体步骤为:
    (1)教给幼儿分辨识别习惯性行为出现的情况,例如想办法让他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最爱咬手指头。 
   (2)教给幼儿掌握在习惯性行为出现时运用的对抗反应,例如对自己说“妈妈说了,咬指甲容易生蛔虫。我不要长虫子。” 
   (3)让他想象用对抗反应控制习惯性子行为时的情景,如想象肚子里不再有蛔虫,不再闹肚子疼了。 
   (4)父母要给予必要的督促,当孩子成功地使用对抗反应不再出现习惯性行为时,一定及时给以表扬,这叫作社会支持。
2、分离性焦虑
【案例】:扬扬,男,3岁。活泼、可爱,从出生后妈妈就特别宠爱,一直由自己亲自领养。1个月前因为妈妈要上班了,所以只得把扬扬送入托儿所。从入托的第l天起,扬扬就哭闹不停,紧紧拉着妈妈的衣服不放,不让妈妈走。在托儿所里不肯吃饭、不肯午睡,甚至不肯喝水。整天哭着吵着要妈妈,老师怎么哄劝都没有效果。下午,他常常站在托儿所的门口等侯妈妈,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回到家里,总是跟着妈妈不放,害怕妈妈离他走开。晚上睡着后还常常惊叫“妈妈!””妈妈!”。
【行为表现】: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形成原因】:
遗传因素:患焦虑症父母的子女,焦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的子女。单卵双生子焦虑症的同病儿童分离性焦虑率可高达 50%。说明本症与遗传有关。
 亲子过分依恋:孩子平时一直与母亲待在一起,不与外界接触,而母亲对孩子过于珍爱、过分保护,使孩子养成胆小、害羞、依赖性强、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个性弱点。一旦与母亲突然分离,就容易出现分离性焦虑。
 生活事件影响:常见的生活事件有与父母突然分离、在幼儿园受到挫折、不幸事故、亲人重病或死亡等。
【辅导策略】
扩大孩子的接触面
      要让孩子尽量多接触家庭以外的小朋友和大人,拥有多个伙伴。培养孩子与陌生人打招呼的习惯,以克服孩子在陌生环境里的恐惧感。
培养孩子的自理生活能力
      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吃饭、穿衣、洗手、大小便等。不要让孩子养成对母亲过分依赖,进入幼儿园时,孩子才能很快地适应集体生活。
培养孩子的合群能力
      要鼓励孩子把玩具拿出来与其他孩子一起玩,以培养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减少或避免分离焦虑的发生。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工作在入托前,父母可经常给孩子描述幼儿园的生活。告诉孩子那里有许多小朋友,大家在一起非常开心。
不要硬性强迫孩子入园
对父母进行教育
      对有焦虑倾向的父母,要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个性弱点,及其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
3、退缩行为
【案例】:萌萌,5岁,女,上幼儿园中班。初到幼儿园时长得瘦小、单薄、楚楚可怜,吃饭很少。她从来不与别的小朋友相处,胆子特别小,从来也不大声说话。老师给她安排座位她不坐,给她玩具她不要,就是哭着抱着自己的小书包,独自一人站在教室的角落里。直到一个月后,她才勉强与小朋友坐在一起,但很少讲话,显得格格不入。
【行为表现】: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哈尔滨市妇幼保健院完成了对哈尔滨市1200名托幼园所儿童的心理行为调查。结果发现,社会退缩问题占12.9%。
【形成原因】
(1)先天适应能力差。这类儿童从小适应能力差,对新环境感到特别拘谨,不愿意接触人,若勉强去适应,适应过程很难而缓慢,平时也不爱活动。
(2)后天抚养教育不当。有的家长整天把孩子关在家中让他独自玩耍,不让他与其他孩子交往;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过分地照顾与迁就,就使孩子难以适应新的环境,以致其采取逃避的方式,如拒绝上幼儿园。
(3)遭受心理创伤。在遭受某些重大的精神刺激后产生心理创伤,从而产生退缩行为。
【辅导策略】
(1)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相信孩子的力量和能力,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让孩子甩开处处依赖别人的“心理拐仗”,独立行走。
(2)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方创造条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并多陪儿童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儿童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儿童,父母和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适应外界环境,在小伙伴之间建立和和睦的人际关系。
(3)家长对孩子不要溺爱,以免养成过分的依赖性,也不可粗暴,以免使孩子恐惧不安,害怕与人接触。要鼓励孩子从小热爱集体,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培养开朗的性格。家长和教师的亲切和信心,有利于孩子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塑造其开朗的性格。
(4)对儿童在社交中出现的合群现象,给予奖励,逐渐增加他们的社会活动,克服退缩行为,经过多次社交实践和正确心理诱导,绝大多数有退缩行为的儿童,都可成为性格开朗的人。
(5)对于经过上述辅导而效果不理想的孩子,需进行专门的心理治疗。

幼儿教育中的心理健康PPT课件

  • 编号:687
  • 大小:3.12 MB
  • 上传:xieshaoling
  • 时间:03-23
举报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