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PPT课件 > 幼儿园PPT课件

幼儿园集合与数概念教育活动设计PPT课件

幼儿园集合与数概念教育活动设计PPT课件

幼儿园集合与数概念教育活动设计PPT课件这个PPT共68页,该文件包含了PPT课件。主要包含资讯提供,静态要素提供,小组讨论分析,动态要素补充,完整方案形成,实施方案,讨论反思,归纳提升等,欢迎点击下载。

       幼儿园集合与数概念教育活动设计
       一、资讯提供
      (一)集合与数概念教育活动的内容
      (二)集合与数概念教育活动常用教学方法
      (三)集合与数概念教育活动的基本结构
      (四)集合与数概念教育活动方案分析
活动的内容
集合概念的教育
数概念的教育
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集合概念的教育内容
(一) 幼儿的分类教育
(二) 幼儿的排序教育
(三) 区别“1”和“许多”
(四) 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一) 幼儿的分类-含义 
按物体的颜色、大小、形状、用途、数量等不同的特征进行区分。
可先按一个特征分,再逐步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征分。
(一) 幼儿的分类-形式 
1.按物体的名称分类
2.按物体的外部特征(颜色、形状)分类
3.按物体量的差异(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轻重)分类
4.按物体的用途分类
5.按物体的材料分类
6.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7.按事物间的关系分类
8.按事物的其他特征分类
(一) 幼儿的分类-方法
1.操作
2.游戏
1.操作-方法层次
1)按外部特征分类
2)按内部属性分类
3)按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分类
4)两个特征或两个以上特征分类
5)层级分类
6)多重角度分类  
1)按外部特征分类
先给物体、图片、图形等集合分类,再标记表示各子集。
例1:若干塑料小实物(括几何图形片,具不同颜色、形状、大小)
要求:把一样的放在一起,给这些物体进行分类,然后用相应的标记(形状标记或颜色标记或大小标记)来表示分类的结果。
例2:实物卡(多为单个物体) ,每种实物卡各有4-5张。
要求:幼儿把实物卡中一样的实物放在一起。(如将所有的茶杯图片放在一起;将所有的毛巾图片放在一起等)。
2)按内部属性分类
含义:按物体的性质或用途等作为分类的标记。
要求:考虑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来选择材料。
小班
提供有关食品、服装、玩具的实物和图片。
组织:先讨论每种物品的用途,然后再把可吃的、可穿戴的、可玩的东西分别放到食品柜、衣柜、玩具柜中去。
中班
可设计有关动植物、交通工具等二级类概念的分类活动。
注意:不要把“植物”、“交通工具”等词汇硬教给孩子们。
3)按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分类
“按数量关系分类”:将具有相同数量的卡片归并在一起。
活动要领:在材料中体现物体“数”的属性。
要求:控制材料在颜色、形状、大小等属性上的一致性,就是说所提供的材料在外部特征和内部属性上要各不相同,这样才能将幼儿的注意引向外部特征和内部属性以外的数量关系上,实现从数的角度来表征物体,形成数概念。
 “按逻辑关系分类”:
含义:把具有某特征和不具有某特征的物体分开摆放。
通常用肯定与否定标记来代表。
例:提供各种成对的肯定与否定的标记和各种实物卡、图形卡和点卡
要求:从中自选一套做分类。
注意:幼儿在按肯定与否定标记分类时,要求他们“边分边说”,有助于幼儿概括自己的操作过程,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
4)两个特征或两个以上特征分类
先:让幼儿在颜色、形状、大小等外部特征中任意确定两个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
例:在一筐几何图形片中把红色圆形和蓝色方形挑出来分开,后用相应的颜色图形标记来表示。
次:让幼儿学习根据三种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或排列。
5)层级分类
适合:中班末期。
材料:实物,实物卡、点卡等。
设计:最初从二级分类做起,即中间一层,再逐步要求用上面的底版做三级分类。
例如:怎样把大仓库中的“货物”按一定规格分到小仓库中去呢?以此使活动涵有生活的意义。
6)多重角度分类
方法:先指定一种实物(如彩色积木),让幼儿各自确定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再组织交流,拓展幼儿的分类经验,使幼儿发现同一物体原来是可以分到不同的类别中去的。
适合:大班。
步骤
首先,引导幼儿对材料仔细观察,讨论共有哪些属性,例积木有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等;
其次,让幼儿自己选择一种属性来对物体进行分类,如按颜色不同将积木分成红颜色的、黄颜色的等。
第三,让幼儿将材料合并起来,重新选择一种属性对物体进行分类,如这次按形状来分,可分成方块一堆、圆柱一堆等。如此重复进行。
(二) 幼儿的排序教育-教学建议
(1)教小班幼儿按物体的大小、长短排序。
① 教幼儿给差别较明显的物体进行大小排序,同时也可以和比较物体大小的教学结合起来。例如,引导幼儿从3个物体中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然后再进行排序。
② 教幼儿给长短差别较明显的物体排序,可以和比较物体长短的教学结合起来。教学建议和上面讲的基本相同。教学时,要注意让幼儿学会把物体的一端对齐,以便区别物体的长短。
(二) 幼儿的排序教育-教学建议
(2) 教中班幼儿按物体的高矮、粗细、厚薄排序。
教中班幼儿按物体的高矮等特征排序,可以和比较物体高矮的教学结合着进行。
① 教幼儿按物体的高矮排序时,可以让幼儿把一组物体从矮到高或从高到矮排列起来。
② 教幼儿按物体的粗细、厚薄排序。教幼儿按物体的粗细、厚薄排序,可以采用类似上面的方法。
(二) 幼儿的排序教育-教学建议
(3) 教大班幼儿按物体的宽窄排序。
① 教大班幼儿按物体的宽窄排序时,可以和比较物体宽窄的教学结合着进行。
② 教幼儿按物体的数量多少排序。在大班教律排序,并按数字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③ 指导幼儿按物体的特定规律排序。在大班指导幼儿去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并按这一特定规律排序,对于发展幼儿智力、初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有一定的作用。
(三) 区别“1”和“许多”
“1”是自然数的基本单位,“许多”是含有两个以上元素的集合。
区别“1”和“许多”,了解它们的关系,目的是幼儿学习数概念之前,使幼儿初步认识一组物体(集合)是由单个物体(元素)组成,初步形成集合的概念。为后面学习点数,了解计数的结果做准备。
(三) 区别“1”和“许多”-教学目标
(1) 教会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1”和“许多”。如会利用视觉区别一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会利用听觉区分一次声响和许多次声响;会利用触觉感知一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等等。
(2) 使幼儿了解“1”(元素)和“许多”(集合)之间的关系。即任何“许多”都是由“1”组成的。
(3) 让幼儿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1”和“许多”以及常用的数量词。
(4)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和初步的归类能力。
(三) 区别“1”和“许多”-教学建议
(1) 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教幼儿认识“1”和“许多”。
(2) 组织幼儿进行分合操作活动从中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
(3) 教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1”和“许多”。
(4) 引导幼儿在周围环境中寻找“一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
(四) 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教学目标
(1) 学会用重叠对应和并放对应比较的方法正确判断两组物体哪组多,哪组少或一样多。
(2) 教幼儿掌握“一样多”和“不一样多”,“多些”,“少些”,“多一个”,“少一个”等词的含义。
(3) 发展幼儿初步的分析比较的能力。
(四) 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教学建议
(1) 幼儿进行重叠对应比较。
(2) 幼儿进行并放对应比较。
(3) 幼儿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较。
数概念的教育内容
(一) 认识10以内基数
(二) 认识10以内的序数
(三) 10以内数的认读与书写
(四) 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
(一) 10以内基数教学
1、10以内的数数
2、认识10以内数的形成
3、认识10以内的相邻数
1、10以内的数数- 教学建议
① 教幼儿点数。
点数逐步提高:按物点数→说出总数→用眼睛点数→默数。
② 教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记数活动。
③ 教幼儿寻找相应数量的物体。
2、认识10以内数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道前10个自然数的产生(即1添上1是2,2添上1是3,……,9添上1是10)
2)理解除1以外的任何一个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如3里面有3个1,3个1合起来是3);
3)初步掌握10以内前后两数之间的关系(如3比2多1,2比3少1)。
2、认识10以内数的形成 - 教学建议
① 比较法(包括对应比较和不对应比较)。
② 类推法(形成教学的后阶段采用)。
③ 运用幼儿的各种感官感知。
① 比较法
对应比较就是将两组物体对应排列从比较一样多到不一样多的数量变化中使幼儿理解前一数添上1是后一数及两数间的关系。
不对应比较就是将两组物体不规则地摆放,进行比较。
方法:颜色或者形状不同的教具从左到右对应地排列成两行,让幼儿观察每一种教具的数量,再比较两组物体是一样多,然后在下一行教具的后面再增加一个,使幼儿认识一个数添上1就形成新数,这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
3、认识10以内的相邻数 -教学目标
1)知道按排列的每一个数(除1以外)都有两个相邻数
2)掌握2—9各数与其相邻数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加深对前10个自然数的认识
3、认识10以内的相邻数 - 教学建议
① 比较法。
新课三组实物比较,每组实物下面配上相应数字。
比较时,突出中心数和相邻数的关系(相邻数和中心数比较困难)。
教师帮助幼儿学用语言概括,如3比2多1,3比4少1,3的相邻数是2和4。
② 类推法(相邻数教学的后阶段采用)。
③ 在游戏和操作活动中练习。
(二) 认识10以内的序数-教学目标
使幼儿会从不同方向(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正确运用序数词(第一只、第二只……第一排、第二排……)。
(二) 认识10以内的序数-教学建议
(1) 采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讲解。
要让幼儿明确从哪里数起,按什么方向数。例如,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等。
新课时将不同大小、颜色、形状或不同性质的物体排成一行,引导幼儿学习,然后在同颜色、同形状、同大小的同类物体中区别它们各自的位置。
讲清楚序数的意义,两个序数只有顺序位置不同,不能比较大小和多少。
(二) 认识10以内的序数-教学建议
(2) 可以从几个方面提问:
说出动物名,问位置。例如,小白兔排在第几?
说出序数名,问什么物体。例如,第3个位置上是什么小动物?
抽象判断。例如,第2前面是第几?
(二) 认识10以内的序数-教学建议
(3) 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判断物体的顺序。
例如,开商店、什么东西不见了、送小动物回家、排队。
(4) 在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中巩固与练习。
(三) 10以内数的认读与书写的教学
数字是用来记数的符号。数字所表示的物体数量就是数的实际含义。
幼儿学习认读和书写10个数字(1—10),能巩固对10以内数的认识,提高对数的抽象性的理解,对以后的数学的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 10以内数的认读与书写的教学教学目标
中班: 教会幼儿认读1—10阿拉伯数字,并能用数字正确表示10以内物体的数量。
大班: 幼儿正确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掌握正确的笔顺,字迹工整、格式规范,培养幼儿正确的书写姿势及握笔方法。
(三) 10以内数的认读与书写的教学教学建议
(1) 教幼儿认读阿拉伯数字1—10的方法
① 结合数数与形成,利用多种教具,出示数字符号进行讲解。
② 通过形象的比喻让幼儿记住字形。
③ 在讲清数字含义,初步认识数字的基础上,让幼儿准确地跟老师读准字音,特别是一些平翘舌音。
④ 练习认数的活动可以用看图找数字、看数字找卡片、听声音或看动作找数字、看数字做动作、按数取物、按物取数字等。 
(三) 10以内数的认读与书写的教学教学建议
(2) 教幼儿书写阿拉伯数字1—10的方法
① 写字前对幼儿进行写字常规及写字姿势的教育。
② 教师讲解所写数字的实际意义。
(四)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教学目标
(1) 知道除1以外的任何一个数都可以分成两个数,这两个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
例如,4可以分成2和2,3和1,1和3,2和2,1和3,合起来都是4。
(2) 了解数的组成中的总数与部分数的关系,互换关系(两个部分数交换位置后合起来的总数不变)和互补关系(一部分数逐一减少,另一部分数逐一增加,而合起来的总数不变)。
(四)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教学建议
(1) 演示讲解法。
讲解时,必须突出数的分与合,分与合必须同时进行。
先出现一个总数并放在中间,然后分成两个部分数。
先用实物,然后用点子卡片,最后用数字卡片。
与加法的区别:
组成:研究一个数可以由哪两个部分数合起来,总数已知。
加法:已知两个部分数,求总数。
(四)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教学建议
(1) 演示讲解法。
与减法的区别:
组成:总数已知,分解时,只把总数分成两个部分数,而总数不变。
减法:在总数已知的基础上,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一部分,总数减少。
(2) 观察归类。
(3) 让幼儿在分合操作和游戏活动中练习巩固。
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幼儿初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2)掌握10以内数的口头加减运算,认识加号、减号、等号,会做横式运算。
(3)学会解答和自编简单的口头加减法应用题。
简单口头加减应用题
把需要解决的加减运算关系的实际问题用语言表达出来,只用一步加减就能解答的应用题。
应用题的结构,应用题中所提的一件事应有两个已知数,求一个未知数。
教学建议
(1)编题列式。
(2)看图列式。
(3)运用多种感官练习。
(4)操作练习。
(5)按式题讲题意。
(6)书面练习。
(7)教幼儿自编简单的口头加减法应用题。
 编题列式
① 利用实物加减运算的方法使幼儿初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②  注意教幼儿认识加号、减号、等号并理解含义。
实物加减教学
一般是在教5以内的加减法时进行的,借助直观教具,结合口头应用题同时列出式题。
例如,教师边说边出示教具:“草坪上有2只小鸡,后来又来了1只小鸡,问草坪一共有几只小鸡?”
再如,“我们班有3只皮球,送给小班一只皮球,我们班还剩几只皮球?”
实物加减教学
在编减法时,去掉的教具要留有痕迹。
教师应编各种题目,让幼儿逐步理解,“飞来了”、“送来了”、“开来了”等等是合起来的意思,用加法。
“飞走了”、“游走了”、“送走了”等等是去掉一部分的意思,用减法算。
实物加减教学
在加减运算的后期,逐步学会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运算。
幼儿算出答数后,教师可以问:“你是怎么算出是3只小鸡的?”
幼儿往往是用数数出来的。教师应肯定幼儿算的是对的,但应加以引导,“2只小鸡和1只小鸡合起来是几只,2和1合起来是3,所以一共有3只小鸡”。“3可以分成1和2,去掉1还剩2,所以还剩2只皮球”。
这样使幼儿在学习加减法时,把已经学过的数的组成知识联系起来,学会了运用。
教幼儿认识“+、-、=”理解含义。
 教幼儿按规律进行列式运算。
在理解加法意义,进行加法列式运算的基础上,可以让幼儿知道加法交换律的知识,即加号前后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后,得数相同。
(2)看图列式。
教师指导幼儿根据图中物体的数量和符号或事物的不同特征等列出算式并进行运算。指导幼儿观察图列出式子,也可以与分类结合列出式子或者按式题讲题意。
(7) 教幼儿自编简单的口头加减法应用题。
① 教师示范编题,引导幼儿分析应用题的结构。
② 逐步教会幼儿编题。
教师编题,教幼儿模仿编题(让幼儿重述或编一道意思相仿的题目);
教幼儿补充编题;
教师编一道题,讲了前面一件事、两个数,请幼儿接下去提一个问题;
或前面部分幼儿讲,后面老师问问题;
或两位幼儿互相补充,编一道题。
让幼儿由浅入深地独立编题;教师提供相关的素材,启发幼儿独立编题。
案例    大班数学:《我们的超市
  活动目标:
一.在游戏中,学习按物体的名称、用途或性质进行分类,初步探索统计方法。
二.乐意与同伴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
三.分工合作,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一)知识经验准备:
1. 组织幼儿参观超市,观察了解超市的物品排列。
2. 有生活用品、玩具、食品的类概念
二)环境的创设:利用货筐、积木、标志片等与幼儿共同布置成一个“**超市”
三)材料准备:
1. 发动幼儿收集幼儿用品、玩具类、食品类的物品若干
2. 袖套、笔、记录板,幼儿人手一份,橡皮擦六快
活动过程:一、分类
1. 师幼共同搬运货物(生活用品、食品、玩具类)过超市
2. 幼儿讨论如何将物品分类摆放。谈话:想想怎么样摆放物品能更合理,让顾客一看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3. 提出分类要求:
(1)任意物品的归类摆放要整齐合理
(2)要轻拿轻放,与同伴商量,互相合作
4.引导幼儿按物品的名称、用途或性质进行分类归放,让幼儿尝试在总分类进行子分类
5.组织幼儿观察超市,说说物品的归放是否合理,为什么?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统计
1. 问题讨论:想知道超市里有什么物品吗?它们的数量是多少?该怎样统计呢? 2. 提出要求:统计时要认清楚你统计的是什么物品,数量是多少? 3. 自由探索: (1) 幼儿自由选择物品进行记录。记录的方法有幼儿自己决定。 (2) 重点指导幼儿清楚地记录,统计的是什么物品,它的数量是多少?
(3) 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大胆尝试,想出更合理的统计方法
(4) 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各自的统计情况
三、讲述
1. 请部分幼儿讲述自己的统计情况,并对统计的结果进行验证
2. 帮助幼儿整理,提升更为合理的统计方法
四、延伸
1. 出示统计表,帮助幼儿从随意的统计过渡到表格的统计
2. 进一步激发幼儿统计的兴趣和愿望
二、静态要素提供
       活动名称呈现数的形成(大班)
活动目标呈现:
1.发现相邻两个数的关系
2.认识数字1—10
3.理解各数字所代表的不同数量
素材呈现:
素材呈现时,注意事项:
         1.尽可能详细地做记录
         2.将素材中与目标相关的信息着重记录并做上记号,与活动目标相关的内容具体有哪些?素材中通过什么方式呈现?
三、小组讨论分析
       请同学思考:
       1.活动目标与素材有哪些地方是对应的?
       2.为了实现活动目标,素材中哪些内容需要着重使用?重难点的活动目标是什么?
       3.为了实现活动目标,如何利用素材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活动,除了该素材,还可以采用哪些途径?
四、动态要素补充
请同学们依次设计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活动延伸
五、完整方案形成
    合作学习要求:
    1.在呈现完整方案时,要说明如何利用素材实现活动目标的,整个活动过程的基本框架。
    2.记录别组同学方案设计中的亮点及别组同学对本组活动方案提出的建议。
    3.修改活动方案。
六、实施方案
          各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一)实施方案小组
           1.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对照设计方案,在不吻合处作上记号,在讨论反思环节进行思考。
           2.做好反思发言准备,特别要说明在方案设计好后,为实施方案做了哪些准备?准备过程中的小组合作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其他小组
           1. 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对照设计方案,在不吻合处作上记号,在讨论反思环节进行思考。
           2.参考方案实施要点,对活动中精彩及需要修改的地方做上不同的记号,以便讨论环节能够清楚地表达小组观点。
七、讨论反思
         思考: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
         1.教具准备是否充分?是否恰当?
          2.教师教态是否自然?讲解熟练?有激情?
          3.能否自然地引出活动主题?能否巧妙地激发幼儿兴趣?
           4.各环节的设计能为实现目标而服务?能做到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能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总结能否紧扣活动目标,提升幼儿的知识经验?总结时能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师幼共同总结?
           6.活动目标是否实现?师幼互动是否融洽?是否善于引导幼儿思考?
八、归纳提升
          1.集合与数概念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中描述最为清晰的地方及最易表达不清的地方
          2.集合与数概念教育活动方案实施中表现较为突出的地方及表现不足的地方

幼儿园集合与数概念教育活动设计PPT课件

  • 编号:13490
  • 大小:1 MB
  • 上传:yangaimiao
  • 时间:07-23
举报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