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兰亭集序试讲稿

日期:2021-05-08

这是兰亭集序试讲稿,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兰亭集序试讲稿

兰亭集序试讲稿第1篇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高中语文组01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内容是《兰亭集序》,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切入背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艺术,如篆刻、国画、京剧、书法等等,这些传统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今天所学的《兰亭集序》就是书法瑰宝,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师:同学们,对于《兰亭集序》的作者,你们有哪些了解?谁来说一说?师:对,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就是书法,其书法遒劲有力、入木三分,被称赞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二十个“之”风神各异,充满生命的灵动。与书法交相辉映的,还有其浸润人心的文字。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羲之的心灵世界——《兰亭集序》。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中生字词,注意字的读音和释义。

  师:这里有一个文化现象,哪位同学告诉我,什么是“流觞曲水”?

  师:A同学说得很好,“流觞曲水”就是把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停在谁面前谁就喝酒,这是一种非常高雅的文人活动。接下来我们一起读课文,如果还有没掌握的字词,我们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一并探讨。

  师:老师来读第一、二段,找两位同学分别读三、四段,其他同学解决两个问题:第一,用一句话概括出作者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第二,它给作者带来了什么感受,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主要情感的一个字来概括。谁愿意来朗读三、四段呢?

  师:同学们很积极呀,那老师点名B同学和C同学来读吧。

  师:两位同学朗诵得非常好,都投入了自己的感情。那我们检查一下老师刚才提的问题。第一个,用一句话概括出作者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师:这位同学反应真快,他说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非常精炼。那再请你来说说它给作者带来了什么感受。

  师:嗯,他说文章每一段的情感都不一样。第一、二段写兰亭盛况,情感是乐;第三段抒发人生感慨,情感是痛;第四段交代了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情感是悲。大家同意不同意?

  师:都同意啦!好,那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集会,居然能引发作者如此丰富的情感变化。

  三、对比感知,作者之乐与痛

  师:大家齐读第一、二段,用文中原话找出事件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天气、环境、活动和感受。

  师:好,谁能说说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天气、环境、活动和感受?

  师:大家找的都比较准确,但在回答感受的时候,同学们认为是“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老师有点不同意见。在“信可乐也”之前有一个词语“所以”,请问“所以”是什么意思?

  师:很好,“所以”是“用来”的意思。那么这个词语前后内容有什么不同?D同学你来回答一下。

  师:很好,准确地说,“所以”后面的内容才是作者的感受,前面是对集会内容的描写。那我们先看“所以”之前的内容,看一看有哪些是让人感到快乐的呢?

  师:好,我们一起概括一下。一是时间好,春光明媚;二是景物很美,有山、水、竹;三是活动高雅,喝酒尽兴,吟诗作对;四是天气好,天公作美;最主要的是参加聚会的都是文人雅士。

  师:是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加上贤主、嘉宾,这个三月三,美到了极致。于是,在微醉的春风里,王羲之与天地相融,忘情地舞蹈于水墨之间,一支笔,书写下千古传奇!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读这两段。女生齐读,男生倾听。

  师:但就在这么美的时刻,作者却说“岂不痛哉”,作者为何而痛呢?大家自由阅读第三段,找出抒发作者感慨的句子,思考作者为何而痛。前后桌可以自由分组,讨论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

  师:第一小组奋勇当先,他们认为“向之所欣”句体现了作者痛的原因。因为这句话说作者以前感到快乐的事情已经变为陈迹,何况人生的长短听凭造化,生命终要终结,又为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而痛。很好,老师追问一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原因是什么?

  师:因为快乐短暂对不对?那你们是从哪里看到的?

  师:“俯仰之间”,说明时间短暂。不错,这一句说明痛的原因是欢乐易逝,生命短暂。还有没有其他的句子来说明痛的原因?

  师:好,第二小组由“欣于所遇”一句看出了,欢乐易逝,因为只能“暂得于己”。那他单纯是说欢乐易逝吗?作者说“感慨系之”,感慨是随着什么而来的?

  师:对,情随事迁。兰亭集会是愉快的,但正是因其盛大,难以再有,所以十年、二十年之后,再回忆这美好时光,难免会在无限回味的同时,悲慨岁月无情,美好易逝。

  师:大家注意文中有一个“况”字,它更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痛的原因,“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就是说人生太短暂。所以,作者后面才会发出感慨“死生亦大矣”。

  师:是啊“,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再圆满的团聚终将离散,再坚强的生命终将死亡。请男生带着这种痛的感受读第三段,女生倾听。

  四、深入感知,作者之悲

  师:这种生死之痛,却并非是王羲之一人一时之痛,请同学们齐读第四段。

  师:第四段中作者没用“痛”字,而是用了“悲”字。这两者有什么区别?悲是否比痛程度更深呢?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正确,文中的“痛”是说王羲之自己,“悲”是说很多人共同的感受,“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看今人,与今人看古人一样,程度上更深一层。

  师:在这一段,王羲之将一人一时之悲引申到千古同悲,程度更深。但面对无法回避的生死大事,王羲之是怎么看待的呢?用文中原话来回答。请同学们一起读出来。

  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那么在这里,作者认为生与死是否一样?

  师:不一样对不对?之前我们同学已经介绍了王羲之,知道他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十分动荡的年代。当时士大夫规避现实,不务实际,要么谈玄说道,要么归隐山林,及时行乐,认为生与死是一样的,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但是王羲之并不这么认为,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也有诗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只有懂得生死的不同,才懂得珍爱生命。

  五、后之览者,有感斯文

  师: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关于人生的悲叹,但悲叹不等于悲观。作者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为“后之览者”,品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正是因为生命如此脆弱,才能将我们的意志铸造得如此坚强。同学们,生如夏花般绚烂,王羲之做到了,希望大家也能绽放生命,不负年华!最后带着感悟,我们再读《兰亭集序》。

  六、板书设计

  略

  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

兰亭集序试讲稿第2篇

  一、说教材地位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鲁人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文明的踪迹,这篇序言代表了曾经辉煌一时的灿烂的古代文明,我们应该重温并永恒铭记。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两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说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这类课文要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教材更体现了这样的一个理念。另外,学生是在高一下半学期接触到这一课,他们虽有一定的基础但仍很薄弱。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归纳积累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归纳文言实词虚词的义项;(2)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2、学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疏通文意。

  2、讨论质疑法,通过讨论交流疏通词句及设计的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又可以解决疑难。

  3、归纳展示法,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小组内要及时归纳讨论成果并积极展示。

  六、说教学过程

  导入:

  以课件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兰亭集序》的图片导入

  这样导入可以让学生初步领略王羲之书法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古文兴趣。

  1、目标展示

  目的使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学习重点。便于检验学习效果。

  2、 简介作者并介绍“序”

  让学生读导学案上有关作者简介和“序”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简要了解一下“序”的内容、分类。

  3、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划重点字词。

  4 、教师范读

  通过老师的范读,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比如“禊”、“觞”、“怏”等;常考名句中易写错的字词,比如“禊”、“激”、“觞”“幽”等。同时, 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使学生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精练优美、自然清新语言之美。教师相机有针对性的做朗读指导。

  5、小组合作探究,逐段交流疏通预习时存在问题的词句。

  基于这是一篇文言文,所以要先解决阅读理解上字词的障碍,因此我设置了小组合作探究,逐段交流疏通预习时存在问题的词句的环节。

  由学生四个人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合作,这个环节我们可以让学生把重点的多义实词,如:“毕”、“咸”、“修”、“引”、“次”等,重点的虚词,如“之”、“以”、“其”等,词类活用和句式,归纳整理在导学案上,讨论总结并分组在黑板上展示,讨论不能解决的难句,教师加以讲解,教师重在点拨,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好词句疏通工作。

  6、再读课文。

  在疏通文字之后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接着分析课文理解思路,由学生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和字词。这一环节既可以让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情感思路,又可以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在明确文意的情况下,学生应该能总结出作者的感情是体现在“乐、痛、悲”这三个字上。但是,由于学生生活阅历上的局限,他们很难理解作者在游乐的时候为什么会生出“悲痛”之感,这也是学生理解文意的难点。根据这个情况,就可以设计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

  问题一:作者的乐由何来?(要求学生结合文本思考,回答)

  问题二:作者为什么而“痛”?

  问题三:“痛”与“悲”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因何而悲?(质疑法)

  问题一是对文本的分析比较容易解决。问题二需要老师结合着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过的文章、名句加以引导去感受作者对美好易逝、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如:“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庄周的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这样学生就能顺畅的理解文中作者由“乐”到“痛” 的情感转变了。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死和生都是大事,作者为何而痛?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这部分也是本课的难点,我准备这样来突破:让学生回顾当学案上的时代背景,东晋士大夫们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玄学、清谈之风盛行。而王羲之的人生观是反对清谈,颇想有所作为,联想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自己的处境及在有生之年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之痛,怎不令他“感慨系之”!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真正含义,也在于此。

  设置问题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领悟:俯仰古今,人们对死生问题都会发出同样的感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一般的痛,由一己之痛想到天下人之悲,是千古同悲。

  7、能力拓展

  根据《兰亭集序》中的有关描写,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王羲之与文人墨客在兰亭集会的盛况,100字左右。

  设置这一环节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8、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归纳整理文言词语

  (3) 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并欣赏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相互交流。

  附板书设计:兰亭集序

  “乐”

  “痛” 死生亦大

  “悲” 深化中心

兰亭集序试讲稿第3篇

  一、说教材地位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鲁人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文明的踪迹,这篇序言代表了曾经辉煌一时的灿烂的古代文明,我们应该重温并永恒铭记。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两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说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这类课文要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教材更体现了这样的一个理念。另外,学生是在高一下半学期接触到这一课,他们虽有一定的基础但仍很薄弱。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归纳积累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归纳文言实词虚词的义项;(2)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2、学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疏通文意。

  2、讨论质疑法,通过讨论交流疏通词句及设计的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又可以解决疑难。

  3、归纳展示法,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小组内要及时归纳讨论成果并积极展示。

  六、说教学过程

  导入:

  以课件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兰亭集序》的图片导入

  这样导入可以让学生初步领略王羲之书法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古文兴趣。

  1、目标展示

  目的使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学习重点。便于检验学习效果。

  2、 简介作者并介绍“序”

  让学生读导学案上有关作者简介和“序”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简要了解一下“序”的内容、分类。

  3、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划重点字词。

  4 、教师范读

  通过老师的范读,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比如“禊”、“觞”、“怏”等;常考名句中易写错的字词,比如“禊”、“激”、“觞”“幽”等。同时, 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使学生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精练优美、自然清新语言之美。教师相机有针对性的做朗读指导。

  5、小组合作探究,逐段交流疏通预习时存在问题的词句。

  基于这是一篇文言文,所以要先解决阅读理解上字词的障碍,因此我设置了小组合作探究,逐段交流疏通预习时存在问题的词句的环节。

  由学生四个人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合作,这个环节我们可以让学生把重点的多义实词,如:“毕”、“咸”、“修”、“引”、“次”等,重点的虚词,如“之”、“以”、“其”等,词类活用和句式,归纳整理在导学案上,讨论总结并分组在黑板上展示,讨论不能解决的难句,教师加以讲解,教师重在点拨,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好词句疏通工作。

  6、再读课文。

  在疏通文字之后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接着分析课文理解思路,由学生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和字词。这一环节既可以让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情感思路,又可以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在明确文意的情况下,学生应该能总结出作者的感情是体现在“乐、痛、悲”这三个字上。但是,由于学生生活阅历上的局限,他们很难理解作者在游乐的时候为什么会生出“悲痛”之感,这也是学生理解文意的难点。根据这个情况,就可以设计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

  问题一:作者的乐由何来?(要求学生结合文本思考,回答)

  问题二:作者为什么而“痛”?

  问题三:“痛”与“悲”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因何而悲?(质疑法)

  问题一是对文本的分析比较容易解决。问题二需要老师结合着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过的文章、名句加以引导去感受作者对美好易逝、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如:“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庄周的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这样学生就能顺畅的理解文中作者由“乐”到“痛” 的情感转变了。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死和生都是大事,作者为何而痛?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这部分也是本课的难点,我准备这样来突破:让学生回顾当学案上的时代背景,东晋士大夫们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玄学、清谈之风盛行。而王羲之的人生观是反对清谈,颇想有所作为,联想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自己的处境及在有生之年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之痛,怎不令他“感慨系之”!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真正含义,也在于此。

  设置问题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领悟:俯仰古今,人们对死生问题都会发出同样的感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一般的痛,由一己之痛想到天下人之悲,是千古同悲。

  7、能力拓展

  根据《兰亭集序》中的有关描写,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王羲之与文人墨客在兰亭集会的盛况,100字左右。

  设置这一环节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8、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归纳整理文言词语

  (3) 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并欣赏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相互交流。

  附板书设计:兰亭集序

  “乐”

  “痛” 死生亦大

  “悲” 深化中心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