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2
这是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设计,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揣摩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价值取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素养。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驱遣想象进行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难点
将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运用到欣赏作品的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方法
1.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思路,明确论证方法,质疑交流难理解的问题。
2.品读感悟法。文中有不少意蕴深刻的语言,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理解其中的内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文学鉴赏的相关知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倪焕之》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综观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四、课文精读
1.作者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2.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3.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4.阅读11~13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先从字面解释来研究,领会不到这首诗的意思;接着又论述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而且展开翅膀随海燕飞掠,就领会了这首诗。
通过举例与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读者从中体验到愉快,得到受用。
5.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驱遣想象的作用。最后得出结论:鉴赏文艺,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6.文中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又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五、探究升华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六、文章主旨
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这一基本问题。告诉我们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七、写作特点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相结合,更具说服力。
作者在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时,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入手,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令人信服。
八、板书设计
驱遣我们的想象
知识与技能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揣摩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价值取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素养。
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驱遣想象进行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难点
将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运用到欣赏作品的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1.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思路,明确论证方法,质疑交流难理解的问题。
2.品读感悟法。文中有不少意蕴深刻的语言,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理解其中的内涵。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文学鉴赏的相关知识。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倪焕之》等。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综观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1.作者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2.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3.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4.阅读11~13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先从字面解释来研究,领会不到这首诗的意思;接着又论述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而且展开翅膀随海燕飞掠,就领会了这首诗。
通过举例与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读者从中体验到愉快,得到受用。
5.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驱遣想象的作用。最后得出结论:鉴赏文艺,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6.文中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又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五、探究升级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这一基本问题。告诉我们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七、写作特点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相结合,更具说服力。
作者在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时,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入手,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令人信服。
驱遣
我们的想
象
教学反思
本文思路清晰,观点易于把握,可作为一般议论文进行教学;此外,对于学生赏析阅读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教学过程中分别设了赏析内蕴深刻的语句及按文章思路进行延伸赏析两个栏目,有助于培养学生赏析文艺作品的能力。
如何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来鉴赏文艺作品,于理论比较好呈现,于实践较难,对于基础
较差的同学,延伸设计难度过大。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
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中的核心概念,梳理其中的关系,理解文章主要观点。
2.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尝试进行鉴赏实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都学过朱自清先生的《春》,回想一下,你是如何赏析“朗润”这个词语的?
屏显: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小结:“朗润”本意是明朗滋润,这里用“朗润”一词,让人似乎看到冬去春来山色逐渐明亮的画面,春天生机勃勃之感油然而生。当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仅需要理解字面意思,还要借助想象进入作品,去体会作品的意境。
二、温故知新
1.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说说作者在说理时,一般会有哪几种顺序?
明确:一般是逻辑顺序,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在结构上,一般是“总一分总”的形式。
2.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说说作者在说理时,一般会有哪几种说理方法?
明确: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三、自主阅读
组织学生进行课文自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领,来提升自读学习的效率。
1.速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速读时要求如下:
(1)本课约2400字,按照每分钟阅读不少于400字的要求,力求在6分钟左右读完。(2)自读过程中,寻找并勾画出各段中包含作者观点的关键性词句。
2.精读课文,明确作者观点。在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次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要“驱遣我们的想象”?文章围绕“想象”还提到了哪些核心概念?
(2)叶圣陶先生是怎样阐述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联的?
(3)本文列举了两个实例,读者是怎样获得审美体验的?
3.研讨交流。
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并推举代表进行汇报。
教师小结:
叶圣陶先生认为,之所以要“驱遣我们的想象”,是因为我们鉴赏文艺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围绕“想象”,文章还提到了文艺和文字,作者和读者这些核心概念。对于文艺和文字,作者具体介绍了文艺的产生和发展、文字的桥梁作用,文艺先于文字,文字创作出来后,文艺便是文字的集合体等内容。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者是通过想象安排文字,表达所见所感,而读者也是需要借助想象来鉴赏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在本文的两个例子中,无论经历或性格差异读者都需要通过驱遣想象,来接触作者的意境,获得审美体验。
四、品读领悟
叶圣陶先生认为,想象在文艺鉴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通过文字进行想象呢?我们再细细地品读文中的两个实例。
1.阅读第8自然段节选,思考以下问题。
屏显:
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1)叶圣陶先生从这两句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2)他是如何引导我们进行想象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
从这两句诗中,叶圣陶先生感受到了北方的旷远荒凉和静寂。他是通过想象,将这十个字构成一幅图画,尤其是抓住了“直”“圆”这两个画面感十足的字,进行精细地鉴赏,从而体会到王维诗中的意境。
2.阅读第12、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本例和前一个例子相比有什么不同?
(2)叶圣陶先生是如何引导我们进行想象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
《海燕》这个例子相比于王维的诗句,不仅内容更多,而且其中的形象具有象征性,并有明显的对比特点。它不是一幅画面,而是动态的情景叶圣陶先生是引领我们“生出一对翅膀”,跟着海燕经历暴风雨,并通过各种形象的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了海燕不避“生活的战斗”,“享受生活的战斗的快乐”。
3.教师小结。借助想象,读者可以通过文字与作者会面,叶圣陶先生提示我们可以通过将文字构成图画,在场景中想象遨游的方法,去感受作品的意境。当然,叶圣陶先生也提出,并不是所有文艺作品都要看作一幅图画,还可以有其他途径,例如“要认真阅读”“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等,这些都在叶老的《艺作品的鉴赏》中,课后不妨找来阅读。
五、鉴赏实践
课堂训练:
驱造想象,为诗句写一段鉴赏文字
屏显: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学生可研讨交流,通过阅读诗句,展开想象,完成鉴赏。师生共同点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