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9
这是送友人李白备课,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送友人
李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4.板书设计:
动静结合 有声有色 以景衬情 情景交融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并背诵这首诗。
2、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简单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情,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二、 教学重点
1、 朗诵、背诵这首诗。
2、 理解这首诗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 教学难点:理解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四、 课时安排:1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古代道路崎岖坎坷,交通工具落后,亲人之间一别多年再会难期,正所谓“君问归期未有期”,所以他们更重离别,因而备酒践行,折柳相送,以诗相赠,来表达离别愁绪,因而,送别诗情感低沉,但李白的《送友人》却毫无缠绵悱恻的悲伤情调。
(二)介绍诗人,了解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大李杜),他的诗以抒情为主,诗风豪迈奔放、飘逸若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等。后人辑有《李太白全集》。
(三)学习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配乐并范读全诗,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中传达的感情。
2、教师提示诗中的生字读音,点拨词义。
3、学生齐读,教师评读。
4、教师划分朗读节奏
5、教师指名读,师生评读。
(四)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教师明确:(1)点出送别地点和环境,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别。(2)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态, “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3)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仗工整,“青”对“白”相间,色彩明丽。
2、分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明确:孤蓬,这个意象,借喻即将离去的友人,一个“孤”字写出离程之孤独;万里,点明离程之遥远。用比喻手法,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3、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教师明确:(1)以工整的对偶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尤耐人寻味。“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2)浮云飘动像是游子不宁的心绪,落日迟迟如同友人难舍的情深。(3)情景交融,“浮云”、“落日”作比喻表明心意,隐喻诗人与友人难分难舍,依依惜别的心情。
4、你认为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什么特色?
教师明确:(1)化用典故,以景衬情。(2)挥手,离别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觉没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马尤如此,人何以堪!暗写了李白与友人的深情厚谊。
(五)课堂小结
1、这首诗的特色是什么?
教师明确: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论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2、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渲染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全诗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六)拓展延伸
离别之情的比较:
1、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比较。
教师明确:《送友人》豁达乐观;《送元二使安西》哀伤凄凉。
2、与高适的《别董大》比较。
教师明确:《送友人》豁达乐观;《别董大》豪迈、激昂。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1、可取之处:(1)以朗读穿插于全文学习中,有助于培养诗歌鉴赏能力。(2)按照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顺序梳理诗歌,有助于学生理解。
2、不足之处:学生年纪较小,无法深刻体会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