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颐和园的建筑特点

日期:2021-04-15

这是颐和园的建筑特点,是优秀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颐和园的建筑特点

颐和园的建筑特点第1篇

1、试述颐和园整体布局特点颐和园是依照原有的瓮山和西湖修建的。有山有水这便是颐和园最初的山水地形。后来根据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形成了万寿山和昆明湖。这样的山水骨架就为颐和园的大的整体布局限定了大的框架。颐和园使用功能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区整治活动区、生活区、风景区。前两个区集中在东宫门主要的建筑有仁寿殿、乐寿堂、玉兰堂、宜芸馆等。而风景则主要集中在万寿山和昆明湖周围有佛香阁、排云殿、长廊、十七孔桥、铜牛、知春亭等著名的建筑。这些知名建筑显示了颐和园布局的整体脉络主次分明。这样的布局形式不仅很好的和原有地形相结合也成就了这座古典皇家园林的使用功能。颐和园的布局也很好的表现出了空间概念。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山水地形本身的尺度就很大让人能够感受到强烈的空间感另外颐和园还巧妙地利用“借景”的手法来实现了空间的延伸。

2、颐和园及周边水系的关系以及园中理水的做法以杭州西湖作为规划蓝本北方园林之摹仿江南大致按其规划布局而仿建的颐和园就是仿造杭州西湖而建的。颐和园的总体规划以杭州西湖为蓝本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条件。其一西湖在建清漪园时乾隆把西湖该为昆明湖从元、明以来就是京郊的一处风景名胜区。“西湖景”早就神似杭州西湖的口碑文人笔下亦多以前者直接比于后者的吟咏。并且有好事者也摹仿杭州的“西湖十景”来命名北京的西湖十景。其二当时翁山即后来的万寿山与西湖的位置有北山南水的态势。虽然这种北山南水的关系有点尴尬但这为摹仿西湖造景提供了有利的地貌基础。这一点在营建中有为重要。其三乾隆对杭州西湖的喜爱杭州西湖素为乾隆所向往。建成后的颐和园昆明湖水面的划分同杭州西湖一样都有一条湖堤把水面分成几块万寿山和昆明湖的位置关系与孤山和西湖相同都呈现北山南水的态势大致成南北走向苏堤在西湖中也成南北走向但是颐和园之摹拟杭州西湖并不是简单的抄袭可以说有“本于西湖高于西湖”的园林艺术效果。造园与水利工程的完美结合拦蓄西山、香山、寿安山一带的大小山泉和涧水通过石渡槽导入于玉泉山的水系再通过玉河汇入西湖结合兴建颐和园来拓宽、疏浚西湖作为蓄水库这三条水利工程完成后形成了玉泉山-玉河-昆明湖-长河这样一个可以控制调节的供水系统。这个供水系统圆满地解决了通惠河上源的接济保证农田灌溉和园林用水。同时还创设了一条由西直门直达玉泉山静明园的长达十余公里的皇家专用水上游览路线。昆明湖湖面经过开拓、改造后构成了山嵌水抱的形势。万寿山仿佛脱出于水面的岛山形成的北山南水这样的理想的山水格局湖面往北拓展直抵万寿山南麓龙王庙保留为湖中的一个大岛--南湖岛。同时在西北角另开河道往北延伸经过万寿山西麓通过青龙桥沿着元代的白浮堰的引水故道接于北面的清河清河绕过万寿山西麓再分出一条支渠兜转而东沿北麓把原先的零星小河泡连缀成为一条河道“后溪河”也叫做后湖。湖面以东是一望无际的田畴平野湖面以西则水泊连绵直抵玉泉山麓衬托更远处的西山群峰。高水湖和养水湖相继而凿并与昆明湖相临因此在前湖不是宫墙这样昆明湖大大扩大了圆明园内的景观使园内园外融为一体。

3、根据建筑学知识对历史中不同年代、不同文化、不同造型风格的亭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独醒亭位于湖南省汨罗市玉笥山顶屈子祠前。根据屈原的《渔父》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称“独醒亭”。亭为六角形状花岗石辅基红柱碧瓦彩绘藻井内绘二龙戏珠。该亭始建于汉代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移建于此。亭为六角形攒尖顶灰瓦角翼然微翘傲然伸于苍穹。亭为木结构呈铁红色周有靠背栏杆围护。花岗石辅基红柱碧瓦彩绘藻井内绘二龙戏珠天花藻井雕有金龙翔舞生气勃然。亭体不同凡响既古拙宽厚又有壮丽之风。亭前有现代文学宿将茅盾、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独醒亭”匾额。沧浪亭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始建于北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称“沧浪亭”。“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郁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沧浪亭为一方形石亭结构古雅飞檐凌空檐下为斗石刻四枋上有仙童、鸟兽及花卉图案。石柱上有石刻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杜甫草堂亭原型是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杜甫草堂内的少陵亭而杜甫草堂正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草堂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园林是非常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成都杜甫草堂正门匾额的草堂二字为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写。兰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十四公里处的兰渚山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这一带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山阴路上的风景佳丽之处。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鹅池碑亭系兰亭的园林建筑之一位于浙江绍兴为纪念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所建。因王羲之爱鹅故凿鹅池。亭中立一镌有“鹅池”的两字石碑此碑系清同治年间立石头采自东湖碑高193cm宽86cm 厚28cm。鹅池碑亭在鹅池岸边是一个单檐三角攒尖顶亭。石柱、石梁、亭翼高高向上翘起造型轻巧翩若骛鸿有展翅欲飞之势。亭内有巨碑一方上面刻有鹅池两个大字字体雄浑笔力遒劲传为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二人合写。百坡亭位于四川省三苏公园。南宋嘉定1214年四川眉州太守魏了翁根据苏东坡“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的诗句在眉州修建了百坡亭。百坡亭是一座桥亭一九二八年眉山人为纪念苏东坡并希望眉山有更多的东坡式的人物出现在三苏祠瑞莲西池修建了百坡亭。亭长二十米中间为八柱小亭攒尖式屋顶筒瓦房面。亭边设飞来椅供游人临池俯照。每当夏季莲花盛开游人观鱼赏荷趣味甚佳。二泉亭位于江苏无锡的锡惠公园。二泉开凿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有“龙津螭唾”之称。宋高宗赵构曾饮泉于此筑庭池上名《二泉亭》。二泉亭造型纤巧俊秀亭顶饰有双龙戏珠。庭中有辽代书法家赵孟頫所书“天下第二泉”的石碑。浸月亭原亭坐落在江西九江甘棠湖中系东吴大将周瑜之点将台。后人因白居易的《琵琶行》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句故命名为《浸月亭》。一览亭原建于浙江温州。原名为《江山一揽亭》。一览亭又名圣览亭。坐落于金华城区铁岭头附近一处高坡上。这里原是金华城区的制高点东耸八咏楼、天宁寺西布三苏祠苏洵、苏轼、苏辙祠堂南临双溪北濒明月楼、文昌阁一览亭鹤立其中。登高远眺北山芙蓉诸峰蔚然深秀东南数峰如万马奔驰西隅兰江诸山远在天际双溪二水在城下合流西去。四处为山岗、湖泊农庄似在烟云香霭之间寺观楼阁参差排列于山城雉堞之中举目一览无余故名。

颐和园的建筑特点第2篇

园林融汇了建筑美、艺术美和自然美,它是科技和艺术相互渗透、交融的结果。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艺史中独树一帜,成就斐然。几千年来,在中国的大地上创建有成干上万的精美园林。颐和园就是现在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型皇家园林,在中国的传统园林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世界的园林建筑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部,方圆8公里(十六里),占地4350亩,规模宏伟,景色秀丽。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的金代,金章宗曾在此建金水院,是当时的西山八院之一。其山称金山,引玉泉诸水至山下为池,叫金水池。元时,据说有一老人在山上挖得—个刻有花纹的大石瓮,便改金山之名为瓮山。元世祖曾命郭守敬两次引玉泉诸水至山下,并把金水池疏浚扩展为大水库,先后易名叫瓮山泊和大泊湖,俗称西湖或西海子,挖湖之土运上山加高瓮山,从而成为山高水阔的风景胜地。明代又改瓮山为金山,改瓮山泊为金海,在山上建圆静寺,在湖畔建好山园行官,总称好山园,俗称西湖景。1750年,清乾隆皇帝在圆静寺基础上,修建大报恩寺,为他的母帝祝寿,并改金山为万寿山,又对金海进行疏浚,改名昆明湖,整个园林叫清漪园,工程历时15年建成。自此万寿山的清漪园,玉泉山的静明园,香山的静宜园,以及畅春园、圆明园,合称“三山五园”,而清漪园独具特色,有“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之誉。令人气愤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三山五园同遭厄运,被洗劫后又被纵火焚毁,清漪园除个别建筑外均成灰烬。1886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历时10年,进行修建,并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掠夺和焚毁,1902年,慈禧再次修复。现存的颐和园,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园林技艺的高超造诣,也把列强的侵华罪行和清末统治者的腐败误国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颐和园继承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传统特点和造园手法,并有所发展。全园的布局,大体可分为东宫门和东山、前山、后山、昆明湖等几个部分。整个园林有如下几个突出的持点:

1、以水取胜。水域面积占全园的3/4,设计者依据水面开阂的特点,进行设计布置,主要建筑和风景点部面临昆明湖,或是俯览湖面。为避免开阔的湖面显得单调,用长堤把湖面划分为几个区域,还在湖中布置了凤凰墩、治镜阁、藻鉴堂等岛屿,以象征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等海上三神山,从而使水域既开阔又富有情趣。

2、湖山结合。湖北岸的万寿山高 58米,好像翠屏峙立。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前山是全园的中心,正中为一组巨大的建筑群,自山顶的智慧海而下是佛香阁、檀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以达湖面。其中,琉璃砖瓦的无梁殿(智慧海)和高41米的佛香阁,气势雄伟,为最具特色的建筑。这组中轴线的两旁,布置了许多陪衬的建筑物。抱山环湖一带建有长廓和石栏,把湖与山明显地区分又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3、对比鲜明。前山建筑壮丽,金碧辉煌,后山建筑隐蔽,风景幽静;昆明湖浩荡壮阔,后湖(苏州河)怡静精巧,东宫门内建筑密集,西堤和堤西区景物琉落有致。强烈的反差,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感受,从而更添情趣。

4、景随步转。依据不同的地理特点,用楼、台、亭、阁、斋、堂、轩、馆、曲槛回廊以及假山花木等组合成各不相同的景点。各景点之间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有机的联系,使人们漫步园内,景色随处变换,层出不穷。

5、借景手法。设计者不仅考虑了园内景物的相互配合借用,而且充分地利用周围的景色,使西山的峰峦,西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等,恍如园中的景物。这种园内、园外均有景色的巧妙手法,给人一种园林范围更加扩大的感受。

6、园中有园。在万寿山东麓一处地势较低,聚水成池的地方,依照无锡惠山园,建造了谐趣园。它以水池为中心,配以堂、轩、亭榭、楼阁、游廊、小桥,自具独立的格局,成了园中之园。而且它清雅幽静,与东宫门内密集的宫殿建筑群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焕然一新之感。

7、集景模写。园中汇集了全国许多名胜景观,但又不是生硬仿造,而是别具神韵,如谐趣园仿自惠山园,西堤六桥仿自杭州西湖苏堤,涵虚堂、景明楼仿自黄鹤楼、岳阳楼,苏州街仿自苏州市街等,但又有很大的差异。

颐和园汇集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它“虽由人造,宛如天成”,是园林建筑的一大代表作。

颐和园的建筑特点第3篇

亭者,停也"。顾名思义,亭在最初是一种供人休憩、躲避风雨的场所,后经演变成为现在园林建筑中用于眺望和观赏的重要的园林建筑小品。园林中的亭不仅形式丰富,而且通过对景、借景等设计手法的运用,与山水绿化结合起来共同组景,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和,是中国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在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中,园林建筑丰富多彩,现存各式各样的亭子就有四十余座。亭的造型、大小、都富于变化,无一雷同。从平面形状上看,有四方、六角、八角、长方、圆形、套方和半亭;从立体造型上看,有单层、双层;屋顶形式有单檐、重檐和攒尖顶、歇山顶、卷棚顶;从用材上看,有木构、有铜铸的;屋面用材有清水瓦、琉璃瓦。它们或伫立于山冈之上,或依附在建筑之旁,或坐落于水池之畔,或掩映在花木之间,以其美丽玲珑、丰富多彩的形象与园林中的其他建筑、山水、植物等相结合,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以下就具体介绍一下颐和园中的几座有代表性的亭:

  1、 知春亭:

   该亭位于昆明湖东岸前突出湖面少许的人工堆筑的小岛上,是一座双围柱重檐四角亭。立于知春亭远眺,在视域范围内,从北面的万寿山前山区、西堤、玉泉山、西山、直至南面的龙王庙小岛、十七孔桥、廓如亭,视线横扫过去,形成了2000多米长,恰似中国画长卷式的天然风景构图立体画面。而从东堤上看万寿山东岸,知春亭又成了使画面大大丰富起来的近景。从乐寿堂前面向南望,知春亭小岛遮住了平淡的东堤,增加了湖面的层次。从"观景"与"点景"两方面看,知春亭位置的选择都是极其成功的。

  2、八方亭:

  廓如亭又名八方亭,它位于颐和园景区的东南,十七孔桥东端,与万寿山佛香阁隔湖相望,是颐和园内体量最大的一座重檐八角亭。廓如亭建筑面积约130多平方米,由内外三圈共40根柱子支承,其中24根为圆柱,16根为方柱,屋顶采用重檐攒尖的形式,枋檩上全部饰以旋子彩画。廓如亭形体舒展而稳重,气势雄浑,与隔桥相望的南湖岛涵远堂形成尺度上的对比,颇为壮观,在园中起重要的点景作用。

  3、荟亭

  万寿山东部山脊上的荟亭,造型轻巧,平面上是两个单檐攒尖顶的六角形亭套合而成,象二亭并立,故又称其为双亭。从山下仰望,双亭似欲比翼双飞,玲珑隽雅,是万寿山上的一处胜景。它既是点景建筑,又是观景亭。在此远眺近观,皆有乐趣。

  4、廊亭

  颐和园的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是我国园林中最长的廊子。为避免形式单调,在长廊由东向西依次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攒尖顶的亭子,亭名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形式即独立又与长廊形成统一的整体,不仅丰富了长廊总体的形象,结构上还起到支撑长廊的作用。

  5、桥亭

  桥上建亭,是我国园林艺术处理上的一个常见手法。颐和园西堤六桥中的柳桥、练桥、镜桥、豳风桥、界湖桥(桥亭被毁)和石舫近旁的荇桥上,都建有桥亭。这几个桥亭,结构各异,从南到北,建筑形式由简单到复杂,形成由西堤自然风光到万寿山主体建筑的过渡。每至夏季,桥畔堤柳成荫,荷叶盖湖,苇草青青,西山宝塔如画,群峰似屏,尤如江南清丽的景色。特别是位于石舫北侧的荇桥,该桥座落于石舫的西北侧,桥亭面阔三间,为重檐四角长方形桥亭,桥亭的屋顶部并不汇集成攒尖形式,而是仿盝顶形式,在顶的正中作一扁方敦实的顶饰,屋脊平缓舒展,与石桥、汉白玉栏杆及桥墩上精美的石狮构成一组完整和谐的桥亭造型, 与石舫形成了对比。凭桥远眺,昆明湖景尽收眼底。

  6、铜亭

  宝云阁俗称铜亭,建于公元1755年,亭高7.55米,重207吨(近42万斤),是我国目前尚存的工艺最精致、体量最大的铜铸品之一。它建在佛香阁西侧五方阁院中一座高4米的汉白玉须弥座上。该亭面阔三间,歇山重檐,梁枋、屋面筒瓦等所有构件全部用中国传统的拔蜡法铸造,造型与结构完全和木建筑一样,工艺异常复杂,反映了清代高超的冶炼技术水平。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清漪园时,无法将它销毁,但将亭内铜窗扇、陈设等抢劫一空,只剩下一张铜供桌。1993年美国工商保险公司董事长格林伯格出资515万美元将10扇铜窗购买,无偿送还给中国。1994年经维修,宝云阁恢复了原貌。

  7、草亭

   "亭欲朴"的思想在我国的传统园林里影响极其深远,自然质朴的亭子能与山水园林保持和谐和统一。即使在豪华的北京清代皇家园林里,仍建有朴实的山亭作为点缀。在万寿山东麓益寿堂东南侧有一座原木为柱、石板屋面、不加油饰的敞厅式山亭,俗称草亭。这座草亭朴实无华,与益寿堂乐农轩景色相得益彰,显现出质朴自然的山林野趣。

  颐和园的亭从建筑结构和布局上看有两大特点:

  第一,亭子大部分建在万寿山前山和前湖,陪衬着以佛香阁为中心的中轴线建筑,基本呈对称性布置,这样有助于烘托主体建筑群的宏伟场面。这些亭子按照观赏上的要求,分别布置在万寿山山脊、山腰、山脚三条主要游览线路和昆明湖水面四周,以在不同的高度上获得不同的观赏效果;而围绕昆明湖周边布置的亭子,则主要是出于成景和观景上的考虑,结合周围环境从选址、造型上巧妙布置,使本来显得单调、空旷的昆明湖水面变得有了生气和层次感,是构成前湖开阔的景观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山后湖的亭子则数量较少。

  第二,从整体布局上看,亭子的尺度和体量与其周围环境是紧密联系的。比如同样是重檐八角亭,建在十七孔桥东侧的廓如亭,四周开阔,为了与南湖岛建筑形成体量上一致,它的体量比较大,是颐和园内建筑体量最大的一座亭子。建在畅观堂西侧山坡上的重檐八角亭,它体量就相对小的多。而西堤镜桥上的重檐八角桥亭,尺度和体量更加小巧玲珑。总的来讲,为了烘托万寿山佛香阁的气势,建在前山前湖的亭子尺度都比较高大,而后山后湖和部分临水的亭子则小巧玲珑,多富变化。

  颐和园园内的亭子不论方亭、圆亭, 单檐亭还是重檐亭,都运用对景、借景等手法,把亭子与颐和园的自然山水、建筑绿化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组景,体现出颐和园特有的自然风景与宫廷建筑相融和的皇家园林风格。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