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四年级文言文二则教案

日期:2021-04-12

这是四年级文言文二则教案,是优秀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四年级文言文二则教案

四年级文言文二则教案第1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

  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全文注释如下:

  弈秋(人名),通(全)国之(文言助词,的)善(擅长)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词)。使(让)弈秋诲(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词,有提起动词性谓语为的作用,从而使句中的弈秋之为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了听的状语。――这一点只对教师讲,之所以提出这个之字,使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义相区别。)为听,一人虽听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为鸿鹄(天鹅)将至(原是生丝绳,这里指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箭)(到),思(想)援(拉开)弓(弓箭)缴而射之(它,指鸿鹄),虽与(和)之(他,指代另一个学生)俱(一起)学,弗(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词)。为(因为)是(这,指这个人)其(他的)智(智力、智慧)弗若与(文言助词,同吗)?曰(说):非(不是)然(这样)也。

四年级文言文二则教案第2篇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需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安排同学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同学,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同学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同学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同学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同学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同学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结合同学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⑴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身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⑵ 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⑶ 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同学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同学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⑷ “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同学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同学讲述,老师结合同学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身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考查同学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同学对照注释,自身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效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争辩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同学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同学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同学回答引导同学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同学肯定两小儿敢于讪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扮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扮演准备)

  6、向同学优秀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同学阅读古文的兴趣。

四年级文言文二则教案第3篇

  一、课文内容分析

  《文言文二则》是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组成。《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生为知己,后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故事荡气回肠,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热爱书画的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杜处士有一幅珍藏的《斗牛图》,牧童见了却拍掌大笑,指出了画中的错误。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认真地观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文章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阅读。简短如诗般的语言为读者描绘出了意境深远的景象。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本课选取的是两篇记录中国传统艺术的文言文小故事,富有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依然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是语言凝练隽永,寓意深刻。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学生未必能深入理解,只要让他们有所体会就可以了。

  三、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学生读,谈体会。

  【设计意图:课前安排学生朗读一族表达友情的古诗句,可以增加积累,学到积累古诗的一种方法,按主题归类,另外伯牙绝弦,这则文言文表现的也是友情主题,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二、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一)播放歌曲《高山流水》出示《伯牙鼓琴》课文插图

  情境引入:同学们,请一边看图,一边听音乐,说说图和音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预设:

  1:这位正在聚精会神挑指弹琴的人必是俞伯牙了,而这位身着粗布大衣,正在倾听,满脸沉醉的必是锺子期了。

  2:两个人那么醉心地沉醉在音乐中,是多快乐的事啊!

  (二)板书题目:伯牙鼓琴

  师:就这样的一幅图,还有一段故事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伯牙鼓琴》去细细聆听吧!

  1.学生齐读课题。

  2.弄清题意。“鼓”是什么意思?(弹。)

  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教师可出示古琴图片。)

  3.学生简介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

  【设计意图:开篇音乐、图片引入新课,既可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图片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从而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一)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重点指导难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二)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预设: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三)全班齐读课文,读正确、流畅

  【设计意图:读课文,感知课文,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环节,如果能把课文读通顺流利,节奏准确,对课文内容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一)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

  (二)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三)全班交流课文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定教,学生运用喜欢的方法自主领悟,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教师要激发、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文言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五、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何为“知音”

  1.什么叫知音?从哪里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预设: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2.指名读。

  3.师: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4.伯牙鼓琴。思考: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指名答)预设: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5.锺子期听之。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这句话表明,伯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锺子期能心领神会。

  6.如果你是锺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学生想象: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

  7.师: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的画面。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志在明月,锺子期会怎样赞叹?教师引导学生说句子。

  示例:“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8.师小结:只有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只有他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

  预设:快乐、激动、兴奋……

  9.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时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锺子期不幸去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敢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知音之死。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锺子期死了,伯牙为什么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预设: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2.锺子期死了,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断了他的前程。断了他的心弦。断了他的希望。……

  3.齐读。(教师指导,要求读出伯牙此时的心情。)

  4.为何锺子期死了,伯牙要绝弦呢?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放弃了?

  5.在遇到锺子期前,有没有人赞美伯牙呢?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锺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6.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锺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锺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会对锺子期说什么?

  【设计意图:理解文本,探究知音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知音一词有更形象的了解,真正明确伯牙和钟子期两人的默契程度,通过与一般人对博雅的赞美做对比,知道只有两人的关系,达到了这种程度才能成为知音。】

  六、丰富内容,回味“绝弦”

  (一)出示短歌,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师: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二)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

  明确:悲恸欲绝、痛不欲生……

  (三)学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出示俞伯牙悼念钟子期的一首短歌,教师配乐朗诵学生从歌词中可以感受到俞伯牙对钟子期的深切怀念,对知音一词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七、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一)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师: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二)学生再次深情读课文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生伴随音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四)师生分角色读并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读,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一)板书并齐读课题:书戴嵩画牛

  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伯牙鼓琴》,了解了关于“知音”的一段佳话。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书戴嵩画牛》。

  (二)释题

  “书”是什么意思?“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书”,是写的意思。“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的是牛。

  (三)了解戴嵩

  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

  《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设计意图:出示戴嵩和《斗牛图》的相关资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画家和他作品的地位,为下一步表现牧童的大胆行为蓄势,能更好地表现中心。】

  (四)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1.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

  2.这幅画上是什么?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质疑,教师要适当地点拨、引导,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脉络,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同时引导学生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特色,从而体会文章的中心,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

  (五)指名讲故事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一)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二)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三)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四)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五)学生用指名读、赛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环节,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并且读出节奏,实际上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学生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对文章的理解也逐步加深,这一环节对文言文的教学尤为重要。】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到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二)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掉”的古今异义等

  (三)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四)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板书:戴嵩《牛》)

  出示课文大意: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言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

  四、自读思考,体会道理

  (一)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 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

  预设:戴嵩的画在蜀中地方一位姓杜的处士手里,因为他非常喜欢书画,收藏了很多。他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

  (板书:杜处士 好 锦囊玉轴)

  从什么地方看出杜处士很喜欢这幅画?

  预设:“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从这具体的做法看出杜处士对《斗牛图》“尤所爱”。

  2.这幅画上是什么? 预设:画上是斗牛。

  (二)大画家画出的牛应该是非常逼真的吧?可能一般人都这么认为。但有人指出了画面的错误之处。谁这么大胆?

  预设:一位牧童!

  戴嵩的画错在哪儿?

  预设:“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预设:观察得最多的人才最了解真实的情况。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板书:牧童 笑 掉尾而斗)

  【设计意图: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抓住机会,点拨指导,在提出关键性的问题,随着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不断增加,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自然呈现出来,可谓水到渠成。】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一)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预设:勤于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预设: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后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设计意图: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教师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感悟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正所谓: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复述故事,通过讲故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丰富学生认知,发展学生语言,开阔阅读视野奠定基础。】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