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中班数学教案30篇及反思

日期:2021-04-26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中班数学教案30篇及反思,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中班数学教案30篇及反思

第1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比较大小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幼儿午睡时都把鞋子摆放在床底下,一样的鞋子尺码不一样,小朋友起床的时候却分不清楚了,为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运用感官感知物体的大小,发展幼儿初步的比较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大小不同的物品,初步理解物体大小的相对关系。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感知物体大小的相对关系

  活动准备
  皮球 兔子 篮子 雨伞 等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和小朋友做游戏。

  二、活动过程
  1、比较皮球的大小:黄色球最大,红色球不大也不小,蓝色球最小。
  2、兔子找篮子:先把4只大小不一样的兔子和篮子贴在小黑板上,然后让4个小朋友连线,最后老师移动篮子配给一样大小的兔子。
  3、展示挂图:蓝色云朵、绿草地、红花、胡萝卜、白菜、房子……
  小朋友把胡萝卜摘下来。
  小朋友把胡萝卜和篮子连线,老师把胡萝卜放进篮子。
  小朋友把大小不同的白菜放进篮子

  三、拓展延伸
  雨伞和数字搭配
  1、小朋友上黑板连线:4把大小不同的雨伞和数字1 2 3 4连线
  2、教师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图画,全体操作。

  教学反思
  活动结束时还有部分幼儿不会连线,特别是第2、3把雨伞容易连错,下次教学应该突破这个难点。

第2篇、中班数学活动杯子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下周二我们就要去上海野生动物园春游了,孩子们每天扳着手指计算着。这几天,围绕着春游进行了一些谈话,做一些有关春游的准备:如春游要带什么东西?春游要注意什么?孩子们纷纷发表意见----面包、水果、署片、火腿肠、饮料、湿纸巾、水……王程磊说:喝饮料会越喝越干,不好,要多喝白开水,我去春游的时候要带一个旅行杯。“旅行杯是怎么样的?”孩子们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关注到了兴趣点后,我及时作出了回应,结合后面“水真有用”这个主题,设计了本活动,旨在帮助幼儿积累和扩展感性经验。杯子的品种非常多,我们不仅需要观察交流各种不同杯子的特征,而且还需要了解各种杯子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杯子的异同,尝试按杯子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
  2、了解杯子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收集各种杯子,对杯子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相关文字卡片(如保温杯等)

  活动过程:
  一、 分享交流:
  1、这几天,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杯子。你的杯子有什么小秘密呢?
  ――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杯子。
  1、 这么多的杯子,你最喜欢哪两个?为什么喜欢呢?
  2、 如果没有杯子会怎样?
  3、 欣赏儿歌:喝水歌
  4、 老师小结:
  人们发明设计了各种不同的杯子,出门旅行带一个旅行杯比较方便,保温杯冬天用最合适,塑料杯不容易打碎,而漂亮的卡通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杯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二、 尝试分类:
  1、你觉得这个杯子的好朋友是哪个杯子?为什么?
  2、给杯子分类并记录。

  三、 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杯子泡冲喜欢的豆奶、花茶、枣子等,体验杯子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活动反思:
  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满足了孩子“玩”的欲望,体现了《纲要》的“学中玩、玩中学”,孩子们在不断探索的同时,发展了综合能力,效果较好。

第3篇、中班数学活动拼卡片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1-5,能将数卡与点卡相匹配,体验识字与数量的关系。
2.会看卡片切口进行拼图。
活动准备:
数物拼板一套,配套操作卡片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
一、复习五以内的点卡,理解点卡与数量的关系。
把1-5的点卡打乱,请幼儿说出每张点卡的名称。提问:这是几点的点卡?2的点卡能表示什么?
二、认识5以内数卡。
教师出示1-5的数卡,提问:谁能认识这些卡片上是什么?让以会认的数字的幼儿读给小朋友听。
三、游戏"拼卡片"
1.示范拼数字1的卡片,提问这是数字几啊?它和上面哪一张点卡数量一样多呢?请小朋友把1的数卡和1的点卡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拼成完整的卡片。
重点引导幼儿观察两张图片的切口处是否相吻合,如果吻合就表明拼对了。
2.讨论其他几个数字拼板的方法,其他几张数卡也想找到自己的点卡朋友拼一拼,谁想来帮忙呢?请几个幼儿上来每人拿半块图,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拼出完整的卡片。
3.依次观察每一张完整的拼图,念出每个数字的名称,说一说每个数字可以表示什么。如5可以表示5颗糖,5朵花,5只兔子等等。
4.幼儿用配套的操作材料卡片进行拼板练习。
活动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

第4篇、中班数学比一比高矮教案反思

活动目的:
1、学会简单的比较方法,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2、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3、学习高矮排序,能在一组物体中找出比某物高(矮)的其余物体。
重点: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难点:学习高矮排序,能在一组物体中找出比某物高(矮)的其余物体。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高矮不一的木棒、积木、瓶子、杯子、套娃等等。
2、演示教具:两棵高矮不同的树。
活动过程:
一、目测比较物体的高矮。
1、出示两个娃娃,引导幼儿观察。
“这是谁啊?(两个娃娃)我把她们都放在这张平平的桌子上。看看这两个娃娃谁比谁高?谁比谁矮?(大娃娃比小娃娃高,小娃娃比大娃娃矮。)”
2、再出示一个中娃娃,引导幼儿比较。
“我还有一个娃娃,我也把她放在这张平平的桌子上,并放在这两个娃娃的中间,这里就有1、2、3三个娃娃。看看她比哪个娃娃高?比哪个娃娃矮?(比这个小娃娃高,比这个大娃娃矮。)原来她们是比过以后才能知道高矮。”
二、幼儿和幼儿小组比高矮活动。
1、请一高一矮两个幼儿上来比高矮。
“刚才我们的娃娃比过高矮了,那我们小朋友也来比一比吧,我先请这一组的两个小朋友上来,你们都站在平平的地板上。看看这两个小朋友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再请一个中等个子的幼儿上来,三个小朋友比高矮。
“我再请一个小朋友上来,站在地板上,在这两个小朋友的中间,看看她比谁高?她比谁矮?”
3、我知道还有其他组的小朋友也想来比一比,再请这组的两个小朋友上来。同上。
三、幼儿和树小组比高矮。
1、幼儿和大树比高矮。
“现在我请小朋友和别的东西比一比,知道是什么吗?(树)我把树放在平平的地板上,树高还是矮啊?(不知道)要想知道树是高还是矮是要有东西和它比的,那我请这组的一个(中个)小朋友来和这棵树比一比。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出示小树。“你们说是小朋友矮,那我还有一棵小树,也把它放在平平的地上,看看现在是谁比谁高?谁比谁矮?那小朋友和两棵树比一比是(小朋友比大树矮,小朋友比小树高。)”
3、我知道还有其他组的小朋友也想来和树比一比,再请那组的一个(高个)小朋友上来。谁最高?谁最矮?(大树比小树高,,大树比小朋友矮。)
小结:高和矮是要通过比较以后才能知道的,单独一个东西不能判断高矮。
四、按高矮排序。
1、“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具,这些玩具有高有矮,请你们在桌子上去比一比,按高矮来排排队。”
每个小朋友使用以下几类操作材料:
(1)按瓶子高矮排序;
(2)按套娃的高矮排序;
(3)用积木从低到高叠楼梯;
(4)按杯子高矮排序;
(5)按小棒高矮排序。
2、讨论:请个别幼儿把排好的玩具拿到讲台来,这是什么玩具?数数有几个?教师指其中一个问,说说比这个玩具高的有哪些?比它矮的有哪些玩具?
五、户外活动
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
“今天我们学会了怎么样比高矮,现在我们从矮到高排着队,到外面找一找,有什么东西可以比高矮。”
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比较高矮;学会运用高高的、矮矮的、比较高、比较矮、最高、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第5篇、中班数学活动小刺猬的项链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在绘本故事中,巩固间隔排序的经验。
  2. 探索规律,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有规律地排序。
  3. 懂得并感受助人为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4. 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PPT《小刺猬的项链》。
  2. 小动物图片人手一份。
  3. 彩色珠子图片每组若干。

  活动过程:
  (一)播放PPT,出示封面图片。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在听故事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故事里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浑身长满刺的小动物,是谁啊?
  1. 出示小刺猬的封面图片。
  教师:他就是我们今天故事里的主人公,他的名字叫拉亚。

  (二)欣赏绘本故事,根据故事情节出示相应的PPT图片。

  (三)教师针对绘本内容,进行相关问题提问,引出排序内容。
  1. 出示第五页图片。
  教师:“你们看看,这些豆子长得怎么样呢?这些豆子有什么不一样呢?”(让幼儿观察豆子,引导其说出颜色、大小的区别)  
  2. 出示第六页图片。
  教师:“我们一起看看小刺猬拉亚的项链。你们觉得美吗?美在哪里?”(引导幼儿说出项链里藏着的美丽的秘密是按照“绿红绿红”顺序排列的)
  3. 出示第五页图片。
  教师:“森林里的小动物看到拉亚的项链,他们是怎样的表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 出示第五页图片。
  教师:“谁能发现小兔子的项链里藏着什么秘密?”(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出颜色和大小的排列顺序)
  5. 与幼儿一起帮助小猴完成未串完的项链。(引导他们说出颜色和大小的排列顺序)

  (四)幼儿操作“小动物未做完成的项链”,教师提出串项链要求,并进行巡回指导。

   (五)、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最后放音乐,和小动物们一起跳舞。

  (六)、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此活动将绘本与数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而且将分享合作能力自然而然的融入其中,给人已美妙的感觉,这是我工作以来到目前为止组织的最好的一节数学活动。

第6篇、中班数学活动图形多多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图形大小、颜色、形状的不同自己确定标准进行分类。
2、能根据图形的特征选择相应的标记,丰富对图形的认识。
3、喜欢并能主动地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半圆形、椭圆形等图形若干。
2、颜色标记、大小标记、图形标记3、人手一份作业纸。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引导幼儿用手指做各种图形。
师:你的小手在哪里?你的小手会做图形吗?
师:我说你来做。变变变,变成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二、认识图形的特征师:(出示几张图形)老师这里也有几个图形,请你说一说是什么图形?要用好听的话说(个别幼儿说)师:你的箩筐里也有图形(1)    看一看,说一说,你的是什么图形宝宝?(自由说一说,开火车说)(2)    比一比两个图形有什么不一样?(与同伴的图形进行比较)(请个别幼儿回答)(这里能不能出示大、小标记,顺便用身体动作表示标记?)三、游戏:找朋友。
师:我要来找找我的图形朋友,谁是我的好朋友呢?
(1)出示黄色标记,说一说,这是什么标记?相互打招呼(2)操作 “谁是我的好朋友”,是我好朋友的请你站起来小结:黄标记的家里住的是黄色的图形。
(3)红标记的好朋友是?(红色的图形)。蓝标记的呢?
(4)出示大标记,大标记的好朋友呢?小标记呢?(教师出示两个大的图形,请幼儿找相同的地方,可以用大标记来表示(5)教师出示自己的小的黄色的三角形、大的蓝色的三角形,让幼儿找相同的地方(出示图形三角形标记),教师把图形标记贴在黑板上,谁是我的好朋友?请把你的图形贴在标记的下面。
集体验证是否正确?
小结:小朋友真棒,会按大小标记、颜色标记、形状标记给图形分家。
五、幼儿操作活动导:老师这里有一些图形宝宝想回家,想请你来帮忙?
重点讲,示范,请幼儿来说六、活动评价1、请一名幼儿说说是怎么做的,引导幼儿观察他做的是否正确。
2、表扬在活动中专心听,爱动脑的幼儿。
活动反思:
在认识了多种几何图形以后,在智力区我们投放了许多色彩不同、大小不同的图形供幼儿拼摆,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每天都会到这儿来利用图形拼摆出各种画面:如火车、汽车、飞机、房子、大树、小鸟等。可是在一次游戏中,有两个小朋友发生了争吵,原因是自己摆的房子都需要一个大一点的正方形,而当时盒子中只有一个合适的,两人都握着正方形,谁也不愿松开。于是在我的引导下,一名幼儿用两个三角形组合在一起拼出了正方形,其他幼儿看见了觉得很有意思也纷纷来尝试。这时我突然意识到,长期以来幼儿在拼摆过程中都是用图形直接来当作物体某一部分的,如果下次三角形不够了或是长方形不够了,孩子就只会争抢。我想应该让孩子理解图形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就可以用别的图形组合在一起来替换所需要的图形,如果获得了这种经验,孩子们的拼摆活动会更加丰富,思维也会变得灵活起来。

第7篇、中班数学让谁先吃好呢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2、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3、积极参与排序活动,体验排序中的乐趣。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重难点:
  能按动物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1、课件:《让谁先吃好呢》。
  2、动物图片4套,字卡:重→轻、高→矮、大→小,
  3、数字1-10的贴纸4套、记录卡4张。
  4、幼儿经验准备:认识跷跷板,知道跷得高表示轻;跷得低表示重;跷跷板是平的,表示一样重。

  活动过程:
  一、初步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图片,认识动物。
  2、引导幼儿说出动物各自的特征。
  3、出示桃子
  师:咦,这是什么?这个桃子看上去怎么样?闻上去又会是什么味道?
  师:你们想吃吗?动物们和我们一样,看到这个大桃子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都想先吃到这个大桃子。可是,该让谁先吃呢?

  二、按动物的特征排序
  1、按个子的高矮排序。
  师:长颈鹿说:“我们按个子的高矮来排列,谁最高谁先吃。”
  师:小朋友,你知道应该怎样比高矮吗?我们来看看动物们是怎样比的。你觉得他们的方法对吗?
  (观察图片、通过比较,引导幼儿说出量高矮的方法,“要站在一样高的地方,量的时候要站直了,不能把尾巴算上,踮起脚来量也不行”等。)
  师:动物们整整齐齐地站好了,小朋友,你们看出来了吗?让我们从高到矮排序,谁最高?第二高是谁呢?第三高呢?接下来轮到谁?第五高?最矮的一个是谁呀?
  师:原来,比高矮是长颈鹿的个子最高。
  2、按嘴巴大小排序。
  师:长颈鹿正想吃桃子时,鳄鱼长大嘴巴喊不行。他会提出比什么?
  师:嘴巴的大小怎么比?看看动物们用了什么好办法。
  课件演示动物比嘴巴的大小。
  请幼儿看图根据动物嘴巴的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动物排队。
  3、按动物的轻重排序。
  (1)师:鳄鱼正想吃桃子时,犀牛不服气了,犀牛要求比什么?
  师:那体重怎么称啊?有什么好办法呢?
  师:我们来看看动物们是怎样称体重的。
  引导幼儿理解跷跷板的原理。
  师:于是,犀牛搬来许多石头,有几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集体点数10)
  师:看,其他动物也在用翘翘板称体重呢,它们又有多重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记录表,请四个小朋友一组,一起数一数、记一记,最后根据石头的数量,按照从重到轻的顺序给这些动物朋友排序。
  (2)幼儿数石头记录,按照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序,教师观察指导。
  (3)交流数石头、排序的结果
  (4)师:现在我们一比就知道谁最重了?(出示轻重排序图)
  集体看排序图讲述。

  三、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1、播放毛毛虫的话。
  师(出示排序图):你们觉得毛毛虫说得有道理吗?
  2、师:想想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从小排到大、从矮排到高、从短排到长”的情况发生?

  四、品尝桃子
  师:看来,毛毛虫说得很有道理。听了毛毛虫的话,小动物们决定大家一起分享这个美味的桃子。“啊呜,啊呜,桃子真好吃呀!”
  师:小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比较方法,只要你认真观察,你就会找到许许多多的排列方式。

  教学反思:
  在“数学绘本”教学中,教师扮演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旨在引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热情。除了“数学绘本”本身的趣味性让幼儿身临其境外,教师的语言、教态也应和“数学绘本”的故事情节相匹配。在此,有一个小技巧,即在故事情节的关键处将问题抛给幼儿,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的成就感。例如在《让谁先吃好呢》这一“数学绘本”的教学中,当长颈鹿说比身高时,我就抛出问题:怎样才能量出身高呢?藉此,让学生想出各种测量身高的方法。当猴子不同意比嘴巴大小时,教师抛出问题:你们猜,猴子会要求比什么?这个问题既让学生思考猴子有哪些特征,又让幼儿感受猴子的心理。
  数学绘本通过有趣的童话情景,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绘本故事中,不仅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绘本的魅力,而且还为教师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更为孩子们开心、快乐地学习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数学活动因绘本更精彩。

第8篇、中班数学它们一样多吗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不受实物大小、颜色特征的影响和不同排列形式的干扰判断7以内等量的物体。
  2.能自己检查操作的结果。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小鸡教具10个(大小相等),小猴教具14个(大的7个,小的7个)。大象3个,小狗2个,兔子3个。数字“7”2个。数字“5”2个。数字“3”2个。数字“2”1个。
  2.《幼儿画册》第3册第22页。

  活动过程:
  一、判断物体的数量是否相等。
  1 今天啊,老师邀请了小动物和我们一起来做游戏,首先要出场的小动物会是谁呢?老师来看看。---------出示对应排放的两排小鸡。
  提问:
  1) 是小鸡啊,那你们来告诉老师这两排小鸡的数量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呢?(一样)
  2) 为什么?(都是5只)
  3) 是的吗?那我请小朋友上来数一数。(幼儿每数完一组就在后面贴上相对应的数字5)
  现在呀小鸡要重新变一个队形。(第一排的小鸡原地不动,第二排的小鸡蛋散开来,排的长长的。)
  提问:
  1)我们来看看变了队形之后的这两排小鸡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呢?(一样或不一样)
  2)为什么?(第二排排的队比第一排长)
  3)是的,第二排小鸡排的长长的,但是它与第一排小鸡的数量到底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呢?我请小朋友上来数一数。(每数完一组就贴上相对应的数字5)
  小结:原来啊这两排数量一样的小鸡,尽管它们变了队形,但是它们的数量还是一样多,都是5只。
  2 小鸡和我们玩了游戏了,我们请小鸡休息,换其他小动物来和我们玩,接下来出场的会是什么小动物呢? -------出示对应排放的两排猴子(上排7只小的猴子,下排7只大的小猴)。
  提问:
  1)对,是猴子。它们也排成了两排。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排猴子有哪里不一样的地方?(颜色,大小)
  2)那你们来告诉我小蓝猴和大红猴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一样多)
  3)为什么?(都是7只)
  4)我来请小朋友上来数一数。(每数完一排贴上相对应的数字7)
  小结:尽管这两排猴子它们的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但是他们的数量是一样多,都是7只。.
  3 猴子们也跟我们玩了游戏了,我们也请它们下去休息一会。接下来出场的会是谁呢?它们已经等不及了。现在老师把它们都请出来。——依次出示三排不一样的小动物。
  提问:
  1)这三排小动物要和我们玩一个“找出数量一样多的游戏”?我来看看我们的小朋友谁最先找出来。
  2)他有没有找对啊?我们请他数一数。(幼儿每数完一排就贴上相对应的数字3、2、3。)
  3)你们说他有没有找对啊?找对了。很棒。
  2.幼儿分组操作。
  师:接下来的时间老师请所有的小朋友们来玩一个游戏。
  怎么玩呢?那老师先示范一遍给你们看看。小眼睛看电视,电视里的这幅图上有三排水果,第一排是桃子,有4个,第二排是苹果,有3个,第三排是草莓,有4个,通过数数我们知道桃子的数量和草莓的数量是一样多的,都是4个。那接下来老师就要给数量一样多的桃子和苹果图上颜色。
  接下来看看老师给小朋友准备的画纸,在我们的画纸上有四组物品,每一组里面都有三排不一样的物品。我们先找出每一组里面谁和谁的数量是一样多的,然后用水彩笔将每组里面数量一样多的物品涂上颜色。听懂了吗?好,现在小朋友到桌子那去。桌子上有准备好的画纸和水彩笔,小朋友开始吧。(教师提醒幼儿每操作一次,都要自己检查结果)

  活动反思:
  《它们一样多吗?》是一节新授课,这节课的难点则是让幼儿很清楚的明白理解数量的守恒这一概念。通过上这节课我才发现,孩子们会因为大小,排列的顺序不一致,导致错觉将数量一样的物品认为是不一样。通过一系列的游戏,鼓励幼儿发现物品的数量的多少和排列顺序及物品大小是没有关系的。只要每组的物品数量不变时,不论他们的大小,排列顺序怎样变化,其数量是不会改变的。
  通过自己的教学及老师的点评,我收获很大,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我在课上语言的连贯这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需要我多多提高自己的语文功底,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第9篇、中班数学活动整理游戏区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并按自定的标准来分类。
  2. 与同伴合作整理游戏区,培养收拾玩具的习惯。
  3.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事先确定要整理的游戏区,如:建构区、娃娃家。
  2. 篮子。

  活动过程                          
  1. 与幼儿一起检查游戏区是否整齐,提议整理游戏区,把玩具分类放好。
  2. 与幼儿讨论怎样把玩具分类,例如:
  按颜色分类;
  按类别分类;
  按玩法分类。
  3. 与幼儿达成共识后,老师协助在篮子外贴上标志或指示语,如“洋娃娃”或“红色的玩具”等。
  4. 幼儿自愿组合分成几组,分别负责整理不同类别的玩具,请幼儿分工合作把玩具分类放好。
  5. 玩具分类整理后,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检查各个篮子,看玩具分类是否正确,表扬幼儿将游戏区整理得非常干净整齐,并谢谢幼儿的帮助。

  活动评价
  能把游戏区的玩具分类放好。
  能与同伴合作整理游戏区。

  活动反思
  数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幼儿通过数学的学习可以去解决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同时它又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我们要注重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手脑结合,才能让他们更易理解和接受。

第10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花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11-15的数字和数量。
  2.正确点数11-15,并说出总数。
  3.按照顺序排列数字11-15。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重点:
  认识11-15难点:点数11-15。

  活动准备:
  11-15的数字卡、10朵红色的纸花、5朵黄色的纸花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老师告诉幼儿美丽村开了很多美丽的花,引导幼儿想象。

  二、基本部分。
  (一)出示花朵。
  1.然后出示10朵红色的纸花,请幼儿数一数,一共开了多少朵。
  2.在10朵花的旁边,放一朵黄色的花,请幼儿再数一数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朵,告诉幼儿10多花,再加1朵就是11朵花,出示11数字卡让幼儿认读。活动以此类推。
  (二)请幼儿按顺序排列11-15的数字卡。
  (三)分别出示物品图。
  请幼儿数一数总数,然后找到正确的数字放在图的旁边。
  (四)请幼儿将5张图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并相应地排列数字卡。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在教室里找到相同的11、12、13、14、15个物品,如:11块积木,12颗珠子、13片拼插玩具等,拿回来后大家一起数一数,看他拿的数量是否正确。

  活动反思:
  不管上什么课,老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老师提问的方法和语言的表达都要适当精细,通过这细微之处,我也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有时面对孩子们排序错误引导不是很好,老师的语言也怎么才能够说的更精练。这也是我以后要多学习弥补的地方。今后只有通过不断的磨练、不断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才能有更多的进步。

第11篇、中班数学活动数落叶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按一定顺序点数树叶,在操作中感知数量的对应。   
  2、乐意分享各种数数的方法,用语言简单讲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树叶贴画、落叶PPT、幼儿操作板、笔、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我眼中的落叶   
  提问:前几天,我们在幼儿园里捡了许多落叶,你在捡落叶时有什么快乐的事情或是新的发现吗?  
 
  (二) 数美丽的落叶   
  树叶贴画   
  1、集体欣赏树叶画   
  导语:现在我们来变个魔术,把许多落叶变成一幅美丽的画。   
  提问:落叶会变出一种有秋天特点的东西,会是什么呢?(幼儿猜测)   
  2、个体尝试数树叶   
  要求:这幅“螃蟹画”中有几片树叶呢?请你仔细数一数,把总数记录在横线上,可以用数字卡片,也可以用笔写下来。   
  观察与指导:幼儿数树叶有哪些方法?是否记录总数?   
  3、分享交流   
  提问:这幅树叶画“螃蟹”中有几片树叶呢?你是怎么数的?   
  重点:请幼儿上前交流不同的数数方法(互相试试别人的好方法)。   
  小结:原来数数的方法可多了,每种好方法你都可以试试,不过一定要仔细噢,千万不要漏了一片树叶宝宝。   
  4、老师的方法(可插入在幼儿的介绍中):老师刚才也数了,我有我的方法,按一定顺序来数树叶(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落叶照片   
  1、集体欣赏树叶画PPT   
  提问:这回落叶变成了什么?   
  2、个体再次尝试数落叶   
  要求:画里每种图案用了几片落叶?请你按一定的顺序再来数一数,把总数分别记录在横线上。   
  观察与指导:幼儿数落叶时的数数方法和记录,帮助个别能力弱的幼儿   
  3、分享交流   
  提问:这次你数到了几片树叶?是按什么顺序数的? (个别幼儿交流)   
  小结:数东西要数正确,可以找到一个起点,一片一片的数过去。也可以从左到右,也从上到下仔仔细细数。  
 
  (三)我和落叶做游戏   
  要求:我们来个游戏“数落叶”,请你仔细数数图片上有几片树叶,并跑向贴有这个答案的地方。   
  游戏观察与指导:观察幼儿点数情况,分享彼此点数方法。   

  活动延伸:
  在游戏区域中投放更多用树叶组合成的画面(可以有难易的差异,总数有多有少)

  活动反思:   
  今天的活动还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导致了部分幼儿不能够积极参与。   
  在数第二幅落叶贴画时,当孩子们已经数清楚每个小画面中落叶数量,开始数画面中落叶总数的时候,我预设给孩子们积累的是接着往下数的方法。这部分我处理的过于着急,感觉是告诉孩子们怎么接着往下数,而不是通过孩子们自主讨论的基础上得到好方法。因此,在最后一个环节,运用到接着往下数的方法时,孩子们都没有运用到这个数数的好办法。   
  尝试计算教学后,我在追求自身回应清晰、有条理的同时,也一直追求活动的“趣味性”,今天的活动,也有这方面的思考。从今天的活动现场来看孩子们在活动中都很投入、很放松,在每个环节中都保持着热情,但活动的“热”度好像还欠缺一些,我想这与活动本身的设计是有关系的。在以后的活动设计中,要更多地站在孩子们的需要上来思考各环节的设计。

第12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送水果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5.并理解5以内各数的实际意义。
  2、能按数取物,按物取数。
  3、懂得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数数是多少》游戏卡中的数字卡1-5。
  2、《送水果》游戏卡。
  3、幼儿水果游戏卡。
  4、《小熊操过生日》操作单(一)、(二)。

  活动过程:
  一、排序
  1、打乱顺序出示数字卡1-4,请幼儿为数字1-4排序。
  教师:这是数字几?我们可以怎样给它们排队?为什么?
  (幼儿可从大到小排,或从小到大排)
  教师:数字4后边应该是几?
  2、出示数字卡片5,引导幼儿认读并辨认5的特征。
  教师:这是数字几,它像什么?为什么要排在数字4的后面。

  二、游戏:送礼物
  创设小熊过生日的情境,为小熊送礼物。
  教师:小熊今天过5岁生日,你们想送他什么礼物?小熊希望是用数字5来代表这个礼物的数量。

  三、操作:送水果
  1、出示《送水果》游戏卡,练习按数取物,引导幼儿寻找、点数水果。
  教师:小熊最喜欢吃水果,这有很多水果,请小朋友每人取出一种水果,数量为5个。
  2、出示数字卡片,幼儿练习按物取数,引导幼儿互相验证"礼物"的数量。
  教师:请小朋友互相数一数,水果的数量对不对,并找出相应的数学卡片,放在旁边。
  3、完成操作单《小熊操过生日》操作单(一)、(二)。
  教师带幼儿阅读操作单,在幼儿完成操作单过程中及时鼓励引导,并以大拇指粘贴作为奖励贴在幼儿的操作单上。

  活动延伸:
  将操作单放入活动区,请小朋友在活动区中继续进行相互验证操作单的正确与否。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幼儿探索、自主的学习,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改变过去数学活动中的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在幼儿想象5像什么的环节上,给予了幼儿充分的思考时间,满足幼儿想象的需求,对幼儿的发散思维的发展十分有利,使幼儿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本活动的容量较大,特别是后面的画圆点环节,由于借班上课,忽略了对本班幼儿这方面能力的了解,使得时间过长,可将此环节作为延伸活动,放入活动区进行。将此环节运用前面的水果卡片再设计一个小游戏来替代。

第13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等分操作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或四份。
  2、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
  3、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小丑头、绳子、剪刀、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回形针若干。

  活动过程:
  1、用变魔术的形式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丑,现在请小丑为我们表演变魔术,好吗?
  2、教师出示一根绳子。
  小朋友看,这是什么?(绳子)多少根绳子?(一根、、、、、)小朋友想学小丑变魔术吗?
  (1)请个别幼儿表演变魔术,由一根绳子变为两根一样长的绳子。
  (2)、再请个别幼儿表演变魔术,由一根绳子变为四根一样长的绳子。并说说你是怎样变来的?你是怎么知道它们是一样长?
  3、教师继续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饼干并教师示范圆形的二等分,请个别幼儿示范四等分。
  4、比一比,等分后的部分是否一样大,以及原来的图形和分后的每一部分哪个大?哪个小?
  5、幼儿操作,请幼儿探索长方形二等分、四等分的多种不同方法。
  6、教师小结。
  7、操作活动。
  幼儿人手一张正方形、圆形的纸,先折二等分、再折四等分。仔细观察等分线是在哪里的。
  教师黑板上画图形,让个别幼儿上来画等分线。

  活动反思:
  本次数学活动的目标是引导幼儿学习用折剪的方法将平面图形二等分、四等分,并重叠验证部分和部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在活动的一开始,学习二等分的时候,我刚说完让幼儿帮助小熊来分蛋糕(圆形的),大家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都努力的想办法来帮助小熊,充分的融入到了活动氛围当中。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起了手回答说,“可以用笔在中间画一条线”,“用手指在中间把它撕开”(另外一个小朋友立刻就问:你怎么知道哪里是中间呢?)这个问题已经被小朋友们发现了。
  带着他们自己的问题,孩子们又一次的展开了讨论和尝试。“只要把这个圆形对折一下就知道了。”又是孩子们自己的总结。在整个的活动中,我都大胆的让孩子们自己去操作、尝试、提问。他们的兴致比较的高,同伴间的合作和争论也此起彼伏。

第14篇、中班数学活动快乐的小鸟(点5以内的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手口一致点数5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2、能按颜色把物体进行分类。
  3、积极愉快地感受集体游戏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小鸟的房子5个(五种不同颜色)小鸟的头饰25个(五种不同的颜色各五个)门牌号1――5音乐《小鸟飞》录音磁带录音机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能将物体按颜色归类。
  活动难点:能点数后说出物体的总数。

  活动过程:
  一、音乐做“小鸟飞”的律动入场。
  1、小朋友告诉老师,刚才我们做什么动作进来的,现在我们再做一做。
  2、小朋友们喜欢小鸟吗?看看你们的小椅子下面有什么?拿出来看看。
  3、每位小朋友拿一只小鸟,坐成半圆形。

  二、情境“快乐的小鸟”。
  1、引导幼儿认清小鸟的颜色并说出来。
  2、学习按颜色归类:请同一种颜色的小鸟坐到一起。师生一起检查有无坐错地方的小鸟,并进行帮助。
  3、学习点数:请小朋友点数每种颜色的小鸟有几只,并说出总数。出示数字5,请小朋友认读。

  三、游戏“找朋友”
  1、请小朋友戴上小鸟的胸饰扮小鸟,老师当小鸟的妈妈。
  2、请小朋友找和自己的颜色一样的小鸟做朋友,边唱歌边进行。
  3、请小朋友相互交换自己的小鸟胸饰,再边唱歌边找朋友一次。

  四、游戏“小鸟回家”。
  1、给小鸟娃娃送礼物,引起幼儿的兴趣。
  2、出示房子,让小朋友观察小鸟的房子,并说说小鸟的房子有什么不一样,能说出是颜色不一样。
  3、给每一间房子挂牌:1――5的门牌号。复习认读数字1―5。
  4、放音乐,引导不同颜色的小鸟回相对应颜色的房子里,并进行检查。
  5、点数每间房子里的小鸟的个数,并说出总数。

  五、结束活动:
  1、放音乐,小鸟妈妈和小鸟娃娃快乐地唱歌跳舞。
  2、“鸟妈妈”带小鸟到外面去玩耍,放音乐,做小鸟飞的动作出场。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幼儿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上幼儿唱“主角”,教师只是一个“配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幼儿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活动穿插游戏或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得到提高。

第15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桔子宝宝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意图:
  秋天到了,孩子们都能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在孩子们的谈论中可以发现他们对于各种不一样的水果兴趣很高,于是开展了《有趣的橘子宝宝》活动。通过猜一猜,摸一摸等不同的形式让孩子乐意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同时在活动中让孩子体验和同伴互相分享的快乐。

  教学目标:
  1、在猜测、证实桔瓤数量的过程中,积累估算的初步经验和数数方法。
  2、喜欢观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并乐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3、能手口一直的点数,了解橘子大小与数量的关系。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大小不同的桔子、盘子、小碗、毛巾。
  2、记录表、笔。

  教学过程:
  一、比较讨论大小桔子的数量。
  1、教师语言导入:今天很冷,小朋友都吃早饭了吗?吃的什么?(请个别幼儿讲述,还可以请旁边的幼儿说刚才同伴说的答案,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2、你能把喜欢吃的东西用动作表示出来吗?(一幼儿做动作,其余孩子来猜,看谁猜的最接近。)
  3、猜猜老师最喜欢吃什么?(幼儿猜测)
  看看,我最喜欢吃什么呀(出示大小两个桔子)他们有什么不一样?(提示孩子把话说长了,我们就会听的更清楚)
  教师小结:原来有的大,有的小,而且颜色也不一样。
  4、出示大小两盘桔子
  小朋友来猜一猜,两盘桔子一样多吗?哪个多,哪个少?
  你猜大桔子有几个?小桔子有几个?(引导孩子用目测的方法进行判断)
  怎样就知道盘子里究竟有几个桔子了?(数一数)教师带领孩子一边数一边排成一排,然后进行记录(大桔子有X,小桔子有X)。
  5、刚才一个一个数,数了几次(12次)。
  (1) 还可以怎么数,就能快一点(两个两个数,2、4、6、8、10、12,带领孩子一起数一数,是不是快一点?)
  (2) 还可以怎么数?再快一点?(3、6、9、12、)
  (3) 还有没有更快的呢?(6、12)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找到了比一个一个数快的方法,可以两个一数或3个一数,其实还有更多办法,以后小朋友可以和爸爸妈妈去找一找,你会发现其中更多的奥秘。
  6、刚才我们这个盘子里的大桔子多少个,小桔子呢?看看这两个盘子一样大吗?为什么一样大的盘子,装的桔子数量不一样呢?那我们把它装满,看谁装的多谁装的少(教师演示操作)
  咦,同样大的盘子为什么大桔子装的少,小桔子装的多呢?(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原来大桔子长的大,占的位置比较多,几个就把盘子装满了,而小桔子长的小占得位置比较少,所以就能多装一些。

  二、猜测记录大小桔子里的瓤数。
  1、你们吃过桔子了吗?桔子里有什么?(肉、汁、籽)
  2、桔子里面那一片一片的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瓤,你来猜猜大桔子里有几片瓤?(幼儿猜,教师用红笔进行记录,提醒孩子把话说长。)
  3、小桔子里有几片瓤(幼儿猜,教师用红笔进行记录,提醒孩子把话说长。)
  4、教师:你们猜的好像都是大桔子里的瓤多,小桔子的瓤少,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想不想知道答案?那我们怎样来找答案?(剥开来)

  三、验证大小桔子里的瓤数
  1、桔子老师已经洗干净了,小朋友先把小手擦一擦,然后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桔子剥开来,把桔子皮放在中间的篓子里,保持桌面干净才像中班的哥哥姐姐哦!
  2、幼儿自己动手剥桔子。
  3、剥好的小朋友先数一数,有多少片瓤?你是用什么办法数出来的?

  四、交流数的方法和结果。
  请你回答我三个问题:1、你剥得是大桔子还是小桔子?2、有多少片瓤?是怎么数出来的?请你用一句长长的话一起告诉我。
  (1)请若干个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方法.(以一片为中心开始数、一片一片数)
  谁剥大桔子的,有几片瓤?是怎么数的?还有谁的结果和他不一样?你是几片?(教师记录结果)
  剥小桔子的小朋友来告诉大家,有几片瓤?怎么数出来的?(记录结果)
  (2)我是怎样数的呢?(教师演示分成两半,先数一半,再数一半)
  (3)我还有一种数桔子的好办法,你们肯定会喜欢。(一片一片吃,边吃边数)
  (4)你们想这样做吗?请小朋友用这个办法再数一次,边吃边数记在心里。
  5、教师:桔子吃完了,刚才我们都猜大桔子的瓤多,小桔子的瓤少,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记录结果。
  大桔子最多多少片?(12)最少多少片?(9)
  小桔子最多多少片?(11)最少多少片?(9)
  那是不是桔子大瓤就多,桔子小瓤就少呀?对了,桔子瓤的多少和桔子大小没有太大关系。如果小朋友还不相信的话,回家后还可以再来试一试,看看我们今天找到的答案对不对。

  五、看谁猜得准
  1、拿出一个橘子,剥开后猜测里面的瓤数。
  提问:现在我来剥一个橘子,请小朋友们来猜一猜,这个橘子里面有几瓤橘肉?
  2、验证,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3、说出我是用什么方法数的,橘子就送给他们。
  4、幼儿两两结伴,猜猜、吃吃橘子。

  教学反思:
  1、活动中通过猜一猜的形式,运用多种感官让孩子们来感受桔子的外形特征及颜色,能够更积极的激发孩子的思考同时更直观的帮助了孩子们积累巩固对于桔子的经验,活动形式比较“活”调动了兴趣,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整个活动过程更自主,更活泼了。
  2、在活动中给与了每个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操作中体验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同时也让孩子感受了成功的愉悦感,在剥一剥数一数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非常的认真投入,也很乐意把自己的发现来告诉大家。
  3、最后分桔子的环节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和同伴互相分享,让孩子们在和同伴的交往中逐步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做中学的活动给与了孩子们充分的自主空间,在这样的活动形式中让孩子们更积极的参与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之间的友情。

第16篇、中班数学活动上下空间的辨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2、能够说出什么在什么的上面,什么在什么的下面。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 球、苹果、玩具狗、各一个。   
  2、 各种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导入引导幼儿观察。   
  1、师:"小朋友们今天我带来了几位好朋友到我们班来做客,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你们看这是谁啊?(教师出示篮球一个)。还有一位好朋友它在和小朋友们捉迷藏呢!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它在哪啊?到底是谁?咦!找到了,原来它藏在书下面啊!快出来跟我们小朋友打个招呼吧"!"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你们最喜欢吃的苹果,很高兴和小朋友们一起玩。"   

  二、互动游戏,初步引导幼儿辨别上下。   
  1、教师:哎哟!是谁在咬我呀?-"原来是小狗啊!你也想跟我们小朋友玩游戏么?" 出示玩具狗,以小狗的口吻说"小朋友们好,我的名字叫汪汪,想跟你们玩一个游戏。"教师说:"汪汪狗你想跟我们小朋友玩什么游戏啊?(和汪汪狗说悄悄话)我知道了,好的。"   
  2、汪汪狗想请小朋友们闭上你们的小眼睛,然后汪汪狗会躲起来,当你们听到:汪汪汪的时候就可以睁开眼睛把汪汪狗找出来,并说出你是在哪找到的。   
  3、游戏中教师要引导孩子说出"什么在什么的上面,什么在什么的下面。   
  4、游戏结束后及时对幼儿进行表扬。   

  三、利用游戏巩固上下的空间位置关系。   
  1、小朋友们玩得开心么?球宝宝、小苹果、汪汪狗。还给你们带来了小礼物有小汽车、花篮、洋娃娃、铅笔、灯笼好多好多的玩具要送给小朋友们,它们也在和你们玩捉迷藏的游戏,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把他们找出来吧!   
  2、欢快的背景音乐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3、教师适当引导幼儿:我们可以在桌子上找找到椅子下面看看……找到后请幼儿说说自己是在那里找到的。分别在什么地方引导幼儿能够说出:小汽车在桌子的下面、铅笔在书的上面…… "小朋友们,你们真棒!将所有的礼物都找到了,而且还能说出他们藏在什么地方,我们为自己鼓鼓掌吧!"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能够掌握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能说出"什么在什么的上面或下面",初步理解物体间的空间方位。但是有一小部分幼儿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说出"什么在什么的上面或下面"。需要课后加以辅助练习。

第17篇、中班数学活动许多树叶在一起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点数6以内的数,并能说出总数。    
  2.学唱歌曲《树叶》,能形象地表现歌曲内容。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尝试点数6以内的数并能说出总数
  活动难点:学唱歌曲《树叶》能形象地表现歌曲内容

  活动准备:
  1.课件《许多树叶在一起》
  2.细绳、剪刀、胶水等手工材料
  3.教师自己参照制作步骤画出各种样子、轮廓清楚的树叶

  活动过程:
  一、制作树叶挂饰
  1.演唱歌曲《树叶》。
  孩子们,看!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小树叶吧!
  2.教师发给幼儿人手一张画有树叶的图纸,演示树叶挂饰制作步骤。
  你们想不想有自己的树叶挂饰呢?看一看树叶挂饰怎么做吧?
  3.请幼儿根据演示的制作步骤,沿着轮廓线剪下一片树叶,将一根细绳的两头粘在树叶卡背后,制成树叶挂饰。
  制作要求:正确使用剪刀,注意安全。垃圾放入小筐子里,保持卫生。现在,开始吧!

  二、学唱歌曲    
  1.幼儿带上树叶挂饰,装扮成“小树叶”教师点击歌曲欣赏,请“小树叶”们欣赏歌曲,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    
  2.教师再一次播放歌曲欣赏,教师和幼儿一起轻声哼唱歌曲,边唱边打节奏。    
  3.幼儿尝试独立演唱歌曲。     

  三、游戏
  1.“树叶们”四散在场地上,边唱歌边自由地做树叶飘落的动作。
  2.歌曲结束时,教师说“几片树叶在一起”(6以内的数字),幼儿就几个人围在一起,待幼儿都站定后,教师轮流挑选幼儿进行点数,说一说这一圈有几片“树叶”围在一起,围得对不对。
  3.教师可以敲击鼓、锣等乐器发令,敲几下就代表“几片树叶”在一起,或许请其他幼儿来发指令。

  活动反思:
  本节课气氛很活跃,但是没有掌握好全部幼儿的认知能力,导致有些小孩能理解本节课内容,有些小孩没能更好的掌握6以内的数,游戏过于单一,应增加点难度,例如:教师可以敲击鼓,敲几下就代表几片树叶在一起,也可以请其他幼儿来发令,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第18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破译密码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 通过游戏活动,感知8以内物体的数量与数字的对应关系。
  2. 能用比较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 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密码箱若干
  2.纸制钥匙若干
  3.糖果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破密码
  出示海宝:打招呼“嗨,小朋友你们好!”
  师:海宝来我们班做客,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神奇的箱子。
  1.出示一个“密码箱”,观察点数上面的实物数量。
  师:看看,箱子上有什么?我们一起数一数。
  3.箱子上的这些实物可以用数字密码几来表示?
  总结:我们只要数清箱子上的实物的数量按顺序找到数字密码,就能打开这箱子。

  (二)寻钥匙
  1.感受数量与数字对应的关系。
  2.尝试寻找打开密码箱的钥匙,说说为什么。
  总结:先要点数清楚密码箱上的实物数量,按顺序找到对应的数字

  (三)破密码得礼物
  师:这里有些密码箱,箱子里有许多的礼物,还送给我们每人一把密码钥匙,看看谁最幸运,用你的钥匙打开这密码箱,得到礼物。
  1.请幼儿用自己手中的钥匙去解开相应的密码箱。
  出示一个箱子,谁的钥匙能打开,请到前面来
  再出示一个,看清楚了,这次谁的钥匙能打开这箱子,赶快上来。
  2.集体检查钥匙上的数字与密码箱上的点数是否相同,是否能够打开。
  3.鼓励幼儿自己手中的钥匙去打开客人老师准备的密码箱,获得礼物。
  4.结束本次活动:
  共同分享:品尝自己获得的礼物,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反思:
  活动都在情境中进行,幼儿在老好似出示的密码箱时,能主动观察发现图片实物的数量,并在出示的钥匙上找到匹配的数字,掌握开解密码箱的正确方法,然后逐步提升要求,密码箱的图片分几组出示,幼儿能马上找到相应的多个数字的密码钥匙,最后是幼儿攻破密码取得礼物。
  整个活动幼儿都积极的参与,对于老师抛出的问题能争这回答。并幼儿能自己产生问题:“看到钥匙上多个数字时,一位幼儿说这数字要排队吗?”边上的另一幼儿马上接着回答:“当然要,密码箱上的图片也是排着队的,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呀。”幼儿在问题的互动中自己初步了解了匹配的规律,活动有效,积极性高涨。并在最后赢得礼物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竖立解决困难的信心。

第19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找规律排序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我班幼儿年龄为4周岁,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观察和发现规律,为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利用规律进行排序,特设计本活动。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并进行排序。
  2.培养幼儿动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幼儿之间合作意识。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能否发现规律,并按规律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
  小猫、小兔、小鹿头像各3个,各种几何图形若干,各种水果图片若干,雪花玩具若干,线绳等。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教师导语: 今天我们班来了三位客人,他们想看看小朋友是否聪明,你们欢迎吗?(出示小猫、小兔、小鹿头像图片并依次贴在磁性黑板上)看他们坐得多整齐,给他们拍张照片吧!

  (二)基本部分
  1. 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的座位顺序。
  2. 要求幼儿按已观察的小动物的顺序继续依次排列。(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3.师说:“我们用什么好吃的招待小客人呢?”(幼儿讨论)教师小结:远离垃圾食品,多吃水果。
  4. 教师出示水果有:草莓、桃子、鸭梨,并引导幼儿观察,然后说出水果的摆放顺序。
  5. 幼儿动手操作依次摆放水果。
  6. 幼儿每人一套几何图形学具,看图形找规律并继续排序。(教师在磁性黑板上贴出几组几何图形)

  (三)结束部分
  1. 客人要走了,我们送他们一件礼物吧,教师示范将雪花玩具按红绿顺序穿成一串项链。幼儿3人一组合作按喜欢的颜色交替规律穿项链。
  2.把穿好的项链送给客人,客人夸奖小朋友既聪明又有礼貌。

  (四)延伸部分
  请幼儿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看看哪些物品或图案是有规律的排序,发现后和小朋友们一起探讨吧。

  教学反思
  我班幼儿年龄为4周岁,观察能力较弱,发现规律的能力不强,根据本班幼儿特点,我采用情景式教学,通过给客人照相让幼儿观察客人座位顺序、发放水果顺序、玩具摆放顺序强化幼儿对规律的认识,采用启发式教学深化幼儿对规律进行应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寓教于乐,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幼儿合作过程中,个别幼儿没参与到活动中,今后我会多关注能力弱的幼儿,让他们也有表现的机会。

第20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区分数字1-10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区分比较10以内数字的不同,并能熟练认读。
  2、学习描写数字。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比较数字的不同,能熟练认读。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1-10的数字卡片,镂空的数字卡片1-10。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区分数字
  1、认读、区分数字。
  问题:
  (1)让我们一起来认一下,地面上的数字都是几?
  (2)请你来说一说6和9有什么区分?
  2、练习。分发幼儿数学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完成第一部分练习,教师指导。
  3、听指令找数字。(1)请你听一听,老师说的是哪一个数字?找到后站到上面。(2)请你跳到数字7上。请女生跳到数字4上;请男生跳到数字5上;看一看还有那个数字我们没有跳到他的身边呢?请你找一找。

  二、描写数字。
  1、认读镂空的数字。
  2描数字。
  3练习。

  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能认真 了解幼儿的认知能力,在教学中幼儿能按教师的要求去找数字。幼儿能在愉快的数字中,边学边玩。效果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让幼儿边玩边学。

第21篇、幼儿园中班数学小动物搬新家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10以内的序数,正确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能用序数词准确表述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活动准备:
1、10种动物图片,火车图片一幅,有10层的楼房图片一幅。
2、不同颜色的圆形卡片若干,火车头头饰。
活动过程:
一、 谈话导入课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二、引导幼儿感知横排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1、动物排队出示动物图片,小动物排成一横队,请幼儿观察排成横排的动物:
(1)看一看有哪些小动物?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2)谁排在第一、谁排在最后、其他动物排在第几?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大家有不同的结论?
(4)教师小结:序数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数,从不同的方向数得出的结论不同。
2、小动物乘火车(1)数车厢(让幼儿知道数车厢时要从车头开始数 )出示火车图片,让幼儿数一数一共有几节车厢?你是从哪个方向开始数的?
(2)帮小动物乘火车:请幼儿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让它乘车,并引导幼儿说出"我请××动物坐在第几节车厢里"(3)教师说某一动物的名称,让幼儿说出它的位置。
三、引导幼儿感知安排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1、数楼房(让幼儿知道数楼房是要从下往上数)出示楼房图片,请幼儿数一数,说出新房子一共有几层:第一层、第二层… …第十层,让幼儿说一说自己是从哪个方向开始数的。
2、小动物搬新家幼儿操作学具,以帮助小动物搬新家的形式帮小动物住进新房子里。引导幼儿说出"我请××动物住进第几层楼房里"。
3、教师说某一动物让大家用序数词表示小动物在序列中的位置。
四、游戏"换房子"请幼儿记住每只动物家的位置,教师待幼儿闭上眼睛后迅速调换动物的位置,然后请幼儿睁开眼睛,说说哪两只小动物换房子了?说说××小动物原来住在哪里,现在住在哪里?
五、结束:游戏"乘火车"请五名幼儿戴上火车头头饰,其他幼儿自选一种圆形
活动反思:
这节中班数学活动是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的,通过提问引起幼儿的兴趣,出示立体的平房,让幼儿通过直观的看,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序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这些序数词。让幼儿从看到说更好的了解5以内的序数词。出示立体的楼房,教师引导幼儿将小动物送到相应的房子。再从说到做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序数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说出第一间、第二间等和第一层、第二层等。
不足之处是当出示高三层、每层有两个房间的楼房后,拿门牌号送小动物回家就有点难了,不是单一的数第一第二了。有一半以上的幼儿可以找对,有个别幼儿找不对,有的分不清楼层,有的分不清房间,总之是分不清,可能是不太理解101、102是什么意思。活动延伸让幼儿进一步巩固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学习5以内的序数。

第22篇、中班数学活动礼物送给好妈妈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⒈认识数字8,感知数量和数字之间的关系。
  ⒉能感受数字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⒊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⒋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⒌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⒈自制PPT
  ⒉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7页《8躲在哪里》,蜡笔。

  活动过程:
  ㈠PPT图片:八个妈妈和八个孩子,导入活动。
  ⒈师:有一些漂亮的妈妈们生日快到了,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引导幼儿数一数)
  ⒉师:8个妈妈每人都有一个孩子,那他们一共有几个孩子?
  ⒊师:有8个孩子是好朋友,他们准备一起去商店买同样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呢, 我们快去看看吧!    

  ㈡结合PPT,目测点数8以内的数量。
  ⒈师:看一看,商场里有什么商品?(包包、鲜花、衣服、裙子、手套等)
  ⒉师:想一想,8个妈妈过生日他们需要准备几份礼物?
  ⒊师:什么商品正好是8样?(包包、裙子)
  ⒋讨论:能买8只手套送给8个妈妈吗?为什么?(不能,手套是一双一双的,8只手 套只够4个人戴。)
  ⒌师:如果他们想选购其他东西,但数量不够,有什么办法吗?(请商场进货)
  ⒍师:现在商场里有几朵鲜花、几件衣服、几只手套?还需要准备多少东西?

  ㈢认识数字8,感知数量和数字之间的关系。
  ⒈师:现在商场里有8朵鲜花、8副手套、8件衣服、8只皮包、8条裙子,他们都可 以用哪一个数字来表示?(出示数字8)
  ⒉师:8像什么?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
  ⒊师:数字“8”还可以表示什么?(8个生日蛋糕、8位小朋友……)
  ⒋幼儿观察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7页《8躲在哪里》上半部分的内容,观察图中物 品的数量,给数量是8的物品涂上颜色。
  ⒌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⒍检查与评价

  ㈣联系实际生活,进一步认识数字8。
  ⒈请幼儿说说平时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数字8。
  ⒉结合PPT,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的数字8。如车牌上、电梯里、门牌上、遥控器上等等。

  活动反思:
  我们从纲要和指南中就能看出不管哪个文件,它对于数学的兴趣培养和数学在生活中重要作用的重视。因此,结合幼儿当前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借由玩具和积木的材料,为孩子们提供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的科学学习方式。数学活动的习得和情景性、主题性的融合很重要。中班数学活动《礼物送给好妈妈》透入着浓浓母子亲情主题“我有多爱你”中的一个活动,主要借助送妈妈的礼物及礼物上的数量来感知数字的实际意义,并在看看、数数、画画中进一步感知数字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第23篇、中班数学活动谁钓的小鱼多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6的形成,知道5个添上1个就是6个。   
  2、理解6代表的实际意义,并认读数学"6"。
  3、了解多与少的相对性。
  4、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我的数学》第12页。   
  2、相同的小鱼若干,每个小鱼上固定一个回形针。   
  3、每名幼儿一个带有磁铁"鱼竿",3~4个塑料盘做的钓鱼池。   

  活动过程:   
  1、出示钓鱼竿及鱼,引起幼儿兴趣。   
  --请幼儿分组钓鱼。   
  --提出钓鱼的要求:每个小朋友钓6条鱼,钓完后,数给老师看。   
  --请幼儿给其他幼儿数一数自己钓到的鱼。   
  2、出示数字6,说说6像什么?认读数字6。   
  3、翻到《我的数学》第12页,看看谁钓到的鱼是6条,把它圈起来。  
 
  课后分析:   
  幼儿只对小鱼有兴趣,忽略小鱼的数目。   

  活动延伸:   
  利用餐前游戏、户外活动时间,建议幼儿玩结伴游戏。提醒幼儿互相合作、遵守规则,不能自顾自或违反规则。

  活动反思:
  本节教学,课前无论是教具的准备或是幼儿知识经验的准备都很充分,以情景的模式组织教学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本节活动幼儿的操作性高,在自己的操作中感知添上、去掉。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活动的不足之处在于活动的组织上应加入一些游戏环节,以提高幼儿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本节教学能更好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第24篇、中班数学小鸡出壳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幼儿活泼好动,对数字比较敏感,加之1——9数字刚学完,为了让幼儿认识数字0,于是设计了这节课。

  活动目标
  1、感知数字“0”的外部特征,能够正确认读。
  2、理解数字“0”的实际意义,提高对数的抽象的理解。
  3、感知数字游戏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数字“0”
  难点:理解数字“0”的实际意义

  活动准备
  数字卡0——9、糖果(装在小袋里)、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活动
  说谜语,教师出示数字卡0,幼儿传递触摸。

  二、集体活动
  (感官感知)请幼儿正确认读数字,可以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速度练读。
  (游戏体验)
  教师将0~9的数字卡倒扣,请10名幼儿任意抽取一张后,按照数字到教室去相应的物体回来,将取回的物体与数字卡放在一起,大家一起点数是几个。
  教师问抽到0的幼儿:你去了几个东西?为什么你没有取?引导幼儿理解0是没有的意思。

  三、探索操作
  请幼儿每人取10块积木摆成一列火车,依次在上面摆上数字并念出数字,教师要提问:如果要按数字往火车上装糖果,每节车厢应装几个糖果?那节车厢不用装糖果?为什么?

  四、“0”在哪里
  请幼儿在各种生活用品上找“0”。如秒表、体重秤、记分牌等,说说它们都表示什么意思。

  五、组织幼儿讨论:0还有什么用处?没有0可以吗?
  活动延伸:
  将“0”贴在教室里,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随时认读。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幼儿的活动积极性高,师幼配合较好,大多数幼儿理解了数字0的实际意义,教学效果较好。但在第三个环节“探索操作”中,我对幼儿的理解能力估计过高,有个别幼儿操作出现了失误,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游戏体验”环节中多设计游戏,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

第25篇、中班数学猜一猜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乐意观察、记忆图片并寻找规律。
活动设计:游戏“猜一猜”
活动准备:
1.卡纸32张,大小各一对的图形(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动物图片各一对。
2.卡纸16张,红色6张,黄、绿色各5张。(2份)
活动过程:
(一) 介绍游戏规则和玩法:
(将幼儿分成两队,把16张卡片按照横4张, 竖4张放好。图片朝下)
我们来玩个“猜一猜”游戏,怎么玩呢?我这儿有些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图形,我依次翻,比如:我翻第一张是个苹果,记住这个位置上是个苹果,然后我把它关掉继续翻,如果你看到有张卡片是你前面看到过的,可以站起来告诉我“它有朋友了”并把它的朋友找出来,找对了,就给这队奖励,最后比比两队谁的奖励多就赢了。(教师依次翻卡片)
(二) 玩游戏
1、  水果类
2、  动物类
3、  图形类
(三) 体验颜色规律
1、把16张有颜色的卡片放成如下格式:
红 黄 绿 红
黄 绿 红 黄
绿 红 黄 绿
红 黄 绿 红
刚才是我翻一张,你记住一张,这次我要把所有的卡片都给你们看,请你们找一种最容易的方法把它记住。其实办法有许多,可以一个个看记,也可以一下子看出来记住。
(幼儿记忆一会,然后遮住这16张卡片,教师指一张问“这是什么颜色”知道幼儿可以站起来回答。)
2、最后请幼儿讲述记忆的方法,教师小结。
(四) 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第26篇、中班数学活动小猴摘果子(感知7以内的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目测数群,能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感知7以内的数。
  2、能进行数物匹配,并根据数量的多少进行排序。
  3、增强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数字卡片(5、6、7)人手一份。水果图片若干。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出示多媒体,导入课题,引起幼儿兴趣。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看他是谁呀?(小猴)秋天到了,小猴要摘果子送给小朋友们。”(出示多媒体:三棵果树,梨5个,苹果7个,柿子6个。)
  提问:“你们看见了什么?”
  “小猴也看见了。猴摘了几只梨?几只苹果?几只柿子?”
  2、数量配对
  (1)“请小朋友帮小猴摘的果子找一个数字朋友。找到后把数字高高的举起来。”(放多媒体证实幼儿的答案)
  (2)“现在我们小朋友也来装一种果子,装的果子的数量要和
  小猴装的一样多。”幼儿自由选择水果,进行操作。
  提问:“你装了几个什么水果?”
  3、按顺序给水果排队
  “小猴说呀要请小朋友来帮个忙,给这些水果按从少到多,数字从小到大的的顺序来排队。谁该排在第一呢?”
  4、小猴要把它的果子送给它的好朋友小兔、小猫和小狗,一样多的水果送给一样多的朋友。
  5、分组活动
  “小猴出了几道题目要考考我们小朋友,你们有没有信心做?”教师讲解题目要求(点卡接龙、添去点子)幼儿自由选择操作材料,进行练习。
  6、评价幼儿作业。
  “你做了什么?你是怎样做的?”

  活动反思:
  《小猴摘果子》 是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的内容,这一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教师不仅要帮助幼儿掌握,而且要引导幼儿逐步能够不受物体的大小和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感知和判断7以内的数量。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第27篇、中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梯形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由于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认识梯形,对中班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因为梯形是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概念比较抽象,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的一种。因此,中班幼儿认识梯形,只要理解其特征,能找出相应的图形即可,不必要求幼儿用语言描述梯形的特征。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发展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幼儿基本掌握梯形的特征,找出梯形。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2、活动难点: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不同的梯形。
活动准备:
音乐、幻灯片、梯形和长方形人手一份、图形石子路、小信封装着各种图形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主题
1、出示小白兔的幻灯片,引导幼儿观察小白兔的房子是由什么图形组合而成的。
2、感知梯形的特征。(四个角、四条边、上下两条边平行、长短不一)
3、长方形和梯形相比较。
二、观察了解梯形的特征,加深对梯形的认识
1、出示小白兔家其他地方的梯形,让幼儿认识,加深对梯形的了解。
2、出示幻灯片的梯形,让梯形按不同的方向旋转,加深对梯形的了解。
3、教师再次总结。
三、游戏《寻找梯形》
1、出示小白兔设计好的石子路,让幼儿认识设计稿里面的图形。
2、请幼儿帮忙,完成梯形石子路的设计。
3、幼儿和教师一起检测梯形石子路。
4、放音乐,踩着梯形石子路去郊游。
活动反思:
我设计本节活动,主要从幼儿对平面图形认识开始,因为梯形的概念是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但由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梯形的概念不易理解就不要求幼儿用语言来描述梯形特征。本节活动我通过三个环节来完成。首先让幼儿感知梯形的多样化,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真正理解认识梯形,最后用游戏巩固本节活动。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都愿意参与到活动中,互动也不错。我感觉本目标完成的很好。

第28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春天的电话亭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背景和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以认识椭圆形为重点。幼儿认识平面图形有一个难易顺序,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等。由此,不难发现,椭圆形的认识难度较大,主要原因在于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而我们中班下学期的数学目标也要求幼儿认识椭圆形,正巧我们正在开展“春天来了”的主题,在春天的景物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椭圆形这个几何图形的物体,如桃花的花瓣,柳树的树叶,蝴蝶的身体等等,可以让幼儿在春天的情景中认识椭圆。所以结合这些内容,我设计了本次的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在说说看看找找中,认识椭圆形,并感知其基本特征。
  2、感受春天万物变化的喜悦。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春天背景墙、春姑娘图片、图形蝴蝶、电话亭、脚印贴纸。
  2、音乐《春天在哪里》。

  活动过程:
  一、春天的秘密(关注价值: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感受春天万物变化的喜悦)。
  1、T:今天我们班来了位客人,瞧!(出示春姑娘的图片)她是谁呀?
  春天到了,春姑娘回来了,开了一个春天电话亭。每天通过打电话把春天的秘密告诉身边的人。欢迎你来打电话,把更多春天秘密告诉身边的人。
  →幼儿自由模仿打电话。
  2、教师小结:春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

  二、蝴蝶的秘密(关注价值:通过观察、比较,感知椭圆形的特征。)
  1、T:春姑娘说呀:你们的眼睛可真亮,谢谢你们打电话讲了这么多春天的秘密。我今天来还带来了一位朋友,请你猜猜她是谁。
  谜语:头上两根须,身穿花衣裳,飞舞花从中,快乐又逍遥。
  2、T:(模仿蝴蝶)我有个问题要考考你们。你们认识我身上的哪些图形呢?
  →幼儿自由交流。
  T:那你知道我的身体是什么图形吗?和圆形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幼儿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证实椭圆形比圆形长。)
  3、教师小结:原来蝴蝶的身体是椭圆形的。椭圆形和圆形比起来,它的身体长一点,扁一点,我们把长长的圆,扁扁的圆就叫椭圆形。

  三、游戏——印脚印(关注价值:巩固对椭圆形的认识)
  1、T:请你在春姑娘朋友的身上找一找,哪里有椭圆形,留下你的小脚印。
  2、音乐,幼儿在主题墙上操作,和客人老师互动,告诉客人老师,你找到了春姑娘朋友的哪里有椭圆形。

  活动延伸:
  结合资料库,让孩子寻找生活中更多的椭圆形物体,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活动反思:
  1、活动应体现情景性。采用打电话的游戏方式,鼓励幼儿回忆外观的经历,大胆表达自己发现的春天的秘密;猜猜春姑娘的朋友及找找朋友身上的椭圆形,都让幼儿在完整的情景中展开活动,让幼儿感受到春天万物生长的喜悦。
  2、活动应体现互动性。打电话是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比比椭圆和圆的异同,是和材料的互动;找找椭圆的朋友,是和教室环境的互动。互动性学习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第29篇、中班数学哪个月过生日的小朋友最多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乐意与同伴共同参加数学活动,知道数字1-12不仅能表示物体的数量,还能表示月份。
  2、学习比较人数的多少。
  3、能按照出生月份进行分类,并统计数量。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事先向爸爸妈妈询问自己出生的日期。
  2、事先制作12朵向日葵(花心分别贴有1-12的数字)。
  3、叶片形的小纸条、笔。

  活动过程:
  1、讲述自己出生的日期。
  (1)指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你们知道自己是哪月出生的吗?
  (2)幼儿讲述自己的出生日期。
  (3)教师出示12朵向日葵(不排序),引导幼儿观察。
  指导语:这是老师给你们画的向日葵,数一数有几朵?你们看看花心里有什么?在这些数字里有哪些是我们没有学过的?它们怎么读呢?
  (4)引导幼儿认读10、11、12。
  指导语:我们一起来把没有学过的数字来认一认。
  (5)知道数字不仅能表示物体的数量,还能表示时间。
  指导语:以前我们这些数字都表示物体的数量,如3朵花,9支笔等。今天,这12个数字就表示12个月份。1表示1月,2表示2月,那5表示什么?9表示什么?12呢?
  2、引导幼儿按出生月份的不同统计人数。
  (1)请幼儿将自己的名字写在纸条上,并按照生日的月份将纸条贴在相应的花里。
  指导语:老师的生日呢是在9月份的,现在老师把名字写在纸条上然后贴在写有数字9的向日葵上。你的生日是在几月份的?那你应该贴在哪个向日葵上?你们现在也去把自己的学号写在纸条上,然后贴在向日葵上,记住自己是几月的就贴在写有数字几的向日葵上。
  (2)指导语:请小朋友看一看,每个月有几个小朋友过生日?
  (3)教师引导幼儿用数字在叶片上统计每月过生日的人数。
  3、比较人数的多少。
  (1)在1-12的月份里,哪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最多?有几个?哪个月过生日的人最少?有几个?
  (2)引导幼儿进行比较。
  4、策划生日活动。
  指导语:这个月是几月?我们班有没有小朋友要过生日?有几个?你们想怎样度过自己的生日?我们小朋友可以怎样来为他们庆祝呢?

  活动反思:
  乐意与同伴共同参加数学活动,知道数字1-12不仅能表示物体的数量,还能表示月份;
  学习比较人数的多少;能按照出生月份进行分类,并统计数量作为活动的目标我组织了这一堂数学活动,通过这堂活动发现师幼互动的还行,可我还是不太管住幼儿的纪录,,幼儿都喜欢上我的组织的活动,因我是实习生而在活动**部分时就他们静不下来,也不太我的话,就以为我是实习生而幼儿故意这么做的吧。

第30篇、中班数学比较轻重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轻重,能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正确运用“轻”、“重”表述物体比较结果。
  2.初步理解轻重的相对性,并按物体轻重进行正、逆排序。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已具备对轻重的初步认识。
  物质准备:花片、积塑、石头、核桃、积木、幼儿天平人手一架;排序板(4)花片、积塑、石头、核桃、积木图片人手一套记录表幼儿人数一份、示范记录表二份

  活动过程:
  1.学习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能正确运用“轻”、“重”词汇表述比较的结果。通过师幼互动游戏“抱一抱”,引导幼儿通过目测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1)师:老师和小朋友,谁重?谁轻?为什么?
  (2)学习用“ ”符号表示物体轻重。
  师小结:我们用眼睛一看就知道了老师比小朋友重,小朋友比老师轻。
  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1)出示大袋和小袋,引导幼儿通过提一提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师:雷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袋子,小朋友猜猜,这两个袋子哪个轻?哪个重?
  小结:看来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准确,这时你可以用手掂一掂,再判断物体的轻重。
  (2)出示苹果和梨,介绍天平,通过工具称一称,比较两个物体轻重。
  师:雷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苹果和梨,小朋友猜猜,哪个重,哪个轻?(介绍天平)
  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有很多方法,可以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提一提,还可以用工具称一称。
  (3)幼儿操作,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第一组:乒乓球和实心球
  第二组:花片和积木
  第三组:实心球和绿球
  师:
  (1)请小朋友比一比它们谁重,谁轻?
  (2)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
  3.比较和讨论三个物体轻重,初步理解轻重的相对性。
  师:(请出两个小朋友)
  (1)你们知道它们谁重?谁轻?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讨论)那么老师和小朋友谁轻,谁重?
  (2)为什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重,一会儿说它轻?他到底是重还是轻?
  (3)小结:看来这个小朋友是重还是轻要看它和谁比。
  4.进行3个物体重量的正、逆排序练习。
  师:请小朋友根据我们三个人重量给它们排排队,怎样排呢?
  5.提供材料(石头、积塑、花片),介绍材料的名称及操作方法。
  (1)幼儿操作,按照排队的顺序,用图片把它插在排序板上,师巡回指导。
  (2)师讲评幼儿操作情况。
  6.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将5种材料(核桃、积木、石头、积塑、花片)投放到数学区让幼儿继续比较。

  活动反思:
  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省领域中下《比较轻重》。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幼儿的实践体验为主线,通过体验生成,方法引入,推理,来展示幼儿比较轻重的思维过程,使幼儿获得数学思考的方法。由此我设计了:情境中体验、活动中探索、操作中提升这三个环节来构架起本课的教学过程。
  情境中体验:老师和幼儿抱一抱比较轻重,一个生活化人情化的真实情境导入让全班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小孩比大人轻,大人比小孩重。”’孩子马上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至此,至此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玩比轻重的游戏。’
  活动中探索比较物体的轻重的多种方法:(1)先出示两个袋子, “雷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袋子,小朋友猜猜,这两个袋子哪个轻?哪个重?”你能猜出它们谁轻谁重吗?此时认知矛盾的设计,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单用眼睛看经验估计这样的判断方式已经不够准确了,必须要想出另外一种解决办法。这时请孩子将带着提进来,这时孩子发现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准确,这时你可以用手提一提,大袋子比小袋子轻,小袋子比大袋子重。
  (2)再出示大小差不多的苹果和梨子各一个,“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你能猜出它们谁轻谁重吗?这时单用眼睛看估计轻重的判断方式已经不够用了,必须要想出另外一种解决办法。一个孩子左手拿苹果和右手梨在手上掂一掂时,其他的孩子开始了关注开始了模仿,“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推进源动力来自模仿与创新”我想我的孩子们已经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尽管如此,可是问题还是出现了,一部分孩子的说苹果比较重,一部分说梨比较重,矛盾再一次出现。“小朋友,你们除了用手掂一掂还能想到其他办法吗?”天平——这个测量物体质量的计量工具被顺理成章的引入了课堂,当我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时,答案昭然若揭。此时的孩子已然体会到,当我们无法用双手很准确的感受出轻重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从而完成预设目标中的通过实践,让孩子体验具体比较轻重的方法。
  操作中提升:我为幼儿提供了三组操作材料,第一组:乒乓球和实心球,第二组:花片和积木,第三组:实心球和绿球,请小朋友比一比它们谁重,谁轻?并说出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让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接下来比较和讨论这三个物体轻重,初步理解轻重的相对性,并进行3个物体重量的正、逆排序练习,最后延伸活动进行5个物体重量的正、逆排序练习。
  在整个活动中我极力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质疑,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幼儿正处在好奇又好动的年龄,课中我极力鼓励他们多动手,多表达,多思考,引导幼儿利用生活和游戏的实际情景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轻重特征,并用相应的词语描述。我认为本次活动的不足是活动时间较长,下次活动各环节应更紧凑。

相关文章

《幼儿园语言活动课教案3篇》:第1篇、大班语言活动教案:儿歌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学会说儿歌。  2.能运用手偶大胆表演儿歌。  3.体验说儿歌的乐趣。  4.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

《大班体育课教案11篇》:大班体育课教案11篇供各位教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更新教案,欢迎收藏!

《幼儿大班美术欣赏教案30篇》:第1篇、大班美术活动会变的嘴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观察、讲述嘴巴的基础上用线描的方式画出嘴巴的基本特征与不同造型,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  2、启发幼儿通过置换、方位转换等方式在嘴巴原型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