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中班数学操作教案20篇

日期:2021-02-04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中班数学操作教案2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中班数学操作教案20篇

第1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小猫钓鱼教案

   设计意图
  在幼儿的生活中时时能捕捉到数学的影子,幼儿对数学的感知也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此开展了《小猫钓鱼》活动。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教育的素材,有利于幼儿构建连续、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幼儿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贴近幼儿生活的数学教育中,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帮助他们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为幼儿学习数学提供广泛的基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教育的素材,有利于幼儿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游戏目标:
  1、训练幼儿点数的能力以及知道在1的基础上添上1是2,再添上1是3,再添上1是4。
  2、训练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游戏内容:
  1、家长先要准备好小猫钓鱼的玩具一套。
  2、家长告诉幼儿。"你今天扮演小猫,看看你能钓多少条鱼?"幼儿拿起钓杆开始钓鱼(这种玩具是一直转动的,而且鱼的嘴巴一张一合,可以锻炼幼儿)当幼儿钓到一条时,家长就问"钓到几条?"幼儿会回答"1"条。当幼儿再钓到一条鱼时,家长说"一条与再添上一条鱼是几条?"幼儿回答"2条"。第三条时引导幼儿说出"2条鱼再添上一条鱼是3条鱼"当幼儿钓到第4条鱼时,家长问幼儿:一共钓了几条鱼?并且让幼儿仔细数钓到鱼的个数,说出总数,"3条鱼加上1条鱼是4条鱼"。

  游戏指导:
  1、幼儿钓鱼时,家长要鼓励幼儿不慌不忙的钓鱼,锻炼耐心。对于钓不到鱼的幼儿,家长可以手把手的帮助。
  2、幼儿在达到游戏目标时,若有兴趣,把鱼放在里面重新进行。

  活动反思
  活动中幼儿思维还是很活跃的,参与积极性比较高。针对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他们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及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性。活动关键在于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
  数学活动“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幼儿的已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数学活动中教师要能及时肯定他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培养幼儿有一双“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第2篇、中班数学活动数的守恒(5以内)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不受物体的排列位置或其他原因因素的影响,初步告知5以内等量物体的数量守恒。
  2.能自己检查操作的结果。
  3.养成做事细心,专心的好习惯。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用材料:卡刀模教具“魔术帽”“小圆片” 幼儿用材料:学具“数字卡片”雪花片若干、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念儿歌《一二三四五》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操作探索
  1.通过观察,感知数量守恒的意义。
  (1)感知数量守恒与颜色无关。
  教师出示教具“魔术帽”中的5顶红帽子和5顶绿帽子
  教师:红帽子多还是绿帽子多,为什么?引导幼儿明白两种帽子的颜色不同,但数量相同。
  (2)感知数量守恒与大小无关 教师出示5顶大帽子和5顶小帽子。
  教师:这两组魔术帽,哪组数量多,哪组数量少,为什么?引导幼儿理解两组帽子大小不同,但数量相同。
  交流小结:数量相同的物体,无论颜色、大小怎样变化,数量不变
  2.通过实验操作,理解数量守恒与空间的变换无关。
  教师出示教具“小圆片”,将5个圆片任意摆放在黑板上,请幼儿数数一共有几个圆片;数完后请个别幼儿变换不同形式摆放,再数数有几个。
  引导幼儿知道虽然圆片排列不同,但数量不变。
  3.游戏“摆一摆”
  分组游戏,每组选一名幼儿抽取一张数字卡片(5以内),其他幼儿取出对应数量的雪花片摆放成不同形式,比比哪组摆的形式多。
  4.理解数量守恒与物体的外形特征无关。提供数量相同,形状不同的积木让幼儿拼摆,进一步理解数量守恒。
  交流小结:数量相同的物体,无论颜色,大小,空间位置、外形特征怎样变化,物体的数量不变,这就是数量守恒。
  结束活动 游戏“梅花开”
  请9名幼儿,让幼儿听指令做动作。教师说指令:梅花梅花3朵开。幼儿每3人站一起,排一排,蹲一蹲或者抱一抱,变换不同的造型,加深对数的守恒的理解。

  活动反思
  活动前,我引导幼儿用儿歌的形式对五以内的数字复习,激发了幼儿扩展的兴趣 ,颜色不一的魔术帽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好奇心,从颜色到大小不同的变化,能更直观体验数值的守恒,整个活动体现了孩子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和谐师生关系,绝大多数幼儿能主动去学,发现,探索,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还是有些不足之处,从大小,颜色,空间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有些幼儿会中途失去耐心和兴趣,另外,整个节奏感还要强些,内容紧凑些。

第3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周一到周日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看看、动动、玩玩中了解一星期的排列顺序,并能正确应用昨天、今天和明天。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教具、课件。
  2、幼儿操作材料:星期娃娃头饰。

  活动过程
  一、认识一周日及排列的顺序
  1、多媒体画面
  (1)认识一周日
  教师:星期妈妈有几个宝宝,他们都叫什么名字?(幼儿讲述)
  (2)星期宝宝“星期宝宝们来了,我们一起来数数一共有几个星期宝宝?”
  小结:这七个星期宝宝就组成了一个星期,也叫一周。
  2、学习正确排列一周日
  教师:星期宝宝可调皮了,他们老是排错队。小朋友,你们谁会帮他们排队呢?谁排第一个?(幼儿讨论)
  3、多媒体画面-多媒体演示一周日的排列
  (1)传说故事教师导语:故事讲完了,你们知道哪一天应该排在第一天了吗?接下来怎么排呢?星期一排在第几天?(幼儿讲述)
  小结:一星期有七天,第一天是星期日,第二天是星期一,第三天是星期

  二、一星期怎么排
  1、游戏“开火车”
  幼儿带上“星期”头饰。
  玩法:请星期日宝宝当火车头,然后去邀请其他的星期宝宝,最后按照一周日的顺序排好成一列“火车”。
  2、你是星期几?(星期六)
  “星期六后面是星期几?”(星期日)
  小结:星期是循环的。

  三、认识今天、昨天和明天。
  1、多媒体画面
  (1)教师:谁来告诉大家,今天是星期几?(幼儿讲述)
  (2)再请小朋友想一想,昨天是星期几?明天是星期几?
  (3)小结:今天在中间,今天的前面一天是昨天,今天的后面一天是明天。
  2、游戏“找朋友”
  玩法:先选出代表“今天”的星期宝宝,请他来找出自己的两个好朋友——昨天和明天。

  四、小结幼儿活动。

第4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听声音数糖果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积极、大胆地参加活动。
  2.能通过“听声音”默数10以内的数,并能找出相应的数字,尝试着了解“多1”或“少1”的数概念。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供幼儿踩的板板6~8块,上面写有数字。
  2.糖罐一只(最好是铁罐),糖果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法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糖罐和许多糖果,我们一起来玩‘听声音数糖果’的游戏。小朋友分成两组:南南组和西西组,比一比哪组的孩子最棒。”
  2.小朋友用手蒙住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往糖罐里放了几颗糖果,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待老师请到后才能站起来大声告诉大家。(听到放进了几颗糖果,并要及时验证)
  规则
  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
  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待教师请到后才能站起来大声回答。

  二、玩法
  1.“今天老师还带来了许多板板,上面有数字,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几呀?”(教师一边放板板,一边让幼儿认认板板上的数字)
  2.“这次游戏的玩法和刚才的不一样。小朋友蒙住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往糖罐里放了几颗糖果。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等老师说开始,小朋友就去踩有这个数字的板板。”
  规则
  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
  每教师说“开始”,幼儿才能离开座位去踩板板。
  踩板板时不能拥挤,用脚碰到板板就行了。

  三、玩法
  1.“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更有难度的游戏,也要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往糖罐里放了几颗糖果。听完后等老师说开始,小朋友就去踩比这个数字多1的板板。踩对的孩子老师要来抱一抱他,还有好吃的糖果奖励。”
  2.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玩“少1”的游戏。(“多1”或“少1”的环节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的游戏水平及时调整)
  规则
  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
  教师说“开始”,幼儿才能离开座位去踩板板。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能积极投入,**迭起。分析原因,其一是游戏中的规则简单,幼儿非常容易理解和操作。其二是游戏具有趣味性,默数是中班上学期不常用的一种数数方法,所以幼儿很喜欢。听完声音后不能马上回答,而是要捂住嘴巴听到命令后才能报出答案或去踩相应的板板,小小的一个动作既帮助幼儿遵守了游戏规则,又让他们沉浸在游戏情节中。
  对于教师来说,我也非常喜欢这则活动。其一这个活动教具少,便于操作。其二是规则简单,便于教师交待清楚。其三是整个活动层层递进,幼儿在活动中练习了默数、手口一致点数、尝试理解“多1”或“少1”的数概念等。整个活动贯穿了“形式不变内容变”的设计原则,让幼儿反复练习,却不感到枯燥乏味。
  在整个活动实施过程中,我觉得教师一定要交代清楚游戏规则,游戏后要有验证环节,因为验证就是手口一致点数的过程,也是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和体验数数时最后一个数词代表集合的总数这一数概念。

第5篇、中班数学活动小兔采蘑菇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本节课是中班上学期主题三《落叶飘飘》中的一节数学活动,此活动是在幼儿已掌握5以内数的形成的基础上开展的,同时又为进一步学习10以内数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4-5岁是幼儿数概念初步形成的阶段,而中班数概念发展的关键经验就是运用序的观念排出10以内的自然数列,理解数列中数的顺序和数差关系。此次活动,我引导幼儿观察两组物品数量上的不同,并通过思考和操作,帮助幼儿感知和体验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4-5岁的幼儿能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结合中班幼儿对数的概念的建立必须借助于具体事物和形象的特点,在活动中我创设了有趣的小兔采蘑菇情境,让幼儿在情境的交互中,在与操作材料充分接触中,动手动脑,自己探索解决问题。

  活动目标
  1.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乐于动脑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2.能够用多种途径解决数学问题,尝试逆向思维能力。
  3.学习6的形成,区别5、6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能动脑、操作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学习6的形成。
  活动难点:区别5、6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已掌握5以内数的形成。
  2.物质准备:情境PPT,小兔卡片、筐子卡片、蘑菇卡片每人6个,小筐、有问题小红花每人一朵。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5的组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指导语:小兔们相约一起去采蘑菇,瞧,一共来了几只小白兔啊?
  PPT出示草地上4只小兔,树后面一只小兔。

  (二)引导幼儿复习5的组成
  小结:4只小兔添上1只小兔是5只小兔,4添1是5.

  二、初步学习6的形成,感知5添1是6
  (一)迟来的小兔,初步感知5添1是6
  1.指导语:正当小兔们要出发时,小蓝兔又匆匆忙忙的赶来了,那现在有几只兔子了?你怎么知道的?
  2.幼儿回答。
  3.师引导幼儿小结:5只小兔添上1只小兔是6只小兔,5添1是6。

  (二)小兔分筐,加深对6的形成的认识
  1.指导语:小兔们要提着篮子采蘑菇去了,请你们帮他们分一分篮子吧。
  2.幼儿操作。
  3.指导语:小朋友们发现什么问题了?那怎么解决呐? PPT出示6只小兔,5个篮子。
  4.幼儿操作并表述。
  小结:5个篮子添上1个篮子是6个篮子,就和小兔一样多了,5添1是6。

  三、听音取物,进一步感知5和6多一少一的关系。
  (一)听音取物,帮小兔分蘑菇。
  指导语:许老师也帮小兔采了许多蘑菇,你们猜猜我采了几个蘑菇啊?咱们做一个听音取物的游戏,我拍了几下手就是采了几个蘑菇。 提问:我采了几个蘑菇?小兔和蘑菇一样多吗?怎么样能让它们变得一样多?

  (二)幼儿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小结:5个蘑菇再添上1个蘑菇是6个蘑菇,就和小兔一样多了,5添1是6,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6只小兔有1只去别的地方采蘑菇了,就和蘑菇一样多了,6去掉1是5。
  情境结束:小兔们采到了蘑菇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四、自主操作,巩固5和6的关系。
  (一)送红花
  指导语:小朋友们真厉害,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帮小兔解决问题,小兔子送给你们每人一朵小红花。
  出示有问题红花:5片红色花瓣,1片黄色花瓣。
  指导语:这朵小红花有什么问题吗?我们怎么样才能把它变成一朵真正的小红花呐?

  (二)幼儿操作并表述。
  小结:有的小朋友说5片红色的花瓣再添1片红色的花瓣,就变成6片红色花瓣的小红花了。5添1是6;还有的小朋友说,6片花瓣,去掉1片黄色的花瓣,就变成5片花瓣的小红花了,6去掉1是5。

  五、奖励红花,自然结束活动。
  指导语:小兔们采到蘑菇回家了,那我们也拿起自己的小红花回到班里去吧!跟听课的老师们说再见。

  活动反思
  本活动为幼儿提供故事情境,以“采蘑菇一放蘑菇一请客”等情节贯穿整个活动始末,师生共同扮演故事角色,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全部的学习任务,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化,将实物、点子、数字三者之间的对应变得更加简单易学,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通常,数学活动中桌面操作活动比较多,孩子彼此之间很少有合作的机会。本活动跳出了这种形式,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直觉行动学习,将个体的思考、学习放在集体游戏中加以印证、分享、调整。

第6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家中的电话号码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电话是现代沟通工具,又是幼儿熟悉的物品,并且电话号码蕴含了丰富的数知识和经验。中班的孩子刚刚从小班升上来,由于电话号码都是9以内的数,数点对应也是中班幼儿需要逐步掌握的,将电话号码和数活动有机整合。因此设计了此次数学活动《家中的电话号码》。让孩子们了解家里的电话对其产生一定的兴趣,知道电话号码是由数字组成的。在游戏中尝试数与点对应,了解并积累有关数经验。

  活动目标:
  1、知道电话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与好处。
  2、运用数、物、点对应经验,知道朋友电话号码。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打电话的场景画面。
  2、记录家中的电话号码、0----9数字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察画面,谈论并出示电话记录纸
  1、电话有什么用?
  小结:电话可以让我们和好朋友互相联系,分享彼此的快乐。
  2、记住家中电话号码有什么好处?
  小结:如果迷路,在幼儿园里身体不适,都可以打电话到家里。
  3、介绍幼儿园电话,数数有几个数字,记住幼儿园电话有什么用。
  小结:如果生病了,可以打电话给老师。如果爸爸妈妈有事要晚点来接我们,也可以打电话给老师。

  二、解读电话记录纸
  我们如果想和班级里的好朋友打电话就要知道他们的电话号码。
  了解电话记录纸:我们可以用花纹、点点、小棒变成数字,来记录每个小朋友的电话号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然后找到相应的数字贴在它的下面,就能把电话号码变成数字,知道好朋友家里的电话.

  三、幼儿操作
  每人一份电话号码纸,把电话号码中的点子变成数字。

  四、分享交流
  模拟按记录纸上的电话号码拨号,如正确,对方即用铃声表示打通;如错误,则共同检查错在哪个数字上,该怎么变。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环节设计层层递进,谈话导入自然而且直入主题,有效地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亲切自然地将幼儿的情绪带入到活动中来。紧密联系幼儿生活实际,而且难度不是太大,适合幼儿发展水平。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有了加强,给了幼儿发挥想象的自由和机会,提高了幼儿动脑,动口和动手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幼儿都能真正动起来,使每个孩子都主动、积极地去记,这样才能使幼儿自己遇到紧急问题时会使用这些号码,同时也增强了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幼儿相互讨论,教师、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合作学习机制。为幼儿提供更加广泛、自由的探索空间,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使其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第7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10以内的加法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已经学了10的组成和分解

  活动目标
  1、通过画圆圈学习10以内的加法。
  2、训练学生的加法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口头计算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画圆圈计算10以内的加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计算能力

  活动准备
  卡片小黑板

  活动过程
  一. 开始环节
  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二. 基本环节
  1. 出示3个黑圆片和7个白圆片,教师进行讲解.
  2. 板书3+7=10 7+3=10
  3. 出示4个黑圆片和6个白圆片,教师进行讲解.
  4. 跟着老师板书4+6=10 6+4=10
  5. 想一想10还可以分成几和几,画在本子上并写上算式
  6. 教师巡视
  7. 出示小黑板和卡片1+9=10 9+1=10
  2+8=10 8+2=10 5+5=10
  8. 训练学生的口头计算能力,教师指导

  三. 结束环节: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和在一起

  四. 延伸环节: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

  教学反思
  1. 在备课过程中我想到了口算10以内的加法是教学难点
  2. 在活动过程中,我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幼儿,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充分利用小黑板和卡片达到教学目标。
  3. 在这节课中,我已经了解到幼儿学了10的分解和组成。在这基础上学习10以内加法,充分发挥幼儿能力。
  4. 这节课中,师幼配合的很好,但教学有些小学化了。
  5. 自己的优势是:能带动并引导教学,使教学顺利的完成
  自己的不足是:教学小学化。
  6.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小学的教学方法适当的应用到幼儿教学中,同时应用更多的幼儿教学方法。
  7. 如果让我从新上一节课,我会以游戏为主,让幼儿在玩中学
  8. 幼儿教学是一门科学,它与小学教育不同。

第8篇、中班数学物品分类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幼儿在整理玩过的玩具时,随意性特别强总是乱堆乱放,针对这一事情对幼儿进行物品整理的学习。

  活动目标
  1、尝试按大小、颜色、用途等两种不同特征对物品进行分类。
  2、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操作卡的使用,物体的粘贴

  活动准备
  标记卡、托盘、一棵苹果树、大小、红、黄颜色的苹果若干、实物水果、文具、衣物、操作卡、胶水、音乐、手偶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昨天是动物王国国王的生日,小动物们都为国王献上了各种各样的礼物,谁知道都有什么呀?这么多的礼物都放在了一起可真乱呀!小朋友愿意帮助国王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摆放吗?(幼儿按照标记卡的内容对物品进行大、小和用途进行)

  二、进行部分
  1、按用途分类
  2、 按大小、颜色分类

  三、动手操作分类
  请小朋友把记录卡打开,我们一起看一下记录卡上有许多漂亮的分类框,每个分类框都有一个标记,第一个是黄色的鞋子,和它对应的是兰色的鞋子。
  中间的是大的学习用品,和它对应的是小的学习用品。最后一行是大的玩具,和它对应的是小的玩具,请小朋友按照要求把口袋里的物品贴到相应的分类框里吧!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所授内容为重办数学活动《物品分类一》,活动目标:1、尝试按大小、颜色、用途等两种不同特征对物品进行分类。2、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物品分类”是一节很有意义的数学活动课,即可以让幼儿学会分类管理,又培养了幼儿日常生活中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本节课我采用是以创设故事情境,让幼儿以游戏的方式对已知物品进行一维、二维的分类拜访,活动开始便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以故事“国王的生日礼物”导入,随后让幼儿思考问题,引导幼儿发散思维,一步一步去解决问题,幼儿和我预想的一样,他们能很好的与教师互动,对物品进行分类。第二环节操作卡的使用,在操作前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很重要。在操作中,教师积极观察引导。整节课中不断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数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幼儿通过数学的学习可以去解决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同时它又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我们要注重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手脑结合,才能让他们更易理解和接受。
  本次活动层次清晰,但不足之处是幼儿动手操作卡的应用,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让幼儿对自己工作的准确性得到认可,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克服困难,弥补不足。

第9篇、中班数学活动好孩子练眼力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⒈细致的观察和比较图形的不同。
  ⒉模仿画图形,耐心地完成操作。
  ⒊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⒋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⒌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⒈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22页《好孩子练眼力》,铅笔。
  ⒉将活动中出现的图形画在白纸上,根据需要一一出示。

  活动过程:   
  ㈠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玩过找不同的游戏吗?那你知道怎样玩这个游戏吗?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有趣的图形,要请你们和我一起来玩图形找不同的游戏,比一比谁的眼睛亮,谁是认真、仔细又耐心的好孩子。小朋友,“眼力大挑战”的游戏马上就要开始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㈡引导幼儿观察、对比图形的不同。
  A第一关
  ⒈教师出示图形   
  师:我们先来挑战第一关,看看这个图形是什么形状的?
  ⒉再次出示   
  师:第一个图形和第二个图形有什么不一样?你能在第一个图形上添画一条线,让它和第二个图形一模一样吗?
  ⒊请个别幼儿说说添画的方式,或用食指当笔在图形上模画。教师按照幼儿的示范用笔添画,使两个图形一样。
  B第二关
  ⒈师:第一关我们顺利通过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第二关的图形吧!
  ⒉出示和,幼儿说说把两个图形变成一样的方法。
  ⒊请一名幼儿在菱形上正确添画。
  师:仔细看一看,中间的线条连接了哪两个角?对吗?
  C第三关
  ⒈师:看来第一关和第二关都难不倒你们,现在图形要变得更复杂了,“眼力大挑战”第三关马上就要开始了。小朋友一定要仔细观察,耐心坚持才能完成任务,你们有信心通过第三关吗?
  ⒉教师出示和,能在第二张图上画一笔使两个图形变成一样吗?
  ⒊引导幼儿辨别正误。这样画对吗?如果呢?为什么不对?
  D第四关
  ⒈出示和,怎样添画可以使两个图形变成一样?
  ⒉个别幼儿上来示范添画,比较“小粗心”画成的和的区别。
  ⒊师:看来第三关和第四关需要我们更加细心的观察,下笔的时候也要更加仔细了。好孩子一定要看仔细再下笔,马虎、急躁,容易出错。

  ㈢幼儿操作,模仿画图形。
  ⒈师:在我们的操作材料上还有更多有趣的图形呢,你们愿意继续来接受挑战吗?
  ⒉翻开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22页,交代操作要求。
  ⑴师:刚才我们添画的都是直直的线,让两个图形变得一模一样,接下来的挑战会哟不同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⑵师:这些图形你们都看明白了吗?有没有看不明白的地方?
  ⑶交代操作要求:请你添画合适的线条,使两边的图形变成一样。
  ⒊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教师引导孩子完成练习后,自己仔细地检查一次,看看左右两边的图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了。
  ⒋利用视频仪展示个别幼儿的操作,大家一起用亮眼睛检查同伴的操作材料完成的是否正确。
  ⒌自查与互查。

  活动反思:
  中班幼儿对单个的图形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图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还不够。然而,帮助幼儿理清这些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要对事物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就必须把它与相关事物进行比较,这也是我设计此活动的初衷。

第10篇、中班数学双双对对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午睡后,孩子们穿鞋的时候很奇怪,有两个孩子穿着一双不一样的鞋子,这时候我想,孩子们大概是不理解双的含义吧,为什么不让孩子多成长一些呢?

  活动目标
  1. 理解一双、一对的概念。
  2. 学习说双、对、副等单位量词。
  3.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能找出成双成对的物品。

  活动准备
  干净的手套、袜子、鞋子、衣服、筷子等

  活动过程
  1. 给手套、袜子、鞋子进行分类,初步感知一双、一对的概念。
   A 教师将手套、袜子、鞋子任意放在柜台上。
   B 教师:小朋友们,请你们帮老师把物品整理好,好吗?为什么裙子只有一件,而手套必须是两件放在一起呢?看一看,小朋友整理的物品中还有那些必须是一双或者一对的?
  2. 观察物品的样式、图案、认识一双一对的基本特征。
   A 教师任意拿出一只手套,引导幼儿观察其样式和图案特征。教师再拿出一只手套,引导幼儿观察其样式和图案特征,从而总结出每副手套(每双袜子,鞋子)的样式相同,图案也相同。
   B 教师分别拿出两双不同样式的袜子中的一只,将其组合在一起。
    教师:这是一双袜子吗?为什么?
   C 教师将两双样式相同的左脚鞋子摆在一起。
    教师:他们样式相同,图案也一样,他们是一双鞋子吗?(不是)为什么?
  3. 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成双成对的物品。
   A请幼儿想一想,找一找,自己的身体上也有一双或者一对的东西。请幼儿找到后用手摸一摸可以成双成对的部位,如:眉毛,眼睛,耳朵,手,脚,膝盖,腿,胳膊等。
   B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物品是成双成对的。
  4. 操作幼儿用书,并完成练习。
   教师:看一看图卡上都有什么东西,吧他们配对成双,然后在按照提示放入到相应的篮子里。

  活动反思:
  在“双双对对”活动中,幼儿掌握比较好,不但知道了鞋子,袜子,手套是成双成对的,还了解了生活中的物品也有许多是可以成双成对的,并能准确的用语言表述“一双××”或“一对××”。幼儿对于该活动很感兴趣,活动中表现的很积极。

第11篇、中班数学打电话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打电话的过程。
  2、学会0-9的数字。
  3、学会点数对应,并体会打电话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电话1部、号码记录卡、笔。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活动内容。
  (1)老师口袋里放着一部手机。
  师:小朋友们,家里是不是只有你一个孩子呢?
  幼:是/不是
  师:大多数小朋友家里就他一个孩子。那么,要是在家里的时候想找小伙伴玩了,会怎么做?
  幼:打电话/到他家里去玩/叫他来自己家里
  师:嗯,说的对。可是,要怎么才能叫他来自己家里呢?或者我们要去他家里,也要先告诉他一声吧?
  幼:对的。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幼:打电话。
  师:真聪明。打电话多方便呀?现在呀,老师就要打一个电话
  拨号,老师拨打,通话,挂上。
  师:"老师刚才在跟谁打电话?听得出来吗?"展示拨打的电话号码
  (2)师:这里有两张电话号码卡,一张是小男孩的,一张是小女孩的。可是,卡上没有数字,只有点。你们来告诉我是几个点好吗?
  幼:好
  按点认读。
  师:现在我们都知道数字了,那么号码记录卡上小男孩家里电话是多少呢?把它们都写下来吧。
  幼儿看点数写数字
  (3)小女孩家里电话是多少?
  看点数写数字
  (4)师:那你们家里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呀?能告诉我吗?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
  画点数,并对照点数写数字
  2、幼儿交流经验:号码是多少?
  (1)小朋友交流自己家电话是多少?
  (2)请小朋友做打电话的游戏,拨打正确号码(用手做打电话状)。
  师:"刚才小朋友都说了平时是怎样打电话的,现在小朋友们来试试吧。"
  3、幼儿体验打电话的心情和乐趣。
  全体幼儿一起复习一遍。
  4、幼儿观察和记录。
  师:我们知道了家里的电话,那么爷爷奶奶家还有外公外婆家的电话号码你们都知道吗?我们回家再去记下来吧。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因为电话是小朋友常见的而感兴趣的,所以整个过程孩子的热情高涨,兴趣很浓。积极参与整个活动,乐意的表现自己,达到了活动目标。

第12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有趣的图形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使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自制的“小路”,上面镂刻出大小不同的几何图形;供幼儿操作的图形、小筐若干;小熊头饰、小动物的家;音乐磁带等。

  活动过程:
  一、引入环节,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石头”的不同。
  2、引导幼儿捡起自己喜欢的石头,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二、创设情境,引发幼儿探索、操作。
  1、以小熊摔跤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观察小路,说说小路上的坑是什么样子的,启发幼儿想办法把坑填好。
  3、幼儿思考并尝试操作,教师根据情况适时引导。
  4、引导幼儿发现,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变出一个新的图形来。从而理解图形之间存在的转换关系。

  三、伴随着音乐,幼儿和教师一同欢快地走出活动室。活动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在认识了多种几何图形以后,在智力区我们投放了许多色彩不同、大小不同的图形供幼儿拼摆,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每天都会到这儿来利用图形拼摆出各种画面:如火车、汽车、飞机、房子、大树、小鸟等。可是在一次游戏中,有两个小朋友发生了争吵,原因是自己摆的房子都需要一个大一点的正方形,而当时盒子中只有一个合适的,两人都握着正方形,谁也不愿松开。于是在我的引导下,一名幼儿用两个三角形组合在一起拼出了正方形,其他幼儿看见了觉得很有意思也纷纷来尝试。这时我突然意识到,长期以来幼儿在拼摆过程中都是用图形直接来当作物体某一部分的,如果下次三角形不够了或是长方形不够了,孩子就只会争抢。我想应该让孩子理解图形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就可以用别的图形组合在一起来替换所需要的图形,如果获得了这种经验,孩子们的拼摆活动会更加丰富,思维也会变得灵活起来。因此我设计了今天的数学活动:有趣的图形。此次教育活动的目标是:1、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使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复习、巩固认识的图形:
  活动开始我鼓励幼儿捡一些不同的石头,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自己的小石头是什么形状的,这样对每个图形的外形特征加深印象,为他之后的填坑活动奠定基础。

  二、在玩儿中学
  为了使枯燥无味的数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在引导幼儿捡图形的环节上我设计成捡石头要去建房子,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以小熊摔跤的故事情景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萌发他们助人为乐的情感;创设小动物的家这样温馨的背景环境,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直接利用小路作为活动场所,让孩子们在边玩儿填坑的游戏中边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三、提供幼儿充分探索、尝试、思考的空间和条件。
  1、在填坑之前,教师先引导幼儿观察路上的坑是什么样子的,如:是什么形状的、有大又有小。为的是让孩子明白要想办法来获得这些图形。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引导幼儿坐在小路的两边,把身边的坑填满,不能漏洞,也不能让石头叠放在一起,这些提示语会引导着他们不断尝试、思考把坑填好。
  2、路面上我所设计的坑多数都大于幼儿手中现有的图形或是没有这样的图形,一块石头不可能直接填满,这就给孩子创设了难题,促使他们想办法用多个图形拼在一起来解决问题。可是哪些图形更合适呢?这就激发了幼儿思考——操作——再思考——再操作的过程。
  3、考虑到难易程度的不同,有的坑用2—4个图形就可以拼成,而有的坑就需要更多的图形,这让能力强的和能力较弱一些的孩子都能获得成功,愿意参与活动。

  四、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鼓励。重在启发、引导幼儿尝试操作:
  在幼儿尝试、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看到好的做法及时鼓励、肯定;看到幼儿遇到困难时,启发全体幼儿共同想办法解决,并不断地归纳、总结,引导幼儿感知图形间的转换关系。

第13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送给爸爸的礼物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按照物体外部两个特征找出该物体或者给物体进行定位。
  2、能和同伴交流活动的内容,愉快地参加活动。
  3、能用语言表述相关的操作内容。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数学区:
  (1)材料:相关动画软件;《送给爸爸的礼物》操作板等
  (2)游戏:《送给爸爸的礼物》、《给动物爸爸找宝宝》、《排排队》、《找爸爸》等
  2、美工区:
  折纸《送给爸爸的包》;剪贴《送给爸爸的礼物》等
  3、语言区:
  《爸爸的手真能干》

  活动过程:
  1、课件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
  师:“有家小动物专卖店开业啦,我们去看看吧……”
  2、幼儿自由为爸爸购买礼物
  幼儿根据篮子里、卡片上的物体特征,找出相应的物体,找到后说一说。
  3、参加区域活动,教师重点指导数学区,鼓励幼儿独立完成活动
  4、小结评价:
  (1)幼儿演示新的数学游戏的玩法:
  (2)激发幼儿对爸爸的喜爱
  师:“你们喜欢自己的爸爸吗?我们除了送礼物给爸爸,还可以怎样做来表示对爸爸的喜欢呢?过会儿可以和好朋友谈一谈。”

  活动反思:
  最近我们正在进行《我的好爸爸》这个主题活动,此活动就是围绕这一活动进行的。
  各区域活动提供的操作均围绕主题活动内容设计。
  利用电脑课件创设的生活情景导入活动,孩子特别喜欢,个个兴致很浓,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操作电脑时,由于电脑的语音鼓励及有趣的送礼物画面让孩子觉得它的真实,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别人的爸爸买到合适的礼物而开心不已。在此基础上,我们过渡到第二个为自己爸爸买礼物的阶段,并创设了购物的环境及购物单,孩子们很高兴地拿着单子去购物,当他们拎着亲自买来的礼物时,脸上洋溢着愉快的笑容。通过同伴的介绍、向教师的展示,大部分孩子均能按要求购物:根据物体的两个外部特征找出相应物体。
  当孩子们回到桌面操作作业单时,有些幼儿遇到了不会操作的困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孩子们缺乏二维空间的经验,因此提供的学具出现二维操作的内容无疑是干扰了孩子们的操作。通过这次活动后的思考,提醒我们在以后的学具设计中应该避免不必要的干扰来影响幼儿的操作,同时提供的学具要具有层次性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

第14篇、中班数学活动分类教案反思

   活动背景:
  “分类”是数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要运用。比如:超市里物品的摆放、图书馆里的图书的摆放、家中整理房间等等都要运用到有关的分类知识。新《纲要》中指出要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并体验到数学活动的乐趣和重要性。为了将枯燥、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浅显易懂,并能融入孩子们感兴趣的操作活动中去,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熟悉的火车为活动题材,将“为货运火车装运货物”的游戏贯穿始终。活动中,让孩子们主动探索、尝试操作,在玩、试、想、做、议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有关分类的经验。从而发展幼儿的合作、协商、操作能力,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有趣性。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尝试探索 “分类装货物”的方法。
  2、发展幼儿的合作、协商能力和倾听能力。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对火车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16块火车外形的底板(15块小的,1块大的),各种货物卡片,各种图形片。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多媒体演示,让幼儿观察、了解火车分为客运火车和货运火车两种。
  “小朋友,看,我们来到了哪儿?”
  2、“五一劳动节刚过,装运货物的工人叔叔们又开始繁忙地工作了,他们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一起装运货物,你们愿意吗?”

  二、操作活动。
  1、幼儿分组合作,第一次尝试装运货物。(为一节车厢的火车装运货物)
  (1)请幼儿观察认识各种物品,初步感性认识“分类”。
  (2)请幼儿尝试装运货物,并为车厢设计标记。
  活动要求:幼儿四人一组,分配角色,协商讨论选出小组负责人及操作结果汇报员。(要求每组幼儿全部完成任务,重点指导能力弱的幼儿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喜悦)
  (3)汇报操作结果。
  2、第二次尝试装运货物。(为两、三节车厢的火车装运货物)
  (1)幼儿尝试装运货物,并为每节车厢设计标记。
  活动要求:首先完成两节车厢的操作任务,在验货认可之后将列车放回货场后方能操作三节车厢的操作。 (两节车厢的操作是满足能力中等幼儿的需求,三节车厢的操作是为能力强的幼儿提供提高能力机会。)
  (2)请个别幼儿讲一讲:你们是怎样摆放的?
  3、幼儿集体合作装运货物。(将具体的实物操作卡片换成抽象的图形卡片)
  (1)出示一列大火车。
  “现在,我们要把这些木材分别运送给三位客人。一位是南京的客人,他要红色的木材;一位是北京的客人,他要圆形的木材;还有一位是新疆的客人,他要的是大的木材。请你们想一想,该怎样摆放这些木材?”
  (2)请幼儿自己检验“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三、活动延伸。
  1、小结集体操作情况,发现交集分类的现象,为下次活动打基础。
  2、幼儿开着火车出活动室,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环节设计层层递进,谈话导入自然而且直入主题,有效地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亲切自然地将幼儿的情绪带入到活动中来。紧密联系幼儿生活实际,而且难度不是太大,适合幼儿发展水平。让幼儿相互讨论,教师、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合作学习机制。为幼儿提供更加广泛、自由的探索空间,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使其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第15篇、中班数学活动4种以内颜色按规律排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尝试,引导幼儿发现事物特定的规律,并对4种以内颜色进行排序。
  2、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发散性思维能力。
  3、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探险精神。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魔术师道具一套,黑布一块
  2、红、黄、蓝、绿的大卡纸各两张
  3、桌子上摆放插板、颜色卡、彩色笔

  活动过程:
  (一)、入场游戏:
  老师戴尖顶帽子,孩子头上戴各种颜色王冠头饰,穿过第一道门,进入“魔术王国”(进场入座)

  (二)、闯关游戏(请幼儿进入魔术王国):
  1、两名老师拉着一块布,由“魔术师”玩颜色宝宝排队游戏,“红-黄-蓝-绿、红-黄-蓝-绿”八张卡纸依次出现
  2、幼儿观察,找出卡纸颜色出现的规律,要求幼儿用规范的语言说明颜色规律的变化。
  3、游戏开始:将幼儿分成2组,每个幼儿挂一块颜色牌(或头上帽子的颜色),按照卡纸颜色出现的规律,对应自己的颜色牌或帽子颜色,按规律排队。
  先请第1组排队,第二组观看,及时发现问题,然后再交换。
  教师简单小结。
  4、竞赛:
  分2组,每组8个人,分别挂颜色牌进行变颜色排队魔术。要求幼儿之间商量后决定颜色的排列方法,哪组的方法多(教师在数学板上记录),哪组先闯入第三关(要求用4种颜色变,但不能与闯第二关时的方法相同),顺利闯过第三关。
  5、寻找宝物――坐上“魔法列车”,到达桌子上各自的位置(魔术房间):
  每张桌子上有个魔术盒(盒内有许多卡片如:“红-红-绿-白-蓝”,“红-红-绿-蓝-白”),每个幼儿在盒内摸出“魔术卡”,在插板上根据作业单的提示,按规律插出棋子来。在限定的时间内谁的办法多,谁先进入宝藏室夺取宝物。
  活动结束:小结并发贴纸或红花。

  活动反思:
  通过排序可以促进幼儿分析、比较能力的发展。本次活动以游戏的形式,通过创设情景、教学用具、操作材料的多方位对话,引导幼儿学习、观察、比较,使其体验更深入、规范、条理化,让幼儿进一步感受数学的规律美。

第16篇、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数字7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⒈能正确的感知数字7,知道它们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⒉能安静的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以及能情绪愉快的参加小组活动的习惯。
  ⒊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⒌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黑猫警长》、老鼠卡片若干、小河若干条。

  活动过程
  ㈠ 游戏捕鱼
  ⒈教师:今天天气真好,猫妈妈带你们一起出去玩吧!看我们来到哪里啊?(小河)
  让我们一起来钓鱼吧!
  ⒉个别幼儿讲述钓了几条鱼,并送到相应的篮子里。
  ⒊集体送鱼。

  ㈡认识数字7
  ⒈教师:小鸭子想吃鱼,我们看看来了几只小鸭子?小鸭子和小鱼哪个多?小鸭子能吃饱吗?那有什么好办法?《添上一只鸭子》,又游走一只小鸭子,现在哪个多?要让他们数量一样多有什么好办法?《去掉一条鱼》
  ⒉教师:数字7象什么?数字7除了表示7只小鸭还可以表示什么?

  ㈢游戏猫捉老鼠
  ⒈教师:听,谁的声音?(老鼠)教室里有许多的老鼠,请宝宝帮忙用添去的方法抓身上幼个点子的老鼠。
  ⒉幼儿操作

  ㈣听音乐玩游戏(猫捉老鼠)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孩子们对7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正确表述7所表示的物体。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放慢语速,幼儿操作时减少量,用三个数字,这样能缩短幼儿操作时间,让幼儿在评价环节多说一说,平衡语言表述能力与观察能力。

第17篇、中班数学活动了不起的“零”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0”,知道“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
  2.发展幼儿联系生活情景的联想能力。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空盒子
  2.0---9的数卡。
  3.秒表、温度计。

  活动过程:
  一.看看有什么。
  1.每人打开一个空盒子,说说里面有什么。“没有”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可以用“0”表示)。
  2.出示数卡“0”,幼儿认读,说说“0”像什么。
  3.请幼儿在空盒里装上喜欢的东西,说说现在是否还能用“0”来表示。

  二.说“0”。
  1.启发幼儿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说说还有什么情况可用“0”来表示等。
  2.可请个别幼儿来表演,如伸出五个手指头,然后藏到背后,可以用“0”表示;拿几张卡片,一一发给好朋友,自己一张也没有了,可以用“0”表示。

  三.了不起的“0”。
  1.“0”可以用来表示没有,还可以用来表示其他吗?
  2.教师参与幼儿讨论并逐一出示数卡、温度计、秒表等,使幼儿知道“0”可以排在任何一个数字后面,就能使该数字增大许多。“0”在秒表中间表示开始,温度计上的“0”表示零上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等。
  3.原来“0”不单单表示“没有了”,还有更多的用处呢。

  四.结束活动。
  请幼儿去找一找爸爸妈妈身上有没有像“0”的物品。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为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枯燥的数学概念,本活动通过教具的操作和游戏形式展开,让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教学中,“0”的教学经常被忽视,而在蒙氏教学中,“0”的教育格外重视。在本次活动中,我们通过情景游戏的方法,让幼儿熟悉“0” ,了解“0”的意义以及“0”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个活动,幼儿对“0”的熟悉得到更高一度的提高。

第18篇、中班数学排排队教案

   活动目标:
  1.能按一定方向排序。
  2.抽象出4、5、6、7、8各数的实际意义。
  3.感知并认读数字。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各小组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学习新游戏:排排队
  1.出示方向标记卡,认识它的含义:大、小、箭头各表示什么。
  2.出示一套排序材料,请幼儿说说看标记怎么排排队。最大的放在什么地方,最小的放在什么地方,这个标记卡表示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
  3.讲清“排排队”的名称,要求幼儿按照标记卡将所给材料排序。

  二、介绍各小组活动名称、要求
  小组活动一:排排队
  目标:能按一定方向排序。
  准备:方向标记卡8张,排序材料8套(每套均由同一画面内容但大小不等的5张图片组成。如:大小兔子、 大小蜗牛)。
  玩法:幼儿根据方向标记卡(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将所给大小不等的操作材料排序。
  规则:按方向标记卡提示的方向排序,并说出序列的规律。
  小组活动二:点娃娃找朋友
  目标:抽象出5、8、7、8各数的实际意义。
  准备:圆点卡8套(各画有5、6、7、8个小圆点),分类盒8个,各种画面内容的图片8套(图片上的物体数量分别是5、6、7、8个)。
  玩法:请幼儿将图片按照画面物体数量的多少进行分类,最后用圆点卡片表示图片上物体的数量。
  规则:将图中物体数量相等的图片放一起,再用圆点卡表示每格图片画面内容的数量。
  小组活动三:数字拼图
  目标:感知数字,认读数字。
  准备:数字1—10的拼图8套。
  玩法:两位幼儿合作拼凑1—10的各个数字,拼完后告诉老师这些数字分别叫什么。
  规则:将零散的数字块全部拼成一个个完整的数字。同时读出其名称。
  小组活动四:小兔吃饭
  目标:抽象出4的实际意义。
  准备:小兔纸袋10个(开口处装饰为小兔嘴巴,头上蝴蝶结处贴有4个小圆点),萝卜、青菜、青草、蘑菇 等图片10套。
  玩法:请幼儿按照小兔头上的小圆点数量把和它一样多的图片放入小兔的“嘴巴”里“喂食”。并且说明 喂小兔几个。
  规则:图片上物体数量要与小兔蝴蝶结上小圆点数量一样多,才可以喂食,同时要说明喂的是几个。

  三、幼儿分组活动。
  教师重点指导第一组,观察其是否按标记卡排序:若有幼儿感到困难,教师可减少排序图片的数量,使图形大小差别较为明显;对待排序快的幼儿增加排序图片数量,并鼓励其从多个方面来排序。要求每个幼儿都轮流到第一组活动一次。巡视其他各组活动情况,给予个别引导:①第三组数字拼图的幼儿能力较弱,要求他们拼完全部数字后,按顺序指认数字,帮助其区分易混淆的数字。②对第二组中还不能用圆点卡正确表示图片中物体数量的幼儿,引导其参加第四组活动。

第19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有趣的几何图形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并能按标记进行分类。
  2、通过情景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学会了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的“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的图形“土坑”,将镂刻下来的图形作成铺路的“石头”。小篮同幼儿人数。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标记,音乐。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捡石头”,激发幼儿活动兴趣。1、“小朋友,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郊外捡石头!”(随音乐进入活动室)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快看!有那么多五彩缤纷的小石头,大家可以挑自己喜欢的捡。”3、引导幼儿观察、操作,鼓励幼儿边操作边交流。4、请小朋友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石头 (颜色、形状)。5、游戏:按标记举“石头”。

  二、铺石头:1、“大家捡了那么多漂亮的石头,我们用它来铺一条石子路,好吗?”2、幼儿自由操作:把捡到的“石头”一一对应地嵌入相应形状的 “坑”里。3、出现问题:“小石头没有了,但是还有坑没有铺好,该怎么办?”4、幼儿再次操作。5、发现问题:“老师发现这里有块石头很特别,是用两种颜色的石头拼起来的。”请个别幼儿介绍他的方法。6、引导幼儿想办法互相合作,用捡来的“石头”铺平“地上”的“坑”。7、教师小结: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来。

  三、踩石头:1、“路铺平了,我们来玩踩石头的游戏!” 教师介绍玩法:“音乐一响,小朋友就一边念儿歌一边动起来,音乐一停就立即踩到“石头”上,并说说踩的是什么形状、颜色的“石头”。2、游戏重复2"3次。3、让幼儿找找在幼儿园里有没有这样的图形,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幼儿操作材料放入活动室计算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继续操作。2、让幼儿回家找一找、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东西的形状是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及正方形,回园告诉老师,并列出图表。

  课后反思:
  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确有许多的知识、技能需要教师以直接的方式予以支持。比如,那些幼儿无法凭借现有的条件通过探索获得的经验,教师要直接给予一些替代性的经验,当出现一些新型复合材料的时候,需要给幼儿演示其基本的用法,当幼儿出现无法克服的客观困难的时候,及时的予以解除。图形变变是幼儿喜欢的数学活动,我没有给任何提示,首先让孩子们自己尝试,中间稍微介入一下,最后放手让孩子们变,孩子们的探索有了别样的成功体验。

第20篇、中班数学图形的认识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中班幼儿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和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比较活跃,在生活当中常常要问到许多图形,用游戏的方式来让幼儿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图形。

  活动目标
  1、认识图形,锻炼幼儿的辨识能力和认知能力。
  2、让幼儿从认知的图形中,延伸到生活中的实物。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图形到实物的延伸
  难点:让幼儿理解图形,幼儿辨识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培养

  活动准备
  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及一些实物图形

  活动过程
  1、 准备课程
  引导幼儿识别图形,分发道具
  2、教师说出每个图形名称,让幼儿把相应图形拿出来
  3、手工课,引导幼儿自己动手拼图形,看看这些图形能拼出什么形状
  4、 图形延伸,举例说明,桌子、凳子、火柴盒、小镜子等实物是什么图形,相应分类。
  5、引导幼儿发现自己身边有哪些图形。
  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幼儿在认识图形的时候,需要做到对图形的理解,在实物和图形之间要做到匹配,锻炼幼儿的辨识和认知能力,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id in(85272,195057,) limit 3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