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大班社会优质教案2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第1篇、大班社会活动教案:爷爷一定有办法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的推测故事发生的情节,并能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2、引导幼儿明白绘本阅读中要细心观察、展开想象,能享受到更多的阅读乐趣。
3、体会爷爷在缝制毯子、外套、背心时密密地缝进了爷爷的一片爱,体会爷爷和约瑟之间的浓浓亲情。
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准备: 绘本PPT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根据画面大胆的推测故事发生的情节,并能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难点:能根据情节体会爷爷和约瑟之间的浓浓亲情。
教学方法与手段: 谈话法、观察法、讲述法、讨论法、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兴趣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很好听的故事,你们想不想听?这个故事的题目叫《爷爷一定有办法》。
1、幼儿看图进行讲述。
2、记住故事名称。
以谈话法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基本部分
分段欣赏故事,
1、毯子变外套。
小朋友们看看,这奇妙的毯子是怎么样子的?
——爷爷的心情怎么样?你怎么知道的?——
2、外套变背心。
让幼儿猜猜爷爷会把外套变成什么。
3、背心变领带。
(1)让幼儿大胆想像背心可以做什么。
(2)简单讲评幼儿的作业。
幼儿欣赏故事内容。
幼儿根据教师的提问讨论交流。
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作品优美的语言,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好习惯。
三.结束部分
爷爷每次为约瑟做的东西,他都不舍得丢掉,因为这里面密密地缝着爷爷对他的爱,虽然形式不一样。就像我们的家人,我们的爸爸妈妈不像约瑟的爷爷一样是裁缝,会缝衣服,但是,他们给我们买衣服的时候,同样是花好多了好多心思,我们的衣服里同样有家里人的一份爱,一份关心!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家里人对你的疼爱?你能为他们做什么事情呢?
幼儿观察故事内容图片,并学着讲述故事内容。
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同情心。
教学反思: 在本次的活动中,我利用“猜”故事,“说”故事,“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引起孩子的阅读动力。在观察封面认识故事主人公猜故事时,孩子兴趣浓厚。接着,我点击电子书籍,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感受故事情节。孩子们学得很投入,小手都学着我的样子做成剪刀状“喀吱喀吱”地剪着,学说着描写爷爷有办法的句子。特别是第一次问他们,你们猜爷爷会给约瑟做什么呀?孩子们回答范围比较窄,后来慢慢进入情景,展开想象,象“裤子、帽子”的答案都很不错。再次预设问题,激起幼儿独立阅读的欲望。通过独立阅读,后面的故事发展情节,幼儿能迅速地理解掌握并讲一讲。最后在问题“为什么爷爷每次都有办法”?体会爷爷对约瑟的爱时孩子们说得非常好。存在的问题是幼儿在阅读时只关注到故事情节的发展,由于PPT的限制,幼儿不能细致地去观察妈妈、约瑟表情、动作的变化,需老师及时地启发引导,如有幼儿用书为最佳。最后再增强爷爷与约瑟间的角色互动,就更加能生动地体会爷爷对约瑟深切地爱。
第2篇、大班社会活动感恩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发展的情感脉络,理解并表现词"气喘吁吁"等。
2.初步懂得向曾经帮助、关心过自己的人表达感恩之情。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与故事内容匹配的动画课件、小动物图片"感恩备忘录"记录纸、视频仪等。
活动过程: 一、以"小猪"形象,导出课题内容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看看是关于谁的呀?
二、欣赏故事前半部分,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述故事第一段,表现"气喘吁吁"等词语的表情与神态。
2.就故事内容进行提问。
"你认为是谁帮助了小猪?"发表各自的意见。
三、继续感受故事后半部分,学会感恩。
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述故事第二段。设问:你喜欢这些小动物吗?为什么?
四、联系实际回忆别人对自己的关爱,表达感恩之情
师:生活中有没有别人关心爱护你的事呢?和你的小伙伴分享一下,你想感谢谁?为什么?怎样感谢?
五、制作感恩卡,感受互爱的情感
1.介绍"感恩备忘录",师幼共同探讨记录方法。
2.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方法作记录。
3.鼓励幼儿大胆地介绍自己的"感恩备忘录"。
六、在"感恩的心"的音乐中,结束部分
1.鼓励幼儿多学本领,将来汇报父母
2.播放音乐《感恩的心》,把感恩卡送亲人。
活动延伸: 日常渗透:继续学习用多种方式对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活动反思: 活动中给了幼儿发展的空间,幼儿的活动、活动之后的感悟和体验的表达给予了幼儿创造和发展的空间。幼儿在用心体验、真情表白之中,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给予了幼儿更多人文的关怀。幼儿在思考、交流、体验中得到了感情的升华,也学到了学习方法。
第3篇、大班社会活动包饺子教案反思
活动背景: 根据班级开展的民俗特色教育活动设计而成。
活动目标: 1、教幼儿练习用多彩泥包饺子的技能。
2、感受民族风情,培养动手能力。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知识:幼儿在家见过妈妈包饺子。
2、物质:每人一块多彩泥、塑料小玩具做饺子馅、实物:饺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向幼儿介绍说明今天特色活动的内容:包饺子。
二、展开
1、欣赏、观察饺子的外形,启发幼儿相互谈谈奶奶、妈妈平时是怎样包饺子的?
2、鼓励幼儿自己包饺子试试。
3、幼儿相互讲述自己包饺子的方法。
教师进行小结,并讲解方法:先将面压平,放上饺子馅,然后对折成半圆,最后,把边捏紧,以防漏馅。
4、幼儿再次尝试制作,比一比与第一次的作品有没有进步。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制作愿望,在活动中感受民族韵味。
三、结束
组织幼儿相互参观彼此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大班孩子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包饺子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选择孩子熟悉的生活内容,使孩子对此活动更易于感兴趣。因为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
第4篇、大班社会活动教案:怎样过新年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新年快到了,大街小巷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快乐气氛,为了增进孩子们对我国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孩子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组织了这次谈话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大胆的创新精神。
2.锻炼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要求幼儿能够用较为流利的语言描述情景,并能够使用丰富的词汇来形容新年的快乐和自己愉悦的心情。
3.运用物品特征与谐音学说祝福语,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4.体验节日的快乐氛围。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大胆的创新精神。
难点:引导幼儿用 较为流利的语言描述,表达自己的心情。
活动准备 各种与新年有关的图片或者物品
活动过程 谈话导题:“新年就要来到了,大家都很高兴,让我们来想一想,怎样过新年才快乐呢?”幼儿自由讨论,请想好了的小朋友来讲一讲,他准备怎样过新年?去年的时候是什么过的?心情怎么样?
1、出示各种与新年有关的图片,请小朋友看一看,上面都有些什么,人们在做什么?他们的表情看起来怎么样?你觉得他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为什么?
2,忆去年小朋友给其他的班小朋友拜年的情景,请幼儿想一想当时的情景是怎么样的?我们在拜年的时候说了些什么?引导幼儿回忆《拜年》这首儿歌,全班一起来背诵,激发幼儿对新年的向往。
3、告诉小朋友,新年是一年的新开始,小朋友又大了一岁了。提问:你在新的一年里有些什么打算,有什么愿望,应该怎样做?
4、教师小结:我们不仅自己要快乐的过新年,而且还有给身边的人送去自己的祝福,我们已经学会了很多拜年的话,还可以把自己的祝福画出来,做成贺年卡,送给自己最喜欢的人,好吗?
5,孩子们画画,动手做贺卡。
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施,明确提出了“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优化教与学的过程” 要求。要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关键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方式应由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激发幼儿主动探索、自主活动为主,凸现幼儿的体验、探索与发现、合作交流;要注重幼儿学习的过程,丰富幼儿活动的经历和体验,为幼儿提供多种活动与表现能力的机会、条件;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支持性的环境,让每个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中,大胆地探索,充分地表达,获得各种有益的经验。
在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孩子们看一看,想一想,将孩子们们引入过新年的气氛中,孩子们在回忆拜年,发压岁钱,看烟花爆竹中感受到了我国传统的节日的丰富和有趣,让孩子们说祝福的话,做贺卡,表达对亲人朋友的祝福和爱,孩子们在活动中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凸现幼儿的体验、探索与发现。
第5篇、大班社会活动我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愿意帮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体验关心帮助别人的快乐。
2.能注意到别人的困难与需要,主动帮助别人,具有同情心。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1)请家长配合引导幼儿回忆帮助他人的经历。
(2)请几名幼儿事先编排帮助、关心别人的情景表演。
2.物质准备:表演所需道具等。
(三)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
引导语:请小朋友认真看表演,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小朋友是怎样帮助他们的。
2.观看情景表演,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1)请幼儿观看第一组情景表演:一个幼儿帮助另外一个幼儿扣身后的扣子;一个幼儿摔倒了,另外一个幼儿将他扶起来。
2)讨论:你看到了什么?当别人有困难时,你该怎么办?你帮助过别人吗?你是怎么帮助的?
3)请幼儿观看第二组情景表演:一个小朋友伤心地哭,另外几个小朋友拿纸巾帮他擦拭泪水并劝慰。
4)讨论: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小朋友是怎么帮助他的?如果你哭时,希望别人怎么对你?遇到别人伤心时,我们可以怎样帮助他?
3.说说"我知道的需要帮助的人",引发幼儿乐于助人的愿望。
1)提问:除了我们身边的小伙伴遇到困难需要帮助外,还有什么样的人需要我们帮助呢?你有帮助过他们吗?怎么帮助的?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3)小结:你们都是很善良的孩子,都能及时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与幸福,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4.开展互相帮助模拟活动:互相塞内衣、卷袖子、扣纽扣等。
(四)活动延伸:
家长平时带幼儿外出时,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时,积极帮助,为幼儿做乐于助人的好榜样。
教学反思: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以希望工程的几组镜头,引发幼儿乐于助人的积极情感,将帮助的对象由周围拓展到更大的范围。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还有很多,你们看:(课件),你们回去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商量,怎样帮助他们,好吗!
第6篇、大班社会活动宝贵的时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感受时间是流逝,一去不复返的。
2.感受时间的价值,体会时间的宝贵。
3.教育幼儿做事情不能拖拉,懂得珍惜时间。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幼儿过生日课件一套。
2.故事背景、动物图片一套。
3.幼儿操作材料:穿珠、玻璃珠、勺子、盘子、橡皮泥、包装纸。
4.摄像机一部。
活动过程: 1.观看课件“过生日”,了解随着时间的流逝,人慢慢的长大。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小朋友过了几个生日?”“每次的生日蛋糕上面蜡烛的数量有什么不同?”“随着每次过生日小朋友的样子发生了什么变化?”“想一想,自己两岁生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那你们还能不能回到两岁的时候?”
3. 教师启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哪些事物随着时间而变化?(小鸡的成长、树苗的成长……)
4. 教师小结:时间非常的宝贵,时间流逝的很快,我们要珍惜时间,那么来一起听一个故事《等明天》,听听小猴子有没有珍惜时间呢?
5. 出示图片讲故事《等明天》。
6. 通过故事教育幼儿做事不能拖拖拉拉,懂得珍惜时间并讨论在一分钟内我们能干多少事情?
7.幼儿可自由选择串珠、舀玻璃球、包糖果游戏活动中的一种,体会一分钟带来的快乐和收获。(在此期间,摄像师把孩子在一分钟的游戏活动拍摄下来)
8.教师启发幼儿,过去的时间已经回不去了,时间是不停的向前走,教育幼儿要珍惜时间,时间是最宝贵的。
9. 通过幼儿观看录像回放,重新体会过去的时间是回不去的,是不能再经历的,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时间。
10. 教师小结:时间是最宝贵的,如果小朋友们不好好利用它,时间就会悄悄的从你们身边溜走。
附:故事《等明天》
有一只小猴子想给自己盖一间房子,瞧!它又是搬木头、又是画图样,可是它干了一会儿就去给小动物们发请柬了,它发给了小松鼠,小松鼠告诉了大象,大象又告诉了长颈鹿,请它们明天一大早到新房子来玩。第二天,太阳升的老高老高,可小猴子还在睡觉,小松鼠推醒它:“小猴小猴,大家来看你的新房子了!那房子在哪儿呢?”小猴说“嗯~等明天就盖好了!”等到了第三天,小青蛙吹起了喇叭,“瞧小松鼠来了、大象来了、长颈鹿也来了,小猴儿小猴儿你的新房在哪儿呢?”“嗯~~等明天再说吧!”。正说着,突然下起了一阵大雨,长颈鹿说“瞧!都下雨了,我才不要看你的房子呢!”长颈鹿走了。大象说:“我也不要看了,我的新衣服都被淋湿了!”说着就走了。小松鼠说:“哼!你骗人,我要去小刺猬家了!”小松鼠也走了。小猴子伤心急了,他说:“等明天我一定要把新房子盖好!”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对时钟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也有了珍惜时间的愿望,从而充满自信地去迎接人生新阶段。我们不仅希望在这一主题中,而且在整个学期中都把珍惜时间教育贯穿始终,让幼儿从小就有良好的时间观念。珍惜时间会让幼儿受益终生。
第7篇、大班社会活动教案:我爱我家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背景 “我爱我家”主要让幼儿感受家的温暖,体验家的温情,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与父母合作,从中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对自己的爱,另一方面也是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幼儿纸盒制作的经验较少,从我班上次制作交通工具的情况来看,幼儿对糊纸盒,改变纸盒造型有一定困难,因此,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更容易体验成功。
活动目标 1.知道房子的基本造型特征,会用语言描述。
2.学会用纸盒制作立体造型的各式房子,充分发挥想象力,提高动手能力。
3.通过谈话,制作、合作,感受家的温暖。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从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来阐述,首先,从认知方面,让幼儿用语言描述房子的造型特征,在制作时更容易把握房子的特征。其次,从技能方面,制作活动显然是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立体造型的制作对幼儿来讲,更是一种尝试,一个挑战。从情感方面,在这次制作活动中由始至终应贯穿一种亲情,通过合作商量来体现,陈鹤琴先生就指出:“幼儿在与人的相互交往与作用中,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重点难点 知道房子的基本造型特征,会用语言描述。
学会用纸盒制作立体造型的各式房子,充分发挥想象力,提高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纸盒
2.白纸、剪刀、浆糊、抹布、笔
3.充分观察各种房子的造型,听过三毛的故事。
4.木偶三毛
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
三毛哭着走进活动室,师:谁来了?小朋友猜一猜,三毛为什么哭呀?
(他没有爸爸没有妈妈,没有饭吃,没有房子住。。。。。。)
师:我们小朋友和三毛比,可幸福多了,有爸爸有妈妈,还有漂亮的房子住。你们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呀?
幼儿自由讲述
导入活动以三毛这个流浪孩子作典型导入,同样是小孩子,一个没有父母,没有房子,而他们却拥有父母和温暖的家,一下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幼儿的同情心,及时切入了主题。
2.基本部分
(1)三毛更难受了,他也想有一个漂亮的家,我们一起来帮忙,好吗?为三毛造一间漂亮房子!
(2)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纸盒,有大也有小,还有白纸、剪刀、浆糊、笔,那么,你想造怎样的房子呢?
幼儿自由讲述。
(3)教师示范一下糊白纸的方法
我们要给房子刷上白粉才漂亮干净,那么,怎样让你的房子也象刷上白粉一样漂亮干净呢?要用白纸把盒子先糊起来。
(4)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商量,一起做,老师提供材料。
这个部分应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创造力,让幼儿有想象的时间,有讲述的时间,但这时最好不要有父母的参与,不要约束幼儿的想象,幼儿的发挥,让成人听听孩子的心声,在制作时能以幼儿的意愿为主,体现幼儿的自主创造。在制作前可以先对材料作一些简单说明,糊白纸是制作中的难点,我以刷白粉作比喻,让幼儿与家长明白,糊上白纸可以让房子看起来更干净。
接下来是合作制作,是幼儿体验与父母合作的愉悦,在这个环节中,应提醒家长尊重幼儿的意愿,作幼儿构思的配合者。
3.结束部分
师:漂亮的房子做好了,我们来给三毛介绍一下你造的房子,好吗?
三毛:谢谢你们,现在我拥有了一个美丽的家园,可是,我还有点不高兴,刚才看到每个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陪着,可是我只有一个人,我心里真伤心。
师:怎么办呢?我们回家想办法,下次再来帮助三毛,好吗?
结束部分体现前后呼应,仍以三毛为主,一方面点评了幼儿的作品,另一方面,使本次活动有了延伸的可能。可以唤起幼儿的同情心,更进一步感受被人照顾的温暖。
4.活动延伸
在活动结束时,老师就以三毛的口吻引出延伸,让幼儿想到父母给予自己的温暖,因此,活动结束后,可以以谈话等方式讲讲父母是如何照顾自己的,自己可以如何帮助三毛,也可以设计其他有关活动,比如“我来当妈妈”“邀请三毛作客”等等,形成网络来延伸。
教学反思 幼儿对同龄人总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因此,用三毛导入,应该可以吸引幼儿的兴趣,而三毛又是个典型,以此作为陪衬,应该可以更好地开展活动,紧紧抓住活动的中心情感。有了成人的参与,幼儿成功的机率也是比较大的,应该说每个幼儿都是能获得成功体验的,但本次活动中最容易出现的不足也就是在亲子合作上,虽说亲子合作提供了合作机会,可以让幼儿充分感受父母的温暖,但由于一些成人观念的陈旧,很容易扼杀幼儿的创造力,变配合者为操控者,如果这样,那就有违本次活动的教育本意了,所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要想成功开展此活动,我们首先要让家长也有所准备,比如开一个家长会,作一份调查交流,让家长转变观念,让家长知道什么是合作者的身份,如何让幼儿体现一个自主性。
第8篇、大班社会我爱爷爷奶奶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讲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为自己做了什么,用感恩的心情去体会、感受他们对自己的爱。
2、了解重阳节是老年人的节日。
3、会用多种方式表达对爷爷奶奶的感谢和爱。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自编小故事:奶奶和小孙女。|
2、画笔、纸。
3、歌曲《感恩的心》。
活动过程: 1、导入: 我们班的小朋友最喜欢听故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奶奶和小孙女”
2、讲故事:“有一位老奶奶,她有一个漂亮又聪明的小孙女,名字叫娇娇,娇娇的爸爸妈妈都在很远的地方上班,很少回来,她就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每天,奶奶都会给娇娇扎上漂亮的辫子,穿上干净又好看的衣服,然后送她去幼儿园,娇娇已经上中班了,可是她不想自己走路,总是让奶奶抱着,奶奶说:“我老了,抱不动你了”,娇娇不听,又哭又闹不去幼儿园,奶奶只好抱她去。
送下娇娇,奶奶赶快回家,因为她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给娇娇洗衣服;打扫房间的卫生,收拾被娇娇扔的到处都是的玩具;去市场买娇娇最爱吃的菜;天冷了,给娇娇缝一床暖和的小被子… 有一天,娇娇在幼儿园等奶奶来接她,可是等了好长时间,小朋友都接走了,奶奶还没来,后来,邻居的阿姨来接娇娇,告诉她奶奶病了。娇娇回到家,看见奶奶躺在床上,不能陪她玩了,也不能给她做好吃的了,娇娇很伤心、她特别希望奶奶快点好起来。后来,奶奶病好了,娇娇也被爸爸妈妈接回去了,爸爸妈妈告诉她,奶奶太累了,年龄大了,不能再照顾娇娇了。可是娇娇非常想奶奶,她经常哭着要找奶奶,她说:我听话,我再也不让奶奶抱了。
3、引导幼儿讨论:娇娇的奶奶是怎样疼爱小孙女的?
娇娇做得对吗?
4、谈话: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怎么爱自己的,都为自己做了什么?(重点说一说生日、节日,老人是怎样帮自己庆祝的)
你是怎么爱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呢?你为他们做了什么事?
他们非常疼爱我们,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我们应该怎么感谢他们呢?
5、简单介绍重阳节,也叫老人节,启发幼儿: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节日到了,你们想怎样帮他们庆祝,让他们过一个开心的节日呢?
6、讨论并启发:送礼物、唱歌、跳舞、陪他们玩、买好吃的、说一句感恩的话等等
7、引导:老师有一个主意,我们现在来画一幅画,把你想送的礼物画下来,回家送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8、指导幼儿绘画(背景音乐——《感恩的心》)
9、展示作品,让幼儿互相欣赏作品。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庆祝节日,利用接孩子的时间,和家长沟通,要求家长配合,适当提醒孩子。
活动反思: 以重阳节为主线,(即平时由老人接送孩子人数居多,老人比较溺爱孩子,孩子在老人面前任性,不知道体谅和关心老人等),设计了这个活动。本活动旨在通过听故事、讲述、绘画、唱歌跳舞等多种形式,让幼儿体会和感受老人对自己的爱和付出,知道感恩,知道怎样关心和爱他们,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谢。活动中,利用了幼儿非常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结合幼儿自身经验自编小故事,幼儿听得非常入神,因为故事里讲的好像就是他自己。听完故事后,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着自己的爷爷奶奶是怎么爱自己的,为自己做了什么事情。
在老师引导下,能够知道爷爷奶奶年龄大了,他们也需要照顾,需要我们为他们做点事情,应该心疼他们,不要象娇娇一样,把奶奶累病了。最后,孩子们用画笔画下了最想送给爷爷奶奶的礼物,有花、水果、玩具、漂亮的衣服、汽车等等。晚上,在家长的配合下,孩子们陪爷爷奶奶度过了一个愉快的节日。活动后,与家长进行了交流,家长纷纷反映,通过这次活动,孩子懂事了很多,有的改掉了一些任性、娇气的习惯,知道心疼人了,这对孩子今后发展也将是一个很好的影响。
第9篇、大班社会我是爸妈小帮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使幼儿知道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培养幼儿初步的责任感。
让幼儿学习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激发幼儿关心、热爱爸爸妈妈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编排情景表演“小华在家里”
幼儿操作材料、教学挂图“我是爸妈的小帮手”。
活动过程:
引导幼儿回忆自己的爸爸妈妈工作和做家务事的情景,激发幼儿为爸爸妈妈做事的愿望。。
启发幼儿谈谈自己的爸爸妈妈是怎么辛辛苦苦劳动的,并思考自己应该怎样为爸爸妈妈分担一些家务。
让幼儿看情景表演“小华在家里”,启发幼儿思考以下问题:
小华是怎样关心爸爸妈妈的?我们可以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
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事要自己做,不让爸爸妈妈操心,还可以帮助他们做一些自己会做的事。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可以协助做的家务事。
引导幼儿回忆自己从事过的劳动内容,如:摆收碗筷、擦桌子、扫地、洗手绢和袜子、叠衣服、拿牛奶、倒垃圾等。
请幼儿把自己帮助爸爸妈妈做的某一件事说给同伴听,让幼儿互相学习。
向幼儿提出帮助爸爸妈妈做事的要求。
要求幼儿回家后先问爸爸妈妈,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妈妈爸爸的小帮手,然后认真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件事,回园后要想老师和小朋友汇报。
让幼儿欣赏儿歌“小帮手”。
反思:
这节课让幼儿渐进明白,理解爸爸妈妈的辛劳和付出,家长备感欣慰。
第10篇、大班社会活动教案:跳绳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跳绳活动,愿意通过不断练习逐步掌握跳绳的技能。
2、能尝试手脚协调地进行跳绳游戏。
3、学习跳绳的方法,理解跳绳时手、腿的动作。
4、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让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
5、培养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
活动准备: 跳绳人手一根、口哨、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热身活动:小青蛙旅游
二、基本部分
1、认识跳绳、明确活动内容 。
2、观察、示范跳绳,观察技巧。
(1)请幼儿尝试跳绳,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
(2)请会跳的幼儿说说自己是怎么跳绳的并示范。
(3)教师示范并讲解跳绳时手、腿的动作要求及时机技巧。
3、幼儿练习跳绳
4、测试、记录幼儿发展情况
(1)情境:小青蛙长大了,鼓励幼儿大胆表现。
(2)分组测试、记录各幼儿发展情况。
三、结束部分
1、自由练习
2、放松活动:拍拍腿,揉揉手臂。
活动反思: 跳绳是我们班在中班第二学期就开始的活动,幼儿现在已经能把甩绳和跳绳的动作连贯在一起。个别新来的幼儿需要指导,我制作了跳绳记录表,让幼儿自己进行记录。
第11篇、大班社会领域有问题自己解决教案
活动目标:
让幼儿独立地想办法,解决活动中产生的小纠纷,小问题。
活动准备:
1、《行为习惯》的电子幻灯
2、老师将《行为习惯》中《怎么办?》中的内容以及班级的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矛盾写成纸条,分成必答题和抢答题两部分。
指导要点:
1、将幼儿分成若干组,开展答题比赛。
2、幼儿选择最感兴趣的话题,来展开讨论。
3、情境表演,每组幼儿选择《行为习惯》中的一项内容,进行表演。
第12篇、大班社会感恩的心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当今社会,由于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很多幼儿只会索取,不懂得回报。而且对家人的付出都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不懂得感恩。我经常看到我们班的幼儿大声训斥父母,长辈有一点事情不顺从自己,甚至还对他们拳打脚踢。《纲要》中要求:“幼儿要爱父母,爱老师,爱家乡,爱社会,爱祖国”。我觉得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石,孩子们只有爱父母才会爱祖国,才会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格,为了激发孩子们爱的情感,懂得感恩,我便生成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多种活动,让幼儿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他们爱的无私和伟大。
2、在感受被爱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关心、孝敬父母,激发幼儿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的情感。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并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5、愿意与父母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父母之爱
活动难点:懂得如何孝敬父母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向父母了解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付出的辛苦。与家长共同收集有关公益活动的资料(如四川地震社会各界捐款、救人等资料)。
2、物资准备:动画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关于家长照顾孩子的课件,公益广告《给妈妈洗脚》,歌曲《感恩的心》。四川地震有关画面(捐款、救人场面等)。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动画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导入。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动画歌曲,请你们认真看,仔细听,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播放动画歌曲)
提问:
动画中都有谁?歌曲里唱了什么?
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教师小结:小乌鸦是乌鸦妈妈辛辛苦苦抚养大的,现在妈妈老了,小乌鸦在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那我们的爸爸妈妈是怎样把我们抚养大的呢?
二、看课件。了解爸爸妈妈是如何把自己抚养长大的。
画面一:家人给宝宝喂饭。
画面二:家人给宝宝洗澡。
画面三:家人给宝宝穿衣服。
画面四:爸爸带宝宝去动物园玩。
画面五:妈妈教宝宝学走路。
画面六:一家人去郊游。
画面七:妈妈带孩子学习滑旱冰。
提问:
1、朋友们刚才我们看到了爸爸、妈妈为宝宝做了哪些事?你们的爸爸妈妈为你们做过哪些事情呢?
2、他们为你们付出这么多的辛苦,小朋友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其实爸爸妈妈为了小朋友的健康也付出了很
多心血,特别是你们生病的时候,他们是怎样照顾你们的呢?
三、了解自己生病时爸爸、妈妈的做法和心情。
1、教师请个别幼儿讲述。
2、请一名家长讲述。(现场请家长讲述)
今天,老师特意请来了一名小朋友的妈妈来到这里,现在我们掌声欢迎这位妈妈到前面来就坐。
(家长讲述见附件)。
教师:小朋友们,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感谢这位妈妈给我们带来这么感人的故事!
提问:
1、这位小朋友生病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心里感到怎么样?
2、当针扎到孩子的脸上的时候,孩子大声哭了,爸爸和妈妈怎么样了?
3、为什么爸爸、妈妈也跟着掉眼泪呢?
4、听了这个故事以后,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呢?
教师:既然我们都知道了爸爸、妈妈是这么的爱我们,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幼儿自由讲述)
四:懂得应该如何尊重他人、孝敬长辈。
1、幼儿之间互相捶背。
幼儿站成一横排,全体向右转,后面的小朋友给前面的小朋友捶背,再反方向转过来,后面的小朋友给前面的小朋友捶背。
提问:
a、刚才别人帮助你捶背的时候你心里感到怎么样?
b、你帮助别人捶背的时候你心里感到怎么样?
教师:既然互相帮助是那么的快乐,以后我们就应该多关心、尊重、和帮助他人,这样做别人快乐我们也会快乐。
2、教育幼儿孝敬长辈。
观看公益广告《给妈妈洗脚》
提问:画面上的小朋友和他的妈妈在干什么?
教师小结: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希望小朋友们都能成为孝敬老人的好孩子。
教师:其实除了爸爸妈妈以外,还有很多人都非常关心和爱护我们,知道他们是谁吗?
五、感受来自社会的爱与被爱,激发幼儿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教师启发幼儿:
(1)、我们生活的环境干净整洁,是谁的功劳呢?
(2)、我们每天都能吃到营养美味的食品,是谁的功劳呢?
(3)、前几天我国四川省发生了特大自然灾害,你们知道是什么事情吗?幼儿讲述。
(4)、看课件(灾区救援等画面)
提问:
1、灾情发生后,灾区变成了什么样?你的心情怎样?在这件事情上有什么让你感动的地方?你想为灾区的人们做哪些事情?
2、你在电视上或是幼儿园里了解到人们都为灾区做了什么?
3、灾区的人们会对帮助他们的人说什么呢?你想对灾区的人们说什么?
4、请小朋友对所有关心过我们的人说一句话。
教师小结: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爸爸、妈妈把我们养育大;感谢亲人对我们的关心;感谢所有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们;感谢祖国给了我们这么好的生活环境!
六、幼儿表演手语《感恩的心》。
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请小朋友创编表演。教师播放音乐《感恩的心》,教师与幼儿共同随音乐表演。
活动反思: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为让幼儿懂得。为使感恩活动融入幼儿园生活,使感恩深入幼儿的内心深处,植入幼儿心田,作为即将毕业的大班孩子,想通过此次社会活动:《感恩的心》,引导幼儿体会父母、老师、同伴及周边所有人对自己的爱,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快乐生活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加深孩子对爱的理解,同时,也要教育幼儿学会把自己的爱积极的反馈给别人。培养孩子拥有一颗知恩、惜恩、感恩、报恩之心。
第13篇、大班社会我们爱集体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为班级做力所能及的事,养成爱集体的良好行为。
2、增强团结、合作的意识,有初步的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
活动准备:
1、准备简单的劳动工具。
2、师幼共同创设"我们爱班级"专栏。
活动过程:
1、讨论:我能为班级做什么事?(修补图书、擦桌椅、管理自然角、收拾玩具等)
2、幼儿分组协商并分工做劳动前的准备工作。
3、分享活动。交流自己是如何分工劳动的,做的如何,分别参观劳动成果,体验为集体共同劳动的乐趣。
4、布置"我们爱班级"的专栏。幼儿将自己为班级做的好事记录下来,贴在专栏里,向家长和小朋友几少自己为班级做的好事,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活动反思:
一个班集体就应像家庭一样温暖,这个大家庭中用亲情、友情使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学生作为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要爱这个集体,要以实际行动为集体争光,添彩!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结合开展“班风、学风”作为主线的系列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14篇、大班社会活动我们会等待反思
活动反思:
该活动方案的动画素材来自于中央少儿频道的动画片《花园宝宝》,在原来的动画片里,"小点点等小豆豆一家来野餐"这个情景非常符合我们课题组 "学会等待"的主题。经过课题组讨论决定,把它只剪切成开头和结尾两段,这样既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又不会使整个活动过分拖沓。
试教前,为了了解本班幼儿在生活中的等待经验,得到很多可以在活动中预设好的回答,我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但当我问起"等待的过程中可以做哪些事情"时,孩子们却一时答不上来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说不知道。如果活动就此僵住,那下面的环节还怎么进行呢?因此,为了拓宽幼儿的思维,我开始启发道:"平时在家里你喜欢做的事情有哪些呢?其中哪些事情适合等待的时候去做?
"这里我虽然换了一种提问的方式,却更加贴近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的思路被打开了,回答也渐渐踊跃起来。看来,试教前不仅要准备好相关的教具,还要熟悉幼儿相关的经验。如果经验准备不足,就会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这一点至关重要,能够为下面环节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这节课只准备了两天时间,但是经过课题组老师的帮助和我的精心准备,活动的效果还是令人比较满意的。由于本活动的情景来自于生活,这样就要求教师善于把握生活中的点滴,并用生活化的语言对幼儿各种各样等待方式进行总结、概括。活动中,幼儿给出了一些很有趣的答案,如:"装潢房子需要等待。""堵车需要等待。""世博会排队的时候搭个帐篷睡会觉。"等等,可遗憾的是我没有好好重视和肯定,而是很快地一语带过,使整个环节进行得稍显仓促,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也没有被调动起来,这可能与我教学经验的不足有很大关系。今后我将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不断反思教学中的失误,努力弥补这一缺憾。活动评析本次活动目标明确,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选择了幼儿熟悉感兴趣的内容,活动中幼儿积极性较高,懂得了在家、在园、在公共场所等待的重要性和可以等待的方法。活动形式多样,教师将幼儿喜爱的动画片花园宝宝制作成PPT课件,并采用分组绘画讨论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认同等待行为,学会在游戏中等待,体验等待带来的满足和快乐。
活动过程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紧凑,各个环节过渡自然,逐步递进。作为年轻的宋老师,她能轻松自如的组织好各个活动环节,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灵活的应对幼儿的回答,针对问题启发引导,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这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同时,通过活动的实施,也使我们深深体会到:
1、社会教育的活动应提供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要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应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来促进幼儿良好社会品质的形成。
2、多种多样的等待在生活中必不可少,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教育资源,让幼儿学会从自身做起,真正的做一个讲文明,守规则的好宝宝。
第15篇、大班社会神奇的条形码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条形码,感知条形码在超市中的广泛应用.
2.能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和购买物品的活动,用完整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了解条形码的特点.
活动准备
1.老师提前与超市联系,请工作人员为幼儿介绍条形码在他们工作中的应用,请每位家长为幼儿准备5元人民币.
2.图书,衣服,书包,杯子,药瓶,相框,化妆品盒等有条形码的物品每人一件.
活动过程
1.说一说,我知道的条形码.
----老师出示一本图书,引导幼儿看条形码,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些黑黑白白的条条是什么吗?还有哪些物品上有这样的条条呢?
----老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后简单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条形码的知识.
----老师告诉幼儿条形码是由粗细不等的直线和阿拉伯数字组成的,并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条形码.
2.比一比:感知条形码的特点.
----老师出示衣服,书包,杯子,药瓶,相框,化妆品盒等有条形码的物品,请幼儿仔细观察:这些物品上的条形码是什么样子的?
--师幼讨论:这些物品上的条形码一样吗?为什么?
3.听一听:了解条形码在超市的应用.
----老师带领幼儿到附近的超市参观.
----请超市工作人员为幼儿讲解条形码在超市的应用:在超市买东西时有了条形码,就只需将商品的条形码在感应器前晃动一下,就可以查出物品的价格子条形码就像物品的身份证,不同的物品条形码也是不同的.
4.试一试:我去超市买东西.
----老师提醒幼儿所买的物品不能超过自己所拿人民币的面值.
----让幼儿自己选择需要的物品,结账后到超市的出口处集合.
----回幼儿园,老师组织幼儿共同讨论各自所买的东西,观察上面的条形码.
活动建议与提示
1.如超市离幼儿园较远,第三环节"了解条形码在超市的应用"也可不去超市现场,改为播放老师事先采访超市收银员的视频代替;第四环节"我去超市买东西"可不在本次活动进行,改为让家长自由带孩子去超市购物.
2.引导幼儿继续关注、比较不同物品上的不同条码。
3.建议家长和孩子一搜集体条形码在其他行业应用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一起了解条形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仓库管理条形码系统、工业产品中的应用、办公自动化条形码。
活动反思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最直接的体验中学习,在动手中去发现。
第16篇、大班社会献爱心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每年5月第三个星期日是助残日。
2.了解残疾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
3.学习关心弱者和有困难的人,具有同情心。
活动准备:
请幼儿向家长了解、收集有关残疾人顽强拼搏的事迹。
准备学习包《献爱心》
指导要点:
1.导入:
?向幼儿介绍助残日。提问:你们知道哪天是助残日?哪些人是残疾人?
?通过观看图片,请幼儿思考:这些人与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失明、聋哑、肢残等)2.活动开始:
?体验身体残疾所带来的不便。
(1)蒙住双眼。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得出结论:盲人的世界一片黑暗,极不方便。
(2)堵住耳朵。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得出结论:聋哑人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非常痛苦。
(3)尝试用一只手做事,一条腿踢球、跳远等,得出结论:无论身体哪个地方残废,都是很痛苦的事。
?交流活动。
1.你了解到哪些关于残疾人克服困难,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的事?
2.你与家人曾经帮助过残疾人吗?是怎样帮助的?
?小组制定帮助计划,遇到残疾人,你想怎样帮助他?我们可以为他做什么?
?全班交流帮助计划。
活动反思:
本活动,以《纲要》为指导,借鉴做中学思想,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感知到体验到情感的升华,最后发出行动。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的学习。
第17篇、大班社会活动特别的名字,特别的我反思
活动反思:
在之前这个活动中就我请孩子照照镜子,仔细观察五官,并说说五官、头发等特别之处,再跟同伴比较在外貌上的不同,因此孩子在作画之前还是能做到心里有底的。在活动中我们先欣赏原大班孩子的"大头像",围绕"特别"进行突破让孩子欣赏,以此让幼儿寻找灵感。
然后,我和孩子一起讲讲自己特别的地方。刚开始,孩子们讲不出所以来,于是,老师慢慢引导:娃娃的眼睛很漂亮,大大的,睫毛长长的,我一下就记住了;戚潘玙的两颗大门牙不见了:曹汀兰的牙齿有蛀洞,分得有些开;…在师幼共同描述中孩子找到了自己特别之处:或头发或嘴唇。孩子们这次的作品效果很不错,几乎每个孩子的画面都很丰满,每个人物都是大大地占了画面的主体部位,比他们之前的画有了明显的进步,人人都把自己特别的地方描绘得相当生动:曹汀兰嘴里缺失的两颗门牙;娄寓斐的两条长马尾;戈俊杰胖胖的脸蛋;张鑫皱着眉、瘪着嘴的神情……一幅幅"特别的我"栩栩如生。
在这个活动中,我觉得每个孩子的画都有他们自己的特色,现在最重要的不是教他们如何画,而是鼓励他们大胆画。他们只有敢画了,才能爱画,才能画得好,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信心。当孩子们有了自信,也许你会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是一名小画家。
第18篇、大班社会活动多出来怎么办?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体验,关注别人的感受,学习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2、尝试通过协商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照相机,不同幼儿体验后表达感受的照片。
2、经验准备:幼儿成为"多出来的那个人"的活动经历。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尝试按不同方法排队,感受成为"多出来的那个人"的心情。
(1)将全体幼儿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幼儿分别按不同指令进行排队,使幼儿体验到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那个多余的人。
(2)教师宣布排队结果,并把每次排队多出来的小朋友的表情抓拍下来。
2、集体分享"成为多出来的那个人"的感受。
请幼儿观察现场照片,并引发以下讨论。
(1)提问:这些小朋友的感受是什么?
(2)现场采访被抓拍到的幼儿,提问:当宣布你是"多出来的那个人"时,你有什么感受?现在你成为多的那个人了,如果让你停止游戏去休息,你心里会怎么想?
(3)提问:"如果你是多出来的那个人时,你有什么感受?"请幼儿自由结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小结:在"成为多出来的那个人"时,小朋友心里都很难过、很伤心,害怕不能参加游戏,每个小朋友都想和大家一起玩游戏。
3、结伴讨论"现在该怎么办?"
小结:刚才有小朋友提出可以让多出来的那个小朋友去当裁判,那现在我们就玩一个游戏,请"多出来的那个人"去当裁判,试试当裁判的感受,你是否愿意当裁判?
4、玩"镜子"游戏,体验当裁判的感受。
(1)提出游戏要求,请多出来的幼儿当裁判,组织幼儿游戏。
(2)游戏后提问:"你当裁判有什么感受?" "如果让你选,你愿意当裁判还是和小朋友做游戏呢?"
5、集中分享、梳理幼儿的感受,引导幼儿移情。
(1)提问:"咱们在刚开始多出一个人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说让他停止游戏,或去干别的事情合适吗?"
(2)提问:"有的小朋友喜欢当裁判,有的小朋友不喜欢当裁判。那咱们让不想当裁判的小朋友去当裁判,他会是什么感受?"
(3)提问:"我们应怎样解决问题?"
引导幼儿发现以前想的主意忽略了别人的感受,今后决定一件事时,要考虑到别人的想法与感受。
6、再次讨论:多出来的人还能怎么办?
提醒幼儿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在充分听取幼儿意见的基础上,帮助幼儿梳理出几种方法。
小结:小朋友说得很好,出现问题,我们要协商解决,看看用什么方法解决最好,能使大家都高兴、都满意,又都参加了活动。
7、协商解决问题。
(1)提问:"平时和小朋友做游戏的时候,你觉得有哪些问题你解决不了?"鼓励幼儿充分发表意见。
(2)引导幼儿相互讨论怎么处理好这些问题,提醒幼儿要考虑他们感受。
活动反思:
这一活动的另一个价值点在于:它来自幼儿的真实生活,是孩子的真问题。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特点就是生活化、日常化、自然化。本次活动中,“多出一个人”的问题情景并不是教师预设的,而是自然生成的。活动中的社会性目标和实施策略则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因此活动中要解决的社会性问题更多的是来源于孩子的需要。孩子们是围绕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自由而又有针对性的探索,是一个有趣而又有意义的活动。老师不止一次地创设情景:“如果你是多出来的那个人你会有什么感受?”“如果让你当裁判,你会有什么想法”?“如果让不愿意当裁判的人去当裁判,他会怎么想?”……让孩子们反复感受、体验,逐渐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要顾及他人的感受等,从而逐步渗透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
第19篇、大班社会教案:竞选主持人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竞选主持人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在“我们自己庆新年”的主题活动中,当幼儿将新年联欢会场布置好且节目准备得差不多时,他们自然想到了一个问题——“谁来当联欢会的主持人?”
经过热烈的讨论,幼儿想出了“竞选”的方法来决定主持人。“竞选”对于大班孩子来说,还是第一次。为了让每个幼儿体验竞选,给幼儿提供一个公平竞争及发展的空问,给不爱表现的幼儿一个锻炼的机会,给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我们的主题活动“竞选主持人”就产生了。
活动目标:
1、学会正确看待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
2、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
3、敢于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
4、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亲子一对一或多对一了解什么是演讲。
2、亲子共同准备演讲稿。
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让个性不同、能力不同幼儿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难点:如何调整幼儿竞选失败后的心态。
活动过程:
1、发布“好消息”。
(1)在了解什么是演讲以及亲子共同准备演讲稿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让全班小朋友都知道“竞选主持人”这件事,由此引出画海报。
教师:怎样才能让小朋友知道“竞选主持人”活动呢?
幼儿:我们去跟全班小朋友说一下。
教师:要是小朋友忘记了怎么办?
幼儿:有的小朋友可爱忘事了,光说一下不行? 孩子们好一会儿没说话。
教师:我们上次演节水童话剧“溪水生气了”是怎么让大家知道这个消息的呢?
幼儿:噢,我想起来了!画海报!
“幼儿:对,这个主意好,我们把海报贴在门口,小朋友老看就不会忘记了! 昕航的主意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2)引导幼儿自主设计海报,可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如构思海报词的语言组、负责装饰的美工组等。
(3)师幼合作将海报张贴在班级最显眼的位置。
2、讨论主持人条件。
引导幼儿分组讨论并整理出竞选主持人条件。
(1)站在台上勇敢地说话,声音洪亮。
(2)眼睛必须看着观众,表情自然。
(3)站姿大方,不能有小动作。
(4)演讲要流畅,不能磕磕巴巴。
将主持人条件和“好消息”海报并列贴在一起。
3、竞选演讲。
(1)在老师准备好的“竞选主持人签名单”上签名。
(2)教师聘请能识字的幼儿做“竞选演讲”的主持人,并提前与他简单交流主持的有关程序。
(3)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才能做文明观众,如何对照全班认可的“主持人条件”观看演讲。
(4)参加竞选的幼儿按照“主持人条件”轮流上场演讲。
竞选开始,孩子们一个接一个纷纷上场,他们许多人按照“主持人条件”,做到了声音洪亮、说话连贯、站姿大方,他们的表现让人感动:顾冉星像是换了一个人,一改“平时那种一站起来发言就拉衣角,说话犹犹豫豫”的状态,今天说话连贯、声音洪亮、站姿大方,还加上手势动作(唯一加动作的小朋友);姜瀚的演讲不仅完全符合“主持人条件”,
而且他的演讲稿写得非常精彩,其中一段写出了他的优势:“我想我还算大方,说话声音也洪亮,而且我还认识很多字,万一忘词主持不下去了,还可以自己看看节目单,不至于主持不下去。你们说对吗?……”李兆丰很有主见,不愿意用妈妈写的演讲稿,讲的全是自己创作的,“我是李兆丰,很高兴参加主持人竞选,为了和大家分享快乐,我很有信心把快
乐留给大家,请小朋友们投我宝贵的一票吧,谢谢。”既简单又有说服力;还有小朋友的演讲稿干脆就是新年联欢会的开场白,也很精彩;平时见人不敢说话的田淼、柯海涅也勇敢地站在了演讲台上;还有4位小朋友被演讲幼儿的精彩演讲所打动,上台进行了“即兴演讲”,其中郭晓艽和妈妈一起准备了演讲稿,在签名时又打了退堂鼓,这时真正被小朋
友的精彩表现所感染,勇敢地站在了演讲台上,并且表现非常出色……
4、投票决定主持人。
参加演讲的幼儿一共有20人,其余幼儿来投票;每一个参加投票的幼儿手里有一枝花,同意谁,就将花送给谁。第一轮按得票评出了3名幼儿,没有得到花的幼儿被淘汰,还剩下十来名幼儿。我们决定进行第二轮投票,这一轮还要产生四名主持人。“怎样能顺利地产生后四位主持人呢?”此时我想到了“拉票”,于是,幼儿开始“拉票”了。
第二轮又选出了5名幼儿,第7名有两名幼儿,顾冉星和陶陶;只好进行第三轮,在他们俩中间选出一位,结果,顾冉星以28:11的绝对优势胜出。
评选完毕,我分别组织当选与落选幼儿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此过程中,观众一直表现很出色,他们能认真观看竞选人的演讲,积极参加竞选投票活动,并且能根据“竞选主持人条件”来评价竞选人的表现,吴暇说:“李舒琪(第一轮即被选上)声音洪亮,站姿很好,没有小动作。”家明说:“李兆丰声音大、没有磕巴,表情也好。”……
后记:在新年联欢会上,南竞选产生的7位主持人表现相当出色,成功地主持了他们自己筹划、组织的新年联欢会,老师只是充当了服务者、支持者的角色。
个人反思:
教师顺应幼儿感兴趣的主题活动“我们自己庆新年”的自然进展需要——“新年联欢会谁来主持节目”,引导幼儿对“竞选演讲”发生兴趣,从而产生本次主题活动,满足了幼儿的需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热情。
活动中,教师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来体验;在“竞选演讲”后,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给幼儿们创设了一个“诉说”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尽情地表达出来;并注意根据幼儿的反应和事情的发展,随时调整活动方式,无论是情境体验、还是讨论、表演,都为幼儿搭建了自主学习、积
极参与、大胆尝试(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第一次进行“拉票宣言”)的平台,让幼儿的兴趣始终积聚在这个主题上,愿意继续深入、广泛地探索,尽可能地挖掘幼儿的潜力,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还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绘画、言语等)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感受,从不同角度展示学习成果,总结获得的经验。
另外教师还充分利用了家长资源,发挥家长“一对一或多对一”的优势作用,让家长积极鼓励、支持幼儿参加活动,并与幼儿共同准备演讲稿,这是活动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不过,“正确地看待自己,客观地评价别人”这种心态,不可能通过一两次的活动就能形成,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日后不断地开展多种活动,让幼儿体验、逐渐形成。
主要内容:
观点一:教师在“如何帮助幼儿面对竞争”有所思考,关注幼儿的情感,难能可贵。
这样的竞选投票虽然觉得有些残忍,虽然落选的许多幼儿真得表现很棒,尤其是对于参加第三轮选举二选一落选的陶陶来说,更是如此,只是因为名额有限而落选,你有没有想过“干脆再增加一个主持人算了”?
1、从表面看是有些残忍,但反过来一想,承受挫折的能力对于幼儿是十分重要的,适当的挫折教育有助于幼儿上学后适应新的环境,尤其是对他(她)今后走上社会面对失败和不幸不至于不堪一击,只有能够承受失败的人,才有机会成功。
2、在开展活动时,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度”。对于陶陶,她当时确实不太开心,所以,后面还是应给予一些“软着陆”。比方说与家长沟通,回家后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以及在接下来的新年联欢会上老师也给她一个表现的机会,这样使陶陶能看到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评价自己。
观点二:教师关注“观众”的发展,体现对全体幼儿的关注。
在竞选活动过程中,对于参与竞选的幼儿,其发展似乎很显然,而作为“观众”的那部分幼儿我们如何关注他们的发展呢?这一点恐怕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育技能。而张老师在活动中又是怎么做的呢?
张老师在促进参加竞选幼儿发展的同时,还非常重视“观众”能力的培养,如竞选前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才能做文明观众,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在过程中幼儿能对照“主持人条件”观看演讲,他们的观察能力、倾听能力、评价能力等因此得到了提高……
观点三: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通过竞选主持人这个活动,调动孩子们积极健康的情感,环节中凸显语言表达能力,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彰显个性,促进发展。
2、注重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这是幼儿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在幼儿的竞争与合作中充分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这对幼儿的发展将终生受益。
3、5,6岁是儿童语言表达www.qinzibuy.com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他们不但能系统地叙述生活中的见闻,而且能生动有感情地描述事物,张老师通过竞选主持人这个活动,为幼儿搭建了发展的平台。幼儿非常喜欢这种富有挑战性的活动,通过竞选活动,也充分地展示了幼儿的发展水平。
观点四:活动中注重家园共育。
1、这个活动发挥家长“一对一或多对一”的优势作用,发挥家长的优势,鼓励家长并与幼儿共同准备演讲稿,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体现了家长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角色,教育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激发父母教育的潜能,只有家同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2、家长资源的充分调动是这个活动的亮点,活动以点带面,不仅带动了孩子的发展,而且使家长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教育,形成了家家总动员,是一个丰富而饱满的家园一体主题活动。竞选活动作为有效的载体,指向幼儿的全面发展。活动用体验的方式引导幼儿正确的评价自己、评价他人,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这一点值得大家借鉴和学习。
综合评析:
1、对活动的评析:
(1)“竞选主持人”作为“我们自己庆新年”的主题活动中自然生成的一个活动,从“谁来当联欢会的主持人”引发而来。教师抓住教育契机,根据大班幼儿“希望被同伴接纳”的年龄特点,为幼儿创设平等、竞争的氛围,让他们积极展示自己,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并在过程中使得每个幼儿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尊和自信。
(2)活动中教师非常重视培养幼儿文明行为规则意识,并在竞选后对没有选上的幼儿进行情感疏导,足见教师工作的细腻。教师适时机的指导,为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奠定基础。
2、对反思过程的评析:
教师的个人反思与小组合作反思对活动由来、活动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剖析,特别在小组合作反思中,专业引领者提出了发展教师反思力的问题:如何帮助幼儿面对竞争?如何关注“观众”的发展?等等,激发了教师的思辨能力,使教师能从高位审视活动。可见小组合作反思中适宜的问题,决定着教研的深度和教研的质量。此次教研问题意识强,观点鲜明,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第20篇、大班社会活动:“大带小”制作彩米
幼儿园大班社会实践活动: “大带小”制作彩米
设计意图:
“制作彩米”这一活动内容来源于我班生成活动《多彩世界》中一个亲子制作项目。孩子们告诉我说:他们在“智慧树”节目中学会了制作彩米的方法,随之,他们陆续带来了和爸爸妈妈共同制作的彩米。陈列在区角中的色彩缤纷的彩米吸引了全班孩子的注意力。最早学会彩米制作的孩子率先在教师里担任起了小老师,教老师和伙伴们制作彩米。几天后,孩子们提议:要教中班的弟弟妹妹制作。他们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做准备:设计制作图、自制图书;和老师一起布置彩米展示厅;商量教弟弟妹妹制作彩米的方法等等。
今天进行的这一集体活动,只是系列生成活动中的一个片断。我选择这一活动,基于两个原因:1它能体现孩子的主体性价值:活动内容源自孩子的兴趣,由孩子主动提出设想、主动参与准备、孩子在活动中能有自己的想法;并能为实现自己预设的目标勇于实践;2有助于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品质:关心弟弟妹妹的情感态度;为实现“教会”弟弟妹妹做彩米而采取相应策略的能力,如:示范、讲解、向不同对象学习等。
“大带小”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方式,我班已扎扎实实开展了两年的实践探索。它最大的功效在于能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首先,它能解决班级授课制及独生子女家庭所带来的幼儿交往局限性的问题;其次,能增强幼儿社会适应性,形成良好的社会态度、情感,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和社会化发展;再次,它顺应了幼儿发展不平衡性的特点,使群体发展中的低层次者及个体发展中的弱项,在更多、更丰富的活动环境中,寻求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依托性、支持性环境,促进其发展;最后,它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程的开发、实施和研究的能力。
我们不可能仅通过本次活动全面体现“大带小”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同时,由于参与本次活动的孩子们尝试“大带小”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还不是很多(借班活动),因此在活动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问题,我将与大家一起探讨和交流。
活动目标:
乐意参加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共同享受合作的快乐。
能运用以往积累的经验,以适当的方式教弟弟妹妹制作彩米(大班);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哥哥姐姐的指导下学会制作彩米(中班)。
遇到困难能主动设法解决。
合作班级:大班、中班
活动准备:布置彩米展示台;自制制作图、图书;
制作材料:彩纸、喷壶、塑料盒、筷子、抹布、垃圾桶;
数码相机、电视机、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1、带领弟弟妹妹欣赏彩米成品。
(这一环节调动起大班孩子的参与热情。他们在带着弟弟妹妹欣赏自己的彩米作品时,会主动向弟弟妹妹提问:彩米像什么?彩米是怎么做成的?还会让弟弟妹妹摸一摸、闻一闻。中班孩子会很好奇,他们急于想了解彩米的制作方法。)
2、介绍今天的活动内容。
“今天我们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教弟弟妹妹制作彩米。”
(引导孩子明确活动目标:下面所进行的每一个活动环节都是为“教”会弟弟妹妹服务。)
3、哥哥姐姐用自制的制作图和自制图书为弟弟妹妹讲解制作方法。
“谁来做个小老师,用咱们设计的制作图向弟弟妹妹介绍一下制作彩米的方法?”
“除了制作图,我们还为弟弟妹妹设计了小图书,谁来教弟弟妹妹看书学本领?”
(制作图、图书是用不同的方式完成的:制作图是由六个孩子共同设计完成,而图书是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制作经验,以及如何“教”弟弟妹妹尽快学会本领作为目标自行设计的。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孩子的能力差异,给予其相当的自我展示、实现自我的空间。)
(这一活动环节最初是由孩子们提出的,他们觉得应该像老师一样先为弟弟妹妹讲解,然后再带他们学本领。我们可以从体会到:大班孩子能主动地将自己从老师那里习的教学方式用于自己的“教学”。教师及时满足了幼儿这一心理需求。)
“你觉得在教弟弟妹妹制作彩米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
(从大班孩子自身来说,他们存在能力差异:语言表达能力、动作示范、处理意外情况能力;弟弟妹妹的能力也存在差异:语言理解能力、动作模仿、合作能力。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活动的顺利进行。大班孩子这样说:弟弟妹妹不想跟我学本领怎么办?他们不会用电吹风;等等。)
“没关系,相信你们会有解决困难的好办法的!”
(教师没有告诉孩子们解决困难的方法,而是希望他们在实践中尝试解决。教师的关注点是孩子解决困难的能力。)
4、第一次“教”弟弟妹妹制作。
教师留意孩子的指导方式,及时摄制下幼儿活动的典型性场面,用以点评、指导。
“老师把咱们刚才教弟弟妹妹做彩米的事拍了下来,咱们一起来看看。”(随着镜头,一对对姐弟、姐妹、兄弟上前)“来,首先仍让大家认识一下你们。请哥哥(姐姐)说说,你是怎么教弟弟(妹妹)学习本领的?”
(不同的孩子所运用的指导方式是不同的,如:示范讲解型——边讲解,边示范,弟弟(妹妹)在一旁观看;手把手教型——让弟弟(妹妹)一步一步跟自己学;放手型——弟弟妹妹主动要求自己干,就让他干,自己在一旁做语言提示。)
(大班孩子如何根据弟弟妹妹的要求及学习能力的差异来确定自己的指导方式是个关键。教师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哪一种指导方式是正确的,而是让孩子相互学习,明确有不同的指导方式,自己考虑哪一种方式适用。)
(教师的关注点还应放在大班孩子如何对待弟弟妹妹的“过错”:弟弟妹妹加了太多的水怎么办?水洒了一桌怎么办?弟弟妹妹手脏了怎么办?孩子关心弟弟妹妹情感态度的培养是与具体事件、特定环境相联系的,教师通过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是如何对待弟弟妹妹的“过措”,让孩子懂得真正的“大”对“小”的关心、宽容。那么在以后的经历中,孩子会迁移和运用。)
你在教弟弟妹妹学本领的时候于到了哪些困难?你是怎么做的?
(这是对活动开始前一个问题的反馈。孩子们先前的疑问都顺利解决了。但是他们又遇到了新问题:为什么弟弟妹妹的彩米颜色那么淡?为什么有些米没有染上颜色?为什么有些弟弟妹妹还没有学会本领?)
“我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教弟弟妹妹制作彩米,弟弟妹妹有没有真正学会这个本领呢?”
5、第二次“教”弟弟妹妹制作。
(教师关注孩子们是如何解决刚才所说的一些困难的:他们有的向同伴请教;有的根据自己的想法多放些彩纸,让颜色变深;有的利用图片和图书再向弟弟妹妹讲解一次制作步骤,以便弟弟妹妹学会。)
共同关注孩子们的新发现。
(不少孩子和弟弟妹妹用不同颜色的彩纸制作出了咖啡色、橙色、绿色的彩米。大班孩子根据以往积累的经验进行大胆的设想尝试,他们告诉弟弟妹妹用什么颜色的色纸会变出什么颜色,中班孩子的兴趣又一次被调动起来。)
6、共同欣赏制作成果。
“为什么有些弟弟妹妹没有学会?”
(给“失败者”一次反思的机会。若是弟弟妹妹不愿意和你一起活动,你可以先和弟弟妹妹做好朋友,和他一起散步、看电影、品尝水果,让弟弟妹妹信任你,喜欢你。若是弟弟妹妹本领没有学好,你可以请教老师和同伴,看看你“教”的方法对不对。)
讨论新问题,“怎么会做出咖啡色的(绿色的)彩米?”(颜色的混合会发生变化)
(我们不难看出,两次的“教”的过程教师分别确立了不同的关注重点。第一次教师注重让孩子相互学习不同的指导方式,第二次注重反思和新发现。)
小结:今天大家都特别快乐,为什么?
(哥哥姐姐因为“教会”了弟弟妹妹新本领快乐;弟弟妹妹因为在哥哥姐姐帮助下学会本领高兴。老师则因为大家的新发现而欣喜。)
7、带弟弟妹妹收拾场地。
(“大带小”不仅仅是一种集体教学活动方式,它的教育目标更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与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