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20篇

日期:2021-02-03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2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20篇

第1篇、大班数学猜猜你是几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排除的方法学习寻找缺失的数字。
  2.熟悉游戏的玩法并遵守游规则。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0把椅子(椅背上有1-10的数字),头饰(数字1-10)。

  活动过程:
  1.引出游戏--捉迷藏,并介绍游戏规则。
  (1)出示头饰,认认头饰上的数字,引出游戏--捉迷藏。
  师:"今天,朱老师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礼物--'花'。你们看,这些花上还藏着数字呢。咦,都有哪些数字呢?"(反过来,花朝下,一一出示花。)
  (2)介绍游戏规则。
  示范戴一顶帽子:"花儿戴在头上,就是一顶数字帽子了。你们想不想和数字帽子玩捉迷藏的游戏呢?好,那你们可要听清楚游戏规则:1.不能偷看自己的数字;2.不能说出别人的数字。明白吗?"
  析:礼物"数字花"变为"数字帽子"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他们对捉迷藏的游戏充满了期待。
  2.游戏一:根据少1或者多1的关系,寻找缺失的数字。
  (1)利用数字10、9的头饰和两名幼儿做游戏,交流用什么方法猜数字的。
  师:"好,那我们先请2个小朋友来玩游戏。先看看这两个数字是几?(9、10)它1两谁大谁小?哪两个小朋友先来?每人一顶帽子,请你猜出自己的数字后,赶紧坐到自己的位置。"(贴有相应数字的位置。)
  师:谁来介绍一下猜数字的方法?
  师小结:"要知道自己的数字,先要观察同伴的数字,缺少的那个就是自己的数字。"
  析:游戏初始,幼儿要明确游戏规则及玩法,再先观察同伴的数字是几,继而推理出缺少的数字才是自己的。
  (2)和数字6、7、8做游戏,并验证方法。
  师:"很好!现在,请3个小朋友过来做游戏了。看看是哪三个数字?(6、7、8)有谁知道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秘密?(一个比一个多一:相邻数;多一和少一。)这么多秘密,我们记住它。我们还要记住游戏的规则!看谁坐得又快又对。开始!
  师:你为什么坐8 ?" (因为他们是6、7,所以,我就是8。)
  析:幼儿通过相邻数和数之间多一少一的逻辑关系,记住了是哪几个数。然后经过观察、思考。寻找出属于自己的那个数一一缺失的数字。
  (3)利用数字1-5做游戏。
  师:"刚才呀,9、10、6、7、8、都玩过了,还有几个数字没玩过?(1、2、3、4、5)嗯,对了。那刚才没玩过的,都上来。"
  师:"有人坐错了吗?为什么?"
  析:幼儿玩过前面五个数字后,已经渐渐掌握了游戏的方法了,也猜测出还剩下的是哪5个数,这次没玩过的幼儿都勇敢地表示要加入游戏,而且显得自信满满。
  3.游戏二:利用单、双数寻找缺失的数字。
  (1)利用数字1、3、5、7、9进行游戏。
  师:"现在,我们玩难一点的--选一些数字玩(1、3、5、7、9)。这些数都是什么数?(单数)哪几个勇敢地上来?""看谁猜得又快又对!"
  师:"谁说说,你怎么知道是9的?"
  师小结:"小朋友真厉害!你们知道了,要想猜到自己的数字是几,一定要记清楚原来有哪几个数字,然后再找一找,缺少的那个数字,就是你自己的数字。"
  (2)利用数字2、4、6、8、10进行游戏。
  师:"好,还剩下5个,会是什么数呢?(双数) (2、4、6、8、10)这些都是双数。谁来挑战一下?看谁猜得又快又对!"
  析:幼儿思维活跃,并坚信自己猜出的答案。还大胆地把思维的过程用语言进行完整地描述,对单双数的概念也进一步得到了理解与巩固。
  4.游戏三:利用随机的数字,寻找缺失的数字。
  (1)幼儿随意选择五个数字,一起进行猜数字游戏。
  师:"你们还想玩吗?还想怎么玩?(那我们10个数字一起玩)每人一顶帽子。相互看一看,自己再猜一猜,你应该坐哪里?"
  (2)请客人老师交换每个人头上的数字帽子,老师把几张椅子进行换位置,游戏再次进行。
  师:"一起把帽子拿下来,看看坐对了吗?"
  师:"游戏真好玩,那我们一起到教室里把好玩的游戏告诉其他小朋友吧!"
  析:利用随机数字进行游戏,再次挑战了幼儿的思维;通过换帽子和换椅子,又一次增加了游戏的难度。活动中,幼儿始终表现积极,情绪高涨,活动结束后,仍有意犹未尽之感。

  活动反思:
  1.活动的游戏性
  一个标有数字的花朵,又可以变成戴在头上的帽子,和幼儿玩捉迷藏的游戏。教师将数之间的多一少一关系、相邻数、单数和双数等一些数概念,巧妙地融合于游戏中,把枯燥、抽象、严谨的数学活动,变成幼儿喜爱的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思维,始终处于乐学的状态中。
  2. 内容的递进性
  游戏中有对数学符号的认识,有对幼儿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的训练,活动层层递进,逐步展开。在开始这一环节,是要求幼儿在游戏中逐步理解猜数字的方法:要记住两个数字,藏起一个时,只能看见一个数字,就能推理出另一个数字。随着幼儿在游戏中逐步理解猜数字的方法后,增加一些游戏的难度(包括单数、双数、随机的数字)。人数也从2个人、3个人到5个人、10个人参与。活动中,教师还注重引导幼儿将内化的思维活动,转化为外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则是通过外化的语言,引导幼儿找到正确的椅子,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幼儿"。

第2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糖果店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这是一节大班的数学课,大班的幼儿对方位的认知已有一定的理解,能较好的掌握上下、前后等方位。左右方位的掌握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以客体为中心来辨别左右,在这一方面幼儿很容易混淆。本节课就是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进行设计,通过游戏让幼儿认识同一物体从不同方向数过来,它的次序是有变动的。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理解双向排序,并能应用在生活中。
  2. 通过操作学习,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
  3.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 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其重点是让幼儿认识并掌握同一物体从不同的方向数,它的位置始终不会改变,但是序数会变。难点是认识左右的双向排序,需先向幼儿确定是以面向物体来确定左右的,再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练习和巩固,最终掌握左右的双向排序。

  活动准备
  各色实物磁贴、方向卡(箭头磁铁)、数字卡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开火车
  1.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吃糖果么?今天我就带你们去糖果店里瞧瞧。我们一起坐小火车去吧。
  2. 出示红、蓝火车头,请两名老师扮演火车司机,请幼儿做乘客。

  二、 观察情境挂图
  1. 师:你们看,糖果店到了。
  2. 水果店老板:小朋友们你们好!欢迎来到我的糖果店。请小朋友随便看看吧。(请幼儿自由观察图片,让幼儿自由的说)
  3. 使用方向卡随机提问。

  三、 师生互动活动
  1. 师:小朋友们来到糖果店,数学王国里的小动物们也来了。可是糖果店的老板说,小动物太多,要让他们排队进来,请小朋友帮他们排排队好吗?(请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给小动物排队。数数看来了几个小动物)
  2. 请幼儿说一说从箭头方向数过去,胖胖猪排在第几位?从另一个方向数过去,他又排在第几位?

  四、 幼儿探索操作
  师:小动物们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好多的水果宝宝,他们在哪里呢?水果宝宝已经在小朋友的作业纸上排好队等着小朋友了呢,他们想请小朋友也来看一看,从不同的方向数过来,他们都排在了第几个位置?

  五、 结束部分
  1. 师:小朋友们,咱们在这里玩了很久,该回去了。你们看,火车司机在等咱们呢!请小朋友们先去排队领火车票吧。
  2. 师:请拿到火车票的小朋友们,根据车票的颜色和座位号按顺序上车吧!
  3. 请幼儿说说自己排在第几位。
  4. 乘火车出教室,自然结束。

  教学反思
  首先从设计意图来说,孩子们都比较喜欢吃糖果,通过去糖果店这一缘由,带孩子们进入活动当中,过度比较自然。
  其次从教学方法来说,打破了以往的教受方法,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教师所扮演的是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这样,孩子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自发而主动的投入到了学习之中,从由孩子提出问题来看,他们不但能够掌握数学知识,语言的发展也得到了锻炼,整个活动都是以游戏为主线,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达到了学玩合一。
  从教学程序来说,是有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由游戏活动自然过度,结束部分通过每一位小朋友持票上火车,通过乘车游戏来复习巩固双相排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最后谈谈自己的经验感受:
  一、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反应。
  在活动过程中,老师们通常都不愿听到“异样的声音”,有时听到后也“装做”没听见,其实这样不直接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当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做出及时而有效的反应,这是十分必要的。

  二、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灵活处理。
  在活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备课时要有几手准备,即备可遇见的问题也做好出现不可遇见的问题的准备。如果出现了不可遇见的问题,处理中要尊重幼儿的感受,理解幼儿的选择,帮助幼儿渡过他的难关。

第3篇、大班数学《小矮人上楼梯》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愿意跟着老师一起进行10以内的唱数活动。
  2.能按正确的顺序唱数1-10。
  3.能合着身体动作有节拍地唱数。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学具:小矮人指偶,卡纸制作的10步阶梯。

  活动过程:
  一、游戏:小矮人上楼梯
  1.老师操作纸偶讲故事:
  小矮人很想爬到高高的楼梯上去玩玩,看看上面有什么。小矮人一边爬楼梯一边有节奏地唱数:12345,678910。小矮人爬到了10步高的楼梯上,他高兴得跳呀跳,向小朋友们挥挥手。
  2.请幼儿用手点桌子或身体某部位,老师操纵小纸偶,师生一起有节奏地学小矮人唱数,反复唱数几遍。
  3.幼儿操纵小指偶玩上楼梯唱数游戏。教师观察幼儿唱数的情况,能否按正确的顺序唱数,是否有节奏,手口能否配合一致等。对不能正确唱数的幼儿老师可操作教具同小朋友一块玩游戏,带领幼儿唱数。

  二、音乐游戏:《十个小矮人》
  1.请十个小朋友当小矮人。老师一边唱一边轻轻摸小朋友的头。边唱歌曲《十个小矮人》。
  2.十个手指头当做十个小矮人,一边唱一边伸出手指头。

  三、户外游戏:小朋友上楼梯。
  带小朋友到教室外楼梯处,边上楼梯边唱数。

  活动反思:
  这是一个数前教育活动,目的在于让幼儿熟悉10以内各数词的顺序。在幼儿学习点数之前,首先要学会按照顺序念数词,为幼儿正式学习数数打下基础,这种唱数活动常常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比如:一边走路、或者上楼梯,一边和孩子念数词;通过儿歌进行唱数练习,如《上山打老虎》等。当然,也可以组织一些典型的游戏活动,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上面这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唱数练习活动。在组织这个活动是要注意三点:
  (1)趣味性。整个活动以游戏的口吻贯穿,使活动充满趣味,这样才能激发两岁多到三岁左右的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以动作伴唱数。在唱数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幼儿做各种不同的动作伴随口头唱数,这样有利于幼儿从口头数数逐步发展到按物点数。
  (3)注意练习的密度。老师要少讲,幼儿要多练,变换不同的形式,不断地练习。

第4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6的减法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6的减法,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2、知道算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能用语言完整表达。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环境创设:
  人手一张6以内的数字卡、汽车图。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学习6的减法。
  活动难点:
  能正确表述算式中表示的数量关系。

  活动过程:
  一、游戏碰球
  复习6以内数的组成

  二、学习6的减法
  教师说明玩法:
  幼儿当小司机、老师当警察,玩开汽车的游戏。要求幼儿根据“警察”出示的红绿灯进行开汽车。
  先请6辆汽车上前,开走一辆,还剩几辆?要求幼儿列式,并引导幼儿说出算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
  列式6-1=5
  以此游戏让幼儿学习掌握6的减法。
  教师出示6的减法题  
6-1=5 6-2=4 6-3=3 6-=2 6-5=1
  让幼儿完整读

  三、游戏:开汽车
  幼儿每人手中拿一张1—5的数字卡,看教师出示的题目如教师出示:6-1= ,手中拿数字5的幼儿出来开汽车。
  让幼儿互相交换手中的卡片后再次进行游戏。

第5篇、大班数学一分钟有多长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
  大多数的孩子做事都比较拖拉,那该如何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改变他们做事拖拉的习惯。为此,我设计了《一分钟有多长》的活动,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体验,让幼儿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了解一分钟的作用。知道一分钟很短,但只要珍惜也能做很多事情。从而体会到时间的宝贵,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并逐步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必需抓紧时间。

  活动目标:
  1、愿意参加一分钟的感知和操作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2、懂得做各项事情都要抓紧时间,知道时间的不可逆转性。
  3、能围绕问题和操作结果分析原因,大胆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分钟能干什么”。
  2、操作材料:筷子、弹珠;泥工板、油泥;彩笔、形状涂色。
  3、时钟一个、记录用的白纸、彩笔。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1、谜语: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
  2、时钟有什么用呢?(它告诉我们时间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在游戏中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教师:你们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吗?答:60秒,很长。。。
  教师:今天我请小朋友玩个游戏亲自来体验一分钟长短。
  游戏:
  (1)木头人游戏。游戏结束:你觉得这一分钟是长还是短?你在什么时候感觉时间特别长的?
  教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一分钟很长,有的说一分钟很短。现在小朋友觉得一分钟长还是短?
  小结:当我们开开心心做游戏时,感觉一分钟很短,很快就过去了。是吗?小朋友还想再玩一个游戏?樊老师再带小朋友玩一个金鸡独立的游戏。
  (2)金鸡独立。(教师示范)当老师说开始的时候,只用一条腿站立,另外一条腿尽量不要落地。如果落地,赶紧抬起来,看谁能坚持一分钟。准备好了吗?我们请孙老师计时,开始……
  教师:时间到了小朋友可以坐下来休息了。这次你们感觉一分钟长还是短呢?
  小结:原来我们在等待在坚持或者很累的时候,就会觉得一分钟还是有点长的。

  三、讨论交流收集的资料:一分钟可以干什么呢?
  1、提问:小朋友可以想一想一分钟我们能完成什么事情呢?
  2、老师与大家分享准备的资料: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在一分钟里能做了什么事?(教师边播放多媒体课件边解释)
  附:一分钟,银行点钞机大约可以点1500张人民币。
  一分钟,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大约可以播800个字。
  一分钟,人大约可以走80米。
  一分钟,汽车大约可以跑1200米。
  一分钟,大人跳绳可以跳160个… …
  小结:看来一分钟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重要了,一分钟不仅可以让我们做很多的事情,还可以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

  四、操作体验。
  师:一分钟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现在老师就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看看一分钟你到底能做多少事情。
  1、介绍材料:筷子、弹珠;泥工板、油泥;彩笔、形状涂色。
  2、介绍规则:幼儿分四组。秒针开始走时,大家要一起动手,一分钟到时立刻停下来,看看大家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一分钟结束以后请数数,并把数字记住。准备好了吗?开始!
  3、幼儿操作。请数数在一分钟里你夹了几粒弹珠(夹了几粒珠子、图几个圆圈)。
  4、交流汇总,教师记录结果。
  请幼儿分组介绍一分钟的成果,方法是:一组幼儿依次报数,另一组幼儿仔细倾听,说出一分钟内谁做得最多。(教师记录幼儿报的数字。)
  (1)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为什么每组的结果不一样?
  结论:虽然时间相同,但每组做的事情不同,有的比较难,有的比较容易,所以结果也不同。
  (2)我刚才发现穿珠子小组的小朋友虽然做的事情相同,可他们的结果也不一样,为什么?(当场让该组幼儿再次报数验证。)
  结论: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
  教师:小朋友时间过去了,还能回来吗?
  小结:时间是很宝贵的,这一分钟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一分钟很短,但如果小朋友抓紧时间,还是能做很多事情,我们可不能小看了一分钟。只要我们抓紧每一分钟的时间,做事专心,不拖拉,我们肯定会做更多的事情。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

  五、活动结束:
  幼儿一分钟整理物品回教室。

  活动反思:
  为了调动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我在知识和材料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网络下载了课件时钟,用课件时钟帮助幼儿体验一分钟,使幼儿很直观地看到了一分钟的运转,帮助幼儿认识一分钟,感知一分钟有60秒的关系,这样孩子对于一分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给老师在教学中也提供了方便。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同样一分钟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从而体验出一分钟的长短,幼儿能明白在同一时间里做的事情的快和慢会影响结果,熟练程度不一样所有结果也会不一样。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做同样的事情,动作慢了,就会花很长时间,动作抓紧了,同样一分钟就会做很多事情。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钟。
  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探索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师幼互动,从而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第6篇、大班数学活动长短、宽窄、厚薄排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学习区别长短、宽窄、厚薄,并能用词表达。
  2.  让幼儿学习按照长短、宽窄、厚薄的差异进行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中物体的相对性和可变性。
  3.  鼓励幼儿完成多种活动内容,并大胆讲述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学习按照物体长短、宽窄、厚薄的差异进行正逆排序。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不受物体颜色、形状、材料的干扰,进行长短、宽窄、厚薄差异的排序,并在选择的过程中强化幼儿对序列中物体的相对性和可变性的体验。    
 
  活动准备
  1.  活动室布置:摆放一些宽窄、厚薄不同的物品,如:围巾、毛巾、皮带、桌子、凳子、积木、书、毛衣、衬衫等。
  2.  教具:宽窄的纸条若干(同颜色、同长度;同颜色、不同长度);按长短、宽窄、厚薄、高矮、大小、多少等差异排序好的材料纸各一张(如图1-图7);录音机、磁带。
  3.  学具:每人一个信封,信封内有两张形状相同、厚薄不同的纸片;每人两张宽窄、颜色各不同的纸条:黄色的宽,绿色的窄;垫板若干;宽窄不同的布若干。
  第一组:宽窄排序材料(同颜色、同长度、宽窄不同);数字卡片;厚薄排序材料(同质料、不同厚薄);长短排序材料(同颜色、同宽窄、不同长度)。
  第二组:宽窄排序材料(不同颜色、同长度、不同宽窄);厚薄排序材料(同材料、不同颜色、不同厚薄);长短排序材料(同材料、不同颜色、不同长度)。
  第三组:宽窄排序材料(颜色、长度、宽窄均不同);厚薄排序材料(颜色、质料、厚薄均不同);长短排序材料(颜色、质料、长短均不  同)。  
   
  活动过程
  1.  集体活动: 游戏:说相反。
  2.  区别宽窄:老师启发幼儿用重叠比较的方法区别宽窄。
  3.  一找屏幕中或教室里有哪些东西宽,哪些东西窄。
  4.  幼儿练习按宽窄排序。(老师重点指导幼儿用重叠比较的方法区分纸条的宽窄。)幼儿操作,老师检查。(幼儿边操作边讲述:从怎样排到怎样。)
  5.  教师在幼儿摸索按宽窄排序的基础上概括按宽窄排序的方法。(再让幼儿在屏幕上操作不同的排序方法,体验序列中物体的相对性和可变性)
  6.  区别厚薄:
  1. 摸一摸信封里哪一块片片厚,哪一块片片薄。               
  2. 玩踩垫游戏。(体验哪块垫厚,哪块垫薄)               
  3.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厚,哪些东西宝。     
  小组活动: 按不同难度分成三个小组。(要求边操作边讲述)(争取每人都能完成三种活动)
  1.  活动评价 在实物投影仪中出示幼儿的操作结果,幼儿集体检查。
  2.  小结。 游戏活动 彩布排序。      
  活动结束:音乐起,小朋友离开活动室。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第7篇、大班数学5个5个数数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看看、玩玩中学习将物体以2和5为单位分群,并能按群计数。
  2、发展幼儿目测数群的能力以及学习计数的兴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软件。
  2、幼儿操作材料:各种图形、底版、胶水等。

  活动过程:
  1、幼儿复习20以内的数数。
  教师导语:“看,这里有这么多数字,哪个小朋友愿意来数数看!”
  (1)请幼儿用顺数和倒数的方法练习数数。(1个1个数)
  (2)用双数的方法练习数数。(2个2个数)
  (3)以2为单位进行计数。
  教师导语:
  鱼儿正在进行队列表演,请小朋友一个仔细看,它们是几条在一起的?(划圈,说明这是群) 有几群?一共有几条鱼?
  小结:这样两种数数的方法,2个2个数比1个1个数快。
  2、学习按5分群计数
  (1)幼儿操作活动,练习按5分群。
  教师导语:
  每个小朋友都有一袋几何图形,请小朋友按照5个5个分好,并贴在纸板上。
  (2)学习5个5个唱数到20。
  教师导语:请小朋友把含有5的数字找出来。(同时用双手帮助幼儿理解10与5的关系。)
  运用多媒体让幼儿练习5个5个唱数到20。
  (3)学习按5分群计数。
  * 将鱼按5分群,并有规则地排列;
  *将鱼按5分群,排列上稍有改动;
  *将鱼按5分群,不规则排列。
  小结:5个5个数比2个2个数更快。
  * 出现错误的分群,引导幼儿发现错误。
  小结:每一群的数量一定要一样多,这样才能数得准确。
  3、游戏“快速抢答”
  玩法:幼儿分成四组,进行抢答。答对一道题加上相应的分值。最后评出优胜队。
  规则:抢答中出现错误的一队要暂停一次比赛。
  最后评出优胜队。

第8篇、大班数学活动二等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感知许多物体(图形)可以分成相同的二分,并知道整体大于部分,部分小于整体。
  2、尝试用目测,把实物分成一样多的两份,并在活动中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及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示范用的蛋糕一只及幼儿操作材料图形一套。
  2、人手一分不同颜色的各种图形。
  3、操作材料:红枣、豆子、橡皮泥。

  活动过程:
  1、以两只“小松鼠分蛋糕”的故事,激发幼儿学习二等份的兴趣。
  师:“六一”这一天,是小松鼠花花和圆圆的生日,小伙伴们送了他俩一个蛋糕,两只小松鼠很开心,看了一会儿,花花说:“我们来分蛋糕吃吧,我们两人吃一样多好不好”圆圆说:“好”!可是两之小松鼠的数学学的不好,不知道怎么分才能分得均匀,小朋友说说看,两只小松鼠应该怎样分才能吃到一样大的蛋糕?
  2、老师这里也有一只蛋糕,想把它分成相同的两份,请小朋友帮老师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3、幼儿演示分法,教师帮忙。
  4、蛋糕可以分成相同的两份,那么如果我们用图形,可不可以也把它们分成相同的两份?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好多各种各样的图形,而且,每种图形有两张,请你们把相同图形中的一张先用折的方法,折成相同的两份,然后,用剪刀剪开,看看剪下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在折、剪的时候,你想一想一种图形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都可以把它分成相同的两份?
  5、幼儿动手操作,老师巡回指导,引导小朋友们相互讨论。
  师:小朋友在操作的时候。可以相互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分?
  6、幼儿反馈尝试的结果。
  (1)提问内刚才小朋友都动手把各种图形分成了相同的两份,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2)请几个有不同分法的小朋友讲述,并用老师的操作卡演示给小朋友们看。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通过操作、探索、观察、比较,掌握二等分的方法,在学习和探索中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的开始部分,是以故事《松鼠分蛋糕》导入,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把孩子带进如何公平的分饼的情景中,使孩子们的兴趣很自然的被调动起来。   
  在学习活动中,我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活动一开始,我就为幼儿提供可操作材料,每人一个圆圆的饼(圆形卡片),让幼儿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老师在操作活动中充当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孩子们通过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圆形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接下来,对幼儿掌握的知识进行提升,探索、操作各种图形二等分的方法,对二等分的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活动的结束部分,老师为孩子提供了许多可操作实物:如饮料,让幼儿知道生活中,许多东西都可以二等分,把学过的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进行生活中的实际操作,幼儿通过切食物、分饮料等实践,拓展二等分的知识,同时激发了幼儿对等分的兴趣,在操作中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幼儿操作探索图形等分的这个环节中,我应该只跟孩子说对折,而剪的过程我应该在课前剪好,到这个环节直接演示就得了,把剪的过程放进来既浪费时间了,又没有把重点突出来,这一点我觉得不够完满。

第9篇、大班数学多角度分类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在进行数学教育时,进行分类、排序、对立等学习,有助发展幼儿的思维。分类是把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进行分组。幼儿可以学习按物体的某一个(或两个)外部特征(颜色、形状、大小)进行分类,按物体的特征进行多角度分类及按物体内在的包含关系进行层次分类。分类、排序和对应这三项活动可以为幼儿进一步学习数的概念打基础。

  活动目标
  1、能从多个角度来分类,尝试自己说出分类的标准,在同一分类标准下能将物品分完。
  2、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观察、分析的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引导幼儿观察,找出物体的某种特征,并进行多角度分类。
  2.让幼儿明白自己在选择了一项分类特征时,要始终按同一标准进行。

  活动准备
  1、 教具准备:“分类娃娃”。
  2、 学具准备:“分类娃娃”、水果图片、扣子、彩色积木、彩笔若干。
  3、 《操作册》。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1.预备活动。
  师生互相问候。
  游戏:五只猴子荡秋千。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做相应的动作。
  2.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十个娃娃来做客,他们各有特色,如何分类想一想,找出相同的放一起。
  ①请幼儿操作学具“分类娃娃”,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如按性别分,按衣服样式分,按动作分等,鼓励幼儿从多角度进行分类,发展幼儿扩散性思维。
  ②请幼儿翻开《操作册》,看图提问:图上有几只鸡宝宝?再请幼儿把这些小鸡分成两部分,试试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类型分,出壳的鸡宝宝有9只,未出壳的鸡宝宝有6只等。
  3.分组活动。
  第一组:分“水果”。将图片中的水果按颜色、大小、有叶无叶、单个或成串等不同特征分类,并动手摆一摆。
  第二组:分积木。先将积木按大小、颜色、形状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再用彩笔在记录纸上记录,并思考:是积木多,还是红色积木多?
  第三组:分扣子。将盘中的扣子分成两类,说说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大小形状、颜色、材料、有眼无眼进行分类等。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请几名幼儿讲讲自己在活动中的分类方法,教师小结。引导幼儿收拾学具。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还可以延伸:
  1. 在区角活动中,对玩具、文具等进行多角度分类。
  2.利用日常活动中的排队游戏,练习分类。
  3.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可在分组活动过程中渗透物体的包含关系,例如分组活动中第二组,当幼儿将积木按颜色、大小、形状进行分类后,可请幼儿点数分类后的积木数量和积木总数,说说是红积木多还是积木多,是圆形积木多还是积木多等。
  4.家长和幼儿一起完成《操作册》。

第10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5的组成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幼儿学习掌握数的组成使数群概念得以发展,进一步理解数之间关系的标志,也为幼儿学习加减运算打下基础。在数的组成教学中,由于受内容局限,教学形式与过程往往过于单调和程式化,幼儿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因此《学习5的组成》的活动方案产生了。从活动教学原则出发,改变以往的习惯教法,充分运用空间,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巧妙地创设情景,让幼儿在形象的情景中,通过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获取有关数的组成经验。并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与用结合起来。

  活动目标
  1、主动参加探索5的组成的操作活动。
  2、掌握5的组成,初步了解其分合规律,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在操作、交流中感知5分成两份的四组分合式。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掌握4的组成。并有用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2、物质准备:幼儿每人一份操作材料(记录单、铅笔、苹果学具),数字胸卡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以“碰球游戏”复习4的组成。
  1.师出示数字4,说:“小朋友看,这是谁呀?”(数字4)
  2.教师交代游戏规则。
  师:数字4,今天要和小朋友玩碰球游戏,要求:老师说出的数与小朋友说出的数合起来是4。如:嗨嗨海,我的1球碰几球,幼儿答:嗨海嗨,你的1球碰3球。(幼儿边说边伸出相应的手指)

  二、进行部分
  1.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引起兴趣,并交代要求。
  秋天到了,小兔家的苹果成熟了。有一天,小兔摘了几个苹果回来(出示苹果),我们来帮小兔数数看有几个苹果?(5个)小兔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它想把苹果分给好朋友小猪和小熊分享,该怎么分呢?可以有几种分法?请小朋友来帮忙想办法,
  试一试,要求分一次就在记录纸上记一次。(为幼儿提供苹果学具,记录单,铅笔。)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观察了解幼儿操作情况进行个别指 导。
  3.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分法。(教师有目的的选择三种不同分法的幼儿说说。)
  幼儿1:按顺序分的;
  幼儿2:没按顺序,随意分的;但分法正确。
  4.给各种分法写上相应的数字。
  5.引导幼儿通过分析,比较探索5的最佳分合方法。
  师:请你仔细看看,你觉得哪种分法好?为什么?
  通过讨论:明确按顺序分,又快又不会漏分。
  6、幼儿集体朗读5的四种分合式。
  7.老师讲解归纳小结:
  (一)、5的分合得出分成两份有4种不同的分法。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发现数的关系:总数不变,分成的两个部分数,左边的数越来越大,右边的数就越来越小,这种规律叫递增递减。
  (二)、交换关系:如1和4、4和1、等。小结:象这样的数字相同,位置交换,总数不变,这种规律叫交换律。

  三、游戏“找朋友”
  1.交代游戏规则。
  师:今天,小朋友表现都很好,帮小兔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小兔要和我们玩“找朋友”的游戏。(请小朋友佩带数卡,我们要找的朋友要合起来是5。找对的小朋友跟我去做客。)
  2.幼儿从椅子下一张数字胸卡,挂在胸前。
  3.幼儿根据数字胸卡,寻找相应的数做朋友。
  4.教师巡回指导,幼儿互查。
  5.互换数卡继续游戏
  教师:小朋友真厉害,都找对了,我们一起去帮小兔分苹果吧。
  (结束活动)

  四、活动延伸:
  在角色游戏中开设菜场、游乐场、超市,把所学的组成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超市里,要用5元买两种物品,必须使两种物品合起来的价钱刚好是5元,不能多也不能少。)

  教学反思
  一、自我反思:
  此活动的设计是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数学课的乐趣。通过创设情景,设置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幼儿的探索欲望,我一开始没有直接点题,而是自然地引出了课题:5的组成。在情景的创设中,幼儿兴趣浓厚,一个个当起了小兔的小帮手,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过来了。在幼儿探索操作的环节中,我放手让幼儿去尝试操作,再通过集体交流,让幼儿在操作、交流中初步感知5分成两份的四组分合式。但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有的幼儿只是随意分合顺序,没有规律;有的幼儿只会分一种的;有的幼儿按顺序分的;有的幼儿有重复分的。但是经过我有意识的引导后,再次让幼儿操作,让幼儿自己讲述操作过程,这样活动既得到反馈,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又得到提高。而且这个环节还让幼儿学会观察比较,学会思考,初步培养分析综合能力。还通过游戏,巩固了5的组成,让幼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中体会数学课的乐趣。

  二、听课老师对本次活动的评价:
  这是一堂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探索5的四种分法。本活动注重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景,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活动中,运用帮小兔想办法——通过操作得出四种分法——通过找朋友游戏与小兔去做客的一系列情节贯穿,为幼儿提供多种游戏材料,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积极的探索出5的最佳分合方法,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活动中注重了幼儿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活动中让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既是幼儿思维的过程,又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第11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比较多和少教案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理解物体的数量与物体的摆放形式无关,初步建立数守恒的概念。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磁板1块,纽扣、瓶盖若干。
  2.幼儿作业纸。
  数一数,说一说,每组有几个苹果?它们都一样多吗?

  活动过程
  1.指导幼儿看作业纸。数一数每组苹果是几个?它们一样多吗?为什么?
  2.请幼儿拿出7个纽扣摆成一排,再请幼儿拿出相同数量的纽扣,随意摆成另一种形式,比较和体会,两组物品一样多吗?为什么?
  3.教师在磁板上摆出几组相同数量(7个)的瓶盖,但各组的排列形式、排列疏密不同,请幼儿说一说,是否一样多?它们的数量是几?
  4.组织幼儿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物品的数量不因物品的大小、颜色、排列形式、位置等的变化而改变)

  活动延伸
  老师在活动区可投放像上面那样的材料,让幼儿进行练习。

第12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小熊请客教案

  活动目标:
  1、操作中发现物体不同的组合方法,发展幼儿的初步推理能力。
  2、感知数学活动的有趣。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黑板、教师用笔、纸
  2、操作材料人手一分:每人5个半圆片、10张方纸、7个圆片。

  活动过程:
  一、小熊弟弟过生日
  1、教师边画图1边提出问题情景: 小熊弟弟过生日,要请好朋友来做客,准备了许多糖果。为了让每个朋友都可以吃到,它为每一位客人准备了一个或者两个糖果。朋友来了,小熊真开心!可是直到朋友走了,它也没有搞清楚今天来了几位小客人,它在整理房间时发现,小客人在废物筐中剩下10张糖纸。
  2、引导幼儿思考:
  (1)客人一共吃了几个糖果?
  (2)帮小熊弟弟算一算,今天可能来了几位小动物?
  (3)如果每个客人只吃一个糖果,那来了几个客人?
  (4)如果客人每人吃两个糖果,那来了几个客人?
  (5)如果每个客人可以吃一个糖果也可以两个糖果,那来了多少个客人?
  3、幼儿操作。
  4、比较三种分法,最多来几人,最少来几人?

  二、小熊哥哥请客
  1、教师边画图2边提出问题情景: 小熊哥哥也要请客了。它为每一位客人准备了两个或者三个食品,直到客人都走了,小熊哥哥也不知道来了多少客人。在收拾屋子的时候,它发现废物箱里有5个果冻壳、6张糖纸、7个桃核。
  2、思考:猜猜看来了多少客人?
  (1)客人一共吃了几个食品?我们一起来数数?
  (2)如果每个客人只吃两样食品,那来了几个客人?教师操作。
  (3)如果每个客人都吃三样食品,那来了几个客人?我们也来算算,请幼儿操作。
  3、进一步思考思考:想想还有没有有另外的分法,如果每个客人有的吃两样有的吃三样食品的话,那来了几个客人呢?
  4、比较一下,最多来几人。最少来几人?

  三、总结:今天我们帮小熊弟弟和哥哥解决了难题,他们都夸小朋友聪明,下次有困难还请你们来帮忙,如果小朋友遇到这样的困难,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算。

第13篇、大班数学活动学习统计方法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简单的统计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敢于尝试和探索,学习分类和统计,并能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 引导幼儿用绘画和简单的图表记录探索的过程和发现。
  4.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4个小货架、商品若干(如文具类:水彩笔、铅笔、写字板、胶泥;餐具:杯子、盘子、碗、勺子;食品类:糖果、面包、乐百氏奶、牛奶;水果类:苹果、梨、香蕉、柚子;数量在10以内,分装于篮子里)。
  2. 幼儿人手一份:游戏棒、三角片、圆片一篮(数量分别在10以内)、水彩笔、白纸1张、统计表1、统计表2人手一张张、夹板一张、统计员标志牌一块。
  3. 磁性黑板1张,大统计表1张;新年小舞台场景布置(中国结1个、灯笼8个、娃娃2个、腰鼓4个);新年老人1名,礼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尝试,探索统计的方法 设置悬念,以神秘客人让老师考考小朋友引题。请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在白纸上记下自己篮子里的游戏棒、三角片和圆片的数量,尝试统计的方法。
  师:(用神秘的口吻)小朋友,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有一位你们非常非常喜欢的客人要来和你们玩,想不想知道是谁呀?我先不告诉你们,不过,他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看看你们能不能将篮子里的各种物品的数量点数清楚并用又整齐有清楚的好办法记录在白纸上。然后他就会来和我们玩的,想不想见到他呀?那我们就赶快行动吧。

  (二)、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
  (1)、交流与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下来的?并一一展示有代表性的幼儿作品(有图画记录、图画加数字记录等),教师适当评价幼儿记录方式的优缺点。最后展示表格记录,说明表格记录的优点(整齐、明确、容易比较多少)

  (三)、游戏:小小统计员
  (1)、请幼儿分组为新年老人的小小超市整理货物并在画有物品简图的统计表上(见统计表1)记录货架上各种货物的数量。
  师:好了,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位神秘的客人的任务,我们一起数1,2,3,他就会来的。他是谁呀?
  新年老人:小朋友们很能干,真会想办法。我正准备开一个小小超市呢,小朋友,我刚进购了这么多的货,你们能帮帮我吗?帮我整理并统计一下这些货物吧。
  师:小朋友们愿不愿呀?那我们分组行动吧。我们一定要帮新年老人的货物摆得整整齐齐的,记录的清清除楚的。
  (2)、幼儿分组检查记录的结果。
  (3)、每组派一名幼儿向新年老人汇报记录的结果。
  (4)、教师小结。新年老人给幼儿颁发“小小统计员”的标志。

  (四)、情景游戏:统计新年小舞台的物品
  (1)、请幼儿数一数,记一记舞台上各种物品的数量,鼓励幼儿自己大胆设计物品标记并用表格统计出来。向新年老人汇报记录结果。
  师:新年老人邀请请小朋友参观新年小舞台,走,我们看看去,有什么?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们要记录可以怎么画?我们干脆把它统计下来。
  (2)、幼儿在空白统计表(见统计表2)内自由统计舞台布景的种类与数量。

  (五)、新年老人分发礼物。 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在引导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我力图打破以往的幼儿数学学习以看和听为主,而操作大多是为了验证老师传授的知识;打破孩子们意识中“教师是知识的来源”、“教师是真理的化身”,让孩子们通过动手动脑,面对真实,与真实接触,探索解决问题,真正接触到数学知识。在幼儿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力图让幼儿更多地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且亲自实践,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高,在十分生活化的情境中反复体验了统计的乐趣和意义。

第14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圈一圈、数一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数数等探究活动初步了解幼儿的数数情况,使幼儿初步学会观察和数数的方法。
  2、使幼儿体会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培养大班幼儿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他们的合作参与意识。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0--10数字卡片一套;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教师引入谈话:
  小朋友,你们会从1数到10吗?数数看。(幼儿数数)老师很高兴。我给
  大家带来了一样礼物,你们想看吗?
  2. 创设数数情境:
  数的儿歌:
  我说一,你说一, 我说二,你说二, 我说三,你说三,
  一张纸头一支笔, 身上长着许多二, 红领巾戴胸前,
  我说四,你说四, 我说五,你说五, 我说六,你说六,
  屋里有张方桌子, 五星红旗迎风舞, 六一节日多快乐,
  我说七,你说七, 我说八,你说八, 我说九,你说九,
  七天就是一星期, 一起去帮老大妈, 老人节在九月九,
  我说十,你说十,十个指头最能干。

  二、认真观察,正确数数
  2. 数图中的数量
  教师在幼儿随意说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事
  物个数。
  ⑴数数量是1的事物。
  ⑵数其他数量的事物。
  ⑶认读1—10各数。
  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再让幼儿读一读这些数。如果读错了,可以让幼儿数
  一数圈里的人和物,然后纠正读错了的数。如果有时间,还可以不按顺序指数让幼儿说数。

  三、应用操作,建立数感
  1. 数教室里的实物。
  教师:教室里有几扇门?几扇窗?几盏灯?每扇窗上有几块玻璃?你左边这一行有几位同学?你右边这一行有几位同学?
  2.认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4.开放性练习。
  如:老师手里最多拿了几颗弹子?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大杯子里最多能倒进几小杯水?

  四、合理小结,适当引申

  活动反思: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看、猜、想、说、验,培养估计的意识,使幼儿在相互启发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易于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第15篇、大班数学找规律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众彩纷呈、千变万化,但它们都有内在的规律。大班的孩子虽然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可是在他们的生活空间里,常常了解或发现一些规律。在节日里,他们看到街上按红、黄、绿得规律排列着一串串气球或一排排彩旗,在晚上看到月亮从小到大,,又从大到小有规律地变化。这些都是他们的直觉感受,还没有真正认识事物规律,更谈不上掌握这些规律和运用规律。所以,找规律有利于幼儿的学习。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并运用事物排列规律。
  2、能仔细观察物品排列规律,发展幼儿观察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有规律的意识,发现规律

  活动准备
  1、布置活动室,在室内挂有各种规律排列的物品(气球、小旗、各种图形)
  2、三个大小不一的魔术盒、幼儿每人一套图形
  3、印章、珠子、蜡笔、粘贴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寻找活动:如何挑
  1、孩子们听音乐以有规律的踏点步进入活动室
  2、 师:“孩子们,你们看,今天我们的教师真美丽,你能发现有什么?”
  (幼儿找出①按颜色排列的规律:气球是按红黄顺序排列的,小旗是按红蓝得顺序排列的……②按图形排列的规律:三角形、正方形、圆形。③找出其他按大小、高矮、长短等规律)

  二、采用变魔术的形式,学习掌握事物的规律
  1、师:“我这里有三个魔术盒,看看他们有什么规律。”(一个比一个小或一个比一个大)
  师:“我们打开其中一个魔术盒,看看里面会变成什么?”从第一个魔术盒里找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个孩子们一个动作:拍手拍腿各一下,拍手拍腿各两下,拍手拍腿各一下……教师和幼儿一起练习动作,幼儿说一说其中的规律。
  2、打开第二个魔术盒。里面“变”出来的是两张图片
  带领幼儿观察图片一:四个盘子,盘子里装着糖果分别是2个、3个、4个、5个。请幼儿找出其中的规律:一个盘子里的糖果比另一个盘子里的糖果多一个。
  带领幼儿观察图片二:四个鱼缸,鱼缸里游的金鱼分别是2条、4条、6条、8条。请幼儿找出其中的规律:一个鱼缸里游得金鱼比另一个鱼缸里游得金鱼多两条。
  3、打开第三个魔术盒
  送给每个幼儿一盒几何图形。幼儿自由摆一摆,要求有一定的规律。排列好以后可以告诉老师和好朋友说一说自己是按什么样的规律排列的。

  三、幼儿动手操作复习对规律的认识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印章、珠子、蜡笔、粘贴图片等,要求操作中体现一定的规律特点。

  四、活动延伸:在街上、家里找一找那些东西是有一定规律

  教学反思
  1、 本次活动我以规律的广泛性存在一切事物中的特点而设计的。通过有趣的游戏形式展开活动,在活动中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寓教于乐。孩子们通过拍手拍脚的动作找出规律,通过观察图片找出递增、递减的规律,通过用摆图形找出颜色、形状的规律。最后幼儿在穿珠子、粘贴图片等操作过程中去掌握规律的普遍存在,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 在教法上我采用多层次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活动开始让幼儿观察活动室的物体,幼儿按颜色、形状、大小、长短、高矮观察其中的规律存在,逐渐过渡到永动作拍出的规律,用图发现数的递增、递减规律,用图形摆出规律等层层深入,为幼儿认识规律加深了难度。
  3、 活动中幼儿兴趣很高,参与的欲望较强。幼儿通过观察去寻找规律,用动手操作去发现规律,用动作去体现规律,用各种感官去变现规律。幼儿在看、说、动、做中思维十分活跃。

第16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7的加减教案

  活动目标
  1. 尝试运用7的组成进行推理并列算式,学习7的加减运算。
  2. 探索发现互换、互补规律,灵活进行加减运算。
  3. 能主动参与,养成求异创新的思维品质。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7的组成、加减算式,图片或课件(内容:7只鸟:1只先来,6只后来;2只黑色,5只黄色;3只在树上,4只在天上)。
  2.7的组成、加减式中所需的数字和符号幼儿人手一套。

  活动建议
  1. 组织幼儿玩拍手和填数游戏,复习7的组成。
  (1) 拍手游戏。幼儿边拍手边说出7的分合式,如:7可以分成1和6,1和6合起来就是7。
  (2) 填数游戏。请幼儿又快又对地给缺失的7的组成式填上合适的数。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从中发现数的关系,学习7的加减法。
  (1)从鸟儿先后飞来的顺序,引导幼儿描述并列算式,先列加法,再列减法。
  如:树上飞来了1只小鸟,后来又飞来了6只小鸟,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幼儿列出算式1+6=7,并说出各数字、符号代表的意义。
  教师提问:如果先飞来了6只小鸟,又飞来了1只小鸟,怎么列算式?幼儿可列出:6+1=7。引导幼儿发现:将加号两边的数互换位置以后,总数不变。
  引导幼儿运用7的组成进行推理,列出7的第一组减法算式。如:因为7可以分成1和6,1和6合起来是7,所以7-1=6、7-6=1。
  (2)启发幼儿根据图片上小鸟的黑、黄(不同颜色)或在树上、在天上(不同位置)等情境用的分合式,列出其他7的加减法算式。列出3+4=7、4+3=7、7-3=4、7-4=3。
  请幼儿说出算式中的数字和符号各代表什么意思。
  3.根据7的加减算式,鼓励幼儿以自己的兴趣和经验编出新的应用题。
  如:根据7-2=5,可编出:我们班有7个小球,借给小班2个球,我们班还剩下多少个小球?
  引导幼儿创编主题新颖的应用题,发展幼儿求异创新的思维品质。
  4.利用快问快答的形式,帮助幼儿反复练习7的加减运算,提高幼儿快速准确的反应能力。
  如:教师说出3+4,幼儿快速答出3+4=7。也可变成幼儿出题,教师或全体幼儿回答等形式。

第17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数学符号教案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活动,感受电教活动乐趣。
  2、操作课件,学习用">""<"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
  3、通过课件认识">""<",理解符号含义。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知河马嘴巴的形象。
  导入:小朋友,你们见过河马吗?它是什么样的?
  教师:瞧,有一只小河马,它的嘴巴也是大大的,它呀还是一只贪吃的小河马,吃东西时,大嘴巴总是朝着多的方向张开。

  二、结合课件讲述,知道河马大嘴巴总是朝着数量多的方向张开。
  1.河马爸爸妈妈送食物,小河马的嘴巴总是朝着数量多的方向张开教师:小河马,胃口大,河马妈妈来喂它。食物来啦,看是什么?(出示课件)一个盘子里有 *个?一个盘子里有*个?小河马说:我要吃多的那盘,是哪个?
  教师:小河马,胃口大,河马爸爸来喂它,食物来啦,看是什么?(出示课件)……小结:(小河马的嘴巴总是朝着数量多的方向张开)教师:小河马,胃口大,爷爷奶奶来喂它,食物来啦,香蕉一样多,这下小河马不知道要朝哪边张嘴巴了?小河马闭起嘴巴。(出示已经学过的=号)
  2.小动物送果实,幼儿练习掌握小河马张嘴方向。
  教师:"咚咚咚"谁来啦?(小马)小马给小河马送来了吃的?猜猜小河马的嘴巴会朝那边张开呢?(幼儿操作电脑)同样的方法引出小猫、小鸡。
  教师:贪吃的小河马大大的嘴巴总是朝着多的方向张开。其实在这个大嘴巴里还藏着一些有趣的符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根据河马嘴巴,认识理解">""<"符号。
  1.观察河马不同张嘴的方向,认识理解">""<"符号。
  教师:小河马的这张大嘴巴是朝哪边张开的?
  (大嘴朝前大于号,尖尖朝前小于号。嘴巴扁扁等于号。)教师: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2.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示符号,理解符号的正确运用。
  教师:小河马家的食物真多呀,我们来看一看,比一比,应该用哪个符号。(出示课件,选择正确的符号)

  四、农场摘果子比赛,集体练习符号的运用。
  1.幼儿分组进行摘果子比赛。
  教师:农场里的果子熟了,你们愿意帮助小动物们摘果子吗?我们来比赛,在一段音乐中,看看哪一队摘的多?(幼儿操作)
  2.集体统计比赛结果,练习用数字记录,使用">""<"符号。
  教师:用数字记录,读起来可真方便。刚才你们做的操作卡回到教室后也可以用数字记录一下,再读一读,好吗?

  活动延伸
  在区角活动中继续练习">""<"符号的运用操作。

第18篇、大班数学活动图形分类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根据图形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2、用数字与标记记录分类的结果。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
  幼儿用书附不干胶(一) 黑板画红色圆形和黄色方形,四盆花 教学PPT 4页 蜡笔36支

  教学过程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多小伙伴,其中有两个有颜色的宝宝,你们找到它了么?(红圆圆,黄方方)
  2.它们有很多很多的兄弟姐妹,它们一起出来玩耍,结果玩到太阳落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回家么?
  3.一起数一下红圆圆和黄方方有几个兄弟姐妹(8)
  4.它们有两个房子,一个红色的,一个黄色的,你们觉得这8个小伙伴应该怎样住呢?
  (都住在红色的房子里)
  (红色小朋友住红房子,黄色小朋友住黄房子)
  5.噢,那我们看一下8位小朋友是不是这样选择房子的呢?
  (PPT播放红色图形宝宝回家,回红房子)
  6.它们找到自己的家了么?
  7.那剩下的黄色图形宝宝是不是也能找到自己的家呢? (PPT播放)
  8.剩下的黄宝宝也回到了自己的黄色房子里,咦,家住在红色房子里的宝宝有几个?(4个)家住在黄房子里的有几个宝宝?(4个)所以4+4=?(8)所有的小朋友都找到家了么?(找到了)
  9.图形宝宝回家睡了个美美的觉,它们现在想去自己的好朋友家里玩耍,它们的好朋友有两个房子,一个大一点,一个小一点。
  10.哎呀,这可怎么办呢?这么多的宝宝该去哪个房子玩呢?小朋友帮他们出出主意吧。 |(一起去小房子)
  11.哇,房子这么小,大哥哥大姐姐好像连门都进不去呢! (一起去大房子)
  12.一起去大房子,8个兄弟姐妹挤在一个房间里,小弟弟说:“我的屁股都被挤在外面了呢 (小的去小房间,大的去大房间)
  13.咦,这个主意听起来不错哦,我们一起看一下弟弟妹妹是不是去了小的房间呢?(PPT展示小图形去小房间)
  14.还剩下三个大哥哥大姐姐,它们舒舒服服地进了个大房间(PPT展示)
  15.PPT展示数字5.3.5个小朋友住在了小房间,3个大姐姐大哥哥住进了大房间,你们和他们都找对了房间。
  16.打开课本,指导完成课本上的图形分类(做一道题发放一次幼儿用贴)
  17.指导完成第3页数糖果,并指导幼儿说出哪个动物分到的糖果比别人的少(小猪)它有几颗?(4颗)小兔和小狗分到几颗?(1颗)
  18.在黑板上讲解给花瓶涂色,四个花瓶,分别装有5朵、6朵、5朵、4朵小花(幼儿数数后的到的结果)
  19.师示范把有5朵小花的花瓶里面的小花涂上颜色(师发蜡笔)
  20.幼儿自己完成幼儿用书给花瓶涂色
  21.作业安排:数学练习册第3页
  22.结束教学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开展的拼图游戏环节,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激励了幼儿自主探索。

第19篇、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整点和半点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会观看时钟的整点与半点,并尝试探索出其规律。   
  2.培养幼儿学会珍惜时间,遵守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 学会认识整点与半点,并掌握其规律。   
  难点: 能够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学会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ppt ;幼儿一日生活照片;自制时钟卡片。   
  2.经验准备:幼儿对时针、分针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音乐导入:《时间像小马车》请幼儿入场。   
  2. 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王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好朋友。这个好朋友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见过。是谁呢?  
 
  (二)图文共读   
  1. 鼓励幼儿观察时钟钟面,大胆说出时钟钟面的特点。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发现时钟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呢?”   
  (引导幼儿发现时钟上一共有12个数字;时针、分针、秒针以及其特点。)   
  2.帮助幼儿回忆时针、分针的不同点。   
  师:“小朋友们都发现了时钟上有分针和时针,那哪个是分针哪个是时针呢?它们有什么不同点?”   
  ( 引导幼儿说出长短、粗细的不同特征)
  
  (三)认识整点   
  1.通过展示部分幼儿一日生活照片感受时间的重要性。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   
  2.认识整点   
  (1)教师通过ppt引导幼儿学会认识整点。   
  (2)教师通过各种时钟鼓励幼儿尝试探索出整点时间的规律。   
  规律: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   
  3.请你试一试   
  (1)教师利用实物钟表出示各种整点,请幼儿积极参与,说出时间。   
  (2)请幼儿当小老师随意拨出整点,小组比赛看谁先说出时间。   

  (四)认识半点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半点的时钟与整点时钟的不同,鼓励幼儿尝试探索出半点时间的规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整点,小朋友们仔细看这个时钟的分针和刚才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幼儿说出分针指向6)   
  2.帮助幼儿梳理清楚:半点的时候,时针指向两数字中间时,算数字小的时间。   
  规律: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半。   
  3.请你试一试   
  (1)教师利用实物钟表出示各种半点,请幼儿积极参与,说出时间。   
  (2) 请幼儿当小老师随意拨出半点,小组比赛看谁先说出时间。  
 
  (五)回顾梳理   
  小组合作游戏:请你来帮忙   
  师:“这些时间,小朋友都在做什么事情呢?王老师有点儿糊涂了。请你赶快帮帮我吧!”   
  1.教师分别出示时间,小组进行讨论。(时间5分钟)   
  2.小组分享结果。鼓励幼儿大胆表现,鼓励幼儿运用数学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教师总结,并帮助幼儿体会时钟的重要性;培养幼儿学会珍惜时间,遵守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第20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小花被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感知上下叠置的空间位置关系。
  2、指导生活中的叠放物品的好处和注意事项。
  3、愿意与同伴合作完成游戏,合作时尊重他人的意见。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五种颜色的积木、餐具若干,记录纸和笔。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各种积木,引发孩子的兴趣。
  教师:老师带来了很多积木,我们今天来玩堆积木游戏,你们想玩吗?
  2、通过游戏,初步感知上下叠置的空间位置关系。
  ——这是老师堆的积木塔,大家要接受我的过关大考验才能玩游戏哦!教师出示不同颜色或形状搭成的4层积木塔。
  第一关:引导幼儿分别从上至下,从下至上数分别是什么颜色什么形体?如第一层是红色立方体形状的。
  第二关:这一层积木的上面一块和下面一块积木分别是什么颜色和形状的?(指着中间的一块问)
  第三关:请仔细观察这个积木高塔,记住每一块积木的叠放顺序。然后教师用布把积木塔盖住,让幼儿四人一组回忆积木塔叠放顺序搭出一座一模一样的积木塔。
  3、幼儿展示操作的结果,看一看与老师有什么不同?并请幼儿描述某一块积木的上面和下面分别是什么颜色和什么形状的积木。
  4、通过实际操作引发幼儿发现叠放物品的好处。
  ——四组变两组,两组的积木合在一起,想办法把这些积木搭起来,思考怎样搭最高。
  ——活动快结束了,咱们把积木都放回篮子里吧,(教师随意放,结果积木放不下)积木放不下,有什么办法让积木放得下呢?启发孩子叠放整齐。
  5、发散孩子思维,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叠放的。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发现把物品一个一个地叠放在一起就会比较节省空间,同时也很整齐。但叠放时小朋友也要注意哦,有的物品是不能叠放太高的,如家里的陶瓷碗,如果太高容易歪倒,就会把碗打破。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我通过闯关游戏的形式进行,孩子都很感兴趣。从活动中孩子的表现看,孩子对上下叠置的空间位置关系都很明确,能清楚地分辨从上往下数与从下往上数的位置关系。在这个活动中我还注重一点就是根据我班孩子合作能力比较差这一点,所以我设计的这个活动大多数都是以合作的形式进行,如在第二个环节的闯关游戏,从4人到8人一组,在第一次游戏时有个别喜欢表现的孩子(钟镇阳、陈朗)不理同组的同伴,自己拿了积木就搭,结果他们组是最后一个完成的,于是我与孩子一起分析了原因,为什么?引导孩子商量着怎样合作完成任务。在后面的两个闯关游戏中孩子基本上都能做到商量合作完成任务,而且每一次完成任务后孩子都很有成就感。在最后一个环节与孩子一起发现生活中叠放的物品时,孩子们的发言也非常积极,也发现了叠放的好处,如占用的空间少,又美观等。
  从这个活动的效果看,孩子对空间位置都比较熟悉,叠放的物品会比较节省空间,同时也很整齐的道理孩子也懂,如果能把重点放在实践学习如何利用空间位置上,如让孩子摆放积木,让孩子思考怎样摆放可以装得最多,把各种不同大小的玩具放进柜子的那一层最合适等,对我班的孩子挑战性会更大一些。

相关文章

《大班体育课教案11篇》:大班体育课教案11篇供各位教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更新教案,欢迎收藏!

《幼儿大班美术欣赏教案30篇》:第1篇、大班美术活动会变的嘴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观察、讲述嘴巴的基础上用线描的方式画出嘴巴的基本特征与不同造型,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  2、启发幼儿通过置换、方位转换等方式在嘴巴原型

《新蒙氏大班教案第8篇》:新蒙氏大班教案第8篇供各位教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更新教案,欢迎收藏!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