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0-26
这是成语故事100篇锦集,是优秀的故事推荐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战国时期,赵国被秦兵围困,赵相平原君派人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救赵,迫于秦国的压力,晋鄙不敢行动。魏公子信陵君盗取兵符,杀了晋鄙,亲自率军救赵。他中了秦王的反间计被魏王免职,他只好纵情于醇酒美人之中。
【解释】醇酒:味厚的酒。比喻颓废腐化的生活。
西晋时期,吴县人张翰才思敏捷,他把功名利禄看得很淡,经常与朋友外出喝酒聊天,吃莼菜羹与红脍鲈鱼。他曾到洛阳大司马府做官,见官场黑暗,不由得想起家乡的莼羹鲈脍,就毅然辞官,悄悄地回到故乡。
【释义】莼:莼菜;脍:切得很细的肉。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
传说古代有一个爱猫的人,特地选定一个吉日从邻居家买来一只猫,准备用它来捕鼠。结果,老鼠一个没有抓到,猫先撕破鸟笼子,把主人最喜爱的鹦鹉给吃了。
【解释】比喻排挤好人。
出处《墨子·贵义》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释义“以卵投石”也称“以卵击石”,意思是鸡蛋碰石头。比喻自不量力,自取灭亡。
故事有一年,墨子前往北方的齐国。途中遇见一个叫“曰”的人,对墨子说:“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边杀黑龙,你的皮肢很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墨子说:“我不相信你的话!”说完,他继续朝北走去。但不久,他又回来了,因为北边的淄水泛滥,无法渡过河去;名叫“曰”的那人得意地对墨子说:“怎么样?我说你不能往北走嘛!遇到麻烦了吧?”墨子微微一笑,说:“淄水泛滥,南北两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行人中有皮肤黑的,也有皮肤白的,怎么都过不去呀?”“曰”听后支吾着说不出话来。墨子又说:“假如天帝在东方杀了青龙,在南方杀了赤龙,在西方杀了白龙,再在中央杀了黄龙,岂不是让天下的人都动弹不得了吗?所以,你的谎言是抵挡不过我的道理的,就像拿鸡蛋去碰石头,把普天下的鸡蛋全碰光了,石头还是毁坏不了。”
“曰”听了羞傀地走了。
“刻舟求剑”这则成语的舟是船;求是寻找。在剑落水的船身上刻上记号,再去找剑。用来讽刺固执而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行为。
这个成语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吕氏春秋》的作者也在写完这个故事后评论说这个,“刻舟求剑”的人是“太愚蠢可笑了”!
东汉末年,刘备处境艰难就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谋士程昱知道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劝曹操尽早除掉刘备。刘备为麻痹曹操,装做种菜不问政治。曹操灭了吕布后,刘备请求带兵攻打袁术,曹操给了五万军马,刘备离开曹操自立旗号。
【成语解释】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把老虎放回山去。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技艺很精湛超群的匠人石,他善于使用斧头削东西。一天一个楚国都城郢人干活时鼻子上沾上了一层像苍蝇翅膀那样的白灰,不太好擦掉,就跑去找匠人石。匠人石抡起斧子一阵狂削,白灰掉了,而郢人的鼻子完好无损。
匠石运斤的意思是:匠:匠人;石:人名;运:抡;斤:斧子。指木匠石抡斧砍掉郢人鼻尖上的白灰,而没有碰伤郢人的鼻子。形容技艺精湛超群
战国时期,齐国臣子张丑在燕国当人质,燕王要杀他,他乘机逃走,在燕国边境被守卫抓住。张丑心生一计,说燕王要杀他是因为他藏有宝珠,燕王想占为己有,如果你不放行,就说你吞下了宝珠,燕王会把你剖腹的,守卫只好放行.
【释义】怀:怀藏。身藏璧玉,因此获罪。原指财能致祸。后也比喻有才能而遭受忌妒和迫害。
战国时期,燕国击筑高手高渐离与荆轲是好朋友。他亲自到易水边为荆轲送行。荆轲刺秦失败,秦王下令追捕太子丹和高渐离。高渐离逃到偏远的地方当佣人,主人家请客,席间有人击筑,高渐离不觉技痒就拿起自己的筑击了起来。
【解释】技:技艺。指具有某种技能的人,一遇机会,便情不自禁地想表现一下。
秦朝末年,刘邦驻守陈留县,才学过人的郦食其去投奔刘邦,刘邦正在洗脚,郦食其不拜并指责不尊重长者。刘邦一听赶忙起立道歉,请郦食其上坐。后来郦食其成为刘邦的得力谋士,为刘邦一统天下而出谋划策。
【解释】后世以之为礼贤下士之典实。
宋朝时期,许及之极力谄事佗胄,真是无所不至。一次佗胄生日,许多官员去祝寿,及之后来才到,宦官把门关了,他只好从墙洞里钻入。他担任尚书两年没有得到升迁,于是在佗胄面前诉苦,佗胄恻隐安慰他,后来才升他官。当时人笑他为由窦尚书。
【解释】比喻没有真才实学,专靠奉承往上爬的人。
西晋文学家左思勤奋好学,他的文章以辞藻华丽而出名。他写《齐都赋》时就小有名气,作为“著作郎”,花费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当时著名学者皇甫谧及张载、卫王灌、张华等为之批注作序,一时洛阳抄写该书成为时尚造成纸价上涨。
【解释】形容别人的著作受人欢迎,广为流传。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勾践,囚禁了他三年时间,后来放他回国。越王勾践为了复仇,卧薪尝胆,经常鼓舞士气,一次他看到一个鼓足气的青蛙,立即停车让道表示敬意,侍者问为什么?勾践说青蛙有勇气,值得敬佩。士人闻之纷纷想成为勇士。
【解释】怒蛙:鼓足气的青蛙;式:太在车前横木上表示致敬。向鼓足了气的青蛙致敬,表示对勇士的尊敬。
汉朝时期,龚遂任渤海太守,前任官吏不顾百姓的死活,拼命压榨。当地居民困于饥寒交迫而群起反抗。龚遂向汉宣帝上书,将人民的起义说成:“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遂采取安抚措施。
【释义】潢池:积水塘;弄兵:玩弄兵器。旧时对人民起义的蔑称。也指发动兵变。
隋朝时期,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立皇后独孤氏的儿子杨广为太子,由于杨广一心想当皇帝,根本不把父亲放在眼里,公开调戏父亲的妃子,同时还长期霸占父亲的妃子陈夫人,在朝廷中胡作非为,连隋文帝拿他都没办法。
全无人性的意思是:指丝毫没有人性。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宰予很会说漂亮话,孔子很喜欢他,以为他一定会有出息。可是不久孔子就发现他经常不来上课,派人去找,发现他躲在房间睡大觉,孔子知道后很伤感地说:“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
【释义】朽坏的木头,污秽的土墙。比喻没有培养前途的人。
南宋陆游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留下了9000多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代表作有《关山月》、《农家叹》、《示儿》等。清代诗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论陆游的诗:“陆游的诗才气豪健,意境清新,立意深刻,语句精练,力透纸背。”
【解释】透:穿过。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春秋时期,晋国人叔向去拜访卿韩宣子。韩宣子说他名义上是卿而实际上财富很少,叔向向他祝贺,他感到奇怪。叔向说以前栾武子做上卿时家里只有一个仆人和百十顷田,人们都尊敬他,而他的儿子继卿位贪财受贿,差一点招来杀身之祸。
【释义】贿:财物;艺:标准、准则,引伸为法度、限度。贪求财物没有限度。指反动的统治阶级无限制地搜刮民财。
西汉时期,各诸侯国不听中央的号令,各自为政,御史大夫晁错建议汉景帝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把权力收归中央。实力最大的吴王刘濞野心勃勃地对其他诸侯国王说削减领地就像舐糠及米一样,号召其他六国起来反抗,历史上称七国之乱。
【释义】舐:用舌头舔东西。舔米外的糠,一直舔到里面的米。比喻占据的地方再夺取政权。也比喻由表及里,逐步进逼。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庄子有一个贤惠能干的妻子,两人一生都恩恩爱爱,他的妻子因病去世。庄子的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左手拿着瓦盆,右手拿着木棍敲着,边敲边唱,惠子不解。庄子说人都有生死的,如同四季交替一样。
【释义】旧指死了妻子。
汉朝时期河南尹杜密为官清廉,依法办事,因得罪了宦官而免职回到颖川老家,他对国家大事还十分关心,批评刘胜太守退职回家对政事不闻不问,像寒冷天气下的蝉一样,只顾保全自己。汉灵帝时期,杜密重新被启用。
【释义】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秦朝末年,丞相李斯被诬以谋反的罪名入狱,秦二世派宦官赵高去审理他的案子。赵高本来与李斯有仇,便乘机把他的家族和宾客全部抓了起来,屈打成招被判死刑,李斯在行刑前对次子说多想与他牵着黄狗到上蔡东门外去打猎。
【解释】用以作为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
晋朝时期,晋武帝在各地大肆选拔人才,郤诜被选中,后来升为雍州刺史。武帝在东堂巡游时接见了郤诜,问他自己感觉如何。郤诜回答说:“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解释】桂花林中的一枝花。原为晋时郤诜的自谦语。后称誉人才学出众。
公元757年,杜甫得到唐肃宗的许可回家探亲,在回家途中亲眼看到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种种惨境。邻居问他战争何时才能结束,并诉说家乡的苦难:地没有耕种,孩子们被逼去打仗……说到伤心处,乡亲们老泪纵横,杜甫只好仰天长叹。
【解释】纵横:交错。老人泪流满面,形容极度悲伤或激动。
晋朝时期,王羲之为会稽内史时,孙兴公推荐支道林,说他看问题拔新领异。王羲之自傲不愿见他。后来王羲之外出办事见到高僧支道林,就和他谈起了《庄子·逍遥游》,没想到支道林的论述十分精辟与新奇,王羲之披襟解带,洗耳恭听。
【解释】比喻敞开胸怀,心地坦白。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良霄字伯有,他为人奢侈又刚愎自用,嗜酒如命,与大臣子皙矛盾很深,被子皙的侄子子驷杀死,变成一个厉鬼。人们听说伯有来了吓得撒腿就跑。子产立了公孙泄和伯有的儿子良止后,厉鬼就立刻安息了。
【释义】伯有:春秋时郑国大夫良霄的字,相传他死后鬼魂作祟。形容无缘无故自相惊扰。
商朝末期,商纣王昏庸无能,对内残暴统治,社会十分腐败。西方诸侯之长的“西伯”周文王曾怀着一片好心,提出诚恳的劝告:殷商的教训不必向远处去找,就在夏桀那一代。商纣王没有接纳,终于被周武王所灭。
【解释】殷:指商朝后期;鉴:镜子。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春秋时期,秦桓公邀晋厉公一起攻打白狄小国,暗中派人劝白狄归顺秦国,而去对付晋国。晋厉公知道后派吕相去和秦国绝交,说秦桓公是唯利是图、背信弃义,晋国对此痛心疾首。如果秦国能遵守先前的盟约的话,可以避免战争。
【释义】疾首:头痛。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战国时期,齐国雄辩家淳于髡问孟子男女之间不用手递受物品是礼,那么嫂子掉进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救是礼吗?孟子认为是礼。淳于髡又说天下的人都掉进水里,你为什么不去救?孟子回答说应该用道去救,而不是用手去救。
【解释】比喻视实际情况而变通做法。
公元579年,北周宣帝宇文赟病死,年幼的静帝宇文阐即位,内史大夫郑泽和御史大夫刘昉伪造诏书召杨坚入宫总揽军政大权,后梁大臣柳庄奉明帝萧岿之意入关,杨坚召见他并夸梁明帝有松筠之节,缓和了双边关系,共同对付尉迟迥。
【释义】松与竹材质坚韧,岁寒不凋。用以比喻坚贞的节操。
传说古代宋元君召集一些画家在一起作画,大家在宋元君面前表示谦虚,恭恭敬敬站立著作画。只有田子方一个人回到宿舍里,解开衣服伸长腿坐著作画,宋元君认为他才是真正的画师。
【释义】用以作为精巧神妙之物的代称。
唐朝时期,韩愈学识渊博,被任命监察御史,因反对宦官利用“宫市”敲诈百姓,触怒了唐德宗被贬,后在唐宪宗时调回京城任吏部员外郎,他又因华州刺史之事被贬为国子监博士,他作《进学解》感慨自己:“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解释】辄:即;咎:过失,罪责。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
后汉时大将韦端,生有二个儿子:大的叫元将,次的叫仲将,他们都是很优秀的人才,和孔融是世交。一次,孔融写给韦端一封信,写道:〔前天元将到来,我看他那一套高深的学问,透彻明快,才华丰富;他度量很宽大,意志又坚定;将来必然是一个有很大本领,能创立伟大事业的人才。昨天仲将又来,我看他在学问和做事方面,都很有条理;资质聪明,心思敏捷;性情敦厚老实,热诚恳切;将来一定是个能继承家业的好子弟。想不到这一对宝贵的珍珠,就在一只老蚌的身上产生出来!〕当时韦端的年纪实在不小了,所以孔融就借着老蚌来比拟他夫妻两人;又借两颗珍珠来比拟他那两个优秀的儿子。直到现在,恭颂人家晚年生子的时候,也常常引用这句成语。
【解释】: 原比喻年老有贤子。后指老年得子。
张飞到达江州后,攻破刘璋大将巴郡太守严颜的军队,并活捉严颜。张飞呵斥严颜说:“大军到达,为什么不投降而竟敢抗战?”严颜回答:“你们没有正当理由,侵夺我们州郡,我们州郡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
【解释】:比喻坚决抵抗,宁死不屈的将领。
西晋大官僚石苞的儿子石崇没有得到父母的一点遗产,靠自己的功劳晋升为荆州刺史,他不择手段大量搜刮民脂民膏,很快成为西晋头号富翁。晋武帝的亲舅王恺也是一个大富翁,但和石崇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他自己也承认甘拜下风。
【成语解释】表示真心佩服,自认不如。
唐敬宗时,朝廷大兴土木,挥霍无度,杜牧十分气愤,就写一篇《阿房宫赋》,讲述秦朝的阿房宫是十分的繁华,最后被西楚霸王项羽放火烧了三个月才烧完,借古讽今,希望能让当权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解释】付:给;之:它;炬:火把。一把火给烧了。
仲由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字子路,师从孔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在仲由少年时,遇到一场大旱,当地粮食价格飞涨。他家里比较穷,实在买不起高价粮,只好吃野菜度日。
这样过了几天,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年纪大的父母长此下去怕是吃不消,很是担心。这时恰巧有消息传来,说百里以外沂河的粮价比较便宜,仲由就辞别父母,带上家里所有的钱拿着粮袋子奔沂河了。仲由家没有车和马,他只能徒步而行。为了省钱,自然就没有住店,反正是累了就睡,歇过乏来就走,这样走了三四天才到。到了沂河粮店一看,时间太晚了,粮店都关门了。他只好夜宿在粮店的房檐下。第二天天一亮,他第一个就买好了白米,然后急匆匆往回赶。才走了几里路,他就听到肚子咕噜噜地叫,该吃东西了。这路上的三四天,他都是靠着从家里带的野菜团子支撑下来的,可现在往腰里一摸,发现野菜团子都吃完了,这可怎么办呢?这时候的仲由是饥肠辘辘,闻着袋子里白米的香味,不由直咽口水。看看回家的路,还有九十多里,他真想抓一把白米嚼一嚼吞下肚去,可是想到家里白发苍苍的父母,米又这么少,他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可不吃东西又不行,他想找点野菜吃,可是没找到。他又往远处的田地里一望,嘿,有主意了!再说仲由家中的二老,早也盼、晚也盼,终于盼着儿子仲由回来了。他们倒不是特想吃到白米,主要是担心儿子,这时候兵荒马乱的,可别出个差错。仲由进了家门,把白米袋子往二老手里一放,说:“爹,娘,孩儿把白米买回来了,你们快点煮好吃点吧。”仲由爹没接白米,而是看着瘦了一圈的儿子,心疼地说:“没想到这一路这么远,给你拿的野菜团子一定不够吧,有没有吃点白米?”仲由笑呵呵地说:“我吃了一点,真好吃啊。”这时仲由娘一眼看见儿子的腰里鼓鼓囊囊的,一把翻出来,却发现是一大团豆叶,上面还有齿痕。她立刻就明白了:“孩子啊,你一路上就是吃这个撑过来的?”仲由眼见瞒不住了,这才承认:“人家收完豆子,豆叶就扔在地里不要了,我觉得怪可惜的,就捡起来吃了。”这话一出口,仲由的父母一把抱住了儿子,真是个孝顺孩子啊。若干年后,仲由在父母过世后,南下到了楚国。楚王对他很是礼遇,摆了酒席给他接风,还派了很多高官陪同宴请。席间,楚王提出让他担任官职,给他配了一百辆车马作随从,每年给的俸禄也非常多。这下子,同席的官员纷纷向他道贺。可谁也没想到,仲由反而痛哭失声。楚王有点不高兴,就问:“难道仲由对本王的赏赐不满意吗?”仲由连忙离席,说道:“大王,我是想念我的父母啊。我多么希望他们还活着,能同我一起过这样的好生活。可是,即使我仍然想像原来那样背着白米奉养双亲,也永远不可能了。”一时间,宴席上静悄悄的。包括楚王在内,都被仲由的孝心打动了。仲由的老师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赞扬他说:“仲由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在《孔子家语》里有这么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能孝敬父母的时间是一日一日地减少,如果不能及时行孝,会留下终生的遗憾。故此我们在父母健在的对候,孝养要及时,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悲痛亲已不止。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大军攻占咸阳,进入秦宫,见美女如云,珍宝无数。他打算住在宫内享受,樊哙劝他以天下为重。刘邦不以为然。谋士张良说这正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且忠言逆耳利于行。刘邦听从劝告退兵驻守霸上等待项羽的到来。
忠言逆耳的意思是:逆耳:不顺耳。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的王子,父亲死后,两个人很有德行,都不肯继承国君之位,为了推让君位,两人先后逃到周文王那里。
周文王死后,周武王起兵伐纣,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暴易暴、以臣弑君的行为,违反了正理,曾拦住武王的车马加以劝说。周武王灭掉商纣,统一天下后,伯夷、叔齐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到山里靠挖野菜充饥,后来饿死了。孔子说伯夷、叔齐是“古之贤人”,并说:“伯夷、叔齐不记过去的怨仇,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就很少。”◎成语释义不计较过去的怨仇。◎故事出处《论语·公冶长》:“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出处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过去的怨仇,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就很少。”汉武帝时汉廷与匈奴之间常有战事。有一次,匈奴派使者前来求和,并把扣留的汉朝使者放了回来。汉武帝为了回应匈奴的善举,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一干人等出使匈奴,没想到却出了意外。
单(chan)于想逼迫苏武投降,苏武说:“要我投降,除非海枯石烂,日从西升。”他宁死不屈,举刀自刎,经过抢救才幸免于难。苏武随后被单于流放到北海无人区牧羊。苏武一个人在冰天雪地里放羊,万般艰辛。没有粮食,他就挖田鼠藏在洞里的食物充饥;口渴了就抓把雪吞下解渴。唯一和他做伴的就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这时汉昭帝已继位,匈奴老国王也已驾崩,换了新单于,汉匈议和,汉人和匈奴人通婚。汉昭帝遂派使者前往匈奴,要求放苏武回去,单于谎称苏武已经死去,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当汉昭帝第二次派使者到匈奴时,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设法买通了禁卒,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还活着、正在北海牧羊的消息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就不应该欺骗汉朝。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牧羊,你怎么说他死了呢?”单于听后大为震惊,以为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鸿雁也替他传送消息了。他无法再抵赖,只能向汉使道歉,把苏武放了回来。
这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随着故事的流传,鸿雁传书也广为人知,并逐渐演化为传信的象征了。
唐德宗时,有支军队在长安叛变,拥立原卢龙节度使朱泚(cǐ)为皇帝。朱泚自称大秦皇帝,拜张光晟(sheng)为副将。唐德宗命令李晟领兵讨伐朱泚,逼近长安。
张光晟率兵驻扎在九曲,与李晟军对阵。张光晟见李晟军声势浩大,知道自己不是对手,暗中派心腹去与李晟联络。李晟表示欢迎他归降朝廷,张光晟带领部下投降。李晟为他向德宗上奏章,要求对张光晟减罪任用。李晟带了张光晟参加宴会,华州节度使路元光怒道:“决不与反贼同席!”李晟只得把张光晟软禁起来,听侯朝廷处理。不久,德宗下旨,认为张光晟罪不赦,理应处死。张光晟临死前说:“传话后人:第一莫做,第二莫休。”
成语“一不做,二不休”由此而来,比喻不做则已,既然已经做了,就索兴做到底。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得了重病。临终前,他命令中东府赵高写诏书,要公子扶苏速回咸阳奔丧。赵高却扣下遗诏,与秦始皇小儿子胡亥进行密谋。他们伪造遗诏,说秦始皇立胡亥为太子,逼令扶苏和大将蒙恬自杀。阴谋得逞,胡亥当了皇帝,称秦二世。胡亥拜赵高为郎中令,朝中政事全由赵高把持。胡亥和赵高生怕别人不服,制订了更加严酷的刑法。他们还大杀信不过的人,首先杀死了蒙恬的弟弟蒙毅。胡亥又将12个兄弟和10个姐妹一起杀掉。受牵连而被杀的无法计数。
由于秦二世昏庸残暴,法令苛严,大臣们个个提心吊胆,人人自危,朝廷一片混乱。公元前207年,秦王朝终于被农民起义军推翻。后来,人们以“人人自危”作成语,形容每个人都感到自己有危险,不安全。
“家喻户晓”是“家家户户都知道”的意思。而原来却叫作“户告人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汉朝人编的一部《烈女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名叫梁姑的女子,一天,她的房屋不慎失火。她哥哥的一个小孩和她自己的两个小孩,都在屋里。她冒火冲进屋去,本来想先抢救她哥哥的小孩,可是抢出一看,却是自己的一个孩子。这时,火势已猛,没法再进去了。她急得双脚直跳,捶胸大哭道:“这怎么得了呀!我不是要背上自私的恶名了吗?我姓梁的岂能‘户告人晓’,让人骂呢?我还有什么脸面见人啊!……”说着,不顾一切,投身火海,最终被火烧死了。
这里的“户告人晓”是“家家互相传告,人人都知道”的意思。后来又有人写作“家至户晓”是“家家都传到,户户都知道”的意思。逐渐地,就变成今天的“家喻户晓”了。
提起酒徒二字,耸人听闻,实属小题大做。所谓酒徒,只是嗜酒的人而已。《辞海》说,自称酒徒,意含狂傲,称人酒徒,多带贬义,颇有道理。但在古人看来,意未尽然,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元结,对酒徒就写了一首颂扬歌,歌曰:“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提到高阳酒徒,汉代称他功着与国,还有一番酒成大事的记载呢!
高阳酒徒郦食其(音义基),陈留高阳人(今河南杞县西南),为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少有壮志,喜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嗜酒,后来只好充当看管门户的监门吏。县中官府和贤豪,都不敢任用,皆称之为狂生。他坚信不移等待时机。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打起“伐无道,除暴秦”的旗帜,于是天下群雄起而响应。时有项梁起兵会稽,刘邦起兵于沛,起义风暴席卷全国。陈胜、项梁等起义军路过高阳,皆为郦生鄙视,认为都是些鼠目寸光之辈,不能听大度之言的人。惟独沛公刘邦,“嫚易人,有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于是,他自荐于沛公。
沛公刘邦,字季,为人仁而爱人,不爱生产劳动,喜施舍,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壮年为泗水亭长,是一个地方有名的无赖。他好酒及好色,常醉卧于酒家,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酒徒,幸醉酒为吕公所识,以女吕后为妻;因醉酒而斩白蛇,得名自负,起兵反秦。公元前207年(二世三年),沛公引兵西,相遇强盗出身的彭越起义军,遂共同攻打秦军,战不利。后攻昌邑不下,乃西过高阳为郦食其所识,当为“大人长者”以求见。
一天,刘邦正坐在床上,有两个女人为他洗脚。忽报乡里有位儒生求见,此人年以六十有余,身高八尺,人都称他为狂生,自称非狂。刘邦一向轻视儒生,过去见到儒生,常以儒生帽子当尿盆,以污辱儒生。今天忽听有儒生求见,盛怒之下,叫人谢绝接见,并说:“我以天下大事为重,没有时间接见儒人。”在外等候已久的郦食其听罢,立即“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忙报之,刘邦一听自称高阳酒徒,来者不善,慌忙连脚都来不及擦,‘据足杖矛’曰:‘请入!’郦食其入内,见沛公长揖不拜曰:“你不是想要诛暴秦,为什么还这样傲慢对待长者?你是想助秦攻诸侯呢?还是率领诸侯破秦呢?”此时,刘邦不知所措,辍洗起衣,忙请食其上坐,谢罪曰:“过去听人说先生的容貌,今天见面才知先生的来意!”并问其计?这位高阳酒徒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知其令,今请使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大事可成矣。
于是刘邦接受郦食其的建议,决定先攻占陈地,并派遣郦食其为内应。郦食其来到县城,见陈留县令说陈秦之将,汉王将兴之理,希望他能投降刘邦。但县令惧怕秦法的苛重,不敢冒然从事,予以谢绝。就在当日夜半杀死县令,并将县令人头窬城而下,报之于沛公。刘邦见大事已成,引兵攻打县城,叫人用竹竿挑着县令人头,大声疾呼:“你们赶快投降,你们的县令已被砍头了!如若不然的话,后下城的也要斩头的!”城上守军见县令已死,无意再守,遂开城投降。刘邦进城得“其库兵食积粟留出入三月,从兵以万数,遂入破秦。”此皆高阳酒徒之功也。
高阳酒徒郦食其的作用,功着于国,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正当刘邦徘徊不前,举棋不定之时,是郦食其为他指出攻陈留之方向,成为刘邦反秦首功;
第二,攻陈得积粟,足够起义军三个月的粮草,使其后勤无忧,得以有力量进军;
第三,攻陈扩大了起义军队伍,尤起兵数百人至破陈留扩兵到万人;
第四,刘邦过去一向瞧不起知识分子,但自从接见这个高阳酒徒后,才深知欲成其大事,没有知识分子为他出谋划策是难以成功的。
从此以后,刘邦不仅封郦食其为广野君,并且重用其弟郦商为将,率兵数千人,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郦食其为刘邦所器重,酒徒竟然成为刘邦创业初期的重要谋士之一。后来他为刘邦游说四方,瓦解诸侯也树立不少功勋。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时,他建议刘邦曰:“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耒,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距斐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劾实形之势,则天下之所归矣。”并愿意去说服当时尚有兵众将广、割据一方的齐王田广。高阳酒徒这一建议,却成为刘邦取天下的战略思想了。刘邦派他去游说田广,晓之天下利害,“田广以为然,乃听郦生,罢历下兵守备战,与郦生日纵酒。”这是由于韩信乘机功齐,为田广所误解,认为这是郦食其出卖了他,遂将郦食其烹杀。临死前,田广对其曰:“汝能止汉军,我活汝。”郦生对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而公不为若更言。”慨然就义。
郦食其死后,当刘邦称帝评奖列侯功臣时,封郦食其之子郦疥为高粱侯,以示不忘前功。随着时间的推移,郦食其的名字,在人们中间逐渐消逝了,然而“高阳酒徒”竟成了它的代名词了。嗜酒者,往往自喻,深以为荣幸,也许就是这个缘故吧。
商代晚期的帝王,多是淫暴之主,一味追求享受安乐。商代的贵族也多酗酒,据现代人分析推测,由于当时的盛酒器具和饮酒器具多为青铜器,其中含有锡,溶于酒中,使商朝的人饮后中毒,身体状况日益下降。商末帝纣,却是一个好色好酒的人,<<史记·殷本纪>>称:"(纣)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后人常用"酒池肉林"形容生活奢侈,纵欲无度。商纣的暴政, 加上酗酒,最终导致商代的灭亡。周代在商人的聚集地曾发布严历的禁酒令。 以酒误事误国的例子在古代不可胜数,楚恭王与晋国的军队战于鄢陵,楚国打了败战,楚恭王的眼睛也中了一箭,为准备下一次战斗,召大司马子反前来商量,子反却喝醉了酒,无法前来。楚恭王只得对天长叹,说"天败我也"。将因酒误了战事的子反杀了。只得班师回朝。帝王因酒误事有时也是好事,如齐桓公因为醉酒,将帽子丢了, 齐桓公为此事感到羞耻,于是三天都不上朝,恰逢粮荒,管仲只好自作主张,打开公家的粮仓,救济灾民。灾民欣喜若狂,当时流传的民谣说:(齐桓公)为什么不再丢一次帽子啊!
别开生面”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另外开创新的局面或格式。
这个成语来源于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唐代著名的画家曹霸,擅长于画人物和马。他的名声传到京城长安,连深居宫廷的皇帝唐玄宗也知道了。玄宗经常召他进兴庆宫,命他当场作画,并时常给于丰厚的赏赐。
由于曹霸受到皇帝的宠幸,长安城里的王公贵族和官府人家,都以藏有他的画为荣。大家不惜以很高的价钱,来收购他的墨迹。
长安北面的太极宫中,有一座著名的凌烟阁。阁内四壁上绘有唐朝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的肖像。这些肖像,是七十多年前著名画家阎之本画的。由于年代已久,原先栩栩如生的功臣像,现在大部分已经剥落,不仅失去了当年的风采,有的甚至难以辨认。为此,玄宗把曹霸召来,要他重新画过。要重画功臣肖像谈何容易。曹霸阅读了大量史,料对照已经暗淡模糊的功臣肖像,仔细琢磨,精心构思,然后挥笔绘制。不久,二十四位功臣的肖像重放光彩,并且以崭新的风格展现在人们面前。
曹霸既擅长于画人物,又擅长于画马。一次,玄宗传曹霸进宫,当场叫人把他最喜爱的一匹叫玉花骢(cong)的名马牵来,命曹霸为它作画。
曹霸叫侍从把一幅巨大的白绢裱糊在殿壁上,同时对玉花骢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观察,然后转过身,飞快地挥舞墨笔。不多久,威武神骏的玉花骢就展现在白绢上。玄宗越看越满意,马上叫侍从取来许多金帛赏赐给曹霸,并且封他为左武卫将军。但是好景不长,玄宗在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后,爱好声色,奢侈荒淫,长期不理政事,曹霸也越来越少被召进宫去作画。后来他又因一件小事获罪,被削去官职,降为平民,只得离开长安。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玄宗逃往四川。曹霸也流落到成都,靠在街头替路人画像过活,晚境极其凄凉。
一次,著名的诗人杜甫来到成都,在朋友家里看到曹霸画的《九马图》,得知这位名噪一时的画家也在成都,便马上去寻访。几经打听,终于在街头找到了曹霸。
杜甫了解了曹霸的身世和遭遇后,非常同情和感慨,写了一首诗赠给他。诗中有这样两句:“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凌烟阁中功臣像已失去了往日鲜艳夺目的色泽,亏得你左武卫将军下笔使它们重放光彩。
博而不精”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常识广博而不精深。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马融传》,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即精即博,吾何加焉?
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郑兴,以研究《左氏春秋》著称于世。他的儿子郑众,十二岁时就跟父亲学习这部经学著作。后来,郑众还学习了《周易》,《毛诗》,《周礼》等经学著作,使他学识渊博,几乎无所不晓,在上层社会很有名气。
郑众当官后,在公务之余给一些年轻人讲解《毛诗》、《周礼》等经学著作,并且花很大的精力为《左氏春秋》作注。后来,终于完成了《左氏春秋》的注释工作。这部书流传后,和另一位经学家贾逵所注的《左氏春秋》齐名,都受到学者们的好评。当时,最著名的经学家是马融。他注过《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的境地,因此,弟子多达千人。马融除了为经书作注外,又兼注《老子》、《淮南子》。讲课时坐在高堂上,挂上纱帐,前面让学生坐着听课,后面列一班女乐演奏音乐,很有特点。
马融研究了《左传》后,也准备注一部《左氏春秋》,他仔细阅读了贾逵和郑众的注本后评价说:“贾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广博,郑众的注本广博而不精深。要是既精深又广博,那我怎能超过他们?”马融觉得,这两个注本各有各的长处,合起来就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之处,便决定不再给《左氏春秋》作注了。
出处《汉书·叙传下》
乐昌笃实,不能不离。遭闲既多,是用废黜。
释义“挠”,弯曲,屈服。形容在恶势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
故事王商,字子威,继承父亲的封号为乐吕侯,是汉成帝的丞相,他为人耿直,作风正派。
汉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长安城中忽然有传言说要发大水了,长安城就要被水吞没了。刹时间,整个长安城的老百姓都惊慌起来大家扶老携幼,争相逃命。
消息传到宫中,汉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宫中议事,商量对策。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也惊慌失措,劝成帝、太后赶快躲到船上去准备撤离。大臣们也纷纷附和王凤的意见。只有孙丞相王商坚决反对,他认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来,一定是谣传,在这个关键时刻更不能轻易撤离,这样只会使人心更加慌乱。成帝采纳了王商的意见,过了一会,城里也没见大水来,谣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慢慢恢复了。调查下来,确实是传言失实。成帝对王商能力排众议很赞赏。王凤却认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怀不满。
王凤有个亲戚叫杨肜,是琅那太守,因为没有把他管辖的地方管理好,王商要办他的罪,王凤为此亲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杨肜说情,为他开脱。王商坚持原则,免去了杨肜的官职,王凤更加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打击报复。于是他勾结了同伙,诬陷王商。汉成帝最后听信了谗言,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
但是,是非自有公论。《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撰写王商的传记时对王商的评价是:为人诚实公正,不屈不侥。这样的评论是很客观公正的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做韩朝宗的人,为人非常热心,常常帮助一些年轻人找到好工作,大家都非常尊敬他。有一天,一个叫做李白的年轻人写了一封信给韩朝宗,请韩朝宗帮忙介绍工作,信的最后写道:“。。。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意思是说,恐怕我写的文章,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伎俩,不够让大人欣赏。这个谦虚的年轻人李白,后来可变成了一位鼎鼎大名的大诗人呢!
从此以后,大家就用“雕虫小技”来形容写文章或是做事情的时候,用的都是一些小技术而已。
“负隅顽抗”这则成语的“负”是依靠;“隅”是山势险要的地方。比喻依仗某种条件顽固抵抗。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蜗(即隅),莫之敢樱。
战国时,有一年齐国发生饥荒,许多人饿死。孟子的弟子陈臻(zhen)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来找老师,心情沉重地说:“老师,您听说了吗?齐国闹饥荒,人都快饿死了。人都以为老师您会再次劝说齐王,请他打开棠地的谷仓救济百姓。我看不能再这样做了吧。”
孟子回答说:“再这样做,我就成为冯妇了。”
接着,孟子向陈臻讲述了有关冯妇的故事。冯妇是晋国的猎手,善于和老虎博斗。后来他成为善人,不再打虎了,他的名字也几乎被人们忘掉。有一年,某座山里出现了一只猛虎,常常伤害行人。几个年轻猎人联合起来去打虎,他们把老虎追至山的深处,老虎背靠着一个山势弯曲险要的地方,面向众人。它瞪圆了眼睛吼叫,没有人敢上前去捕捉。
就在这时,冯妇坐车路过这儿。猎手们见了他,都快步上前迎接,请他帮助打虎。冯妇下了车,挽起袖子与老虎搏斗起来,经过一场拼搏,终于打死了猛虎,为民除了害。年轻的猎手们高兴地谢他,可是一些读书人却讥笑他。
只不如胡卢蹄每日相逐趁,到能够吃肥羊饮巨觥,得便宜是好好先生。
释义讥讽不分是非,不敢得罪他人,只求相安无事的人。
故事:刘备投奔荆州牧刘表后,深感要扩大自己的力量,必须得到有智谋的人辅佐。他听说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在襄阳地区很有声望,特地去拜访他,请教他对天下大势的看法。就在这次会见中,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两个俊杰,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庞统。后来,这两人都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司马徽善于识别人才,但由于当时社会斗争相当复杂,他自己却经常装糊涂,从来不说别人的短处,不管是好是歹,他总是回答“好”。日子久了,他也就成为“好好先生”。二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问他近来身体是否安好。司马徽回答说:“好”。又有一天,他的一位朋友前来拜访,伤心地谈起了自己的儿子死了。不料,司马徽听了竟说:“太好”。他的妻子等朋友走后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有德行的人,所以直言相告。哪里有听别人说儿子死了,反而说好的?”司马徽回答说:“好啊,你的话也是太好。”妻子听了,弄得哭笑不得。
明道年十六、七时,好田猎。十二年,暮归,在田野问见田猎者,不觉有喜。
释义:比喻旧习难忘,一圩触其所好,便跃跃欲试。
故事:北宋时著名的学者程颢,世称明道先生。他从小聪明青年时代在西京洛阳讲学,非常有名气。他的弟弟程颐也是著名的学者,经常讲学,人们称他们为“二程”。后来,他们的学说被朱熹 继承和发展,人们称他们为“程朱学派”。程颐十六七岁的时候,非常喜爱打猎。后来他集中心思研究学 问,便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打猎了。有一次,他惋惜地对友人说:“打猎 的爱好我今后没有啦!”
有个名叫周茂叔的朋友听到了这话,特地去对程颢说:“你说的 话不一定就是如此。千万不要说得那么容易。我看你不是不喜爱打猎,而是把这种心思隐埋起来罢了。说不定哪一天这种心思萌发起 来,你还是会像年轻时一样,高高兴兴地去打一阵子猎的。” 程颢对周茂叔的话末置可否,只是哈哈大笑了一阵。
周茂叔的这席话,在十二年后得到了验证。一次程颢外出归来。 在田野里见人打猎,顿时想起了打猎的乐趣,高兴得手痒起来。但他 忽然回忆起周茂叔说过的话,便硬是压制了要打猎的欲望,径自走 回家去。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读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同学,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冯异是东汉初期一位著名的军事将领,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一员大将,立下不少战功,成为东汉的开国功臣之一。
公元二十五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做了皇帝,他派冯异大将军平定了关中。以后,刘秀封冯异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
公元三十年,冯异到京城洛阳,朝拜光武帝。光武帝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向文武百官介绍说:“他是我当年起兵时的主将,为我在创夜的道路上劈开了丛生的荆棘,扫除了重重障碍,平定了关中广大地区,是个人冠军有功之臣啊!”由于冯异,谦虚好学,所以深得人们敬仰。
隋朝末年,李绩投奔到李密部下被封为大将军。他率军攻下黎阳城,队伍迅速扩大到20万人,投降唐高祖李渊门下,被封为黎阳总管,莱国公。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走李绩父亲做人质,让他守黎阳。待窦建德走后他就自拔来归投奔李渊。
【解释】拔:摆脱,离开。自觉离开恶劣环境,归向光明。指敌方人员投奔过来。
宋朝时期,密州知府苏轼因为写诗被诬陷入狱,后来被贬到黄州团副使。他在黄州期间,遇到两位好朋友。朋友弄到一条新鲜鲈鱼,苏轼问夫人要酒,夫人王闰之早就给他准备酒以备他不时之需,他们乘船去游赤壁,一直玩到尽兴而归。
【解释】不时:不是预定的时间。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出现的需要。
晋朝时期,贾坚字世固,善于射箭。烈祖听说他的箭术高超想亲自试验他,就牵一头牛放在百步的地方,让贾坚射它。贾坚说:年轻时可能射不中,现年老正好可中,就射一箭,刚好擦背而过,再一箭贴肚皮而过,附肤落毛。第三箭正中牛心。
【释义】比喻赋闲无正事可干。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中摆酒贺寿。70位博士前来拜寿,丞相李斯当众宣布:“今后必须把《诗》、《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统统烧掉,再谈论者处死,以古非今也要处死,甚至满门操斩,秦始皇当众下诏通告天下。
【释义】非:非难,否定。用历史故事抨击当前的政治。
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笃信修道炼丹,一次遇到八个鹤发童颜的老翁,拜他们为师,学习修道炼丹,丹药炼成后,汉武帝派人来抓他,他情急下喝了丹药,成仙升天。他的亲友也赶紧喝药成仙。刘家的鸡狗因吃了炼丹锅里的丹药也成仙了。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的意思是:〖解释〗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释义】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喻此人非常吝啬、小气。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尽心》。
墨翟,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史称“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同一时期,还有一位叫杨朱的哲学家,他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别人进行侵夺。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下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拔不拔?”
“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
禽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
杨朱默不作声了。
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论:“杨朱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下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提倡爱世上所有的人,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只要对天下人有利,他也是心甘情愿的。”
民间故事二:
古代有个富翁,大家都叫他六叔,他十分吝啬。
由于他整天盘剥穷人,累得病倒了,差一点昏死过去。
三天后,他稍稍清醒了一下,看见屋里挤满了送终的亲友,想要表示什么。他的大侄说:“六叔,是不是还有两个亲人没见面?”他摇摇头。
二侄问:“是不是有笔银子放在哪里,不曾交代?”
还是他妻子明白,看见两根灯芯同时燃点,就挑掉一根。
这时六叔才微微舒了一口气。突然,快断气的六叔流着泪,凑近妻子的耳朵,想跟她说话。他说:“我死后,可把我留下的两张便纸分给前来吊孝的亲戚。”“我死后,别用棺材来盛我,挖个坑,把我埋了就成。”“我死后,不要请和尚念经,我在黄泉下自己会念经的。”“我死后,把我的皮剥下来,卖给皮匠;把我的毛拔下来卖给做刷子的人,一根别丢了……”
“一毛不拔”就是一根毛也舍不得拔掉丢失,形容极端自私。
古代一个有钱人家养了很多鸟,一个朋友来拜访,见白鹤就问养鸟人是什么鸟。养鸟人骗他是尖嘴老鸦,再问淘河,养鸟人说是尖嘴老鸦的儿子,又问白鹭,养鸟人骗他这是尖嘴老鸦的孙子。这人自我感慨地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一代不如一代 的意思是:〖解释〗代:父子相继为一代。一代比一代差。
刘秀刚刚建立东汉王朝的时候,全国并未完全统一。各路豪强分别占据一方,国家仍是四分五裂。这些豪强之中势力最大的是在成都称王的公孙述。
当时,另一个势力稍弱一点的豪强隗嚣(wěiáo)派部下马援前去拜访公孙述,想找一条政治上的出路。马援小时候就和公孙述认识,他想这次公孙述一定会热情地接待他。谁知到了成都之后,公孙述却不理他,而且竟然以帝王的资格高居殿上,要马援以臣子之礼拜见,并且没说上几句话就退朝回宫,派人把马援送回宾馆去了。马援觉得心里很不舒服,回去之后就跟手下人说:“现在各地正在争夺天下,还不知道谁胜谁败,公孙述这样大讲排场,怎么能接纳有才干的人共同建立功业呢?”
马援回到隗嚣处,对隗嚣说;“公孙述就好比井底的青蛙,看不到天下的广大,自以为了不起,妄自尊大,我们不如到洛去投靠刘秀,到他那里去寻找出路。”
于是,马援就去洛阳投靠了刘秀,刘秀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马援在刘秀手下做了大将军,尽力帮助刘秀统一天下。最后,公孙述被刘秀打败了。
后来,人们引用“妄自尊大”来形容人狂妄地夸大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轻视别人。妄,过分地;尊,高贵。
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们父子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
这个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地浓缩成了一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它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古时候,有一户人家建了一栋房子,许多邻居和亲友都前来祝贺,人们纷纷称赞这房子造得好。主人听了十分高兴。但是有一位客人,却诚心诚意地向主人提出:“您家厨房里的烟囱是从灶膛上端笔直通上去的,这样,灶膛的火很容易飞出烟囱,落到房顶上引起火灾。您最好改一改,在灶膛与烟囱之间加一段弯曲的通道(即“曲突”,突:烟囱)。这样就安全多了。”顿了一顿,这个客人又说:“您在灶门前堆了那么多的柴草,这样也很危险,还是搬远一点好。”(即“徙薪”,徙:移动,搬迁;薪:柴草。)
主人听了以后,认为这个客人是故意找茬出他的洋相,心里非常不爽。当然,也就谈不上认真考虑和采纳这些意见了。
过了几天,这栋新房的厨房失火,左邻右舍,齐心协力,拼命抢救,才把大火扑灭了。主人为了酬谢帮忙救火的人,专门摆了酒席,并把被火烧伤的人请到上座入席。惟独没有请那位提出忠告的人。这就叫作:焦头烂额座上宾,曲突徙薪靠边站。
这时,有人提醒主人:“您把帮助救火的人都请来了,可为什么不请那位建议您改砌烟囱、搬开柴草的人呢?如果您当初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就不会发生这场火灾了。现在,是论功而请客,怎么能不请对您提出忠告的人,而请在救火时被烧伤的人坐在上席呢?”主人听了以后,恍然大悟,连忙把当初那位提出忠告的人请来。
——《汉书·霍光传》
【求解驿站】把烟囱改为弯曲的,把灶旁的柴草移开。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
【活学活用】如果懂得~的道理,许多灾难都可以避免。
【妙语点拨】故事中的主人即便是对火灾隐患缺乏基本的防范常识,在有识之士提出警示和忠告后也应当有所提防,但是火灾还是发生了。试想,如果主人听从忠告,很可能就避免了火灾,也用不着众人相救和杀牛置酒了。故事中的“主人”,现实中不乏其例,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并非祸由天降,而是由来已久,逐渐积累而酿成的。如果“主人们”在有识之士提出各种安全建议和措施后,及时处理,完全可以把隐患扼杀在萌芽之中,避免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近义】防患未然
【反义】临渴掘井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担任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
有一天,唐文宗问工部侍郎柳公权:“近来人们对朝廷有什么议论?”柳公权回答说:“您派郭宁做地方主官,有些人赞同,也有些人表示反对。”文宗听后,皱了皱眉头,显出不太高兴的神情。过了一会儿,唐文宗对柳公权说:“郭宁做官一向没有什么过失,今天以金吾大将的身份去做个主官,这还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吗?”柳公权说:“按照郭文对国家的功劳,派做主官是无可非议的。只是听议论的人说,郭宁是因为进献了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样的官职的。”文宗听了柳公权的这些话,赶紧解释说:“郭宁的两个女儿进宫不是献给我的,而是去伺候太后的。”柳公权说:“瓜田李下的嫌疑,怎么能跟每个人都说得清呢?”
柳公权所引用的“瓜田李下”,出自一首题为《君子行》的古乐府:“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那意思就是说,当站在瓜田里面的时候,最好不要弯下身子去提鞋子;站在李子树下的时候,最好不要伸出手去整理头上的帽子。以此来避免偷瓜和李子的嫌疑。
后来,人们常用“瓜田李下”来比喻容易使人产生嫌疑的地方。
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因此,韩信首当其冲。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公元前215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不过韩信等一类将领,自以为立有战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希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萧何协助刘邦臣,削除异己,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为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这是汉高祖刘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萧何辅佐刘邦做出的杰出贡献。
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记录下这句话,并简单探讨了它的成因。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梅之涣写的《题李白墓》诗。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关于他的死,有种种神话般的传说。有的说李白晚年游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有一天夜晚他的小船停靠在采石江边(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北临长江),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落江而死。因此在采石便出现不少以李白的事迹为主题的名胜,不但有李白墓,还有谪(zhé)仙楼、捉月亭等,引来了很多的文人雅士前来参观。但是也有一些人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留的诗十分可笑。梅之涣的这首诗,就是讥讽这类游人的,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自不量力。
鲁班,据说姓公输,名般,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鲁班奉为木匠的始祖,因此自然没人敢在鲁班面前卖弄自己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要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被称为“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袭父封为淮南王。他爱好读书鼓琴,才思敏捷,曾召集宾客和懂得天文、医学、历算、占卜等数千人,共同编写了一部数十万字的书《鸿烈》,也称《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泛论训》,讲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它的基本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章中写道:“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这篇文章曾提到以下内容:
我们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边,衣着非常简陋,生活十分艰苦。后来出了几个圣人,他们带领人们建造房屋,这样人们才从山洞里走出来,住进了可以躲避风雨寒暑的房子。圣人又教人们制造农具和兵器,用来耕作和捕杀猛兽,使人们的生活比过去有了保障。后来,圣人又制礼作乐,订出各种各样的规矩,使人们有了礼节和约束。由此可见,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不是老是用一个方式生活。所以对古时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适合使用,就应该废除;而对于现在适合使用的,就应该发扬。以上的一切都说明,像千百条来自不同源头的江河,但最后都会归流入大海一样,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会,过更美好的生活。
——《淮南子·泛论训》
【求解驿站】所有江河最终都流入大海。比喻众望所归或大势所趋。也比喻许多事物由分散而汇集到一处。百川,泛指大小江河。
【活学活用】台湾和大陆人民向往统一的心愿,如~,岂是一些跳梁小丑所能阻挡得了的。
【妙语点拨】《泛论训》宣扬了“与时俱进”的主旨。如果我们对新变化熟视无睹,总是用一个方式生活,坚持用老眼光看人,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意识问题,反映了一个人的事业心和胆识问题。
在为人处事过程中,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以便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促进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对于那些不可救药的落伍者,除了批评外,还要痛打“落水狗”,防止这种人危害国家和社会。
【近义】大势所趋、众望所归、殊途同归
【反义】分道扬镳
西汉时期,邹阳受人诬陷被梁孝王关入死囚牢,他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信表明忠心。他列举了荆轲、卞和、李斯等事例,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双方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到老了还是像刚认识一样,梁孝王深受感动并释放了他。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的意思是:倾盖:停下车子,指初次相逢。指相识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有的刚认识,却象老友一样。比喻感情的厚薄是不以时间长短来衡量的。
简述:
春秋时期,齐国有三个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居功自傲,蛮不讲理,相国晏婴担心他们会闹事而影响国家安危,建议齐景公赐两个桃子让他们三人论功而食,结果他们有勇无谋,因争吃桃子纷纷自杀身亡
二桃三士的意思是:士:武士。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比喻借刀杀人。
详细:
春秋列国时,齐景公朝有三个勇士,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公孙接,一个叫古冶子,号称“齐国三杰”。这三个人个个勇武异常,深受齐景公的宠爱,但他们却恃功自傲。当时齐国的田氏势力越来越大,直接威胁着国君的统治。而田开疆正属于田氏宗族,相国晏婴担心“三杰”为田氏效力而危害国家,屡谏景公除掉“三杰”,然而景公爱惜勇士,没有表态。
适逢鲁昭公访问齐国,齐景公设宴款待。鲁国由叔孙蜡执礼仪,齐国由晏子执礼仪,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杰”佩剑立于堂下,态度十分傲慢。晏子心生一计,决定乘机除掉这三个心腹之患。
当两位君主酒至半酣时,晏子说:“园中桃子已经熟了,摘几个请二位国君尝尝鲜吧?”齐景公大悦,传令派人去摘。晏婴忙说:“金桃很难得,还是臣亲自去吧。”一会儿的功夫,晏婴带着园吏,端着玉盘献上6个桃子。众人一见,只见盘子里放着的6个桃子,个个硕大新鲜,桃红似火,香气扑鼻,令人垂涎。齐景公问:“就结这几个吗?”晏婴说:“还有几个没太熟,只摘了这6个。”说完恭恭敬敬地献给鲁昭公和齐景公一人一个桃子。鲁昭公边吃边夸奖桃味甘美。景公说:“这桃子实在难得,叔孙大夫天下闻名,当吃一个。”叔孙诺谦让道:“我哪里赶得上晏相国呢?相国内修国政,外服诸侯,功劳最大,这个桃子应该他吃。”齐景公见二人争执不下,便说道:“既然二位谦让,那就每人饮酒一杯,食桃一个吧!”两位大臣谢过齐景公,把桃吃了。
这时,盘中还剩有两个桃子。晏婴说;“请君王传令群臣,谁的功劳大,谁就吃桃,如何?”齐景公同意,于是传令下去。话音刚落,公孙接率先走了过来,拍着胸膛说:“有一次我随国君打猎,突然从林中蹿出一头猛虎,是我冲上去,用尽平生之力将虎打死,救了国君。如此大功,还不应该吃个金桃吗?”晏婴说:“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可赐酒一杯,桃一个。”公孙接饮酒食桃,站在一旁,十分得意。
古冶子见状,厉声喝道:“打死一只老虎有什么稀奇!当年我送国君过黄河时,一只大鼋兴风作浪,咬住了国君的马腿,一下子把马拖到急流中去了。是我跳进汹涌的河中,舍命杀死了大鼋,保住了国君的性命。像这样的功劳,该不该吃个桃子?”景公说:“当时黄河波涛汹涌,要不是将军斩鼋除怪,我的命早就没了。这是盖世奇功,理应吃桃。”晏婴忙把剩下的一个桃子送给了古冶子。
一旁的田开疆眼看桃子分完了,急得大喊大叫:“当年我奉命讨伐徐国,舍生入死,斩其名将,俘虏徐兵5000余人,吓得徐国国君俯首称臣,就连邻近的郯国和莒国也望风归附。如此大功,难道就不能吃个桃子吗?”晏婴忙说;“田将军的功劳当然高出公孙捷和古冶子二位,然而桃子已经没有了,只好等树上的桃子熟了,再请您尝了。先喝酒吧。”,田开疆手按剑把,气呼呼地说:“打虎、杀鼋有什么了不起。我南征北战,出生人死,反而吃不到桃子,在两位国君面前受到这样的羞辱,我还有什么面目站在朝廷之上呢?”说罢,竟挥剑自刎了。公孙接大惊,也拔出剑来,说道:“我因小功而吃桃,田将军功大倒吃不到。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说罢也自杀了;古冶子沉不住气了,大喊道:“我们三人结为兄弟,誓同生死,亲如骨肉,如今他俩人已死,我如何苟活,于心何安?”说完,也拔剑自刎了。
鲁昭公目睹此景,目瞪口呆,半天才站起身来,说道:“我听说这三位将军都有万夫不当之勇,可惜为了一个桃子都死了。”齐景公长叹了一声,沉默不语;这时,晏婴不慌不忙地说:“他们都是有勇无谋的匹夫。智勇双全、足当将相之任的,我国就有数十人,这等武夫莽汉,那就更多了。少几个这样的人也没什么了不起,各位不必介意,请继续饮酒吧!”
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体裁衣就够了,还要问这些干什么?”裁缝回答说:“年青相公初任高职,意高气盛,走路时挺胸凸肚,裁衣要后短前长;做官有了一定年资,意气微平,衣服应前后一般长短;当官年久而将迁退,则内心悒郁不振,走路时低头弯腰,做的衣服就应前短后长。所以,我如果不问明做官的年资,怎么能裁出称心合体的衣服来呢?”
御史大夫认为这个裁缝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仅是按照成衣法量尺寸,定式样,而且善于把握对象的特点,从中悟出"短长之理"来。
出处: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
注释:宁愿做高贵的玉被砸碎,也不愿做低贱的瓦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而死,决不苟且偷生。
南北朝时,高洋废掉了魏孝静帝元善见,建立了北齐朝廷,当上了文宣帝。高洋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肆意杀戮元帝的近亲,这使得大臣元景安感到十分惶恐。为了保全性命,他串联了几个人向高洋请求将自己的姓氏改成高,以讨他的喜欢。元景安有位堂弟,名叫元景皓,他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气愤,说道:“怎么能抛弃本姓,随人家的姓呢?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呀!”
第二天,元景安把堂弟的这番话告诉了高洋,高洋立即将元景皓斩首,并且把他的家属遣送到彭城。元景安因此受到高洋的赏识,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领军大将军。
唐朝著名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让书童背一个袋子,只要一有灵感,想出几句好诗,他就马上记下来,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炼。
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
南北朝时期,王泰幼年时,祖母给他们分枣子和栗子,他不去参与争抢而是等他们拿完后自己再吃剩下的。汉朝时期的孔融4岁他与兄弟吃梨时,他从不挑大梨吃,而是把大梨让给大人们吃,家人都夸他很懂事。
这句成语原作“竭尽心力”,见于《三国志?魏志?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竭尽心力,奉宣科法。”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杨沛的人,字孔渠,当过新郑长。曹操路过新郑的时候,部队缺粮,杨沛帮助过曹操,因此深得曹操喜爱。曹操辅政以后,杨沛升为长社令。他不畏豪强,不管谁犯了法,都依法惩办,得到曹操的称许。
当时,曹操出征在外,听说国都邺城治安太乱,便发诏选一个邺城令,其入选标准是要有杨沛那样的胆略和水平。选来选去,没有合适的,于是将杨沛提拔为邺城令(当时叫京兆尹)。杨沛上任之前,曹操召见了他,并问他如何治邺。杨沛回答:“我一定竭尽心力,大力宣传法纪,使人人遵纪守法。”曹操听后十分高兴,对左右的人说:“你们听见了没有,这才是使人敬服的人。”杨沛还没正式上任,一些豪强地主和皇亲国戚听说杨沛要来邺城了,都纷纷告诫自己的子弟检点一些。
“竭尽全力”这句成语,常用来比喻用尽全部力量。、
战国时代,魏国的臣子季梁,奉命出使到外国,可是他在路途中听到魏王准备要攻打赵国邯郸的消息,就赶紧回国去劝魏王。
匆忙回国的季梁对魏王说:“我在太行山下,看到一个驾着车子的人,他赶着马想要去北边,说他准备到楚国去。”魏王说:“楚国应该是向南走的,为什么他要往北走呢?”
季梁回答说:“我也这么跟他说的啊!可是,他认为他的马是匹好马,速度非常快,加上他也带了足够的钱;而且车夫经验丰富,所以他觉得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因此,他不听我的劝告,就继续往北走了。”魏王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说:“这个人是个疯子。虽然他有很多好的条件,但是他却往反方向走,怎么可能到得了目的地呢?”
接着季梁就告诉魏王说:“大王说的话一点也没错。但是,像大王现在这样一直攻打附近的国家,这种举动也会让大王离称霸的目标越来越远,这不也是和那个往反方向去走的人一样吗?”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要求自己的学生积极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要学生不要气馁,不要被对方显赫威势所吓倒。面对这些王公大臣高堂大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马上想到自己一旦得志,绝不像他们这样做,自己就不会心怯。
【典故】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孟子·尽心下》
【释义】方丈:一丈见方。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地方摆满了食物。形容吃的阔气。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吃的阔气
【相近词】食必方丈、食案方丈、食味方丈
【相反词】食不二味、食不重味
【成语故事】传说春秋时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每天要到外面很远的地方取水。后来他请人和自己一起打水井,他觉得自己上阵省了一个劳动力,于是逢人便说:“吾穿井得一人”。外面就把这句话传成了丁家打井挖到了一个人。
【拼音】chuān jǐng dé rén
【典故】丁氏穿家井,井中得一人。汉·王充《论衡·书虚》
【释义】穿井:打井。指家中打井后省得一个劳力,却传说成打井时挖得一个人。比喻话传来传去而失真。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谣言
【结构】紧缩式
【近义词】丁公凿井
【押韵词】行化如神、轶事遗闻、釜中生尘、刮垢磨痕、啸聚山林、保境安民、齰舌缄唇、昆仑失火,玉石俱焚、青鸟殷勤、卖剑买琴。
战国初期,鲁国与强大的齐国、晋国、楚国相邻,鲁国的国君鲁穆公担心齐国侵略鲁国,便相结交晋国、楚国两个强国,希望以后鲁国遭到齐国侵略的时候,能够得到晋楚两国的援助。
为了达到睦邻友好的目的,鲁穆公派公子们到晋楚两国去做官。一大臣认为这种做法并不能解决问题,就对鲁穆公说:“越国是水乡之国,人们都善于游泳。可是,如果我们这里有人掉进水里,去请越国的人来抢救,那么不等人家赶来,溺水的人早就淹死了。又比如,如果着了火,到千里之外去取海水救,海水虽然很多,但是大火也一定扑不灭。这道理很简单:远水不救近火。同样的道理,晋国与楚国虽很强大,但是毕竟距离鲁国较远,而齐国距离鲁国较近。一旦齐国侵略鲁国,这种祸患靠晋楚两国恐怕救不了吧!”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军阀割据,互相攻伐。割据凉州军阀马腾,被曹操杀掉。马腾的儿子马超为报父仇,与西凉太守韩遂联合起来,出动数十万大军进攻曹操。双方在渭口一带对阵。第二天,两军出营布成阵势。马超挺枪纵马,与曹操的猛将许褚大战。
两人战了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因为战马疲累不支,于是各 回军中,换了匹马,又出阵前战了一百多回合,胜负仍然不分。许褚杀得性起,拍马回阵,卸下盔甲,露现突出的筋肉,赤着膊,提刀上马,来与马超决战。双方官兵大为震惊。两人又斗了三十余回合,许褚奋力举刀向马超砍去,马超闪过,挥枪向许褚心窝刺来。许褚扔下手中刀,用力夹住马超的枪,于是两人在马身上夺抢,许褚力大,咔嚓一声,扭断枪杆,两人各拿半截,在马上乱打。接着两军混战,曹军损伤大半,退回寨中坚守不出。马超退回渭口,对韩遂说:“我看在恶战当中,再也没有比许褚不要命的了。他真是个‘虎痴"啊!”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出自:北齐·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其意可解如下:
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在里边快乐地游着。突然,城门着了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叫说:“不好了,城门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鱼儿都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除了那条鱼儿之外,其它鱼都没有逃走。这时,人们拿着装水的东西来池塘取水救火。过一会,火被扑灭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干了,满池的鱼都遭了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火——水——鱼是有联系的,池塘的水能灭城门的火,这是直接联系,鱼儿与城门失火则是间接联系,它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而发生联系的。比喻无端受祸。其事本于《吕氏春秋·必己》:“宋桓司马有 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此言祸福之相及也。”后人加以附会,演化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汉应劭《风俗通》:“城门失火,祸及池鱼。旧说:‘池仲鱼,人姓字也,居宋城门。城门失火,延及其家,仲鱼烧死。’又云:‘宋城门失火,人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死。’喻恶之滋,并伤良谨也。”
杨子(即杨朱)是战国时的一位哲学家。有一天他的邻居家跑丢了一只羊。邻人立刻率领亲戚朋友们去追寻,还来邀请杨朱的仆人一同去。
杨子不太情愿地说:“瞎!跑丢了一只羊,何必要这么多人去追寻呢?”
邻人解释说:“你不知道,那里的岔路太多了!”
过了一会儿,邻居带人回来了。杨子问道:“羊找到了吗?”
邻人说:“跑丢了。”
杨子又问:“这么多人怎么会找不到呢?”
邻人答道:“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站在岔路口,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条路去找,所以就回来了。”
杨子听了这话,忽然神情忧愁,变了脸色,好长时间不说话,整天没有笑容。
他的门徒都感到奇怪,便向他请教说:“羊是不值钱的畜生,况且不是先生家的,您这样闷闷不乐,究竟是为什么呢?”
杨子陷在沉思之中,没有回答。门徒们还是摸不着头脑。
杨子的学生孟孙阳从杨子那里出来,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心都子。
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孙阳一同去谒见杨子,心都子问杨子说:“从前有兄弟三人,在齐国和鲁国一带求学,向同一位老师学习,把关于仁义的道理都学通了才回家。
他们的父亲问他们说:‘仁义的道理是怎样的呢?’
老大说:‘仁义使我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声放在生命之后’。
老二说:‘仁义使我为了名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老三说:‘仁义使我的生命和名声都能够保全。’
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认为他们三兄弟到底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
杨子回答说:“有一个人住在河边上,他熟知水性,敢于泅渡,以划船摆渡为生,摆渡的赢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带粮食向他学泅渡的人成群结队,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几乎达到半数,他们本来是学泅水的,而不是来学溺死的,而获利与受害这样截然相反,你认为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心都子听了杨子的话,默默地同孟孙阳一起走了出来。
出来后,孟孙阳责备心都子说:“为什么你向老师提问这样迂回,老师又回答得这样怪僻呢,我越听越糊了。”
心都子说:“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生命。学的东西不是从根本上不相同,从根本上不一致,但结果却有这样大的差异。只有归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质上,才会没有得失的感觉,而不迷失方向。你长期在老师的门下,是老师的大弟子,学习老师的学说,却不懂得老师说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东晋初年,前秦的势力日趋强大,苻坚即位后一心想消灭东晋统一全国,他在朝会上就亲征问题听取大臣们的意见。秘书监朱彤坚决支持,而左仆射权翼说晋有长江天险,不能进攻。苻坚说我们百万雄师把马鞭投到长江里就可以把长江断流 。
唐朝蒲州刺史陆象先对手下十分宽容,对于犯错的官员他都是批评教育,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他在怂恿官吏犯错误。一次一个官吏犯了错误,陆象先在批评他,秘书说要体罚,陆象先反对。秘书退下去说:“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
【注音】yōng rén zì rǎo
【出处】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新唐书·陆象先传》
【解释】自扰:自找麻烦。指本来没事,自己找麻烦。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自己找麻烦
【近义词】杞人忧天、替古人担忧
【反义词】聊以自慰
【成语例句】
◎ 如果解释不清,遇到疑心重的女人,也许这就是把柄,这就是证据,而且她会想得很多很远,到头来,"战火"自然会燃起来,有些事又想不通,这样"庸人自扰",到头来会引发过激行为,要么残忍地伤害丈夫,要么悲观地伤害自己。
◎ 可是喜喜姥爷对喜喜妈的哭诉却很不以为然,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三千多年以前,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朝代的时候,周朝是十分兴盛的,这就是所谓"大周八百年"。可是传了八百多年,周天子的权力越来越小,到了周赧(nǎn)王的时候,周天子的土地,零零碎碎加在一起,也就几个县而已,不但比不上秦、楚这样的大国,连大国底下的臣子封地没准也比不上。周赧王本人呢,完全是一个傀儡,人家让他干什么他就得干什么。
这时,诸侯国中,秦国尤为强大,经常出兵平灭那些弱小的国家。有一回秦国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结果却被魏国的信陵君打败了。赵国得救,秦兵战败,在各国家引起了很大震动。当时楚国有一位名士叫春申君,便向楚国的国君楚考烈王建议说:"大王,机会来了。秦国老想称王称霸,这次信陵君打败了它。假如您此刻联合几个国家,一齐攻打秦国,就能把秦国灭了。这样一来,您就成了各国的盟主。时不再来,机不可失啊。"
楚考烈王给春申君说动了心,说:"这事能行吗?""绝对行。更何况,您可以借助周天子的名分,请他表示支持,也跟着出兵。""周天子没有多大地盘,也没有多少兵啊。""就算出十个人,那也是天子出兵啊,可以鼓动人心。"楚烈王便答应了。于是,楚国就与各国联络,要建立一个联盟,联合向秦国发起进攻。同时,楚考烈王派人给周赧王送去一道公文,里面说:"我们要联合起来灭掉秦,请天子支持,也请天子出兵。"周赧王听说楚王要联合各国灭秦,想起自己的地盘被秦国侵占了不少,心里很高兴,马上就签署天子令,说:"我同意你们联合起来共同灭秦,我也参加出兵。"
不过,到了出兵的时候,周赧王才感觉到问题很严重。为什么?他的国家小啊。好不容易凑齐了六千人,许多还是老弱残兵。"只有六千人也得出兵!"可是,六千人得有兵器,有粮饷,有供给。这些东西都需要钱。周天子国库空虚,怎么办呢?周赧王就想到个主意,干脆向领地里的商人、地主借钱,告诉他们,这次要是把秦灭了,把战利品得来,就连本再利加倍偿还他们。这一号召还真管用,不少人都愿意投资,军队有了经济资源,就开始让这六千人开赴前线。
可是这六千人走到半道上却驻扎了下来。怎么回事呢?原来楚国去联合各国,虽然口头上都答应了,可是到出兵的时候,就各有打算。有的国家觉得自己实力不足,去攻打秦国,只会自己遭受损失;还有的国家,比如齐国,跟秦国关系本来就不错,所以就按兵不动。楚考烈王发现各国都不愿出兵,联军组织不起来,自己再一考虑,要是只有两三个国家出兵,也没有灭秦国的胜算,干脆自己也不出兵。只有周赧王的兵来了,楚考烈王告诉他们:"你们先回去吧,这次准备得不充分,先不打了。"这六千人就又回来了。
这一出兵可花了不少钱,但没打仗,自然就没有战利品,也没得什么钱。这下周赧王欠的债可不少。那些借钱给他的债主整天就堵着宫门要账,甚至有的还要冲进宫去,他们说:"您是天子,说话要算话的,借了我那么多钱,为什么不还?"周赧王吓得跑到后宫去,那里有一个高台,他便躲在上面,于是人们就把这里称作债台,意思是躲债之台。周赧王在这台上躲债,就叫"债台高筑"。
"债台高筑"这一成语,直到今天仍然被用来形容欠债很多,无法偿还。
故事 11岁汉顺帝继位后,大权落在宦官孙程手中。7年后,汉顺帝重用议郎李固。李固为人正直,疾恶如仇,看不惯宦官专权。孙程对他恨之入骨,想置之死地而后快,诬陷李固妄自尊大、依仗权势、作威作福。汉顺帝征询梁皇后后保住李固。
词目 作威作福
发音 :zuò wēi zuò fú
释义:原意只有君王才能独揽威权,擅行赏罚。后来形容当权者妄自尊大,滥用权势,横行霸道。
出处 《尚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 《梁书·武帝纪论》:“然朱异之徒,作威作福,挟朋树党,政以贿成。”
《晋书·刘毅传》:(刘)墩勃然谓(郭)彰曰:“君何敢恃庞,作威作福!”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指独断专横。
例句:我们的领导者应该是人民的公仆,而不应该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官老爷。
春秋时期,鲁昭公因年轻幼稚,听信谗言,激怒了季氏、叔孙氏、孟氏三大家族,三大家族联合起来率兵攻打昭公,昭公因此而出逃到齐国。
齐景公热情地招待了昭公,并愿奉送很多财物给他,希望他长居下去。昭公说:“我怎能抛弃周公的王业,长期居住在这里呢?”齐景公又关切地问:“可你这么年轻有为,为什么却要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昭公觉得齐景公提出的问题难以回答,于是叹了一口气说:“正因为我年轻,缺少治国经验,一时疏忽,不能正确识别真伪,而铸成大错,落得如此下场。”
齐景公安慰他说:“难道不可以重新再来,挽回错误吗?”昭公失望地长叹道:“晚了!”站在一旁的齐国正卿晏婴插话说:“是啊,一个人,已经掉到井里,才后悔自己为什么走路不小心。正像一个人,眼看就要渴死才想挖井取水一样,已经来不及了。”
周幽王是个大昏君。他宠爱美人褒姒,因为褒姒喜欢听裂帛的声音,他就将大匹大匹的丝绸撕成条。为了博取褒姒一笑,他点燃烽火台,各路救援诸侯昼夜不停地赶来护驾,才发现上当了。他对百姓重重剥削,使得天灾人祸不断,人民痛苦不堪。他又重用大奸臣尹太师,致使朝廷混乱,人心离散。
有个叫家父的大臣非常着急,希望周幽王能有所改变。他写了一首诗说道:
“节南山岩石垒垒,尹太师威名赫赫,人民都盯着你看。
心里忧愁得像在火上煎熬,却不敢将你戏笑。
王业已衰国运将断,为何你却看不见?……”
但是周幽王不听劝谏,依然我行我素,终于被杀死在骗山脚下,西周王朝灭亡了。
“忧心如焚” 形容非常忧愁焦急。
出自:《诗•小稚•节南山》
出处《南史·陈后主纪》隋文帝谓仆射高颖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释义 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域。原指窄小的水面间隔,后泛指地域相近,仅隔一水。
故事: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有志于统一中国,在北方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国力大增。而当时长江南岸的陈朝后主陈叔宝却十分荒淫,不理朝政。他虽知道隋文帝有意征伐,却依恃长江天险,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颖询问灭陈的计策,高颖回答说:“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在他们的收获季节,扬言出兵,他们一定就会放弃农时,屯兵防守;他们作好了准备,我们便不再出兵。这样来几次,他们便不会相信。等他们不作准备,我们突然真的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屯积在地窖中,而屯积在茅、竹修建的仓库中,我们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它,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就大大削弱了,灭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颖询问灭陈的计策,高颖回答说:“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在他们的收获季节,扬言出兵,他们一定就会放弃农时,屯兵防守;他们作好了准备,我们便不再出兵。这样来几次,他们便不会相信。等他们不作准备,我们突然真的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屯积在地窖中,而屯积在茅、竹修建的仓库中,我们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它,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就大大削弱了,灭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隋文帝采取了高颖的计策,经过七年的准备,在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陈。出发前,他对高额说:“我是天下者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佯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军渡江南下,向陈朝的都城建康发动猛烈的进攻,并很快就攻下建康,俘获了陈后 主,灭掉了陈朝。
东汉时候,班超跟随奉车都尉(官名)窦固和匈奴打仗,立有功劳。后被派出使西域(今新疆全省,仕啾撸?痛辛胍晕髦醒且徊糠莸厍??K?紫鹊街I乒?9?踉缰?喑?? 人,对他十分敬重,但隔一个时期,忽然变得怠慢起来。班超召集同来约三十六人说:“郑善国最近对我们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有人来笼络他,使他躇踌不知顺从那一边。聪明人要在事情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发现它,何况现在事情已经很明显了。”
经过打听,果然是这样。于是班超又约同所有的人:“我们现在处境很危险,匈奴使者才来几天,郑善国王就对我们这么冷淡,如果再过一些时候。郑善国王可能会把我们绑起来送给匈奴。你们说,这该怎么办?”当时大家坚决地表示愿听他的主张。他使继续道:“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今天夜里用火攻击匈奴来使,迅速把他们杀了。只有这样,郑善国王才会诚心归顺汉朝。”
这天夜里,班超就和他同去的三十六个同伴,冲入匈奴人住所,奋力死战,用少数人力战胜了多数的匈奴人,达到了预期目的。
以后的人就根据这个故事,引伸成“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这句话,用来说明人们做事,如果不下决心,不身历险境,不经过艰苦的努力,是不能达到目的的。例如有几位科学家为欲研究利用冰川化水灌溉农田的可能性,准备到冰山实地考察和实验。这是一件危险而艰辛的工作,但他们认为不实地去考察研究,便不能得到真实结果。这种情况,便可说是: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商朝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残暴的国王叫做纣王,纣王非常喜爱他的妃子妲己,一天到晚跟妲己喝酒玩乐,根本不管国家的事,也不管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好不好!他还听信妲己的话,杀了很多忠臣和无辜的老百姓。
有一天,纣王的叔父比干看不下去,就很生气地劝纣王说:“你呀!不可以一直沉迷在酒色里面,不可以乱杀忠臣和无辜的老百姓,你应该要振作起来,替国家和老百姓做点有用的事情呀!”妲己知道以后,心里很不高兴:“这个比干真多管闲事呀,居然敢管起我和大王的事来,我一定要好好教训他!”
妲己就跑去对纣王说:“大王!如果比干真的是一个忠臣的话,你为什么不叫他把自己胸膛剖开,把他的心肝拿出来献给您呢!”纣王听了妲己的话后,说:“对喔!我可以叫比干把心献给我呀!妲己真是聪明呀!”纣王立刻下令赐比干剖胸而死。
后来,这件事被记在《吕氏春秋》这本书中,原文是:“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意思是说,如果纣王的心通了一窍,就不会做出糊涂事把比干杀了!后来,人们就从这句话中引申出成语“一窍不通”。
乐羊作为魏国的将领攻打中山国。当时他的儿子就在中山国内,中山国国君把他的儿子煮成人肉羹送给他。乐羊就坐在军帐内端着肉羹喝了起来,一杯全喝完了。乐羊攻占中山国之后,魏文侯虽然奖赏了他的战功,却怀疑起他的心地来。
鲁国国君孟孙打猎时活捉了一只小鹿,让秦西巴带回去,秦西巴发现一只大鹿跟在后面不停的哀号,秦西巴不忍心,就把小鹿放了,孟孙气得将秦西巴赶走了,一年后又把他找回来当太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是有罪的,请他来做太子的老师,不妥当吧?”孟孙说:“秦西巴有一颗仁慈的心。他对一只鹿都生怜悯之心,请他做太子的老师,我最放心了。”
所以汉代刘向说“巧诈不如拙诚”。乐羊因为有功而被怀疑,秦巴西虽然有罪却得到了信任,这是个仁义不仁义的问题。
(出自《刘向说苑•贵德》)
北宋有个大画家叫文与可,他首创了画竹叶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写意墨竹,开创了墨竹画派,对后世的画坛影响深远。
文与可画竹可是下了一番苦功的。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记录竹子在不同季节的生长情况,一有灵感就铺纸研墨,把竹子的印象画在纸上。时间一天天过去,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了,只要凝神提笔,在画案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形态各异的竹子就好像在眼前晃动一样。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栩栩如生。可每当人们夸奖他的时候,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诗人晁(cháo)补之对文与可的画很有研究,他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现在人们用“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战国时期,燕王哙把政权交给宰相子之,从而发生内乱,齐国趁机出兵燕国抢占土地。孟子极力主张出兵,要燕王给齐王称臣,从而推行仁政。但齐王却只看见燕国的土地与财富。孟子的学生充虞十分不满。孟子感慨地说:“彼一时,此一时也。”
【典故】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用法】作谓语、分句;形容时势不同,情况不同
【相近词】时过境迁、事过境迁
【示例】彼一时,此一时。他如今在天上,我得收拾门下,免死沟壑,便为万幸了,还敢妄言甚么。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春秋时郑国有一个人,他的鞋子已经非常破旧了,他想到集市上去买一双新鞋子。买鞋子,就要先知道鞋子的尺寸。他找来一根草绳,先量好了脚的大小,然后就顺手把这根草绳放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赶集这一天,一大早,他就匆匆忙忙地出门了。来到卖鞋的摊子前,他讲好了价钱,准备买鞋,可一摸口袋,坏了,量好的绳子忘带了!
他又匆匆忙忙地往家跑,找到绳子,再转身往集市上赶。等他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地跑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摊也不见了。他手里拿着那一小段绳子,后悔不迭。
别人问清楚了情况,很奇怪地问他:“你干吗不用自己的脚来试试,那不就省事了吗?你也不用来回地跑了。”可是他固执地摇摇头说:“那可不行。我是有原则的人。我宁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众人听了,也只好无可奈何地笑了。
履(lǚ),就是鞋子。这个故事中的“郑人”十分可笑,只肯相信一根绳子,不肯相信自己的脚。“郑人买履”这个成语就是比喻一些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
隋末唐初,由于多年战乱,天下盗贼很多。唐高祖李渊有一次审问犯人:“你为什么要做贼?”犯人说:“饥寒交迫,没办法只好做贼”。李渊叹息说:“我作为你们的国君,让你们贫穷,这是我的罪过啊。”就把那人放了。唐太宗和大臣们议论防盗的事。有人建议用严刑来禁止。太宗说:“老百姓所以做盗贼,是因为劳役赋税繁重、官吏贪婪盘剥,使得老百姓无法活下去,因此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浪费、减轻劳役和赋税、选拔清廉的官吏,使老百姓衣食有余,这样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哪里用得着重刑呀?”
经过几年的治理,天下太平,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晚上大门用不着关,商人在野外露宿。杜甫写道:“九州道路无豹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普天之下的道路上,都没有拦路抢劫的强盗;那些出远门的人,也用不着求神问卜,选个“出门大吉”的好日子)。
“饥寒交迫”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出自宋.王谠《唐语林》和《资治通鉴》和杜甫《忆昔》)
《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写给儿童的启蒙读物,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读起来压韵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历代又有人修改或增加。虽然今天的《三字经》也只有1500多字,却包括了道德、天文、地理、历史和教育等等内容。
例如《三字经》告诉儿童要重视学习,说:狗会在晚上守夜看门,公鸡会在早晨鸣晓报时,畜生都能忠于职守,我们人如果不知道学习上进,只是苟且度日,还有什么资格做人呢(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如何读书呢:用嘴去读,用心去想。早上要学习,晚上也要学习,持之以恒才行(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还说:宋朝的赵普,年龄已经很大了,官也做到中书令了,每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没有因为自己已经当了大官,而忘记学习(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朝斯夕斯”指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形容求学勤奋而有恒心。
(出自《三字经》)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