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1-24
这是经典成语故事100篇大全,是优秀的故事推荐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传说周朝有人特别喜欢穿皮衣吃精美的食品,他“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狐狸就传警报逃到深山中;“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羊呼叫同伴一起藏到茂密的森林里去了。结果他没有制成一件皮袍,没有办成羊肉祭祀宴会。
【解释】谋:商量;羞:珍羞,精美的食物。跟羊商量要它的肉。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弃自己的利益,绝对办不到。
古时候,有个烧木炭的老汉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青山,小的叫红山,老汉快去世时,把东岗分给了青山,把西岗分给了红山。
西岗树木稠茂,能烧很好的木炭,红山很勤快,整天辛辛苦苦地烧木炭,日子过得很富裕,但三五年后,树都被他伐光了,于是红山就在岗上种了庄稼。不料一场暴雨冲走了红山辛辛苦苦种下的全部庄稼。他没有吃的,只好去东岗投奔哥哥。东岗原来树木稀少,但青山很会规划,他先把不成材的树木伐了烧炭,然后又种上新苗;他在岗下开荒种田,养牛喂马。前几年生活很贫困,但三五年后,岗上树苗长大,岗下庄稼连片,牛羊成群。下那场暴雨时东岗上因为为树木防护,所以庄稼一点也没受损害。红山见哥哥这边山清水秀,一片兴旺,非常奇怪,就问哥哥其中的缘故,哥哥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说:“你吃山不养山,终究会山穷水尽;先养成山后吃山,才会山清水秀啊!”后来,人们都称赞青山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解释: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条件,其他问题就可得到解决。东汉末年,宗世林看不起曹操的为人,总不想与他交往。曹操深为恼火,直到担任司空总揽朝政事务时,来问宗世林能否交往了吗?宗世林回答说:“松柏之志犹存。”后来曹操掌握政权后,以宗世林位不配德而治罪。
【释义】指坚贞不移的志节。
北齐时期,杨愔,字遵彦,小时候特别懂得礼节,他家旁边有一个水果树,别的小孩争相去偷采水果,只有他不去。他的父亲向人夸奖他,同时在家庭院落中特修一间房子让他住,同时用铜盘装丰盛的食物给他,并告诫其他孩子要向他学习。
【释义】贵重的食器,丰盛的饭菜。引申指特殊恩宠。
唐朝时期,宗教盛行,国子博士韩愈信奉儒家思想,坚决反对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他写《华山女》诗讽刺当时佛教与道教争信徒的情形,华山县的佛教信徒很多,道教信徒寥若晨星,女道士亲自出马布道,卖弄色相,吸引信徒。
【解释】寥:稀疏。稀少得好像早晨的星星。指为数极少。
东汉末年,孔融四岁时,只取家里分给兄弟吃的梨的最小的,把大的让给哥哥们。南朝梁代人王泰年幼时,祖母分枣子与栗子给他们兄弟吃,只有他不上前哄抢,祖母问其故,他说:“不取,自当得赐。”
【解释】指兄弟友爱。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率军在夫椒大败越王勾践,并破了越国的首都。越王勾践派大夫文种向吴国求和,吴王准备答应。伍子胥认为不能许和说“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吴王不听他的建议,除恶未尽结果在20年后被勾践所消灭。
【释义】虺:小蛇。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难办。比喻弱敌不除,必有后患。
吴灭晋兴之际,豫章人雷焕与尚书张华在丰城掘得龙泉、太阿宝剑两口,两人分别藏一把,雷焕佩剑路过延平津口,不小心掉到河里。后来张华带剑到此渡口,水中钻出一龙,张华手中的剑也化作一龙,双龙腾空而去。
【释义】指晋时龙泉、太阿两剑在延津会合的故事。后比喻因缘会合。
春秋时期,楚灵王公子围篡位成功后,大肆攻打齐国与赖国,对内对看不顺眼的人就处死,还大肆建造豪华宫殿。子张向楚灵王进谏,希望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楚灵王说他的进谏只能当作瑱塞耳。子张说如果以规为瑱还不如用犀角和象牙。
【解释】规:规劝;瑱: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把规劝的话当作塞耳的瑱。比喻不听别人的规劝。
传说古代书生张华路过一高山,山陡如壁,奇峰怪石,恰好路边有一山洞,他好奇地进入,没走几步便有童子上来引路,径直把他引到一书房,那里各种藏书应有尽有。张华十分高兴,想租借此书房一段时间。童子不允,告诉他这是琅嬛福地。
【释义】传说中仙人所居多书的洞府。
三国时期,曹操的女婿何晏长得十分俊美,他经常涂脂抹粉。曹丕称帝后,想亲自检验一下何晏有多美,在一个烈日当空的中午,他请何晏在宫内喝酒,让他吃加辣的热鸡汤面。何晏一边吃,一边不停地擦汗。一碗面吃完,脸上的脂粉全部被擦干净了。
何郎傅粉的意思是:傅粉:抹粉。原指何晏脸色白净,如同擦了粉一般。后指美男子。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宰予很会说漂亮话,孔子很喜欢他,以为他一定会有出息。可是不久孔子就发现他经常不来上课,派人去找,发现他躲在房间睡大觉,孔子知道后很伤感地说:“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
【释义】朽坏的木头,污秽的土墙。比喻没有培养前途的人。
夏朝末年,末代君主夏桀非常残暴,对内实行残酷统治,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诸侯小国商的国君汤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找到大贤人伊尹辅佐,商国实力空前强大,汤见时机成熟,君臣戮力同心,齐心合力,终于灭掉夏朝。
【释义】戮力:并力;同心:齐心。齐心合力。
西周时期,周武王死后,周公摄政,镇压了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的叛乱。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因受流言影响,怀疑周公的忠诚,于是“天大雷电,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后来周公重新执政,大风把吹倒的禾苗重新竖起,从此国泰民安。
【解释】比喻顺应天心,得到天助。
公元前131年,安武侯田蚡娶燕王的女儿,失势的魏其侯窦婴与将军灌夫奉王太后的命令前去祝贺。灌夫给他们敬酒,田蚡及他的手下不理不睬,灌夫大骂他们,田蚡抓了灌夫全家。王太后出面要挟杀了灌夫,窦婴也被流言蜚语所杀。
【解释】用以指人借酒发泄心中的不满。
唐朝时期,李白、杜甫刚去世不久,就有人对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妄加诋毁,韩愈对此很不满意,就写给好友《调张籍》一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得到张籍的赞同。
【释义】蚂蚁想摇动大树。比喻自不量力。
汉朝时期河南尹杜密为官清廉,依法办事,因得罪了宦官而免职回到颖川老家,他对国家大事还十分关心,批评刘胜太守退职回家对政事不闻不问,像寒冷天气下的蝉一样,只顾保全自己。汉灵帝时期,杜密重新被启用。
【释义】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西汉末年,蜀郡人扬雄十分好学,爱好辞赋,他的《羽猎赋》《反离骚》等十分出名,他生活十分清苦,“家产不过十金,而无儋石之储”。他甘于清贫,从不刻意去追名逐利,他担任黄门给事郎,侍奉成帝、哀帝、平帝均没有升职。
【解释】十斗为一石,两石为一儋。形容家里没有存粮。比喻家境困难。
唐中宗时期,群臣聚集在昆明池畔作诗应选,100多篇诗歌由才女上官昭客挑选其中一首作御用歌词。她看中两篇工力悉敌的诗,一是沈佺期的,一是宋之问的,经仔细挑选,最后选中宋之问的诗,让沈佺期也心服口服。
【释义】工力:功夫和力量;悉:完全;敌:相当。双方用的功夫和力量相当。常形容两个优秀的艺术作品不分上下。
三国时期,魏国的王朗年少时,因为家贫,生得柔肤弱体。长大后,一次他与华歆一起坐船逃难,有一个人想搭船依附他们,华歆立刻表示为难,王朗表示同意。贼兵追上来了,王朗想抛掉搭船人,华歆认为救人要彻底,命令立刻开船。
【释义】指柔弱的身体。
秦朝末年,淮阴孤儿韩信靠在淮水边钓鱼为生,经常是钓不到鱼而要饿肚子,一个漂洗丝絮的老大娘见他可怜,经常把自己的饭分一半给他吃。韩信后来成为淮阴侯,特地找到当年的漂絮大娘,送给她一千金酬谢,可是她却不收他的礼物。
【释义】漂母:在水边漂洗衣服的老妇。指施恩而不望报答。
传说周武王率领诸侯讨伐殷纣王,旌旗飘扬,杀声四起,战斗非常激烈,周武王的部下鲁阳公愈战愈勇,敌人望风披靡,眼看天色已晚,鲁阳公举起长戈向日挥舞,吼声如雷,太阳又倒退三个星座,恢复了光明,终于全歼了敌军。
【释义】指力挽危局。同“鲁阳挥戈”。
贾宝玉去探访林黛玉,正赶上她在睡觉,就去推醒她,黛玉故意不去理他。宝玉突然想出一个主意,一本正经地给她讲扬州黛山林子洞耗子精偷香芋的故事,黛玉见他正言厉色,以为真有其事,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在取笑她。
【解释】正:严正;厉:严厉,严肃;色:脸色。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
唐朝工部侍郎张荐的爷爷张文成在唐高宗李治时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歧王李范府里的参军,因为他不善于巴结,官运一直不好。他想通过科举考试去解决官职问题,他一连考了八次,每次都是“甲科”均没有安排,人称他是“青钱学士”。
【释义】比喻文章出众。
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农夫,由于家贫终日穿一件粗麻衣,勉强过冬。第二年春天,天气晴朗,他就脱光衣服在太阳下曝晒,觉得十分舒服,由于没有见过漂亮的皮衣和高大的房子,就对妻子说将把这取暖的办法进献给国王。
【解释】献:贡献之意;曝:晒太阳。比喻以物品或意见献之于人,所表达的自谦之意。
南北朝时期,王泰幼年时,祖母给他们分枣子和栗子,他不去参与争抢而是等他们拿完后自己再吃剩下的。汉朝时期的孔融4岁他与兄弟吃梨时,他从不挑大梨吃,而是把大梨让给大人们吃,家人都夸他很懂事。
【释义】小儿推让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爱。
刘邦建立西汉后,封曾经在鸿门宴上立功的樊哙为“舞阳侯”,由于担心大将军韩信握兵自重,削其兵权改为楚王,接着又降为淮阴侯。一次韩信从樊哙门前走过,樊哙跪迎韩信。事后韩信后悔自己竟与樊哙这样的人为伍而感到羞愧。
【释义】哙:樊哙。韩信鄙视樊哙,不屑与他同为列侯。泛指以跟某人在一起为可耻。
战国后期,秦国攻打赵国,赵国的近邻魏国却见死不救,认为这对魏国有利,魏国相国子顺可不这样认为。他认为秦国势力强大,侵略成性,魏国不能像房梁下的燕雀那样过着安逸的生活,因为房屋发生了火灾,燕雀就没有栖身之处了。
【释义】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
孔子有个叫子路的弟子,身强力壮,刚直守信。他只要答应别人的事,一定会马上去办好。大家都很信服他,遇到纠纷,就会如实把情况向他诉说。孔子因此称赞他片言可以折狱。意思是说:因为没人会欺骗子路,所以他只要听了单方面的陈述就能正确判决诉讼案件。片言:一方的话。折狱:判决诉讼案件。
片言折狱现在指用极少几句话来正确判别争论双方的是非曲直。
南朝梁武帝制衍第三个儿子萧纲,从小聪明伶俐,记亿力很强。他四岁开始识字读书,能够过目不忘;到六岁时,已经会写文章了。
梁武帝对萧纲如此好学非常高兴。有一次,特地把他叫到跟前,当面出了一个题目,要他做一篇文章。萧纲略一思付,不慌不忙地提起笔来就写。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写成了一篇词句整齐对偶的骄文,擅长文学的梁武帝一看,字的声韵和谐,词藻华丽,不禁赞叹道:“你这孩子呀,真是我们萧家的东阿王!”
东阿王是三国时魏国著名的文学家曹植的封号,由此可见梁武帝对萧纲评价之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萧纲读的书越来越多。据说他阅读的能力很强,读书的速度惊人,能够十行同时阅读下去。用这样的速度读书,当然能博览群书,写起诗赋文章来也得心应手。
十一岁那年,萧纲被任命为宜惠将军、丹阳尹,开始处理郡里的各种事务。他虽然还是个少年,但因为读的书多,知识广博,因此处理事务有条不紊,颇有见地。
二十八岁那年,萧纲因长兄萧统去世面被立为太子。从此,他就长期住在宫内)经常和当时著名的文士徐漓、厦肩君等人一起吟诗作赋,过着优闲的官廷生活。
萧纲的文才很好,但长期属于深官,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因此老是以轻靡绪艳的文辞描写上层贵族腐朽的生活,所作的词赋格调低下,当时被称为”宫体。”
公元549年,军阀侯景率匆叛军攻破京都建康,梁武帝忧愤而死。萧纲即位,为梁简文帝。过了两年,侯景派人用毒酒害死了他。
【解释】: 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形容读书极快。
“胁肩谄笑”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指逢迎巴结他人时所表露出来的丑态。胁肩,耸肩;谄笑,讨好他人的媚态。
这是公孙丑和老师孟子讨论君子如何培养自己品德的故事。
公孙丑一天问孟子,古代一些士子并不主动去谒见诸侯,是什么道理。孟子回答道:古代的人,如果自己不是诸侯的臣子,就不去谒见。历史上曾发生过这样两件事:魏文侯去看段干木,段干木却跳墙躲起来了;鲁穆公去看泄柳,泄柳紧关大门坚决不见。他们都做得过分了,要是逼迫要见,还是可以相见的。阳货想让孔子来见他,又担心这样做失礼。但当时有这样的习俗:大夫对士子有赏赐,如果此人不在家,不得亲自拜谢,事后必须亲自登门答谢大夫。因此,阳货便打听那天孔子外出不在家时,给他送去一个火腿。而孔子,对阳货并无好感,根本不想见他。于是他也采取阳货的办法,打听阳货外出不在家时,到阳货家回谢。当时,如若阳货不搞小动作,先去看孔子,孔子岂能不见他?曾子说过这样的话:“胁肩谄笑,简直比夏天在菜园种菜还感到累和难受。”子路也曾说道:“观点不同的人在一起谈话,脸上还要显露出羞愧的神色,我是难以理解的。”从这里看来,君子究竟如何才能培养好自己的品德,可以知晓了。
“寸木岑楼”成语由“方寸之木可高于岑楼”变化来,出自《孟子·告子下》。
有一位任国的人向孟子的学生屋庐子问礼与食哪个重要的问题,屋庐子随口答道“礼重要”。任人又问道:“娶妻与礼哪个重要?”屋庐子答道:“还是礼重要。”
随后,这位任人便一本正经地说道:“要是按着那些礼节去找吃的,恐怕就要挨饿、甚至饿死;如果不按着那些礼节去找吃的,可能就会有吃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难道还要按着礼节去行事吗?再有,假如按照亲迎礼,就得不到妻子;要是不行亲迎礼,就能得到妻子,还一定要行亲迎礼吗?”
这一问,屋庐子没有答出来。第二天,便去邹国,转告了老师孟子。
孟子听后,说道:“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的?如果不揣度基地的高低是否一致,那么一寸长的小木头也可能比顶端的高楼还要高。说金子比羽毛重,但是,岂能说三钱多重的金子也比一车的羽毛还要重?拿吃的重要与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与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娶妻重要?你去这样回答他:‘扭折了自己哥哥的胳膊而夺取了他的食品,自己便有了吃的;而不扭折,便得不着吃的,那么他会去扭折吗?越过东邻的墙去搂抱人家的女子,便得到了妻子;而不去搂抱,便得不着妻子,那么他会去搂抱吗?”
后人用“寸木岑楼”成语来比喻差距悬殊。
春秋时期,卫世子共伯夫妇感情十分恩爱,曾经山盟海誓他们的爱情至死不变。后来共伯去世,其父母想要他妻子共姜改嫁。共姜坚决不答应,就做一首诗《柏舟》来证明他们匪石匪席的爱情,让其父母打消这个念头。
【解释】比喻坚贞不渝。
南宋时期,秀才俞良步行8千里到达京城杭州应试,结果名落孙山,他身无分文,就到杭州西湖边作鹊桥仙词然后准备自杀被救。太上皇在梦中认定俞良是人才,派人到旅店找他,吓得店主孙婆面如土色,俞良从此被封为大官。
【解释】脸色呈灰白色。形容惊恐之极。
晋代文人殷仲湛自认为很有文才,他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拿给王恭看,满以为王恭会赞不绝口,夸奖自己一番。王恭看完后没有发表任何评论,只是用玉器压着。殷仲湛看到这种状况,像被泼了一盆凉水,心里很不是滋味。
怅然若失的意思是: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 象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东汉顺帝时,皇上无视宦官为恶,放任外戚专权。很多人无才无德,本来就是草包一个,只是因为能阿谀奉承,讨好皇帝,或是家里有漂亮的姑娘做了后妃贵人,便可以全家跟着享受富贵。皇上的身边,王侯结队,侍从成群。官吏则整天想的是巧取豪夺、中饱私囊。在朝廷的欺压盘剥下,百姓生活的艰难困苦就可想而知了。
广陵人张婴,不堪忍受残酷的暴政,发动群众举起了义旗。义军们杀刺史,斩富豪,劫库府,济贫民,纵横扬州、徐州一带几十年。朝廷对此感到十分棘手,更令郡守胆寒心惊。当时朝中有一位侍御史,名叫张纲。此人廉洁刚正,多次上书,痛陈时弊,请求诛杀违法犯罪的大臣,削减朝廷的费用开支。皇上对他十分头疼,许多贪赃枉法的奸佞之臣更是恨他恨得咬牙切齿。于是,当时一个权倾朝野的外戚——皇后的兄长、大将军梁冀便想了个好办法,他串通几个当权人物跟皇上上奏说,派张纲去做广陵太守,让他平息人民的暴动,企图用这件事情加害于他。以前别人被派去光陵的时候,临行时都反复要求多派兵马。张纲此去,却要单车独行,仅带着十几名吏卒。到了广陵,张纲径直来到张婴的大营,好言好语,请求会见军中头领。张婴起初十分惊讶,后来看到来的人特别诚恳,便出来相见。张纲请张婴坐上座,张婴也不推辞。张婴坐下来冷冷地问道:“太守大人屈尊来到贼营,不知有何见教?”张纲立刻站起身来,一边打躬施礼,一边说:“将军何出此言?下官办事不周,不恤民情,上愧卓恩,下愧百姓,以至于陷民于水火之中。俗话说,‘官逼民反’,将军体恤乡民疾苦,挺身赴险,实在是出于万不得已。而将军清廉自律,行侠仗义之举,实令下官敬佩不已。”张纲的这一番话,出乎张婴的意料,他急忙站起来赔礼,激动地说:“太守早来十年,我张婴怎么会像现在这样?我是个草莽之人,不知礼仪,更无法结交朝廷。我也知道,我们这些人都是锅里的游鱼,苟延残喘而已,哪里会活得长久?只是想到,横竖都没有出路,闹一天算一天吧。今天大人到此,就请您给我指点迷津吧!”张纲就这样用安抚的办法,不动一兵一卒,经过与张婴反复协商,妥善处置,终于平息了广陵的暴乱。【求解驿站】开水锅中尚在游动的鱼。比喻处境非常危险或即将灭亡。釜,古时的一种锅。【活学活用】这个小村庄,三面是山,一面临水,外来入侵者在此地如~,任我方宰割。【妙语点拨】釜底游鱼,有点像常见的温水煮清蛙。一尾在炊器游弋的活鱼,无论它是否察觉水在加热,无论它如何地用尽力量求生,都无法跳出炊器。在它落入炊器之际,便已经注定是局中的死者。正当广陵暴乱的头目张婴为自己的处境殚精竭虑时,张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首先将责任揽到自己头上,然后称赞对方是为民赴险。这一行为顿时让张婴从困顿不堪的局中解脱出来。于是,张婴就坡下驴,从而使张纲不费一兵一卒即平息暴乱。【近义】鱼游沸鼎、鱼游釜中、瓮中之鳖出处
清·汪琬《与周处士书》:“言论之超卓雄伟,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
释义
项:颈的后部。 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差距不大,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难以~. 不能~.
相关示例
他已窥破喜奎和小雀儿的深情密爱,万万不是本人所能望其项背。 --蔡东藩、许仅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二十七回,后汉书·左雄传》:“监司项背相望,与同疾疢(chen,热病,泛指病),见非不举,闻恶不察。”李贤注:“项背相望,谓前后相顾也。”前后相顾者,相距并不遥远,绝非可望而不可即。“项背相望”因而还用来形容人多拥挤,连续不绝。如明代刘基《宋景濂学士文集序》:“海内求贤文者,项背相望。”梁启超《爱国论》:“不观夫江南自强军乎,每岁糜巨万之饷以训练之,然逃亡者项背相望。”
楚灵王知道晏婴长得矮小,就和大臣们定计,想戏辱他。
晏婴到了楚国郢都,可是城门紧闭。一个楚国的卫兵把晏婴领到一扇新开的小门前,请他从小门进城。晏婴冷笑一声,说:“这是狗洞,出使狗国从这儿进;我出使楚国,怎能从这里进!”楚灵王反被晏子戏辱,只得大开城门,迎晏婴进城。
楚灵王还想戏弄晏婴,在接见时,第一句话就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婴大声回答:“我国京城行人比肩接踵,怎么说没有人?”楚灵王笑着说:“既然有人,为什么叫你这个矮子出使我国呢?”晏婴叹口气说:“我国那些体面能干的使臣,到有贤君的国家去了。”晏婴加重语气说:“像我这样无用的人,只好来见你了。”
“比肩接踵”成语由此而来。肩并肩,脚尖靠着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有脚阳春:用来赞扬官员的德政。
唐中宗时,宋璟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他为政清廉,全心为百姓服务,深得民心。所以,百姓都称赞他是长了脚的春天,他到哪里,就会给哪里带来温暖。
唐玄宗时,宋璟起初在京任职,不久被贬官,后又升为广州都督。他依然为百姓造福,百姓都非常感激他。
宋璟任宰相期间,励精图治,唐玄宗也认真听取忠臣的建议,从而出现了中国的鼎盛时期——“开元盛世”。所以,宋璟也就成为唐代少有的几名贤相之一。
【拼 音】 jí gōng jìn lì
【解 释】 功:成功;近:眼前的。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出 处】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九·对胶西王》: 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辨形】 利;不能写作“力”;近;不能写作“进”。
【用法】 多形容急于求成;贪图眼前利益。也作“急功好利”。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近义词】 贪功求名、急于求成、鼠目寸光
【反义词】 深谋远虑、高瞻远瞩
【歇后语】 旱天掏井
【英 译】 eager for quick success and instant benefit
【示 例】 搞学术研究需要刻苦钻研;长期努力;~是不行的。
【成语故事】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为博士官,以通晓《公羊春秋》闻名于世。他专心治学,三年不到花园游玩,很负盛名,当时的士人都以师礼尊奉他。
在汉武帝时期,因朝廷长期对外用兵和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赋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孕育着严重危机。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诸侯王那里担任了国相之职。但是没过多久,董仲舒却因才遭妒,备受其他官员的排挤,后因提出“灾乱说”而被人诬陷有颠覆国家的意图,差点被处死。汉武帝念及旧情,亲自出面赦免了他。后来,汉武帝听从丞相公孙弘的一间,将其派往胶西。让他做了胶西王国相。
公孙弘与董仲舒同为儒学经师。公孙弘擅长逢迎附和,深得汉武帝的器重,被任命为丞相。董仲舒却时常不识时务,正言直谏,汉武帝对他恨头疼,所以敬而远之。公孙弘一直以来都嫉妒董仲舒的才华,这次,他找到了机会,希望可以一举铲除董仲舒。举荐,也是有计划的谋杀。
胶西王是汉武帝的兄长,依仗自己是汉室宗亲,有恃无恐,骄横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国相统统被他以各种罪名斩杀,无一幸免。幸运的是,因为董仲舒的声名与才学,胶西王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胶西王对董仲舒说:“勾践的贤明,加上范蠡(lí)、文种的才能,我认为这是越国的‘三仁’,你怎么看待这三仁呢?当初齐桓公有问题请教管仲,我的疑虑就由先生解决了。”
董仲舒回答说:“我才疏学浅,没能力决断大王的疑虑。虽然如此,大王向我提问,我不能不尽我所知回答。我听说,过去鲁国国君问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柳下惠回答说:‘不行。’他退下来满脸忧愁地说:‘我听说,阴谋侵略邻国的,不会向仁爱者讨教,这次国君为什么问我呢?’可见,柳下惠连被问都觉得羞耻,更别说参与讨伐齐国了!由此看来,越国本来就没有一个‘仁’,哪来的‘三仁’?所谓仁人,是‘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义而不谋求眼前的小利,修养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而使社会风气大变,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尧、舜、禹就是榜样!”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酒谱>>讲述刘伶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一人带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阮咸饮酒更是不顾廉耻,他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猪群来饮酒,不但不赶,阮咸还凑上去猪一齐饮酒。刘伶曾写下<<酒德颂>>一首,大意是: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醇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刘伶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晋代时期文人的心态,即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覆水难收”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表示事已定局,不可挽回。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王桃《野客丛书》,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入。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因先祖封于吕,又名吕尚。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后来封在齐,是春秋时齐国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弃官而走,隐居在陕西渭水河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
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不相信。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
后来,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
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块儿。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八面威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声势显赫、威望极盛的样子。
这个成语来源于元.郑德辉《三战吕布》,托赖着真天子百灵威助,大将军八面威风。
元朝末年,封建朝廷愈加腐败,各地农民纷纷举起义旗,反抗元朝的统治。这时朱元璋已经领兵攻下安徽和阳,准备继续南下。
在过年那天,他与大将徐达,同乘一条小船,从长江北岸渡过长江。船主是对老夫妻,船夫知道船上坐着的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便高声喊看号子向他庆贺说:“圣天子六龙护驾,大将军八面威风。”
朱元璋明白这是祝贺帝王的话,心里非常高兴,便和徐达轻轻地踢着脚,互相表达庆贺之意。
后来朱元璋统一全国,建立了明朝,他成为历史上闻名的皇帝明太祖。明太祖找到当年的船夫,给了他封赏,又将他那只小船涂上朱红颜色,表示有功。
“不名一钱”这则成语的“名”是占有,不名一钱表示一个钱也没有,比喻极度贫穷。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佞幸列传》,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着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汉文帝当政的时候,有个名叫邓通的善于划船,被选到宫里当御船的水手。一天夜里,文帝做了一个梦,梦中他想升天,却怎么也上不去。就在这时候,有个头戴黄帽的人在背后推他,终于使他上了天。他回过头来看推他的人,发现那人的衣带在背后打了个结。
第二天,文帝来到建在宫西苍池中的渐台,见到有个御船水手头戴黄帽,衣带在背后打了个结,正是他梦中遇见的人。召来一询问,那人名叫邓通。文帝想,他既然能把自己推上天,必定是个奇才,便非常宠爱他。邓通也老实谨慎,不随便和外人交往。文帝多次赏赐他的钱财,总数上亿之多,还授予他上大夫的官职。其实,邓通并没有什么才能。他自己处事谨慎,也不能推荐贤士,只是谄媚文帝而已。有一次,文帝命一个善于算命的人去给邓通相面,那人相面反对文帝说:“邓通这个人将来要贫饿而死。”
汉文帝忧虑地说:“能让邓通富起来的只有我,我怎么会叫他受穷呢?”
于是,文帝下令把蜀郡严道的一座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自已铸钱。从此邓通发了大财,他铸造的铜钱布满天下,人人都知道有“邓氏钱”。有一天,文帝背上生了个疮,脓血流个不停。邓通觉得孝顺皇帝的机会到了,便天天进宫去,用嘴巴替文帝吮吸脓血。不过,文帝心中还是不高兴。一天他问邓通:“天下谁最爱我?”
邓通恭顺地回答:“应该说没有谁比太子更爱陛下的了。”
一次太子刘启来看望文帝病情,文帝要他吮脓血。太子见疮口脓血模糊,腥臭难闻,禁不住一阵恶心,但又不敢违抗,只得硬着头皮吮吸,可是脸色很难看。后来他听说,邓通常为文帝吮吸脓血,感到惭愧,也因此而忌恨邓通。
文帝死后,刘启即位,史称汉景帝。景帝免去邓通的官职,让他回家闲居。不久,有人告发邓通偷盗境外的铸钱。景帝派人调查,结果确有此事,便把邓通家的钱财全部没收,邓通顿时变成了穷光蛋,还欠下好几亿钱的债。还是景帝的姐姐长公主记住文帝不让他饿死的遗言,赐给他一些钱财。但是,官吏马上把这些钱财用来抵债,连一根簪子都不让他留下。长公主知道后,就让手下人借给他些衣食和钱。这样,邓通不能占有一个钱,只能寄食在别人家里直到死去。
“负隅顽抗”这则成语的“负”是依靠;“隅”是山势险要的地方。比喻依仗某种条件顽固抵抗。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蜗(即隅),莫之敢樱。
战国时,有一年齐国发生饥荒,许多人饿死。孟子的弟子陈臻(zhen)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来找老师,心情沉重地说:“老师,您听说了吗?齐国闹饥荒,人都快饿死了。人都以为老师您会再次劝说齐王,请他打开棠地的谷仓救济百姓。我看不能再这样做了吧。”
孟子回答说:“再这样做,我就成为冯妇了。”
接着,孟子向陈臻讲述了有关冯妇的故事。冯妇是晋国的猎手,善于和老虎博斗。后来他成为善人,不再打虎了,他的名字也几乎被人们忘掉。有一年,某座山里出现了一只猛虎,常常伤害行人。几个年轻猎人联合起来去打虎,他们把老虎追至山的深处,老虎背靠着一个山势弯曲险要的地方,面向众人。它瞪圆了眼睛吼叫,没有人敢上前去捕捉。
就在这时,冯妇坐车路过这儿。猎手们见了他,都快步上前迎接,请他帮助打虎。冯妇下了车,挽起袖子与老虎搏斗起来,经过一场拼搏,终于打死了猛虎,为民除了害。年轻的猎手们高兴地谢他,可是一些读书人却讥笑他。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也!
释义:赞扬少年聪明努力,有光明的前途。
故事: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开门揖盗”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引进坏人。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吴书》,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公元221年,吴郡太守许贡因见孙策在江东的势力日大,便写信给汉献帝,请求将孙策调走。不料,信被截获,许贡被杀。许贡的三个门客,决心为许贡报仇。他们利用孙策打猎的机会,用箭射伤了他。
从打猎场回来,孙策伤势加重,临死之前他把长史张昭和弟弟孙权找来,嘱托后事,将印绶授给孙权。
孙策死后,孙权十分伤心,悲痛不止。张昭劝他说:“现今奸邪作乱,互相争夺,豺狼当道,如果只顾悲哀,而不去考虑大事,这就好像开着门请强盗进来一样,岂不自招祸患。”
听了张昭的劝说,孙权止住悲伤。张昭请孙权换上衣服,扶他上马视察军队。东吴有了新主,人心稳定。后来与蜀、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口蜜腹剑”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口头上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
这个成语来源于《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想方设法给以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谄媚逢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阴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对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几年宰相。
后来,宋朝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
出处《后汉书·耿合传》
帝(刘秀)谓合曰:“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久者事竟成也。”
释义“久”终于。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决心,事情,最终能成功。也作“有志者事竟成。”
故事有一次,刘秀派耿合去攻打占据山东青州十二郡的豪强张步。张班兵强马壮,是耿合的一个劲敌。张步听说耿合率兵来攻。就派大将军费邑等分兵把守历下、祝阿、临淄,准备迎击。耿合先攻下祝阿,以后用计相继攻下历下和临淄。张步着急起来,亲自带兵反攻临淄,于是在临淄城外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的大血战。在战斗中,耿合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断箭杆,带伤仍坚持战斗。刘秀闻讯。亲自带兵前来支援。在援兵还未到达的时候,部将陈俊认为张步兵力强大,建议暂时休战,等到援兵来后再发动进攻。可是耿合却认为不能把困难留给别人,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耿合终于把张步打得大败。几天后,刘秀来到临淄,慰劳军队。他在许多将官面前夸奖耿合说:“过去韩信破历下开创基业,现在将军攻克祝阿,连战连捷,两功相仿,从前你在南阳曾建议请求平定张步,我当时以为你口气太大,恐怕难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何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
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
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
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更加宽阔了,隔河望去,对岸的牛马都分不清。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
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主。”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春秋时,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谪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鹊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地的臣子弦章说了一番。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弦章看了摇摇头,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后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不是正多看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吗?例如一家公司的主持人经常在外吃喝玩乐,不理业务,他的下属也跟着不务正事,这便是“上行下效”。这成语约含义是否定的,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了。
出处《易·系辞下》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释义表示每个人或每件事都得到了适当的安排大家都满意。
故事汉武帝妹妹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是汉武帝的外甥,隆虑公主知道昭平君倚仗权势,经常为非作歹,难免要惹出大事。她担心自己死后,昭平君会犯死罪无人救他,便在病重时对武帝说:“陛下,我愿以一千斤黄金和一千万钱,为昭平君预赎死罪。”这种事没有先例,但汉武帝见她病生得很重,为了安慰她,也就点头应允了。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因没有人管束他,日益骄横。一次他酒后杀人,被捕入狱。武帝非常难过,叹息道:“我妹妹很晚才生这个儿子,死前把他托付给了我,现在要判他死罪,我实在不忍心呀!”左右的大臣们都说:“公主早已替他赎了死罪,陛下就赦免他一次吧!”武帝摇摇头说:“法令是先帝制定的,必须遵守。如果因为我的亲属而破坏法令,岂不失信于民?”最后,武帝狠了狠心,还是下诏处死了昭平君。处死了昭平君,武帝心里很难过。但是,太中大夫东方朔却向武帝祝酒说:“赏功不避仇敌,罚罪不考虑骨肉,这两点陛下都做到了。四海之内的百姓就会各如其所愿。”
出处:《三国志·魏书》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释义:形容成名较晚。
故事: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宋朝时期,金兵入侵中原,种师中奉诏迎敌,乘胜收复寿阳、榆次等地。金兵故意分散兵力,前方侦探上报朝廷认为是上好的出兵机会,老成持重的种师中认为这是敌人的阴谋,可君命难违,只好出兵,结果中了敌人的埋伏,全军覆没
【解释】老成:阅历多而练达世事;持重:做事谨慎。办事老练稳重,不轻举妄动。
宋朝时期,龚程从小就在南峰山先都官墓庐旁读书,读书十分认真,生活很清苦,经常是手不释卷,他的记忆力相当好,凡是读过的经传子史等,能一字不差背诵出来,当时的乡人佩服他的记忆力,送他“有脚书厨”的外号。
【解释】戏称记闻精确、知识渊博的人。
玉体横陈:美人的身体横卧着。
出自唐代诗人 李商隐的诗《北齐二首》
原文;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着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成语故事:
一、
冯小怜可说是北齐王妃中最着名的女性了,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美人儿,名字紧紧跟在古代四大美女之后。据《北史》记载:冯小怜“慧黠,能弹琴,工歌舞”。是一位聪明、漂亮,又有才情的女子。她原是高纬皇后穆邪利(小名黄花)身边的婢女,而穆邪利原是皇后斛律氏身边的婢女。后主宠幸她,立为皇后。高纬也真是搞笑,总爱在丫头行里扮相公,但后宫佳丽如云,帝王德性就是喜欢喜新厌旧。不久,高纬就不喜欢穆邪利了,而是宠幸弹得一手好琵琶的曹昭仪姐妹。
曹昭仪姐妹的父亲是一个音乐家,名叫曹僧奴,从小就培养两个女儿的音乐天赋。两姐妹不但有艺术潜质,而且天生丽质,这对才色双艳的姊妹花不久就被移栽入宫。但大曹生性稳重,不善淫媚,有时还发一点世家小姐的歪脾气,被高纬剥去面皮,撵出宫去。小曹却与她的姐姐正好相反,调笑媚人,风情万种,颇得高纬欢心,不久册为昭仪,备极宠爱。并给她筑隆基堂,雕栏画栋,极尽绮丽,恩宠逾于所有后宫佳丽。
女人善妒,曹昭仪得了皇帝专宠,其她妃子心怀不满可想而知,但多数只是嗟叹自己命苦。而皇后穆邪利就不一样了,她的皇后地位决定了她是打碎醋缸最彻底的一位,也是最想想方设法除去曹昭仪的人。她使出了最卑鄙的一手,也是历代宫中屡试不爽的老招,诬陷曹昭仪有厌蛊术,高纬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三尺白绫,赐曹昭仪旦夕就死。
谁知除掉了情敌,桃子却被她人摘走了。一个名叫董昭仪的美女入了高纬的法眼,大受宠幸,并很快封为夫人,不分白天黑夜,如胶似漆的缠绵。把穆皇后气得要死要活的,整日以泪洗面。侍婢冯小怜貌美聪慧,又善解人意,非常同情穆皇后,穆皇后也把她视为体己人,就把满腹的委屈和不满向她哭诉。冯小怜此人是天降至宝,冰肌玉骨,明艳如玉,精通乐器,歌舞曼妙,而且聪明伶俐,很有心机。就向穆皇后献上一计,让穆皇后把她作为礼物送给高纬,她甘愿以身为饵,充当间谍,离间诸美,把高纬对穆皇后渐行渐远的爱夺回来。穆皇后认为这是一条妙计,就答应了。果然,高纬自从得到冯小怜以后,就冷落了董昭仪。但也使穆皇后从此彻底失去了高纬,因为冯小怜太漂亮了,高纬一见,就被她迷得像喝了迷魂汤一样,云雨之欢更是妙不可言。
从此,高纬专宠冯小怜,“坐则同席,出则并马”,还发誓说“愿得生死一处”。只要冯小怜一有所求,高纬没有不答应的。假如天上的月亮能摘下来,恐怕现在我们就看不见这明明之月了。她身上的衣服首饰,动辄以千金计。高纬喜欢音乐,尝自作词作曲,谱入琵琶,与冯小怜一唱一和,其声嘈嘈,其语切切。艳舞狂欢,彻夜不歇。两人快活异常,神仙一般,时人号为无愁天子。高纬几次都想立冯小怜为皇后,只是冯小怜顾念穆皇后恩情,没有同意,高纬便册立她为淑妃,位仅次于皇后,命处隆基堂。但隆基堂是曹昭仪的旧居,冯小怜心里忌讳,要求拆了重建。高纬自然无异议,拨出许多金银,作为修缮费用。
二、
据有的野史笔记记载,冯小怜是一个天生的尤物,肌肤吹弹可破,吐气如兰。玉体达到了最佳的黄金分割比例,曲线玲珑,凹凸有致,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在冬天软如一团棉花,暖似一团烈火,怀抱就是叫人欲死欲仙的温柔乡;而夏天则润滑如玉,凉若冰块。内挟淫技,宛若处子。与之交接承欢,无不曲尽其妙。使高纬这个久历风月的人,也感到了一种新鲜无比的奇趣与快乐。
因此,高纬便爱不释手,与大臣们议事的时候,也要把冯小怜抱在怀里,或放在膝上,耳鬓厮磨,卿卿我我。使议事的大臣们也觉不好意思,或在心里意淫,策对语无伦次,说话不着边际。许多朝廷大事自此也荒废下来。
相传,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节日之夜,有个大财主在家大摆酒席。大家划拳喝酒,喧声如潮。
突然,闹得最欢的一个老头大汗淋漓,翻着白眼,捂住脖子,拼命地咽着唾沫。原来是他刚才急着说话,嘴里一块牛肉没嚼烂就吞了下去,结果喉咙被堵住了。
这时,在场的人纷纷围了过来,有的说快灌一杯冷水,有的说要再咽一块肉,有人使劲扳开老头的嘴巴,拿起筷子就要往里夹取,有人则使劲捏着他的脖子往下刮。众人七嘴八舌,动手动脚,把老头折腾得痛苦极了。
最后,老头气得按捺不住,大吼一声“滚开”,那块牛肉居然跟着喷了出来。众人大笑,正要回座位继续吃喝,财主却高声说道:“各位请回吧。那位老者的遭遇是我们的前车之鉴。老夫认为:要想不再发生这样的灾祸,酒肉不可吃,三餐不可有。本府以后再也不许人吃饭了。”说完,就下令把厨房所有的坛坛罐罐全部打碎,柴米油盐一律放火烧掉。
——《吕氏春秋·卷七·荡兵》
【求解驿站】因吃东西卡住喉咙,从此就停止吃东西。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停止不干。噎,食物堵塞在喉咙;废,停止;食,吃。
【活学活用】世界上的人良莠不齐,但坏人毕竟是少数,我们不能~,离群寡居。
【妙语点拨】故事中的大财主为了避免食物卡人之悲剧再次发生,居然下令把厨房所有的坛坛罐罐全部打碎,柴米油盐一律放火烧掉,既浪费自己的财和物,又把来客的盎然情趣降到了冰点,真是愚蠢之举。我们要引以为戒,无论做什么事情时,尽心尽力,争取给事情一个完美的结局,当然最好不过。倘若竭尽全力之后,仍未能避免一些错误的发生,悲伤之余,自当冷静沉思,分析个中缘由,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致重蹈覆辙即可,没必要因噎废食。
【近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反义】百折不挠
“如坐针毡”这个成语源出西晋国都洛阳,讲述的是一个命运凄惨的太子和他的臣下之间的故事。
司马遹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孙子,第二任皇帝司马衷的儿子,生于公元278年。《晋书》记载,他幼时非常聪慧,深得武帝宠爱。五岁那年的一天傍晚,皇宫失火,司马炎登楼了望,小司马遹急忙拖着爷爷的衣裾来到暗处。司马炎不解,问为什么,他回答:“暮色仓猝,宜备非常,不宜令照见人君也。”原来,是为了爷爷的安全。此后,司马炎多次在公开场合赞许孙子颇似先祖司马懿,并强调说:“此儿当兴我家。”
公元290年,司马炎去世,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晋惠帝昏庸无能,凶悍残酷的皇后贾南风趁机干预朝政。由于被立为太子的司马遹,并非贾南风所生,所以贾南风视司马遹为眼中钉、肉中刺。她一方面让太子与生母谢玖分开,一方面暗使太子身边的宦官放松管教,任其荒废学业。司马遹即太子位时刚刚13岁,没有了大人约束和指教,自然如脱了缰的野马,肆意妄为。
当时有一个叫杜锡的人,性格非常耿直,在做了太子中舍人(掌传宣诏命)以后,多次规劝司马遹远离小人、修德近善,言辞恳切。已经放纵惯了的司马遹非但不听劝告,反而对杜锡心怀怨恨。
有一次,司马遹故意在杜锡常坐的毡垫中放了一些针。杜锡没有发觉,结果屁股被扎得鲜血直流,疼痛不堪。第二天,司马遹故意问杜锡:“你昨天出了什么事?”杜锡难以开口,只好回答说:“昨天喝醉了,不知道干了些什么。”司马遹进而诘问说:“你喜欢责备别人,为什么自己也做错了事呢?”成语“如坐针毡”便从这个故事中引申而来。
公元299年,贾南风召集亲信潘岳等,捏造文书,嫁祸给司马遹,朝廷以谋反罪名废除司马遹的太子之职,遣出皇宫,发配到许昌。公元300年,贾南风又命太医制成毒药,派宦官孙虑携药至许昌,逼迫司马遹服用。司马遹坚决不从,孙虑就趁司马遹上厕所时,跟随在后,“以药杵椎杀之”。这一年,司马遹年仅23岁。
——《晋书·杜锡传》
【求解驿站】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活学活用】刘三巧听闻一架客机空中起火解体的消息后,~,生怕父母恰巧在那座客机上。
【妙语点拨】年幼的司马遹聪慧伶俐,爷爷司马炎对其喜爱至极。然而,由于饱受残酷的宫廷斗争之害,使得这颗拥有良好基因的胚芽过早地凋谢了。我们在叹息之余,不由深思。倘若皇后贾南风视之如己出,好好教养聪敏的司马遹,说不定历史上就可能会多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呢!遗憾的是,皇后贾南风心狠手辣,为了争权夺利,把国家利益抛在脑后,硬是活生生地毁灭了一个天才!倘若司马遹听取杜锡的良言,修德近善,晋国历史可能有另一番画卷。
【近义】芒刺在背
【反义】泰然自若、从容不迫、处之泰然
宋朝时期,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而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报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却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过庭录》
【求解驿站】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被录取。孙山,人名。
【活学活用】今年高考,小明又~了。
【妙语点拨】孙山被人问及同乡儿子是否中榜时,采取委婉的方式答之,既不损人面子,又有效传递了信息。这启示我们,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使人们不便、不忍或者语境不允许直说的东西。于是,“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说话人故意说些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来含蓄表达本来要直说的意思。在语言的表达艺术中,这种方法叫做“缓冲”,能让听者(或观者)在比较舒适的氛围中接受信息。
【近义】檐上无名
【反义】名列前茅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刘备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又称刘阿斗。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公元263年,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惊慌不已的刘禅为了保命,便光着上身、反绑双臂,叫手下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刘禅投降以后,魏王曹髦(máo)为了笼络人心,封他一个食俸禄却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
有一次,他请刘禅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
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地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司马昭彻底知道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提防着他了。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三国志·蜀志·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求解驿站】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多用于形容人到了好的环境中而忘了本,含贬义。蜀,指三国时蜀国。
【活学活用】你到了美国,可不能~,忘记养育你的故乡故土啊!
【妙语点拨】刘禅身为一国之主,沦为亡国奴后,在敌国居然乐不思蜀,甚至连假装想念故国都装不出来,贪图享乐而志向沦丧居然到了如此地步!我们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料想九泉之下的刘备,倘若知晓自己的儿子是这样一番模样,必被气得捶足顿胸!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放任自己,而要志存高远,并不懈地为之奋斗。
【近义】乐不可支、乐而忘返
【反义】叶落归根、饮水思源
南朝梁有个着名的才子叫江淹,他曾写过很多精彩的散文、诗歌,人称“才子江郎”。
江淹是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人,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尽管家境贫寒,但凭着自身的努力,青年时代的江淹就已写得一手好文章。后来,江淹的才名传到了南朝宋建平王刘景素那里。刘景素很欣赏江淹的才华,于是便给江淹写信,希望江淹能够做他的属僚。随后,江淹去拜访刘景素,二人谈得十分投机。不久,刘景素就提拔江淹做了南兖州的官吏。没想到此时有个叫郭彦文的县令犯了罪,为了开脱罪责,竟诬告江淹接受过他的贿赂,所以,江郭二人被抓到州府的监狱。
江淹认为清者自清,无愧于心,便在狱中给刘景素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慷慨陈词,抒发内心委屈,堪称一篇好文章。刘景素看了这封信后,立刻派人把江淹从狱中放了出来。出狱后,江淹又考中了南徐州的第一名秀才,从此才子江淹的名气就更大了。
后萧道成灭宋立齐,请江淹做史官,专责编写历史。有一次,襄阳发掘出一座古墓,并出土了一面玉镜和一些竹简。竹简上刻着的古体字谁也看不懂,人们于是便把竹简拿给江淹看,江淹一看就认出竹简上写的是周宣王时候的事情。从此,江淹的名气广传。到萧衍建立梁朝以后,拜江淹为光禄大夫,即皇帝的高级顾问,后又被封为醴陵侯,并赐封地。
江淹当了大官以后,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再也不愿意动笔写文章了。时间一长,才思减退,有时勉强写出一点东西,但人们读了以后感到十分乏味。因此,人们都很惋惜地说:“江郎才尽了”。
——《诗品·卷中·齐光禄江淹》
【求解驿站】比喻人的才思减退或是本领用尽。
【活学活用】有人指出,果戈理《死魂灵》第二部之所以最终未能写成,并非~,而是由于他远离了俄国社会生活。
【妙语点拨】文笔优美的江淹,后来之所以发生“才尽”的悲剧,与他失去创作动力,满足于功成名就的现状以及在文学上不思进取密切相关。江淹家境贫寒,本是一介书生,为了扬名,为了摆脱卑微的身份与地位,他发奋读书,文思泉涌,着成精美诗文。可惜,待江淹拥有官位名誉,拥有锦衣玉食的生活后,创作的热情便被养尊处优的情怀渐渐取代,失去了创作的动力,自然也就“才尽”了。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不要满足现有的成就,只有不懈努力,积极进取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近义】黔驴技穷
【反义】才思泉涌
春秋时期,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侍侯齐景公,都能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以勇力而闻名遐迩。
有一天,晏婴(即晏子)从他们身边经过,小步快走以示敬意,这三个人却不起来,对晏婴非常失礼。晏婴很生气,去见景公说:“我听说贤能君王蓄养的勇士,对内可以禁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上面赞扬他们的功劳,下面佩服他们的勇气,所以使他们有尊贵的地位,优厚的俸禄。而现在君王所蓄养的勇士,对上没有君臣之礼,对下也不讲究长幼之伦,对内不能禁止暴乱,对外不能威慑敌人。这些祸国殃民之人,不如赶快除掉。”
景公说:“这三个人力气大,硬拼恐怕拼不过他们,暗杀恐怕又刺不中。”
晏婴说:“这些人虽然力大好斗,不惧强敌,但不讲究长幼之礼。”于是便乘机请景公派人赏赐他们两个桃子,说:“你们三个人就按功劳大小去分吃这两个桃子吧!”
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晏婴果真是位聪明人。他让景公叫我们按功劳大小分配桃子。我们不接受桃子,就是不勇敢;可接受桃子,却又人多桃少,这就只有按功劳大小来分吃桃子。我第一次打败了野猪,第二次又打败了母老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可以吃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吃一个。”于是,他拿了一个桃子站起来了。
田开疆说:“我手拿兵器,接连两次击退敌军。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自己单吃一个桃子,用不着与别人共吃一个。”于是,他也拿起一个桃子站起来了。
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大鳖咬住车左边的马,拖到了河的中间,那时,我不能在水面游,只有潜到水里,顶住逆流,潜行百步,又顺着水流,潜行了九里,才抓住那大鳖,将它杀死了。我左手握着马的尾巴,右手提着大鳖的头,像仙鹤一样跃出水面。渡口上的人都极为惊讶地说:‘河神出来了’。仔细一看,原来是鳖的头。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自己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能与别人共吃一个!你们两个人为什么不快把桃子拿出来!”说罢,便抽出宝剑,站了起来。
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勇敢赶不上您,功劳也不及您,拿桃子也不谦让,这就是贪婪啊;然而还活着不死,那还有什么勇敢可言?”于是,他们二人都交出了桃子,自刎而死。 成语故事
古冶子看到这种情形,说道:“他们两个都死了,惟独我自己活着,这是不仁;用话语去羞耻别人,吹捧自己,这是不义;悔恨自己的言行,却又不敢去死,这是无勇。虽然如此,他们两个人若是同吃一个桃子,是恰当的,而我独自吃另一个桃子,也是应该的。”他感到很羞惭,放下桃子,也自刎而死了。
景公的使者回复说:“他们三个人都死了。”景公于是派人给他们穿好衣服,放进棺材,按照勇士的葬礼埋葬了他们。——《晏子春秋·谏下二》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支!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释义: “不远千里”又称:“不远千里而来”,表示不以千里为远来到 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遥远。 故事: 梁惠王见了孟子,热情地说:“先生,您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我们魏国,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开口就讲利?有仁义就行了。如果君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自身,这样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么就危险了。”接着孟子说道:“在能出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二等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大国的大夫能从万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千辆,二等国家的大夫能从千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说不多了,但是,他仍永远不会满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扬私利了。”
梁惠王听了很受触动,焦急地问:“那先生以为该怎么办呢?”孟子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双亲,也没有讲义的人会不尊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再讲利呢?”
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叫义纵的人。由于他的姐姐医治好了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的病,因此义纵也得到了汉武帝的任用。他先是在几个地方担任县令,后来又多次升迁。
在任职期间,义纵公正无私,不惧怕权贵,严格执行各种法令,使当地的秩序有了极大的改观,那些违法乱纪的人都非常怕他。后来,义纵又升迁为南阳太守,他听说有一个名叫宁成的都尉横征暴敛,残暴无比,于是就派人查实了宁成的种种罪行,根据法律给他治了罪。
不久,由于定襄地区秩序非常混乱,犯罪分子十分猖獗(chānɡjué),汉武帝便把义纵派到定襄担任太守。义纵一到定襄,就采取了十分严厉的措施。他从在监狱服刑的罪犯中挑出二百多名重罪轻判并且有私自解脱桎梏(zhìɡù)行为的犯人,从重判决,斩首示众;同时,将二百多名私自到监狱探望这些重犯并帮助他们逃跑的人一并斩首。
这件事在定襄地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大家都在议论义纵一天杀死四百多人这件事。
此时虽然天气不寒冷,可是有些人却心惊胆战,浑身发抖。那些过去有过犯罪行为的人,从此之后便老实多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一故事概括出“不寒而栗”这个成语,形容非常恐惧的心情。栗,战栗,颤抖。
西汉的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他曾向刘邦推荐了善于用兵打仗的韩信做大将军,使之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后来有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韩信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萧何设计以庆贺平叛胜利为理由,骗韩信进宫。韩信一进宫,就被吕后以谋反罪名杀于长乐宫钟室。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
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解释:
指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沧海:大海,桑田:农田。
传说东汉仙人王方平在门徒蔡经家见到了仙女麻姑,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妹妹。她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的过去了,长得仍如十八九岁的姑娘,头顶盘着发鬓,秀发垂至腰际,身上的衣服光彩夺目,大家举杯欢宴、麻姑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王方平笑着说:“难怪圣人说海中行路都会场起灰。”
出处: 《三国志·魏书》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释义: 形容成名较晚。
故事: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出处《毅梁传·昭公二十九年》 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
释义比喻人在解除某种负担后轻松愉快。
故事公元542年,鲁襄公病死,公子调继位,史称鲁昭公。当时, 鲁国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季孙宿、叔孙豹和孟孙三个卿手里,其中以 季孙宿的权力最大,昭公不过是个傀儡。昭公这个国君也不争气,只 知游乐,不理国政。生母去世后,他在丧葬期间面无愁容,谈笑自若, 还外出打猎取乐。这样,就使他更在国内失去民心。 大夫子;家羁见昭公越来越不像样,非常担心,几次当面向昭公 进谏,希望他巩固王室的力量,免得被外人夺了政权。但是,昭公不 听他的劝告,照样我行我素。 日子久了,昭公终于觉察到,季孙宿等三卿在不断壮大势力,对 自己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于是,他在大臣中暗暗物色反对三卿 的大臣,寻找机会打击三卿。 不久,季孙宿死去,他的孙子意如继续执政。大夫公若、邱孙、藏 孙与季孙意如有矛盾,打算除掉季孙氏,便约昭公的长子公为密谈 这件事。公为当然赞成。 公为回宫和两个弟弟商量后,认为父亲昭公肯定怨恨季孙氏专 权,因此劝说昭公除掉季孙氏。昭公听说郧孙、藏孙等大夫与季孙氏 有矛盾,心里很高兴,就秘密把他们两人召进宫内,要他们一起来诛 灭季孙氏。接着,又把子家属召来,告诉了他这一密谋。不料,子家羁 反对说: “这可千万使不得!如果这是进谗者利用大王去侥幸行事,万一 事情失败,大王就要留下无法洗刷的罪名。” 昭公见他坚决反对,喝令他离去。但子家羁表示,现在他已经知 道了这件事的内幕,就不能高官了,否则泄露出去,就不能摆脱责 任。于是,他就在宫中住了下来。 这年的秋天,三卿之一的叔孙豹因故离开都城,把府里的事情 托给家臣翩戾掌管。昭公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没有人会去支援季孙 氏,便使孙、藏孙率军包围了季孙氏的府第。季孙意如来不及调集军 队反击,又不能得到叔孙豹的救援,只好固守府第。他向昭公请求, 愿意辞去卿的职务回封地去,或者流亡到国外去。子羁勇建议昭公 答应季孙意如的请求,但是,后孙坚持非把他杀掉不可。昭公觉得后 孙的意见对,就听从他的。 再说叔孙豹的家臣翩戾得知季孙氏被围的消息,和部下商量后 认为,如果季孙氏被消灭,那末接下来会轮到叔孙氏,所以马上调集 军队救援季孙氏。昭公的军队没有什么战斗力,见叔孙氏的军队冲 过来,马上四散逃走。三卿中还有一家孟孙,见叔孙氏家已经出兵救 援季孙氏,也马上派兵前往。路上,正好遇到逃退过来的后孙,便把 他抓住杀死。 昭公见三卿的军队已经联合起来,知道大势己去,只好和藏孙 一起出奔齐国避难。由于昭公早就失去了民众,所以百姓对他的出 奔并不表示同情;倒反觉得减轻了他们身上的重担。
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字号逸少,是东晋书法家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在他父亲的枕下的前代的《笔说》,他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被我秘密收藏的东西?”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看他年年纪还小,担心他不能守住秘密,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王羲之跪了下来说:“现在就让儿看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的美好才华与发展了。"父亲很高兴,于是立刻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王羲之的)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看过用笔诀窍,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名声一定超过我。”晋帝时,在北郊祭祀,更换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书写,笔法入木三分。三十三写了《兰亭序》,三十七写了《黄庭经》,写完后,空中有人语说:“卿的书法都感动我,而况世人呢?我是天台丈人”。天台丈人称王羲之的楷书胜过了钟繇。(本句意或为“王羲之自认为自己的楷书胜过了钟繇”)羲之书法多数不是一种字体。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住在黄河边上,靠割芦苇、编帘子簸箕为生,日子过得非常贫困。
有一天,儿子在河边割芦苇,烈日当空,晒得他头昏眼花,于是他就坐下来休息。他望着眼前的河水在阳光下闪耀着粼粼波光,想起父亲说过,在河的最深处有许多珍宝,可是谁也不敢去,因为那里住着一条凶猛的黑龙叫骊龙。他想,要是潜到河底,找到珍宝,我们一家人就用不着像现在这样一天干到晚,三顿还吃不饱,不如豁出去试一试。他把心一横,三下两下脱了衣服,一头扎进冰冷的河里。
开始他还看得见四周的小鱼在游来游去,再往深处,光线变得越来越暗,水也越来越凉,最后,他什么都看不见了,四周一团漆黑。他心里有点害怕,不知该往哪儿游。就在这时,不远处有一个圆圆的物体在闪闪发光,定睛细看,啊,原来是明珠!他憋足一口气游过去,双手抱住明珠,使劲一拽,明珠就到了他怀里。他迅速浮出水面,上岸后撒腿就往家跑。
父亲一见明珠,就问他是从哪儿得到的。他把经过一五一十地向父亲讲述一遍。父亲听了说:“好险哪!这颗价值千金的明珠是长在黑龙下巴底下的,你摘它的时候黑龙必定是睡着了。它要是醒着,你可就没命了。”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成语故事】绎州龙门大黄庄农民薛仁贵自幼喜欢武术,20岁时学成十八般武艺。他一心想投军报国,父母鼓励他为国要舍死忘生。他对父母说:“今当国家用人之际,要扫除夷虎,肃靖边疆,凭你孩儿学成武艺,智勇双全,若在两阵之间,怕不马到成功。”
【典故】你须索舍死忘生,建立功勋。元·无名氏《锁魔镜》第二折
【释义】舍死:舍得牺牲;忘生:忘掉性命。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相近词】舍生忘死、忘生舍死
【反义词】贪生怕死
传说古代书生张华路过一高山,山陡如壁,奇峰怪石,恰好路边有一山洞,他好奇地进入,没走几步便有童子上来引路,径直把他引到一书房,那里各种藏书应有尽有。张华十分高兴,想租借此书房一段时间。童子不允,告诉他这是琅嬛福地。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
【释义】 雌雄:比喻胜负、高下。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战国时期,秦国出兵攻伐韩国,屯兵于阈与。赵王召廉颇问可否救韩,廉颇认为道远险狭难救。赵王又召问乐乘,乐乘与廉颇的观点一致。赵王又召问赵奢,赵奢说:“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典故】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比喻敌对双方在地势险狭的地方相遇,只有勇往直前的才能获胜。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春秋时期,晋国大奸臣屠岸贾鼓动晋景公灭掉于晋国有功的赵氏家族。屠岸贾率三千人把赵府团团围住,把赵家全家老小,杀得一个不留。幸好赵朔之妻庄姬公主已被秘密送进宫中。屠岸贾闻讯必欲赶尽杀绝,要晋景公杀掉公主。景公念在姑侄情分,不肯杀公主。公主已身怀有孕,屠岸贾见景公不杀她,就定下斩草除根之计,准备杀掉婴儿。公主生下一男婴,屠岸贾亲自带人入宫搜查,公主将婴儿藏在裤内,躲过了搜查。屠岸贾估计婴儿已偷送出官,立即悬赏缉拿。
赵家忠实门客公孙杵臼与程婴商量救孤之计:如能将一婴儿与赵氏孤儿对换,我带这一婴儿逃到首阳山,你便去告密,让屠贼搜到那个假赵氏遗孤,方才会停止搜捕,赵氏嫡脉才能保全。程婴的妻子此时正生一男婴,他决定用亲子替代赵氏孤儿。他以大义说服妻了忍着悲痛把儿子让公孙杵臼带走。程婴依计,向屠岸贾告密。屠岸贾迅速带兵追到首阳山,在公孙杵臼居住的茅屋,搜出—个用锦被包裹的男婴。于是屠贼摔死了婴儿。他认为已经斩草除很,放松了警戒。在忠臣韩厥的帮助下,一个心腹假扮医生,入宫给公主看病,用药箱偷偷把婴儿带出宫外,程婴已经听说自己的儿子被屠贼摔死,强忍悲痛,带着孤儿逃往外地,过了十五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在韩厥的帮助下,兵戈讨贼,杀了奸臣屠岸贾,报了大仇。
程婴见赵氏大仇已报,陈冤已雪,不肯独享富贵,拔剑自刎,他与公孙杵臼合葬一墓,后人称“二义冢”。他们的美名千古流传。
[释义]僵:枯死。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后转用来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语出]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鸡鸣》:“桃在露井上,李树在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唐朝时期,江东年轻人项斯,字子迁,参加会考开始没有什么名气,别人拿他的卷子去给杨敬之看。杨特别喜欢就作诗“几度见诗诗尽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没多久,他就被长安方面录取。
传说道生法师被师父逐出,回到南方,住到虎丘山的寺庙里,终日为石头讲《涅槃经》,讲到精彩处,就问石头通佛性不?群石都为此点头示意。围观者将这一奇迹传扬开去,不到十天拜他为师的人越来越多。
出自: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点头。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
【释 义】 秦镜:相传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知道心的邪正;悬:挂。比喻官员判案公正廉明,不徇私情。也比喻人料事清楚,见解深刻。
【出 处】 《西京杂记》卷三:“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硋。……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
【近义词】 明镜高悬
【用 法】 作谓语、宾语;指公正严明
【成语故事】 传说秦朝咸阳宫中有一面神奇的镜子,他宽四尺,高五尺,正反两面都能照人,人在镜前镜中影子是倒立的,用手按住胸口照镜可以显示五脏六腑,可以看出人体内的病灶,还能看出那些心术不正的人,秦始皇经常用该镜对付身边的人。
【示例】清 李渔 《比目鱼·骇聚》:“若非秦镜高悬,替老夫伸寃雪枉,不止陨身败名,亦且遗臭万年。”
“瓜代有期”、“及瓜而代”都是指两人轮流戍守一地,瓜熟时赴任,来年瓜熟再派人交接;后来引申为有一定的轮替期限,期限一到,自然有人来接替。
这两个成语都出自《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是说齐侯派遣连称、管至父两个人去戍守边关(葵丘),他们虽不想去,又不能不去,就问齐侯(齐襄公):“何时能回来?”齐侯正在吃瓜,随口说:“明年瓜熟时候吧!”瓜一年一熟,也就是一年后可以回来。
一年之后,齐侯却忘了约定,连称、管至父只好送回一瓜,说:“瓜已成熟,您是否该派人接替我们了?”齐侯赖皮:“再守一年吧!”两人暴怒,结下心结,后来就趁机带兵回来,把齐侯杀了。
后人就用“瓜代有期”比喻换人接替的日子快要到来,从今年食瓜之时,到明年瓜熟之日,一定找人替代。 就是要有诚信。故事中齐侯不守信用,终于被人推翻,说明做人要守信,否则会自讨苦吃的。
小贴士:说到要做到,说瓜熟换人,就一定要换人。不讲信用的人,除了会失去他人的信任,还有可能带来很多后患。
顾恺之是东晋时人,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他多才多艺,不但诗赋写得很好,而且字也写得十分漂亮。他特别擅长的是绘画,是当时著名的画家。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大司马桓温的参军。顾恺之跟随桓温南征北战许多年,两人结下了十分深厚的友谊。有一次,顾恺之跟随桓温到江陵去视察部队。到江陵的第二天,江陵的官员前来拜见桓温,并送来很多捆当地的特产——甘蔗。桓温见了十分高兴,就说:“这里的甘蔗是十分有名的,大家一起来尝尝。”他的部下听了就每人拿了一根吃了起来。
还一面吃,一面高兴地说:“真不亏是名产,甜极了!”这时,只有顾恺之独自一人出神地欣赏着江陵的美好景色,没有去拿甘蔗吃。桓温见了,故意挑了一根长长的甘蔗,把甘蔗末梢那一头塞到了顾恺之手中。顾恺之看也不看,拿着甘蔗末梢啃了起来。桓温见了顾恺之的吃相,忍住笑问:“这根甘蔗甜吗?”旁边的人也一起嬉笑着说:“我们吃的甘蔗甜极了,不知顾参军吃的甘蔗甜不甜呢?”顾恺之这才回过神来,看到自己啃的是甘蔗的末梢,才明白他们为什么嬉笑。他灵机一动,举起甘蔗说:“你们笑什么!我看你们根本不懂甘蔗的吃法,吃甘蔗可大有讲究呢!”大家见他一本正经的样子,笑着问道:“吃甘蔗还能吃出什么名堂来呢?你说说你为什么要从甘蔗末梢吃起来吧!”顾恺之说:“你们一开始就吃最甜的那一段,越吃越不甜,吃到后来,就倒胃口了。而我从梢部吃起,越吃越甜,越吃越有味道,这种吃法叫‘渐入佳境’。”大家听了,一起大笑起来。“渐入佳境”这一成语常常用来比喻境况一天天好起来。
晋朝人孙绰十分博学,擅长写文章。他在浙江会稽一带住了十多年,游览了浙江的山山水水。一次,他写成一篇《游天台山赋》,描写浙江天台山的自然风光。他对这篇文章非常得意,就把它拿给朋友范启看,并说:“你试着把它扔到地上,一定能发出钟磬那样响亮的声音来!”范启不以为然地说:“恐怕它即便能发出金石乐器般的声响,也不能切合乐律的声调吧?”哪知范启读了之后赞不绝口,连连称道:“太好了,太好了!”后来,人们便用“掷地金声”来比喻文辞优美,声调铿锵;或是说话坚定有力,意义崇高。也说成“掷地有声”。
小贴士:也有人使用这个成语时,用“掷地有声”。说明文章和言辞写得非常好,非常有士气,好像扔地上有声音似的。不过,这个词是可以用来夸赞别人的文章时恰到好处,故事中的文章作者本人,用这个词来夸耀自己,就显得此人非常豪迈、不拘小节了。
东汉末年,袁绍起兵讨伐董卓,很多郡县纷纷响应,冀州牧韩馥看到袁绍的强大十分不安,就克扣他的军粮。袁绍密谋公孙瓒发兵威胁冀州,派高干去游说韩馥。韩馥不听谋士的意见,就把冀州让给这个仰他鼻息的袁绍,最终被逼自杀。
释义:仰:依赖;息:呼吸时进出的气。依赖别人的呼吸来生活。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主。 也作“仰承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这则寓言嘲讽了贪得无厌的人。世上没有东食西宿的好事,任何事情都不是两全其美的,想得到好的东西,要靠自己去努力,去奋斗才能达到自己的欲望。
读了东食西宿这个故事,我觉得人类的欲望是多么的无穷无尽啊,就像故事中的那位姑娘贪婪的想要同时吸收两家各自的优点。追求两全其美无可厚非,但是也要正确的认识自己、摆正心态。世上没有东食西宿的好事,任何事情都不是两全其美的。
这也是在讽刺那些什么便宜都想占、贪得无厌的人,告诉了我们:人不要总是那么贪婪,知足者常乐,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我们要对生活这道大餐下赌注时,也就只能在这其中去取其精髓了。人生就是一次次放弃与得到所换来的!
晏子出使到楚国去。楚国的君臣想耍笑一下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他们知道晏子是个矮个子,就在大门旁边开了一个小洞,让晏子从这个小洞进城去。
晏子走到小洞前边,看了看,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今天,我是出使楚国,不是出使狗国。请问我是来到了狗国呀,还是来到了楚国?”楚人无话可对,只好打开城门,迎接晏子进去。
晏子见到楚王,楚王笑嘻嘻地说:“怎么,齐国就没有人了吗?”
晏子知道楚王是在讽刺他,就不动声色地回答说:“您这是什么话!单是我们齐国首都临淄,就有七八千户人家。街上的行人要是都张开衣袖,就可以遮天蔽日;要是都甩一下汗水,就可以汇集成一场大雨,人挤得肩膀挨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您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要派你这样的人来出使呢?”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噢!这您就不知道了。我们齐国派遣使臣有个规矩:要是对方是个上等国家,就派一个有本事、有德行的人去;要是对方是个下等的国家,就派一个碌碌无能的人去。因为我是最没出息的人,所以才把我派到你们楚国来。”
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听过 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晋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释义: “时宜”,当时的需要。不符合时势的需要,与世情不相投 合。
故事: 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二十岁即位做了皇帝,定年 号为建平。自做皇帝以后,哀帝经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 亲了太后得病去世。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官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 说:
“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 天命,所以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 又多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 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 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
哀帝听了夏贺良的这番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就在建平二年 六月甲子,即了太后死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的漏上的刻 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 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调查,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 间又下诏书,说道:
“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 以使国家永远安宁,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宁,但是 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是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号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处堂燕雀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
战国后期,秦国攻打赵国,赵国的近邻魏国却见死不救,认为这对魏国有利,魏国相国子顺可不这样认为。他认为秦国势力强大,侵略成性,魏国不能像房梁下的燕雀那样过着安逸的生活,因为房屋发生了火灾,燕雀就没有栖身之处了。
【典故】燕雀处一屋之下,子母相哺,煦煦然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决,火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之将及也。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
《孙子》记载:“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连年交战,两国的百姓也都将对方视为仇人。有一天,碰巧吴国人和越国人共乘一艘船渡河。船刚开的时候,他们在船上互相瞪着对方,一副要打架的样子。但是当船行至河中央的时候,突然遇到了大风雨,渡船随时都有被惊涛骇浪吞没的危险。在巨大的风浪面前,在这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为了保住性命,他们忘记了国家之间的仇恨,纷纷互相救助,就像一家人一样。由于他们齐心协力,才逃过这场天灾,使渡船平安地到达了河的对岸。
这便是成语“同舟共济”的由来。又作“风雨同舟”。
赵简子,即赵鞅。春秋末年,他执掌晋国朝政大权后,勤政爱民,体谅百姓疾苦,希望能把国家治理得更好,但是他却不善于约束手下官员。
有一年,国家财政吃紧,赵简子派税官去征收赋税,这可是个大捞一把的好机会。临行前,税官还是假惺惺地问赵简子:“请您指示一下,这次收税的税率是多少?”赵简子回答道:“不轻不重最好。税收重了,国家富了,但老百姓穷了;税收轻了,老百姓富了,但国家穷了。你们如果没有私心,这件事就可以做得很好。”
这时,有个叫薄疑的人对赵简子说:“依我看,您的国家实际上是中饱。”
赵简子还以为簿疑说自已的国家很富呢,十分高兴,还故意问簿疑是什么意思。薄疑直截了当地说:“您的国家上面国库是空的,下面百姓是穷的,而中间那些贪官污吏都富了。”赵简子听了这话十分吃惊。后来,赵简子大力整顿吏治,礼贤下士,选贤任能,为赵氏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薛蟠从江南带了两大箱东西,送给母亲薛姨妈和妹妹薛宝钗。一箱是绸缎绫罗、洋货等家常应用之物,另一箱是笔、墨、纸、砚和各种小工艺品。薛姨妈将箱子里的东西取出,一份一份地打点清楚,叫人送给贾母、王夫人等处。
宝钗回到房中,将那些玩意儿一件一件过了目,除了自己留用之外,一份一份配合恰当,分送给贾府的姊妹们,就是贾环那里,她也没有忘记。林黛玉的和别人不同,而且又加厚一倍。一一打点完毕,叫人送往各处。
赵姨娘见宝钗送了贾环如此东西,心里很喜欢,想道:“怪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她哥哥能带多少东西来?她挨门送,一处也不遗漏,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这样没时运的,她都想到了。要是那林黛玉,她对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哪里还肯送我们东西?”
赵姨娘一面想,一面摆弄那些东西。忽然,她又想起宝钗是王夫人的亲戚,为何不到王夫人那里去卖个好呢?于是她拿了东西走进王夫人的房中,站在旁边,赔笑说道:“这是宝姑娘才送给环哥的,难为宝姑娘这么年轻的人,想得这么周到,真是大户人家的姑娘呢,多大方,怎么不叫人敬奉呢?怪不得老太太和太太成天夸她、疼她。我也不敢自主就收起来,特地拿来给太太瞧瞧,太太也喜欢喜欢。”
王夫人听了,早知道赵姨娘的来意。又见她说得不伦不类,但又不便不理她,就说:“你只管收了去拿给环哥玩罢。”赵姨娘来时很高兴,谁知抹了一鼻子灰,心中生气,又不敢露出来,只得讪讪地走了。
春秋中期,楚国在中原称霸,楚庄王根本不把邻近的小国放在眼里。
有一次,他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指示他经过宋国的时候,不必要向它借路。申舟估计到这样一来,必定会触怒宋国,说不定因此而被杀死。但楚庄王坚持要他这样做,并向他保证,如果他被宋国杀死,自己将出兵讨伐宋国,为他报仇。申舟没有办法,只好将儿子申犀(xi)托付给楚庄王,然后出发。
果然不出申舟所料,他经过宋国时,由于没有借路而被宋国抓住。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了解情况后,对楚庄王如此无礼非常气愤,对宋文公说:“经过我们宋国而不通知我们,这是把宋国当作属国看待。当属国等于亡国。如果杀掉楚国使者,楚国来讨伐我们,也不过是亡国。与其如此,倒不如把楚使杀掉!”宋文公采纳了华元的建议,下令将申舟杀害。
申舟遇害的消息传到楚国,楚庄王气得鞋子来不及穿,宝剑也没时间挂,就下令讨伐宋国。然而,宋国虽小,要火速攻灭它也并非易事。楚庄王从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围攻到次年夏天,还是没有把宋国的都城打下来。楚庄王的锐气大大低落,决定解围回国。
申舟的儿子申犀得知后,在楚庄王马前叩头说:“我父亲当时明知要死,可是不敢违抗您的命令。现在,您倒丢开从前说的话了。”楚庄王听了,无法回答。这时,在边上为楚庄王驾车的大夫申叔时献计道:“可以在这里让士兵盖房舍、种田,装作要长期留下。这样,宋国就会因害怕而投降。”楚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计策并加以实施。宋国人见了果然害怕。华元鼓励守城军民宁愿战死、饿死,也决不投降。
一天深夜,华元悄悄地混进楚军营地,潜入到楚军主帅子反营帐里,并登上他的卧榻,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君王叫我把宋国现在的困苦状况告诉您:粮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经交换死去的孩子当饭吃。柴草也早已烧光了,大家用拆散的尸骨当柴烧。虽然如此,但你们想以此迫使我们订立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那么我们宁肯灭亡也不会接受。如果你们能退兵三十里,那么您怎么吩咐,我就怎么办!”
子反听了这番话很害怕,当场先和华元私下约定,然后再禀告楚庄王。楚庄王本来就想撤军,听了自然同意。第二天,楚庄王下令楚军退兵三十里。于是,宋国同楚国恢复了和平。华元到楚营中去订立了盟约,并作为人质到楚国去。盟约上写着:“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意思是说:“我不欺骗你,你也不必防备我!”
后人由此故事引申出成语“尔虞我诈”。
——《左传·宣公十五年》
【求解驿站】我骗你,你骗我,表示彼此互相欺骗。尔,你;虞、诈,均为欺骗的意思。
【活学活用】资本家彼此之间~,是由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妙语点拨】楚庄王欲问鼎中原,为攻打宋国找借口,于是,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命令他经过宋国时故意不向宋通报。申舟遵命行事,宋国则认为此举有蔑视本国之嫌疑,便将申舟杀害。楚庄王闻讯,出兵伐宋。宋军殊死抵抗,故久攻不下。楚庄王心生退兵之意,却顾忌自己承担食言之责。后采纳申叔时的计谋,佯装与宋国进行持久战,迷惑宋国。宋大帅见状,信以为真,便潜入楚军主帅的营帐,佯称本国将誓死抵抗到底,反过来又忽悠了楚军一把。就这样,最终两国议和。春秋争霸时期,诸侯国之间勾心斗角,玩弄花招,由此可见一斑!
【近义】钩心斗角、尔诈我虞
【反义】推心置腹、坦诚相见
春秋时,鲁国遭到了严重的灾荒,齐孝公觉得扩张自己实力的机会到了,就率领着大军去讨伐鲁国。鲁僖公听说敌军压境,知道自己的实力无法和齐军对抗,便派大夫展喜为使者出使齐军。展喜日夜兼程在齐鲁边界上截住了齐孝公。
展喜是个很善于辞令的人,他先是很恭敬地对齐孝公说:“我们国君听说大王亲自到我国,特地派我前来慰劳贵军。”齐孝公傲慢地问:“你们鲁国人害怕了吗?”展喜回答说:“没有见识的人可能有些害怕,但我们大王却一点儿也不害怕。”齐孝公不相信:“你们鲁国国库空虚,地里连青草也看不到,你们凭什么不怕呢?(原文是:‘何恃而不恐?’)”展喜不慌不忙地答道:“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当初,我们鲁国的祖先周公和齐国的祖先姜太公,忠心耿耿、同心协力地辅助成王,终于把天下治理得安定兴旺。成王对他俩十分感激,让他俩立下盟誓,子子孙孙都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这在史书上都是有记载的。我们正是依仗着这一点,才不害怕。(原文是:‘恃此以不恐。’)”齐孝公听了,自觉理亏,无言以对,只好打消了讨伐的念头,又率领着大军回去了。一场大战就这样被展喜的几句话给化解了。
成语“有恃无恐”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来的。意思是因为有所倚仗,所以无所畏惧。恃,倚仗,依靠;恐,恐惧,害怕。
卫灵公和夫人晚上闲坐,听见外面有辚辚的车马声,可是到了大门口声音却停了,过了一会车马声又了响起来。
卫灵公问夫人:“你知道是谁吗?”夫人说:“这是蘧伯玉。”灵公问:“你怎么知道?”
夫人说:“我听说:过大门要下车,以表示尊敬。忠臣和孝子不会在大庭广众信誓旦旦,不会在黑暗中改变自己的操守。蘧伯玉是卫国品行端正的大夫,仁而有智,对国家尽忠职守。他不会因为没人看见就忘记礼节的,应该是他了。”灵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
灵公回来,与夫人开玩笑说:“不是蘧伯玉。”夫人给灵公上酒道贺。灵公说:“你为什么要向我道贺呢?”夫人说:“开始我以为卫国只有蘧伯玉,现在知道还有一个和他一样的人,那么我们国家就有两个贤臣了。国家多贤臣,国家就多福分,为什么不道贺呢?”灵公说:“说得好!”就把真象告诉了夫人。正如诗经上所说:“我闻其声,不见其人。”
“不欺暗室”指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作昧心事。
(出自汉 刘向《列女传 卫灵夫人》)
杜甫在长安过了十年寄人篱下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了,潼关失守,四十五岁的杜甫去投奔肃宗皇帝,半路被抓,半年后逃出,在彭原郡见到肃宗,被封为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三年后,关中大饥荒,杜甫的孩子被饿死了好几个,生活难以维持,只好弃官逃难到成都,在朋友帮助下盖起了草屋,过了几年比较安定的生活。
有一次,杜甫在江边散步,忽然闻到阵阵馨香,原来是江边的楸树零零星星已经开花了。杜甫叹道:“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不久朋友死了,蜀中战乱不止,杜甫又开始了四处漂流的生活。
“风吹雨打”比喻对弱小生命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
(出自杜甫?《三绝句(一)》)
唐玄宗晚年,不理朝政,只是宠爱杨贵妃。天宝六年,玄宗下诏,应试天下来选拔人才。
三十六岁的诗人杜甫正好在长安,听了消息很高兴。不料,考完后,主考官李林甫宣布无一人入选。李林甫回玄宗说:“天下的英才早被我们网罗光了,没有漏掉一个。”玄宗听了很高兴。
杜甫没想到是这样的结果,十分苦闷。为了维持生计,他只得以“宾客”的身份,穿梭于达官贵人之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汝阳王府、郑驸马府、韦丞相府都是杜甫经常出没的地方,他常常陪着王公大臣诗酒宴游,大家喝得高兴时,写首诗助助酒兴,大家玩得高兴时,写上首赋助助游兴,这样持续了九年。
在一首诗中他描述自己的生活:“每天一大早就去敲富人的家门,每天晚上跟着人家的高头大马,风尘仆仆的回来。得到的每一碗剩菜和剩饭(残羹与冷炙),都饱含着悲凉和辛苦。”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又开始了更加凄凉的流亡生活。
“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多借指别人的施舍。
(出自《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公元219年,刘备夺取了汉中,随即命令驻扎在荆州一带的关羽攻打曹操部将曹仁占据的襄(xiānɡ)阳、樊(fán)城。关羽占据了有利地形,利用汉水猛涨的时机,放水淹了曹仁率领的军队,又将驻守在樊城的曹仁团团围住,随时准备攻城,并生擒曹仁。
曹操得知部将失败的消息,就派徐晃率军前去支援曹仁,同时派人联合孙权夹击关羽。关羽于是就在营寨四周挖战壕,以抵御徐晃的进攻。而徐晃带领军队越过重重障碍,直攻关羽的大本营,大败关羽。在曹操、孙权军队的夹击下,最后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孙权杀害。
徐晃使曹军反败为胜,因而威名大震。曹操为了嘉奖徐晃,专门写了一封书信《劳徐晃令》,让人带给徐晃。信中说:“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
意思是说:我带兵打仗三十多年,也知道不少善于用兵打仗的着名军事将领,却还没有遇到像你这样远距离不停顿地快速前进,直冲入敌人重围而打胜仗的人。
徐晃胜利后回到曹操驻扎的地方,曹操走出七里之外去迎接他,并举行了隆重的庆功宴会。
后来,人们就用“长驱直入”来形容进军十分顺利迅猛,不可阻挡。长驱,不停顿地策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