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0
这是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教案,是优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通过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逐步建立“虚像”概念,同时为后面凸透镜成像的学习提供方法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个光学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尽管学生对于平面镜并不陌生,但对平面镜成像还只是感性认识,甚至有的学生可能还有错误的认识,如:平面镜成像近大远小。因此上好本节课对认识平面镜成像规律至关重要。
三、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②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③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②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成功的喜悦。
②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重难点分析:
①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②难点:虚像的概念,平面镜成像原理。
五、教法学法分析: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学案引导、任务驱动法
学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交流合作法。
六、教具学具分析:平面镜、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高脚杯、打火机、记号笔、魔盒、烧杯和水
:平面镜、玻璃板、铁夹子两个、相同的蜡烛两支、打火机、白纸(背面有格)、
板书设计: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原理:
1、像、物的大小相同。 (等大)
2、像、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等距)
3、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垂直)
4、虚像
七、教学过程:
(一)、魔术表演,引入新课:
(二)、设问质疑,尝试探究:
活动一:感知平面镜成像
活动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5、分析论证
6、交流合作
7、评估
活动三 :探究平面镜成像原理:
1、表演水中燃烧的蜡烛。
2、动画解释平面镜成像原理:
3、粘贴虚像
(三)、联系实际,提升能力
活动四:寻找生活中的平面镜
活动五:剖析生活中平面镜成像
(四)、知识梳理,盘点收获:
(五)、思维拓展,课外延伸
教师表演魔术:盒中变物。揭秘:利用了镜子成像特点来完成魔术。指出:我们把表面平整光滑的镜子叫平面镜,平面镜中看到的景象我们称之为:像。板书:“平面镜成像”。
生活中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透光的玻璃板等也可看做平面镜用来成像。
学生活动:对着镜子观察自己和同学,讨论平面镜成像特点?
[比一比]:用镜子观察同学的脸,镜子中的像与他真实的脸有什么关系?(相同:大小、形状等)
[试一试]:当你将自己的脸靠近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位置和大小有没有变化?(像也靠近或远离平面镜、大小相等或近大远小。)
[猜一猜]:像到镜面的距离与自己到镜面的距离可能有什么关系?(距离相等)
[摸一摸]:试着用手摸镜中的像,能摸到吗?把手伸到镜子后面再试一试。(镜子将像挡住,摸不到。)
教师:引导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实验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探究猜想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第二部分探究猜想2像是“近大远小”的,还是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最后选出小组代表说明自己的想法与计划安排:要求说出所选器材,选择原因,器材的组装方式,具体计划安排。教师针对设计中暴露出的问题加以修正,并梳理学生的设计,筛选出最合理的探究方案。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方法,并从中初步学会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2)怎样判断后面的蜡烛与像已经完全重合?在玻璃板的前面左右移动头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起来后面的蜡烛和像完全重合为止。(如果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这些问题学生能自己找到答案,并能设计出验证猜想1的实验方案)
(3)实验时,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分别去确定平面镜和玻璃板中像的位置。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看不到平面镜后面的蜡烛,无法知道它是否与像完全重合,所以不用平面镜。而使用玻璃板成像时,可以看到后面的蜡烛是否与像完全重合,所以使用玻璃板。通过此实验可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替代法”。
(4)如何确定像的大小?
通过此环节设计可再次向学生渗透“替代法”。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引导学生要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各学生小组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各小组派代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即:①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现平面镜成像的又一特点: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③“像和物的大小相同,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的结论。
教师:提问在实验中有哪些困难?还需做哪些改进?
教师表演水中燃烧的蜡烛。
教师:烛焰发出的光,经过怎样的路径进入人眼,让我们看到像的呢?教师利用动画解释平面镜成像原理:
烛焰上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眼感觉这些反射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S’点发出的,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过去就看到了点S’,S’就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实际上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进入人眼的光也不是由像点S’发出。像点S’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我们把这样的像称为虚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老师出示蜡烛图片,找学生到黑板上将像粘贴到正确位置。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讨论一些平面镜成像的应用。教师展示图片:小结:①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起到控制光路的作用如:自行车尾灯和香港汇丰大厦的照明系统、等。②利用平面镜成像如:1、古代妇女对着铜镜梳妆。2.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3.某些店里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空间。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讨论一些平面镜成像的应用。见导学案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之后小组交流。最后班级交流答案。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知识和学习方法上都有哪些收获?
2、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课后作业:利用平面镜制作并表演小魔术,把学习收获与家人分享。
让学生在观看魔术表演过程中,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水到渠成引出课题。
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本环节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科学探究是本册教材所固有的特点,但我们在课堂中的这种探究与科学家进行的探索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他有一定的时间性和目的性,所以需要有教师引领同学按照步骤进行,但他绝不同于过去的学生实验,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的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同时,通过本次探究的练习使学生更熟练的掌握了探究的一般过程,更熟悉于这种学习方式。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更好的锻炼学生的表达、交流、合作能力,培养团结与合作精神。
通过此环节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加强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及特点的理解。同时突破“虚像”这个教学难点。
小结可使学生将知识系统性,提高学生的素质,锻炼学生的综合及表达能力。
学以致用将知识的火种不断延续,从而培养热爱物理的情感。
课后反思: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