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物理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第1课时教案

日期:2022-06-19

这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第1课时教案,是优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生实验课,是光学中的一个难点,为此,我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置为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为实验探究,要求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合作,交流意识。第二课时为习题训练,巩固成果。新课教师先设置情景,引发学生思维,提出问题,引入课题;学生猜想,教师要做好引导;设计与动手实验,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数据,不得虚拟数据。实验探究过程完成,教师再分发探究问题,要求每个小组将要探究的问题展示与黑板上,有测量数据的填上数据。全体同学依照所出示的问题展开讨论,重点讨论本小组担任讲解的问题。讨论结束,进行展示,师生相互点拨,分析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最后进行评估交流,组与组之间交流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突发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谈一谈自己本节课的深刻体会。

  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小组教学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学会从实验现象和数据中分析与归纳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3.能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学习重点: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学习难点

  实验探究和分析归纳过程。

  教前准备

  器材 :光具座(带有刻度尺),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白纸,多媒体。

  自主预习

  1.____________叫物距(u),_______________叫像距(v)。

  2._____________叫实像,__________________叫虚像。

  教学过程:

  1. 引课

  老师:同学们利用实验台上的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汉字,看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书上的字被放大了。

  老师:大家再利用凸透镜去观察黑板上方的标语大字,又能发现什么呢?

  学生:标语大字变小了,倒立了。

  老师:同一凸透镜,观察不同物体,为什么能成不同的像呢?本节课我们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揭示课题)

  2. 猜想

  老师:大家猜想凸透镜为什么能成不同的像呢?(学生思考)

  学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吧?(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3. 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老师:现在,我们就以实验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同学们看自己的实验台,有哪些器材,结合预习的知识,分小组实验。所给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为了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如何操作?(同学们回想自己预习的内容,有的在课本中找答案,有的小组讨论。)

  学生: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中心三者大致在同一高度。

  老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大家组装器材要注意,光具座自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凸透镜固定在刻度尺中间某一定值不动,蜡烛再由远处逐渐靠近凸透镜,定了物距,最后移动光屏承接清晰的像。将桌面的白纸放在蜡烛下方,蜡油不要滴在实验台上。每组同学在刻度尺上用红笔标记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的位置,凸透镜两侧都做标记。小组内分工要明确,动手操作的,记录数据的,观察现象等等,都要认真,结合课本中的实验表格,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教师将探究的问题分发到组,要求每组将要探究的重点问题展示于黑板上。)

  实验需要测量的数据:

  成倒立、缩小实像物距

  U1=________cm,像距 v1=____________cm;

  U2=____________cm, v2=_______________cm

  成倒立、等大实像

  U=____________cm, v=_______________cm

  成倒立、放大实像

  U1=____________cm, v1=_______________cm

  U2=____________cm, v2=_______________cm

  成正立、放大 虚 像

  U1=____________cm, U2=____________cm,

  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实验中的生成问题。比如蜡烛燃烧短了,像不能成在光屏中央如何调节?有些同学调节的像清晰度不够,指导他们前后移动光屏,力求找准像的位置。有同学不会正确记录物距和像距,引导他们物距等于凸透镜所在刻度值减去蜡烛所在刻度值,像距等于光屏所在刻度值,减去凸透镜所在刻度值。教师不断巡查,注视实验的进展情况。

  实验结束,小组内派同学展示记录数据,针对有问题的数据再次实验,纠错。

  4.分析数据,组内讨论,得出结论。

  黑板上的问题:

  第一组 当物距_________二倍焦距,像距______________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与物体_________侧;

  第二组 当物距_________焦距,像距_________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与物体_________侧;

  第三组 当物距_________焦距,像距___________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与物体_________侧;

  第四组 当物距____________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体_________侧;

  第五组 焦点处能否成像?为什么?

  第六组 成倒立实像时,像的大小随物距怎样变化?像距随之怎样变化?

  第七组 成正立放大虚像时,像的大小随物距怎样变化?

  第八组 ________处是成放大,缩小实像的分界点;_________处是虚实像的分界点。

  组内参照黑板的问题展开讨论,认真分析数据,重点讨论组内担任完成的题目,为展示做好充分的准备,其他题目也要讨论,以便别的组展示时,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教师要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不能流于形式)

  5. 展示与点拨

  讨论完毕,组内派人上台展示,教师及时做好引导与评价,同学之间也要评价,力求将实验现象和结论回答正确。教师要及时赋予量化分的奖励,让学生给予掌声的鼓励,使学生增加自信和勇气。第五,六,七组的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引导到位。例如:焦点处不能成像的原因,学生回答不正确,引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将光源置于凸透镜的焦点上可以得到什么光?学生会回答:平行光。继续引导:这样,平行光不能相交,又怎样能成像呢?学生便会豁然开朗。像随物距的变化情况,让学生回想当时实验的现象,再做结论。

  展示完毕,教师利用多媒体的虚拟实验,将蜡烛由远处逐渐移向凸透镜,同学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像的相应变化,教师重点点出一倍焦距,二倍焦距这两个特殊点,使同学们更加留意分界点像的变化,加深理解。虚拟实验使学生对这节课的实验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使整个课堂一体化。

  6. 评估与交流

  小组之间交流,谈一谈本节课自己的收获,例如当蜡烛变短时,如何调节凸透镜,光屏,以及蜡烛使像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怎样利用几个分界点理解,记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等等。

  黑板展示学生归纳的结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距(U)

  像距(V)

  成像性质

  U>2f

  f

  倒立、缩小的实像

  U=2f

  v=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f

  v>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u

  v>u

  正立、放大的虚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像随物距的减小而变大,像距增大;成虚像时,像随物距的增大而变大,像距也增大。

  二倍焦距处为放大、缩小实像的分界点;一倍焦距处(即焦点处)为虚、实像的分界点。

  7.整理实验器材,课后完成实验报告。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